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30课《竹石》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上册30课《竹石》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三年级上册30课《竹石》教案一等奖

1、三年级上册30课《竹石》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2、三年级上册30课《竹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3、三年级上册14课《梅兰芳学艺》教案(公开课)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偏旁,田字格上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终于”说话。

3、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利用部件识字法和熟字记忆生字的字形。

2、初读课文,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看一段京剧选段,出示梅兰芳人物图像与人名。请学生认读“兰、芳”,注意发好前鼻音和后鼻音。

2、解题,介绍梅兰芳生平。(京剧艺术家)

3、板书课题。理解词语:学艺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

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 出示小黑板。

紧盯 或者 注视 灵活 拜师 师傅 飞翔 鸽子 水底

勤学苦练 京剧

(2) 指名认读词语。

(3) 抽读生字卡片。

3、试读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 教师范读。

5、 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 ),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的故事。

三、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 教学“或”

出示“或”,认读。教学“戈”,戈字旁。

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2、 出示“兰、者、注”

要求学生用熟字记忆生字。

3、 出示:底、脸、神

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描红。

4、 指导书写。

或、者、兰:要居中写,结构要匀称。练、注、神:左窄右宽。紧:上中下三部分要写紧凑。

5、 学生进行描红。

四、作业

1、练读生字词。

口头扩词

神()()()决()()()

底()()()

组词:

三()决()者()住()

兰()块()都()注()

2、练习朗读课文。

3、课后收集有关梅兰芳和京剧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给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通过重点词语理解来体会“勤学苦练方可成才”的道理。

3、会用“终于”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梅兰芳学艺》.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来默写其中几个词语

2、听写:紧盯 或者 注视 灵活 终于

反馈交流:或 视

二、学习新授

(一、学习第一小节,拜师学艺遇困难。)

1、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遇到了困难,这是什么困难呀?

(投影)自读课文第一小节,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师傅说……唱戏的料子。”困难是什么?这个困难的直接结果就是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

2、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说说梅兰芳遇到的困难吗?

出示:因为( ),所以师傅说( )。

指名说。齐读,重点读出横线上的句子。

3、刚才我们是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现在先说结果,后说原因。你会吗?谁来试试。

师傅说梅兰芳( ),是因为他的( )。

指名说,齐读。

4、小结: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戏曲表演里尤为重要。靠眼睛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没有灵活的眼睛,就不可能唱好戏,这可不是一般的困难。对于兴冲冲前来拜师学艺的梅兰芳而言,真是当头一棒啊。你能试着读好这小节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读得好,我相信你们也能背得好。试着背背看。齐背。

(二、最后一小节,说结果。)

1、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梅兰芳放弃了吗?

2、自读最后一小节。结果怎样呢?

这里有两个词语:“世界闻名”、 “京剧大师”。你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词“世界闻名”,“闻名”就是著名、有名的意思。世界闻名就是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有很高的声誉。

那什么是“京剧大师”呢?(取得辉煌成就,获得巨大成功)

梅兰芳不仅京剧表演出众,唱腔优美,更结合了各家之长,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们称之为“梅派”。

3、读读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先天不足, 巨大成就

启发:(梅兰芳靠什么获得成功 梅兰芳为什么能成功?)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找原因。)

问的好,答案就在第二自然段中: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在这一节中,哪句话最能说明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用~~~~划出来。

2、出示第二句。这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都说明集中注意力看。是哪两个词,圈出来。

梅兰芳看的可专心了,读读这句话,重点读出“紧盯、注视”这两个词语。

指名读——齐读。

3、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句话。

比较句子:(1)他常常紧盯鸽子,注视鱼儿。

(2)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交流:(空中飞翔的)鸽子 (水底游动的)鱼儿

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呢?

鸽子、鱼儿不停的在变化,梅兰芳在看的时候必须怎样?

是啊,他必须注意力集中,眼睛不停地转,非常吃力,非常辛苦。

这样的练习是一次两次吗?(书上的词语“常常”)

4、从“常常、紧盯、注视”,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梅兰芳练得很勤奋,练得很刻苦。我们再来好好的读好这句话(注意重音、情感)

5、这小节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他练得时间很长,很勤奋,你能找出来吗?

“日子一长”,想象一下,会是多长时间啊?

