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初一语文上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理解的结构特征。
3.学习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的结构特征。(重点)
2.学习的写作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为何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启示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今天我们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谈创造性思维的。
二、自主预习
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明确:①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自然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8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②引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由一题目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是创造力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观点。从全文看来,作者旨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对我们来说,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二)写作亮点
1.开头设置问题,引出命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命题。
2.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这是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的层次可概括为: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层层展开,环环相扣,把问题引向更深处。
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开头设置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自然地进入了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错误思维模式的剖析,引出了必须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答案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展开对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记述;然后用两个问题引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全篇。全文顺流而下,过渡自然。恰当地运用衔接词,也是使过渡自然的原因。
4.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的又一特点。论述的是一个创造学上的问题,全文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从创造学角度看,论述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不同概念的组合等问题。但全文并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术语。开头由一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剖析,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
5.语言上,注意用词的准确,保证论述的严密。如副词,像“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等;再如关联词语的运用,使论述滴水不漏,像“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就会止步不前”“但这并不是说”“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等。
四、板书设计
设置问题,生动形象
围绕中心,逐层论述
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用词准确,论述严密
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课外拓展
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荆棘虽多,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仿写:
答案示例: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灿烂的彩虹!
2、初一语文上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学习目标】
1.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理解的结构特征。
3.学习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的结构特征。(重点)
2.学习的写作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巨大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为何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启示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今天我们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谈创造性思维的。
二、自主预习
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明确:①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自然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8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②引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由一题目的答案入手论述,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必须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是创造力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观点。从全文看来,作者旨在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指出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目前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也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对我们来说,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纳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二)写作亮点
1.开头设置问题,引出命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命题。
2.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这是在论述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的层次可概括为: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层层展开,环环相扣,把问题引向更深处。
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开头设置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自然地进入了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错误思维模式的剖析,引出了必须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答案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展开对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记述;然后用两个问题引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全篇。全文顺流而下,过渡自然。恰当地运用衔接词,也是使过渡自然的原因。
4.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的又一特点。论述的是一个创造学上的问题,全文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从创造学角度看,论述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不同概念的组合等问题。但全文并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术语。开头由一具体材料引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剖析,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给不同层次的读者予以深刻的启示。
5.语言上,注意用词的准确,保证论述的严密。如副词,像“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等;再如关联词语的运用,使论述滴水不漏,像“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就会止步不前”“但这并不是说”“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等。
四、板书设计
设置问题,生动形象
围绕中心,逐层论述
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用词准确,论述严密
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课外拓展
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荆棘虽多,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仿写:
答案示例: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灿烂的彩虹!
3、语文七年级上:第19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 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 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 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 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v 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v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4、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 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不是。
(2)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1)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2)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3)伽利略:摆的定律。
(4)黄道婆:纺织。
(5)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1)其实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2)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1)渊博的知识。
(2)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3)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24点(用5 6 3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5、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内容预览:
第四单元
陈霞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 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⑴其实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试验一:
24点(用5 6 3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
6、《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教学目的:
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
三、深入探讨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4——12段,思考:
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探究问题1】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⑴请同学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①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⑵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
⑶刚才我们分析了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作者认为有三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支撑这些观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瓦特受到“水烧开后顶起壶盖”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上蓝天的飞机。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立意新颖,事例能支撑观点,150字左右。
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探究问题2】
我们刚才小练笔,对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了更深的认识,你觉得你身上具备了这些要素吗?你觉得咱班同学谁具备了这个要素?(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师生交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那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作者做了充分的解答。
⑴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9——1段,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追问:作者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富有创造力的人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进行自我压抑
【探究问题3】
⑴所以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依据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⑵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能不能举例来说明一下?
