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二下: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新课标二下: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人教新课标二下: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人教新课标二下: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 )房子 一( )火车 一( )草地

—( )园子 一( )蜜蜂 一( )飞机 一( )绢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

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检测:

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

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

组词:给“谈、列”找朋友。

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

3、蜜蜂给谁带路呢?

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 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1)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

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怎样找到养蜂人?

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

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

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

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

“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

五、板书:

蜜蜂引路 (板画、贴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

3、想象说话训练。

一、复习导入

1、选词填空:常常 往常

列宁( )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

二、学习第四段

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

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

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

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

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

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

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

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

四、课后自学

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

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五、板书:

蜜蜂引路

常常 (经常)

往常 (平常)

续编故事:怎么说? 怎么做?


2、人教新课标二下: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 )房子 一( )火车 一( )草地

—( )园子 一( )蜜蜂 一( )飞机 一( )绢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

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检测:

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

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

组词:给“谈、列”找朋友。

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

3、蜜蜂给谁带路呢?

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 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1)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

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怎样找到养蜂人?

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

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

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

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

“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

五、板书:

蜜蜂引路 (板画、贴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

3、想象说话训练。

一、复习导入

1、选词填空:常常 往常

列宁( )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

二、学习第四段

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

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

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

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

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

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

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

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

四、课后自学

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

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五、板书:

蜜蜂引路

常常 (经常)

往常 (平常)

续编故事:怎么说? 怎么做?


3、人教新课标语文第四册: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④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课前准备:

①挂图、生字卡片。

②投影仪或幻灯机。

③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①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①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①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①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②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③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④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ɡ”。“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⑤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⑥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二、巩固识字

① 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② 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位:“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三、指导书写

①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支。

②练习写字。

③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四、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②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②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一、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①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

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c.集体朗读第1、2段。

三、学习第3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四、集体朗读全文。

五、创编表演

①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②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六、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4、人教版语文第四册: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课前准备:1、挂图、生字卡片;2、列宁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检查,巩固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做游戏巩固识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字的右半边不是支。

2、学生照田字格里的样子认真练写1个。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书写1个。

四、作业:

1、把这一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2、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第1、2自然段,思考: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2、交流

3、感悟文中词语的意思

(1)联系生活经验感悟“附近、谈天”;

(2)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经常”的意思。

二、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吗?(以此为研究专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2、汇报交流,老师归纳整理,板书: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找到了养蜂人

3、展示各小组画的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评议。

4、小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三、4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惊讶”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2、对话朗读擂台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作业:

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板书:

26.蜜蜂引路


5、人教新课标二下:丑小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因为长得丑,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的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最终,可怜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

2、体会丑小鸭在极端艰难的境地中顽强生存,不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自学作业:

1、认一认

灰、讨、厌、冰、蛋、壳、鸭、欺、负、鹅、翅、膀

2、写一写

暖烘烘 ( )( )( )

瘦瘦的 ( )( )( )

又大又丑 ( )( )( )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根据安徒生的作品改写编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课件出示,齐读课题)。仔细看老师写一次,板书:丑(反义词:美)小鸭(“鸭”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的一个生字。)

指导书写:鸭、鹅

2、再读课题。

这篇童话故事很多同学都读过,但是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交流,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来!赶快翻开126页,自己读读吧!特别注意:课文中有14个生字,读准它,记住它!

二、自学检测。

1、同桌互查生字

2、开火车检查生字。相机巩固难记字。

3、检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朗读。

这一段包含了6个生字,可难读了,谁来挑战?指名读。

4、再读全文。

连这一段都难不倒大家,那其他自然段就更不用说了,那你自己再去读读这篇课文吧!相信从中你会知道许多,呆会儿我们交流交流。

5、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这个故事就主要讲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丑小鸭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板书:天鹅 不幸

6、课文是怎样写丑小鸭的“丑”的呢?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三、感受丑小鸭的“丑”。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那些句子能体现丑小鸭很“丑”,请用横线划出来。

2、交流。

过了好几天,这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3、指导读出丑小鸭的“丑”。

4、语言文字训练。

课件中“毛灰灰的 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变成红色。

1)齐读,问:发现了什么?

