《《马说》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马说》学案一等奖
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祗( ) 骈( )尽粟( )一石( ) 槽枥( )
2、 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
答:
2、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4、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的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3.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4.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5.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 拓展延伸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答:
五、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3、阅读下面的《问说》,按要求回答。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外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问说》与《马说》中均有“也”字,分别说明“也”在句中的作用。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作用: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作用:
C、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非学无以致疑。
②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3)结合两篇“说”,归纳“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答:
六、课后小记:
2、《马说》学案
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祗( ) 骈( )尽粟( )一石( ) 槽枥( )
2、 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
答:
2、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4、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的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3.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4.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5.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 拓展延伸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答:
五、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3、阅读下面的《问说》,按要求回答。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外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问说》与《马说》中均有“也”字,分别说明“也”在句中的作用。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作用: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作用:
C、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非学无以致疑。
②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3)结合两篇“说”,归纳“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答:
六、课后小记:
3、《马说》导学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1.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2.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3.写作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4、《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智能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掌握文中主要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翻译并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阐述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三课时
【自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字音:
一食( )食马者( ) 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耶( )尽粟( )一石( )
2、字形
pian死( ) caoli( )( ) wuhu( )( )
3、《绝品》一文选自《 》中的《 》,作者____代
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字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之首。
二、请用原文语句填空
11、表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千里马众生遭遇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明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点明本文题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文中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A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1、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你同意作者这一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
1、食马者是如何对待千里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的三个“不”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从中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特征?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者与《马说》
1、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韩愈本身怎么就是一匹“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作时,作者大约30岁左右,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于是写下此文,表达对千里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封建统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如何采用托物寓意这种写作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说》导学案
“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组长签字
课题:《马说》第一课时 (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25 日 上课时间:月 日
学习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能背诵全文。
2.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翻译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教学过程:
导入:
写出 “马”的成语,: 、 、 、
。名马: 、 、 。
有“马”的诗句:(1)、 , 。
(2)、 , 。
与“马”相关的故事:(1)、 ;(2)、 。
自学导引:
1、 阅读基础知识,勾划、识记重点内容。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唐宋八大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2、一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伯乐( ) 骈死( ) 槽枥( )
相马() 粟 ( )外见( ) 食马者( ) 祗辱( )
3、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7)执策而临之 ( )( )
4、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1、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 2、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 __同__,____。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
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才美不外见__同__,____。
(2).一词多义
策 执策而临之 ( ) 其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 其真不知马也( )
食 食不饱,力不足( ) 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而 执策而临之( ) 以 策之不以其道( )
而伯乐不常有( ) 不以千里称也( )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不以千里称也。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之。
交流展示:(学生展示课文翻译,要求讲清重点词语的意思。)
巩固提升:
1.“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 方显 ;无 岂有 。
3、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 ;无才 。
教(学)后反思:
“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组长签字
课题:《马说》第二课时 (总第 节课)
备课时间:2 月25 日 上课时间:月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习过程:
导入:背诵课文。
自学导引:
1、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作者的观点)?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无知和浅薄的?
4、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5、试依据以上内容概括文章各段的大意。
合作探究:(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思考,回答:
1、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
2、品味以下句子,体味作者情感。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选择其语气。
(1)不以千里称也。(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其真不知马也。(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5)是马也( )
a无限痛惜的感情 b 深刻嘲讽的愤怒 c 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d提醒读者注意 e愤怒谴责的感情
4、你认为: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试举出几个例子。
6、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交流展示:
小结: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巩固提升:
1、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3、对对子:
(1)根据文意,请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后反思:
6、《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教师寄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1、韩愈知多少。
2、对说这种文体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
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注意情感。
三、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
2、点拨并明确个别词语的含义。
3、不理解的词语写在下面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2、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命运怎样?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3、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4、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达标
1、的作者是 ,他是 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与 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 为主,类似于今天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
3、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4、“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运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食马者比喻 。文章尖锐地讽了 ,抒发了 的愤慨之情。
6、用原文回答
a.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b. 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学 法指导
1、概述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
3、注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以,把,用。称,称呼。千里: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通顺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20) 3、展示(15) 4、巩固积累(5)
1、 导入学习内容。
2、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作者的情况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可了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须是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利孩子们掌握和识记)(对自主学习和解决疑问的同学进行表扬与加分)
3、 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纠正读音和自己的断句以利于后面的朗读。
4、 1)自己试读,要有感情。2)对子组互读,互相纠正。3)小组内展读,小群体互学。老师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5、 全班进行展读比赛,由组内推选出一人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找出不足,教师给予评价。
6、 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有时间完成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1、通译全文。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15)
3、质疑+解疑+展示(15) 4、巩固积累(5)
1、导入。
2、自主学习,在前一课认真完成的基础上,自己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勾画出自己还不够熟悉或存在的问题,或者要告诉别人的重点内容。
3、对组学习,把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讲给自己的同伴听一听,看能不能解决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留下来,等待小组解决。
4、小组学习,将对组的问题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解决,把重点的或者是不会的不理解的提出来,质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5、解疑过程,聚焦到侧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决留下来的问题,可以自由展示。
6、巩固积累环节,由各组推荐一个人将其中一部分再作具体展示,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学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于是,之后就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àn)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满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第三课时: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2、归结文章的写法及中心思想。
3、学习刻苦学习的精神。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15)
3、分组展示(15) 4、巩固积累(5)
学习过程:
1、小组交流,将自己本组内不会的知识和重点的知识找出来,一会在展示的时候要弄清。
2、分配任务,小组重点准备这部分内容。
3、根据小组分到的内容进行展示,补充与点评相结合。
学习内容:
1、构建全文结构图(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慨叹伯乐不常有的悲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揭示中心:天下非无千里马,而是无识千里马的人。
2、仔细阅读第一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引出论题的语句:表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没有伯乐,千里马将面临怎样的遭遇。
4)概括本段段意。
3、仔细阅读第二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对千里马被埋没和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4、仔细阅读第三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本段的段意。
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3)“执策而临之,天下无马”的作用: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对食马者不知马的丑态进行刻画,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愚昧、无知。
4)本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是:
5)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各自比喻的是什么人。
5、归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6、结合全文内容,写一写你阅读后的感受,可以从以下范围入手:
A结合文章谈一谈当今人才的使用情况。
B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看法。
C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去做?
