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

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长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2、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

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长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3、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①(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地推测一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②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自主读书

①给学生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不协同再找伙伴交流与互助。

②有针对性地指导读词、写字。注意笔画较多的“港 澈 壶 缸 徽 聋 哑”。

③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朗读。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④粗说印象。一是课文主要写了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二是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二课时

●由疑入手,提炼研读专题

①将看书读书后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说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先游到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③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①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②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a.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③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a.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④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①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②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③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a.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④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延伸课外

①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②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对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4、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中理解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①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②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情感目标: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大体了解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质疑课题。

(一)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学生质疑。

(二)师:鱼儿生活在水里,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学生争论。

(三)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我们认真读完课文后,再下结论吧。(出示自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一)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鱼能游到纸上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三)鱼能游到纸上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大家的词语积累很丰富。鱼游到了纸上,这种表达方式写出了鱼画得很像,如果要表达小鸟画得很像,可以怎么说呢?老虎呢?小白兔呢?(生仿句)这么有趣的表达方式,希望大家记住它,以后也可以用到。

三、深入学习,体会青年画鱼的专注。

(一)师归纳:孩子们,我们已经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是在赞赏那位青年画技高超,画的鱼活灵活现,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这位青年画鱼的句子。

(出示句子: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二)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读完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适当指导读句)

(三)齐读,边读边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看到金鱼都有哪些动态?它们有的在?有的?

(四)青年画的鱼真是栩栩如生啊,同学们!还有两个地方也写到了青年画鱼?请大家再找一找。

(五)孩子们,当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谁?是啊,他的心里装着的是金鱼,记着是是金鱼,刻着的还是金鱼。这就叫专注。正是青年这样专注地、静静地画画,才让那个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惊叹,“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指名读、齐读)让小女孩惊奇的喊叫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六)出示图:小女孩这一喊叫可不得了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有(老人);有(小孩);有(青年),他们看到这位青年的画,会说些什么呢?他们会怎样夸呢?

四、深入学习,体会青年看鱼的忘我。

(一)说得真好,不过,很可惜,你们的赞美那个青年人一个字也没听见,因为他是聋哑人。同学们,当你知道画技如此高超的青年竟是一个聋哑人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二)很多同学的疑问都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问题:如此高超的画技,他是怎么练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青年观鱼的句子,画上横线。

(出示句子: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三)齐读。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哪个词打动了你?(青年聚精会神地看、屏息凝神地看、专心致志地看)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去看过金鱼吗?你是怎样地看?那青年呢?指导读句。

(四)同学们,这样聚精会神地看、屏息凝神地看、专心致志地看,看了多少时间?你能从书上找出依据吗?

(五)(出示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齐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由“每个星期天”你想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个……的星期天?

(七)孩子们,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那位青年就这样静静地看,呆呆地看,中断过吗?他放弃过吗?这叫怎样的看?没错!孩子们!这叫持之以恒地看,坚持不懈地看!

(八)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这位青年,读读他观鱼的句子。是啊,他在玉泉边看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这叫什么境界啊?(忘我)

五、理解“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

(一)正是这样一种忘我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那鱼的样子、鱼的动态才能刻在了他的心里。拿青年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二)板书小结:是啊,如此忘我地看、静静地看、坚持不懈地看,才能让鱼游到心里,如此专注画鱼的人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你能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连起来吗?

对,鱼只有先游到心里,才能游到纸上。(师画箭头)

(三)最后,让我们用一句名言来结束今天的课堂,出示齐读:人的专注力是十分了不起的,只要你认真地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事,坚持不懈,你就能做出连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情来。”----马克·吐温

六、作业。

(一)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写下来。

(二)看一篇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文章。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活灵活现) 专注

(静静地看)

鱼游到了心里 忘我

(坚持不懈)

5、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良好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含义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质疑讨论。

①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把“游”换成“画”好不好,为什么?

