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雨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雨说》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雨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雨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知识目标】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

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

分小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教学课后记】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2、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雨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

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

分小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教学课后记】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3、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教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中的雨,是甜甜地叫着孩子乳名的甜雨;是充满“温声细语”、“爱心”满满的暖雨;是滋润大地、让万物欣欣向荣的喜雨,是带来欢乐笑声的春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屏幕展示对于郑愁予的简介,学生朗读

教师让学生将“温柔华美、抒情韵味”(郑愁予的诗歌风格)几个字写下来

三、介绍创作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四、学习生字词

(一)PPT展示生字词的音、义,学生集体朗读

(二)展示“洗礼”的几种意思,学生做笔记——(特别的积累)

五、理解品析诗歌

(一)PPT展示学习任务:文意理解、文段品析

(二)文意理解:

读:温声细语、以声传情

1、师要求学生朗读:提示:把握朗读基调:温声细语

2、学生各自朗读

写:描述雨的形象 方法:以诗写诗

1、师出示例子:

我来了,走得很轻

温声细语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

把天地织在一起……

2、生参照例子,自选一节诗来写(约5五分钟)

3、师请生来朗读自己的创作,生读后师用有激情、诗意的语言进行点评。

4、师再次出示例子,生齐读

我来了,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

当孩子们自由地笑了

我就快乐地安息了……

5、师总结:

对雨的解读:春之使者、爱之使者、希望之使者

6、特别积累:代言

屏幕展示:代言:诗中运用了文学作品中用于整体艺术形象塑造的拟人手法,这种巧妙地折射出作者的心声的写法,有人称之为“代言”。

同样的手法:纪伯伦《雨之歌》: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三)文段品析:

话题:诗节美点赏析

(即选取了本诗的其中两节“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来进行赏析)

1、初朗读:要求用温声细语而又亮丽的语调来读

2、再朗读:关注意象,声音要更亮丽一点

3、要求学生动笔写上对此两节诗的赏析,每位同学集中赏析一个点即可。

4、师请生说出自己的赏析,并予以引导明确(师从“反复抒情、多角度意象抒情、象征、拟声词的运用、视觉、听觉”等方面来引导补充)

总结:诗歌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要领会其意境、手法、用词造句的美。

(四)师总结:

线索之美

反复之美

意象之美

化用之美(古典:“君不见”、“燕子斜”)

象征之美

情意之美

(五) 特别的积累:象征

诗中的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暗示、寄寓某种特定意蕴的一种表现手法。(做笔记)

【教学总结】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整体把握 其实是对诗歌的解读,要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 出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2、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 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 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 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 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的生活。通过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 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避 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 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书读百遍,其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式地朗读呢。要多读诗, 读好诗。

5、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字词,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⑵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史记》与司马迁;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及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⑵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重点难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把握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反复朗读课文,可以要求背诵其中部分段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疏通课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悟文意,切忌繁琐讲解词句用法,不要搞机械翻译,更不宜使用语法术语,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些古汉语现象,不宜讲得过多,凡学生根据注释能疏通文义的就不要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x,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3、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⑴它是纪传体的史书;

⑵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史记》的主体,此外还有书和表);

⑶它是通史(从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

二、整体感知

1、字词过关:

⑴字:

鹄(hú)铚(zhì)酂(cuó)度已失期(duó)稷(jì)闾(lǚ)左罾(zēng)谪戍(zhé shù)当行(háng)柘(zhè)间(jiàn)以数谏(shuò jiàn)忿恚(huì)毋(wù)祠(cí)陈胜王(wàng)以应(yìng)蕲(qí)笞(chī)宁(nìng)有种乎谯(qiáo)会(huì)计事

⑵出自的成语及名句:

①鸿鹄之志

比喻远大志向。

②篝火狐鸣

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③苟富贵,无相忘

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⑶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征发,调发

②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意思,用意

③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④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①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②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怜惜,怜爱。

③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

今义:(kuài jì)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⑥借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⑦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

今义:死。

⑸词类活用:

①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尉果笞广。

②笞:用鞭、杖打

③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皆指目陈胜。

④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⑤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⑧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⑹省略句: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②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③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⑺一词多义:

①数:扶苏以数谏故(数:读shuò,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

数言欲亡(数:读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②所: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③之: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可译为“去”“到”)

