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课堂实录范例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山中访友》课堂实录范例一等奖
课前谈话:
请学生自我介绍。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
生: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师:是呀,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 露珠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二、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师:刚才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带礼物?不邀游伴?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开心,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我还想读一下。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提出问题,默读此段,读中理解“德高望重”。
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了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高望重, 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对呀,是威望,是声望。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是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的。
师:文中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做出过很多贡献,虽说服务了很多年,但还是很谦虚,还是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还体现出老桥的忠诚
生:我补充刚才张超的发言。我从这个自然段还看出了他之所以把这座老桥称作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说明这座老桥是非常古老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他还是在哪里,所以说从这里我看出他是非常古老的。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老桥呀?
生:他已经非常古老啦,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如旧,他仍在为人们——
生:服务。
师:是呀,谁还想说?
生:我从这里看出了这位老桥是很忠诚的,一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作出贡献!
四、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向他倾诉呀?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我听出他读出了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读出了朋友之情,还有补充吗?
生:听出他和这个老桥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用一个字说,情(板书: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所以他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是他心中有情,正是他的联想才使他的文字才这么传情,才使同学们读来这么动情。
六、潜心会文,品词析句,自读自悟,感悟“知己”。
师: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
指名读第四段
师:树林是他的什么?
生:知己。
师:大声说。
生:知已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称为知己?
生:我说知已就是非常有交情,可以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
师:知己是这样,你说!
生: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知己知彼的。
师:无话不谈的,请你讲。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能向别人倾诉的。
生:两个人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两个人能够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至交朋友。
师:说得真好,知己就是至交,你有这样的知己吗?
七、拓展想象,加深感悟,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师:请大家看文中的这两句话,认真读读,你觉得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之间确实是知己。别忙着回答,读出声音来,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 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随学生发言在大屏上勾画下列词语:呼唤、交换眼神、迎面送来、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学生不能说。
师引导:大家看,走进这片树林(强调“这片”)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和这片树林是非常熟悉的。
师:是呀,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也许他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我认为他会来到树林里大哭一场,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如今,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心话?鸟儿会说——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谁还想跟我说?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和你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在跟我说。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这次来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最近有什么开心事,跟我们讲讲吧。
师:你看多亲热的知己呀!
生:老朋友,你回来了,我很想念你。
师:我也想念你呀!
八、导读质疑,领悟写法,读中入情,读中入境。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
生: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用了拟人的写法,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就有了人的情感,人的行为。
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在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看看课文,接着读。
生读:“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他甚至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他与树已经“物我相融”。
九、自由朗读,感悟“友情”。
师:请大家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我还能感受到他和山中的这些朋友非常热切。
十、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师:下面,让我们也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师:站着孩子,谁还想来打招呼?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十一、配乐美读,拓展“友情”。
师:请坐,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打招呼?是可爱的蝴蝶?是漂亮的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
生:你好,勤劳的蚂蚁,你在地上爬来爬去,是想到我身上来玩吗?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邀我与你……
师:是欢迎我的到来吗?行不行?来,请你再说一遍。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师:你看他的想象。
生:你也,黝黑的公蚁,你在地上不停地搬运着东西,是邀我与你一同当搬运工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
十二、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师: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已经与山中的一切——(指板书:物我相融)
生:物我相融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吗?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大自然的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之所以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因为山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他的朋友,他和山中的一切都结着深厚的友谊。
师:之所以,是因为用得好。
生:我觉得作者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它们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都是那么的亲切、亲热,而且,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之情。
师:而且,两层意思,第一层,因为有情,第二层,让我们体会到,多好。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在作者的散文《又见南山》里有这样的话,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呀,山中访友,饱含着作者对南山的无限眷恋,蕴含着作者对大山的一往情深。山中还有好多的朋友,我们没有拜访,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和表达上的特点,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寻访。下课。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
(情)
2、《山中访友》课堂实录范例
课前谈话:
请学生自我介绍。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
生: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师:是呀,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 露珠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二、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师:刚才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带礼物?不邀游伴?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开心,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我还想读一下。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提出问题,默读此段,读中理解“德高望重”。
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了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高望重, 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对呀,是威望,是声望。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是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的。
师:文中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做出过很多贡献,虽说服务了很多年,但还是很谦虚,还是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还体现出老桥的忠诚
生:我补充刚才张超的发言。我从这个自然段还看出了他之所以把这座老桥称作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说明这座老桥是非常古老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他还是在哪里,所以说从这里我看出他是非常古老的。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老桥呀?