(都是写“什么怎么样”,用叠词体现丑小鸭的“丑”。)

2)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组吗?

3)瞧!我将这个词组进行了改变,“毛灰灰的”变成“灰灰的毛”(课件显示,齐读)

“嘴巴大大的”你能变吗?

“身子瘦瘦的”?

瞧!顺序变了,意思基本不变。多奇妙的文字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丑小鸭因为长得特别丑,所以他身边的小动物都讥笑他,追赶他,欺负他,经历了种种不幸。课文3-6自然段就写了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请你好好的、仔细的读,你可以放出声音读,也可以默读。注意边读边思考:这只丑小鸭怎么样?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

三、感悟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1、采取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你觉得这只丑小鸭怎么样。

预设:觉得丑小鸭很可怜。

3、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丑小鸭很可怜的?请你再读一读这几段,可以圈一圈,划一划。然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预设a: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引导联系插图,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过渡:是呀!面对不幸,丑小鸭没有屈服,他勇敢地活了下来。为了使自己不再孤单,不再受人欺负,他——

生(接):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预设b: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引导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师:是呀!当初,丑小鸭在家里时,虽然“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生接读),但至少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安慰。可现在只能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面对小鸟的“讥笑” (生接),猎狗的“追赶”(生接),连一个呆一下的地方也没有。为了活下去,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生接)。

[此处也要注意读和感悟的相融。]

预设c: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预设d: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抓住 “惊奇”和“羡慕”,引导说说丑小鸭惊奇什么羡慕什么?

师:是呀,可怜的丑小鸭没有美貌,没有伙伴,没有自由!他渴望有一天能像天鹅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

预设e: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5、刚才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丑小鸭很可怜,那么,你还有别的一些体会吗?你还觉得丑小鸭怎么样?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勇敢,因为……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坚强,因为……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善良,当他看到天鹅这么美丽的时候,没有嫉妒而是又惊奇又羡慕。

四、提升文章的主题。

是呀!丑小鸭很勇敢坚强,还很善良,虽然他外表长得丑。但长得丑是丑小鸭自己的的过错吗?(不是)可他身边的小动物们却因为他长得丑而讥笑他、追赶他,咬他,啄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小动物们说吗?

总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丑小鸭,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欺负他,相反,应该善待他们,尊重他们。

板书设计

不幸

丑小鸭 白天鹅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不幸遭遇。

1、开火车读生字词。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而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

二、研读苦尽甘来。

经历了种种不幸,有一天,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1、哪一段告诉我们?

2自由读,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从“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读懂了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很快乐(或惊喜)。

指导 朗读。

预设:我从“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读懂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非常美丽。

指导朗读。

练习积累:雪白的羽毛 漂亮的影子 ( )的冰 ( )的湖面

3、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他会想些什么呢?写话练习。

4、齐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1、丑小鸭真的能变成白天鹅吗?不是的,而是这个蛋本身就是天鹅蛋。这只天鹅蛋怎么会跑到鸭妈妈的窝里的?想象编写情景。

2、读有关安徒生的故事,比较作者和丑小鸭的经历,说说感受。

四、写字指导

五、弹性作业

a、积累写丑小鸭和白天鹅样子的语句。

b、读安徒生童话


6、人教新课标二下: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的发现”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教学时,可结合查字典选择字义,复习巩固查字典的方法。“日积月累”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项内容。“读读认认”是让学生认读八个表厨具名称的新词,从中认识九个生字。“读读背背” 是四类成语的积累。第一组是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第二组是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第三组是关于错误思想方法的成语,第四组是关于学习的成语。“口语交际” 的话题是“自我保护”。教材给出四幅图,提示了故事的开头。交际的关键是先看懂图意,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该怎么办。口语交际之后,做“画画写写”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定,目的是学生用画、写结合的形式,练习表达,提高写话的兴趣。写好之后,相互展示和交流。这次展示台,设计了两方面的展示内容:一是“填字游戏”的展示;一是谜语展示。可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有关的准备,鼓励学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领。

学习目标:

1、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

4、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5、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三个句子,想想“学习小伙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回字在不同的词语

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字多义现象。)

2、指名学生发言:

