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册11课《熟悉的脚印》教案一等奖

《语文第四册11课《熟悉的脚印》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语文第四册11课《熟悉的脚印》教案一等奖

1、语文第四册11课《熟悉的脚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用方法,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3.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尼基申是如何根据狗的脚印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识记生字,熟读课文。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问:你熟悉哪些动物的脚印呢?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全文,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标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

2.学生利用拼音试读。

3.教师教读。

4.易混字的辨析。

“熟、顺、叉、守”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了平舌音。“互相”的“互”读“hù”,不读“fù”。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

2.描红。

3.难写字的指导。诉: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将最后一点写掉了。

4.请学生上黑板写,老师进行纠错,再次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

指名学生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认读字

xī biàn pèng shòu hǒu

悉 辨 碰 兽 吼

2.老师范读

3.学生上台教读。

4.多种形式认读。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读全文,找出文中的问句,并做上记号。

(1)读第一个问句:“怎样才能走出森林呢?”

(2)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孩子们怎么会走进森林的?读出嬉戏的高兴劲儿和迷路后的害怕与恐惧。

(3)启发想象:孩子们此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4)读第二个问句:“你是沿着什么脚印带我们回来的?”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向尼基申提出这么个问题?体会他们是怎样向尼基申提出这个问题的?

(5)指导读这段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2.再读全文。

思考:为什么尼基申知道这是狗的脚印而其他孩子们都不知道呢?

四、思路拓展

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学生充分交流,选取若干代表发表看法。

2.老师小结:遇事多动脑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动脑筋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五、指导朗读

1.把课文读正确。

2.把课文读流利。

3.最后一自然段要读出尼基申自豪的神情。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本课的生字。

2.句子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互( hù fù )顺(shun sùn )熟( shú sú )守(sǒu shǒu)

二、比一比,组词

叉( )互( )诉( )顺( )

又( )工( )折( )须( )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觉    还

四、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一会儿……一会儿……---------------------

五、谈谈学完本课后对你大的启发教育

2、语文第四册11课《熟悉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用方法,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3.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尼基申是如何根据狗的脚印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识记生字,熟读课文。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问:你熟悉哪些动物的脚印呢?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全文,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标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

2.学生利用拼音试读。

3.教师教读。

4.易混字的辨析。

“熟、顺、叉、守”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了平舌音。“互相”的“互”读“hù”,不读“fù”。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

2.描红。

3.难写字的指导。诉: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将最后一点写掉了。

4.请学生上黑板写,老师进行纠错,再次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

指名学生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认读字

xī biàn pèng shòu hǒu

悉 辨 碰 兽 吼

2.老师范读

3.学生上台教读。

4.多种形式认读。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读全文,找出文中的问句,并做上记号。

(1)读第一个问句:“怎样才能走出森林呢?”

(2)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孩子们怎么会走进森林的?读出嬉戏的高兴劲儿和迷路后的害怕与恐惧。

(3)启发想象:孩子们此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4)读第二个问句:“你是沿着什么脚印带我们回来的?”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向尼基申提出这么个问题?体会他们是怎样向尼基申提出这个问题的?

(5)指导读这段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2.再读全文。

思考:为什么尼基申知道这是狗的脚印而其他孩子们都不知道呢?

四、思路拓展

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学生充分交流,选取若干代表发表看法。

2.老师小结:遇事多动脑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动脑筋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五、指导朗读

1.把课文读正确。

2.把课文读流利。

3.最后一自然段要读出尼基申自豪的神情。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本课的生字。

2.句子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互( hù fù )顺(shun sùn )熟( shú sú )守(sǒu shǒu)

二、比一比,组词

叉( )互( )诉( )顺( )

又( )工( )折( )须( )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觉    还

四、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一会儿……一会儿……---------------------

五、谈谈学完本课后对你大的启发教育

3、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七课《不平常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间真情,体会战士们的细心及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间真情,体会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书信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辩词导入,引生入文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说谎”对不对?为什么呢?(不对,骗人,不诚实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了一大群人在说谎。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板书:17不平常的信

