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掌握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 辟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不屑 乡为身死
一、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 概括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二、 结合原文 把握内涵
边讨论边明确
1、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
(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二) 庆阳市(09甘肃省)
1.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补充-个论据。(2分)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鱼我所欲也》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2、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四、中考链接(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1、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3.举例 义 生 (3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二)庆阳市(09甘肃省)
答案:1、B D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掌握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 辟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不屑 乡为身死
一、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 概括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二、 结合原文 把握内涵
边讨论边明确
1、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
(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二) 庆阳市(09甘肃省)
1.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补充-个论据。(2分)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鱼我所欲也》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2、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4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四、中考链接(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1、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3.举例 义 生 (3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二)庆阳市(09甘肃省)
答案:1、B D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内容预览:
26.《鱼我所欲也》教案
《孟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
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
三、教学设想: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
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
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
1、 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六)落实背诵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
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
2、 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
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 舍生 (即“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取义 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 舍生取义
(即“不义”) 是人的本
(设喻引出中心论点) (假设逻辑推理) 心(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论述)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举例论证)
(向) (今) 为宫室之美受之 见利忘义
万钟:为身死而不受 不辨礼义 为妻妾之奉受之 是丧失人
而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对比论证) (反面论述)
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春酒》教案
藏羚羊跪拜
这是好些年前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至今,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侯,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者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叉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蓬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叉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拜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象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光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叉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的理解。(2分)
2、文中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请简要概括体现老猎人的“慈善”的细节。(3分)
3、文题“藏羚羊跪拜”将藏羚羊人格化,突出了文章 的主题。(2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写作技巧方面的主要特点。(3分)
5、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词,宣传这一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2分)万物都渴望生命,万物都有情爱,人要善待万物。(语意相近即可)
2、(3分,每答出一个细节得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①他猎杀所得的钱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并含泪祝愿他们平安无事。
②见到藏羚羊下跪并流下两行长泪,他“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③射杀的当日,他没有象往日那样当即开宰、扒皮;夜里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④腹膛打开后,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光当一声掉在地上。
⑤安葬藏羚羊同时埋掉叉子枪,从此不再打猎。
3、(2分)对生命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答出两个方面,语意相近即可得分)
4、(3分)答案不唯一。写出写作技巧1分,简要分析2分。
5、(2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5、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看电视》课堂教案
《5 看电视》
导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电视“奇妙”的真正含义。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导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理解“奇妙”的真正含义。
预习学案
1、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中什么事很奇妙呢?
2、再读课文找出生字,多读几遍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导学案
1、认真读课文,连一连
爸爸和我 足球乐的直叫一起拍手欢呼
奶奶 音乐舞蹈
爸爸和我 京剧听的入迷打盹睡觉
妈妈 足球迷
2、爸爸在看球赛时想到了什么?
3、奶奶听戏听的的入了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奶奶又怎么想了呢?
4、当看到妈妈一脸的疲劳你会怎么想?
5、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什么秘密呢?
生字教学。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交流
3、学生练写
课堂检
1、看拼音写词语。
bà bα quán jiā ɡuān xīn wán quán
( ) ( ) ( ) ( )
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舞蹈 音乐 足球 京剧 关心他人
爸爸明明爱看_______,却换成了________,是为了给奶奶看。奶奶_______听得入迷,为了让爸爸明明看,却换成了_______。妈妈从书房里出来,我们都提议让妈妈听听_______,看看_______。我们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______________。
课后拓展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里人谈谈他们的感受。
板书设计
5 看电视
爸爸和“我”喜欢足球 足球
奶奶喜欢京剧 看京剧
妈妈喜欢音乐、舞蹈 音乐舞蹈
6、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胖乎乎的小手》课堂教案
6 胖乎乎的小手
导学目标:
1、认识“胖”等13个生字,会写“看”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3、激发学生帮助长辈的愿望和行为。
导学重点、难点:
1、认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为什么只挂上有兰兰小手的那幅画?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题
看看这是一双怎样的小手?再看图上是画了一件什么事情?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画的小手呢?请请读课文《胖乎乎的小手》
二、初读课文,出示预习学案
1、出示预习学案: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课文,用熟悉的符号标出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找一找、标一标有几个自然段
(4)想一想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画的小手?
