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初一语文上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重点)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
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缤纷(bīn) 捅进(tǒng) 灶膛(táng)
烙饼(là) 晾脆(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lì) 穿梭(suō) 签(qiān)
涿州(zhuō) 绒花(róng) 疙瘩(gē)
发鬏(iū) 渍酸菜(zì) 篱笆(lí)
鬼祟(suì) 阖家(hé) 秫秸(shú ie)
4.解释词语
色彩缤纷:色彩繁多而纷乱。
念念有词:不停地自言自语。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
穿梭来往:形容来往频繁。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
阖家团聚:全家团聚。
七嘴八舌:形容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
返老还童:由衰老恢复青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有人提出意见,“本命年”是指与自己生肖相同的那一年,并不是指“本命年”中的那一个春节。所以依据的内容,的题目应改为“过年的回想”,这样更准确,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有无道理均可。认为有道理,课文综合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从腊月预热后,一天比一天增温、火热、发烧直到年三十的除夕之夜,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文中主题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似与是否是本命年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本命年是这么过,不是也便这么过。因此同意修改。可以不改,这篇是作者本命年写的,课文最后一段也点题了,是作者本命之年忆往事。
2.按照时间的推移,写了哪十件事?
明确: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葫芦、挂落枣儿、糖瓜、关东糖;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除夕守岁;拜新年。
(二)语言品味
写道:“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欢乐”与“庄严”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因为这两个词语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欢乐”从下文来看,这一天的晚上,“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孩子们可以“放鞭炮”;“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因此说是欢乐的。而之所以说“庄严”,从下文来看,“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因此说是“庄严”的。
(三)心理揣摩
描写“吃腊八粥”情景的有关语句很有情趣,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明确:“舍不得吃”,那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似乎给人矛盾之感,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它真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四)习俗评点
课文中列举了很多过年的习俗,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呢?你能举例讲解吗?
明确:(1)腊月初一的“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气氛。(2)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贴门神”,是过小年的习俗。此时的习俗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3)“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浓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4)正月初一的“拜年”,表现了美好的祝愿,浓浓的人情。
(五)构思品评
为什么说整体构思非常巧妙,可谓匠心独运?
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写作时没有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而是打破成规,巧妙构思。开头不提“回想”,运用铺垫衬托的手法点明写作内容,第三自然段看似无心,却暗藏玄机,总领全文,第四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紧密相连,遥相呼应,结尾才紧扣题目,点明“回想”。整篇迂回曲折,摇曳多姿。
四、课外拓展
过年,民间有许多风俗,而每一个细节又蕴含着一种用意。试写出下面风俗所寄托的期盼。
1.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期盼来年能有一个畜禽兴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2.期盼灶王爷消灾赐福的美好愿望。3.期盼家族邻里之间建立和睦相处、友好互助、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2.分析行文线索。
3.品析文中的画面美。
【学习重难点】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重点)
2.品析文中的画面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通过回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质朴纯真的父老乡亲,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的画面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作者运用丰富的平民化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语或语句。
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儿不许出门”“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三、合作探究
(一)线索探究
线索清晰,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读者欣然读下去。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在描写过年习俗的第四自然段中,写了十件事,量多面广,内容驳杂,但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多而不乱。这段中,在交代时间时也做得巧妙而自然,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做出适当的调整,有时明确交代时间,有时又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在写完第一件事后,用“……又该吃腊八粥了”一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件事;写到除夕,则用“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交代时间。作者所做到的这些,使显得浑然一体,耐读耐品。
(二)美点追踪
《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描写家乡京郊过年时的情景,文中主要描绘了哪些节日画面?