生:他已经非常古老啦,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如旧,他仍在为人们——
生:服务。
师:是呀,谁还想说?
生:我从这里看出了这位老桥是很忠诚的,一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作出贡献!
四、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向他倾诉呀?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我听出他读出了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读出了朋友之情,还有补充吗?
生:听出他和这个老桥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用一个字说,情(板书: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所以他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是他心中有情,正是他的联想才使他的文字才这么传情,才使同学们读来这么动情。
六、潜心会文,品词析句,自读自悟,感悟“知己”。
师: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
指名读第四段
师:树林是他的什么?
生:知己。
师:大声说。
生:知已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称为知己?
生:我说知已就是非常有交情,可以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
师:知己是这样,你说!
生: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知己知彼的。
师:无话不谈的,请你讲。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能向别人倾诉的。
生:两个人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两个人能够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至交朋友。
师:说得真好,知己就是至交,你有这样的知己吗?
七、拓展想象,加深感悟,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师:请大家看文中的这两句话,认真读读,你觉得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之间确实是知己。别忙着回答,读出声音来,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 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随学生发言在大屏上勾画下列词语:呼唤、交换眼神、迎面送来、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学生不能说。
师引导:大家看,走进这片树林(强调“这片”)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和这片树林是非常熟悉的。
师:是呀,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也许他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我认为他会来到树林里大哭一场,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如今,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心话?鸟儿会说——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谁还想跟我说?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和你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在跟我说。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这次来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最近有什么开心事,跟我们讲讲吧。
师:你看多亲热的知己呀!
生:老朋友,你回来了,我很想念你。
师:我也想念你呀!
八、导读质疑,领悟写法,读中入情,读中入境。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
生: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用了拟人的写法,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就有了人的情感,人的行为。
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在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看看课文,接着读。
生读:“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他甚至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他与树已经“物我相融”。
九、自由朗读,感悟“友情”。
师:请大家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我还能感受到他和山中的这些朋友非常热切。
十、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师:下面,让我们也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师:站着孩子,谁还想来打招呼?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十一、配乐美读,拓展“友情”。
师:请坐,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打招呼?是可爱的蝴蝶?是漂亮的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
生:你好,勤劳的蚂蚁,你在地上爬来爬去,是想到我身上来玩吗?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邀我与你……
师:是欢迎我的到来吗?行不行?来,请你再说一遍。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师:你看他的想象。
生:你也,黝黑的公蚁,你在地上不停地搬运着东西,是邀我与你一同当搬运工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
十二、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师: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已经与山中的一切——(指板书:物我相融)
生:物我相融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吗?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大自然的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之所以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因为山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他的朋友,他和山中的一切都结着深厚的友谊。
师:之所以,是因为用得好。
生:我觉得作者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它们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都是那么的亲切、亲热,而且,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之情。
师:而且,两层意思,第一层,因为有情,第二层,让我们体会到,多好。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在作者的散文《又见南山》里有这样的话,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呀,山中访友,饱含着作者对南山的无限眷恋,蕴含着作者对大山的一往情深。山中还有好多的朋友,我们没有拜访,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和表达上的特点,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寻访。下课。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
(情)
3、《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请学生自我介绍。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散文家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生:拜访的意思。
师:作者拜访哪些朋友,默读课文,如果有什么疑问,一会可以提出来。
生: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你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我觉得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在这涧水上站了很多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作出过很多贡献,还是很谦虚。
生:之所以成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老桥很古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
生:很忠诚,默默地……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面对这位一如如旧的,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老桥是他的朋友。听出他们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师: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
指名读第四段。
师:什么情感?
生: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知道你内心的想法。
生:对对方都是无话不谈。
生:非常亲密的朋友。
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多少话跟作者讲啊。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己话?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有什么开心事,跟我说。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 望着我。”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师: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山中的朋友非常热切。
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大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______
你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______
你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______
你______
你好,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共舞吗?
