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日出》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八年级上《日出》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3、曹禺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1933年,年仅23岁的他创作了第一部剧作《雷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1934年,又创作了《日出》。这两部剧作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的一句“当年海上惊雷雨”,就是对其剧作社会效应的最恰当的评价。这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曹禺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四、预习检测。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五、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特点: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六、理情节:
1、理清剧中人物的关系并加以分类。
黄省三 (不足者) 李石清 潘月亭(有余者)
2、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3、理清情节发展。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情节
开端: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求情
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指路
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控诉
结局: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打昏
七、欣赏影音片段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八、析人物
1、黄省三为何一心想要复职?他当时的处境怎样?
2、从黄省三与李石清的矛盾冲突以及黄省三与潘月亭的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黄省三李石清求情的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饿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
2、从文中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
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凶狠残忍使得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 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最后被潘月亭狠狠一拳打昏。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九、研环境: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十、揭主题:
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十一、拓展训练
如果潘月亭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代表的话,那么李石清就是上层与下层人物之间的枢纽。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对李石清的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李石清最终被炒了鱿鱼,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间由襄理变成了扫地出门的“废物”。
阅读上面资料,由李石清最终的结局猜想潘月亭的命运又会怎样?从而揭示了什么?
他精明、能干、咄咄逼人,然而终被辞退。潘月亭在辞退李石清之后,也难逃破产的命运。曹禺在剧中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和腐朽糜烂,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那个社会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和人与人间冷酷无情的关系.
小结: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2、八年级上《日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3、曹禺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1933年,年仅23岁的他创作了第一部剧作《雷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1934年,又创作了《日出》。这两部剧作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先生的一句“当年海上惊雷雨”,就是对其剧作社会效应的最恰当的评价。这也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曹禺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四、预习检测。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五、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特点: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六、理情节:
1、理清剧中人物的关系并加以分类。
黄省三 (不足者) 李石清 潘月亭(有余者)
2、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3、理清情节发展。按剧本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情节
开端: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求情
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指路
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慷慨控诉——控诉
结局:黄省三昏倒在地,被拖了下去——打昏
七、欣赏影音片段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八、析人物
1、黄省三为何一心想要复职?他当时的处境怎样?
2、从黄省三与李石清的矛盾冲突以及黄省三与潘月亭的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黄省三李石清求情的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饿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
2、从文中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
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凶狠残忍使得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 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最后被潘月亭狠狠一拳打昏。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九、研环境: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十、揭主题:
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十一、拓展训练
如果潘月亭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代表的话,那么李石清就是上层与下层人物之间的枢纽。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对李石清的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李石清最终被炒了鱿鱼,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间由襄理变成了扫地出门的“废物”。
阅读上面资料,由李石清最终的结局猜想潘月亭的命运又会怎样?从而揭示了什么?
他精明、能干、咄咄逼人,然而终被辞退。潘月亭在辞退李石清之后,也难逃破产的命运。曹禺在剧中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和腐朽糜烂,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那个社会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和人与人间冷酷无情的关系.
小结: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3、北师版八年级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科学的确定学习目标。本教材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提出:阅读剧本,要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要注意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课文节选部分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是情节比较完整。学习这篇戏剧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藉此了解戏剧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刻了解旧时代的黑暗,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结合戏剧特点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戏剧中主要的矛盾冲突。(教学重点)
2、 品读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
3、 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教学难点)
【创意特点】
1.教学设计紧扣学情,化繁为简。虽然课文较长,但整个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简明的环节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主要流程为三环节:第一环节——抓矛盾、明剧情,即通过找出戏剧中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了解选剧的情节发展始末,认识话剧的突出特点。第二环节——品语言、析人物,即通过品读人物之间富有个性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认识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第三环节——知背景、揭主题,即教师通过作者创作意图和戏剧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曹禺先生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旧社会深刻的控诉