是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么练呀练呀,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他的双眼------

他终于练就了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6、在困难面前,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从第二句话中我们知道了梅兰芳练习时的勤奋刻苦。3.4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你来试着背背第2小节。

练习背——指名背——齐背。

(四、理解,拓展。)

1、梅兰芳练得这么刻苦,这么勤奋,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勤学苦练)

勤学苦练是什么意思?(勤奋学习,刻苦努力)

课文中是说梅兰芳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勤奋而又刻苦。

读到这里,你知道梅兰芳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对,就是勤学苦练)

2、过渡:其实要唱好京剧,不仅要有一双灵活的双眼,(投影)他还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一流的唱功、武艺、身段,还要有上乘的表演才能。以及,拥有坚韧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的品格。才能被人称为“京剧大师”。

让我们带着对梅兰芳先生的敬意,一起读好最后一段(出示)。

3、读这两句话,不同点在哪?(去掉“终于”)

终于,说明了结果来之不易,说明经过了一个过程,经过了种种努力。

句式练习: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终于( )。

( ),姐姐终于考取了大学。

( ),( )终于( )。

三、总结课文

1、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获得成功。

2、可见,即使是先天不足,只要能勤奋,肯刻苦,也能成功。

(出示)先天不足+勤奋=成功

(出示)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因此,人们常常用“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来赞扬象梅兰芳这样的人。

3、师讲邓亚萍的故事(出示)

4、那么先天条件好的是不是就不要勤奋了呢?

(出示)讲李白的故事

(出示)天才+勤奋=成功

所以,即使是聪明的人,也要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5、(出示名言)前人说的好:跟我来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勤能补拙师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齐读。

四、作业

1、造句。

终于……

2、近义词。

紧盯( ) 闻名( )

3、填空。

梅兰芳经过( ),终于成为( )。

板书: 梅兰芳学艺

紧盯 注视 终于

常常 日子一长 勤学苦练------京剧大师

4、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

内容预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刈麦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 《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 己亥杂诗

一、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二、赏析:

《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五)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

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5、三年级上册37课《瑞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笼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时间顺序说说下雪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按要求默读课文。

2.阅读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

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录音机课文磁带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下雪的经过;学习第1--3自然段及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雪。你看到“雪”字会想到什么?

2.在“雪”前板书“瑞”,(完整课题)“瑞”读音( ),意思( )。(查字典:吉祥,好。)字形比较:瑞( )端( )

3.说说题目的意思。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学了课文我们会更明白。

4.认真抄写“瑞雪”2遍。齐读课题。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听老师朗读课文。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的一场雪?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

2.交流:读读学生自己找出来的语句和段落。同时,利用语言环境教学部分生字。

字音:凛冽( )霎( )时间笼罩( )分( )外巍巍( )三层( )被枕( )掷( )追逐( )(在括号里注上读音)

字形:凛冽、霎、巍、罩、掷、眉(各写一个)

字意:霎时间、分外、巍巍群山、眉开眼笑

3.认读生字词语。

三.自读课文

1.字词学得不错,课文能读正确吗?请大家自己大声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评哪个同学读得好。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3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并框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昨天中午傍晚夜里今天清早

3.齐读这些词语。

4.细学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段。这段共有几句话?请标上句序。

用“--”划出描写雪前情景的句子,用“~~~”划出描写下雪时情景的句子。读读划出的句子。

(2)第1段除了写下雪的经过,还写出了这场雪的一个特点--雪下得很大。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段,用“o”圈出写雪大的词。

(3)品味佳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a.点击课件:下雪时的景象,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霎时间、全都笼罩”。

理解:山川、田野、村庄一片白蒙蒙的景象。

b.朗读训练,读出雪“大”的语气。

c.试背这一段。

5.指名读读1--3段课文。

(1)哪几句是具体描写雪后美景的?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6.默读第3段。把第2句话改成“被字句”说说。(雪后的大地被一轮红日照得分外耀眼。)

你知道“好一幅”“好一派”的意思吗?用赞叹的语气读第4句话。

7.书面练习填空:

茫茫田野( )好一派( )的北国风光

巍巍群山( )好一幅( )的喜人图画

8.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练习

1.填空:

( )的寒风刮起来了,( )地刮了一个下午。( )的雪花从天空中( )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 )在( )的大雪之中。

2.抄写生字词语。

3.辨字组词

瑞( )冽( )馒( )分fen( )

端( )列( )慢( )分fen( )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4、5自然段,知道课文之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总结全文学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听写第3节的第3、4句话(作业本第6题)

二.学习第4、5段

1.默读课文第4、5段。思考:为什么老农笑了?