生:你好,可爱的蚂蚁,你是不是想到我身上爬来爬去?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泉水、悬崖都是他的朋友,现在为什么他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因为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可爱。
师:他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激,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
生:山中的一切都那么亲切热情。
师:作者在《又见南山 》里说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作者对南山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眷念,如此的一往情深。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文章在表达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呢,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情
4、《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1、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
2、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3、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
4、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
5、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
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5、《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像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得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地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得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得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得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山中访友》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6、《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师:(热情亲切的)初一(2)班的同学们,你们好!听你们的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勤奋好学,乐观进取,所以我就走进来,和大家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同学们欢迎吗?
生:欢迎!(鼓掌)
(设计说明:借本校班级上课,首先鼓励表扬班级优点,使全班学生纳悦自己,同时创设师生和谐交往的气氛)
师: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师: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生: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
生: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师: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生:不会,我会找好玩的地方玩一玩。
师:你喜欢在山里玩耍。
生:我会打点野味带回来品尝。(众生怒:不能打野味,要保护野生动物!)(这位学生不好意思了)那我就采点山上的好蘑菇带回来。(众生笑他总想到吃)
师:可以。
生:我会欣赏美丽的风景。
师:啊!多么优美的景色!
生:我会抓几只昆虫或摘几片树叶做标本。
师:你是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生:我会拍几幅照片做纪念。
师:对,将美丽的瞬间成为永恒。
师: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件标题)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导入,亲切自然,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引发学生的想象,从学生的发言中,还有学会旅游生活的意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依照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来读。
生读课文。
师:作者进山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生:还有云雀、小花、石头。
生:还有雷阵雨、蚂蚁、归鸟。
师:作者在拜访朋友时心情如何?
生:非常高兴。
生:他带着愉快的心情拜访朋友。
生:他热爱大自然。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内容和作者情感,老师没有先读,没有先入为主,保留了学生原生的初读)
师:那么如何更深入细致的体会作者的心情,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老师告诉大家: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
(指导学生沉入书中,体会作者情感,使下面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教给读书方法,祛除学生读书的焦躁)
生默读。(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佳境:看似安静的教室里,却涌动着一颗颗激荡的心灵!)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
生:我喜欢写大树的这幅画,大树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露珠和我交换眼神,我变成了一颗树,脚长出根须,头发长成树冠,手变成树枝,思想变成树汁。很神奇,读到这里我好象也变成了一颗树。(生笑)
师:在你的脑中出现了浪漫、新奇、童话般的世界,这都是想象的功劳。
生:我喜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老桥坚持着这样的画面,有动有静,非常美。
师:(激动的)你的欣赏更高一层。
生:我喜欢的是作者的朋友白云,她使我心旷神怡。
生:我喜欢的也是白云。她非常纯洁,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就象白衣战士,给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露出笑容。
师:尤其在非典期间,白衣天使们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几个月不能与家人团聚,日夜守护在患者身边,使非典患者摆脱了死亡的威胁,恢复了健康,露出了笑脸,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
生:我喜欢山泉,他照出了我的浑浊。
师:对比山泉,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污浊,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生:我喜欢悬崖。(顿了顿,自信地)喜欢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喜欢他心如止水的平静。
师:你是另一种风格,喜欢悬崖的宁静与深刻,了不起!
生:我喜欢瀑布,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男人。(众生大笑)
师:(欣喜的)请讲下去。
生:他一直在唱,而且,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完全凭自己的实力!所以说他是真正的男人。(鼓掌)比如伟大的科学家们就象瀑布。
师:说得棒!瀑布无私高洁,值得我们崇敬。
生:我喜欢老桥,他默默奉献,持之以恒,有着坚韧的灵魂。
生:我喜欢老柏树的慈祥,就象我的爸爸妈妈关爱我,有依靠感。
师:有父母的关怀,很温暖,很安全。
生:我喜欢云雀,他很纯洁,没有受半点污染,不像社会上的腐败分子,大贪污犯。
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看云雀的纯洁具体指什么内容。
生读:“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刚才这位学生说:明白了,是“不说是非”的纯洁。
生:我喜欢好风,因为他吹在我的脸上很清爽。
师:风可以使我们头脑清醒。
生:我喜欢云雾,她使我,忘掉烦恼,引起幻想,我想腾云驾雾,像仙人一样。
师:你喜欢的是课文以外的云雾吗?