“回头”的“回”是转过去的意思;“回族”的“回”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有一回”的“回”是次的意思。(如学生说得不是很准确,可让他们通过杳字典来理解。)

a)拓展训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如果学生例子说得不好,就出示老师的例

子),例子如下:

a、下课了,张老师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聊天。

b、地上有一张纸,小玲马上把它捡起来。

c、小鸟张开翅膀,飞向蔚蓝的天空。

4、师小结: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特点,也是许多外国朋友觉得汉字神奇的地方,使他们对中国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中国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学好它。新华字典对汉字的多义进行了汇总,成为我们理解汉字的工具,我们应该用好它。

b)课堂游戏:用字典查一查“打、够、印”的意思有几种,并用各种词语考考同学,这些字在这些词语中的意思。

二、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自由读,能读准吗?

2、指名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厨房用具。)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字的偏旁和字义的关系。如炉灶是用“火”烧的,铝锅是用金属铝做成的等等。

3、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4、指名读要求认的生字。重点检查“漏、壶”。

5、师小结:请同学们回家后,在厨房中找到这些厨具,并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读读背背

1、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是成语。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却能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2、指名分行读。你又发现了什么?(同一行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对。)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开火车读、同桌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让学生读熟这些词语,并能记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词语。

4、让学生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词语说一句话,在句子中加深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学生自由看图,想想图上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师出示最后图,指名学生发言:“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办呢?”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提醒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门外的叔叔是以前见过的熟人,二是门外的叔叔是陌生人。)

3、让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把他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可提供一些合适的词语,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说话,为以后的写话服务。(词语:专心致志、突然、左右为难、小心翼翼)

4、学生小组里讲讲自己编的故事,再选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参加比赛。

5、学生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

6、师小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叔叔是见过面的熟人,我们要礼貌待人,如果叔叔是陌生人,要会自我保护。

二、画画写写

方案一:让学生把口语交际中的故事写下来。

方案二:课前让学生画一幅或几幅图(边环画),然后再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教师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全班评议。

三、展示台

1、补充词语,竖着读字:新世纪,我能行。自己设计词语,小组练习。

2、展示谜语,互相猜谜,集体交流。

3、评奖台,对学生的课外学生进行总结,可评出“绝妙设计奖、内容丰富奖、谜语大王”等,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

我该怎么办

熟人 —— 礼貌待人

陌生人—— 自我保护

7、人教新课标二下: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 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体会爸爸含有深意的那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②准备一些铃兰花、野蔷薇花的图片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地哭 ____________ 地看 ___________地笑

________地说 ____________ 地想 ___________地摸

2)背一背,写一写

好多事民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玲、狗、糟、楼。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3)全班交流。

4、自学检测

多种形式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说一句话。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3、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我们第二节课学习。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玲、狗、糟、楼”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玲、狗、糟、楼”。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需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五、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 变 好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脑、筋、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复习字词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新词,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悟

1、自学提示: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快来和大家交流吧!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原来空空荡荡的楼梯,现在增加了活生生的小生命,变得那样有生气,玲玲能不满意吗?)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肯动脑筋)

(指导目标: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3、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4、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脑、筋、肯”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脑、筋、肯”。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五、课后自学

a、日积月累: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b、阅读课外书中“动脑筋,坏事变好事”的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如:《花的学校》中的《爱动脑筋的岳柱》

六、板书设计

25 玲玲的画

坏事 变 好事

肯动脑筋


8、人教新课标二上: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首儿童诗,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一个小朋友要用神笔给小树以阳光雨露、给小鸟以米粒、给不幸的西西一双好腿的强烈心愿,表现了新一代儿童关爱他人,希望给人快乐的美好心灵和人文情怀。整首诗内容简单明了,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好教材。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心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课前准备 :课件、:红色心形卡片

第一课时

一、了解《神笔马良》的故事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爱心。

师:小朋友们,第一节课老师给大家讲了《神笔马良》的故事,马良的那枝笔很神奇,想画什么有什么,马良用那枝神笔为穷苦的人们做了许多的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美好愿望,你们想拥有马良的神笔吗?有一位善良的小女孩也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事,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第二十三课《假如》,你们想听听吗?不过听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边听边想:小女孩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课件出示)

