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

1、《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2. 设计情境(二)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学生准备5分钟)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 )净 直视无( ) 急湍甚( ) 负势( )上

互相轩( ) 嘤嘤成( ) ( )飞( )天 经纶( )

窥谷忘( ) 横柯上(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粗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

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异水:水绿、水深、水清、水净、水急

奇山异水(2)

天下独绝山之形:高峻、挺拔、茂密、雄奇

(1)奇山山之声: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3)山之色:忽明、忽暗、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朗读达到自然成诵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学生学习小组自主翻译课文,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能力目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思想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重点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上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学生读

二、初读感知:(出示冯友兰读书方法)

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习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三、诵读理解:(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四、朗读检测:(生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作练习)

五、小组探究(出示学习任务)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六、拓展延伸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七、总结

师:这节课,一方面,我们会读了文章,了解讲了什么,同时了解了陶渊明等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按照了“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拓展材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把他们积累下来。

生:(背)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附练习

一、自主练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2、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 置:___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4、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5、填空。

①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 乎?

,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9、“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0、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答案:

一、自主练习

1、略⒉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⒊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⒋ B ⒌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6.见译文7.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阅读延伸

(一)⒍①往,到 ②酒杯 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2、八下第五单元《与朱元思书》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2. 设计情境(二)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学生准备5分钟)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能力训练检测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二)(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 )净 直视无( ) 急湍甚( ) 负势( )上

互相轩( ) 嘤嘤成( ) ( )飞( )天 经纶( )

窥谷忘( ) 横柯上( )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粗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加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附参考答案:

一、piǎo tuān línglíng zhuàn yuān lún

二、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三、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

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异水:水绿、水深、水清、水净、水急

奇山异水(2)

天下独绝山之形:高峻、挺拔、茂密、雄奇

(1)奇山山之声: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3)山之色:忽明、忽暗、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朗读达到自然成诵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学生学习小组自主翻译课文,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能力目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思想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重点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上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学生读

二、初读感知:(出示冯友兰读书方法)

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习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三、诵读理解:(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四、朗读检测:(生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作练习)

五、小组探究(出示学习任务)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六、拓展延伸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七、总结

师:这节课,一方面,我们会读了文章,了解讲了什么,同时了解了陶渊明等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按照了“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拓展材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把他们积累下来。

生:(背)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 宴如也-------安贫乐道 (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 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教后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附练习

一、自主练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2、解释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②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

③不汲汲于富贵 汲汲: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

⑤衔觞赋诗 衔觞:⑥亦不详其姓字。 详 :

⑦亲旧知其如此。 旧:⑧ 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 置:___

⑨颇示己志。 颇:______________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4、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5、填空。

①陶潜, 时期的文学家和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有《 》传世。

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 乎?

,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5.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

①性格:

②生活:

③志趣:

二、阅读延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9、“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0、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答案:

一、自主练习

1、略⒉①处,地方 ②忧愁的样子 ③心情急切的样子 ④朋友,伴侣 ⑤口触酒杯,指饮酒 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⒊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 ⒋ B ⒌①东晋 诗人 渊明 五柳先生 陶渊明集 ②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兹若人之俦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6.见译文7.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阅读延伸

(一)⒍①往,到 ②酒杯 ⒎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⒏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安贫乐道 ⒐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3、《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⑤箪瓢屡空,晏如也()_

○6不戚戚于贫贱()_○7不汲汲于富贵()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4、《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宜讲得过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显示。)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

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资料链接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者,自古有黔娄。”

5、《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志趣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布置作业

+++++++++++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写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6、《五柳先生传》教案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1感受陶渊明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

2指导学生自读,学会自主学习文言文;

3学习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期”“造”“俦”等词语

2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难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放手给学生,指导学生自读。(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可与《老舍自传》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导入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 朗读

1学生自由读

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标出读不准的字和把握不准的节奏。

2指名读课文

正音:好慕嗜辄曾不吝褐箪晏如黔汲俦衔觞欤屡娄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及感情

4学生齐读

中速,读出感情。

(二)理解

1同桌合作,译读课文,要求结合注释,逐句翻译,并标出疑难词句。

2检查下列词语解释:

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详:详细地知道。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嗜:喜爱,爱好。

或:有时。造:往,到。

辄:就。期:期望。

吝情:舍不得。萧然:空寂。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俦:辈,同类。

戚戚:忧愁的样子。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终,终了,结束。

曾不:竟不。曾,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会,领会,体会。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3重点句子翻译

(1)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3) 造饮辄醉,期在必醉。——(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4)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5)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三) 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试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三、寻读课文

①小组活动,准备发言;②班级交流,归纳要点。

问题提示: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以“通过读课文,我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是从------句看出来的”句式说话。)

2“不”字为眼目,试品析。

3语言简洁洗炼,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试找出。

4你还有什么收获,拿出来共享。

四、议读课文

①学生辩论;②教师小结。

议读话题:

1《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的自传吗?说说你的看法。(补充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在醉乡中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得到解脱,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什么叫做"赞"?第一段记叙性的文字称作什么?

