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第11课《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教案一等奖

《一上第11课《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上第11课《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教案一等奖

1、一上第11课《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浅显,想象丰富,语言风趣幽默。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受到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是多么苦恼,进而联系生活,说说怎样才能不戴眼镜,从中感受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目标]

★学会“书、写、业、和、东、西、平”七个生字,认识“总、喜、欢、爱、爸、妈、没、地、只、了”十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好课文。

★感受小老鼠戴上眼镜的苦恼。

★知道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设计理念

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戴上眼镜的小老鼠的图片)咦,小老鼠怎么戴上眼镜了?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戴上眼镜的小老鼠》,你就会拨到答案了。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要求:标出生字,读准字音,课文读通顺。

三、识字

多种形式识字。(自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赛读,齐读等)

四、朗读课文

1.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再读一读。

2.多种形式认读本课词语。 五、指导书写“书、写、业”宇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词语。

2.小老鼠是怎么会戴上眼镜的呢?读一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小老鼠是怎样看书、写作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板书:看书躺写作业趴)

2.你知道正确的看书写字的姿势吗?(学生演示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呀,小老鼠看书写字的姿势都不对,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小老鼠的爸爸妈妈老师也这样劝他,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我的眼睛好使呢,没事。”)

3.真的没事吗?指名读第三句话。

4.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是什么样子呢?自由读第四句话,想象戴上大眼镜的小老鼠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麻烦事?

5.是呀,这么多麻烦事真让人苦恼!小老鼠可真后悔了。读一读第四,五句话想象:这时候的小老鼠会怎么想?指导读出小老鼠的苦恼。 6.齐读全文。

小老鼠戴上眼镜都是因为平时用眼不注意造成的。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不戴眼镜呢?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和、东、西、平”几个生字,让学生想办法识记。

2.范写“东、西”。指导笔画位置及运笔方式。

3.学生练写生字。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2、一上第11课《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教案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浅显,想象丰富,语言风趣幽默。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受到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是多么苦恼,进而联系生活,说说怎样才能不戴眼镜,从中感受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目标]

★学会“书、写、业、和、东、西、平”七个生字,认识“总、喜、欢、爱、爸、妈、没、地、只、了”十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读好课文。

★感受小老鼠戴上眼镜的苦恼。

★知道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设计理念

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戴上眼镜的小老鼠的图片)咦,小老鼠怎么戴上眼镜了?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戴上眼镜的小老鼠》,你就会拨到答案了。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要求:标出生字,读准字音,课文读通顺。

三、识字

多种形式识字。(自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赛读,齐读等)

四、朗读课文

1.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再读一读。

2.多种形式认读本课词语。 五、指导书写“书、写、业”宇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词语。

2.小老鼠是怎么会戴上眼镜的呢?读一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小老鼠是怎样看书、写作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板书:看书躺写作业趴)

2.你知道正确的看书写字的姿势吗?(学生演示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呀,小老鼠看书写字的姿势都不对,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小老鼠的爸爸妈妈老师也这样劝他,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我的眼睛好使呢,没事。”)

3.真的没事吗?指名读第三句话。

4.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是什么样子呢?自由读第四句话,想象戴上大眼镜的小老鼠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麻烦事?

5.是呀,这么多麻烦事真让人苦恼!小老鼠可真后悔了。读一读第四,五句话想象:这时候的小老鼠会怎么想?指导读出小老鼠的苦恼。 6.齐读全文。

小老鼠戴上眼镜都是因为平时用眼不注意造成的。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不戴眼镜呢?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和、东、西、平”几个生字,让学生想办法识记。

2.范写“东、西”。指导笔画位置及运笔方式。

3.学生练写生字。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3、一上《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书、写、业、和、东、西、平”七个生字,认识“总、喜、欢、爱、爸、妈、没、地、只、了”十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好视力。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看图,咦,小老鼠怎么戴上眼镜了?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戴上眼镜的小老鼠》,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要求:标出生字,读准字音,课文读通顺。

三、识字。

多种形式识字。

四、朗读课文。

1. 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再读一读。

2. 多种形式认读本课词语。

五、指导书写“书、写、业”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认读生字词语。

2. 小老鼠是怎么会戴上眼镜的呢?读一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小老鼠是怎样看书、写作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板书:看书 躺 写作业 趴)

2. 你知道正确的看书写字的姿势吗?