例:著名的“万有引力”学说的创立,就是牛顿留意了“果子为什么会落地”的结果。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赖,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他在街头闲逛时,留意一些“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后产生的。
所以,我们想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就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四、小结全文
⑴总的来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齐读最后一段。
自己再读两遍,然后合上书,复述作者提出的三个途径。(略)
延伸补充:
除了作者谈的以外,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还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需要:
积累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学识渊博”
灵活运用——“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反复实验——“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拥有自信——“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珍惜灵感——“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保持好奇——“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多向思维——打破“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
走进自然——悉心观察、动手实验
异想天开——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
五、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这里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赤壁之战厮杀的疆场。周瑜因为这一战而名垂千史。
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武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一谈你的理解。
2.请充分发挥创造力,为故事续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
钢琴的标价牌上少了一个零
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一家商店里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却灵机一动,立刻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货──斯坦威三角钢琴。售货小姐看了看售价牌,竟然惊讶不已,不敢卖。于是她请来了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认真向顾客作了解释,婉谢不卖。而这位顾客却毫不让步,直到部门经理出面斡旋都坚持要买,不为所劝。最后请来了总经理。总经理了解情况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
请你充分发挥创造力,为故事续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尾(为总经理写一段话),说明总经理为什么这样做。
佳作之一:接着,总经理对女顾客说道:“小姐,你是否能稍候一会,让记者采访一下你现在的感想。”“当然可以。”总经理请来了一位电视台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当女顾客把事情说过一遍后,总经理接过了话筒说道:“各位敬爱的顾客,上述各位所看到的,正是近日本公司隆重推出的一项经营项目‘请顾客来找错’,具体事项为:本公司将陆续推出一批标错价的商品,如被您选中,均按标价出卖。来得次数越多,机会越大!可不要错过机会呀!”不用说,次日顾客盈门,被找出差错的小商品诚然不少,但利润却颇为可观。
佳作之二:第二天,这家商店的门旁放置了一块大大的标牌:“本店本着‘顾客是上帝’的宗旨,热忱为广大客户服务。昨天因工作人员疏忽,在一架名牌钢琴上标价时少加了一个零。一位女士看中了这架钢琴要买下来,我们明知有错,却仍然照少一个零的标价售出。上帝们,在这里,您或许也能买到像那位女士买到的商品!”
佳作之三:总经理虽然答应把那昂贵的钢琴卖给那位顾客,但还附加了一个条件:请她写篇文章。第二天,当地最最有名的一家报纸登出了一篇顾客写给报社的信。文章内容如下:“我是一名来自加里佛尼亚州的游客,初到此地,路过你们这儿的一家××商店,由于店主的疏忽,将一架价值数千元的名牌钢琴标价少了一个零。但店主待人诚恳,守信用,还是按原标价卖给了我,在此,我对他表示万分感谢。”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托尔斯泰
希望同学们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
7、《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在于掌握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论证的中心及论证方法。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作者对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提出质疑,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折服。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作者的这种论理方法。
(二)整体感知
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段落层次提纲:
(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
(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2、学生细读课文,投影思考题,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明确:(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3)第一个要素是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明确:(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5)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总结、扩展
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新人才地培养的重要性。
读后,可以通过思考: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以“我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为题写一段话,阐述自己怎样做有创造性的人。
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理清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结构。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情境导入 :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板题:
二、整体感知:
1、看书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2、我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表上序号,思考:
⑴、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⑵、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⑶、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⑷、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2、同桌交流思考答案。
3、正音: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蒂、孜、汲、锲
4、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⑵、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⑶、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⑷、任何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但也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5、请同学寻找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例如: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总结:由此可见任何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
6、思考: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
明确:
7、一位老师带着他的学生去郊游,当他们看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时,老师就问学生如何锄掉这些杂草?
明确:火烧、用食草的动物吃掉、开垦种庄稼等。
引申:灵魂中的杂草如何去锄掉?