2.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目标明确。在整个设计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方法的引领下理清戏剧情节,在情景的创设中品读人物形象,在背景的穿插中理解作品主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饶有兴味的开展语文学习,培养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注重创设情境,教师引领示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作品背景的适时穿插,我时刻注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沉入课文,感同身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泪水,真正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戏剧可以让快乐的人怡情乐性、压抑的人宣泄放松、善良的人得到安慰、邪恶的人得到警示。从表现形式的角度可以把戏剧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等。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话剧《日出》,见识人生百态,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 抓矛盾明剧情
(一)方法引领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全剧一共四幕,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是节选,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怎样的剧情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
为让大家更好的概括,老师教给大家概括的方法:(出示课件)
【前提:找人物 知身份】
戏剧总要靠各种各样的人物表现展开情节,这些人物什么身份、什么关系是了解剧情的前提。所以,解读剧情首先要找出剧中出现的人物,明确他们的身份。
【关键:读对话 抓矛盾】
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冲突,这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所谓矛盾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围绕某件事发生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争执与交锋。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本必须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下面,就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根据方法提示,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思考概括剧情。
(二)学生活动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2.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同桌结合,一个人用自己的话简述剧情,另一个人予以补充纠正。
(三)全班交流
教师特别提醒:概括剧情时要语言简洁,情节完整。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日出》节选剧情:
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银行襄理李石清求情。李石清给不仅拒绝,还让他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是自杀。银行经理潘月亭更加残忍无情的拒绝黄省三并打晕他让茶房王福生拖了出去。
特别强调: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矛盾冲突:
第一次: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唆使黄省三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
三、 品语言析人物
(一)分析黄省三(出示课件)
1.读中思考
话剧《日出》中的黄省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面对被银行开除,衣食无助的现实,他只能找上司求情复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黄省三的语言,边读边思考在他在求情过程中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表明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通过黄省三在找李石清、潘月亭求情过程中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示课件)
黄省三的态度变化:他从苦苦哀求继而到绝望的抗争,最后是尽情的宣泄。
黄省三的性格特点:胆小懦弱、逆来顺受、本分老实。
小结:可见,黄省三的态度变化彰显在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中,这说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戏剧中独具一格的要素。
3.再读体会
(1)黄省三个性化的语言中,集中抒发他内心怨恨的内容更能打动人心。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对应的语段。
生发言,师明确:“好,我起来,我起来,你们不用打我!……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2)怎样读,才能宣泄出人物内心的怨恨呢?下面老师选读示范其中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把握。
师范读“五年哪!……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注意突出语调的高低变化,重音以及节奏的快慢读出黄省三宣泄的无奈绝望。
(3)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为便于情感的抒发,请大家全体起立自由朗读,并按照舞台提示边读边加上态势语。
学生自由朗读。
(4)下面找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后师生点评。
(二)分析李石清、潘月亭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深刻感受到个性化语言的魅力。戏剧中矛盾冲突的另一方李石清、潘月亭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继续结合他们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仍然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声音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去读出上层社会人物的无情残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师点拨总结。(出示课件)
李石清——冷酷无情 阴险卑劣 潘月亭——唯利是图 凶狠残忍
小结:通过戏剧中颇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我们认识了黄省三的胆小懦弱、逆来顺受和老实本分,也体会到了李石清、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和冷酷残忍,可见话剧正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为我们展示出世间美丑,人间百态。
四、 知背景揭主题
(一) 探究主题
1、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让我们唏嘘不已,李石清、潘月亭的恶言恶语更让我们为之切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答案。(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原因一:身后无人撑腰;
原因二:“做事凭心”,不懂投机钻营,更不会溜须拍马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足以说明以黄省三为代表的勤奋肯干、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以及千千万万旧时代、旧社会的老百姓在现实中面对上层社会的疯狂压榨剥削是没有活路的。可见,课文虽然只是节选了全剧一个片段,出场人物不多,但结构完整,情节紧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出示课件)
1.《日出》题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理解: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2.《日出》简介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全剧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与下层社会的饥寒交迫、痛苦挣扎,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称得上是当时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
师引导学生认识:不足者:黄省三 ;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板书:损不足以奉有余,不足者—黄省三;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
可见,话剧《日出》暴露了上个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社会都市生活的黑暗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
3.欣赏视频
《日出》以它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喜爱,多年来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长演不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受作品深刻的主题。(播放视频)
视频欣赏。
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教师补充《日出》剧情:小职员黄省三被开除后,走投无路毒死了自己的孩子,自尽被救后发了疯。而在第四幕中李石清则被潘月亭无情的解雇,成为了又一个黄省三。这些,无不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4.了解曹禺
