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表格式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1、《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表格式一等奖

课 题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

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一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学生了解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学生互相补充、评议。

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小结

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母的爱

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

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

学生对当时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谊理解有难度。

         

课 题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

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二、三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学生了解

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拓展训练

教师引导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小结

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母的爱

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

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

2、《我的第一本书》教案表格式

课 题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

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一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学生了解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学生互相补充、评议。

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小结

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母的爱

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

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

学生对当时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谊理解有难度。

         

课 题

3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

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 二、三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学生了解

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拓展训练

教师引导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小结

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父母的爱

朋友的爱 爱与乐趣

人与动物的爱

我有第一本书的珍贵

3、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教案《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黄河颂》教案表格式1

课题

二十六、歌词三首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的修辞手法;精练形象的语言,学唱三首歌。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品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歌词的内涵

难点:正确把握歌词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语

出示学习目标: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

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生字注音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3、了解三位作者

4、学习《我的中国心》思考:

(1)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这首歌的共鸣?(2)歌词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3)“河山只在我梦萦” ,“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呢?(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5、《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6、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学生根据提纲自学,然后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生字注音

Yíng  lào  suì  lán   pò zhàng diān   bǔ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萦:围绕,缠绕。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嶂:像屏风那样遮拦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遮挡。

九曲连环:形容广阔或壮大。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3)“河山只在我梦萦” ,一个“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明确:对祖国的企盼和向往之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代表祖国的“河山” ,借代祖国。

(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明确: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念着祖国,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

(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明确:①“中国心”②“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④“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①“中国心”  也就是心中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②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代表祖国,“重千斤”把不可以用斤两计算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④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一、第 1—4 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二、 第 5~12 行: 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三、第 13—16 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6、《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 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歌颂了新生活, 歌颂了新时代 。

7、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明确: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

明确:“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气魄。

(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第一层: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民族的摇篮” ; “民族的屏障” ;“民族的伟大精神” 。

第三层,表达祖国儿女心中的决心。 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ào(     )印      chuī(    )烟    明mèi(    )   抽suì(    )yíng(    )绕 梳zhuāng(    ) 狂lán(    )

(2).辨字组词。

烙(        )漂(       )梳(        )哺(       )

洛(        )飘(       )疏(        )浦(       )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河山在我梦萦:

(2)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3)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2.解释下列歌词的含义。

(1)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4、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教案《池鹤》教案《迎燕》教案表格式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纸

(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时间 2月19

课题

古代咏鸟诗三首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作业布置

教材P

赏读三首诗

(一)《闻雁》【唐】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池鹤》【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备注

教学反思

5、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我的第一本书》《再塑生命》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2)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2)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重点难点

1、 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七年级(下)课文《华南虎》及诗人牛汉导入。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勾画字词。

(1)注音。 酷(kù)似 掺(chān) 脊(jǐ)背 枉(wǎng)读

(2)解释。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温厚: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2.思考: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三、研读课文,思考理解

(1)这么一本普通的书,作者为什么要写?而且还是充满感情的写?

(2)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

(3)你觉得这些人、事和情中作者重点要表现的是什么人、什么情?体现在哪些事之中?

(4)揣摩细节,体会读书的不容易,父亲创造条件给我读书的英明;体会我对父亲的崇敬。

(5)揣摩“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四、悟读课文,体验延伸

(1)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让你难忘的人生的一本“书” ?你能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 父子之情

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之情

的快乐和梦幻” 人与狗的情趣

教后反思:亲情、友情都是学生熟悉、并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教学时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感情。

再塑生命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方法

导学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令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千手观音》。由《千手观音》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三、生字词

1.搓捻 cuō niǎn 繁衍 yǎn 迁徙 xǐ 觅食 mì 小憩 qì 遨游 áo 枝桠 yā

刹那 chà穿梭 suō 暖和huo 花团锦簇 cù 冥思遐想 xiá

2.①困惑:感觉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②冥思遐想:深沉、悠远地思索或想像。

③恩惠:给予或受到好处。 ④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⑤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来不及欣赏。多指美景及艺术品。

⑥企盼:盼望。 ⑦油然而生:很自然地产生(思想、感情等)

四、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你认为沙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有爱心、耐心的老师。

你认为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

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学生。

找出文中关于“爱”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爱是花的香味吗?”—— 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也不想玩了。”—— 有了爱,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

你是怎样理解“再塑生命”这一题旨的?