②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①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②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a.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③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a.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④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①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②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③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a.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④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延伸课外

①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②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对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看鱼

—————鱼游到了心里(胸有成竹)

勤奋、专注

画鱼

—————鱼游到了纸上(栩栩如生)

6、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花港、清澈、鱼缸、一丝不苟”等词语。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

教材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花港 玉泉 清澈见底 聋哑人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吗?

[设计意图:听写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词语的启发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主要内容。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同写课题。[齐读课题]

4.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当读到“游”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所在表达的情感。]

二、理清脉络,检查读文。

1.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2.生读书找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汇报。哪些句子带有“游”字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2.……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4.……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6.……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啦!……

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4.读文。老师想请一些同学跟老师配合读课文,看你能不能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紧扣“游”字,学文品读

1.同学们能读得这样好,一定是知道了这些鱼是怎么游的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第一句先写了鱼在哪游?

鱼游在水里

[出示句子:……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1)谁来读句子。

(2)鱼儿是怎样游的呢?

(3)“自由自在的游”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自由说一说。

[屏幕出示游鱼图]

(4)鱼儿游得如此自由自在,那么看的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一个词中看出来。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练一练。

2.可爱的金鱼吸引了许多观鱼人,在这些人中,有这样一个人。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他在干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2)这个人是谁呢?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3自然段,在第3段中找找答案。

(3)这是一个什么人?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青年人?

[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3.这个青年人来这里干什么?(看鱼,画鱼)他画得好吗?(好)哪几个带有“游”字的句子表明他画得很好?

[第3、4、5“游”字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谁来读一下第3个“游”字句。

(2)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作者在写小女孩儿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惊奇”,说明他的画画得太好了,好得那些鱼像是──(真的)

(3)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生练习读。

金鱼纸上游

(4)还有一句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也体现出他画得好。

[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画得这样好,以至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在图画的空白处写一写。

[生写出自己假想为围观者所说的话。]

4.面对大家的赞美,唯独他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一读第9到第11自然段。

(1)指名读句子。

(2)作者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骄傲的青年人可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看法?

(3)作者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跳,作者会在心里怎么想?

5.作者把对青年人的称赞写在了纸上,引发了他们间的一次对话。

[出示句子:我把那个女孩儿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找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2)“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你知道聋哑青年是怎样让鱼游进心里的吗?

(3)总结:正是因为年轻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认真观察,细心练习,他才能把鱼画得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以致人们称赞他是让鱼游到了纸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你能不能说一说呢。

四、总结全文,主题升华

1.同学们,文章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七个句子,体会一下鱼是怎样游的。

2.谁能再说一说鱼儿是在哪里游的?如果让你给这三个词排排序,应该怎么排?[鱼在水里游,鱼在心里游,鱼在纸上游。]

3.对,青年之所以画活了游鱼,是因为他忘我的爱鱼,忘我的观鱼,忘我的画鱼,使鱼游到了心里,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这让我想起茨威格说的一句话来: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当──全神贯注。

五、作业

抄写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

六、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水里游──心中游──纸上游

忘我 成功

7、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学设计(节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

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逐渐清晰起来。

课文在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是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二是准备童谣、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感悟“游”字的精妙

[课前准备]

童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初读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指名读;

2、汇报预习收获;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语句,感悟人物品质

(一)“游”字的精妙:

出示“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出来。

1、指名读;

2、交流惊叫的原因;

3、想象生情,表演感悟;

4、再读再悟。

(二)画鱼的专注:

出示年青年人画鱼的段落。

1、多形式品读;

2、范读想象;

3、交流、感悟青年人的专注与高超画技。

五、设疑延伸

六、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聋哑青年人为什么能让鱼儿游到纸上来?