怅恨久之(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世杀之(之:代词,“他”,指扶苏)

④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⑤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介词,“应当,应该”的意思)

不当立(当:助动词,可译为“应当”)

当此时(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

⑥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读háng名词,可译为“行列”“队伍”)

乃行卜(行:读xíng,动词,可译为“往”“去”)

行收兵(行:读xíng,动词,可译为“行军”)

⑦以:扶苏以数谏故(以:介词,可译为“因为”)

或以为死(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介词,可译为“用”“拿”“把”)

以激怒其众(以:连词,可译为“来”“以便”)

⑧为:若为佣耕(为:读wéi,动词,可译为“做”)

为天下唱(为:读wèi,介词,可译为“替”)

2、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

地点:大泽乡。

发起者:陈胜、吴广。

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

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秦朝酷法迫使戍卒揭竿而起

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⑴“……者……也”句式表判断。其变式有:“……,……也。”“……者,……。”

⑵文章是是从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出身:“与人佣耕”,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画龙点睛,提挚下文。

⑶本传传主是陈涉,为什么一开头连吴广的籍贯也作了交代?

吴广与陈涉合谋举事,预伏下文线索。

⑷这里单说陈涉跟佣者谈话一事──引出陈涉的“鸿鹄之志”,提挈全文内容。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⑸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⑹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⑺陈胜起义做舆论准备包括:

①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

第三段,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⑻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⑼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

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⑽起义的性质是:“伐无道,诛暴秦”

3、人物欣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⑴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⑵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⑶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①抓住时机;

②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③激怒众人。

4、注意叙史的脉络,找出跟下面两句话相照应的上下文加以体会:

⑴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上文);“陈胜自立为将军”“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下文)。

5、作者选材有详有略:

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地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2、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资料阅读】

1、秦灭六国靠的就是战无不胜的大军。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在130年的时间里,秦军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再也没有对手能够与秦军抗衡,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十年统一战争,六国军队的伤亡总数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公元前221年,最后的齐国不战而降,秦军挺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临淄。至此,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秦朝的政策,服徭役先征发富强人家(闾右──富强人家住在里的右边),然后再征发贫穷人家(闾左──贫穷人家住在里的左边),这种政策使贫富人家相对得到了调济,不致很快出现社会的倾斜。

到了秦二世时期,胡亥、赵高一伙人利用先人余威,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财,尽情挥霍。他们在秦始皇的繁重徭役基础上,再加上大修八百里阿房宫的巨大工程,勿论闾右闾左一律征伐,赋税增加到人民无法生存的地步,仅田租一项,就规定征收出产的三分之二。

从秦简中还可以看出,秦的刑法是极为残醋的。仅刑法的名称就有赀、笞、迁(流放)、耐(剃去须鬓)、髡(剃去头发)、黥(在面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断足)、斩左趾(砍左脚)、宫或腐(男子阉x,女子幽闭)、戮、磔(分裂肢体)、弃市,等等。《秦律》中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可见由犯罪而沦为奴隶的人是非常多的。

2、胡亥勾结宦官赵高、权臣李斯,矫诏杀掉哥哥扶苏,篡夺了皇位。扶苏为人仁厚,“百姓多闻其贤”。

秦灭六国中,楚人性格刚硬,民风强悍,反抗最为激烈。秦灭楚后,有民谣传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果是楚将项燕之侄项羽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消灭了秦军主力,成就亡秦大业。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老疙瘩胡亥最得宠爱。公元前210年的冬天,秦始皇不甘寂寞,再次巡行天下。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从,留右丞相冯去疾守摊,处理朝廷政务。胡亥觉得好玩,非要跟去不可,始皇拗不过,只好把他带上,其他的儿子一概帕斯。

当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行进到平原(治所在今山东乎原县西南)的渡口时,秦始皇突然发病。什么病,史书上没有记载,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好像得的是胸膜炎。这病搁现在不算啥,那时可不得了。秦始皇总奢望永远活下去,一世、二世、万万世地传流不息,便派方士到处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秦始皇最讨厌别人说“死”字,大臣们也不敢提“死”这个茬儿。

