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早晨》年级课文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镇的早晨》年级课文教案一等奖
《小镇的早晨》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蚕乡小镇早晨的情景,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2——4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即便于学生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又可供学生仿写练习。课文不长,但文质兼美,词语丰富,富有感情,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使学生领悟课文意韵,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审美体验。
我在本课设计时,将“合作—探究”法引入教学,注意体现以下教学思想:
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做到敢于补充修正他人的意见,向别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
3、注意集体学习与小组合作、个别自学有机组合。
4、落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
1、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自然段。
2、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敢于创新的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2段。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质疑: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四人小组交流:a、检查课文读通情况。b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师生交流: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想弄懂什么问题?
(4)、梳理学生的问题。
二、自读自悟,体会感情
1、过渡: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小镇的早晨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下面就让我们乘上乌蓬船,去感受水乡小镇早晨那独有的恬静。
2课件欣赏。
3、带着归纳整理的问题,默读这一段,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把小镇的早晨的恬静写具体?
4、再轻声读这一段,作者怎样把恬静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圈圈划划,写上简单的批注,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5、集体交流重点句
(1)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2)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型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请轻轻飘过。
6、配乐展开想象读这一段,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7、引导背诵。
(1)小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古色古香,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么美的画面,我们给它配上解说词好吗?那得先背好解说词。
(2)你想用什么办法背诵?
(3)用你喜欢的方法背诵。自由练背,指名看课件解说。
三、合作研读,开拓思维
1、刚才,我们在河边细细领略了小镇早晨恬静的景象,如果我们到街边去看看,又会见那儿是热闹的,更是紧张的。
2、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探究第三、四自然段。
(1)研读一:作者怎样把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
(2)研读二:怎样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
四、组际交流,培养能力
(1)这段话从人多和沿街摆满各种土特产作买卖的场面来描写小镇早晨的热闹的。
(2)“您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拥挤的人流”已经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前面加上“不由自主”,说明拥挤的人群使你走路也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热闹情景的写照。
(3)“沿街摆满”以及“……”说明土特产琳琅满目,这也是热闹的写照。
(4)有感情地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五、延伸课外,拓展创新
1、除了课文所描绘的江南小镇,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水乡小镇?请收集有关资料。
2、收集的资料可以编写成小报或画水乡风景图等
2、《小镇的早晨》年级课文教案
《小镇的早晨》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蚕乡小镇早晨的情景,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2——4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即便于学生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又可供学生仿写练习。课文不长,但文质兼美,词语丰富,富有感情,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使学生领悟课文意韵,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审美体验。
我在本课设计时,将“合作—探究”法引入教学,注意体现以下教学思想:
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做到敢于补充修正他人的意见,向别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
3、注意集体学习与小组合作、个别自学有机组合。
4、落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
1、运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自然段。
2、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敢于创新的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2段。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质疑: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四人小组交流:a、检查课文读通情况。b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师生交流: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想弄懂什么问题?
(4)、梳理学生的问题。
二、自读自悟,体会感情
1、过渡: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小镇的早晨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下面就让我们乘上乌蓬船,去感受水乡小镇早晨那独有的恬静。
2课件欣赏。
3、带着归纳整理的问题,默读这一段,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把小镇的早晨的恬静写具体?
4、再轻声读这一段,作者怎样把恬静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圈圈划划,写上简单的批注,并有感情的读一读。
5、集体交流重点句
(1)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2)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型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请轻轻飘过。
6、配乐展开想象读这一段,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7、引导背诵。
(1)小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古色古香,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么美的画面,我们给它配上解说词好吗?那得先背好解说词。
(2)你想用什么办法背诵?
(3)用你喜欢的方法背诵。自由练背,指名看课件解说。
三、合作研读,开拓思维
1、刚才,我们在河边细细领略了小镇早晨恬静的景象,如果我们到街边去看看,又会见那儿是热闹的,更是紧张的。
2、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探究第三、四自然段。
(1)研读一:作者怎样把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写具体的?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
(2)研读二:怎样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和紧张?