《日出》剧作者曹禺先生以其经典的创作震动了30年代的文坛,奠定了他在整个话剧史上的地位。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曹禺先生。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话剧《雷雨》和,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五、 课堂总结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课下,大家可以1、阅读《日出》全文。2、阅读曹禺先生的成名作《雷雨》。3、编排《日出》课本剧。相信在阅读实践中大家会更深刻的了解戏剧、感受多味人生。
附板书:
日 出
曹禺
不足者:黄省三 损不足以奉有余 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
4、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学设计
刘白羽是以一个革命战士的艺术理想与人格,把追随时代步伐、配合政治形势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自觉意识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 了解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6年在《文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翌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 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 互动学习
1)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 平视 冬季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雄伟瑰丽
3)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教学总结】《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礼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
5、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教学总结】《泰山日出》是徐志摩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要求而作,为欢迎泰戈尔来华访问而作。“日出”点明所描述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作者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
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巨人”的比喻,这个巨人到底指的是谁,是泰戈尔还是作者,或者还有其他某种隐喻?同学们不太明白。怎么办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找到相关的段落,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必要时我也进行范读,让学生认真听,(我教两个班的语文,其中先上的班级没有范读,效果不如后上的班级。)然后再思考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
比较而言,如果这时由教师作出一番解释,帮同学们消除疑问,也许学生所获得的,我想,既没有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乐趣,也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不能让《泰山日出》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
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这种方法虽然耗时长了点,但学生对这样得来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泰山日出》才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泰山日出》。
关于语言品味, 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难点。虽然经过了一年多的训练,但是同学们都对赏析句子、品味语言的方法掌握得不太好。基本不能从修辞、动词、情感、哲理等角度,对文句作出独到的理解。于是,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从比喻等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品味语言这个方面,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不要求学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完全统一,学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只选一个角度进行指导,这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头发胡子不能一把抓,必须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欢迎泰戈尔的意义不太理解,对泰戈尔的赞美更是不明所以。我想,应该是课前的准备没有做充分,找找客观原因,也许是使用新教材的仓促,今后教学前必须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尽力使课堂趋向完美,平时该多多为教学充电。归根究底,出现问题还是有主观原因的。
6、五年级下册语文《沧海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了解日出的情景,培养学生抓住景物变化中的特点、仔细观察景物的能力。能够有条理地叙述日出的景象。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写的三幅画面的具体景物以及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本课抓住景物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4、欣赏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把握日出前、日出时景物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三、四段作者由景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所出示四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日出时的景色)每日的清晨,我们迎着朝霞踏着晨露,沐浴在晨晖之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但是你也许从未留心过太阳是如何冉冉升起,将金灿灿的阳光洒向大地的,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沧海日出”的神奇壮丽……(教师板书:沧海日出)
教师:此时我们整装待发,去领略沧海日出的神奇壮美。在我们尚未看到日出之前,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我想知道沧海日出是什么地方的日出?
学生:我想知道作者将带我们在什么地方看日出?
学生:作者围绕日出描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出示上述问题)同学们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那就让作者带我们一同寻求答案吧!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教师:(学生阅读后)通过读课文你弄懂了这些问题了吗?谁来说说?
学生:沧海日出就是指大海上的日出。
学生:作者是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看的日出。
学生:作者围绕日出描述了到鹰角亭看日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美丽景色。 日出前
教师板书 看日出 日出时
日 出后
教师:根据这四方面内容,课文段落如何划分呢?按什么方法分段?
学生:看日出(1-2)日出前(3)日出时(4-5)日出后(6-7)
二、鼓励质疑、探索求知、培养自学。
教师:刚才同学们走马观花观看日出,还没能细细观赏品味。就被老师带回了现实。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追随作者的足迹,领略壮丽的沧海日出。
教师:(出示晓星残月)看画面,听同学朗读课文第一大段,同时思考下列问题:①作者是在什么时间去看日出的?画出表明这一时间的词语。②画面可以用课文中哪一个词语来形容?③作者此时怀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一句可以体会得到?
学生:作者是在黎明时分去看日出,四点钟还不到、天还很黑晓星残月雨后黎明等词语都可以说明时间是在黎明。
学生:晓星残月一词可以描绘画面内容。它是指佛晓时分的星星和快要落下去的月亮。
学生:从四点钟还不到,我就爬起身来可以体会作者由 于急于看日出而很早便起床的急切心情。
教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促急切的心情,等待日出,听音乐,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品味赏析意境优美的词句。
教师: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第4页,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学生:注意欣赏好的词句。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后三大段,画出你认为意境优美的词句。
学生(边读边画,之后汇报。)
学生:我认为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写得比较美,广阔无垠的大海倒映着天空中粉红色的霞光,没有界限、没有轮廓,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你说得真好,能带着这种体会为大家朗读吗?(学生读)
教师: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谈谈自已认为最美的词句的体会,然后带着深刻体会为大家朗读。
学生:我觉得这一自然段的第四句也很美,海水冲刷巉岩的哗哗声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来十分清晰,给人以安详静谧的感觉.(学生读)
学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也很美。鸟的无声无息是被美丽的霞光所陶醉,其实这也正是作者有这种感觉,所以才认为鸟儿被陶醉了。(学生读)
教师: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学生:我在一次听钢琴曲时了。曲子结束了,耳畔却久久得地回响那震憾人心的旋律。(多指名来谈)
教师:还有哪些语句的意境也是很美的?