秦始皇的病日甚一日,约觉着自己不行了,便让赵高代为起草玺书(皇帝遗嘱)给公子扶苏(当时扶苏率兵在塞北防御匈奴),意思是叫他到咸阳(秦的都城所在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主持参与父皇的葬礼。玺书已写好加封,暂放在赵高掌管的行符玺事所,尚未交给使者传送。

这年七月的某一天,秦始皇终于没有熬过去,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了。丞相李斯以为皇上死在外边,怕诸公子闹事,天下陡生变乱,便严密x锁消x,秘不发丧。叫人把秦始皇的棺木载在辒凉车(帝王或权臣的卧车。有窗户,关上则温,打开则凉),由秦始皇生前得幸的宦官陪乘,其他人一律不许靠前,象平时一样给秦始皇送吃送喝。百官奏事如故,宦官从辒凉车中准其奏事。因此,众多人中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皇上已不在人世了。

秦始皇在世时,格外尊崇蒙氏兄弟。哥哥蒙恬在外为将,独挡一面;弟弟蒙毅在内廷,经常参与要事的谋划。哥俩对秦始皇忠诚不二。赵高是个私生子。他父亲因罪被处以宫刑,割掉生殖器,从此不能人道。母亲被没为官奴,与人私通生下赵高,即所谓的奴产子,照例也要去掉那活儿,永世不得生育。秦始皇听说赵高长得膀大腰圆,臂力过人,又熟知法律,就任命他为中书令,并让他教胡亥学习律令,二人非常要好。赵高曾经触犯刑律,秦始皇责成蒙毅处理。按照法律应处以极刑,但秦始皇舍不得,破例赦免了他,又官复原职。因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恨之入骨,伺机挟嫌报复。

秦始皇一死,赵高认为此乃天赐良机,便与胡亥一起密谋,准备假借始皇的命令,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对赵高的阴谋举双手赞成。但赵高又说:“不拽上李斯,这事难办成。”于是赵高去找李斯,对李斯说:“皇上赐给长子扶苏的书信和符玺,现都攥在胡亥手里,皇上已死,无法活转过来,要定谁是太子,就凭你我两人的嘴往哪边歪歪了。你看这事怎么办好?”但李斯并不买帐,说:“你怎么说出亡国丧家的话呢!这不是为人臣的所能说三道四的!”赵高见李斯一本正经,就先给他戴高帽:“丞相才能出众,考虑问题周到,劳苦功高,而又没有怨言。”接下便挑拨说:“我看你哪方面都不能和蒙恬比。你自己琢磨,长子扶苏是信任你,还是信任蒙恬呢?”李斯也认了,说:“我比不了蒙恬。”赵高又进一步引李斯上道,说:“长子扶苏登上皇帝宝座后,我敢肯定,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最终不过怀揣徒有虚名的通侯之印荣归故里罢了。胡亥为人仁慈宽厚,轻财重士,嘴上不会说,但心里有数,我看秦的诸子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做皇帝的接班人毫无问题。你好好考虑考虑,把这件大事早点定夺下来。”

李斯终于被赵高说活了。于是,二人合谋伪造秦始皇给丞相的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并篡改始皇给长子扶苏的信,斥责扶苏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屡次上书诽谤皇上,蒙恬失职,不能及时规劝扶苏改邪归正,二人一并赐死。

扶苏接读诏书,内心十分悲痛,泣不成声,欲自杀以了事。蒙恬头脑比较清醒,觉得享有蹊跷,劝止扶苏说:“陛下在外巡行,未闻立过太子,派臣蒙恬率三十万人守卫边防;公子您为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只来了一位使者,您就想自杀,怎么能够知道其中没有诈伪?请让我们再次向皇上请示,如果是真的,再死也不晚。”这时,使者等得不耐烦了,一个劲儿催按圣旨说的办。扶苏为人老实厚道,不愿多想,因而对蒙恬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还请示什么呢!”说完,便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了。蒙恬却不肯做冤死鬼,便把他囚禁在阳周的监狱里。

使者回去交差,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听了,为除掉心腹大患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急忙起驾赶回都城咸阳,公开为始皇帝发丧,少子胡亥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秦二世。赵高由管理宫中车马的中车府令升为郎中令,全权掌管宫中警卫,成为最高决策者的一员。李斯白忙一场,啥也没捞着,仅保住了他的丞相职位。不久也被赵高找了个借口处以“腰斩”之刑,并诛九族。李斯临刑前对儿子说:“你还记得我们一起牵着黄犬出东门打猎的事吗?可惜再也不能了。”

6、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

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

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

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否。

二、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结合注解①了解梁启超。

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合集》:“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四、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

(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

⑴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

(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⑵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讨论可能会一晃而过,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放

听写词语:

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理至易明饱食终日言行相顾心无旁骛

趋之若鹜发愤忘食老之将至强聒不舍亵渎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论述敬业之重要的?请勾划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⑴首先解释什么是敬?