生:是。
师:下面你会有机会表达的,先请坐好吗?(生同意的坐下)
生:我喜欢雷阵雨,雨洗尽了空气中的污浊,巨雷能吓唬做坏事的人。(生笑)
师:天空中的雷鸣,能给人一种震撼,在人们百无聊赖的时候能使人警醒,使人振奋。
(师生、生生交流,课堂互动)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她为人类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带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启迪。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
(四人小组讨论,师提出要求:一人谈,其余三人注意倾听,如果与小组意见不同,可以保留)
师:请一位代表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访友”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
生:我们小组认为, “访友”,使读者引起联想,使文章富有了童话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动。
生: 我认为——
师:是你自己的观点吗?
生:是小组的,我们小组认为,作者热爱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
师: “访”是精神沐浴和洗涤的过程,“友”把自然人化了。“友”是文眼,文章的切入点,作者情感的生发点,拟人手法的运用都缘与此,文章这样构思,非常新颖,可以尽情的表达出天人合一的情怀。
(品析本文精巧的构思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这篇文章景美,情美,语言美,老师想给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生:带着好心情。
生: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
生: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师:大家的意见很好,那我就按同学们的方法去读。
师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读。
(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回到文章的整体)
师:对于这篇文章,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就是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不合情理的地方?
生(几乎是齐声):有!雷雨天,不能到大树下避雨,会遭雷击,不安全。
生:对,自然老师教我们的。
生:可这是语文课。
师: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但也不能违背科学常识,同学们说得对!我们读书不仅要带着欣赏的眼光,还要带着批判的眼光,不迷信权威。既然不合理,我们就改一改吧。
生:把“忽然下起雷阵雨”改为“忽然下起大雨”。
师:这样一改,又同下面两句衔接不上了。
生思考。
生:加上一句,“雷电过后”,再跑到老柏树下避雨,就可以了。
生:那样,作者的衣服早淋湿了。(笑)
生:去掉写“雷”的句子。
(去掉这么好的语句,全体学生表示遗憾)
师:在有些时候必须有所舍弃,做出选择。
(教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迷信,不盲从,带着欣赏和质疑两种态度读书)
师:虽然这篇文章有不合情理的地方,但瑕不掩玉,仍然是一篇美文,尤其是作者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就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生写。
师:哪位同学上台读一读?对,先请那位喜欢云雾的同学来读。
生: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生:雨从高空坠下,落到地面,溅开水花,他虽走得急速与暗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出了光彩,走出了潇洒。
生:石桥啊,你没有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生: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生:柏树呀,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生:落叶啊,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你用自己的涅槃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掌声热烈)
生:当我置身于晨雾之中,我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神秘;待我从弥漫的晨雾中穿过,觉得每一步都得小心;当晨雾消失的时候,我又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
师:听着同学们的真挚的赠言,我非常激动,后生可畏!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不能一一上台展示,下课后教上来,我们再交流!