四、组际交流,培养能力
(1)这段话从人多和沿街摆满各种土特产作买卖的场面来描写小镇早晨的热闹的。
(2)“您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拥挤的人流”已经说明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前面加上“不由自主”,说明拥挤的人群使你走路也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热闹情景的写照。
(3)“沿街摆满”以及“……”说明土特产琳琅满目,这也是热闹的写照。
(4)有感情地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五、延伸课外,拓展创新
1、除了课文所描绘的江南小镇,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水乡小镇?请收集有关资料。
2、收集的资料可以编写成小报或画水乡风景图等
3、四年级教案:《小镇的早晨》
《小镇的早晨》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叫《小镇的早晨》(课件出示课题)
课前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过了。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生:给生字扩词。
生:读课文。
生:给课文分段。
……
师:那好。下课!
生(惊讶):啊????
师:是的,下课,你看,同学们课文会读了,生字词都认识了,还扩词了呢,课文分好段了,连课后习题都解决了呀。咱们上课还能干什么呢?下课!
生:啊?
师:怎么?还要上吗?
生:上!
师:好了,刚才跟同学们开玩笑了。
通过预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这篇课文有些字是比较难读或难写的。我想请同学们来当当小老师。
现在请你拿出笔,把这些字在书上作好记号。
生准备。
师:小老师们,可以交流了吗?(可以)
生:我觉得“剖鱼”的“剖”比较难读。
师:这样就是小老师了吗?想想平时老师是怎么教的?
生:下面我领读,“剖”,“剖鱼”的“剖”
其他学生跟读,该生就没下文了。
师:你不抽查一下吗?
生(笑):请你来读。(指名读)
师:他读对了吗?你不评价一下吗?
生:你读得很对!
师:好!继续,还有谁也愿意当当小老师的?
(就这样,学生陆续提出了“营”、“铺”、“锈”等字)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什么字比较难写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醒大家吗?
生:我觉得“物廉价美”的“廉”比较难写。
师:是啊,这个字比较难写,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盯牢这个字,虞老师数到“五”再放开。一、……五。好,闭眼,你的眼前能浮现这个字吗?
生:能!
师:能浮现就说明记住了。还有什么字难记吗?
生继续提出“式”、“浆”,师生一起分析,识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抄写几遍,抄几遍能做到听写无误,那就抄几遍。
生抄写生字词。
师:现在我说听写,同学们能写出来吗?(能)能,那就不听写了,相信同学们!
师:刚才我听到同学们在预习时有疑问,现在就来听听有什么疑问。
生1:摇橹声是怎么样的?
生2:是“嘎吱,嘎吱”地。
生3:不对,应该再慢一些。
师:好,那你来模仿一下。
生3:嘎~~~~~吱~~~~~~~~~~,嘎~~~~~~~~~~吱~~~~~~~~~~
师:虞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片子,可以帮助你理解摇橹声呢。
课件出示。
生:噫?是虞老师呢!
师:呵呵,现在才看出来哪。这是虞老师亲自拍的一个片子。现在同学们能再模仿一下摇橹声吗?
生模仿。
师:通过看了片子,听了同学们的模仿,我们仿佛进入了水乡。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水乡一个小镇的早晨的呢。
那么课文描写了小镇的早晨的几个特点呢?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恬静、热闹、紧张。(师板书)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书上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看出来的。
师:好!我们把这三个句子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节课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研究一下“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是恬静的。
虞老师为了上这一节课,特地根据这个特点拍摄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看清这段录像。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后,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片子,虞老师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拍成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有点伤心,同学们看了这个片子后一点反应也没有。
生笑,鼓掌!
师:对了,这就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鼓掌,同学们都会吧?当别人付出了劳动时,我们就应给予鼓励。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对虞老师的这个片子美言几句。
生读课文。
生4:虞老师,我有一点意见。
师:哦,有意见?这是美言吗?
生4:我先提一点意见。
师:哦,一点,那就是美言了是吧?好吧,你先提吧
生4:我觉得你没有把“淡淡的霞光”拍出来。
师:哦,是的。这个确实没有拍出来,不过也不能怪虞老师,那天是个阴天呢。
生5:虞老师,我也有意见呢。
生:我也有,我也有。
师:好,那我们就先来说说缺点吧。
生:课文中说小船是从桥洞中悄悄钻出来的,又在河上轻轻飘过。可你的片子中的小船却是用力划过的,而且速度比较快。
师:你们认为“悄悄”“轻轻”很重要吗?为什么?