明确:
1.节日起始仪式的画面。一般来讲,任何节日都会由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或仪式来作为节日的开始。例如中国的春节就是由“祭灶”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为“灶神节”,又称“小年”。在中国传统信仰中,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一年来的情况。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各种供品,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作家写道:“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人们相信,随着灶王爷走了,凡间的其他诸神也会一起上天,没有了诸神的看管,人们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2.乡土民间净化仪式的画面。净化仪式是民间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净化”人们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环境。我们这里所谓的“净化”是从宗教或巫术的意义上而言,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瘟疫、厄运等一切不吉利的因素。春节期间的净化活动主要包括放鞭炮、点灯、贴春联、贴门神、挂桃符等。人们选择用响声、红色和光亮来驱除邪恶。人们希望在春节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借助各种净化仪式,除去各种不吉利的因素,从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干干净净地进入新的一年。
3.春节节日服饰和饮食的展示画面。春节期间“挑绒花”,女人们挑“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的细节描写,凸现了春节期间,人们往往要穿上最漂亮的、全新的衣服,最大限度地装饰自己。一般来说,过去在春节期间,最令人兴奋的事之一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一身新的衣服。平时的节俭都是为了能在春节的时候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和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穿新衣的意思是希望以一个全新的形象进入新的一年,从而把旧的衣服与所有的不如意都留给已经逝去的岁月。
四、课外拓展
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风情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另外,本课线索清晰,如数家珍,作者在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使读者不只会得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对赞不绝口。同学们学习了作者的这些写作手法,能试着将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吗?
示例: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x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昌明盛世的今天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2、初一语文上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重点)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
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缤纷(bīn) 捅进(tǒng) 灶膛(táng)
烙饼(là) 晾脆(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lì) 穿梭(suō) 签(qiān)
涿州(zhuō) 绒花(róng) 疙瘩(gē)
发鬏(iū) 渍酸菜(zì) 篱笆(lí)
鬼祟(suì) 阖家(hé) 秫秸(shú ie)
4.解释词语
色彩缤纷:色彩繁多而纷乱。
念念有词:不停地自言自语。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
穿梭来往:形容来往频繁。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
阖家团聚:全家团聚。
七嘴八舌:形容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
返老还童:由衰老恢复青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有人提出意见,“本命年”是指与自己生肖相同的那一年,并不是指“本命年”中的那一个春节。所以依据的内容,的题目应改为“过年的回想”,这样更准确,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有无道理均可。认为有道理,课文综合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从腊月预热后,一天比一天增温、火热、发烧直到年三十的除夕之夜,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文中主题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似与是否是本命年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本命年是这么过,不是也便这么过。因此同意修改。可以不改,这篇是作者本命年写的,课文最后一段也点题了,是作者本命之年忆往事。
2.按照时间的推移,写了哪十件事?
明确: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葫芦、挂落枣儿、糖瓜、关东糖;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除夕守岁;拜新年。
(二)语言品味
写道:“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欢乐”与“庄严”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因为这两个词语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欢乐”从下文来看,这一天的晚上,“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孩子们可以“放鞭炮”;“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因此说是欢乐的。而之所以说“庄严”,从下文来看,“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因此说是“庄严”的。
(三)心理揣摩
描写“吃腊八粥”情景的有关语句很有情趣,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明确:“舍不得吃”,那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似乎给人矛盾之感,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它真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四)习俗评点
课文中列举了很多过年的习俗,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呢?你能举例讲解吗?
明确:(1)腊月初一的“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气氛。(2)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贴门神”,是过小年的习俗。此时的习俗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3)“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浓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4)正月初一的“拜年”,表现了美好的祝愿,浓浓的人情。
(五)构思品评
为什么说整体构思非常巧妙,可谓匠心独运?