五、比读拓展:

《五柳先生传》《老舍自传》都是人物传记,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 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2、《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要求把“不戚戚于……,不汲汲于……。”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七、板书:

生活------贫穷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不戚戚于贫贱,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

精神---------安贫乐道

八、教学反馈

8、《五柳先生传》教案

课题 五柳先生传 课型 自学点拨

课时 两课时(1)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等词;

2.理解“之”、“其”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学习作者守志安平、淡泊名利的情操。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我国近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境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这位一代名家。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黑暗社会,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官归隐,躬耕农田,过着俭朴的归隐生活。他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优美,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自学及点拨文言字词

1、范读课文。

2、分工合作,完成字音词义。

辄(zhé)吝情(lìn)短褐(hè)箪(dān)瓢

屡(lǚ)空晏(yàn)黔(qián)汲汲(jí)

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许:处所,地方。因:就。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性:本性。嗜:爱好。旧:老朋友。或:有时。

置:准备。招:邀请。造:往,到。辄:就。

尽:喝个尽兴。期:期望,希望。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

板书课题及作者。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文言文的字词比较多,而且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一部分要多花些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终:结束。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以:来。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三、分类理解字词

(一)一词多义:

1.

2.

3.

4.

5.

(二)古今异义:

1.

2.

3.

4.

5.

(三)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运用资料完成,如不全,教师作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四)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难句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四、自学课文了解文意及点拨

1.齐读课文。

2.运用资料或工具书,通译全文。

3.思考:

找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爱好)的语句,反复读一读,体会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或怎样一个形象?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运用资料完成,如不全,教师作归纳。

有上面的字词理解,这一部分应该不难。

这个问题比较笼统,让学生多角度思考与预习。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教学后记

课题 五柳先生传 课型 自学点拨

课时 两课时(2)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学习,查阅陶渊明资料,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指导学生重视通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4.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五柳先生传》的字词,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探讨五柳先生形象及课文的语言特点等。

二、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一)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

1.文章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

教师直接导入。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

学生讨论,然后订正。适时板书,学生作好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3.“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见“板书设计”。

(三)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三、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一)《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一种看法认为: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二)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明确: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2.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一)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二)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求答案一次性正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明确:

例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例2: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例3: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2.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课堂小结

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多为教师点拨,让学生在点拨中感受文章的艺术特色。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9、《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

榕江县乐里中学林勇

[教学目的]

一、 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二、 学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今天,让我们从结识一位曾经做过官而后又辞官隐居农村的东晋大文人五柳先生开始吧。请翻开书第129页《五柳先生传》。(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自读勾画

教师提示:传是一种文体,是一种专门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自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五柳先生的?体现五柳先生性格、爱好和生活的语句勾画出来,看哪一组能很好地配合,做得又快又准确。(大屏幕显示)

2.听读体会

教师提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先别忙着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听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课文的朗读语气。(放录音)

3.学生齐读

教师提示:录音听完了,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课文,看能否读出感情来。

4.讨论体会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过几遍了,同学们对五柳先生是否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呢?大家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引用刚才勾画语句,说说五柳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屏幕显示)

5.小结明确

通过讨论可知,课文首先介绍了他的名号的来历,接着介绍了他的性格特点“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然后介绍了他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其间还介绍了他的生活状况“家贫”“环堵萧然”“箪瓢屡空”而依然“晏如也”,结尾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了个赞语,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6.写法体味

教师提示:课文文字不多,却能把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写得有血有肉,同学们仍以同桌为小组一下,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重温课文

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

五、能力延伸

用湖北省黎胜老师的文章《“五同”老师传》作为材料。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士比亚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险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

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提示:听完了这篇充满了自赏与自嘲的传记文章,同学们也来介绍介绍自己吧,可以写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抓某一个特点写一两句话,展示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板书设计:(大屏幕显示)


10、《五柳先生传》教案

云天gmlgr@263.net仙城中学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志趣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布置作业

11、《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

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 他生活过得怎样?

4、 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板书】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12、《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055450河北省柏乡县职教中心吴会锋whf72068@163.com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常识,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2、能力目标理解文意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教法学法:角色投入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课型结构:板块式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前置补偿,导入新课

1、 师提问:“世外桃源”的出处。

2、 回忆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 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陶渊明的概括了解。

第二板块: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1、 老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句读、语气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学生依据注释,同桌合作试通文意。师巡回指导。

第三板块: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1、转变角色“记者”采访“五柳先生”

师先示范:“先生是哪里人氏?”“先生贵姓?”

2、学生角色转移为“记者”或“五柳先生”,进行问答活动。

例:问“先生有什么爱好呢?”

答“我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3、在问答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构建板书。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4、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第四板块:大家谈

1、 师引导过渡到对“陶渊明”的评价与认识上(让学生做评论员)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到今话隐士

2、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例:生“我认为陶隐居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他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3、老师及时予以点评、表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陶的处世态度。

第五板块:畅想篇

1、老师在肯定学生的评价后,引入到“戏说21世纪的五柳先生”,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做“导演”。

2、生尽情导演

例:“五柳先生当了一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

3、老师表扬、鼓励。与学生共导同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勇士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