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把握全诗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⑵ 了解本诗感情深沉真挚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仔细揣摩诗中关键词句的内涵,体会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诗作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中对大堰河、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师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二、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字词注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录音范读诗歌。强调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听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3、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明确: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四、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问: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为四个部分。
问: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明确: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插入背景知识介绍:
作者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捕入狱。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1月的一个阴冷早晨,透过铁窗,他看到纷飞的雪花,联想起落满白雪的保姆的坟,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诅咒旧世界、赞颂劳动人民的诗作。
问:为什么“我”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会被送到保姆家去养?自己家里难道就没有能力供养他吗?
插入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就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这个贫苦的农民就是大堰河。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因此,在大堰河家生活的五年时光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主要源泉。
问: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明确: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问: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明确: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问:诗歌的第四部分讲了什么?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书)
明确: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诗,整体感悟作者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表达他的情感发展轨迹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的情感脉络,诗人从怀念大堰河──眷恋大堰河──同情大堰河──讴歌大堰河这四个阶段的情感升华,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对大堰河的真挚情感。今天,我们将来探究一下诗人究竟是用了什么魔法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与他产生共鸣,被他征服的。
二、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问: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
3、问: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三、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问: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
2、问: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重点段落,试着分析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明确:“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3、问: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明确: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问: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明确: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四、问题探究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五、赏析《给乌兰诺娃》
1、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板书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给乌兰诺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象云一样柔软,
象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3、回答问题,听取教师评讲,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诗歌的荨杏特色与思想情感。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
押 忸怩 冰屑 悉索 凌侮 叱骂 漂泊
2、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⑵ 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⑶ 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
⑷ 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3、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板书设计】
悲苦、低微的身世
第一部分 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怀念、痛悼
雪─→想起大堰河
贫穷、繁重的家务劳动
对乳儿无私的爱
第一部分 “我”离开大堰河 眷恋、感激
“新客”扭捏不安
到“我”家帮工
深爱乳儿
临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第三部分 殡葬(死后凄凉) 同情、控诉
家庭悲惨遭遇
呈给她的赞美诗
第四部分 直抒崇敬、爱戴之情 讴歌、赞美
【教学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关注着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这节课我有意地关注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至少我在进行一种尝试。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勇于尝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感受大堰河对作者浓浓的爱,感受大堰河的形象。于是我大刀阔斧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取舍。教学思路就是通过体会诗歌语言来感受诗歌传达出来的爱。
为了渲染一种母爱的氛围,我用了两节课来上课,第一节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听了小说《疯娘》。小说大约播了25分钟,我和同学们就在静静的听着,不由自主地流泪。从这个小说里我们体会到了一个“疯子”母亲对他的儿子爱到骨髓。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同时也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我知道时机成熟了,这时候可以进行诗歌教学了。于是首先我说“大家眼里噙满的泪水,让我想起了我最早最感动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妈妈是最善良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
然后请同学们谈感受,谈母爱,谈真情。几位同学分别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环节很感人,让在座的也很感动。
2、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把握全诗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⑵ 了解本诗感情深沉真挚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仔细揣摩诗中关键词句的内涵,体会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诗作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诗中对大堰河、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师准备】
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二、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字词注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录音范读诗歌。强调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听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步探悉作者感情。)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
3、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明确: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四、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问: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分为四个部分。
问: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明确: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插入背景知识介绍:
作者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被捕入狱。这首诗创作于1933年1月的一个阴冷早晨,透过铁窗,他看到纷飞的雪花,联想起落满白雪的保姆的坟,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诅咒旧世界、赞颂劳动人民的诗作。
问:为什么“我”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会被送到保姆家去养?自己家里难道就没有能力供养他吗?
插入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就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这个贫苦的农民就是大堰河。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因此,在大堰河家生活的五年时光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成为他后期创作的主要源泉。
问: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明确: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尊敬。
问:诗歌的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明确: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问:诗歌的第四部分讲了什么?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书)
明确: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诗,整体感悟作者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表达他的情感发展轨迹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的情感脉络,诗人从怀念大堰河──眷恋大堰河──同情大堰河──讴歌大堰河这四个阶段的情感升华,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对大堰河的真挚情感。今天,我们将来探究一下诗人究竟是用了什么魔法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与他产生共鸣,被他征服的。
二、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1、问: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除了多处运用联想、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
3、问: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三、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1、问: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第7、8段?
2、问: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重点段落,试着分析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明确:“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母的陌生。
3、问: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了她的什么品质?