D我们该如何对待千时马这样的人。
E从全文中你获得了什么体会。
第四课时:巩固展示课
学习目标:1、背诵大比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展示读后感,砸实对内容的分析。
时间及环节预设:1、准备(5) 2、背诵展示(30)3、巩固积累(10)
具体过程:
1、每个组要准备大家一起背诵,根据正确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个组要推荐一名最优秀的同学,代表全组进行展示,获得分数,可以挑战速度和准确度。
3、科代表与老师抽取一个人代表全组背诵其中一段,获得分数。
4、抽取一人脱稿来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根据书写的深度与质量获得分数。
我的读后感是:
8、《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年级八年级 课型:精读课 课时:2课时 执笔:
审核:备课组 时间:学生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读 议 展 点 练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
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 __通__ _ 含义:___ 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_ 含义: 。
__ 通__ _含义:_ __ __ 。
③其真无马邪 ___ _通___ _ 含义:______ ___ 。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②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
教(学)后感:
年级八年级 课型:精读课 课时:2课时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3-3-5 学生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读 议 展 点 练
第二课时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亦以病矣( )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3.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1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15.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教(学)后感:
9、《马说》学案(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备课时间:使用时间:主备人: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词语。
三、学法导引
这篇“说”带有寓言色彩,文章通篇比喻,千里马、伯乐等各有含义,控诉和讽刺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文章矮小精悍,却写得曲折而畅达。学习时要在质疑解难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注意体味作者犀利、练达的语言特点,仔细品味作者所寄寓的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特别是要学习赏析作者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中的写作特点,即“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特色。要在反复诵读,把握文旨的同时,辩证地分析文章的社会意义,从文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力量。
这篇文章的文字不算艰深,要注意辨析文中虚词的用法。
四、预习提示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号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成就尤为突出,他倡导古文运动,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作《马说》。有《昌黎先生集》。
2、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听老师讲故事]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学习过程:
预习狩猎场
亲爱的同学们,俗话说“不去猎场,看不出好猎手”请你进入我们的预习狩猎场,看看谁预习的最好。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伯乐()祗()辱() 骈()
槽枥()()食马者()策()
一食或尽粟一石()()()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2、试写出下面实、虚词的含义
1. 祗——
2. 骈——
3. 不以千里称也——
4. 外见——
5. 食马者——
6. 执策而临之——
7. 食之不能尽其材——
8. 不以其道——
3、.作者是代文学家。体裁是。
你都做对了吗,如果没有请总结一下你的失误。
积累展示台
“聚尘土而泰山”一点一滴的累积,也同样可以产生很大的效应。因而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点滴积累,构建知识的大厦,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能积累的更多,更好.
1、朗读课文、明确字音、语气、节奏。同时请同学们画出需要特别注意的词语或句子,小组交流提示
2、精读课文,对照注释,同桌间相互讨论句子的翻译,圈出意思把握不住的字、词、句,准备提问。
(你都掌握了吗,请把你的疑难问题整理下来)
3、 同学们展示你“战果”的时候到了,你能迅速的完成下面的问题吗?
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策之不以其道其其真无马邪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而伯乐不常有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解释下面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并试着说明词性
1. 执策而临之()
2. 策之不以其道()
3. 食不饱,力不尽,才美不外见()
4.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试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思维训练天地
同学们,你们已经扫清语言障碍了,你能不能通过阅读深入探究,跟作者进行超时空的心灵对话呢
1、 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 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 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呢?
拓展练习区
5分钟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
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
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