生:因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如果不是“悄悄”“轻轻”那就不恬静了。
师:有道理,那咱们就来读读这个句子,注意这两个同学们认为很重要的词。
生读。
生:课文讲小船是“一只紧挨着一只”,可你这儿却只有两只。
师:“一只”紧挨“一只”,可不就是两只吗?
生:不是的。
师:你还可以从哪儿也能看出不是的?
生:各式各样。
师:有这个词吗?都找到了吗?啊呀,你看虞老师都粗心哪。“各式各样”的,不光说明数量多,还说明——(样子也很多)
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虞老师这个片子中不仅只有两只船,而且样子也单一,就是乌蓬船啊!
这个也不能怪虞老师,虞老师找遍了所有地方,就找到这么两只乌蓬船,那特意把它们紧挨在一起呢。
生:课文中有两座石桥,你这儿没有。
师:没有吗?这可不能冤枉好人哪。咱们再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细看,有两座。
师:这我就有些不明白了,写石桥跟“恬静”有什么关系吗?
生:有关系,因为这个石桥上没有人,说明人们都还在睡觉,所以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下课铃响。
师:啊呀,虞老师辛辛苦苦拍了一个上午的片子想不到还存在这么多问题,不过现在已经下课了,就请同学们先休息一下,还有什么意见,下课时跟我个别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师:刚才课间有很多小朋友围着虞老师,提了很多意见,有个同学说书上的“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是啊,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请同学们把这个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咱们班确实有一批非常非常优秀、了不起的同学,给这个片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没音乐!
我当时拍这个片子时,是这样想的:既然是恬静的,静
4、四年级语文《小镇的早晨》第2课时教案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犹如、坐落、不由自主”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能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价廉物美”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请一名学生在书写投影片上练习。
完成后看投影片反馈、集体订正。
(1)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恬静、热闹、紧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总起句,圈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2)讨论、交流。(第一句是总起句,课文主要描写了霞光、小河、小船、石桥等景物。)
(3)细读分述部分,体会情境。
①轻声读分述部分,找出哪些甸子写出了小镇的“恬静”,仔细读其中的一句,从中体会出小镇“恬静”的特点。
②交流理解“遥遥相对(看图)、坐落、各色各样”等词语的意思。
③重点研读两句话:
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抓住“净、静”“透明、带子”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重点抓住“一叶叶、悄悄、轻轻、飘”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4)按“总--分”有感情地读第2自然段。
(5)小结:第2自然段用“总--分”的写法,围绕“恬静”的特点,从“霞光、小河、小船”几个方面写出了小镇的恬静。
(6)背诵指导。
3.学习第3自然段。
(1)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
(2)自学第3自然段。
①轻声读一读,划一划,完成口头填空:
这一自然段从()、()、()这()个方面说明了()。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3)同桌交流,说一说,读一读。
(4)重点研读:
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
(抓住“不宽、很多、不由自主、拥挤的人流”来体会。)
来赶集的农民面带微笑,甜甜地诉说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
(结合上文说说,农民怎样诉说,结合理解“诉说、价廉物美”,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5)用“价廉物美·造句。
①价廉物美的()。
②把”价廉物美的商品“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尾说一句话
③用”价廉物美“造句。(口头)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完成课堂作业4(1)(2),5(1)。
5、四年级教案:《小镇的早晨》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集中识字。
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些字,虽然是生字,但老师相信,有很多你们其实早就认识了。
生:街上“永和豆浆店”的“浆”字就是这个“浆”。
生:我们上数学课时用到过这个“尺”字。
生:我在报上曾经看到过这个“廉”字。
生:我们班“王雅莹”的“莹”就是这个“莹”。
师:还有一些字,你们以前可能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相信通过预习,你们已经认识了,是吗?你能当老师教大家吗?