2.点击课件,欣赏雪景,理解“瑞雪”的含义。

板书:供水“雪”杀菌保暖

3.哪个词写出了老农喜悦的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4.朗读训练。

5.出示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6.齐读第5段。面对大雪,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用“o”圈出动作的词。

7.朗读训练。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画面。这场雪不仅景美,而且对庄稼和人也有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叫它“瑞雪”。

2.引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一( )红日一( )雪白一( )喜人图画一( )风光

2.完成作业本第5题和第7题.

6、三年级上册22课《护士妈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昏、楚、靠、否、充、渴、皱、握、柔、乖、均12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用叠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联想,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气的关键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得到心灵的洗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让学生学会去爱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学习使用叠词。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练习、自渎自悟。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家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妈妈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妈妈总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来学习护士妈妈这一课。

二、初读课题,读准字音

1、生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再看看课后要求不认的字,拼一拼,读一读,认一认。

2、师范读课文。

3、生再次练习朗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4、课文读通了的同学读给同桌听。

5、指名接龙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6、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作业

一、给字加偏旁再组词。

办( )()矛( )()屋( )()

二、我会填。

()地看着()地坐下()地说话

()的手()的月光()的脸

三、请把下面句子中不恰当的词语改在后面的括号里。

1、芳芳抓起笔做作业。()

2、公园里插了很多大树。()

3、鲜花蒸发清请的香气。()

4、叔叔开着自行车去郊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昏、楚、靠、否、充、渴、皱、握、柔、乖、均12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用叠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联想,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语气的关键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得到心灵的洗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让学生学会去爱

重点难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学习使用叠词。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练习、自渎自悟。

一、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带着亲切的语气读课题。

二、品读全文

1、品读第1~4自然段。

(1)自由品读,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女孩病得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4)她爸爸的心情怎样?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学习第5~9自然段。

(1)师展示学习方法。

(2)护士妈妈与女孩有母女一样的亲情。

(3)汇报学习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学习第10~12自然段。

(1)指名分别读第10~12自然段。

(2)想想三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在写护士妈妈对女孩长期的关爱和人们对护士妈妈的赞扬。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么做?最好怎么做?

(4)分组汇报。

(5)小结。妈妈对我们的教导,是妈妈的爱的一种表现,作为孩子应该听从妈妈的教导。

4、总结全文。

(1)谈谈妈妈对你的爱。

(2)你想对护士妈妈说些什么呢?

板书

22 护士妈妈

护士 ? 妈妈!

7、三年级上册22课《护士妈妈》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护士妈妈用无私的爱挽救小女孩,让小女孩起死回生。

2、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从护士妈妈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出其母爱的深厚。

教学难点:

护士变成护士妈妈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体验

教学过程

一、前置引探,把握学标(5分钟)

1、齐读词语。

师:(课件出示词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护士妈妈》,认识了一些朋友,你们看,他们又迫不及待地和我们见面了,快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每个词语读一遍,起!

生读。

2、前置作业检查。

师:读得真准确!昨天下课时,老师布置了两个作业:(课件出示)

前置作业:

(1)用问自己“为什么”的方法,试着读懂课文的每一句话。

(2)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自学得怎么样。谁能够用上几个上面的词语,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板书:小女孩)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读护士妈妈的故事。

(出示课题)手指笔,竖起来,请跟老师写课题。

请齐读课题。一说到妈妈,就觉得亲切。再来读读。

二、自主学习,体会女孩病情(8分钟)(第一部分)

过渡:大家问了那么多的“为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一定能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打开课本83页,自由朗读课文。哪些词句表现了小女孩的病情非常严重?用横线画出来。出示:用横线划出女孩病情严重的句子。

1、学生自读自探。

2、交流:把找到的句子组内读一读。

3、反馈展示: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交流也很积极。小女孩的病情严重,你们小组内找到了哪个句子?

1、指名小组汇报描写女孩病情的句子。

(随机出示句子)

a.生:病房里,有一个女孩,自住进医院的那天起,就一直昏迷不醒。(个别读)

小组成员1:我们课前查阅了资料,昏迷不醒的病人有可能变成植物人。

小组成员2:她一直昏迷不醒,还有可能会死亡,我觉得她很可怜。

师:是啊,女孩一直昏迷不醒,病情非常严重,令人同情。其他的小组,还有别的句子吗?

b.生: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女孩能不能活下来,还要靠她自身,要看她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渴望。(小组齐读)

师:该用的药都已用了,却还不见苏醒,真令人担心!还有别的句子吗?

c. 重点指导以下这句话的朗读,从爸爸的语气体会女孩的病情严重。

生:女孩的爸爸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不知该如何帮助她,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哀求。

师:你能试试吗?