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意:

一、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二、莎莉文老师“我”认识、了解大自然。

三、莎莉文老师逐步引导“我”认识“爱”。

3、课后练习

五、拓展性学习:

要求: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由学生自主发挥,教师补充):

A、奥斯特洛夫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

C、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

D、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

E、美国连任三届的总统、二次大战英雄罗斯福从小患小儿麻痹症;

F、张海迪自学成才;

G、孙膑受膑刑,著《孙膑兵法》;

I、埃及第一任教育部长、大作家塔哈·侯赛因是盲人。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美国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很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理解、关爱、教育

莎莉文老师 “我”

井房散步

(光明的使者、出色走进、体验自然(好学敏思、坚韧不拔

的教育艺术家)解释“爱”热爱生命)

无比的敬爱、感激

教后反思:结合文章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体会健康的珍贵、生命的美好,以加深对课文理解,受到更多的教育

6、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教案表格式

课题

二十二、新闻两篇

课时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在阅读新闻中能准确找出新闻的要素。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回顾有关新闻的知识:①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②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③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何人?何时?何地?  何因?(何事?( 如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思考: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⑶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讨论

①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②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①导语:课文的1--2句

②主体: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三)质疑析疑:①、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②、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⑶、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②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③“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四)语言特点:

(1)准确: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7、《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案表格式1

课题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执教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诵读学习“一棵树”的形象

2、能结合具体语句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能模仿课文写小诗。

重点与难点

1、能结合具体语句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2、能借鉴诗歌象征写法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疏通生字词;自读文本,做必要的圈点勾画。

板块

展开教学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教学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一、导入解题。

高尔基说,我骄傲,我是一只海燕,因为我渴盼暴风雨的来临;茅盾说,我骄傲,我是一棵白杨树,因为我枝枝叶叶力求上进;郭沫若说,我骄傲,我是一朵石榴花,因为我毫不避易五月炎阳的直射。当代诗人李瑛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先看诗题,它的关键词是什么?

1、学生回忆

2、快速浏览题目,理解题目内容。

目标:复习旧知,引发思考

达成:

生A:诗眼“骄傲”,是文章内容

生B:不是内容,是情感

师:还有吗?

生C:关键词是树

师:没错,抒发的感情是骄傲,抒情的对象是“一棵树”

过渡:在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俱兴,正准备迈开大步奔小康,李瑛为什么在这时为自己是“一棵树”而“骄傲”呢?

二、找出“骄傲”

提问: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每一段中找出这棵树骄傲的原因。

1、快速阅读

2、独立思考。

3、小组相互提示

4,大组交流。

目标:

课文内容的具体分解。

结构本文的线索。

3、找出“这棵树”的具体形象的句子。

达成:

生A:籍贯“黄河岸边”“长城脚下”。

生B:阅历丰富“能讲许多许多的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

生C:成长经历“山海的教育”“光线、露珠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锻造”

生D:崇高品德:为人民服务

师总结:是啊,这棵树既有树的形象,又有树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以它骄傲。

过渡:听了同学们找到的答案,我们发现这是一棵无私奉献的树,值得骄傲。

三、读出“骄傲”

师:

我们能否站在这棵树的角度大声朗读出骄傲呢!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骄傲之情。

1、学生大声朗读

2、听第一部分的录音

3、选读第二部分

4、自评,互评

目标:

1、通过朗读加深对上一环节找骄傲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个人和整班朗读能力。

达成:

因为录音有问题,所以请学生自己读第一节,并说一下这么读的原因。

生A:这是一棵树,具有树的特点。籍贯是“黄河岸边”“长城脚下”。

师追问:为什么要强调 “黄河岸边”“长城脚下”。我们在《我的中国心》里也强调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两者同样都是?