小老鼠看书写字的姿势都不对,你想对它说什么吗?

小老鼠的爸爸妈妈也这样劝它,听听它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我的眼睛好使呢,没事。”)

3. 真的没事吗?读一读第三句你就知道了。指名读第三句,导读第三句话。

4. 戴上眼镜的小老鼠是什么样子的呢?自由读第四句话,想象戴上眼镜的小老鼠再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麻烦事?

5. 是啊,这么多麻烦事真是让人苦恼!小老鼠可真后悔了。读一读第四、第五句话想象:这时候的小老鼠会怎么想?联系上下文整体感受。指导读出小老鼠的苦恼。

6. 齐读全文。小老鼠戴上眼睛都是因为用眼不注意造成的。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不戴眼镜呢?

三、指导写生字。

1. 齐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2. 出示“和、东、西、平”几个生字,让学生想办法识记。

3. 范写“东、西”。指导笔画位置及运笔方法。

4. 学生练写生字。师巡视,提示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11.戴上眼镜的小老鼠

看书 躺

——戴眼镜

写作业 趴

(用眼不注意)

4、一上12课《丁一小写字》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会认15个字,会写3个字:丁 他 还 字,学会一个新笔画:横折折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写来写去”等词语,告诉学生只找外部原因是不能把字写好的。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字,会写4个字:丁 他 还 字,学会一个新笔画:横折折撇。

★学习课文1-3 然段,告诉学生只找外部原因是不能把字写好的。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请学生做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姓名,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一、 学读课题

1. 师出示词卡:写字。指名读,齐读。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写字,有个叫丁一小的同学也喜欢写字。师板书课题,教写“丁”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2课。自己把课题拼一拼读一读。齐读课题。

师:丁一小是怎样写字的呢!自己打开书106面读读课文吧。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就多拼拼读读,把昨天我们预习中圈好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生自读课文,师巡视课堂相机评价:读得认真,读得响亮,读完课文知道把生字多读几遍。

2、师检查生字词情况:

师出示学会的字:指名读,全班读。评价中说出字音难点。再开火车读生字。

师出示会认的字:请小老师读,全班跟读三遍。

这些生字朋友手拉手就组成了词:丁一小 一样 一笔一笔 对了 姐姐 明白

东西 还有 认真 写字 写来写去 端端正正

自由读词,指名读,跟读

3、把这些字词连起来就组成了长句子,学读长句子:

他用姐姐的纸、姐姐的笔写字、写来写去写不好。

范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我们将这些字词句读准了,送回课文,一定能把“丁一小写字”的故事读得更流利。

4、先数一数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注意有些段落旁边有插图,不要错当成了一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我(六个),在每一段的开头空两格的地方标上序号。我们比赛读课文吧!指名六人读一——六自然段,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读得字音准不准。(师生共同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准可真了不起,那我们赶紧去看看丁一小是怎样写字的吧!

三、 品读1-3自然段

看课件:丁一小写字的样子 师:你看到什么?

1、学“丁一小写字,写来写去写不好。”一句

①出示:“写来写去”丁一小就是这样写了一遍又一遍,指名读,齐读。

师述:我们平时写字也有写很多遍都没写好的时候,想一想这个时候我们心里有什么感觉呀?(着急,想把字写好)

②再出示“写来写去写不好” 丁一小和你们一样着急,想把字写好。指导读

③看来丁一小写字是遇到困难了,读整个句子:丁一小写字,写来写去写不好。

读出丁一小写字的样子。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我们知道丁一小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写字,他一定要把字写得像姐姐一样好,瞧,他在努力地找原因呢!