(在优美的音乐中,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图文并茂)

2、交流读书情况。

3、检查。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2).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相机板书)

师:这首诗一共有四节,每节的开头都有这样的一句话(课件出示)请看大屏幕: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能根据老师画的停顿和加的重点号这句话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读,听后你觉得哪种读法更容易把你带入想象的世界中?学着老师读一读。

二、品读吟诵,感悟爱心。

1.创设情境读,练读第一小节: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出示词卡: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3)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出示词卡“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4)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5)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

4.同桌合作读,读中感悟第二节:

(1)激励引读: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

(2)同位展示读。(可引导同位每人读一句。)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5)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指名读第二小节。

(学生的体验来自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感悟文本,这样,读书时的表达真实有感染力。)

5.小组合作读,读出对西西的祝福。

a. 小组合作练读第三小节。

b. 小组展示读。

西西最需要什么?可是他有吗?他只能 。

师:(说话训练)

只坐在屋里,意味着不能 ,不能 。

所以小女孩要给他画 ,还他一个 ,让他可以 ,可以 。

西西,现在你有了一双好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你的心情如何?带着你的这种心情,这种体会读。小朋友们读得真带劲,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中去,给老师一个机会,我们一起读,好吗?(师生轮读)

(合作探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师:小姑娘画太阳、画谷粒、画一双好腿,是爱护小树、关心小鸟、关爱不幸的西西!多么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小女孩充满爱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课文哪里看出来?

三、回归 整体,升华爱心。

师:小女孩用马良的神笔帮助了小树、小鸟、西西。这世上还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请看 (课件出示盲人图片)就在我们每天看着美丽的世界一天一天变化的时候,有许多的盲人他们整天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他们每天都在期待着有一天能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心里在不停地呼唤:我多想看看美丽的世界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给他们画点什么?

生1 生2

(四)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出示其他图片)(穷苦孩子读书、小河污染、地震房屋倒塌)我们不禁想起了在四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许多人家没了,许多孩子的学校没了,就在我们身穿暖和的棉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有一群孩子,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破烂的鞋子,没有书包,没有教室,拿着书说:“再苦,我们也要读书!”一条原本清澈的小河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垃圾场,小河在呐喊,小鱼在哭泣!此时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给谁画什么(出示句子)我要给 画 ,让 。

3.学生在心形卡片中写话。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师: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朋友们,有了神笔就可以帮助小鸟、小树、西西,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神笔就不能帮助他们了吗?我们可以怎么做?

拓展延伸,播种爱心。

是的,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爱的奉献吧!播放《爱的奉献》在音乐声中,学生把写话内容贴到板书的心形中。

虽然我们没有马良的神笔,但是我们都有马良那样的爱心。我们要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生:齐读(课件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9、人教新课标二上:风娃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读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明白课文说明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风娃娃的画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猜谜激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同学们,猜猜看,它是谁?(风)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来自风家族的一位小成员──“风娃娃”(板书课题)。看,风娃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蛋,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真可爱!(师边叙述边贴画:风娃娃)

3.齐读读题:想和风娃娃交朋友吗?那就和风娃娃打个招呼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风娃娃都到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田野 吹动大风车

河边 推动帆船

广场 吹跑风筝、衣服,吹断小树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2段

让我们跟随着风娃娃一同到田野去看看吧!

1. 自由读第二段,读后说说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在责怪风娃娃?说说你的理由。

2. 结合重点句指导读中感悟:

①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②“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

交流:

(1)品读句子①:风娃娃是怎样吹动大风车的?(课件演示,并相机理解“断断续续”,指导读句子①)

(2)品读句子②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都成了小秧苗。瞧,小秧苗正喝着风娃娃送来甜甜的水呢!

来,可爱的小秧苗,和风娃娃说句话吧!