生A:是借代,用中国有代表性的建筑代表中华民族。

师:你能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再读一遍吗?

生A:再读

每组选择一名同学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生BCDEFG朗读自己最拿手的部分。

生H进行评价并选出最佳朗读者

过渡:从我们的朗读中,老师发现,我们已经和这棵树融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我们是这棵树的一部分,美的一部分。当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这棵树的时候,我们发现,诗歌字里行间充满着骄傲之情。

四、品味“骄傲”

老师尤其喜欢这两句,也把喜欢的原因打在上面了,你们能否仿照老师的示例,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呢

示例:

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作闪光的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

诗中的树有着人的意愿,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摘下耀眼的星星”“挽住轻软的云霞”,立足于树高大参天的特点,展开奇特的想像,充分表现树美好而浪漫的情怀;整个诗段以分号为界,前后对称整齐,节奏谨严。这样写,意象夸张生动,富于浪漫色彩,便于表现美好心灵;形式上琅琅上口,好读好记。

小结:是啊,这是一棵普通的树,但又绝不是一棵平凡的树,他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他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他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并坚定地相信未来!他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快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1、倾听

2、认真阅读示例

3、分析示例

4、模仿示例赏析语言

5、任选一节做旁批

(5分钟时间)

6、5分钟小组交流

7、择优全班交流

8、认真倾听并思考

目标:

1、能抓住具体语句品味语言。

2、能从多角度赏析句子。

达成:

1、从修辞、词语、想像、句式等多角度赏析语言

2、抓住了树的特点展开联想

3、生ABCDE:选取诗歌章节,结合诗歌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

4、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答案

5、教师适时追问

6、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入

赏析之后一定要再次朗读,以加深感受。

借用《白杨礼赞》中的句子对这棵树的形象进行总结,可以促进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

五、仿写“骄傲”

在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中,我们感受到骄傲之情在胸中喷薄而出,请将我们满腔的热情化为诗的语言,抒写我们对于世界美好事物的骄傲之情吧。

小结:如果说诗人是一棵骄傲的能流出奶、流出蜜,甚至流出香醇的酒的树的话,那你们每一个人就是一棵棵正在接受山和海的教育、光线和露珠的赐予,炎阳和风雪的锻造的树苗,是一棵棵正在尽情地享受诗歌的优美,文学的博大精深的小树苗。希望你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用你们柔嫩的枝条抚慰需要帮助的人民。明天的你们就是我们的骄傲!

1、倾听

2、创作时间:5分钟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倾听

2、感悟

目标:诗意的表达。

达成:

1、可借机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象征之美

2、仿写诗歌

(个别仿写作品附在教案后)

             

8、胡适《我的母亲》教案(表格式)

2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1、学生查字典注音。 2、学生查词典注释。 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按提示和要求默读: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学生讨论交流。 探究 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亲情,激起了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对关心家庭,关心父母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布置 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教 学 流 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1、学生听写词语。 2、听写后检查。 朗读 体会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朗读下面语句。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体会文章艺术效果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3、学生讨论交流。 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老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1、学生进行比较欣赏作品。 2、写成读书随感 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学生欣赏“诗中的母爱” 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结合学习的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1、学生研讨后完成。 2、在老师的指导下,拓展深化。 板书设计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亲情,激起了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对关心家庭,关心父母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9、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案表格式

《我的语文生活》 新授课 七年级备课组 1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

2.通过招牌中的语文、广告中的语文、网络词语等几项活动来学习语文。

3.激发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中国石拱桥》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石拱桥》八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首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它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本文的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我上的这个课时是第二课时。由于在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并且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图弄清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草图,学生大致明白了独拱石桥与联拱石桥的区别。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说明文中举例子要有代表性的要求以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 教案

课题 中国石拱桥 授课人  鲜红波 学校  宜都市王畈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3、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1、教师展示问题组:

⑴《中国石拱桥》从文体上来说,属于什么问题?