生:……

师:要不是女孩的病情如此严重,这位父亲怎么会如此凄楚?要不是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完,这位父亲又怎会苦苦哀求医生?!男子汉们,让我们来分担这位父亲的痛苦吧!起立!女孩的爸爸——起!

师:可怜的女孩,痛苦的父亲,无奈的医生,构成了一幅多么揪心的画面哪!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

3、全班齐读这些语句。(三句齐出示)

师:读得太动情了!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孩子们,她有渴望吗?(指名答)

生:有,她渴望见到妈妈。

师:因为女孩在昏迷中还不时喊着:(生:妈妈,妈妈!)

师:孩子们,闭上眼睛,感受女孩对妈妈的呼唤:

此刻,你就是那个女孩。妈妈离开你很久了,你深情地呼唤:(生:妈妈,妈妈!)

身体很疼,你痛苦地喊着:(生:妈妈,妈妈!)

多希望妈妈在身边啊,你渴望地喊着:(生:妈妈,妈妈!)

三、合作探究:感受“母爱”。(12)

过渡:睁开眼睛吧!在生死关头,是护士给了她生的希望。护士是怎样当妈妈的?

(出示学法:1、默读课文7-10段,用波浪线画出护士妈妈令你感动的词句。

2、把找到的词句组内读一读,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3、推选小组代表发言。)(2、3一起出)

1、学生自探:划句,自主、合作,探究解难。教师巡视。

2、展探:展示交流,释疑解难。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

a.生: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找句读——对比理解叠词——拓展说——女生齐读)

生:我们找到的句子是第7自然段,读出来

师:老师去掉了句子中的一些词,请你们小组一块儿读读。

你发现了什么?

生:去掉的都是叠词。

师:去掉这些叠词可以吗?

生:不能去掉,这些词表现了护士的温柔细心。

师:这些词用得真巧!想想看,温柔的护士还会做些什么呢?用上类似的词语,说一说。

(课件出示,学生仿说)

师:学以致用,真好。女同学,起立,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读这句话。

师:请坐。正是护士充满爱意的柔声轻语让我们深深感动。其他的小组呢?让你们感动的句子还有吗?

b.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还没有结婚的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住她的手,跟她说话,还轻轻地给她唱歌,直到那女孩苏醒过来。(个别读——小组谈——齐读)

生:(找句读)

师:当你躺在病床上,你的妈妈会怎么做的呢?

全班成员抽答。

3.教师分层引读。

师:护士妈妈不正是这么做的吗? (出示第十段)

师: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还没有结婚的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手示意,生接读——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住她的手,跟她说话,还轻轻地给她唱歌,直到那女孩苏醒过来。)

师:她就是一位真正的妈妈,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住她的手,跟她说话,还轻轻地给她唱歌,)

师:直到那女孩苏醒过来。

小结:护士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洋溢着深深的母爱,如果你是这位小女孩,你还会放开妈妈的手吗?

生:不会!

出示:第九自然段(范读——齐读)

师:是的,(师范读)女孩……

女孩攥紧护士的手,就像落水者抓住了救生圈,就像黑暗中突然——(见到了光明),就像在干渴的沙漠中突然——(找到了水),此时的女孩,还会放开妈妈的手吗?(不会)师:所以女孩——(死死攥紧),咬紧牙关,再读——(死死攥紧)

此时的女孩,她想对妈妈说什么呢?

指名三位学生回答:(妈妈,我终于找到你了!妈妈,别再离开我!妈妈,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的神情告诉我,你们又一次被护士妈妈的爱感动了,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7-10段。

四、延探:检测反馈,拓展悟学(8分钟)

1、两层引读,突破难点

医生说:(课件出示)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师引读:是的,女孩一直昏迷不醒,——“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她能苏醒是个奇迹。”

2、达成目标,揭示主题

师: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

生:护士妈妈。

师:当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时,护士是怎样说的呢?

生:我记得读过……

再读: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课件)

师:是的,母爱可以拯救一切。学完这篇课文,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指名学生回答。(1、母爱唤起了女孩生的渴望,2、母爱给了女孩第二次生命,)

师:是啊,母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母爱(手势)可以拯救一切——母爱(起)!

3、拓展升华

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那你最想对这位护士妈妈说些什么呢?

播放煽情背景音乐,学生发言。

4、再次质疑

孩子们,现在,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为什么女孩生了重病,妈妈也不来看她?)

师:你问得真好。老师也发现课文里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大家怎么想呢?