(二)分组学习,品读课文第3段、6—8段

带着小秧苗的感谢,风娃娃又兴高采烈地来到河边和广场,请小朋友选择喜欢的一个地方做个小调查,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在责怪风娃娃?并说出你的理由。

1.分组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

第3段教学策略预设:

(1)自由读,交流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责怪风娃娃,说说理由。

(2)课件出示,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这句话,体会纤夫十分辛苦。

(3)指导朗读

(4)填空: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 ),只要有( )就行。

第6—8段教学策略预设:

(1)自由读,交流人们是喜欢风娃娃还是责怪风娃娃,说说理由。(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图片。)

(2)理解“无影无踪”

(3)如果你就是那棵受伤的小树、那只断线的风筝、那件被吹跑的衣服,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

四、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人们利用风力进行发电的录像片断以及刮台风的录像片断,说说风娃娃做了什么事,是好事还是坏事?

2.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风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说说风还做了哪些好事和坏事。

五、总结:

从风娃娃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知道我们以后做事该怎么做了吗?

对,以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只有动手又动脑,事情才能做得好。

板书设计 :

风娃娃

田野 吹动大风车

河边 推动帆船

广场 吹跑风筝、衣服,吹断小树

10、人教新课标二上:骆驼和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背诵老牛的话,懂得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续编故事。

3、在拓展阅读中积累词语,加深学生老牛所说的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背诵老牛的话,懂得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内容,提出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4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4、骆驼和羊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高 矮)

3、骆驼和羊都想要用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是对的,它们是怎样做的呢?快速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答案后用正确的坐姿告诉我。

二、角色朗读,读中感悟。

(一)、进入角色,读出感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骆驼心里想,羊啊羊,你等着瞧吧,我会让你相信个子高才好呢!于是它做了这样一件事——请看屏幕:课件(课文图一及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那感受到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树叶。

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

2、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预设:如果学生不能体会到骆驼轻松吃到树叶的样子,就用比较读句子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 比较读句子。

骆驼抬头吃到了叶子。

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叶子。

你读出什么来了?或(听他读了这句话,你感觉到了什么?)

2)预设:设想学生朗读“羊吃草时费劲的样子”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1)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羊“抬、扒、伸”说明吃高处叶子时特别费劲。)

(2)羊抬起前腿,扒在墙上,脖子伸得老长,还是吃不着。(羊特别费力,可费了半天劲,就怎么也吃不着。)

3、指导读好骆驼的话:大家都来学着骆驼和羊的样子,做做动作再读一读,边读边想:如果你就是这头骆驼,看到羊这么费劲,心里怎么想?如果你就是这只羊,这时你会怎么想?

——预设:骆驼得意洋洋地想:看,我比你强吧!这样的美味你吃得着吗?还跟我比,哼!你比得过吗?认输吧!(读出骄傲的、洋洋得意的语气)

——预设: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服气呢!我会让你明白自己说的是错的!走着瞧!(不肯认输)

4、完整地欣赏这一段的视频,看一看、听一听,加深对骆驼和羊不同心情的体会。

5、师生合作配音,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骆驼的表现,女生读羊的表现。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读中感悟的基础,应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训练过程,在低年级尤其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朗读、感悟。老师通过“读课文、说感受,谈体会、找动词,赏视频、再读文”的形式,将直观的画面与形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以“如果你就是这头骆驼”“ 如果你就是这只羊” 将学生置于课文情境之中,进入角色,体验骆驼、小羊的心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真情的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视频配音,读出感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羊是怎样证明矮比高好的呢?这段更精彩,想不想继续为这段配音?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读好这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听,想办法练习读好。

——温馨提示:可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也可以给同学提提建议;还可以向同学读得好的地方学习。

2、出示视频片段,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根据视频练习配音。

3、指名配音后按角色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说?你想表现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感悟课文,指导读好描写羊和骆驼表现的的句子。)

(出示课件)羊大模大样地走进园子去吃草。

骆驼跪下前腿,低下头往里钻,怎么也钻不进去。

——通过对“大模大样”一词的朗读和表演,指导读出羊动作的轻松、自如。引领学生体

会到羊傲慢,满不在乎的神态,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形象、直观。

4、学生分组合作配音,集体读第一句,女生读骆驼的表现,男生读羊的表现。

【设计意图】 第2至第3小节,由扶到放,在教学中,或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或以小组形式进行配音,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解,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语言实践的目的。(三)、精读重点段,理解老牛的话,感悟道理。

1、师:看了骆驼吃树叶证明高比矮好,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看了羊钻门证明矮比高好,“骆驼也摇了摇头,不肯认输”,小组讨论:它们为什么比不出来输赢?

