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1、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等奖

一、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

古文《孙权劝学》。请看题目,谁来说说你对哪个字或词感兴趣?

生1:我对“劝”字感兴趣,孙权劝的是谁?为什么要劝?

生2:我也对“劝”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

怎么样?

生3:我对“学”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学的是什么?

生4:我对孙权感兴趣,我想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思考问题了,题目给了我们很多信息,同学们都发现了,很了不起。那么孙权是怎么劝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如果遇到不会的字音还可以请教小组的其他成员,一会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他指出读音上的错误,你们也可以拿出笔标记一下。(一生读。)

师:好,你请坐,谁来说说他读的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生1:“即更刮目相待”应该读“gēng”。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读“wéi”。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有两个多音字读错了。老师在读音上有一个小提示给大家,当你拿到一篇古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你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并记住它的含义,根据字在句子中的意义和语感判断多音字应该读哪个音,最后再看通假字要读出所通字的音,这样一篇文章的字音障碍就扫除了。这个方法希望大家记住。我们看这篇文章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是……(出示课件),现在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洪亮而整齐,老师也想读一读,给我机会吗?

生1:不给。(一生很顽皮。)

师:为什么不想让我读呀?

生1:我也能读好,我想给大家读。

(众人笑。)

师:好,那你先读,你读完后让我读好吗?

生1(笑):好。

(生1读课文。)

师:他读得还真不错,老师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表现力。现在老师读,我希望在我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感知课文内容。

(师诵读。)

(二)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的先小组内部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至全班,我们共同解决。

(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师:哪个小组有问题,请举手。

生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同学们提出的句子很有代表性。“蒙辞以军中多务”,如果按照句子的顺序翻译不通顺,我们把“辞”调到后面,谁来翻译一下?

生5:吕蒙用军中事多推辞。

师:很好,我们再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个句子中有个

“博士”,谁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6: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好,这个词我们不把它翻译出来,直接就说“博士”,谁来译

译这个句子?

生7: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

师:翻译得很准确,我们再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非复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

生8:不再是吴县的那个阿蒙。

师:好,你再翻译下整个句子。

生8:你现在的才华谋略,不再是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师:看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个句子省略了成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它补出来,否则会造成歧义。

生9: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师:同学们翻译得很正确,老师再给同学们一个小提示:在翻译古文时注意“五字法”,即留、补、替、调、删。留就是保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不用翻译;补就是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替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就是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删就是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这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希望同学们记住它。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生齐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读出语气师:读准字音,读懂大意,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基础,要想深入学习,还要理解文章内容,读出人物的语气。我们首先看课前我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屏显。)

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么样?

生1:孙权先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告诉吕蒙你当官掌势了,有着重要的岗位了,应该多学习。

师:是应该多学习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1:坚定肯定,十分关心。

师: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生读。)

师:孙权还怎么劝了?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生2:反问的语气。

师:反问的语气?那为什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后面不用问号而用感叹号呢?

生2:不是反问,应该是表达一种情感,责备的情感。

师:他说得真好,是一种责备,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生读。)

师:孙权还怎么说了?

生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孙权用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提到自己读书的事?

生4:现身说法。

生5:言传身教。

师:好,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生5:骄傲,自得。

师:你来试试好吗?

(生读。)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孙权劝说的方法。运用上“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最后说……”这样的方式总结。

生1:孙权首先说你已经担当重任了,必须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在吕蒙推辞后接着又说,我不是让你当学官,只是想让你广泛读书罢了,最后自得地说自己读书的好处。

生2:孙权首先说你当官了,有了重要的工作,多读书是十分必要的,在吕蒙推辞后接着又说,我不是让你当学官,只是想让你了解过去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罢了,最后很骄傲地说出自己读书的好处。

师:他们两个总结得很好,可见孙权是一个善于劝说的人。接着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劝的结果怎么样?

生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1:惊讶。

生2:夸赞。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劝的结果?

生3:这是侧面描写。

师:为什么用侧面描写?它有什么作用呢?

生4:真实可信。

生5:有说服力。

师:我们在哪一课中学过侧面描写?