明确:“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写作时没有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而是打破成规,巧妙构思。开头不提“回想”,运用铺垫衬托的手法点明写作内容,第三自然段看似无心,却暗藏玄机,总领全文,第四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紧密相连,遥相呼应,结尾才紧扣题目,点明“回想”。整篇迂回曲折,摇曳多姿。
四、课外拓展
过年,民间有许多风俗,而每一个细节又蕴含着一种用意。试写出下面风俗所寄托的期盼。
1.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期盼来年能有一个畜禽兴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2.期盼灶王爷消灾赐福的美好愿望。3.期盼家族邻里之间建立和睦相处、友好互助、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2.分析行文线索。
3.品析文中的画面美。
【学习重难点】
1.品读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重点)
2.品析文中的画面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通过回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质朴纯真的父老乡亲,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的画面究竟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作者运用丰富的平民化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请同学们读课文,小组合作,再找出类似的词语或语句。
例如:“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小丫头儿不许出门”“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
三、合作探究
(一)线索探究
线索清晰,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读者欣然读下去。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在描写过年习俗的第四自然段中,写了十件事,量多面广,内容驳杂,但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多而不乱。这段中,在交代时间时也做得巧妙而自然,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做出适当的调整,有时明确交代时间,有时又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在写完第一件事后,用“……又该吃腊八粥了”一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件事;写到除夕,则用“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交代时间。作者所做到的这些,使显得浑然一体,耐读耐品。
(二)美点追踪
《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描写家乡京郊过年时的情景,文中主要描绘了哪些节日画面?
明确:
1.节日起始仪式的画面。一般来讲,任何节日都会由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或仪式来作为节日的开始。例如中国的春节就是由“祭灶”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为“灶神节”,又称“小年”。在中国传统信仰中,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一年来的情况。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各种供品,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作家写道:“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人们相信,随着灶王爷走了,凡间的其他诸神也会一起上天,没有了诸神的看管,人们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2.乡土民间净化仪式的画面。净化仪式是民间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净化”人们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环境。我们这里所谓的“净化”是从宗教或巫术的意义上而言,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瘟疫、厄运等一切不吉利的因素。春节期间的净化活动主要包括放鞭炮、点灯、贴春联、贴门神、挂桃符等。人们选择用响声、红色和光亮来驱除邪恶。人们希望在春节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借助各种净化仪式,除去各种不吉利的因素,从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干干净净地进入新的一年。
3.春节节日服饰和饮食的展示画面。春节期间“挑绒花”,女人们挑“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的细节描写,凸现了春节期间,人们往往要穿上最漂亮的、全新的衣服,最大限度地装饰自己。一般来说,过去在春节期间,最令人兴奋的事之一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一身新的衣服。平时的节俭都是为了能在春节的时候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和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穿新衣的意思是希望以一个全新的形象进入新的一年,从而把旧的衣服与所有的不如意都留给已经逝去的岁月。
四、课外拓展
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风情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另外,本课线索清晰,如数家珍,作者在生动传神的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使读者不只会得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对赞不绝口。同学们学习了作者的这些写作手法,能试着将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吗?
示例: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x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昌明盛世的今天饺子更是异彩纷呈。
3、语文七年级上: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
一、预习
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
(一)新课导入
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
幻灯片(一):现时的年:
①放鞭炮 ②拿压岁钱 ③吃团圆饭
④守岁 ⑤拜年 ⑥贴春联 ⑦看春节晚会
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预习2前半题)
2.提问大家
⑴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
幻灯片二:
旧时的年:
① 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爷 ⑧换门神 ⑨守岁 ⑩拜新年
⑵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⑶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幻灯片三: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3.老师朗读第四节,作为本次民俗风情游的结束语。
(三)课文只是个引子,她激发了我探求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兴趣,于是我借助网络查到了好多资料,比如,作者只写到正月初一百家拜年就嘎然而止了,资料告诉我正月初一才刚刚开始过年呢;小时候过年都要掸檐尘,以为只是图个清洁,现在才知道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典故。相信同学们手头已收集了不少资料,现在大家资源共享。
(四)了解了几十年前北方农村的过年情景及这么多的春节知识后,2003年的春节你打算开展哪些活动,既保留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色?
