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3、中国卫星飞太空》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下册《3、中国卫星飞太空》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年级下册《3、中国卫星飞太空》教案一等奖

1、三年级下册《3、中国卫星飞太空》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查字典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讲读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卫星情况人们反应
1没有出现仰着头、谣望
2经过北京上空高喊、一片欢呼声
3发回《东方红》乐曲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理解课文。

(2)“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背诵课文。

四、小结,完成作业。

2、三年级下册《3、中国卫星飞太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查字典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讲读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卫星情况人们反应
1没有出现仰着头、谣望
2经过北京上空高喊、一片欢呼声
3发回《东方红》乐曲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理解课文。

(2)“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背诵课文。

四、小结,完成作业。

3、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国卫星飞太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回本课10个生字和多音字“乐”;掌握课文中的不理解的新词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据词定义说出词义”方法理解词语。

2.能给指定的课文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重点学会叹号,顿号的使用。能默写课文最后一句话。

3.能体验出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思想感情,能以欢快的感情朗读1.2.3自然段,能以自豪的语气背诵4.5.自然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词语

2.在通顺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能以欢快的感情朗读第1——3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指导并熟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和发射时间。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学习情趣。

1.放投影及“东方红”乐曲,说说看到了什么情景。

2.揭示课题,谈话说明: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它当时在全国,全世界引起震动的场面。

二.汇报预习,分项交流学况。

1.朗读全文。

2.自学生字。

3.再度课文,找出全段中讲“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看人造卫星”是哪几段?

三.积极阅读,学习课文1——3段。

1.自读1——3段,找一找这几段中,你认为最应该记住的,最让你感到激动的是哪些内容?还有你觉得不懂的词句。

2.按阅读关注问题反馈学习情况:

最应该记住的:1970年“五一”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通过无线电波发回了“东方红”乐曲。

说说:为什么这些内容特别应该记住?

说说读课文时,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激动?

讨论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词句。

四.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并说出10个生字怎样记;分别按“乐”的不同读音组词。

2.书写生字,注意展现书写规律。

3.抄写第1——3段新词,选一二个造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豪的语气朗读,背诵第5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了解我国20多年来发射的人造卫星的简要情况,为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而骄傲。

2.学会4——5段中的新词,能查字典据词确定带点字的意思,并说出词语的意思。

3.能默写课文最后一句话,能给两个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说出叹号和顿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与考问:以欢快的心情朗读1——3自然段;有哪些重要内容必须记住?

导语入课:自从第1颗人造卫星上天到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短短20多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什么发展——

二.模仿上节课读书方法,自学4.5自然段。

三.反馈学情,交流学习信息。

1.读4.5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说出这两段中特别应该记住的内容是什么?

要记住:20多年里发射了30多颗卫星,其中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

14颗卫星还按预定的轨道返回地面。

我国航天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训练:

1.按回答的每一内容朗读有关句子。

2.体验:第4段末为什么用感叹号?作者感叹什么?读了这段课文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3.朗读:以自豪的语气朗读4.5自然段,并能背诵。

4.说说:查字典据词定义说出“其中,通讯,浩瀚,轨道,返回,航天科学技术”等词语的意思。

3.回答课文第2个问题,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收拢总结,检验学习质量。

1.朗读全文:按1.2.3段朗读,4.5段背诵的方法进行训练。

2.归纳读法:学会了读书是要记住重要内容,并能通过口述,笔记把他们牢牢记在心上,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3.学生交流:对这篇课文学习还有什么意见或想法?

五.独立完成作业。

4、三年级教案:《中国卫星飞太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航天科学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 学会备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乐”;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查字典时,能比较熟练的根据词语确定带点字的意思。

3、能给课文中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能默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 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什么用处?