——预设:因为它们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但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没看到自己的短处。

2、老牛的想法和你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快读读第四段,看看老牛是怎么说的。

第一层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老牛说:高有高的长处,矮有矮的长处;高有高的短处,矮有矮的短

处 。你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读一读,想一想,“长处”和 “短处”各是什么?骆驼和羊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板书“长处、短处)

第二层次:语言训练 练习表达,感悟道理。

1)想一想:骆驼和羊哪儿不对呢?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出示课件)

因为骆驼只看到自己的( ),没有看到自己的( ),所以认为长得高好。

因为羊没看到自己的( ),只看到自己的( ),所以认为长得矮好。

所以我们应该( )。

2)学生交流,说一说。

第三层次:背诵老牛的话,总结道理。

1)(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老牛的话。

老牛说:高有高的( ),矮有矮的( );高有高的( ),矮

有矮的( );你们只看到自己的( ),看不到自己的( ),

是不对的。

2)总结——让我们一起记住老牛说的话,全面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学习,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板书:取长补短)

【设计意图】 通过读书和理解老牛说的话,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并且此时的理解是围绕“长处”“短处”等词语展开的,使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四)、多有趣的小故事呀,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个故事有声有色的讲出来吧!

三、课文延伸,续编故事。

1、创设情境,语言激励:听了老牛的话后,骆驼和羊会有什么表现呢?接下来,请我们班的故事大王们开动脑筋,接着往下编这个故事好吗?咱们比一比,谁编的故事最吸引人。

2、启发引领,导明方向。

(出示课件)1)、听了老牛的话后,骆驼和羊会怎样说?怎样做?

2)、骆驼和羊通过这件事以后会接受什么教训?

3)、骆驼和羊又会遇到什么事,它们怎样做的?

4)、﹍ ﹍

3、自己思考、续编故事;

4、哪位故事大王想好了?请到前面讲一讲。(指导表达、讲评)

5、师:在同学们的努力下,“骆驼和羊”这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有

123下一页教育意义了,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放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把自己编好的故事写下来,好吗?写的时候要注意语句通顺、连贯,上下文要一致,还可以请一些好词好句来帮忙,写好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续编故事,既加深了对文中道理的感悟,又练习了表达。与此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阅读,升华感悟。

1、比耳朵

一天下午,小狗,小猫、小兔在森林里比耳朵。

小狗得意极了,它说:“我能听见三公里以外的声音。”小猫反驳道:“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我的耳朵能在黑夜里听到老鼠的叫声。” 就在它们争吵道自己的耳朵好时,又想到了另一个朋友——小兔,后来,它们一起问小兔:“小兔,你怎么不说说你自己的耳朵呀?”小兔说:“你们都有好耳朵,给自己带来了方便,我只有毛茸茸的耳朵让人剪掉去做手套、袜子。”听完小兔说的话,它们愣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让自己钻进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东西要正视它的短处,吸取别人的长处,就会大有长进,而且要养成一个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已经有过了的长处,别人也有,那也要吸取,这样,你的长处会更多也会更好。

1、连一连:

小猫 听见三公里以外的声音

小狗 做手套、袜子

小兔 在黑夜里听到老鼠的叫声

2、填一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东西要正视它的(短处 ),吸取别人的(长处),就会大有(长进 ),而且要养成一个(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的好习惯。

2、狮子和鹿(机动)

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池水清请的,像一面镜子。鹿忽然发现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这是我吗?”