明确: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问: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明确: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关系的爱。
四、问题探究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五、赏析《给乌兰诺娃》
1、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板书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给乌兰诺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象云一样柔软,
象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3、回答问题,听取教师评讲,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诗歌的荨杏特色与思想情感。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
押 忸怩 冰屑 悉索 凌侮 叱骂 漂泊
2、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⑵ 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⑶ 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的艺术效果。
⑷ 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3、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板书设计】
悲苦、低微的身世
第一部分 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怀念、痛悼
雪─→想起大堰河
贫穷、繁重的家务劳动
对乳儿无私的爱
第一部分 “我”离开大堰河 眷恋、感激
“新客”扭捏不安
到“我”家帮工
深爱乳儿
临死时一家人的悲痛
第三部分 殡葬(死后凄凉) 同情、控诉
家庭悲惨遭遇
呈给她的赞美诗
第四部分 直抒崇敬、爱戴之情 讴歌、赞美
【教学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关注着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这节课我有意地关注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至少我在进行一种尝试。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勇于尝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感受大堰河对作者浓浓的爱,感受大堰河的形象。于是我大刀阔斧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取舍。教学思路就是通过体会诗歌语言来感受诗歌传达出来的爱。
为了渲染一种母爱的氛围,我用了两节课来上课,第一节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听了小说《疯娘》。小说大约播了25分钟,我和同学们就在静静的听着,不由自主地流泪。从这个小说里我们体会到了一个“疯子”母亲对他的儿子爱到骨髓。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同时也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我知道时机成熟了,这时候可以进行诗歌教学了。于是首先我说“大家眼里噙满的泪水,让我想起了我最早最感动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妈妈是最善良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
然后请同学们谈感受,谈母爱,谈真情。几位同学分别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环节很感人,让在座的也很感动。
3、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诗的特点。
【要点难点】
1、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
2、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的重点;
3、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学习的难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写作背景
艾青在大堰河家生活的情况以及大堰河对他的影响。
艾青1岁至5岁的孩提岁月,都是在大堰河家度过的。从诗的第3节,我们可以看出,大堰河十分疼爱自己的乳儿。大堰河的几个孩子,和艾青就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因此,在他后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时,他是那样深沉地歌唱土地、歌唱农民、歌唱广大劳苦群众为反抗黑暗、压迫与残暴而进行的斗争。人们称这位诗人是“农民的后裔”、“农民的儿子”。
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但是,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4、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著名诗人艾青。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了解本诗铺叙细节,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学会通过诵读去体会把握诗中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反复诵读,体会回环、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情感,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理解诗中形象,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主要方法
分组比赛,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我校作报告,内容之一,就是学会感恩。我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太好了。是啊,应该学会感恩!因为人是在恩惠的阳光雨露里长大的。学会感恩是做人的起点,学会感恩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才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上个世纪,有个最懂得感恩的诗人,他把最真挚的感激之情献给了养育他的保姆——他就是著名诗人艾青。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挚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感受母爱亲情,学会感恩。
(三)分组比赛,合作探讨
1.第一轮比赛:诵读
大致过程:(1)宣布比赛规则。两组合作读一遍课文,第一、三组读1~7节,第二、四两组读8~13节;推荐代表诵读;没人读算弃权。
(2)准备两分钟。
(3)各组轮流读
(4)集体评议,奖给优胜组一个五角星。
2.第二轮比赛:各组轮流提问,自由解答
宣布规则:
(1) 时间15分钟
(2) 一组提问,其它组自由解答。
(3) 每提一个问题或每一次正确回答,其组均加一个五角星。
(4) 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提问组再加一个五角星。
两分钟准备──开始提问──评出此轮优胜。
3.第三轮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此轮比赛视上一轮提问的情况而定,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就少提问;如学生的理解还较浅,那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安排时间大约5分钟。答对一个,其组加一个五角星。如:
(1)大堰河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这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3)第12节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4.算出三轮比赛各组所获得的五角星总数,确定优胜组,予以表扬。
(四)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1.问题:学了这首诗,你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没有一些深的认识?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
2.自由发言
五、课堂小结
学会感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高尚修养、令人敬佩的人。学会感恩从感恩父母开始。
5、《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
一、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
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问: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
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师朗读9、10节)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师范读12、13节)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6、《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下面这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是之前我在上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所作,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问题: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
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
“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
“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结束语:
“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7、《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优质课竞赛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纳溪护国中学 杨敬辉
一、教学目标:
1、诗歌的朗读指导,思想情感体会;
2、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会、学习;
3、“大堰河”形象的把握。
二、教学重点:
1、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2、语言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揣摩品味。
四、教学方法:拟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问答法等。
五、教具准备:教本、教案、有关多媒体课件。
六、导学设计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保姆”这种工作的内容吗?学生答,师点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课题)。请大家看大屏幕,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请大家齐声读出来。
2、请同学们把全诗的13个诗节标上序号。
3、教师范读1—3节诗歌,之后提出阅读要求:有表情朗读,准备3分钟,自由举手读自己喜欢的诗节。(要求先说喜欢的诗节番号)
4、在学生读诗节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及时点评读的效果,师生互动,并趁机对学生读的诗节进行情感和语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做及时的有选择的板书。具体的分析预设写在教本上。
5、在分析诗歌内容差不多的时候,导引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启发学生可能用到的预设问题:
A、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回忆大堰河生前的往事的?