生(众):《社戏》、《春》。

师:对,我们在今后写作中应该恰当运用侧面描写,写作时忌平淡、忌拖沓,需形神俱备,生意勃勃。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如果运用得恰当,会给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人物对话,四人一小组,一个旁白,三个人物,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小组分配好任务,确定好语气,开始诵读

(生分小组诵读。)

(四)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师: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理解走出课本。老师想开个微型招待会,要采访孙权、吕蒙、鲁肃,刚才你读哪个角色就扮演哪个角色,从你的角色出发回答问题,旁白是自由人,想扮演哪个角色都行。(采访开始,所有的孙权先生举手,师选一个学生。)

师:孙权先生,您好。(握手。)

您觉得您的下属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生1:靠的是吕蒙自己的努力学习。

师:哪位孙先生再来说说?

生2:靠的是孙权的劝导。

师:您扮演的是谁?

生2:孙权。

师:我觉得你一点儿都不谦虚(笑)。哪儿有自己夸自己的?

生2:他特别听劝,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所有的孙权放下手,所有的鲁肃举手,师选一个学生。)

师:鲁肃先生,久仰大名,您觉得您的好朋友吕蒙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自身的努力、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外,还有哪一点也很关键?

生1:关键是孙权劝得好。他言传身教,善于劝人。

师:很好,哪位鲁先生再说说?

生2: 孙权教给了吕蒙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涉猎法,让吕蒙放下包袱去读书。

(所有的鲁肃放下手,所有的吕蒙举手,师选一个学生。)

师:吕蒙先生,我最想采访的人就是您,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有什么要说给在座的晚生呢?或是给一些忠告吧!

生1:多读书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能让人刮目相看。

生2:自己先天能力差,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

生3:正确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并努力去做。

生4:要重视学习。

师:好,谢谢吕蒙先生们。同学们,吕蒙先生的话一定要牢记,我把他的话概括为: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五)背诵课文,总结课文

师:一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小组推荐背诵。

(生展示背诵情况。)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此时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让我们与读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祝同学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业:

1.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

2.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仲永年少不学一事无成

下联:

3.回家自己整理文学常识。

文言文教学是我们日常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对文言文教学有自己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要将诵读进行到底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死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例如文言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如领读、范读、默读、齐读。可以在课上,也可在课下,应当给予时间保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翻译课文,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语感,有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每一遍诵读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我们在指导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布置好诵读的任务,只有带着任务的朗读才是有效的。比如说,初读读懂字音即可,再读读出断句停顿,三读读懂大意了解内容,品读读懂内涵等等。

二、要让学生自主解决字词句的含义

现在的学生阅读工具非常丰富,参考资料应有尽有,再加上书下注释,所以不妨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进行讨论,然后找出易错的翻译和句子考察学生。这可以节约课堂成本,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有一种方法也很有效,就是兵教兵,同桌两个人互相翻译,互相帮助解决难弄懂的句意,不明白的在全班提出共同解决。例如我在讲本节《孙权劝学》时是这样指导翻译的:首先教师范读,在教师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的先小组内部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至全班,师生共同解决;然后教师带学生逐句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学生翻译不准的原因,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翻译古文时

注意“五字法”。“五字法”指留、补、替、调、删,留就是保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不用翻译,补就是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替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就是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删就是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这样学生不但翻译了课文,还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三、要将品味一些句子的特色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一、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篇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

古文《孙权劝学》。请看题目,谁来说说你对哪个字或词感兴趣?

生1:我对“劝”字感兴趣,孙权劝的是谁?为什么要劝?

生2:我也对“劝”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

怎么样?

生3:我对“学”字感兴趣,我想知道学的是什么?

生4:我对孙权感兴趣,我想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思考问题了,题目给了我们很多信息,同学们都发现了,很了不起。那么孙权是怎么劝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如果遇到不会的字音还可以请教小组的其他成员,一会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帮助他指出读音上的错误,你们也可以拿出笔标记一下。(一生读。)

师:好,你请坐,谁来说说他读的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生1:“即更刮目相待”应该读“gēng”。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读“wéi”。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有两个多音字读错了。老师在读音上有一个小提示给大家,当你拿到一篇古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你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并记住它的含义,根据字在句子中的意义和语感判断多音字应该读哪个音,最后再看通假字要读出所通字的音,这样一篇文章的字音障碍就扫除了。这个方法希望大家记住。我们看这篇文章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是……(出示课件),现在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洪亮而整齐,老师也想读一读,给我机会吗?

生1:不给。(一生很顽皮。)

师:为什么不想让我读呀?