2、 简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情况。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录音后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课文的插图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三、 学生自学后检查。

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文;正音:乐曲;分析易写错的字:缓、翰;据词定义,完成课后第2题。

四、 讲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1、 讲读第1—3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填表。

时间-------------地点------------

自然段 卫星情况 人们反应

1 没有出现 仰着头、谣望

2 经过北京上空 高喊、一片欢呼声

3 发回《东方红》乐曲 蹦啊,跳啊!

小结描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待卫星——发现卫星——听到乐曲声。

(2) 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情激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谣望”是什么意思?卫星还没有出现,人们为什么谣望夜空?人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 第2段中的“顿时”能省去吗?为什么?用上“顿时”说明什么?

(4) 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人们的心情为什么激动?完成课后第6题。

(5)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突出了人多热闹,人们静静地等待,内心却并不平静。第2、3自然段表现人们情绪激动,读的速度稍快些?

五、 小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 检查字词。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 讲读课文,词句训练。

1、 讲读第4自然段。

(1) 指名读,理解课文。

(2) “从那以后”的“那”指什么时候?

(3) 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射了哪些卫星?说明了什么?

数量大:48颗。

品种多: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科技技术试验卫星。

质量高:划出有关词语并说明理由。

时间短:课文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卫星在短短30多年里成功发射的?补充介绍有关知识和图片。

2、 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可进行填空练习,为背诵做必要的铺垫。

三、 背诵课文。

四、 小结,完成作业。◆ 

5、小学三年级下册:《跟踪台风的卫星》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课激趣:

1、板书:跟踪指名,正音

想怎么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样读?(如果体会不到可以演一演)

2、知道我们今天要读谁跟踪谁的故事吗?板书:台风——卫星

3、可以怎么读这个板书?还可以怎么读?

4、看上去不相关的两样事物,他们会有怎样的联系呢?去课文里面找找好吗?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指名分段读。

三、精读感悟:

(一)大家读书的本领确实很棒,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能读的正确、流利,还有不少同学读得绘声绘色了。这个会跟踪台风的卫星到底是怎样跟踪卫星的?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再读一读。

(二)指名交流。

(三)学生自读课文,

(四)反馈: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吗?找出有关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

1、抓住“时刻”,举例子:卫星都会在什么时候跟着台风(说不出时教师示范举例子:他在走路时隔着他,做游戏时跟着他……)

2、指名读这段。板书:时刻

3、过渡:卫星说到做到了吗?他是怎样时刻跟踪台风的?我们再接着听听其他同学的介绍。

卫星说到做到了吗?(生答)刚才xx的发言就能说明了。

“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

1、课件出示本句话。这个“你”是谁?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联系上下文看看)

2、生回答。播放台风的影片。

3、这么厉害的台风,卫星却偏偏爱跟着他,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

4、生交流。板书:偏偏爱

5、真是一个态度坚决的卫星啊!面对如此厉害的台风,他们之间的对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6、采访形式指导朗读。

7、过度:台风会善罢甘休吗?(生答)

8、师生接读:台风狂暴地跳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可他哪里知道,气象卫星站设在离地面三百公里的高空,他再蹦跳也不管用。

9、过度:哦,这一回合,谁赢了呀?卫星还在继续跟踪卫星吗?

(真是太精彩了,还有介绍卫星跟踪台风的句子吗?)

他感到有点累,正想歇歇脚,无意中发现气象卫星仍然紧紧地跟踪着自己。

1、老师也是找到的这一部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行吗?

师读掉“无意”“仍然”。

2、生质疑,体会台风满以为把卫星甩掉了,但卫星却不放松地紧跟它。板书:仍然紧紧

3、你们可真能干,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我相信你们也能把他们的这组对话读好。课件对话“哼,我要把你甩掉!”“想甩掉我?没门儿!”指名朗读。

“想甩掉我?没门儿!”气象卫星用嘲笑的口气对他说。

你确实不会被甩掉。想甩掉我,没有门吗?台风准备怎样甩掉台风?