(培养写作能力,同时吸收运用本文语言,教给学生如何与朋友文明交往)
师:五一节快到了,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
(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课内外相联系,同时和课起始的环节相呼应,使整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
7、《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1、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
2、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3、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
4、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
5、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
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8、《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1、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
2、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3、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
4、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
5、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
(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镇西兄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整个课堂,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注意了对学生注意力的驱动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并且教会了学生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倍感阅读的快乐。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9、《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课前放林中景色课件,创造与课文近似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是第一次来泰山,第一次来泰山,我就发现泰山人民的心情非常好!是啊,最近,全国人民的心情都 非常好!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国家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产生好心情,一个小家庭、朋友、亲戚家的事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心情。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好心情的摇篮,泰山不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人心灵的好朋友。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诗人李汉荣《山中访友》,让我们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丽……
好,请同学们放松,深呼吸,让我们满怀好心情,一起走进山林……
二、理解
1、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思想内容: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大环节,整体阅读课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全文,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⑴ 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自行解决。
⑵ 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我看着同学们个个绽开着笑脸,一双智慧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很高兴,好!现在开始。
师:作者在山中究竟看到了哪些景致,访问了哪些朋友?请同学按照顺序齐声说就行了。
生: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以上是有称呼的景致,没有称呼的景致:石头、落叶、小花(教师随着同学的回答放投影)
师: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
生:(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我们说以上这些是我们的亲戚,还有石头、落叶、小花那就是我们的朋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投影:古桥朋友、树林知已、溪流妹妹……蚂蚁小弟弟(家)
师:同学们,作者早上是满怀着好心情去的,晚上又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的,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早晨他怀着快乐的心情来到山林,晚上带着山林里的物,好的心情回到家。
师:谢谢你是第一个发言的同学,你真勇敢。
生:我认为不一样。早晨他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的,回来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来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发言声音大、又很从容而且回答准确。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学校组织你们秋游,听到这个消息要亲近大自然了,你会睡不着觉,高兴得不得了。其实,作者何尝又不是一样呢!第一个“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欲念,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亲近大自然,第二个“好心情”是指作者是满载而归,与自然界神交后身心的彻底放松,对自然的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师:这两种“好心情”的确不一样。作者的这两种好心情是刚才同学们通过通读课文来理解的。
2、朗读重点段落,进一步感知思想内容: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下面我们重点朗读第3、第4两段,同学们先听听我们深圳同学的朗读,看好朗读得怎样,然后,欣赏山东同学的朗读水平,好不好?
(放深圳同学朗读第4段的录音。)
师:同学们,我把我的意图告诉大家:我想抛砖引玉,想听听山东同学朗读,现请推荐两位同学,一男一女分别朗读第3、4段。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言、语调、语气、节奏、情感,在美语中进入情境。
(一男同学朗读第三段,声音洪亮、音色纯美。语音刚落,掌声四起,非常热烈。)
(一女同学朗读第四段。反应与前男生一样。)
师:我被陶醉了,就这么一句话,好!同学们点评点评,按照朗读的要求结合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朗读非常好。因为作者在森林中认识了许多朋友,让我们仿佛到了大森林身临其境,他们读出了心中的喜悦,所以,我认为他们读得非常好。
师:你的点评很经典,刚才你抓住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进行点评。
山东的孩子真厉害,我为之倾倒,我真不想走了,要是我能成为你们的语文老师该是多么幸福啊!谢谢你老师,感谢你教出了这样好的学生。
二、赏析
1、赏析、品味第3段人称变换之美:
师:刚才,我们通过读这篇课文,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心情,美的情感是通过美的语言来表达的。请问同学,作者是如何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作者喜悦的呢?这个问题很大,但是我们不要害怕,现在,我们就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赏析这篇文章美的语言。
师:美的语言表达技巧很多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重点来品味这篇文章人称变换之美和比喻之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小环节:赏析、品味第三段人称变换之美。
师:(投影)作者“满怀好心情”是如何通过人称变换的手段来表达的?
(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
(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将课文第3段改写人称后的一个文段,看完后进行比较,表达效果跟原文有何不同?