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多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见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这四条腿太纤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鹿开始抱怨起起自己的腿来。就在他没精打采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象自己逼近。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效能个猛的狮子甩在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挡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脚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在也没有追上。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讲话,一边休息。他叹了叹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我读懂了:( );

五、自我评价,畅谈收获:

今天我真高兴,因为我……

六、作业:给家长讲一讲骆驼和羊这个有趣的故事,并与家长一起分享你续编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24、骆 驼 和 羊

高 矮

取长补短

长处

短处


11、人教新课标二上:纸船和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是复活学生感性的语文,是感悟言语、锤炼语感的语文,是感性和理性融合的语文。

学习目标:

1、在检查字词、感知内容的过程中,理解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体验友谊失而复得的悲喜情感,感受松鼠和小熊对友谊的珍惜和追求。

3、走进松鼠和小熊的心中,通过融情想象,萌发对纯真、美好友谊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词语开路,回顾感知

借助图形卡片联系课文语境,检查词语感知故事。

1、检查词语。

山顶 山脚 松果 小溪 折纸船 草莓 扎风筝 祝你幸福

飘荡 漂流

2、复习理解的过程中,形成如下板书:

3、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去读一读感受一下吧!

二、优化语境,融情感悟

1、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孩子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2、感受难过:自从吵架之后,其实小熊和松鼠的心里都不好受。

课件出示语段1: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进了小溪。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感受欢乐:

①过渡:此刻,松鼠和小熊的心里无比难受,无比伤心,他们是多么想念过去那段欢乐的时光啊!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课文3—5自然段,请你划出直接写小熊和松鼠快乐的句子。

②交流后课件出示: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低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年,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③聚焦“乐坏了”

“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

(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开心得不得了……)

平时,你遇到什么事情会乐坏了?

故事里的小熊又是因为什么乐坏了?

(感知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练读,体会他们收到朋友礼物时的那份惊喜、激励和快乐,感受他们对友谊的真诚和追求。)

4、再次感受难过:

①一份小小的礼物,一句简短的祝福,代表着朋友的一份心、一片情。这份心意,这份关怀,就像阳光、像春风,带给我们温暖和快乐。可是现在,却因为一点点小事吵架而享受不到这份快乐了。一想到这些,小熊和松鼠能不难过吗?(再次练读语段1)

②配乐渲染(轻音乐《眼泪》):尽管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但是却隔不断他们内心的思念和牵挂,于是小熊扎起了风筝,松鼠折起了纸船。一天,二天……孩子们,难道他们仅仅是在做风筝和纸船吗?你们觉得纸船和风筝里还装进了什么?

③小小的纸船和风筝装满了他们的思念,他们的自责,他们的后悔,他们的等待,他们的希望。(再次朗读语段1)

5、引读课文10—11自然段,感受和好的快乐。

三、书写“幸福”,体验快乐

1、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无论是找到了新朋友,还是朋友之间重归于好,都是一件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的事。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心写好“幸福”这两个字。

2、发下“幸福”卡,指导书写。

3、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互赠卡片,诉说内心的祝福。

12、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设计资料:蜜蜂引路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感悟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

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 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并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 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近:靠近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阅读在线

列宁和卫兵

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一天早晨,朝阳透过薄雾,把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

人民委员会就设在斯莫尔尼宫,在门前站岗的是新战士洛班诺夫。班长叮嘱他说:”洛班诺夫同志,你今天第一次站岗。到这里来的人很多,你的任务是检查他们的通行证。列宁同志要来这里开会,你千万不能让坏人混进来!“

”是,班长同志。“洛班诺夫行了个军礼,”我以革命的名义保证,一定为列宁同志站好岗!“太阳越升越高,到斯莫尔尼宫开会和办事的人真多,有工人,有士兵,有农民,还有学生。洛班诺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通行证。

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来了。他一边走,一边在考虑什么问题。

”同志,您的通行证?“洛班诺夫拦住了他。

”噢,通行证,我就拿。“列宁急忙把手伸进衣兜里拿通行证。一位来开会的同志看到洛班诺夫拦住了列宁查通行证,就生气地嚷起来:”放行吧,放行吧!他是列宁!“

”对不起。“洛班诺夫严肃地说,”我没有见过列宁。没有通行证,谁也不能进!“

列宁把通行证交给洛班诺夫。洛班诺夫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列宁同志,他非常不安,举手行礼说:”列宁同志,请原谅,我耽误了你的时间。“

列宁握住这位年轻战士的手,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对,小伙子!你对工作很负责任。谢谢!“

他又回过头来对旁边那位同志说:”你不该责备他。我们就需要这样认真负责的好战士。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