生1:我也能读好,我想给大家读。

(众人笑。)

师:好,那你先读,你读完后让我读好吗?

生1(笑):好。

(生1读课文。)

师:他读得还真不错,老师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表现力。现在老师读,我希望在我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感知课文内容。

(师诵读。)

(二)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的先小组内部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至全班,我们共同解决。

(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师:哪个小组有问题,请举手。

生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同学们提出的句子很有代表性。“蒙辞以军中多务”,如果按照句子的顺序翻译不通顺,我们把“辞”调到后面,谁来翻译一下?

生5:吕蒙用军中事多推辞。

师:很好,我们再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个句子中有个

“博士”,谁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6: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好,这个词我们不把它翻译出来,直接就说“博士”,谁来译

译这个句子?

生7: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

师:翻译得很准确,我们再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非复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

生8:不再是吴县的那个阿蒙。

师:好,你再翻译下整个句子。

生8:你现在的才华谋略,不再是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师:看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个句子省略了成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它补出来,否则会造成歧义。

生9: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师:同学们翻译得很正确,老师再给同学们一个小提示:在翻译古文时注意“五字法”,即留、补、替、调、删。留就是保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不用翻译;补就是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替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就是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删就是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这是非常好用的一个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希望同学们记住它。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生齐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读出语气师:读准字音,读懂大意,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基础,要想深入学习,还要理解文章内容,读出人物的语气。我们首先看课前我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屏显。)

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么样?

生1:孙权先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告诉吕蒙你当官掌势了,有着重要的岗位了,应该多学习。

师:是应该多学习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1:坚定肯定,十分关心。

师: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生读。)

师:孙权还怎么劝了?

生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生2:反问的语气。

师:反问的语气?那为什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后面不用问号而用感叹号呢?

生2:不是反问,应该是表达一种情感,责备的情感。

师:他说得真好,是一种责备,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生读。)

师:孙权还怎么说了?

生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孙权用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提到自己读书的事?

生4:现身说法。

生5:言传身教。

师:好,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生5:骄傲,自得。

师:你来试试好吗?

(生读。)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孙权劝说的方法。运用上“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最后说……”这样的方式总结。

生1:孙权首先说你已经担当重任了,必须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在吕蒙推辞后接着又说,我不是让你当学官,只是想让你广泛读书罢了,最后自得地说自己读书的好处。

生2:孙权首先说你当官了,有了重要的工作,多读书是十分必要的,在吕蒙推辞后接着又说,我不是让你当学官,只是想让你了解过去来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罢了,最后很骄傲地说出自己读书的好处。

师:他们两个总结得很好,可见孙权是一个善于劝说的人。接着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劝的结果怎么样?

生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1:惊讶。

生2:夸赞。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劝的结果?

生3:这是侧面描写。

师:为什么用侧面描写?它有什么作用呢?

生4:真实可信。

生5:有说服力。

师:我们在哪一课中学过侧面描写?

生(众):《社戏》、《春》。

师:对,我们在今后写作中应该恰当运用侧面描写,写作时忌平淡、忌拖沓,需形神俱备,生意勃勃。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如果运用得恰当,会给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人物对话,四人一小组,一个旁白,三个人物,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小组分配好任务,确定好语气,开始诵读

(生分小组诵读。)

(四)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师: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理解走出课本。老师想开个微型招待会,要采访孙权、吕蒙、鲁肃,刚才你读哪个角色就扮演哪个角色,从你的角色出发回答问题,旁白是自由人,想扮演哪个角色都行。(采访开始,所有的孙权先生举手,师选一个学生。)

师:孙权先生,您好。(握手。)

您觉得您的下属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生1:靠的是吕蒙自己的努力学习。

师:哪位孙先生再来说说?

生2:靠的是孙权的劝导。

师:您扮演的是谁?

生2:孙权。

师:我觉得你一点儿都不谦虚(笑)。哪儿有自己夸自己的?

生2:他特别听劝,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所有的孙权放下手,所有的鲁肃举手,师选一个学生。)

师:鲁肃先生,久仰大名,您觉得您的好朋友吕蒙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自身的努力、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外,还有哪一点也很关键?

生1:关键是孙权劝得好。他言传身教,善于劝人。

师:很好,哪位鲁先生再说说?