B、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大堰河去世后的凄凉悲苦的结局的?
C、哪些诗节是对大堰河的大声直接的赞美歌颂的?
D、哪些诗节明显是对大堰河深情的感激和怀念,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她?
6、学生思考、与同桌讨论,自由举手回答自己的内容划分。(要求学生答出诗节的序号)之后师生互动点评,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后,展示幻灯片,体会结构图的内容。教师对结构图作点评,帮助学生理解。
7、最后,全班齐读第12—13诗节一遍,出示幻灯片,展示有关大堰河的坟墓图片已经跟艾青的一往情深,加深印象。
8、如果有时间,让学生以诗歌般的语言赞美自己的一个亲人。师生适当点评。
可能用到的板书准备(视情况而作调整)
1节:尊敬、怀念、怜爱 2节:惭愧、感激 3节:怀念、沉痛 4:感伤、感激、同情
5:沉痛、依依不舍、无奈 6:难过、不安 7:同情、怜惜、赞美
8:同情、感激 9:伤心、惭愧 10:感伤、痛苦、同情
11:悲哀、愤怒 12:无限的赞美、感激 13:无限的敬仰、赞颂
8、《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
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
性。
教学突破
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弗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 课文 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资料2.字词练习 2.完成字词练习3.范读并引导学生感受文意 3.初步感受文意,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特色4.指导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4.反复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了解创作背景(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
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
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
我们要欣赏的是当代诗人——艾青
的名作。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
者艾青的资料?
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2.师:大家回答得不错,艾青的主要作
品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
鳗》、《海岬上》等。他的诗运用散文
化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刻画艺术
形象,语言朴素清新,韵律和谐,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
艾青其人做基本简介。
生: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
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是我
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
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
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
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
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大堰河》,受到文坛重视。
2.倾听,作好相应记录。
3.师:1933年,艾青因参加进步爱国活
动被捕入狱。在阴冷的牢房中,诗
人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睹物思人,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大堰
河——我的保姆》。
板书课题。
3.听取老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原
由,以便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字词练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大家在课前都预习了这篇课文,文
中有一些生字词必须要先掌握了才能
更好的理解文意。
导人随堂练习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
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范读诗歌。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
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
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
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师: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
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
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
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
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
情。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初
步探悉作者感情。
2.畅谈对这首诗的印象。
生:诗中描述的主人公是诗人的乳
母,她是一位平凡、低微到连自己的
姓名都没有的劳动妇女,她勤劳、纯
朴、善良,但生活一直很贫困、艰难。
四、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
并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思想感
情。
2.师: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
3.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部
分。第一部分是诗歌的前四段,它
主要讲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
感情呢?
点拨:诗歌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
起了保姆大堰河,运用想像和联想,
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
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
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
的排比,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
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
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引出
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4.师:第二部分又讲述了些什么呢?
5.师:回答得很正确,诗歌的第三部分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
遭遇,实则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6.师:诗歌的第四分部讲了什么?
将上述内容梗概板书。(见课末板
书)
1.按老师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就自己
的理解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2.生:分为四个部分。
3.生:第一部分交代了大堰河的悲苦
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
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在教师点拨下细细体会作者在该部
分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生:第二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8段,
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
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眷恋与
尊敬。
5.生: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用生
前“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与死后“四
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
方的埋棺材的土地”相对比,深刻而
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6.生:第四部分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
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
河深情地怀念和由衷地赞美之情。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作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六、课末板书设计 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第一层(1~4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怀念与痛悼第二层(5。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眷恋与感激第三层(9。1l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同情与控诉第四层(12.13):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讴歌与赞美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探讨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 1.细读诗歌,分析探讨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 2.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
3.指导品析《给乌兰诺娃》 3.品析名篇,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一、分析探讨写作手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和说
明文,其形式不仅具有特殊性,更会
采用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内容,抒
发情感。本文除了多处运用联想、
想像和对比以外,还多次运用排比,
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
气势酣畅。另外,为了加强情感和
音节的旋律,诗中大量运用了反复
1.生:本诗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
河的深情,许多节用了首尾诗句的
反复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
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的修辞方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2.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诗歌中采用多种
修辞手法的句段,并分析其作用。
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四。
3.师:从构思看,全诗前4个诗段从
“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
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
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
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
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
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
么作用?