明确:用知识去锄掉、用美德去占有。
【课堂小结】:读完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
9、九年级语文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4、理解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过程与方法:1、因为本文语言较浅显,所以学习本文时,宜采用先速读,了解文章梗概,再细读,分析理解本文论述的中心,然后,由教师启发理解本文紧扣中心,逐层论述的特点,分析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
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
力的人。
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懂得客观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论证的中心及论证方法。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本文作者对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提出质疑,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折服。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作者的这种论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二课时
2.学生细读课文,投影思考题,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明确:(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
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3)第一个要素是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第二必顺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明确(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5)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寒,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
(四)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新人才地培养的重要性。
读后,可以通过思考: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以“我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为题写一段话,阐述自己怎样做有创造性的人。
(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论述的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要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2.拥有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
3.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4.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
方法: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
1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九年级语文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四、小结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1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二、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设想]:
1、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而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比较生疏,因此,本课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
2、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 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3、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觉得自己聪明的同学举手!(环视教室)请把手放下。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我们不妨来做个口头练习,测试一下?请看黑板。
板画:
师: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天那,你们居然这么聪明呀!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停顿片刻,学生自由回答)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板书1~课题)
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通过举手、口头练习、想象力的测试,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同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畏难情绪,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也为下面学习新课文蓄势。]
二、浏览感知 ——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属于拿一种文体?(学生回答)是的,属于议论文。
{投影} 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师: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投影} 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投影} / 学法指导一 / 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
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寻找第二种答案
——创造性思维(板书2)
师: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课文内容本身十分生动有趣,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浅显易懂,所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够为主,同时,也培养他们浏览阅读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投影} 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投影} / 学法指导二 / 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板书3)
2)富有创造力的人(板书4)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尤其是过渡句)来进行跳读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的能力,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投影} 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1):(板书4)
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2)“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投影} / 学法指导三 / 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①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投影} 轻声朗读9-12段,思考
1)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心态如何?各自的结果如何呢?
2)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投影} / 学法指导四 / 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所以”------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
{投影}
富有创造力的人
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自信)(板书5)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进行自我压抑
由此看来: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板书6)
追问:他们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能一两个例子反驳他们的想法吗?
总结:纵观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请你来说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总结
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
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培养他们敢于发问、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自我辨析中,实现教学目标 中的第三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根据板书,请一位优等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及课文的议论结构
板书设计 :
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寻找第二种答案)
↓
创造性思维 ( 论题 )
↓ ↓
必需的要素 ( 论点 )
↓ ↓
自信 渊博的知识 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意识
持之以恒尝试 留意细小的想法
↓ ↓
富有创造力的人 ( 结论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认为自己富有创造力的同学举手。(环视课堂)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做一次笔头练习,作第二次测试。
[这一环节设计,一来对本课内容作一个较为完整的梳理;二来再次强调富有创造力的人首先要有自信心,其次要有实践的勇气;三来也照应了本课的开头,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四来把课堂学习引入高潮,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五、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投影}: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范例:太阳公公如喝醉了酒,脸红通通的,醺醺然
走向西山,挥一挥手,洒下一天的晚霞,
如锦缎一样的绚烂;低一低头,又留下
满山的惆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学生随意写作,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学生交流、点评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六、结束语: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七、巩固练习
{投影} 1)词汇积累:
2)大声朗读课文5、6、13段
3)根据下发材料,辨析小偷的行为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朗读,增强议论文朗读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尝试着写一点议论性的文字。]
附:
[辩析题材]
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好不容易潜入一间屋子,结果除了一个气息奄奄的老人外什么也没有。他懊丧之极,正准备离去时,老人发现了他。
老人问:“是客人吗?”他慌忙“噢”了一声。老人说:“坐下来歇歇吧,外面很冷的。”他坐了下来。
老人开始诉说孤独,并感谢他深夜来看自己。从来没有受到别人感谢的小偷心中十分感动。
从第二天起,小偷每天中午给老人送吃的去,还送衣服,老人再也不受冻挨饿了。这些食物和衣服是小偷从其他地方偷来的。
有人说,有些行为,评判时很难论其善恶。请你评一评这个小偷的行为。
1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一)
学习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ji):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i1):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4):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二、技能训练
阅读全文,思考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1、有人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提问:不看课文,“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3.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6.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汉例。
7.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9.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10.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11.本文论证了怎样的论点?
三、自我测评
1.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
真实,他A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B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他C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一特征。
段中有两个语句应对调位置,行文才连贯,这两个需要调换的语句是()和()(只填写字母即可)
2.“①大公无私、②博爱、③人饥己饥”,是从下文中抽出的词语,请
根据文意判断,应分别填入下文段中哪一个括号内?
答:第二,是()的实践者。他(),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实切实地有着(),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 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3.请仿照“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实”的
句式,再写出三个语句,只需在括号内填写有关词语,所填词语要和空
格后的内容衔接,并且不能重复。
答:①他是()()()(),流动不息地奔向远方。
②他是()()()(),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③他是()()()(),大公无私地播撒光明。
参考答案:1.AB2.②①③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