生2: 孙权教给了吕蒙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涉猎法,让吕蒙放下包袱去读书。

(所有的鲁肃放下手,所有的吕蒙举手,师选一个学生。)

师:吕蒙先生,我最想采访的人就是您,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有什么要说给在座的晚生呢?或是给一些忠告吧!

生1:多读书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能让人刮目相看。

生2:自己先天能力差,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

生3:正确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并努力去做。

生4:要重视学习。

师:好,谢谢吕蒙先生们。同学们,吕蒙先生的话一定要牢记,我把他的话概括为: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五)背诵课文,总结课文

师:一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小组推荐背诵。

(生展示背诵情况。)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此时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让我们与读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祝同学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业:

1.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

2.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仲永年少不学一事无成

下联:

3.回家自己整理文学常识。

文言文教学是我们日常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对文言文教学有自己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要将诵读进行到底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死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例如文言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如领读、范读、默读、齐读。可以在课上,也可在课下,应当给予时间保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翻译课文,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语感,有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每一遍诵读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我们在指导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布置好诵读的任务,只有带着任务的朗读才是有效的。比如说,初读读懂字音即可,再读读出断句停顿,三读读懂大意了解内容,品读读懂内涵等等。

二、要让学生自主解决字词句的含义

现在的学生阅读工具非常丰富,参考资料应有尽有,再加上书下注释,所以不妨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进行讨论,然后找出易错的翻译和句子考察学生。这可以节约课堂成本,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有一种方法也很有效,就是兵教兵,同桌两个人互相翻译,互相帮助解决难弄懂的句意,不明白的在全班提出共同解决。例如我在讲本节《孙权劝学》时是这样指导翻译的:首先教师范读,在教师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的先小组内部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至全班,师生共同解决;然后教师带学生逐句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学生翻译不准的原因,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翻译古文时

注意“五字法”。“五字法”指留、补、替、调、删,留就是保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不用翻译,补就是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替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就是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删就是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这样学生不但翻译了课文,还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三、要将品味一些句子的特色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力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猛,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谱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就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师:这篇文章选自哪里?
生:《资治通鉴》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部书的相关资料?
生: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
师: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砸缸的故事应该不陌生吧,哪位同学讲一下?
生:讲故事。
师: 大屏幕展示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孙权劝学究竟是怎么个劝法呢?俗话说“书牍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这节课我们就从读做起,把握课文的内容。(展示大屏幕: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与句子的节奏。(师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展示朗读提示与要求)
生: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争取快速读通课文的内容和文意。(大屏幕展示:二读:读通内容和文意。)有疑问的地方标注一下。
生:自主学习。
师:通过自主学习,你会遇到不少疑问或者有许多收获需要请同学们帮助或者与同学们分享,下面就请同学们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激烈。
师:哪组的同学有疑问?
生:“当涂”怎么讲?
生:当权,当道。
生:“博士”与现代汉语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在文中是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好,同学们分析的不错。读通了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把握课文文意。(大屏幕展示讨论问题: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吕蒙德变化吗?)
生:热烈讨论。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
生:吴下阿蒙。
生:刮目相待。
师: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些什么呢?
生:学.
生:读。
师:同学们的建议真的不错。希望同学们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努力学习。
师:读懂了文意后,再读课文,那肯定会不一样了,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和情味(大屏幕展示三读:读出语气和情味)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的心里,走进作品人物的心里。(大屏幕展示朗读要求:1、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2、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对下列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的目的,并试读。(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表达了怎样的心态?(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生:学生模拟朗读。气氛热烈。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大屏幕中的问题。
生:第一个应该是坚决的语气,表现了对吕蒙的关心。
生:第二题表达了孙权不高兴的神态。
生:还有点责备的意味。
师:好,考虑周到。
生:第三题是鼓励吕蒙求学。
师: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生:好。
师: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这个基础上表演一下。
生:分角色朗读,表演精彩。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你们也让我刮目相看了。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过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大屏幕展示:体验反思)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可见学习的重要。
生:活到老学到老。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也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大屏幕展示:拓展延伸)
生:互相讨论。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到用时方恨少。
……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来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吧!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4、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5、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5课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 试背诵全文。

二、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6、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7、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
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
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
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8、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 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学计教设 时间 教 学 活 动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 语 设 计 5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1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⒑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 学 达 标 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9、鲁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第9课

海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

1、讲析第一幅画面:

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

2、分析第二幅画面:

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