明确:“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⑵接着论证“为什么该敬呢?”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感情的词语来说明职业是可敬的。

明确:“神圣”。

⑶作者还举了事例来证明“职业的神圣”。

明确:“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⑷“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你觉得哪些人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勤奋工作,提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梁启超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他演讲到紧张处,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叹息,狂笑等,梁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讲就如他所说,做一种劳作做到了圆满,所以他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邰丽华自小失聪,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舞蹈的热爱。她始终不渝地舞蹈着,一场《千手观音》向世界展示了灵动优美的舞姿,使世界为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⑸接下来作者又讲到“如何敬”的问题,体现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⑹《庄子》“佝偻丈人承蜩”是什么意思呢?请讲述这个故事。

⑺接下来作者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同一价值。”

⑻你们赞同这个观点吗?

示例:

①我认为这几件事并非有同样的价值。比如说,一个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极少数人受益,当它消失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个共和国的存在与否却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价值是不能有职业的高低来衡量的,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虽然功劳不一样,但价值是等同的。如果人们的职业有价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洁工辛勤工作一辈子,他的价值就不如其他人吗?每一个敬业的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是同一价值。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名家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面,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要敢于说“我认为”。不同的职业创造的价值也许会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能用价值来判定职业的高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树是可敬的,小草同样装点着春天。)

2、课文是如何论述乐业之重要的?

⑴朗读课文,体会演讲的特点:

①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结合现场气氛。“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结合前文,看看还有什么特点,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注解。

⑵乐业之重要:

梁先生首先说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人应该“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个方面可概括为:睹其变化乐、奋斗前行乐、竞争得胜乐、杜绝游思乐。

(加点字板书,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⑶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了我一片宁静的天空,一颗自由的心灵,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袭自然的情感。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

三、拓展延伸

请结同学们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段文字,谈谈如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资料宝藏】

梁启超:数十年“饮冰”凉不了的热血

祥子

梁启超用《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前“五四”的一代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个人自主的观念和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五四”的文化变革产生的文化领袖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虽然对传统都有愤激之言,却都不曾完全与旧学绝缘。在这些人的青年时代,对他们最有影响的是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他们鼓吹的进化论、变法、革命等观念是“五四”思潮的先声。当思想史进入“五四”阶段,严、康、章都已落在时代的后面,成为保守的象征,而梁启超则奋力追赶时代风潮。

当时的风潮若惊雷迅雨,十年前的“另类”,今日便成为“老朽”,梁启超侧身其间,可谓两岸渺茫,被时人讽为“多变”。1929年,梁启超以57岁之龄逝于北京,当时的舆论界甚为冷淡,吴宓事后表示了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之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

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对吴宓那代人来说,并非是夸张之语。鲁迅说自己在少年时受过严复的感召,而胡适说严复的文章太古雅,还是梁启超的影响来得直接。梁启超本是白话文运动的先贤,他当时创作的简明、激昂的文言文章,是一时代之文体,气势恢宏。据左舜生回忆,他少年时与一位同学读一篇两万四千余字的梁著长文,以至涕泪交加、抱头痛哭。“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胡适语)就这样,梁启超用《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前“五四”的一代青少年心中,埋下了个人自主的观念和对国家民族的情感。

说梁启超“多变”,一般是指政见。晚清时的维新运动,使年轻的梁启超声名鹊起,时康、梁并称,几与其师平分秋色。维新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政见与新起的“革命派”对立,陈天华的蹈海多少与他有点关系。但无可置疑,他是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者,是西方宪x学说的严肃研究者和讨伐积极传播者,辛亥革命后,他是政党政治的实践者,也是讨伐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两次军事行动的组织者策划者;五四运动的发生也与梁启超有莫大的关系。几经政坛沉浮,梁启超最终还是退出政界,专心于学术领域了。