2、师生交流预习学案。
三、精读课文,出示导学案
1、出示导学案
(1)补充句子,读句子。
爸爸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妈妈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奶奶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兰兰明白了,大家喜欢她的画,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朗读第2.6自然段,想想疑问句、感叹句该怎样读。
句一: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呀!(重读“小手”)
句二: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重读“那么多”、“这一张”)
句三: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重读“大手”、“更多”)
2、师生交流导学案。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识字
(1)、学习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忆每个生字?
(2)、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2、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着”、“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范写看“着”、“看”中撇的书写。
3、学生描红,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课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kàn zhe xiào huà huà jiā ɡāo xìnɡ kāi huì
( ) ( ) ( ) ( ) ( )
2、扩词熟记生字。
张( )( )( ) 替( )( )( )
鞋( )( )( ) 变( )( )( )
3、按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洗过 挠过 拿过
兰兰那胖乎乎的小手替爸爸________拖鞋,给妈妈________手绢,帮姥姥________痒痒。
二、师生共同交流完成课堂检测。
三、指导全文朗读
四、课外拓展
1、你照顾生病的奶奶吗?你帮妈妈买过什么东西吗?你还帮过家人做了哪些事?
2、你帮过同学什么事吗?
五、板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
1、拿拖鞋
2、洗手绢
3、挠痒痒
4、更多的事情
7、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月亮的心愿》课堂教案
8 月亮的心愿
导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举动。
导学重点、难点:
1、认记生字
2、理解“月亮的心愿”和小女孩美好的心灵,练习朗读。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导学案
1.同桌合作读读课文,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议议:“月亮刚开始说得去跟太阳公公商量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可是后来月亮为什么又想让明天下雨?”
3.读1、2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课文的3-7自然段。指名读。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讨论:珍珍想不想去郊游?为什么?珍珍的心愿是什么?
写字教学
1.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点、难点。
(1)“女”字和女字旁在书写上的区别。
(2)“太”字是“竖撇”,写好“竖撇”,最主要的是要“先竖后撇”,就是先写竖,由竖中弯下写撇。
(3)“气”字要写好最后一笔,弯处要写得像一张弓,钩处要有力。
2.学生描红、书空。
3.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nǚ ěr tài yánɡ tiān qì zǎo diǎn er mínɡ liànɡ
( ) ( ) ( ) ( ) ( )
二、 词语搭配
( )地走 ( )地说 ( )的女孩
( )的心愿 ( )的妈妈 ( )的离开
三、说一说。新课标第一网
月亮看到孩子愉快地郊游,它会想些什么?
拓展作业
1、带零食去郊游。注意别丢垃圾,并把别人丢的垃圾捡到垃圾袋里。
2、说一说。
月亮看到孩子愉快地郊游,它会想些什么?
板书设计:
8 月亮的心愿
郊游 有个好天气
照顾生病的妈妈 下雨
一个都不少 愉快旅游
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 《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4、思考、合作探讨。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5、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3、学生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5、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三、课堂练习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 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 ) 河堤( ) 憔悴( ) 蓬 hāo( ) 荇( )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懂得为什么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展示非洲多姿多彩的写法,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并学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非洲的色彩斑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描述了非洲的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师:你印象中的非洲是怎样的?
(2)师:同学们,17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汤玛斯•布朗曾经说过:“人类总是向外追寻那原本就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3)出示课题“彩色的非洲”,齐读课题,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呢?
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朗读全文,用波浪线划出文中三个直接说明非洲是彩色的感叹句。
出示学生找到的三句句子。
(2)理解“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意思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讨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出示:
非洲的蓝天、骄阳是彩色的。
非洲的植物是彩色的。
非洲的动物是彩色的。
非洲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非洲的艺术是彩色的。
(5)师:课文用哪些句子将非洲的这些色彩斑斓的景物连接起来的呢?用括号把这些句子括起来。
出示句子,师: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细读课文,感受“非洲的彩色”
(1)师: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读一读,找一找,说说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
A.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走进彩色的植物世界。
师引导:非洲的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哪些词语写出了花的多,花的艳?