3、小练笔:想象围观人议论的情景并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文,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心里”的关系,培养勤奋、专注的品质。(重点)

2、学习作者观宗和描写人特的方法。(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青年人地画画。他有时,把金鱼的每个部位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有时又很快地画出金鱼的,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意外的是,他居然是个人。

1、完成填空。

2、想想“聋哑人”三个字给你带来什么思考?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青年人画技高超的依据,理解“鱼游到我的心里”。

2、联系上下文,交流体会“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三、文章片断选读,加深感受。

四、学习作者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谈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小组)

2、全班交流。

五、教师总结激励。

六、作业。

1、把最想对聋哑青年说的话写下来。

2、搜集“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与别人交流、共享。

3、重读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工笔细描

聋哑青年

(画技高超)

挥笔速写

第二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勤奋、专注)

(画技高超)

◆设计说明

一、紧扣课题,直击重点

“鱼游到了纸上”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题目,既能引发思考、争议、质疑,又能体现聋哑青年画技高超。所以,课堂一开始便直通课题,切入本课重点。

二、字词学习,预习为主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如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所以对于生字的字音字形,新词的理解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自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同时对于课文的初步感知也有帮助。

三、品读为主,想象为辅

“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这是对“读”的重要性的很好概括。因此,在学文过程中,始终以“读”为重要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读出味道,自然地感悟到人物的品质。

四、童谣传唱,激趣延伸

顺口的童谣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本人结合课文内容创编了两首童谣串联课文的始终,既富有童趣,又能延伸语文的内涵。

五、入境表演,想象生情

每个孩子的想象力都丰富多彩的,在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时,不仅通过品读倾听,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模拟表演,能更好地领悟“游”字的精妙,从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高超画技。

◆课文

27、鱼游到了纸上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眼睛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8、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二是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三是勤于动笔。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本文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第二课时: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激疑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一、揭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谁来读一下
生:(1)理解“举止特别”“唯一”“忘我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的高贵品质。(3)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生:有。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
生:(一人读,再齐读。)
师: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给学生5分钟自读课文的时间)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胶片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生:(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胶片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解决问题
师: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
生:“举止”指的是动作和神态。
师:“举止特别”呢
生:动作和神态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境界)
师:“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生:达到忘掉自己的程度就是“忘我境界”的意思。
师: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生:“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举止特别。
师: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师: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师: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有的意思。可以看出青年和别人不一样。
师:谁还能再说说。
生:从“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
师: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生:“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师:(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师: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生: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
生: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师:(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
师: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生:(齐说)小女孩。
师: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青年画鱼认真、生动,所以小姑娘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是说青年画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生:从“游”字可以看出来。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习读读好吗(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记住鱼是怎么游的,才能画好金鱼的动态。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纸上是结果。
生:如果鱼不光游到心里,就不能把金鱼画得那么生动,小姑娘就不会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青年经过反反复复地看,有了金鱼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师: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生:是一个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的人。
生: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生:(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生:青年的外貌描写是作者看到的。
生:青年听周围人的议论一段是作者听到的。
生:作者还用笔同青年交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以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总评: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习,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9、八年级语文下册《组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评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办法。

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望、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①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②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生字读音:花港 清澈 一丝不苟 厂徽 聋哑

②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③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④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①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②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③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上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知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①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②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随文练笔

①(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②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③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10、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

教材分析

《组歌》选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培养在朗读中想象的能力。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角度拟人手法的妙处。

3.仿写文章精彩语段,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培植学生的博爱心灵。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2.理解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突破方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借助形象感受诗歌意境,进而在朗读品析、语段仿写中深入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歌语言的形象美、凝练美。第一首诗由歌咏爱情到歌咏对其他更广泛事物的爱,最后坚定地表明“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抒情层层深入。第二首诗多角度比拟,表现“雨”为他人而生活的崇高品质,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中间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更坚定了奉献的信念,最后竟然与其他事物融为一体。这样的构思学生不易把握,可以采取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处理,必要时教师可以集中讲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想象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2.读写结合法:在品读的过程当中,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领会诗歌高尚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设计(一)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两首咏物诗。

咏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两首咏物诗都从自然中的寻常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赋予它们人的品格和意志’

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这类文学创作的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古今中外的作家们经常使用。这类作品表达更加形象、含蓄,留给读者更多阅读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今天我们学习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两首散文诗,欣赏托物言志类作品中的两篇杰作。

设计(二)联想与想象小练习:

假如请你赋予海浪或者雨以一定的意义,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你将赋予它们什么呢?