2、自己读读一二自然段,看看丁一小找到的原因是什么?反馈板书

①出示这两句“对了,是我的纸不好!”

“对了,是我的笔不好!”指名读

丁一小这么肯定地找到了原因,他是怎么想的呢?我们来听一听。听课件

②谁能把丁一小的想法读出来?指名读:

③范读,我们都来当丁一小读给同座听(同座位表演读)再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3、想象一下丁一小把姐姐的纸、姐姐的笔拿来还是像刚才那样写,他能写好吗?课件:丁一小写的字

出示句子:

他用姐姐的纸写字,写来写去写不好。齐读

他用姐姐的纸、姐姐的笔写字,写来写去写不好。齐读

4、哎,丁一小为了能把自己的字写好,找了很多原因,可好像都不是,还是没有把字写好。(出示三句写来写去写不好。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引读)

这可太奇怪啦,这时丁一小正在犯愁呢!

5、出示:“我还有什么东西不好呢?”

① 谁来读出丁一小的思考?指名读,丁一小的脑袋里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问号变红)

② 我们都来帮丁一小想。(自由读)指名读,师评价并把问号放大

③ 我们一起帮丁一小想,分小组读、齐读。

6、师:多么可爱的丁一小呀,他非常想把自己的字写好,却找不到原因,他一直在思考,同学们,你能结合平时的写字经验帮帮他吗?

丁一小的字会写好吗?怎么写好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姐姐觉得大家说得真好,就送来了一首儿歌。听配乐儿歌,韵律活动。

下面我们就按照姐姐说的要求认真地写字吧!

四、识记生字,学写生字。

1、读要会写的生字。

2、学习新笔画。师范写新笔画,生书空。

3、说说哪个字里有这个笔画?师范写“走之”,生书空。

4、识记“还”,范写“还”。自己描、写。

5、识记其他三个生字。相机教学“宝盖头”。师范写,自己描写。

板书设计

丁 他 还 字 纸 笔

5、一年级上第10课《如果我是小雪花》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作者通过描写小雪花的飘飞,通过对雪花从西飘到东的无限遐想,道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充满诗意的美好画面、美丽图景、美好心灵。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小雪花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使之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

CAI课件,图片,制作多个雪花的卡通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情入境,导入课题

1.猜谜语

“说它是花没人栽,六个花瓣空中开。北风送它下地来,漫山遍野一片白。”

2.谈话

你们喜欢雪花吗?为什么?

3.齐读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吧。要求:遇到生字标出来,借助拼音朋友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游戏:摘雪花。

4.检查读书情况。

(三)整体感知

全班读: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四)指导逐句朗读,培养语感

1.如果你是一朵小雪花,你最希望自己落到哪里呢?把你最喜欢的那一句美美地读一读。

2.逐句学习,重点指导。

(五)回到整体,熟读背诵

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能读好吗?

(六)拓展训练

1.背诵《雪绒花》。

2.如果你是小雪花,你还想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呢?

(七)练习写字

1.记生字。

分发生字卡,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能干,学会的生字最多。

2.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她”字。(一笔撇点,二笔撇,三笔提,提不能出头。)

(八)布置作业,宣布结束。

师:小雪花虽然融化了,可它仍然在我们的身边,它变成了蒸汽变成了雨水又落向了大地,它无影无踪却给我们留下了幸福和甜蜜。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湖南处于我国南方地区,我们多么希望今年的冬天能看到一场大雪呀!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渴望的心情再一次背诵这首诗。

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一写,画一画,或者给自己的妈妈爸爸说一说,也可以像作者那样编一首押韵的儿歌。

6、一年级上第11课《习惯》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朋、友、问、你、说、们”6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横折提”。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老马的生活习性,培养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老马站着睡觉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字词卡片,课文录音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

1.小朋友们,你们收集了什么动物的图片呢?给同学们介绍介绍吧!