4、七年级语文《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导学案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烙饼( ) 簸箕 ( ) 糁儿( ) 涿州 ( )
鬏 ( ) 抠 ( ) 鬼祟( ) 阖家 ( )
渍 ( ) 捅进 ( ) 栗子( ) 糖黏儿( )
秫秸( ) 中彩 ( ) 打更 ( )大吃大嚼( )
⑵理解词义(在文中的意义)
红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阖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刘绍棠(1936~1997),________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本命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⑴作者在本命年回想到了什么?本文写了哪个地方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找出文中总结春节特点的句子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作者主要叙述与“过年”有关的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阅读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知识点。
(二)再读课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
1.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构思全文的,请划分课文段落,归纳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京郊运河一带过“大年”有哪些印象?(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第三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作探究:
⑴人的第一个本命年是多大?第二、三、四、五……个本命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文中,我们知道“本命年”里有哪些讲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本文时,作者已经60岁,恰逢他的“本命年”。此时,他回忆起什么往事?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讨论交流:作者小时候是怎样过年的?你现在又是怎样过年的?有没有和你相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缤纷bīng 灶膛táng 嚼字jiáo 生疮chuāng
B.腊八粥là 糁儿shēn 涿州zhōu 发鬏jiū
C.渍酸菜zè 阖家hé 磕头kè 亲支近脉mài
D.秫秸chù 疙瘩gā 梆子bāng 簸箕bò
2.根据词义填写成语。
①看到美好 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 ②由衰老恢复青春。( )
3.说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句话所包含的节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说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吗?
①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坑烫得能烙饼。( )
②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 )
③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五、课内阅读
本命年的回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捅进( ) 烙饼( ) 晾脆( ) 盛在碗里( )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粗的词的含义。
惊( ) 清( ) 芒( )
处( ) 露( ) 小( )
3.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受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感受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里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你家乡过年时还有哪些不同风俗?请选择一两例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作业
1.诵读全文,完成课本“探究练习三”。
2.完成本文第二课时导学案“自主预习”内容。
《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5、七年级语文《本命年的回想》第二课时导学案
二、自主预学
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问题。
1.第三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哪十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十件事情看,“过年”如此隆重,其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读课文,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阅读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相关词语。
2.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知识点。
(三)深入探究
1.品味语言。
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或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试举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思考。
⑴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试比较:跟几十年前相比,现在过年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按第四段的十件事的顺序来说)现在“春节”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你是怎样看待过“春节”的?请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 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1.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个层次,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灶膛的温度之高,说明炒的东西之多和人们在享受一年劳动成果时的喜悦的程度之深。
B.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人们丰收以后的喜悦之情,过年时物质生活的丰富。
C.这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即使在节日期间也不停止劳作。
D.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了灶膛的温度之高,说明炒的东西之多,人们过年时物品富足。
3.这一段文字语言很有表现力,不多几笔就把炒年货的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了出来。如除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外,还侧面写炒了很多年货。请把有关侧面描写的语句找出来,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把过年的场面写得如此热闹,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阅读
花边饺子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最为得意,一手和面,一手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面粉。然后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看火的看火,擀皮的擀皮,送皮的送皮,颇似沙场点兵。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却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③那段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以后,家里的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想起那些个辛酸和我不懂事的日子,想起妈妈自父亲去世后独自一人艰难度日的情景,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吃的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唯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每逢我买回肉馅,妈妈看出要包饺子了,立刻麻利地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去调馅,绝对不让别人插手。那精神气儿,又回到我们小时候。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拔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