“哈!这里的人们早就知道你快要来了。”气象卫星自豪地说,“每隔二十五分钟,我就向他们报告一次你的行踪。”

1、抓“自豪”。你这么自豪是为什么啊?板书:每隔二十五分钟

2、人们早就知道台风会来了,看台风来了。录像播放台风引起巨浪拍打岸边旁白:狂风怒吼,巨浪滔天

3、定格画面,接着会发生什么情况?在疯狂的台风巨兽,我们也不用怕了,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可是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

5、看来,卫星确实应该自豪,因为他的工作帮助人们战胜了台风,我们再也不怕台风带来的灾难了。来,能干的小卫星们,自豪地夸夸自己的本领吧!齐读这句话。

6、指导朗读。

7、台风这下可没辙了吧!好了,气象卫星的任务完成了,收兵回营吧!

激起学生联系最后一段。看来,卫星对台风的跟踪还没结束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板书:又

第二课时

一、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第二代卫星有什么印象?

二、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

师小结:无论台风多么狂怒,多么凶猛,气象卫星都能紧紧地跟着他、监视他,向人类报告他的一举一动,使我们不再受到台风的伤害,科技的力量无穷,“人定胜天”。

三、分组,分角色朗读。

四、角色表演。

6、《太空一日》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太空一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空一日》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电视或者各种媒体上关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报道也比较详细,他们应该有所了解。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著名的般天英雄杨利伟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在太空一日生活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般天的知识?

预设1:我希望了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2:我希望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预设3:我希望了解在太空会遇到一些什么。

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去进行一场关于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教师引导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为了便于大家顺畅阅读,我们先订正一些字的.音,扫清阅读障碍(幻灯片出示字音,师生订正),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旅行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尝试概括作者主要为我们在太空的哪些事件。

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见闻?

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

a、起飞的感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c、神秘的敲击声。

D、惊心动魄的归途。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7、《太空人的生活》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太空人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想了解太空人的生活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文,太空人的生活。

二、新授

(一)提出自学要求。

1、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纠正字音,减少“生字”。

4、提出不同的问题。

5、默读课文,思考:太空人的生活跟我们有什么不同?(理清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是从穿衣、吃饭、睡觉和洗澡、上厕所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太空人的生活的。)

(二)小组讨论,交流。

1、太空人的生活跟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可以对比讨论,加以理解。

2、指导学生说完整话,把自己的意思表述自己意见。

(三)语言表达训练。

1、读了课文之后,关于太空和太空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太空和太空人的生活,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搜集关于太空和太空人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8、二年级下册语文《太空生活趣事多》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

教师讲述:这两位叔叔是谁,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

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们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实现向文学的自然过渡。)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练读2至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太空、宇航员、杯子、失去、半空中、平稳、穿鞋、洗澡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空、员、失、半、平、穿、洗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空、平、洗、杯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四、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洗)教师范写。

2、学生仿写,师生评议。

五、朗读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丰富对趣事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二、精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三、感悟

1、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中的趣事,并进一步弄清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四、扩展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以我要向宇航员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树立大语文观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9、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10、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三个太阳》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人物通讯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四个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概括,应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感悟。

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南极风光的影视资料(图片)或地理课本中相关章节(七年级第十章)。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构:①词语积累。②概括全文内容,作为标题新闻(如:探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③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④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讨论过程中有不能明确的问题,暂可存疑)

3.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①女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提示:从全文看,还有完成先父遗愿的情愫)补叙有什么作用?②女画家投漂流瓶的动作和瓶内字条,反映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第二部分:①为什么写女画家“连续七天”“一直战斗在建设工地”?②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觉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第三部分:①重点读7一10小段,体味描写的象征性、生动性。②讨论、体会写“父亲”的相关内容的好处。(安排巧妙,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合理可信)

第四部分:①划分层次,②重点阅读8-21小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a.画家为长城站作一幅画,为什么那么难以下笔?b.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南极精神”?c.为什么想起父亲,她会妙笔生花?d.你以为“南极精神”“三个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4.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整体感悟:①选材独特,构思巧妙;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③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5.拓展练习: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女画家胜利归来的消息作报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歌颂“南极精神”是壁画“三个太阳”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直接与女画家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学步骤: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②画家创作“三个太阳”时,要表现什么主题?