2.仔细阅读诗歌,找出采用各种修辞
手法的段落语句,并就自己的理解
分析其作用。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四。
3.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
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
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
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
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
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
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
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
加清晰。
二、研读重点段落。深入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前边我们对整首诗进行了阅读
分析,现在我们选取几个重点章节
来研读,有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第7、8段?
2.师:第7段中用诗人自家优越的条
件,与大堰河的贫困条件相对比,但
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中,我的心情却
是忸怩不安的。“忸怩不安”一词表
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说
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
请在诗句中找出一句相同的话来证
明,并分析它们表达了什么?
3.师:诗歌第8段写道“大堰河为了生
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手臂劳动
1.深情地朗读诗歌第7、8段。
2.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重点段落,试着
分析并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生:“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
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
却说成是“新客”,表明了对大堰河
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自己亲生父
母的陌生。
3.生: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与善良,以
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了”。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
像第5段那样为自家干活,而是到地
主家(“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
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繁重而多样
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这表明
了她的什么品质?
4.师:联系第6段所写“我”离开大堰
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第8
段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
层的含义,请问是什么含义?
4.生:表明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
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
这是真正的母爱!是超越了一切功
利关系的爱。
三、赏析《给乌兰诺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通过对教材所选诗歌的学习,我
们对艾青的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为
了加深对其风格和思想的了解,提
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我选取了他的
另一首诗让大家欣赏。
板书诗歌《给乌兰诺娃》,抽学生朗
读。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2。
1.充满感情的朗读《给乌兰诺娃》,体
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
的意境美。
2.回答问题,听取教师评讲,在教师的
常导下体会诗歌的荨杏特色与思想
情感。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及该诗的艺术特色。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本节课还引导学生品析了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
五、课末板书设计 参考
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像云一样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有什么作用。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词注音释义,并用它们造句。 典押忸怩冰屑悉索凌侮叱骂漂泊2.阅读诗歌《给乌兰诺娃》,并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的云、风比喻
的艺术效果。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试着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教学探讨与反思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j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j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9、《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希望就可以帮助大家。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
一、 导入: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 分析全诗诗人感情的变化:
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提问:浏览全诗,思考,作者在这首诗表达了那样的一些感情?
现在我们就来读诗,看一看这些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二)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
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
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全班同学齐读4、5、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三)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全班女同学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
(四)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问: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媚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
(五)是啊,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教师朗读9、10节)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六)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这首赞歌,仅仅是呈给大堰河的吗?(紫色代表着高贵,这首诗歌是献给所有勤劳的中国人民)
四、课后练习一解答
(一)、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
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她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普通母亲的代表,也是对全中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二)诗中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3.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节。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节。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节。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节。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节。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6节。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节。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节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节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剌骨之时能够笑吗?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8节 。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节。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
第11节。提问: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讲解:当“我”飘泊回到故土时,及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在第6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忸不安”。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0、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
内容预览:
大堰河,我的保姆 导学案
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寄语:真情的伟大,比山高比海深,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2、通过朗读,能够理清诗的抒情结构和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亲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
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忸( )怩 ( ) 叱( )骂 火钵( )荆棘( )
3、解释词语 :
典押:
忸怩:
一、自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思考:
(1)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我和大堰河的哪些事,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听。
(2)读了本诗后你能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请引用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谈一谈。
(3)本诗的直接抒情句是 。
(4)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 节)
第二部分( 节)
第三部分( 节)
第四部分( 节)
二、研读揣摩: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1、读第前三小节,分析:
①她的名字就是生她村庄的名字,这句话反映了她怎样的社会地位?
②1、2节大部分文字都用人称“她”,后面改为“你”,你如何理解人称的这一变化?
③第三节描写了与大堰河相关的图景,其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④,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
2、研讨第二部分
①试分析第四节结构和用词上的特点。
②当作者被生母接回家后,写道“啊, 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同学们,她为什么要哭?
朗读第5,6小节
③ 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 ,请谈谈个中缘由
④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三、拓展迁移
(1)学生想象并描述大堰河的双手。
(2)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生父母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回忆,联想一下自己母亲双手的形状,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深深感到母爱的深广.
第 2 课时
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目标】
1、体会诗句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含义。
2、通过朗读,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
3、认识新旧社会劳动者地位的变化,激发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理解大堰河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二、研读揣摩:
(1)朗读第7-10小节,讨论:你如何理解生活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的大堰河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2)朗读研讨第8小节
①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其中写大堰河的梦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请你谈谈日常生活中你的父母是怎样表达对你的深爱的?列举1、2个生活细节。
(3)研讨第三部分
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
(4)体会第四部分
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
三、达标测评:
见课后练习二、三
四、评读质疑:
读了这首抒情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例如:
①② 作者塑造的大堰河是个怎样的人?
②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③你认为这首诗作者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五、拓展迁移:
讨论:①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
②见课后练习四、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