⑩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
1.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勾连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2.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相互照应,类似的照应还有多处,请你再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⑴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看火的看火,擀皮的擀皮,送皮的送皮,颇似沙场点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的结尾处加一句话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全面。请你把这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作业
完成“拓展阅读”有关练习。
《本命年的回想》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4.写出了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1.花边饺子 小时候吃母亲包的饺子 母亲过生日时吃“我”包的饺子 人间亲情
2.⑴第⑨段中“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照应了第②段中“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⑵第⑧段中“惊喜地叫了起来”照应了第⑥段中“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⑶第④段中“惊喜地叫了起来”照应了第②段中“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
3.⑴第⑧段中“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披上三个饺子”这一细节,表现了“我”惟恐母亲呼不到这个包了糖馅儿饺子的精心安排。⑵第①段中“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面粉”,表现了母亲和面动作的娴熟和利落。
4.⑴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 方法,突出了母亲的能干,生动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煮饺子时的生趣。
5.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和我对母亲深深的爱。(或: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也浸满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6、《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准确疏通文意。
2、能够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创设情境:阅读课文,比比哪组找得又多又准: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 明确目标 | |
2 | 巡视、参与、指导 | 阅读、小组合作学习 |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
第二块:今昔比较,加深对过年习俗寓意的理解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指导语: 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 | 思考、交流、补充 | |
2 | 指导语:你是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和现在过年习俗的 | 小组交流 | |
3 | 组织交流、评价 | 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
第三块:展开联想和想像,推想未来的年将有的习俗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指导语: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也可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新年呢? | 联想、想像、交流 | |
2 | 组织交流、评价 | 畅想、互评 | |
3 | 布置作业:《畅想2050年新年》 | 课后作文 |
第四块:向课本本身质疑
教学步骤 | 教师组织 | 学生活动 | 备注 |
1 | 创设情境:解决十个问题远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可有质疑的地方? | 齐读课文,质疑 | |
2 | 创设情境:人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眼睛”,可本文的题目却不很切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 思考、讨论 | |
3 | 组织交流 | 发表见解,互评 | |
教学反思 |
课后学习:
习作:《畅想2050年新年》(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7、《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学习目标
能概括文中过大年的习俗,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并说说过年习俗画面中的情趣,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片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 作者 黑板右下方画两条横线供学生听写汉字)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命年的回想》,对于作者,你了解哪些情况呢?
投影出示助读材料——认识一个作家
刘绍棠(1936—1997),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富有情趣。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要求学生齐读材料,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板书 :刘绍棠 情趣 风俗画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刘绍棠给我们描绘的富有地方特色,充满情趣的风俗画。
品味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我们进行一次汉字听写比赛。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听写。
1、去掉穗的高粱杆。秫秸
2、全家的同义词 阖家 写拼音
3、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写一个成语(赏心悦目)
先看正确与否,再看书写是否规范。
整体把握——概括几件事情
师:京郊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作者写了哪些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请你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炒花生——炒年货 (避免缺漏,不够概括)
2、买绒花——挑绒花 (选用更符合文意的词语)
(要求学生快速笔记概括事情的注意事项。)
(读情趣)
师:光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活动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作者描绘的画面,仔细品味其中的情趣。
老师很喜欢炒年货这个画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请一个学生朗读片段,教师点拨指导,范读。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玉米粒儿”,儿化音节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悄。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出原味。 “团团围坐,大吃大嚼”要重读,读出一家人团聚一堂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