梁启超的学术研究于历史用力最勤,发宏愿独著一部《中国文化史》,未竟而殁。这本是梁启超最适合的工作,他向来善于将专门的学问通俗化,将不易整理就绪的材料排比得有条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都是这类的著作,后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学方法论的奠基石,立意、见识极高。一般说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这其中也该有梁启超的一笔,只是梁善综合,好高瞻远瞩;王善分析比较,求片言定案;梁贵通,王贵专。到了学术界愈来愈重视专家之学时,梁启超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以梁漱溟的说法,他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术极能吸收,最善发挥,但缺乏含蓄深厚之致,因而不能绵历久远,是典型的“但开风气不为师”式的人物。

无论是从政还是治学,梁启超的特异处是感应迅速,并能发皇于外,乐于传达。顺便说一句,梁启超还是在中国最早提起马克思的人。他被人诟病的,则是急于致用,因此政学皆不能深入,可谓成也“心热”、败也“心热”。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7、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题要,转入主题。

1.质疑,探讨。

同学们,昨日学完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之后,对我影响颇深。今天,谁能说说叶圣陶爷爷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把荷花观察的透彻入微?

学生A:“从高到低,由外到内!”

老师:摇头,示意不确切。

学生B:“俯视!俯视!”

老师:“何以见得?”

学生C:因为文中字里行间没有“茎”,“杆”的描述,只有“花”和“叶”的写照!

老师:“有道理,有没有其他意见?”

学生D:“有,瞧!叶圣陶爷爷站在很高的桥墩上,正在向下俯视池塘里的荷花呢!”

学生全体:(哄堂大笑)

老师:点头肯定,再次激发。这种写法在说明中叫什么顺序?(空间顺序)“二位说得均有独到之处,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新发现。”

图文结合,情景交融。

老师:谁来先“添加”一笔仰视所看到的情景?

学生:“我添!我添一笔有关茎的句子!”

老师:“什么样的茎和杆?说出来!”

学生F:“笔直的茎和杆!”

老师(引申):“这时的叶又像什么呢?”

学生G:“像手!”

老师:“说生动点嘛!回味一下叶圣陶爷爷写出了叶子的什么特点?”

学生H(举手抢先回答)“像……像……像一双…一双宽大的手掌!”

老师:“比喻的好妙啊!我认为应该说成像一双双暴出青筋的玉掌更贴切!同学们再仔细想想,这时的茎和叶连起来又像什么呢?”

学生I:“像点点白帆……”

老师(弥补):“像点点的白帆拉起一艘艘绿色的网船!”

学生(全体)拍手称绝。

二、鼓励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欲望。

老师:想不到同学们把这“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水中芙蓉写得如此绝妙,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学生:“我们能否仿写一下!”

老师:“好啊!还不快拿出本子动脑动手!”

学生(全体):发出沙沙的书写声。(老师巡视学生的笔下生花)

学生1写道:“怒放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黄莲,如典雅文静的小公主,庄重高贵……”

学生2写道:“含苞欲放的荷花,娇娇滴滴,舞动着它丰满的身姿,露出含情脉脉的睡眼,犹如羞红脸蛋的少女走出沐浴的澡池……”

学生3写道:“望着这超群脱俗的荷花,我自己仿佛也变得玉肤冰洁,晶莹无暇了!”

学生4写道:“未绽开的花骨朵像妙龄少女抹上了淡淡的胭脂……”

三、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1、我会写: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我也要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2、我会说:交流有关描写荷花的文章、诗文、体会。

3、我会做:上网收集相关视频、画面、文字资料、制做有关荷花的网页。

4、我会背: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试背。

5、我会种: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在水盆中养观赏性荷花,体验实践的乐趣。

〔设计意图:安排此项分层作业,是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更是为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开放。〕

四、总结要点,归纳整理。

今天,我们在互动教学中,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师生共讨课题,留心观察图文,丰富联想题材,在总结写作特点的同时,不断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今后我们继续学习钻研新课题,新教法。

五、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荷花》一文时,针对学生对荷花的有关情况不是太了解的实际情况,课前鼓励学生自由查找资料,增加感性认识,开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颜色不同,姿态各异的荷花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内心向往美的情感,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品赏美丽的荷花。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热情地去读,独立地去读,欣赏性地读,从而发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然后利用网络优势,进入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阅读环境中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探究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荷花》一文,语言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浓的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坠入了文中优美的画境之中,领悟到荷花的神韵,获得了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8、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并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此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课文,尽量读出感情,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节呢?