生:我想,课文是对古桥说的,而改写后的文段是向别人介绍这座古桥。
师:说得简洁而又准确,还有不同意见吗?或者给予补充使其说得更完整。
生:这段文字里把原文“你”改成“他”,没有把要表达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太离谱了,太浅了,课文中“你”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充分。(台下听课老师一阵笑)
生:文章的第三段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作者拜访的是老朋友,肯定是与老朋友对话,感觉很亲切,改写后的文段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感觉不是老朋友,不亲切。
生:我认为,改写后显得文段特别繁琐,特别肤浅。课文第3段,用第二人称“你”体现亲切的思想感情。
师:课文第三段以第二人称为主,非常的亲切,就像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交流感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原文第三段有没有人称的变化,看看原文的第一句话,“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生:第一句说明非常熟悉,彼此非常了解,第二句用了第二人称“你”,说明了……
师:同学们第一句话用的是第几人称?“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故老朋友”。
生:用的是第三人称(学生齐答)。
师:这一段选用了两种人称的变换,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生:我认为第一句话用第三人称是向读者介绍古桥跟我有什么关系,然后用第二人称与古桥的对话。
师:说得很好,首先向读者介绍,我要访问的朋友,然后用第二人称与古桥交心,交流感情,这篇文章运用人称变换非常的灵活而且巧妙。同学们,如果把文章通篇变成第二人称?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那古桥,是我第一个要拜访的老朋友,”也可以,感情也充沛,但是,文章没有变化,都是一种人称,形式很单一。
2、赏析、品味第5段的比喻美之:
师:刚才,我们一起赏析了人称变换之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小环节,赏析文章的比喻之美,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第5段中运用了评多比喻和拟人,那么,你们喜欢第5段中的哪些比喻句?要说出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师: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这一句,主要描写了悬崖爷爷的外貌,还有它的心情。
师:说得好,他抓住了悬崖爷爷的外貌特征,还表现了作者喜爱悬崖爷爷的思想感情。还有吗?
生:“你好,小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这个比喻句说明山泉非常清澈,而且是突出姑娘爱美的天性。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理由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投影:“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生:我想这个比喻句突出了山泉的特点,加上拟人使它更加生动。
师:你真聪明,语言既精当,又抓住了精髓的东西。其实,这个比喻句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相似点),而且语言生动。
师:同学们,我喜欢这个比喻句,在这同学总结的基础上展开一下,将他们的理由具体化。“明镜”突出山泉明净的特点;“姐姐照镜”突出女性爱美的天性;“照出我的浑浊”突出我是从大城市里来的,不免有些浑浊。所以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
生:(齐读)“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是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3、归纳赏析比喻之美的方法。
师:刚才几位同学帮我总结得非常到位。在赏析比喻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
⑴ 看它是否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事物特征)。
⑵ 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的比喻句吗?
生:我喜欢:“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这个比喻句写出了瀑布雄浑,从高处往下泻的壮观景象。
生:我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样,可以看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我也喜欢这一句,比喻男高音那浑厚的声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4、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之美。
师:你们俩的文学功底可不错啊!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喜悦之情分角色地朗读第5段,请六位同学分别朗读,在朗读之前,商讨一下,怎样才能朗读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请毛遂自荐,谁拜访山泉姐姐!谁去拜访溪流妹妹?谁去拜访白云大嫂?谁去拜访瀑布大哥?谁去拜访悬崖爷爷?谁去拜访云雀弟弟?
(有六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准备朗读。)
师:你们六位同学代表你们班最高水平,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请开始。
(六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当一生学生朗读白云大嫂时)你真是天空的好女儿,温柔多情。
师:请六位同学坐下,感谢你们精彩的表演,请结合刚才赏析的比喻句之美,来点评。
生:朗读悬崖爷爷的同学非常好,悬崖爷爷德高望重的形象,朗读出来了。
生:朗读白云大嫂的角色非常好,她将白云大嫂温柔、多情的性格朗读出来了。
生:我觉得瀑布大哥朗读非常好,读出瀑布大哥的气势。
生:我觉得我读得非常出色,我把云雀弟弟活泼的天性朗读得淋离尽致。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自赏,是一个自信的人,生活就需要这种精神。刚才这位同学评价自己朗读得好,把云雀弟弟的那种活泼,欢快,纯洁性格朗读出来了,确实不错。
师:刚才这一环节,同学都表演得非常精彩,每个同学都在朱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定要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告诉我所教的深圳的同学,让他们向你们学习。好不好!
三、运用
1、观看泰山特色:
师:以上,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又通过赏析美的语言,来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入这节课的第三大环节。
师:一提到泰山,你们就会为之自豪,因为你们是泰山的儿女,今天,我来到泰山脚下,想听到你们对泰山的介绍,同学们,先请看画面。
师:请同学们先看银幕上播放的泰山风景画,然后以“泰山访友”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
⑴ 模仿第3段,分别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指代同一景物。
⑵ 争取运用一个贴切又生动的比喻。
⑶ 字数不限。
2、交流点评: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 流自己的写作且相互段点评,先请这个同学。
师:这位同学所写的第一句话,第三人称运用非常好,现在要跟悬崖爷爷交流思想感情,你用的是第几人称?“他”(三人称)。好好修改一下。你的语言功底不错。
生:“那座悬崖是我第一个拜访的老朋友,他使我的心开阔,站在上面,我仿佛觉到很渺小。”
师:同学们看看,这位同学所写的这段怎么样?