情趣体现在这些词语上:
家家 一锅又一锅 一捆捆 念念有词 毕剥毕剥
小结:关注动词、叠词、拟声词的使用。
学生自由朗读,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小组交流。
要求:抓住最能体现情趣的关键词语,读出情趣,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说情趣)
抓几个关键词语引起画面中的情趣: 舍不得吃——吃起来没个够
开刀问斩
送灶王爷
吃制钱饺子
各家拜年
要求学生在发言时①结合语句的朗读,尽量读出情感,读出过年的浓烈氛围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展开。
(写情趣)
读了情趣,说了情趣,下来我们也来描写画面,体现出一些情趣来。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要求中选择一个,写60字左右的片段。
1、 本文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兴趣,把它扩展开来写一个画面。例如:开刀问斩、叮嘱等。
2、 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的画面。
出示写作示例:
正月十五闹红火的队伍中,最逗乐的就是秧歌队里的媒婆了。只见她面膛上白粉抹底,脸颊处两朵红云,嘴角或腮下一二黑痣,左手捏块绸手帕,右手握根旱烟袋,脚后跟着地碎步趋前,表情怪异,让人禁不住开怀大笑。
结束语: 活动画面要想写出情趣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精心积累。
作业设计 必做:进一步修改完善课上所写的过年的片段。
选做:制做太原过年习俗的积累卡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刚升入初中一个月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预习习惯,所以有了课堂开始时的检测;要关注学生准确规范书写汉字和拼音的习惯,所以设计在学案及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拼音格;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习惯,所以要求他们在朗读时挺直腰板,拿起书来:要关注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不急于完成手头未及时完成的任务,在同学发言时学会专注地听,认真地记。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自我感觉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但为什么在核心环节——说情趣上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呢?我想问题可能出在这几个地方:第一,学生对文本研读的不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只是隔岸观火,蜻蜓点水。第二,教师与学生以“炒年货”为例共同品味时,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不到位,教师包办带动的成分大。示例的启示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应该先让学生读片段,寻找情趣体现最充分的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第三,学生活动前应该把活动的具体要求重锤敲响,让每一个学生心里有数。
我们不能把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平淡沉闷的原因归咎于学生身上,即使是公开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敢于大胆调整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让更多的学生扎实有效的学,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民俗文化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怎样能上的不仅有年味儿,更有语文味儿呢?不靠欢快热闹的歌曲、色彩缤纷的图片营造氛围,而是扎扎实实地做一些语文味儿更浓的事情:圈点批注、读写结合,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但做的还不够彻底。
课堂教学一定要基于学情,一定要深入文本。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探究得到的收获印象更深,也更有可能在写作中被运用起来。
8、《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9、《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概括文中过大年的习俗,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并说说过年习俗画面中的情趣,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片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 作者 黑板右下方画两条横线供学生听写汉字)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命年的回想》,对于作者,你了解哪些情况呢?
投影出示助读材料——认识一个作家
刘绍棠(1936—1997),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富有情趣。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要求学生齐读材料,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板书 :刘绍棠 情趣 风俗画家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刘绍棠给我们描绘的富有地方特色,充满情趣的风俗画。
品味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我们进行一次汉字听写比赛。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听写。
1、去掉穗的高粱杆。秫秸
2、全家的同义词 阖家 写拼音
3、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写一个成语(赏心悦目)
先看正确与否,再看书写是否规范。
整体把握——概括几件事情
师:京郊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作者写了哪些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请你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炒花生——炒年货 (避免缺漏,不够概括)
2、买绒花——挑绒花 (选用更符合文意的词语)
(要求学生快速笔记概括事情的注意事项。)
(读情趣)
师:光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活动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作者描绘的画面,仔细品味其中的情趣。
老师很喜欢炒年货这个画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请一个学生朗读片段,教师点拨指导,范读。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玉米粒儿”,儿化音节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悄。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出原味。 “团团围坐,大吃大嚼”要重读,读出一家人团聚一堂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
情趣体现在这些词语上:
家家 一锅又一锅 一捆捆 念念有词 毕剥毕剥
小结:关注动词、叠词、拟声词的使用。
学生自由朗读,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小组交流。
要求:抓住最能体现情趣的关键词语,读出情趣,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说情趣)
抓几个关键词语引起画面中的情趣: 舍不得吃——吃起来没个够
开刀问斩
送灶王爷
吃制钱饺子
各家拜年
要求学生在发言时①结合语句的朗读,尽量读出情感,读出过年的浓烈氛围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展开。
(写情趣)
读了情趣,说了情趣,下来我们也来描写画面,体现出一些情趣来。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要求中选择一个,写60字左右的片段。
1、 本文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兴趣,把它扩展开来写一个画面。例如:开刀问斩、叮嘱等。
2、 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的画面。
出示写作示例:
正月十五闹红火的队伍中,最逗乐的就是秧歌队里的媒婆了。只见她面膛上白粉抹底,脸颊处两朵红云,嘴角或腮下一二黑痣,左手捏块绸手帕,右手握根旱烟袋,脚后跟着地碎步趋前,表情怪异,让人禁不住开怀大笑。