⑵中国石拱桥具有哪些特点?

⑶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⑷这种说明方法叫什么?

⑸我们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⑹运用说明方法到底是起什么作用的? 

(二)说明方法的探究:

1、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课文中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两个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只有这两种形式。这样说对不对?(求:引用课文里的句子作根据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其实我国的石拱桥形式不仅优美,而且多样。 

2、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教师引导、点拨:这两座桥集中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 

中国石拱桥具有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这是中国石拱桥的共性。既然是共性,那么赵州桥、卢沟桥都应该体现出这些特征来。请同学样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看看赵州桥、卢构桥是不是体现了这些特征。

教师点拨:看来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

4、教师提出第四个问题:赵州桥和卢沟桥除了一个是独拱,一个是联拱的特点以外,它们各自还有其它的特点吗? 

教师点拨:辩证法告诉我们:个性我共性和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互相联系的。每个事物既具有个性,也包括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同样,也滑不包含共性的个性。

5、教师提出第五个问题: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这些特片的时候,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呢? 

教师点拨、明确: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必须都要介绍,才能说明得全面、准确。说明文中举例子一定要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才能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 

(三)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1、过渡:《中国石拱桥》为了很好地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给我们有代表性地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事例,在个性与共性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2、文中还有没有其他说明方法的运用呢?他们各自又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呢?

(要求:用“_____句使用了_____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四)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列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它们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的特点,准确客观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来,例的说明方法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而代表性就包括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石拱桥,文中还运用了打比方、引资料、列数据等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准确客观地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这是一篇说明文。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美观。

赵州桥和卢沟桥。

举例子。

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分类别、引资料……

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说明事物的特点,更清楚地介绍事物。

学生跳读课文,回答:

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桥,期中最大的一拱,长达150米。”看来每一座桥都是不一样的。

“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

学生兴致高涨。

学生回答是: 

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 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明确:

1、历史悠久的特征,可以从这样几处说明中看出: 

(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余年了。”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 

2、形式优美的特征,可以从这样几处说明中看出:“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诗人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卢沟桥面两旁的石柱上“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马可.波罗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盛景之一。” 

3、结构坚固的特征,可以从这样几处看出: 

“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拱桥。”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其它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有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学生抓住课文的有效信息,回答:①州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卢沟桥的柱头上有千姿百态的狮子。②这两座桥形成的自然景观各不相同,一个是“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一个是“卢沟晓月”。

学生再看看书,想一想再回答:

①座桥一个说明中国石拱桥形成优美,一个说明结构坚固。 赵州桥优美、坚固,卢沟桥具有历史意义。 

②一个例子太单调,举两个例子能说明“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两座桥都是著名的。

③两座桥在形式上所代表的独拱、联拱两种类型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说明方法的运用。然后小组交流。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是为了说明石拱桥的形状特点。

引资料:“《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是为了说明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列数据:“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雄伟。

……  

问题组的设计有两个作用:一是,巩固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为下文的讲解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二是,问题难度不大,鼓励学生发言,激活课堂气氛。

通过对话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充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教师引导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来回答。

这一步实际是扣住前面“整体感知”的环节和内容,将那时学生没有明确的内容给以明确,即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说明的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培养认认真真读书的学习习惯。 

在上面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理解两座桥的个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设计的这一步骤,既让学生弄懂举例说明方法的要点,也是引导他们学习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对课文说明的内容有一个全面而又具体形象的理解。

这一步已进入到学习举例说明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说明文中举例子进行说明时,所举的例子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典型,才能说明清楚问题。

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两者的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基本明白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中其他说明方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为它们以后阅读说明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特点: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说明方法:举例子、摹状貌、打比方、列数据、引资料

                         “______句使用了_______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