生:就是没有把第三人称运用进去。
师:第二人称运用得很好、很好,对吧!你跟(迎客松爷爷)瀑布哥哥交流感情很成功,怎么把前面改成第三人称,还有吗?
生:“那座山峰是我要拜访的老朋友,看!雄伟壮观,悬前瀑布流水汀咚,树木丛生,百草茂盛,云海迷茫,不正是泰山的写照吗?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永不褪色,让我看到了您的壮观和美丽。
师:你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生:唯有一点遗憾的是,第二人称运用得不够巧妙。
师:就是这一点点遗憾,第二人称运用得不够。当然,我们的作品可以是百花齐放,各具风格,可以用第二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看你表达的需要。不过,我们的练习就是要体现人称变换之美这一特色。
3、结课:
师:刚才,你们所表达的句句都是情,声声都是景,你们仿佛把我带到了泰山顶上,令我心驰神往,我明天一定要登上泰山,一览众山,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我的心情非常的好,谢谢你们,感谢同学非常好的合作,我想接你们去深圳作客,我欢迎你们!
师:下课!同学再见!
生:老师再见!
(全休同学围着老师签名留念,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10、《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请学生自我介绍。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散文家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生:拜访的意思。
师:作者拜访哪些朋友,默读课文,如果有什么疑问,一会可以提出来。
生: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师: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你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我觉得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在这涧水上站了很多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作出过很多贡献,还是很谦虚。
生:之所以成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老桥很古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
生:很忠诚,默默地……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面对这位一如如旧的,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老桥是他的朋友。听出他们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
师: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
指名读第四段。
师:什么情感?
生:知己。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
生:知道你内心的想法。
生:对对方都是无话不谈。
生:非常亲密的朋友。
师:知己就是至交,同意这样说吗,请看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多少话跟作者讲啊。
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己话?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有什么开心事,跟我说。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 望着我。”
师:请大家看看课文“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师: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山中的朋友非常热切。
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师: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大招呼吗?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______
你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______
你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______
你______
你好,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共舞吗?
生:你好,可爱的蚂蚁,你是不是想到我身上爬来爬去?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泉水、悬崖都是他的朋友,现在为什么他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因为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可爱。
师:他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激,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
生:山中的一切都那么亲切热情。
师:作者在《又见南山 》里说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作者对南山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眷念,如此的一往情深。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文章在表达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呢,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情
11、《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寄语】《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
生: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师:是呀,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 鸟儿 露珠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二、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师:刚才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带礼物?不邀游伴?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开心,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我还想读一下。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提出问题,默读此段,读中理解“德高望重”。
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了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高望重, 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对呀,是威望,是声望。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是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的。
师:文中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做出过很多贡献,虽说服务了很多年,但还是很谦虚,还是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还体现出老桥的忠诚
生:我补充刚才张超的发言。我从这个自然段还看出了他之所以把这座老桥称作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说明这座老桥是非常古老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他还是在哪里,所以说从这里我看出他是非常古老的。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老桥呀?
生:他已经非常古老啦,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如旧,他仍在为人们——
生:服务。
师:是呀,谁还想说?
生:我从这里看出了这位老桥是很忠诚的,一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作出贡献!
四、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向他倾诉呀?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我听出他读出了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读出了朋友之情,还有补充吗?
生:听出他和这个老桥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用一个字说,情(板书: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所以他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是他心中有情,正是他的联想才使他的文字才这么传情,才使同学们读来这么动情。
六、潜心会文,品词析句,自读自悟,感悟“知己”。
师: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
指名读第四段
师:树林是他的什么?
生:知己。
师:大声说。
生:知已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称为知己?
生:我说知已就是非常有交情,可以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
师:知己是这样,你说!