(学生踊跃上台模拟老师的口气带领大家读,老师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暗示“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且鼓励“小老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作即时的评价。)
【老师确实应该经常问一些带有方法指向的问题,例如:你在招牌上看到过这些字吗?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到广阔的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社会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同时,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防止“零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合作组中互补识字,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识字并及时评点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一种有意识的训练。】
师:这些字大家会读了,但同时还要会写,下面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你认为抄写几遍能记住就抄写几遍。
【防止识字过程复杂化,画蛇添足地想出各种繁杂花哨的办法记字不如让学生抄写几遍来得实在。】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课文基调。
师:请同学们站起来,轻轻地读一读这篇文章,难读的地方反反复复多读几遍,一定要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好了再坐下。
(期间,有学生读好了先坐下,师提醒,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差,读一读难读的或者感觉美的段落。)
【切实保证时间,让学生练读课文,学生在努力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中,也整体感知了课文】
师:同学们能把这篇文章读通读顺吗?(学生自信地点点头)
师:那你们能把这篇课文读好吗?(学生反应不一)
师:那我先来试试看,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师故意读得较平淡,尤其是“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一处。)
生(众):老师读得太平淡!
师:你们凭什么说我平淡?(微笑)
生:因为你没有读出摇橹声悠闲的味道。
师:悠闲的摇橹声是什么“味道”?你能学一学吗?(生笑)
生:吱——嘎,吱——嘎
师:想听一听真正的摇橹声吗?听——(播放录象)
师:感受到这份悠闲了吗?谁能读出这份悠闲?
(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得多好啊!但整一段都应该这么读吗?
生:不是,前一句传达得是一种紧张的气氛。
师:那谁能读出这种明显的对比呢?
(生有感情朗读。)
【第一,老师不一定永远要当“榜样”、“示范者”,有时候故意把自己设计成一个“靶子”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城市孩子缺少对“摇橹声”的亲身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弥补这一体验缺失,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在韵味并真正读好这段课文。】
三、以研究“恬静”为切如点,美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我们读课文,就是要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1—2个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有选择地美读课文。)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实老师也特别喜欢第二自然段。前段时间我到一个水乡小镇去旅游,特意拍了一张照片,想不想看一看。(多媒体出示照片)
师:你从这张照片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照片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师:假如老师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场景,你打算用课文当中的哪个句子?
生:“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师:假如用一个词呢?
生:“恬静”
师“恬静”是什么意思/
生:“安静”
师:既然“恬静”就是“安静”的意思,那么我们索性将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句话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不行?
生:不行。
师:既然你们说不行,那么从这段文字中,除了“安静”,你们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从“河水静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这句话中感到小镇非常美。
师:那谁能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
(生尝试读,师随机评价。)
生:“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这句话让我感到小镇的生活非常悠闲,我仿佛看到一个老汉叼着烟斗慢慢地划着船。
师:你能读出这种悠闲的味道吗?
(生尝试读,师随机评价。)
生:我从“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这句话中感到小镇朦朦胧胧的,非常温柔。
师:要读出“温柔”的味道,有一定难度,谁愿意试试看
(生尝试读,师随机评价。)
…………
师:是啊,除了“安静”以外,“恬静”可能还包含着一点美,一份悠闲,一丝温柔,或许还有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舒缓轻柔,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师:在这样的场景中拍摄一段录象,再配上我们的背景音乐和朗读,就是一本非常棒的风光解说片,同学们,想不想拍一部这样的风光片?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的实施不应以否定教师“导”的作用为代价,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高屋建瓴”的“导”,学生就不可能深入地比较全面地理解了“恬静”】
四、以“拍摄风光片”为切入点,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请你以导演的身份参加讨论。
讨论内容:
场景
群众演员
道具
台词
注意:讨论的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
(师生分别以导演助手和导演的身份进行现场交流。)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导演了,我是你们的助手。(笑)
师:金导(该同学姓金),请问我们开拍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生:我们需要很多土特产,例如青菜、黄瓜、西红柿、鱼、虾、小羊等。
师:导演,我们仓库里正好有一些许多蔬菜瓜果的道具……
生:不行,道具看起来不新鲜,剧本上说:那刚从地里收集来的青菜、黄瓜、西红柿,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鲜嫩嫩的。那些鱼虾也刚从河里捕上来,活蹦乱跳的。
师:其他导演有没有补充?
生:我们还要许多群众演员。
师:多少?
生:几百个。
师:为什么要这么多群众演员?
