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初三语文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敬业与乐业》初三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①了解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3.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 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板书,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2、《敬业与乐业》初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①了解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3.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的结构是“总——分——总”。)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 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亵渎、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3)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6)《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7)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8)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1)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2)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加点字板书,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板书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3、《敬业与乐业》初三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揣摩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行文特点。
情感目标
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多媒体显示“戊戌变法”和梁启超图片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2.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
投影: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xièdú):轻慢,不敬。
强聒(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不舍,不停。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一》,来自网!
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3.学生再读全文,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
“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4.学生合作研讨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3)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5.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演讲词文体特色。
四、布置作业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4、初三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①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②把握本文论证结构的方式。
课前学习:
收集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警句、历史故事、作者资料,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了解议论文和演讲词的基础知识并制作小卡片。
课堂学习:
第一块:知识抢答,激趣导入
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有秩序地进行知识抢答。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可见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积累工作,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读梁启超的文章,学学如何才能做到“敬业”“乐业”。一生作主持人,简单宣布抢答规则后提问。问题:
①回顾我们所学的历史,请你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其他同学补充) ②凭记忆说出文中你认为重要或较难的生字词,标出音、形、义。 ③你知道哪些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警句或历史故事?
④议论文包括哪三要素?有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块:预习展示
请展示出你最满意的一项预习成果。交流展示(明确:梁启超、生字词、体裁、课外相关积累。)
第三块:快速浏览,整体把握
1.布置快速浏览文章,然后提问:作者先后谈论了哪些问题?浏览课文,回答
2.思考:这几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思考回答(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第四块:小组合作,探究材料
1.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引用的名人名言和所举的例子。
2.探究: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言
3.小结:所选材料都是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例如]:论证“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时,引用孔子与百丈禅师的话;论证“要敬业”时,引用朱熹对敬业的解释,引用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明确:
[引用的作用]: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引用的要求]:要引用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像名人名言,人们都认可的道理和真理、定理等。
第五块:课外延伸
1反思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择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再整理到练笔本上。 (友情提醒:要选择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论证你的观点。)
第2课时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第一块:背诵导入
背诵作者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具体内容。
第二块:合作交流,揣摩语言
1.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论述:
勾画出最能引发你感受的语句加以揣摩。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勾画、交流
2.小结: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因此演讲时多用口语,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富于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清朝末年的书面语为文言文,所以本文在当时仍算运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语,当然现在同学们难以感受其口语化也是在所难免。听讲
第三块:语文活动——小小演讲台
以“敬业”或“乐业”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有力,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准备、演讲
课后学习:
整理修改你自己(或别人)的演讲稿,誊写到小作文本上。
5、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
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噗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难懂的句子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敬业、乐业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问题说清楚的
一(1):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二(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三(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四(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五(9):总结全文,强调“责任心”和“趣味”的重要性
2、思考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⑴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⑶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⑴ 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⑵ 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二、研读,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四、作业
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五、结语
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
6、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2、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与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生:……
师:板书课题
二、走近梁启超
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补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qut;康梁&qut;。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这篇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字词积累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2、通过预习知道作者以敬业、乐业为话题,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先说“有业之必要“然后再说“敬业”“乐业”。
3、寻找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中第一段最后:“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四、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
作者所说的业不仅仅指的是职业,他认为凡是做事情都是业。
2、什么是敬业呢?
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
①师引导生继续找句子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②继续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事例
提示:当大总统“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③引导生分析:觉得第七自然段中说的“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也是在阐述敬业的含义。
3、什么又是乐业呢?
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领略到趣味。
五、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呢?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六、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述“有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的重要性
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用“责任心”和“趣味”勉励人敬业乐业
7、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入课文《敬业与乐业》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正音、义
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7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的论述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本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3、4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次。
思考:⑴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⑵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3段作者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4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朗读第5、6段,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
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5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6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四、小结
第二部分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算是敬业。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课文第6段
3、 探究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书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朗读第7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做事情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和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1、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几条
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⑵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⑶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⑷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⑸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⑹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⑻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⑼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⑽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⑾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⑿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⒀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⒁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⒂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
……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资料卡片类别: 编号: 题目: 作者: 出处: 内容摘要:
四、小结
1、中心思想: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⑴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
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事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⑵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 力。
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意化深为浅。
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背书第6段
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
第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
2、辨别采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1、论证层次的梳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领悟。
三、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谈论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思路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演讲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格言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或作一些论据补充。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旁骛():②亵渎()():
③征引:④骈()进:
⑤敬业乐群:⑥断章取义:
⑦不二法门:⑧言行相顾:
⑨强聒不舍():⑩安其居,乐其业:
2、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3、认真阅读课文二~三遍,想一想: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如何来论述自己看法的?
4、文中的“业”仅是指正式的谋生职业吗?读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哪些方法?试列出的提纲。
2、文章结尾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试用自己的话谈谈“合理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读了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3、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4、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
5、小结:
训练巩固
1、用文中名句填空:
(1)虽,而惟吾蜩翼之知。
(2)坐这山,望那山,
(3)素其位而行,
(4)用志不分,
(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2、探讨研究: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人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祸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
(2)各用四个字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两件事:
(3)概括文中的中心论点:
4)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
9、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
导语: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犹如一双翅膀,能够帮助提升整堂课的效果和水平。下面就由小编为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教学录音及设备。
3.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教学安排:四课时
五、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2.品悟法。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10、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4、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举例子,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题解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研讨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 2、选用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