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
1、揭题:齐读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2、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板书:华罗庚)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同时也使三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当提出:华罗庚为什么回国时?
过渡: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课文,用你最响亮的声音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祖国解放了,华罗庚要把自己的学识想给自己的祖国。)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自主合作我收获
中心议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华罗庚回国的决心?
提示:
(1)默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自己读一读。
(2)组长带领组员组内有序交流。交流顺序按4、3、2、1号
进行,4号先说,2、3号补充, 1号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3)时间5分钟
四、交流展示
(一)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感悟华罗庚的激动情感,指导朗读。
(1)华罗庚下了车,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华罗庚的激动的?(急步、冲、喊了起来、“!”)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华罗庚的激动情感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过渡:还从哪儿能看出华罗庚的激动?
(2)“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指名读,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华罗庚心情激动的。(扬了扬、总算、盼)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描写华罗庚及妻子的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标点中体会华罗庚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突出文本重点,为理解下文作铺垫。[小精灵儿童网站]
4、过渡:是啊,令华罗庚和妻子如此激动的“这一天”就是中国解放的那一天啊!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一天去看看吧!
5、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
(1)师激情引读::啊,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这举国欢庆的场面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身居海外的华罗庚,他日思夜盼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他的心情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心情那么的激动,是因为——“中国解放了!”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解放了。”是因为——“这一天总算盼到了!”是因为他终于可以(引读中心句)————“回自己的祖国去!”
(2)小结:透过这激动的神情,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他那颗赤诚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学生更好的带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也突出了文本主题。
(二)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感悟华罗庚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透过这斩钉截铁的话语,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华罗庚那颗赤诚的——爱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了华罗庚在美国生活的舒适,对他毫不犹豫丢开一切毅然回国的爱国情怀产生由衷敬佩。
过渡:带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1950年初春的一天,华罗庚带着妻儿来到旧金山海湾码头准备回国。他要把自己的满腔的热情和渊博的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他的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让我们深深感动。让我们把对华罗庚的敬佩和对祖国的热爱融入我们的朗读中。
五、分角色朗读
教师读课题 ,学生接读。( 1、4、7、10组读华罗庚的话 2 、5、 8、 11组读妻子的话 3、6、9组读朋友的话 齐读旁白)
六、拓展延伸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像华罗庚那样的爱国科学家,像地质之父李四光,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这些是老师搜集到科学家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播放建国初期爱国科学家图片)
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像华罗庚这样的人,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时刻想着祖国,希望早日报效祖国,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七、课堂检测
1、华罗庚( )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2、不!把( )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后悔。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板书:
回自己祖国去
华罗庚
爱国心
2、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
1、揭题:齐读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2、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板书:华罗庚)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同时也使三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当提出:华罗庚为什么回国时?
过渡:今天让我们跟随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课文,用你最响亮的声音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祖国解放了,华罗庚要把自己的学识想给自己的祖国。)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自主合作我收获
中心议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华罗庚回国的决心?
提示:
(1)默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自己读一读。
(2)组长带领组员组内有序交流。交流顺序按4、3、2、1号
进行,4号先说,2、3号补充, 1号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3)时间5分钟
四、交流展示
(一)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感悟华罗庚的激动情感,指导朗读。
(1)华罗庚下了车,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了起来:“中国解放了!”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华罗庚的激动的?(急步、冲、喊了起来、“!”)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华罗庚的激动情感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过渡:还从哪儿能看出华罗庚的激动?
(2)“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指名读,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华罗庚心情激动的。(扬了扬、总算、盼)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描写华罗庚及妻子的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标点中体会华罗庚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突出文本重点,为理解下文作铺垫。[小精灵儿童网站]
4、过渡:是啊,令华罗庚和妻子如此激动的“这一天”就是中国解放的那一天啊!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一天去看看吧!
5、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
(1)师激情引读::啊,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这举国欢庆的场面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身居海外的华罗庚,他日思夜盼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他的心情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心情那么的激动,是因为——“中国解放了!”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解放了。”是因为——“这一天总算盼到了!”是因为他终于可以(引读中心句)————“回自己的祖国去!”