示例1:我要赋予海浪勇敢的斗士,因为它敢于面对一切恶劣的天气,敢于冲破一切阻碍,不信,你可以看看岸边的礁石,他们总是被海浪咬得千疮百孔。

示例2:我要赋予雨生命的使者,春天,一场小雨,会使草木萌发,百花盛开;夏天,一场大雨会使小河水满,河里的鱼虾游得那么欢快;秋天,一场细雨让红透的秋果喜得合不拢嘴;冬天,雨化作洁白的雪,让灰暗的天空撒满洁白的柳絮。

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朗读课文,感受诗中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同时注意圈画出优美的词语,体会其中的妙处。

生自由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并做好标记。

(1)字词积累。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海誓山盟: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这里指有了生命的浪对海岸立下的爱的誓言。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

璀璨:形容珠玉光彩鲜明。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中。

馈赠:赠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2)四人小组,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3)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画面,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示例: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银白的浪花冲向海岸,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海岸上一下子凉爽了许多;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亲吻海岸的情形,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细腻;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美景;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一夜春雨之后,乱红摇曳,“花重锦官城”的壮美景象;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干渴的禾苗饱饮甘霖时绿意盎然的情形;..

2.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海浪与雨的丰富内涵。

教师:海浪和雨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形象生动,富有思想情感。请你仔细品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领会它们给了世界什么?对生活,它们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境界?

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思考以上几个小问题,然后交流。教师倾听学生的理解,并适时点评,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的运用,例如:海誓山盟、亲吻、坚忍而有耐心、拥抱、扑倒等。

之后,完成两个小活动:

(1)续写《浪之歌》第5段,或者仿写《雨之歌》第1段,领会它们的生命抉择。

续写示例.:曾有多少次,我将月亮的影子浸在我的怀里,将他冲洗得更加温润亮泽;曾有多少次,我倾听一群被白沙鱼追赶得疲惫不堪的沙丁鱼轻轻地叹息;曾有多少次,我慷慨地献出我滋养了多年的海藻,给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解除饥饿的痛苦。

仿写示例:我是七仙女项间散落的项链,洒在秋日的山林,孕育出林间红红绿绿的苹果。

(2)扩展《浪之歌》最后一个句子,根据你的理解,将代词“这”变成具体内容,领会海浪的人生境界。

示例:对海岸忠诚无悔的爱情,就是我的生活;对周围众生忠诚无悔的爱恋,就是我的工作。

3.师生小结,明确海浪和雨的丰富内涵。

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守着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三、学生质疑,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学生的质疑可能有:

(1)“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可是,我在恋爱呀!而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3)将《浪之歌》看做一首爱情诗可以吗?

(4)《浪之歌》中最后一句话去掉可以吗?

(5)《雨之歌》中前后内容是否重复?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启迪学生探究答案,肯定学生言之成理的见解,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主旨深入理解,教给学生围绕整体解答局部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拓展阅读,与作者零距离接触

多媒体展示《组歌》的“引子”部分,引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和执著的理想追求。

组歌引子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泪会净化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人生的隐秘和它的玄奥;笑使我接近我的人类同胞,它是我赞美主的标志、符号;泪使我借以表达我的痛心与悔恨;笑则流露出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和欢欣。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不啻行尸走肉;在我听来,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胜过管弦演奏。

夜晚来临,花朵将瓣儿拢起,拥抱着她的渴望睡去;清晨到来,她张开芳唇,接受太阳的亲吻。花的一生就是渴望与结交,就是泪与笑。

海水挥发、蒸腾,聚积成云,飘在天空。那云朵在山山水水之上飘摇,遇到清风,则哭泣着向田野纷纷而落,它汇进江河之中,又回到大海——它故乡的怀抱。云的一生就是分别与重逢,就是泪与笑。人也是如此:他脱离了那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的世界中蹒跚;他像云朵一样,经过了悲愁的高山,走过了欢乐的平原,遇到死亡的寒风,于是回到他的出发点1;回到爱与美的大海中,回到主的身边。