结束语:
活动画面要想写出情趣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精心积累。
作业设计 必做:进一步修改完善课上所写的过年的片段。
选做:制做太原过年习俗的积累卡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刚升入初中一个月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预习习惯,所以有了课堂开始时的检测;要关注学生准确规范书写汉字和拼音的习惯,所以设计在学案及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拼音格;要关注学生朗读的习惯,所以要求他们在朗读时挺直腰板,拿起书来:要关注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上引导他们不急于完成手头未及时完成的任务,在同学发言时学会专注地听,认真地记。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自我感觉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但为什么在核心环节——说情趣上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呢?我想问题可能出在这几个地方:第一,学生对文本研读的不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只是隔岸观火,蜻蜓点水。第二,教师与学生以“炒年货”为例共同品味时,学生主动研读思考的不到位,教师包办带动的成分大。示例的启示效果没有体现出来,应该先让学生读片段,寻找情趣体现最充分的关键词语,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第三,学生活动前应该把活动的具体要求重锤敲响,让每一个学生心里有数。
我们不能把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平淡沉闷的原因归咎于学生身上,即使是公开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敢于大胆调整教学环节,从实际出发,让更多的学生扎实有效的学,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民俗文化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怎样能上的不仅有年味儿,更有语文味儿呢?不靠欢快热闹的歌曲、色彩缤纷的图片营造氛围,而是扎扎实实地做一些语文味儿更浓的事情:圈点批注、读写结合,品词品句、咬文嚼字。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但做的还不够彻底。
课堂教学一定要基于学情,一定要深入文本。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探究得到的收获印象更深,也更有可能在写作中被运用起来。
10、《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通过对《本命年的回想》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社戏》,《端午》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回忆幼时过年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景画。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纪,对本文的内容应该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因时代、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所写的部分民俗感到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重点)
2、感悟中国春节的内涵。(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思路设计:
学生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辅以提问引导、讲解评价,串联全课教学。
说教法
1、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
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问:“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与原因。)(提问外地的同学:“你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学生根据经历,谈谈其他地区是怎样过春节的。
2、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课教学。
从题目入手,了解“本命年”的含义及其讲究。再了解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想说爱它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呢?民谷作家刘绍棠在60高龄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3、下面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3—6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强调小组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根据问题需要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问题如下:
(3)、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试着从文中找出原话)文中开头这样列出二十四节气有何用意?
(4)、同学们能不能从第三段中找出体现运河乡亲父老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5)、从这四个词语中个,我们感受到了旧时过年的热烈气氛,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
(6)、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浓厚气氛和情景。为什么人们这么看重过年?你觉得人们在过年中寄托着什么?
4、小组口头展示,或者板展。
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补充、点评、串连内容。
5、结课
以小组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关于春节的手抄报来结课。
教后反思:
这是公开课上我第一次尝试把小组合作和多媒体相结合使用的一次教学,感觉有点手忙脚乱。希望在未来的尝试中能够慢慢提升。
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还需要再将内容精简,特别是几个问题的设计要针对目标而定,重点要更加突出才好。
11、《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教学目标:1.体会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体味作品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4.引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讨。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2.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发掘春节习俗中蕴涵的美好寓意。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与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酝酿过年气氛)
1.这首歌,是歌唱家宋祖英的《好日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觉得歌曲中所唱的好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明确:春节
2.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期待,最快乐的节日,春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江南一带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明确:祭灶、扫尘、贴春联、门神、年画、倒贴“福”字、年夜饭(团圆饭)、祭祖、守岁、迎春、红包(压岁钱)、新年赠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财神、回娘家、初六送穷。
同学们说了很多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作家刘绍棠到京郊运河家乡,去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是怎样的情形。
(幻灯:课题)
1.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只有一次吗?作者这篇文章写在几岁时?