(2)小结:透过这激动的神情,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他那颗赤诚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实况片断,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学生更好的带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也突出了文本主题。
(二)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感悟华罗庚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透过这斩钉截铁的话语,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华罗庚那颗赤诚的——爱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了华罗庚在美国生活的舒适,对他毫不犹豫丢开一切毅然回国的爱国情怀产生由衷敬佩。
过渡:带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1950年初春的一天,华罗庚带着妻儿来到旧金山海湾码头准备回国。他要把自己的满腔的热情和渊博的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他的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让我们深深感动。让我们把对华罗庚的敬佩和对祖国的热爱融入我们的朗读中。
五、分角色朗读
教师读课题 ,学生接读。( 1、4、7、10组读华罗庚的话 2 、5、 8、 11组读妻子的话 3、6、9组读朋友的话 齐读旁白)
六、拓展延伸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像华罗庚那样的爱国科学家,像地质之父李四光,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这些是老师搜集到科学家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播放建国初期爱国科学家图片)
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像华罗庚这样的人,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时刻想着祖国,希望早日报效祖国,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七、课堂检测
1、华罗庚( )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
2、不!把( )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后悔。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板书:
回自己祖国去
华罗庚
爱国心
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5 个生字,学会“封、借、初、渊、博、令、敬、佩、遗、憾”10 个字,能正确读写“别致、渊博、敬佩、遗憾”。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3 、能抓住重点词语如“总算”、“斩钉截铁”来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4 、知道除长城外还有哪些是中国人的骄傲;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能根据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
总第21 课时,本单元第3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昨天晚上,同学们阅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讲了谁,说了他的什么事情?(指名学生说一说),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工作条件都非常好,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后,却毅然决定回国,敌人的迫害没有吓倒他,经过5 年的艰苦斗争,他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和钱学森博士有同样经历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学生齐读两遍。
新授
一、教师简单介绍华罗庚。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词语。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数。
三、检查自学
1 、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 )学生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初: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少写一个点。
令:与“今天”的“今”区分,不要少写点。
华:“华罗庚”的“华”:读四声,不读二声。
冲:“冲着”的“冲”读四声,不读一声。
撼:“遗憾”的“撼”可与“感动”的“感”比较,加深记忆。
授:“教授”的“授”可与“接受”的“受”比较,加深记忆。
(2 )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 、检查读课文情况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听老师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轻重、缓慢是否一样,让学生体会华罗庚与妻子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以后的激动心情。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华罗庚的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回国?
四、回顾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期望。
4、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册)语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2、运用自学结合老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默读听读,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2、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华罗庚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出画像,介绍人物
1、(出示画像)提问:同学们,这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你认识他吗?(华罗庚)
2、介绍华罗庚。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36年赴英国留学,1946年赴美国,1950年回国。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研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4、根据题目质疑。
问题: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
(二)初学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能适当停顿。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提醒注意:华是多音字,当姓讲的时候读作“hua”。
3、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标出自然段。(十四个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至九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九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天总算盼到了”,“这一天”是哪一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这一天”指的是“祖国解放的那一天。”
学生:从这话句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板书:祖国解放
(2)在国外突然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你能想像华罗庚当时是什么心情吗?
学生:我想华罗庚一定很激动。
他一定很高兴。
(3)从哪儿看出他高兴、激动的心情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学生:从“急步”一词可以看出他激动。“急步”就是很着急地走,他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了。
从“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可以看出他很高兴。
从“斩钉截铁”一词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1)过渡: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自己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而不在繁华的美国待着呢?