2.进一步探究主题在文中的表现:①文中还有哪些句段提及“南极精神”?②写“父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③“南极人”的哪些言行像“父亲”那样“为事业……什么都可以抛弃”?④你认为“南极精神”的含义是什么?⑤女画家具有“南极精神”吗?表现在哪里?

3.品味、感悟人物描写的妙处:凝练的笔法,个性化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景物描写的烘托(可侧重一二点,读书、讨论)。

4.以《“南极精神”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此设计立足于教材,辅以课外阅读材料,在阅读中感悟,在比较中分辨,在讨论中广益。

推荐篇目:《抢财神》《生命的支柱》(内容见《语文读本》)。教师亦可选择报刊、网络上相关新闻印发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

1.熟读课文,掌握其主要内容。

2.进行比较阅读:①《抢财神》选材点面结合,扣“抢”字叙事,曲折有致,生动有趣。可侧重于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比较、语言特点的比较。②《生命的支柱》标题的比喻义,心理描写的作用。可侧重于小标题的比较、选材的比较、写作顺序的比较。

【资料整合平台】

中国赴南极考察简介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于12月26日5时胜利抵达南极洲。全体队员英勇奋战,只用了26天,就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同时,由72名科技人员对南极半岛西北部的广阔海域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0名,度夏考察人员80名。

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时建立的。1989年2月26日建成并举行了落成典礼。

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自1990年起由建站为主转入以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为主。

11、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歌词三首》教案

【阅读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组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也是很美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先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把握不同的旋律,从而体会歌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歌词所创造的意境和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进一步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再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所产生的巨大的轰动,揭示个中原因,初步感知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

二、介绍三首歌曲所创作的时代背景。

三、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和《黄河颂》。

四、要求学生把这三首歌词当作诗歌来读,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五、重点赏析《黄河颂》。

1.这首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作者在歌颂之前,先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讨论作者着意表现黄河的什么特点。

2.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根据这一点可以把颂黄河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讨论诗人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黄河的。

3.歌曲借黄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根据《黄河颂》的旋律,进行配乐诗朗诵。

六、综合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明确“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进一步表达诗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三首歌词。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因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诵读欣赏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和《归园田居》。

二、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黄鹤楼》属近体诗中的律诗,《归园田居》则属古体诗。而律诗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句子节奏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三、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理解内容。

(1)《黄鹤楼》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于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归园田居(其三)

A.简介陶渊明。

B.评点提问:“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四、背读诗歌,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五、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让每位同学都掌握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着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查阅工具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工具书,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利用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分析,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教师巡视释疑。

3.学生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点评、赏析,然后作较为深刻的鉴赏。

4.师生一起背诵。

【资料整合平台】

1.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史上六次被毁,六次重建。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2.关于陶诗的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平淡清新。在玄雾笼罩的魏晋文坛上独树一帜。钟嵘说他“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朱熹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

写作

【中心】自由作文

【方法】

一、什么是自由作文?

它是相对于命题作文、选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情境作文而言的。自由作文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无病呻吟,其最大的自由是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

因为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能写得绘声绘色,最大可能地进行生动的描写。

三、怎样写好自由作文?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处独特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切入点或灵感。另外,还要有再现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的能力,描绘出他们的情状,表达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要能表现出自己的内在感受。

四、作文训练

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创意说明:通过赛诗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是诗歌的王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活动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明确举行赛诗会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可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1.小组搜集同一题材的古诗词,如以“送别”或描写四季景物为题材的,再分两个大组进行擂台赛。

2.分小组出一期“赛诗专刊”手抄报。

3.进行一次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