(1)组内自由交流,可以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以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其他同学要用心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介绍的同学要给予解释、说明,大家还可以相互补充。

(2)小组代表将组内收集的图片向全班进行介绍。

(3)小结:小朋友们知道得真多呀!动物是生物界中最大的家族,大约有150万种,2.广泛分布在地球上,从海洋深处到高山顶峰,到处都有动物的踪影。许多动物都有着奇妙的生活习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1课,将会告诉我们说明动物的什么习惯呢?

(二)板书课题,听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听后汇报交流:课文写了哪些动物的什么习惯?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对照课后的生字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将这些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谁将这些生字词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问、们、站、”的前鼻音、“朋、动”的后鼻音和“说、惯、觉”的三拼音节。

(2)请小老师领着大家认读生字词。

4.练习书写“朋、友、问、你、说、们”6个生字。

(1)你发现哪个笔画是新出现的?指导认识“横折提”。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对照课后的生字笔顺表描红、仿写。

(四)巩固练习,质疑存疑

1.给生字找朋友,进行口头扩词练习。

2.辨析形近汉字:明――朋 又――友 向――问 门――们。

3.熟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4.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在旁边标上问号。

(五)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在家长的帮助下,从书中、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动物睡觉的奇特习惯。

7、二上第18课《聪明的小包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其中非、常、功、姐、自、己、厅7个字,练习用非常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默读课文

4.体会包拯的聪明、遇事肯开动脑筋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初步学习默读课文。

难点:了解包拯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课文,了解小包拯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常常说你们是天上可爱的星星,各有各的优点。可是,什么样的孩子大家都喜欢呢?那我悄悄告诉大家:是聪明的孩子!

你们想不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呢?

2、揭题

这节课,老师陪你们一起学做聪明的孩子。向谁学习呢?

请同学翻到课文18课,请同学们一起读题。(师板书课题:聪明的小包拯)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聪”、“拯”的读音。

4.想一想:在你的周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聪明?

2.在你的心目中,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全文,了解包拯是个什么人,小时候是怎样的

1.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学生再读课文,一过读一边思考:

包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小时候是怎样的?

3、教师巡视、辅导。

4、学生汇报,师点拨

(1)生: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官。

师点拨:大清官,专门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

(2)生:包拯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喜欢动脑筋、想问题。

师板书:动脑筋

想问题

5、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请大家把第一自然段认真读一遍。

读中体会“用功”与“非常用功”的不同,并练习用“非常”说句子。

三、精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读中感悟

1.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可以看出包拯喜欢动脑筋、想问题呢?

2.请两个女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姐姐故意问的语气)。

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天早上,发生了什么事?

生:姐姐和妹妹分吃了一个鸡蛋,

生,姐姐故意考考小包拯,鸡蛋是谁吃了。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默读课文,想一想,聪明的小包拯怎样找出了吃鸡蛋的人?

同桌小伙伴交流、讨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赞一赞,深入领悟

让我们来扮演小包拯的家人,说说,你认为小包拯的聪明主要表现在哪儿?

五、拓展延伸

搜集更多关于包拯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生字词

一、认读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词)自由读生字词。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在读中引导发现“己”和“已”的区别,并指导写“己”。

(4)课文中还有没有你认为难读的字或词?

(5)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二、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我们写这些生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指导学生在田客格中正确、规范地写字。

3.作业展评。

三、包拯故事交流

你还搜集到关于包拯的什么故事,说给大家听。先分组说,每组推荐两个学生说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动脑筋

18,聪明的包拯 真聪明

想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互动轻松,但学生自主学习较少。

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 体会本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
3 感受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巨大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2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二、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3.给下列生字正确注音。
连翘( ) 落( )叶 落( )枕 观( )测
翘起() 丢三落( )四 玄妙观( )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差( )
衰( )草连天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萌发( ) 销声匿迹( )
次第 草长莺飞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
2.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
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
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③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1-3)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4-5)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11-12)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先后顺序: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还了解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写说明文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