二、初读,寻找兴奋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办法先把课文读通,然后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总结:初步明白课文内容,他们不是撒谎,而是为了安慰抗日英雄赵蒙生的妈妈不要伤心难过而写的信,这是善意的谎言。(从定期写信、模仿笔迹等方面也看出战士们的细心。)

三、细读,找准情感持续点

1找出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封信,分别是谁写给谁的。

2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人写信“撒谎”的原因,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前两封信:第一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A和排长一起写第一封信给蒙生妈妈的战士们。

B战士们想象蒙生妈妈收到这封信的情景。

C收到蒙生妈妈回信的战士们。全班交流。

3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这两封信,想:他们是的士兵。

4我们给蒙生妈妈写了很多信,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直和英雄……1946年春天。”抓重点词:一直。复习巩固过渡句的作用。

5自读文中的最后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想:这是一封的信。

6课件出示这最后一封信:再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7两次假设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中两封给战士们的回信。

四、精读,抓住情感升华点

在整个故事中,除了课文提到的不平常的信以外,还有很多不平常的人、事、物。不平常的你发现了吗?再读课文找一找。课件出示:不平常的人、事、物。

五、真情流露,评选感动班级人物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在善意的谎言里看到了很多真诚的人,有真情的人。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动,找找最让你感动的部分读读。说说谁最让你感动,并写上简单的推荐词。

4、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小语西师版第五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难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乐山大佛的“大”的。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CAI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乐山大佛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问好。今天教室里可不止我一个老师,谁能加一个词向我们所有老师问好?孩子们,学着他的话,我们再来一次!(真不错,带给别人快乐就要从这点滴做起!)

2、谁来说说我们在这组课文里都游览过西部哪些风景呢?(雄伟壮观的瀑布;惹人喜爱的红橘;美丽神奇的西藏高原)

3、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西部的另一个地方——四川乐山去看一看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大家一起告诉我它的名字!(乐山大佛)想去吗?

4、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

老师了解到,为了参加今天的活动,许多孩子昨天还去查阅了有关乐山大佛的资料的,对吗?谁愿意来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或背收集到的资料)

5、了解学生收集渠道,表扬做得好的孩子,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真不错!其实上网、询问父母、查阅课外读物都是一些很好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养成这种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看出来了,有些孩子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还是让我们赶紧坐上火车去亲眼目睹大佛吧,好不好?)

6、为了让大家旅途愉快,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火车开了》,会唱吗?那就唱起来吧!(播放音乐,生唱并听到提示语“乐山车站到了,要去看大佛的乘客请您准备下车!”)

二、学习课文

(一)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我们要一起走近大佛了,请你们赶紧读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读好了,请同桌用最甜的声音,最优美的语言来表扬你。

2、生自由读文,同桌互评,读完后静息。

3、谁得到表扬了?愿意给大家读读吗?

4、指名读,评价。(引导学生明白读书应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不破句。)

过渡:孩子们今天的表现真棒,不仅明白了该怎样读书,还学会了表扬别人,好样的!大家快来看,大佛到了!(出示大佛,生观看课件)

5、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大佛真大呀,真高呀,真雄伟……)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进入课文三个内容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验

A、学习大佛“高大威严”

1、你能从文中找到哪个自然段在写大佛的“大”吗?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呀?(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找出具体写大佛“大”的句子相互交流。

3、(课件出示句子)集体交流描写大佛“大”的句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大佛的特点,体会列数字、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你能用朗读来帮助大家体会大佛很大吗?自由练读、展示读、范读、比赛读、齐读)

5、为了表现大佛的高大,作者抓住了大佛身上的哪些部位来写的?你能看着大屏幕上的图用书上的句子进行介绍吗?

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让我们觉得乐山大佛真是——太高大了!你能不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一句能代表我们心情的句子?

(课件出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句话能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呀?引导学生认识中心句。

6、面对如此高大的石佛,难怪作者会感叹到:“这座头顶蓝天……”(引读后面句子)

7、理解“凛然不可侵犯”,谁能表演给大家看看?(板书:威严)

8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9、如果大佛能听懂你们的话,有什么问题想问它吗?(a、大佛,你坐在这儿多少年了?b、你为什么能端坐这么多年呢?c、人们为什么要修建你呢?d

、你这么高大的身躯是怎么修建成的……)

B、学习大佛的来历

1、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大佛的来历?