生:因为如果群众演员少,就拍不出“拥挤的人流”,小镇就显得不热闹。
生:我们还要找一条窄一点的最好是在河边的街道。
师:现在我也要过一过做
6、《鸟的天堂》年级课文教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四年级课文教案,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这样的赞叹?
1.独立研读课文
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⑶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评: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评: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7、三年级课文《天鹅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啸噜胸脯颤咯吱陷窟窿”,书空“啸”字。理解词语“呼啸”、“窟窿”、“胸脯”、“怔住”。积累描写风的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品词品句,体验朗读,训练表达。
4 体会天鹅挺身而出和众天鹅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 播放媒体,看着这幅画面,你觉得天鹅怎么样?
2 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会给你留下不一样的感受。
3 (板书:天鹅的故事)
4 齐读课题
说明:播放天鹅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嬉水的媒体,引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美妙的情景。此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为后面的语文学习活动注入情感的因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天鹅产生一种喜爱之情。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
课文讲述了在()情况下,()带领()去()结果()的故事?
2 学生交流,梳理课文
(1)
板书:老天鹅
破冰
众天鹅
说明:通过自读课文,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体验,品词品句
(一)体会第一次叫声
1 师: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听风声)
(1)理解“北风呼啸”,书空“啸”
(2)积累描写寒风的词语。
2 寒潮降临,北风呼啸,天鹅的表现怎样?
3 出示:(一群天鹅落在湖面上,“克鲁—克哩!”地啼叫着,)
4 指导朗读
说明:通过观看媒体,启发学生朗读感悟,思考想象,感受严寒给毫无准备的天鹅带来的绝望。
(二)体会第二次叫声
1 小组读课文,划出老天鹅与众天鹅的表现。
“~~~~”划出老天鹅怎么做的词。
“____”划出众天鹅怎么做的词。
2 交流:
(1)出示第3节课文内容
A 齐读
B 比较句子
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它并没有飞走,而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
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冰面。
C (理解“胸脯”)(板书:勇敢)
D 结果怎样?(看媒体)
E 齐读句子(只听得“咯吱”——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理解“窟窿”)
(2)众天鹅怎么做?
(理解“怔住”)
3 这时众天鹅发出了怎样的叫声?
(1) 出示:(湖面上传来阵阵“克鲁—克哩—克哩”的叫声,)
(2) 自己读?
(3) 师生互读
(4) 齐读
说明:通过比较句子,抓住关键语言,“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冰面”……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亲自体验,使朗读理解紧密结合。
(三)体会第三次叫声
1 (板书:团结)导读,终于小小的冰窟窿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所有的—
2 此时,天鹅的叫声怎么样?
3 出示:(终于小小的冰窟窿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天鹅们不时发出胜利的欢呼声:“克鲁——克哩——克哩!”)
4 自己读
5 指名读
6 齐读
7 出示:(天鹅不时发出胜利的欢呼声:“克鲁——克哩——克哩!”好像在说:“。”)(板书:脱险)
8 积累几个描写和风的词语
说明:利用本课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促成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四)整体朗读三次叫声
(五)齐读课文,说说感动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交流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催发了学生灵性的涌动,情感的升华。
四、拓展说话
你想对老天鹅、众天鹅分别说些什么?
说明:拓展说话练习,使学生从课文到自我,从内容到情感,从语言到审美全方位地提高。
说明:
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从三个维度出发,让学生想象、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鹅的三次叫声为深化课意的切入点。为了让学生因理解而“叫”,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语言,让学生通过观看媒体、句子比较、亲自体验等方式,使朗读、感悟贯穿整个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研读课文,思考想象,揣摩天鹅三次“克噜——克哩”叫声的不同含义,感受严寒给毫无准备的天鹅带来的绝望、老天鹅与众天鹅不顾一切破冰的勇敢和破冰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8、一年级课文《我们的学校》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结合工具书和生活见闻理解“坐落”“浓密”“晨曦”“掩蔽”“絮语”“茁壮”“拔地而起”等词语,欣赏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山里学校环境的美和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进一步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山里孩子成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带、教学挂图或课件。
2.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情况。
3.城市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见面交流或书信,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读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从山里学校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来,打个招呼。(出示教学挂图或打开课件)你们想知道关于他们的什么呢?——学生提问
2.来,听听山里的伙伴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学校的。(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哪些情况?然后自由发言。
二、自读感知
过渡:山里的孩子为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幸福,特别写了这篇文章,叫《我们的学校》。来,我们一起学一学。
1.读课文题目:比较去掉“我们的”前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出自豪感。
2.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讨论词义,老师巡视。
4.检查学习情况,相机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
三、品读欣赏
1.同学们,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的环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根据插图和课文的描述,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用彩色笔画出学校的草图。
2.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山里的孩子们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根据学生对重点句的欣赏,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归纳:
(1)快乐游戏。
(2)与大自然交朋友。
(3)认真学习。
3.这么美的环境,这么难得的学习条件,山里的孩子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1)自读第5~9段,展示自己读得好的句子。
(2)说说自己朗读时的感受,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理解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四、读写延伸
过渡:在这么美的校园里学习,山里的孩子们是多么快乐、幸福、自信和自豪,让我们也投入大山的怀抱,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1.美美地读课文。
2.让我们也来向山里的孩子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吧!
