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导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导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预习】
1.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从课题入手,试着概括“小苗与大树”谈话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文中出现的相应的词语。
①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贯通)
②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滚瓜烂熟)
③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绿林好汉)
④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偏科)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预习反馈】
1. 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学法指导: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
【课堂探究】
1. 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预设: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当堂检测】
一、给黑体字注音
《水浒传(zhuàn)》 绿(lù)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jiàng) 《济公传(zhuàn)》
二、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对号。
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能再看了。()
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
21世纪的青年必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适当的积累。()
三、对话的时候往往用上不同的语气词。下面有一组语气词,请按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给下面句子填上语气词。
嗯 呢 吧 呀 哟
①多么美丽的花园( )!
②( ),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进来了。
③( ),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④热爱书( )——这是知识的源泉!
⑤我不能玩得太久,我还要回家做作业( )。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导学案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导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预习】
1.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从课题入手,试着概括“小苗与大树”谈话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文中出现的相应的词语。
①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贯通)
②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滚瓜烂熟)
③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绿林好汉)
④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偏科)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预习反馈】
1. 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学法指导: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
【课堂探究】
1. 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预设: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当堂检测】
一、给黑体字注音
《水浒传(zhuàn)》 绿(lù)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jiàng) 《济公传(zhuàn)》
二、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对号。
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能再看了。()
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
21世纪的青年必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适当的积累。()
三、对话的时候往往用上不同的语气词。下面有一组语气词,请按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给下面句子填上语气词。
嗯 呢 吧 呀 哟
①多么美丽的花园( )!
②( ),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进来了。
③( ),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④热爱书( )——这是知识的源泉!
⑤我不能玩得太久,我还要回家做作业( )。
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关键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解色朗读课文,学会抓要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及事例体会人物特点。
3、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1、认读生字(彭、侠、嗯),找形近字,扩词。
2、审题:
“小苗”、“大树”指谁?比喻什么?
3、季老和苗苗对话的内容讲了哪几个方面?请抓住要点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看出苗苗是个( )的孩子;季老是个( )的著名学者。
5、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认读生字,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二、审题入手,教学生学会抓住要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读,抓事例研讨人物特点
1、多读闲书。
2、阅读积累古诗文
3、学习要做到三贯通,下一代: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
1、爱读闲书。
2、只喜欢语文,偏科。
3、学外语。
苗苗:热爱读书 谦虚好问 崇拜学问者。
四、掌握本课读书方法,积累读书方法
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关键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解色朗读课文,学会抓要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及事例体会人物特点。
3、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1、认读生字(彭、侠、嗯),找形近字,扩词。
2、审题:
“小苗”、“大树”指谁?比喻什么?
3、季老和苗苗对话的内容讲了哪几个方面?请抓住要点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看出苗苗是个( )的孩子;季老是个( )的著名学者。
5、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认读生字,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二、审题入手,教学生学会抓住要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读,抓事例研讨人物特点
1、多读闲书。
2、阅读积累古诗文
3、学习要做到三贯通,下一代: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
1、爱读闲书。
2、只喜欢语文,偏科。
3、学外语。
苗苗:热爱读书 谦虚好问 崇拜学问者。
四、掌握本课读书方法,积累读书方法
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关键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解色朗读课文,学会抓要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及事例体会人物特点。
3、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1、认读生字(彭、侠、嗯),找形近字,扩词。
2、审题:
“小苗”、“大树”指谁?比喻什么?
3、季老和苗苗对话的内容讲了哪几个方面?请抓住要点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看出苗苗是个( )的孩子;季老是个( )的著名学者。
5、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认读生字,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二、审题入手,教学生学会抓住要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读,抓事例研讨人物特点
1、多读闲书。
2、阅读积累古诗文
3、学习要做到三贯通,下一代: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
1、爱读闲书。
2、只喜欢语文,偏科。
3、学外语。
苗苗:热爱读书 谦虚好问 崇拜学问者。
四、掌握本课读书方法,积累读书方法
6、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导学案
【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秀的教学资源,因为它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一起来学习学习!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2、要充分预习,品读重要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并认真做好批注。本文的批注不少于4处,并写出你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力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季羡林 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水浒传》 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 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1. 对词语的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自学导航】
1. 读一读,写一写。(用你智慧的眼光发现课文中重要的字词,积累下来,再通过组内交流补充)
2.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
的见解
2.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练练测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是根据意思写汉字
水浒传( ) 济公传( ) 绿( )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
三侠( )五义 古文观( ) 三国( )义
2.回答问题。
a.“三贯通”则是指什么?
b.小苗指什么,大树指什么。你如何理解?
【拓展提升】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7、《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8、《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课后训练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 mǎ lù lín hǎo hàn ɡǔn ɡuā làn shú
( ) ( ) ( )
piān kē wén lǐ ɡuàn tōnɡ shuǐ hǔ zhuàn
( ) ( ) ( )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侯,最感兴(xìnɡ xīnɡ)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 chuán zhuàn)》里绿(lǜ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3、你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是什么?把他推荐给大家。
9、《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10、《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