2、抽生读这一自然段。比比看谁先找到人们修建大佛的目的是什么?3、要建造这样一座大佛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句子:“从那时起……大石佛。”)抓住“无数、一凿凿,一锤锤,90年,终于”指导朗读。

4、师:石匠们在建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抓住“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掀翻船只、淹死”等词体会修建的艰辛)

过渡:无数的石匠历经了三万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才造就了我国最大的石佛,多么不容易呀!

5、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修建大佛的工匠们说吗?(引导学生抒发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C、学习大佛的艺术价值

1、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为什么还那么美观、完整呢?在它的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奥秘呢?组成考察小组,比比看谁能最先找到藏在大佛身上的秘密?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答案。

2、生说答案,课件配合,了解大佛排水通道的巧妙设计。

师:这种设计在现代社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是在1200多年以前了,难怪前来观赏大佛的外国游人都会禁不住伸出大拇指称赞:真是太神奇了!工匠们太了不起了!中国人太伟大了!听了外国朋友的话,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3、作者是怎么称赞大佛的呢?(出示句子,生读,找关联词,用词说话)

3、(认识过渡句)文中哪部分内容在讲大佛“宏大”?哪部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像这种既能总结前文,又能引起下文的句子我们就叫它过渡句。

4、谁能带着此时的体会美美地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乐山大佛以它独有的魅力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乐山大佛,到乐山大佛来观光旅游,现在大佛景区的工作人员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完成。)

1、为大佛景区设计一句广告词来吸引别人的眼球?

2、在通往大佛头顶的栈道两旁有不少人随意丢弃的方便面盒、食品包装袋,甚至还有人在大佛的脚边用小刀刻下了“XXX到此一游”的字样。孩子们,面对这样的情景,你想对这些游人说什么呢?

3、(出示网址名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有关大佛的知识,家里有电脑的孩子回去后还可以在这些网站上浏览,希望你们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课外知识。

四、口语交际训练,巩固认识

1、孩子们,我们今天的活动就要结束了,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想不想将这些收获与家人一起分享呢?谁愿意将大佛介绍给妈妈?(抽生上台表演)

2、谁愿意向奶奶说吗?

(抽一生演孙子)现在,我是你的奶奶,奶奶没文化,还迷信,而且耳朵也背,你可要注意!(大佛在哪儿?去那里烧香的人多吗?大佛灵不灵?明儿我也去拜拜,求它保佑我孙子(女)考上大学!帮助学生弄清大佛是不能保佑的,那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难题,从而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

3、回去以后,也像这样把今天学到的内容告诉父母,并且把你们之间的交流写在日记本上,明天带来给老师,行吗?

4、学生再次唱《火车开了》,课堂结束!

(创设语言交际情景是为了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言语能力。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同时选取贴近生活的交际情景,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基本追求!)

五、板书:

7、乐山大佛

5、第三册语文19课《一封奇怪的信》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姑、娘”等14个生字,会写“信、呀、怪”等8个字及以下词语:姑娘、种树、奇怪、举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字卡、词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2.小组讨论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班上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成果

4.巩固识字。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

2.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讨论方式:学生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评价指导。

四、说话训练,提升情感

你喜欢小姑娘吗?为什么?

五、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读课文。

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

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认字

1.游戏认字

“击鼓传花”,花到谁手中,谁上台读生字并组词。

2.读句子

小姑娘请我把这封沉甸甸的、贴着邮票的信封投进邮筒。

二、书写生字

1.自主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结构归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注意笔顺、间架结构。重点指导书写“树”’“举”这几个字,其他的字让学生自主书写。

3.描红、临写

4.评价。

6、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观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及创新教学的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一个创新互动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紧扣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凭借,训练感情朗读。通过录像和POWERPOINT展示,使学生在情景中强化认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资料提供者:

7、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册第七单元《语文百花园 七》教案

课前思考:

一、绕口令的教学一定要教出趣味,同时进行方音辨正,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水平,锻炼口齿。

二、用加偏旁的方法复习形近字,目的是强化识字的方法,避免错别字。

三、训练学生组词造句的基本功时,也要注意教给学生“巧答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可组的词很多,但你要选择好造句的那一个。

四、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写留言条?它在格式上有什么要求?