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说苏杭很美,美到可以和传说中的天堂相比,那么苏杭美在哪里呢?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据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有句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可以说是集园林艺术之大成。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共同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二、欣赏图片
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苏州四大历史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看到图片里如画的美景,同学们是否已心生向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如画的苏州园林。
首先我们来看本文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四、介绍作者:
现在我们来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很多同学读过他的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老的童话文字优美,思想内容深刻,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更全面的了解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五、字词检测:
《苏州园林》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生字词并不多,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字词你都认识吗?#
轩 榭 丘 壑 嶙 峋
相 间 镂 空 蔷 薇
斟 酌 重峦叠嶂
这些字词中,相间的间,镂空的镂,重峦的重都是容易读错的字,大家要注意它的读音,其他的重点记字词,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复习一遍。
六、自渎课文,思考问题
复习完字词,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3.为体现整体特点,设计者是从哪几方面设计的?
明确:
1.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美
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第二段的七八两行的“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败笔”,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那么他们共同强调了什么?“对,是图画美”
3.为体现整体特点,设计者是从哪几方面设计的?还是第二自然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
我们接着看课文,解决下面的问题,请从文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据
4、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由四个 “讲究”构成的排比句,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5、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 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明确:
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4.这四个 “讲究”构成的排比句,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个 “讲究”的内容是按从整体(“布局”)到局部(“配合”、“映衬” 、“层次” )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3、4、5、6段围绕四个“讲究”依次加以具体说明 ,在内容和结构上前后照应。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5.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 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七、理清结构
让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刚才讲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大处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细处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由总到分
八、教师小结:
第二段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因为这一段点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以下段落都是围绕这一特征展开逐一说明的。第2段与第3-9段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的。从各部分看,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本文准确地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1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第2课芦花荡(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理解“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并学会应用
②.了解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①.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②.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好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重温革命歌曲,情回战场:
播放《洪湖赤卫队》歌曲,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其实,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除了红洪湖赤卫队外,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人照理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就随着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的故事吧。
二、 解题:
1、 了解作者,熟知写作背景: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平安县人。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在冀中地区,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赞颂他们乐观的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如《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建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哥》。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写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 的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他的语言口语化,简洁凝练,富 于诗情画意,月光似的轻灵,行云似的明快,流水似的清新, 体现小说抒情的调子。
2、知识小卡片:
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 解字说词,相互补充:
1、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苇塘(wěi) 竹篙(gāo) 疟子(yào) 寒噤(jìn) 仄歪(zè) 飒飒(sà)穿梭(suō) 泅(qiú)
2、 掌握重点词汇。
蹿: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倾斜、歪斜。
编算:方言。这里是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是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好。
四、 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概述文章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
明确: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决定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为女孩报了仇。
2、用两句话分别概括小说的两个重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一次惊心动魄的 护送
一次酣畅淋漓的 复仇
五、 精读课文,评析人物:
1、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老头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的英勇的交通员。他的爱国热情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抗战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下的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着高超的“水上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表现在“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的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闲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让她们安心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③.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对受伤的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可见,老头子是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④.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他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敌人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野兽。就这样,他用计谋很轻松地为大菱报了仇。
六、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也知道老头子是一位具有传奇性的老英雄的人物。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热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突出其性格特征。
2、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题,以文中景物描写为蓝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要求:两个片段任选其一,300字左右。