为什么非洲的花特别多?(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树也开花。)
找出树开花的句子,仔细地读一读,品味一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学习第五自然段,走进彩色的动物世界。
师引导:为什么说那些蝴蝶经过防腐处理,制成了精美的工艺品,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率青蓝紫,还会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
带着你美好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C.学习第六、七自然段,感受非洲人们彩色的生活和彩色的艺术。
展示非洲相关的图片,请学生说说非洲人的生活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觉得他们的个性是怎样的?
师:所以,我们说,非洲是彩色的。
4、学习表达方法,总结课文
师: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些特点,你觉得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师引导从结构、句式和语言上来看)
5、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又对非洲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自己在课内与课外收集到的有关非洲的一些小知识写下来,制作成一张知识报。
板书:
蓝天、骄阳
植物
非洲是彩色的
动物
人们的日常生活
艺术
10、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是花了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较多,同时在说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为了让孩子真正有所收获,我觉得保证教学时间是一个必要条件。
首先,我让孩子们欣赏了在土豆网上下的一段藏戏表演的视频,孩子们看的如痴如醉,虽然这段视频长达9分钟,但是我一点也不吝时,让孩子们欣赏完了。然后,让孩子谈谈看后的体会。接着走进课文,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同时注意提醒孩子们注意语言的积累。
随后,让孩子们快速读课文,找出写藏戏来历的自然段,并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结果在短短的3分钟内就有孩子举手要求给孩子们复述故事了,而且这个孩子的发言很有特点。随后我又请了几个同学讲述这个故事。就这样,在故事中我带着孩子们弄清了藏戏的来历。
紧接着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弄清藏戏的独具的艺术形式。我让孩子们自由分组学习,然后交流。孩子们由于分组学习,一部分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都能读懂课文了。
在交流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抓住文章开头的3个反问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其次,让孩子们抓住文章中详细介绍藏戏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来朗读。在品读的时候就注意提示孩子们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以提高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最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学了这课后的体会,有大多数孩子们居然对藏戏的艺人们的精神莫衷一是地大加赞扬,而且说:“做人就要这样,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想想我们可以为他人带来些什么。”尽管我不知道这个孩子说的是不是心里话,但是我知道他通过这课的学习,的的确确是被藏戏的艺人们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的名利的精神所打动了。多多少少会对这个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一些影响。也还有几个孩子谈到:“藏族人们应该把藏戏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子子孙孙传递下去,总有一天,藏戏会走进世界大舞台。”
教完这课,我觉得神清气爽,心情超级愉快。我的一个小小的收获就是老师在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只要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就不可以放弃,我们有时并不要太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给我们的条条框框,因生而异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11、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棉鞋里的阳光》课堂教案
7 棉鞋里的阳光
导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导学重点、难点:
1、认记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体贴长辈的思想品质。
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难读的字词。
2.小组同学互读互听。
3.各小组挑选一名同学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4.其他同学边听边划:课文中有哪几个人物?哪些字音读时要提醒大家注意
导学案
一、读顺课文,自读自悟
1.生字回到课文中能不能读好?课文中哪句话最难读?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一找。
2.读了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或知道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人物的语言。
4.分角色练读,朗读妈妈、奶奶、小峰的话。
5.边读边想,说一说:读了他们的话,你想说什么?
6.读了课文,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开火车多种形式认读。
2.让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说词语,所说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小组练读,以给画面配音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表演读。
3.全班汇报读。
三、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今天我们要学习写好6个字,会读吗?
2.师范写这几个字,引导观察写这几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写这几个字时的发现。
4.学生练写。
四、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看拼音写词语
mà mα nǎi nαi zhōnɡ wǔ hé yǎn fànɡ huí
( ) ( ) ( ) ( ) ( )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妈妈给奶奶晒______,奶奶睡得很______。小峰为奶奶晒______,奶奶穿着很______。
3、照样子写句子。
①棉被里有棉花。 ② 有 。
③ 有 。④ 有 。
4、连一连。
盖 晒 合 脱 睡 收
眼睛 午觉 棉衣 棉鞋 棉花 棉被
五、拓展作业
课文《棉鞋里的阳光》中的小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学着小峰的样子,做一件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高兴的事,说给大家听,好吗?
六、板书设计:
7、棉鞋里的阳光
奶奶
妈妈 晒棉被 舒服
小凤 晒棉鞋 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