五、“能说会道”的练习要引导学生清楚、完整地表达,注意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良好习惯,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读绕口令。

2.识写形近字,组词。

3.用生字组词写句子。

4.读短文

5. 采集信息。

6. 学写留言条。

7.能说会道:《夸夸自己》。

二、教学重点:

1.用字组词造句。

2.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并写下来。

三、教学难点:

1.通顺、流利地地读绕口令。

2. 学写留言条。

四、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五、教具:小黑板、卡片

六、教学课时:3课时

七、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一、 读绕口令,看谁读得准。

1.自己练习读,读准字音。

2.同学间互相听读,纠正对方错误。

3.齐读,个人读,比一比谁读得准。

二、区别记形近字。

1.出示例子: 及 吸(吸引)

级(年级)

2.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作业:

( ) ( ) ( )

包——( ) 乃——( ) 主——( )

三、用字组词写句子。

1.出示例子:待 等待 贝贝静静地等待着。

动 感到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自由完成下面的练习:

持 坚持

 

8、小学语文第一册14课《柳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视觉、触觉等感管,感受自然中的树和艺术作品中树的形态特征,有亲近、爱护树木和生态环境的情感。

2.探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树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真观察柳树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柳树。

2.活活动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从歌声、画中中感受树的美感。

a.复习歌曲《好大一颗树》,与学生一起跟唱。

师:听了这首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激发学生大胆交流,表达情感。

师:树给人类带来绿色的祝福,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是我们这个美丽世界的一部分,它为人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b.你最喜欢哪种树,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哪种树?

黑板出示范图柳树。

板书:柳树。

因为柳树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的品质让老师喜欢。俗话说的好: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2.走近柳树,发现美,体验文化内涵。

a.课件欣赏图片,(学生观察学校里的柳树图片)

b.欣赏柳树的种类:(课件)垂柳、青皮垂柳、龙爪柳、银芽柳、细柱柳、高山柳、花叶柳、花叶柳。

c.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柳树的信息。

师总结:

柳树是世界上的一种常见树木,有垂柳、旱柳两种。喜生水边。

柳树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

长期 以来,柳树在绿化环境、农田防护、防污抗毒等方面发挥 着积极作用。

柳树的柳絮、柳叶、柳枝、柳根、柳皮、柳屑可入药。如阿斯匹林。

a.感知体验,获得美感经验。

视觉感官感受美。感知柳树与其他树不同的地方,用两三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肢体感觉体验美。

走进柳树,看一看,摸一摸柳树的根、皮、叶等,组织学生讨论柳树的美感特点。

整棵树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俯仰欹卧,婀娜多姿。

树干有和特点:老树癍痕累累,饱经风霜、苍劲有力。

树根有何特点?扭曲俯仰、苍劲有力。

树枝有何特点?下垂飘逸、轻盈袅娜

3.视觉表达,画出心中的柳树。

a.欣赏大师、学生的柳树绘画作品。品味艺术作品中柳树的美。激发学生用美术形式表现柳树的欲望。

b.启发学生选择表现形式。

c.引导学生把握表现方法。从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起,如:先画树根,再画树干,对枝叶进行适当取舍,树的整体形象要占据纸面的大部分位置,注意画面形象的整体美感。

d.提示学生运用添加绘画的方法。根据画面需要可适当添加石头、小桥、房屋、人物等。

4.师示范作画过程:用蜡笔、水粉表现。

边示范边对学生提出要求;从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大胆作画,画的与实物不是很像也没关系,只要表现柳树的特征就行,最后添加时要注意画面的整体美感。

5.学生习作: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柳树。

课件背景音乐〈柳树细裙儿荡〉

6.展示和交流学生的绘画作品,对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奖励。

7.教学延伸:

除了用绘画表现柳树,看看诗人怎么描绘柳树的。

唐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复习歌曲〈柳树姑娘〉,歌声中结束本课。

9、第一册语文40课《小猫钓鱼》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学会“又、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等词的意思。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认读词语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2)讲读第一段。

