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

1、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理解的思想内容。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

3.辨析多义词。

4.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点导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三.作业 :

1.练习一(背诵课文)

2.补充作业 :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4.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五.作业 :

1.课后练习2、3。

2.补充作业 :同步训练。

六.教学后记:

2、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的思想内容。

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

3.辨析多义词。

4.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点导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答: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三.作业 :

1.练习一(背诵课文)

2.补充作业 :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4.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五.作业 :

1.课后练习2、3。

2.补充作业 :同步训练。

六.教学后记:

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凭借过人的智慧一举击退秦军,精神可歌可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

两课时。

内容分配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课时解决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单讲解时局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因为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

【明确】因为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

【明确】佚之狐。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

上面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一等奖

天窗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天窗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最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等奖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4、烛之武退秦师高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2、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 文言知识的积累。

2、 烛之武劝说之词魅力探讨,分析、把握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假设一个情形,如果日本想攻打朝鲜,但是又缺乏正当的理由,于是它就把美国拉着,现在国难当头,朝鲜需要派一个人去劝美国退兵,这个人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说?

(设计说明:因为课文讲述的故事所处的年代比较远,学生可能没有多大感觉,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就地取材,把学生安排在这样一个假设的情景里,希望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二、自主预习,小组讨论

教师按照小组数把标题、文章翻译等任务分配到小组,并要求小组讨论,特别是重点文言知识必须在翻译的时候明确出来,如果本组有疑问,可以指出来,由其他组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在进行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之前,我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把文言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了一下,因为根据我的调查,初中语文很少说这些,考试也不要求,但是高中的学习却需要这些。而本课预习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就是想检查他们之前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做到“学以致用”。)

三、预习检查,疏通文意

学生分组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重点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意动

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使……退却(撤兵))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 (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 (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3.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不能忽略文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面对近处的考试还是面对远方的长远的古文阅读,而且这些死的知识,最后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直至掌握,教师最后还是不要代劳,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尽量充分相信他们,假以时日,我相信大部分学生肯定是可以做到独立阅读的。)

四、问题引导,感受人物

1、烛之武是主动去退秦师吗?你有什么根据?

讨论明确:不是主动去的。“……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2、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让秦君退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与教师通过探究讨论得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总结:三个假设句,三个疑问句,八个“君“。烛之武的劝说之词非常有条理性和层次感,既能动之以情,也能晓之以理。

3、“秦师退”与“退秦师”以及“晋君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觉得呢?

“利”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了很多,这个也想给学生,那个似乎也不能遗漏,但是,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这些东西也不是一篇课文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最后取舍,选择了这三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我读到了一个 的烛之武?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那么多的铺垫,学生没有想说的和想写的,应该是不可能的。)

备教记录:

这一课,我足足准备了有一个礼拜的时间。这是我第二次教高一,几年的摸爬滚打,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让我越来越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我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在这一课里!怎么才能让学生学这些东西?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直接对着教学参考书或者优化设计了,照本宣科,一言堂,我说他听,然后写作业。可能学生学到不少,也可能学不到什么!我就在想,我这一课应该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呢?

从我读到的语文教学理论书籍里,备课的起点必须是学生的情况,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我们不是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的备课设计就是失败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有效果。因此,我在进行文言学习之前,先把文言知识让学生了解,主要是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断句与翻译原则。我知道他们初中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但是高中语文学习肯定需要这些知识,初高中衔接问题很重要。这些大约进行了一个礼拜的时间。

然后就开始进行高中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

作为经典文本,很多版本都有选择。它为什么被我们的编者选择?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各种资料,有陈日亮老师的《如是我读》,有郭跃辉老师的《<烛之武退秦师>的细节探讨》,有李镇西老师的《听李镇西老师上课》,有刘晓武老师的《美丽语文》,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然后我又走进课文本身,哪些知识学生可以理解?这些知识学生真的需要吗?哪些知识需要他们自己消化?哪些知识需要我的引导、解释?我应该怎么引导?我需要设计哪些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设计?……一时间,我的头都大了,我需要多少时间才可能完成任务?但是,有问题必须面对,于是我冷静下来,结合所看文章,加上自己的理解,开始备课。一稿,两稿,直到三稿我才确定下来,而且还觉得很多地方不如我意。但是上课在即,没有时间给我去推敲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收获应该还是有的。

5、《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 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 晋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附1:文言字词

1. 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附2:归纳基础知识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译文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共,同“供”。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语气,不翻译;放在句中解释为“那”;微,假如没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4)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7)去之:离开郑国。

6、《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1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若不阙秦)

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实词的积累,注意多义词的辨析,尤其要重视对课文的熟读背诵。