学生:我认为第四自段的最后一句意暗也挺美。作者看到初升的太阳投射到海面的金光联想到可以走进太阳里的路。
学生:我更觉得第6自然段的前两句描写的意境最美。如同缎子般鲜艳的飘拂的炊烟和晨雾,弥漫于山峰、树木、庙宇、楼房之间,使之时隐时现,简直就像是仙境。(学生读)
教师:同学们的深刻体会、动情朗读简直将大家带入那如仙境般的美景中。
四、巧设思路,引导自学,培养能力。
教师:让我们驻足观赏每一幅画面,感受那不可名状的美丽。前后桌四人组成学习小组,按老师所出示学习思路,讨论学习课文最后三大段。
教师:出示学习思路,学生齐读后讨论学习。
赏:结合课文欣赏图片,抓住景物特点,概括景物变化过程。
1、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景物?
3、这些景物是如何变化的呢?
4、请找出总写画面特点的词语?
品:品味赏析句子,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1、此时此刻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一句体会得到?
2、你又是如何体会得到的呢?
诵: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按学习思路讨论学习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绘的是日出前美丽景色。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作者描述了天空中的残云、晨星、霞光以及被霞光映照的大海。
学生:我认为日出前的景物是这样变化的,天空中的残云散尽后晨星也逐渐黯淡了,东方泛起的粉红色霞光映照着大海,水天一色。
教师:你能用书上的语句为老师所出示的画面配上段解说词吗?(其余学生看画面)你的解说真好,使大家身临其境目睹那奇幻的景物变化。
教师:面对这美丽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感受的呢?
学生:这美丽的画面让作者感到是一种柔和明快的美。
(教师板书:柔和明快)
教师:此时环境是怎样的?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学生:此时“四周静极了”,还可以用“紧密”、“万籁俱寂”、“寂静”、“沉静”、“安静”、“宁静”……来形容。(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学生: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陶醉其中,因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述鸟被陶醉了。我觉得不仅是鸟被陶醉了,实际上是作者深深地陶醉了。
教师:就让我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共同感受作者的心旷神怡。那位同学能用动情的解说将大家再次带入那优美的意境中?(指名在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汇报可以看出大家体会深刻、学习认真细致。那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第三大段如何学习的呢?
学生:课文的第三大段描绘的是日出时美丽画面,在这段中作者主要描述了天空中的朝霞和太阳。
学生:朝霞的变化体现在颜色的变浓变深。
教师:(出示朝霞变色动画过程)你能不能为动画配上解说?(多指几人)
学生:太阳是这样冉冉升起的:①、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形的金边,很快扩大,涌了上来。②、猛得一跳,蹦出了海面,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③、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铺成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教师板书)
教师: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何感受?体现在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第五自然段这唯一的一句话,是作者面对日出奇景深感美丽壮观,从而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叹和赞美。
教师: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感叹和赞美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试读)他读得有什么特点?
学生:“啊”字读得较轻较慢,使人感到深情;“美”和“壮观”读得较快较重,表示强调。
教师:同学们领会得很好,让我们试读两遍!(试读后,师生齐读)
教师:谁能带着感叹和赞美之情、伴着缓缓的音乐,带领同学们重新回味沧海日出那一瞬间的美丽壮观。(学生读后,学生听音乐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师: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你又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描绘的是日出后的美丽画面,作者描述了山峰、树木、庙宇、楼房等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炊烟、晨雾。
学生:这时山峰、树木、庙宇、楼房都笼罩于红光之下,在飘拂的炊烟和晨雾中时隐时现。
教师:这美丽的日后景象让作者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欣赏日出后的美丽景色,听同学朗读课文。
学生:这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让作者感受到像那缥缈的仙境。所以作者再次由衷感叹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
教师:请同学们重入这“缥缈的仙境”领略沧海日出的美丽壮观。(音乐朗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学生指名读)
四、显示画面,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说中巩固,培养按顺序观察景物变化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展示邮票,讲述由画面所想到的美丽景色。)
五、总结全文
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随同作者观赏美丽壮观的沧海日出,面对这如同仙境般的美景,些时些刻你最说什么?(美极了,沧海日出实在太美了。)这句话最足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常言道“言为心声”让我们把观赏日出后的无穷感叹与赞美尽情浓缩成这短短一句话。(齐诵)
板书设计 沧海日出
日出前 柔和明快
弧形金边
看日出 日出时 猛地一跳 美丽壮观
金光铺路
日出后 缥缈仙境
7、五年级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8、五年级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9、五年级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
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10、五年级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 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11、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