请学生说,并鼓励学生将自己说的写下来。
9、二年级课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著名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 达 文 反 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10、三年级课文《可贵的沉默》教案
三年级课文《可贵的沉默》最新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4.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歌曲《懂你》。
2.文字投影片。
3.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a.学会自由读课文。
b.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n,不读wēn;霎,读sh,翘舌音,不要读成s拙,读zhuō,不要读成zhu。
2.(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一幅图片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
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读书中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2.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a.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c.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句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d.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
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1.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们其余同学就来做小小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一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2.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3.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如,
a.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时,老师都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是轻轻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老师。
在评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文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术。
b.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对爱的感受这一过程中,要表现得兴奋热烈。对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那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像获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词句的理解,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热闹兴奋(感受到爱)──羞愧不安(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11、二年级课文《美丽的公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人美不美不是光看外表,而在于他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道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公鸡的动作、行为的前后对比,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马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指名读课题)这只公鸡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吧!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2.同学们读的真认真,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文中的字宝宝吧!
(出示生字卡片、词语)
3.读的真好,如果把它们放入文中,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生在文中圈生字,标出自然段。
三、理解文本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
(美丽、骄傲)并追问:从哪些词看出来的?(明确:自以为 得意扬扬)
是啊,它自以为很美丽,整天得意洋洋炫耀自己,它怎么炫耀的?谁来读一读?(老师指名读,评读)
2.师:要比漂亮我第一,为了炫耀自己的漂亮公鸡都和谁比美了呢?(教师指名说并随机板书:啄木鸟
密蜂
青蛙
我们先来看看它是怎样和啄木鸟比美的?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
然后把公鸡和啄木鸟说的话画出来。
(1)指名读公鸡的话
师:从公鸡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明确:多么骄傲,多么没礼貌的公鸡啊!)
(2)谁来读一读啄木鸟是说的话呢?(明确:冷冷地)
(3)请同学们体会啄木鸟的语气“冷冷的”。
师:啄木鸟不和他比美是因为————
(4)公鸡听了之后,它是怎么做的?(明确:大摇大摆)
(5)指名做动作,他边走边想什么?让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说一说。
3.它又想怎样和蜜蜂、青蛙比美的呢?自由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并把蜜蜂、青蛙说的话画出来。
4.小组间分角色读一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然后评读。
请思考:密蜂为什么不和它比美?(明确:是因为它要采蜜去)
听了蜜蜂的话,公鸡是怎样走的?(明确:大摇大摆地走了)
5.分角色读第4自然段,然后老师评读。
(1)青蛙为什么不和它比美?(因为捉虫去)
(2)公鸡见谁也不和它比美,只好回去。在回去的路上,它又碰到了谁?(老马)
6.读第5自然段。
(1)指名读,并简述发生什么事情?此时公鸡是什么样的心情?之后请谈谈你对老马的话的理解(明确:用老马的话评价啄木鸟、蜜蜂、青蛙、公鸡谁美)
(2)听了老马的话之后,公鸡是怎么做的?
(明确:惭愧,它因自己做错了事而感到不安)
(3)现在你觉的公鸡美吗?为什么?
四、小结
1.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请小朋友们把今天学到的小故事也讲给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听一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