学习,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了解“城濮之战”。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课文分析

1、导入 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

2、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撒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3、 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有关知识总结

(1)、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2)、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3)、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6)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课外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

7、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

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8、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师在书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哪一些是重点,哪一些是难点,然后针对学生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锬稀保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锬稀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晋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9、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 讲解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读一读,背一背

(二)讲解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解析:

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读一读,背一背

五:文言小结

n词类活用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n古今异义 贰 是n通假字 n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n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许之、n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n虚词 以、之、也、矣、六:小结本节课

七:作业

n1、复习本课所讲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句式。

n2、逐字翻译1、2段,写在课本空白处。

n3、背诵1、2段,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段。

2、背诵课文。

3、探讨烛之武的形象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检查背诵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飞地难治论②亡郑陪邻论③舍郑有益论④过河拆桥论⑤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烛之武形象探讨:[出示幻灯片]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本节课

六: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三四段,争取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复习旧课

1.译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2.检查背诵

二: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出示幻灯片]

(一)归纳文章的结构

(一) 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

三: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词类活用[幻灯片出示]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四:小结本节课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10、《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

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

郑 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

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 晋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附1:文言字词

1. 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附2:归纳基础知识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译文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共,同“供”。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语气,不翻译;放在句中解释为“那”;微,假如没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4)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7)去之:离开郑国。

1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杞(qǐ)子

2、语言点

A、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B、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C、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D、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E、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三、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翻译全文

四、布置作业:抄写译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所以这“话”可不是随便能说的。(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句话就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不但熄灭了赵太后的怒火,还令她欣然纳谏。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说客。在春秋战国时代,像他一样高明的说客比比皆是。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检查预习的情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语句翻译(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郑国对晋国的无礼和背叛,这是晋国出兵的理由,但秦国仅仅是以盟军的身份助战而已,与郑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基础。

四、精读烛之武的说辞,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

1、烛之武游说的核心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利,害)

2、你认为哪句话打动了秦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怎样劝说秦伯?

(先表达为秦国着想的立场态度,来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阐述亡郑、保郑之于秦国的利害关系,再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两国关系,破坏两者的联盟,促使秦国改变主意,化敌为友,退兵助郑。)

4、这段说辞语言非常精炼,可分为五层。概括各层大意。

①语气谦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郑对秦无益。

②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伯的决心。

③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相诱。

④以晋对秦的背叛事实离间秦晋联盟。

⑤一针见血地指出晋国是秦国的威胁。

小结:烛之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说客,运用精炼的外交辞令化干戈为玉帛,说退秦师,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他这一番说辞真可谓“一语中的”、“一言兴邦”,很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学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说的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的人跳,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五、探究学习·比较阅读《蹇叔哭秦师》,讨论:蹇叔的劝谏为什么不成功?

蹇叔哭师 僖公三十二年 左 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同样是劝说秦穆公,为什么结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决策之前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可见并非刚愎自用之人。可是最终却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责任在谁?如果蹇叔在劝谏时能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讲究策略,而不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后生晚辈的架势,也许穆公会重新考虑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军队出发前主动找穆公好好谈谈,而不是哭着说丧气话,也许穆公不会对其破口大骂,连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顾了。如果蹇叔能够在送儿子参军的时候主动找孟明等将帅分析敌情,告知防御策略,而不是只向儿子哭诉,也许秦军不至于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连三军统帅也被俘虏。)

小结:为人处世,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药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组活动: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为课本剧写一段角色分析。

烛之武:个性鲜明,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重用,牢骚满腹,但深明大义,能够顾全大局,只身入虎口,成功游说秦伯退兵,可谓智勇双全的爱国辩士。

佚之狐: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但城府很深。(这个人的个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

秦伯:唯利是图(可以引导学生参考阅读课后练习三)

晋侯:头脑清醒,理智行事,深谋远虑,能够随机应变,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宽阔胸怀,终成一代霸主。

小结:这篇课文中,烛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表现了他的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辩才,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他的人物都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的智勇双全。虽然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语的描写,但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作业:

1、归纳语言点

2、以“说话的艺术”为主题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在班上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 “夜缒而出”四字能否删掉?

不能,这四个字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5、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①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亡郑决心。

③进一步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考虑退兵

④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⑤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使秦决心退兵。

小结,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甚至获得不仅于此的好处:秦郑结盟,秦派军队戍守郑国。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删掉?

不能,晋的退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时刻画了晋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二、写作特点

1、叙事有波澜,引人入胜

2、写人个性鲜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语言对烛之武作了正面描写,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集中地刻画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正侧面描写的结合运用,使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值得我们学习。

三、讲解课后习题并布置作业

小练笔:设置一个情境,劝说某人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