明确:我国习惯用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六十岁。
2.作家刘绍棠简介: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作品推荐:《运河的浆声》《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乡土与创作》。(幻灯)
3.检查预习:生字词(幻灯)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 lì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门槛k&>59;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āo r&>59;o 骚扰sāo r&>59;o 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 阖家hé
二、去北方过年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富年味的一段
明确:第四段
1.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新年的音乐放声朗读这一段,找找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配上背景音乐:《喜洋洋》,画面显示各种过年习俗的图片)
明确:十件事: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幻灯)
顺序:时间顺序,感情逐步递进。
2.在文中找找你最喜欢的片段,体味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示例:“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灾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
明确: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乎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乎有点从严宣判。读起来很有情味。
作者语言生动传神,不多几笔,勾勒了一派热闹的生活情景,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
3.在作家笔下,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气氛真是浓浓郁郁,你觉得为什么过年如此隆重,从中寄托着人们怎样的期盼呢?
明确:1.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2.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3.合家团聚,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4.课文小结: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三、今昔“年”对比
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在近几年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说说你现在新年是怎么过的?
明确:春节旅游,上网、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吃年夜饭、拿压岁钱、贴春联、看春节晚会……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
2.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3.某些传统文化在消亡,需要保护,有些新的文明方式在产生,要发扬。
四、提前过大年(背景音乐:张也《万事如意》)
1.五个组各司其职: 第一组 描写一个你家过年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场面
第二组 一幅年画
第三组 写一幅春联
第四组 拟写几条过好春节的建议
第五组 写一条拜年短信
班内交流
2.作业:上网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资料(世界各地习俗,传统美食,春节由来,春节传说,春节诗词等)汇集编写新春小报
五、结束
同学们,听,锣鼓响天,鞭炮阵阵,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送给所有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宣布下课!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教师寄语: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
课前热身:
1.理解“本命年”的意思并向长辈了解本地过年的风俗。
2.搜集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的相关资料。
3.学习文中的生字词,并整理在下面。(注意读音和字形)
4.说说当地春节习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感受本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色。
一、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
聚焦目标一:
1.组长带领组员朗读一遍课文(可集体齐读,也可分任务接力读),朗读后各组合作讨论第4自然段,作者具体回忆了家乡过年的哪些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按顺序板演。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2.从第三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
聚焦目标二:
3.自主浏览或默读课文,感知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色(从叙事顺序、第一、三、五段的内容及作用、情感线索等方面考虑),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总,在全班展示。
二、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三、展示点拨(勇于展示,战胜自己!)
四、巩固提升(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挑 tī( ) 浓yù( ) hé( )家 邪魔鬼suì( )
sāo( )扰 腌zì( ) shēn( )儿 gēda( )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1)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
(2)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惊( )清( ) 芒( )处( ) 露( ) 小( )
4.“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5..末尾一段划线句中为什么既说“舍不得吃”,又说“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受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感受到的?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体味文中浓郁的地方语言。
2. 感悟中国春节的内涵。
一、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
聚焦目标一:
1.作者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把过年的生活情景勾勒得生动传神,体现了春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例如“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等,颇有情趣,令人不觉一笑。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组合作赏析:
要求:(1)每个小组经商讨从第4段中选出一、两句话作为赏析的对象。(赏析要点:列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词、句,分析出课文所展示的画面内容及蕴涵的感情。)
(2)将本组发言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提纲,以备交流。
(3)各组推举一、两名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赏析成果。(交流时先朗读后赏析)
范例引导:“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这句话的传神之处在于:(1)“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是叠词,“土炕烫得能烙饼”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过年炒花生、瓜子很多,渲染了过年的喜庆气氛。(2)“捅”形象地写出了添柴禾时的动作,表现了人们过年享受一年来的劳动成果时的豪迈喜悦之情。
聚焦目标二:
2.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京郊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浓厚气氛和情景。为什么人们这么看重过年?你觉得人们在过年中寄托着什么?
二、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三、展示点拨(勇于展示,战胜自己!)
四、巩固提升(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现在,西方的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对这些问题你是怎样看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