……

孩子们,会问的孩子善于思考,以后读文章一定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会问、会想、会学。

5、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充满爱心的护士妈妈,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爱是父母的拥抱,是老师的鼓励,爱是来自陌生人的关心。爱是得到,也是付出。孩子们,学了这一课,希望你们懂得付出爱,传播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

8、三年级上册25课《团结的力量》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八个独生子的表现,读懂长老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

读文感情、拓展体会“团结力量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团结就是力量”,懂得要团结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团结的力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取出一根竹筷,指名上台折断。

2、教师取出剩下的九根筷子,捆成一捆,指名上台折筷子。

3、学生反馈:折不断。

4、导入:一根筷子孤零零的当然容易折断,而九根筷子捆在一起互相依靠,当然不容易折断,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出示文中生字新词,指名带读。

5、说说:这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注意什么?

6、教师强调识字难点,学生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按照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儿子不团结,农夫日夜担忧。

(2)长老想办法教育儿子们要团结。

4、分段反馈,评议。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农夫的担忧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

2、画出这两段中描写农夫心理的语句。

3、指名反馈:

(1)他们的父亲为此很伤脑筋。

(2)老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

4、教师引导理解,体会儿子的不团结,父亲的忧愁。

(1)“父亲为此伤脑筋”中“为此”指的是为了什么?

(2)“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中的“这事”又指什么事?

(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儿子表现的语句,进行朗读。

(4)引导体会句中“总是、有时、仍然,像一盘散沙”,感悟儿子们的极不团结,极端自私,从而意会农夫的忧愁。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故事中的农夫为了什么事面日夜担忧?

3、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4、导入:看着8个亲兄弟如同8个陌生人,农夫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请教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结果如何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了解长老的办法

1、学生默读课文3—8自然段。

2、说说长老用了一个什么办法教育这些儿子?

3、学生齐读课文4—7自然段,感知长老的办法。

(1)从文中找出描写儿子们折筷子的句子,朗读,比较。

(2)体会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八根筷子折不断。

4、读课文第8自然段,体会长老的用意。

(1)指名读农夫的话。

(2)练习将话中的感叹句改为陈述句。

(3)结合农夫的话,说说长老的用意。

(4)有感情地齐读农夫的话。

5、导言:大家都明白了长老的用意,那儿子们明白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6、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1)指名反馈提出的问题。

(2)理解“轻声地互相道歉、亲亲热热地搀扶老父亲”,感悟儿子们痛改前非。

(3)想像:独生子们互相道歉时会怎么说?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体会

1、学生齐读全文。

2、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启示?

3、拓展: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吗?

4、交流:展示、介绍有关团结协作的成语或格言。

板书:

25、团结的力量

互不相让互相道歉

折筷子

只顾自己亲亲热热

9、三年级上册14课《东方之珠》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地,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彭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同学们,你们最喜欢、最向往的是哪个城市?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2、师:确实我们的祖国以地域辽阔、风景迷人矗立于世界的东方。而香港这座城市却是中国这条巨龙头上璀璨的明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欣赏歌曲)伴着悠扬的歌曲,让我们一同走近香港。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对香港这座举世瞩目的城市你一定充满好奇。你想知道些什么?

2、带着你的疑问,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

3、在读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你喜欢香港这座城市吗?为什么喜欢?

三、选择学习主题,上网合作学习

1、香港有着繁荣的经济,美丽的景色,各地美食云集……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点击进入,去开始你的香港之旅吧!(单机进入专题学习网站)

2、完成了你的单人旅程了吗?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旅行体会。

3、谁愿意告诉我们大家你旅行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谁能担任导游的重任带领所有的同学及在座的老师,再去领略一下香港的繁荣和美丽。(主机操作、联机状态)

四、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1、经过香港之旅,相信大家进一步认识了香港。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同样让你印象深刻吧!同学们把你最喜欢的语句画下来,那可是作者的心声啊,字字句句中都包藏着作者对“东方之珠”的喜爱之情。

2、我想请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总结: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下,让我不由的感受到香港无愧于“东方之珠”这个美誉。

五、拓展研读

1、香港的今天是繁荣而美丽的,你可能无法想象它曾经历经百年沧桑,它曾经一度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了这是一个载入香港历史的重要日子,一个中华民族的盛事,一个体现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胜利的历史时刻。同学们关注今日香港的同时也让我们再去目睹一下97回归时的盛况。大家可以在网上进一步了解香港。

2、学生利用“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了解97香港回归。 (单机进入专题学习网站)

3、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它还是世界航运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它映射出的光芒不是几段文字能概括清的,不是小小的网站可包罗下的,但是互联网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学习平台,希望同学们在网络中尽情遨游,享受网络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