整理句子:小猫一块儿和老猫钓鱼河边去

(老猫和小猫一块儿去河边钓鱼。)“一块儿”可用什么词代替?(一同。一道。一起)并用“一块儿”造句。

齐读第1段。

(3)讲读二,三。四段。

①打开幻灯图三、图五。小朋友,谁能说说图画的意思,(图三:小猫开始钓不到鱼,很生气。图五:小猫钓到了鱼,很高兴。)

钓不到鱼

[板书:]

钓到大鱼

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打开课文,一边听录音;一边找找课文中哪几段写小猫开始为什么钓不到鱼?(放课文录音)

②指名朗读二、三两段,说说小猫是怎样三心二意钓不到鱼的?

捉蜻蜓

[板书:]

捉蝴蝶

③出示句子比较

小猫看见了,放下钓鱼竿,就去捉靖蜒

小猫看见了,放下钓鱼竿,又去捉晴蜒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写“又”?从小猫的行动和这个“又”字中可以看出什么?(小猫很不专心)

指名朗读:“又”念重音,读出贪玩。三心二意的语气。

④第三段中,还有什么地方用上“又”,为什么要用“又”?

⑤你看,小猫没捉着蜻蜓和蝴蝶,也没钓着鱼,而老猫却一次又一次地钓到大鱼,小猫又一次失望了。请男同学朗读第二段,女同学朗读第三段,比比谁读得好?(朗读第二、三两段)

③小猫没钓着鱼,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失望。气恼。奇怪)

咱们听听小猫是怎么说的?(放小猫话的录音)小猫为什么觉得气人?谁能学学小猫这时候的表情和动作来表演朗读第四段。(指名朗读一一于读--齐读)

要是这时你在小猫身边,能告诉小猫为什么它一条小鱼也钓不着吗?(指名回答)

是呀,像小猫这样一会儿「板书」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做事很不专心,就叫三心二意。[板书:三心二意]

①填空,因为小猫一会儿( ),一会儿( ),( )地钓鱼,所以钓不到鱼。

(指名说--填写--纠错)

(4)学习六、七段。

①后来小猫钓到鱼了吗?你怎么知道的?(读最后一句)“不一会儿”什么意思?(时间很短)你能用“不一会儿”来说话吗?

②奇怪,后来小猫为什么很快钓到鱼了?(小猫一心一意地钓鱼,所以钓到了鱼)一心一意地钓鱼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板书:又……又……

理也不理

就像……一样]

谁能用“又……又……”说一句话?

“就像没有看见一样”说明什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小猫钓鱼专心了

像这样做事专心,不开小差,就叫一心一意。[板书:一心一意]

③指导朗读:六、七两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读出专心、高兴的语气)。指名读一一子读--齐读。

④填空:后来,因为小猫( )地钓鱼,所以不一会儿,也( )。

(5)讲读第五段。

①原来三心二意的小猫,为什么会一心一意地钓鱼呢?在课文中找一找,指名回答。(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这说明什么?(虚心、知错就改)谁来读猫妈妈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亲切、耐心的语气)(指名朗读--评读--齐读)

②如果你是猫妈妈,你又会怎样教育小猫?(用猫妈妈的口气说)

(三)小结谈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上“因为……所以……”、“……是因为……”小结板书。

(3)小朋友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什么道理?[板书: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四)作业

(1)让我们进入“快乐官”做一个有趣的“钓鱼游戏”,请小朋友像小猫那样一心一意地钓鱼。(出示小鱼,在每条鱼肚子里藏着一个小问题,谁钓到鱼,答对题,就把鱼送给他。)

板画:小猫开始为什么钓不到鱼,后来什么钓着了?

板画: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什么道理?

(2)选做题:

想象填空:不一会儿,小猫就钓到了一条大鱼。小猫( )。

[板书]40.小猫钓鱼

捉蜻蜓

一会儿三心二意钓不到鱼

捉蝴煤

又……又……

理也不理一心一意钓到鱼

像……一样

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10、小学语文第十册(五下):《体育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部分可以变成哪些字?

3.出示ppt:

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

(3)文中指谁,在什么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

(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

2.讨论、交流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ppt: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

(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ppt: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