生: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知己知彼的。
师:无话不谈的,请你讲。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能向别人倾诉的。
生:两个人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两个人能够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至交朋友。
师:说得真好,知己就是至交,你有这样的知己吗?
七、拓展想象,加深感悟,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师:请大家看文中的这两句话,认真读读,你觉得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之间确实是知己。别忙着回答,读出声音来,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 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随学生发言在大屏上勾画下列词语:呼唤、交换眼神、迎面送来、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学生不能说。
师引导:大家看,走进这片树林(强调“这片”)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和这片树林是非常熟悉的。
师:是呀,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也许他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我认为他会来到树林里大哭一场,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如今,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心话?鸟儿会说——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谁还想跟我说?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和你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在跟我说。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这次来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最近有什么开心事,跟我们讲讲吧。
师:你看多亲热的知己呀!
生:老朋友,你回来了,我很想念你。
师:我也想念你呀!
八、导读质疑,领悟写法,读中入情,读中入境。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
生: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用了拟人的写法,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就有了人的情感,人的行为。
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在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看看课文,接着读。
生读:“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他甚至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他与树已经“物我相融”。
九、自由朗读,感悟“友情”。
师:请大家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我还能感受到他和山中的这些朋友非常热切。
十、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师:下面,让我们也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师:站着孩子,谁还想来打招呼?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十一、配乐美读,拓展“友情”。
师:请坐,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打招呼?是可爱的蝴蝶?是漂亮的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
生:你好,勤劳的蚂蚁,你在地上爬来爬去,是想到我身上来玩吗?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邀我与你……
师:是欢迎我的到来吗?行不行?来,请你再说一遍。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师:你看他的想象。
生:你也,黝黑的公蚁,你在地上不停地搬运着东西,是邀我与你一同当搬运工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
十二、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师: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已经与山中的一切——(指板书:物我相融)
生:物我相融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吗?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大自然的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之所以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因为山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他的朋友,他和山中的一切都结着深厚的友谊。
师:之所以,是因为用得好。
生:我觉得作者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它们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都是那么的亲切、亲热,而且,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之情。
师:而且,两层意思,第一层,因为有情,第二层,让我们体会到,多好。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在作者的散文《又见南山 》里有这样的话,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呀,山中访友,饱含着作者对南山的无限眷恋,蕴含着作者对大山的一往情深。山中还有好多的朋友,我们没有拜访,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和表达上的特点,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寻访。下课。
板书: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
(情)
以上内容来自《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12、李研上传: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在本人力邀之下,镇西兄终于答应在百忙之中来我市讲学一天,并且通过论坛信箱提前发来了准备演讲的题目和上课的课题。可是,由于事务繁忙,我竟将他准备的《提醒幸福》混记为《紫藤罗瀑布》了,当50名着装整齐的初一学生在主席台坐定之后,李老师小声问学生:“都预习了吗?”学生一齐响亮地回答:“预习了。”可当他拿过学生手头的课本翻阅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要讲的课文。李镇西轻轻走向后台,小声问我:“怎么没有要讲的课文?”闻听此言,我不禁哑然。带队老师一看距上课时间尚早,马上表示去复印课文,但李老师看了看自己已圈点得满纸烟云的课本,立刻拒绝了复印教材的要求,表示要新选一篇课文上课,并立刻返回讲台,征求学生意见。
在我个人来看,作为一位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现讲一篇课文并不是什么值得张扬的事情,但在这件事情上,镇西兄真正令我感佩的是:不仅当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慌乱和不悦,而且人前人后始终没有任何的推委和申明。教化的东西虽然能够使许多人在特定的场合保持气定神闲的风度和宽容待人的雅量,但往往在情急或松懈的时候就暴露了本性,只有真正深入灵魂,融进血肉的东西才能成为一种随时散发馨香的神韵和气质。照我看来,李镇西对于教育民主的理解,正如他自己所主张的一样,早已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气质。课不一定精彩到什么程度,但偶然的失误,却使我和李镇西都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得到了一节更真实的课,我认识了一个更真实的人。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镇西兄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整个课堂,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注意了对学生注意力的驱动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并且教会了学生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倍感阅读的快乐。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