⑶散步的地点?

⑷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⑸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教师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三、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导入:《散步》这篇散文,浅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把它们找出来,用心灵去体会。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搜寻并大声优美语句,并且在书上圈圈点点,4人一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选择了“新绿”、“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这些能表现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来写。作者还特地作了进一步的点染:“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了,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展现了全家福的画面。)

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这些语言简洁、凝练、含蓄,组织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松散的对偶句,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处体现了亲人间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每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以上四处,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幸福、温馨的亲情,关系十分融洽。

(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这种学习活动训练进行得多了,就会使学生对“美”的感受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四、探究质疑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教师小结:《散步》这篇散文的美点就表现在语言美,人情美,意蕴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结合以下几篇短文,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六、推荐短文

父爱永铭

一位父亲

新年前三天,收到了儿子由中国人民大学寄来的贺卡。这是他第一次离家在外过新年,所以我和妻子的心里天天都揣着无尽的挂念。可想不到,他还记着给我们贺卡。怀着喜悦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更令我惊奇的是,精致的贺卡里面,还有一块红色手帕,上面写着:“父爱永铭!”捧在手里,我这个很少落泪的人眼圈湿润了。养儿育女为什么?还有比这更快乐更满足更舒心更自豪的事吗?看着同事们羡慕的目光,我甚至有点情不自禁:“这不是一张贺卡,不是一块手帕,而是儿子的一片孝心。”有了这四个字,20年的养育,20年的栽培,20年的努力,值了。

孝心无价(节选)

毕淑敏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爱的表达方式

我在接受潜能培训时,主训师出了一个题目叫“爱的表达方式“。要求我们每人说一种,但不能重复。

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可以用宽容来表达;有的说鲜花和语言来表达;有的说痛苦一个人承受,快乐两个人分享,这就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轮到东北一个叫秦依的女孩时,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夫妇,都是生物学家,很恩爱,经常一起深入原始森林做考察。

有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钻进了森林,可当他们爬过那块熟悉的山坡时,顿时僵住了,一只老虎正对着他们。他们没带猎x,逃跑也是不可能了。

他们脸色苍白,一动不动,老虎也站着,僵持了几分钟时间,朝他们走来,然后开始小跑,而且越来越快。就在这时,那个男的突然喊了一声,然后自顾自地飞跑开了。奇怪的是,已快到了那女的面前的老虎也突然改变了方向,朝那男的追了过去。随后那边就传来了惨叫声,而那女的却平安的逃了回来。

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了声:“活该”。也就在这时候,秦依问我们知不知道那男的喊的是什么。我们几十个学员,大致给出了两种答案:一是:老婆,对不起啊!!二是:赶快逃,逃一个算一个!

秦依说,那个男的对他妻子喊的是:“照顾好依依,好好活下去!”秦依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面对着大家的惊愕和不解,她接着说道:“那种情况下,老虎绝对只会攻击逃跑的人,这是老虎的特性。”秦依最后说:“在最危险时刻,我爸爸一个人跑开了,但他却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我妈妈最真挚的爱……”

教室沉寂一会儿,爆出掌声。

(摘自《深圳青年》)

七、小结全文

同学们,散步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儿,在作者笔下却是别样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

八、作业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写一篇小文章,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9、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教学设计

一、通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字典,读准每一个字音

1、读准字音。

2、重点词语的解释。

3、熟悉诗的内容:借助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二、反复朗读,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理解

1、借助注释和字典,逐句理解,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

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

第七、八节,雨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2、教师解决疑难问题:

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区别: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三、仔细品读,熟读成诵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

诗人海子说过:诗是抒情,抒情是血。朗诵能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从而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意象美、语言美。

1、品析语言,感受艺术美:

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入手,体悟意象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的语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人还善于针对诗人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等,将无形的爱,形象化,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

2、揣摩,体味意境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词的意境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

意象包括“薏”和“境”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包括了形象中蕴涵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因此,意境就是作品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和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同意的结果。

10、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新课标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

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