五、课堂练习摘读,积累课文精美语言。

(1)摘录喜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彩段,以诵读方式推荐给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

(2)分类集纳语言美点。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子、联想丰富的句子、透射哲理的句子、特别喜爱的句子:段分排比构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六、作业设计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 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不俗,直接切入语文学习。三个导入各具特色,第一个导入从作品的艺术特色人手,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累,领会托物言志手法的特色,便于学生更好地拓展思路,更快地理解<组歌》的思想内涵。第二个导入设计是利用学生的语文能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进生活感悟,直接切入到对海浪和雨的理解,利于与课文形成比较。

二、熔语文学习、思想教育于一炉。本文学习设计了几个小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训练中接受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感染。

比如:自读想象画面,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续写、仿写,对关键语句的扩展理解等,设计非常巧妙。

有关资料

一、作者资料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1《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炽热的恋情、拟人的杰作

《浪之歌>赏析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也是纪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

读完《浪之歌》,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他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不仅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都符合海浪的特性。由此也说明,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终的和谐——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它是纯然东方的。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守护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缘由。

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大海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而这,是仅仅在地图上遥想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

三、《雨之歌》赏析

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涵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就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诗相同的是,它主要采用的也是拟人化的手法,但是它并不以得出某种哲理、教谕为目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约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

在这首散文诗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一,从第3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6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2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5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7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四、纪伯伦诗歌赏读

美之歌

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敞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她的胸口。

我是幸福的家园,是欢乐的源泉,是舒适的开端。我是姑娘樱唇上的嫣然一笑,小伙子见到我,霎时把疲劳和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使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梦想的舞台。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拜,赞美上帝,感谢苍天。

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般;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他成了贤哲和诗人。

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是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给克娄巴特拉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谷地变得处处是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

我温柔时,胜过紫罗兰的馥郁;我粗暴时,赛过狂风骤雨。

人们啊!我是真理,我是真理啊,你们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里。

在《美之歌>里,诗人把美当成上帝、真理。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其力量也非常神奇,可以主宰生死存亡,可以令你获得爱情、灵感,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美丽,净化人的心灵,使社会变得崇高起来。同时,她也可以“赛过狂风暴雨”,摧毁一切。诗人在这里不是在演绎哲理命题,而是用艺术的散文诗形式和优美语言,形象地阐述美的作用与意义。

在纪伯伦前期人生哲学观里,美,有着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如他认为,“美是一种威严可怕的力量”,是一种“神力”,“只有在美中才有真理”,“只有在美中才有光明”,“美可以使你们的灵魂归真返璞至大自然——那儿本是你们生命的起源”等。在《美之歌》中,也具有这种神秘主义因素,如“我(即“真”)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等。美成了超然之物,成了主宰生灵万物的神。

在纪伯伦后期人生哲学观里,美,开始逐渐褪减神秘主义色彩,而强调人们自己对“美”

实践的重要。如他说:“你们到处追求美,除了她自己做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到她呢?”这里强调了要你自己去“找”,又说:“美是凝视自己镜中身影的永恒。但你们就是永恒,你们也是明镜。”“美在情人的心中,真在耕者的臂里。”“世上只有两个元素,美和真。”这就是说,美并不是一切,世上除了美之外,还有真。美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现实的、实践的,创造的,是掌握在人们自己手里的。不过《美之歌》的“美”,还没有进入到他后期这种境界。

《美之歌》这首散文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人以充沛的激情,运用众多而生动的比喻,并把许多经典典故通俗化、故事化,把个十分抽象的理念(美)演绎得具体形象,令人神往并引发人们对哲学的深沉思考。再加上新颖的意象和象征,以及运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有如一气呵成,行文华丽、流畅而富有音乐性,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是《美之歌》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色,也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被称之为“纪伯伦风格”。

纪伯伦散文诗创作的数量多,内容丰富,体式多样,叙述型、抒情型、议论型、故事型、寓言型、戏剧型、单纯对话型、书信型、分行诗歌型、长篇、短篇,以及小诗、格言等等,各种体式都有。他为世界散文诗宝库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