1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回顾作者。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6、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复述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写法及刻画人物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出一学过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么?是谁写的?
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吸引人的情节莫过于场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了。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场妈妈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围绕阿长课文写了几件事?
1、 解决生字词。憎恶( ) 絮说( ) 劈头( )灸疮疤( ) 惧惮( ) 诘问( ) 震悚( ) 粗拙( ) 斋( )孤孀( ) 掳( )去
惶( )急 霹( )雳( ) 疏( )懒 骇( )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2、思考:围绕阿长课文写了几件事?最能表现她爱孩子、关心“我”的是什么事?
五件:
① 喜欢切切察察。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
③令人厌烦的规矩,教“我”不少道理。
④讲“长毛”的故事。
⑤ 为“我”买《山海经》。
最能表现她爱孩子、关心“我”的是 买《山海经》。
3、注意结合课文情节来说。一个 的阿长。
梳理: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
一个粗俗的阿长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
一个无知、愚昧的阿长。
一个善良的爱孩子的阿长
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这是她的身份,她有名字吗?一个粗俗的阿长,这是从习惯方面。比如:睡相呈“大“字、说话是伸出二指的样子。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她管我很严,告我的状,而小孩子是不喜欢别人管东管西的。
一个无知、愚昧同时又很淳朴的阿长。“长毛”故事。
一个善良的阿长,买《山海经》。这是从品质方面。
要善于扩展思维,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4、通过这些事,作者写出当时对阿长是什么感情?文章从整体来看,作者对阿长是什么态度,什么感情?这样的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作者是不是为了扬,故意编点不好的事?
欲扬先抑,可见作者构思巧妙。
三、小结:我们这节课掌握了生字词,理清了文章中写阿长的几件事,领会了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那么,《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和保姆阿长有什么关系,作者语言的精妙表现在哪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2、一年级上7课:《小闹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8个。

2.识字15个,认识多音字“行”。

3.熟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4.通过讨论,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是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时间的珍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时间的诗歌。

2.和家长一起说一说,测一测,一分钟能做什么事。

3.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放课件钟表滴答声)

(学生回答。)

小闹钟有什么用?你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歌?

(学生回答。背诵诗歌《长歌行》,语文天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小闹钟想找个朋友丁丁把它找朋友的经过写成了日记,题目是(出示课题)《小闹钟》。

二、随文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学生答,老师归纳,结合上下文猜一猜,读拼音,问同学老师。)

2.老师也想读读,请大家摆好指读姿势,听老师是怎样发音的。

3.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4.(识字筛选)老师手里有很多小闹钟的照片,请你来读一读上面的字,如果不认识请你举手。(老师把大多数学生不认识的字帖在黑板上,只有个别学生不认识的字,请学生当小老师教会,重点教黑板上的字。)

5.(课件出现课文,全文黑色,生字是红色。)请同学们读出课文中红色的字词。(读的过程中,老师把筛选出的已认识的生字变回黑色,不认识的生字依然是红色。)

6.请同桌互读课文,如果他有不认识的字,请你帮帮他。

7.两人一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完后互相当小老师,摆字卡考考他认识了没有。

8.反馈识字,对不熟的生字,请学生当小老师,互相教。

三、学习课文。

1.四人一组商量,怎样学习课文。(可以用读书和表演的形式。)

2.小组自学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小闹钟找到朋友了吗?他是谁的朋友?谁是他的朋友?(2)如果没有小闹钟,小熊能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吗?

3.(读书反馈)读书小组读课文,学生评议。

(表演反馈)表演小组表演课文内容,学生评议。

(反馈过程中回答问题。)

4.老师归纳学生的回答:猫头鹰早晨睡觉,是因为上了夜班。小兔子不用别人叫,自觉抓紧时间,早起锻炼。小熊虽然有睡懒觉的坏习惯,但他有改正的决心,小闹钟一叫,立刻起来了。三个动物都懂得珍惜时间,小闹钟(时间)是他们共同的朋友。时间也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珍惜每一分钟,四人一组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5.全班交流。老师总结: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让每一分钟从我们身边溜走,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指导写字。

(演示课件)冬冬教写字:

冬冬:同学们,你们认识下面的字吗/

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呢?你有好的方法吗?

(各小组讨论识字好方法。)

五、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

小闹钟

猫头鹰 抓老鼠

好朋友 小白兔 做早操

小熊 再也不睡懒觉

珍惜时间

课后总结

本课的设计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学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鸭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学习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课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而并非 “带领者”,教师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合作交流,实践探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