(2)默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他们两个人各自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美国教授瞧不起我们中国,他想留住华罗庚为美国作贡献。
华罗庚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4)自由读华罗庚说的话,讨论: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板书:献给——不会遗憾——为祖国尽力
美国教授认为华罗庚回到自己的祖国是把学识抛掉了,而华罗庚认为不是这样;美国教授认为他这样做太可惜了,而华罗庚认为自己这样做才不会遗憾。这一切都说明华罗庚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板书:热爱祖国
(5)齐读华罗庚说的话。
3、学习第十四自然段。
齐读
(四)总结扩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爱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师生配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解放斩钉截铁敬佩尽力
2、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封:左右结构。左边两土撂在一起,最后一笔是“”,右边是“寸”/
借: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昔”。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不要写成“”,右边是“刀”。
渊: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的笔顺是:
博:左右结构。左边是“十”,右边是“”,第三笔不出钩。
令:上下结构。“今”字加一笔就是“令”。
敬:左右结构。左边是“苟”,右边是“攵”。
佩: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第三笔是“一”,不要写成“”。
遗:半包围结构。里面是“贵”,外边是“”。
憾: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感”。
(三)扩词练习(开火车比赛)
封:封锁封建封闭
借:借口借用借钱
初:初中初升当初
渊:深渊渊博
敬:尊敬敬爱敬礼
憾:震憾遗憾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组词语。
萝()今()借()
罗()令()措()
二、填上合适的内容。
()()
一座一个一辆
三、补充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例:老师批改作业。
下班以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1)同学们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带我看展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用“斩钉截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2001年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最高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有两件事激励了他。
6岁时,他来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并立下“我一定要去学农”的志愿。
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没有饭吃,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在农学上有所作为。“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稻种,他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一片田,一株稻地去寻找可以用来杂交的稻穗,最后终于从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36株,培育出了大量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地提高。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科学组织称赞为“东方魔稻”,他也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1)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多漂亮的花儿!()
2)多诱人的水果!()
3)“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小时候()和()激励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他培育出了()水稻,大大地提高了()。
5、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回祖国去》教案
课型:精讲课
教学分析
课文写了中国解放了,华罗庚决定放弃美国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回自己的祖国去,把知识献给祖国,为祖国尽力。
教学要求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华罗庚热爱祖国的思想。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查找华罗庚的故事。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华罗庚是什么人,也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华罗庚的又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笔勾出不认识的字和新出现的词语,多读几遍,并从中找出要认识的字读一读。
2.出示会认字的卡片。
(1)先读词语,再认生字。
(2)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
后鼻音:辆、庚
翘舌音:授、值
h、f区别:华(huà)妇(fù)
多音字:华:huà华罗庚huá中华
(4)引导点拨,识记生字。
①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启发。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及时评价。
(5)再读课文。
①把生字新词带入课文中,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
②同学互读互评。
③全班齐读。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认读要写的7个生字,(出示卡片)用7个字分别口头组词。
价值城市喊叫夫妇华罗庚大厅
(2)指导观察、总结规律
重点指导:
“土”作为部首,最后一笔是提。
“值”右边里面三横。
“妇”女+彐。
(3)师范写,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华罗庚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1-5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a.中国解放了b.华罗庚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2)华罗庚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高兴、自豪)
(3)他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去的决心是怎样的?(坚定)
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要读出高兴、激动、自豪的感情。
“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语气要读出坚定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齐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
(1)一些美国朋友来到码头为华罗庚送行,这时,他们仍然挽留、劝阻华罗庚,华罗庚是怎么说的呢?读华罗庚说的话:
投影:“是的,我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不,把知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才有价值,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2)从华罗庚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a.回祖国的决心坚定不移,劝阻是没有用的。B.华罗庚爱国)
(3)怎样读才能把华罗庚的爱国情感读出来呢?
(“自己的祖国”重音,“我是一个中国人”以自豪的口气读)
(4)齐读,体现华罗庚爱国的感情。
(5)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把学识献给祖国才有价值,他要为祖国尽力。)
三、总结全文
谁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最让你感动也是你最想说的的话?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才有价值。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师:说得好,中国解放了,华罗庚总算盼到了这一天,他决定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把学识献给祖国,为祖国尽力。
四、将查找到的华罗庚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指名上台演说。
五、作业
读课文
6、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只识不写“渊”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肖邦的内心感受。
教学资源
ppt,背景资料:肖邦的最后人生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新词,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完成《习字册》。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新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悲愤欲绝”、“与世长辞”。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顺文中的长句。
4. 搜集肖邦和当时波兰的相关资料。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4分钟)
1.欣赏音乐《革命练习曲》,说说感受。
2.介绍肖邦,了解肖邦其人。
(肖邦,波兰音乐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3.质疑课题,带着问题读书。
(预设:“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 “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l 预习作业1
1.展示——习字册。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l 预习作业2
1.朗读展示
2.解释词语
(1)悲愤欲绝:绝,指到了极点。悲痛、愤怒得都到了极点了。
(2)与世长辞:辞,告别,离去。与人世永远的告别了,一般指人逝世了。
(3)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l 预习作业3
朗读展示。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6分钟)
【学程单一】
①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②试给课文分段。
③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8分钟)
2.合作探究。(3分钟)
3.展示。(4分钟)
分四段:
一(1)波兰被瓜分,不得不离开祖国。
二(2)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
三(3、4)思念祖国,忘我创作。
四(5、6)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主要内容: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4.学习反思(1分钟)
一是可以采用合并法进行概括;二是合并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通顺。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段(10)
【学程单二】
①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理解:瓜分、深渊。
②“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离开自己的祖国”,他“悲”的是什么?他“愤”的又是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1.自主学习。(3分钟)
2.合作探究。(2分钟)
3.展示。(4分钟)
(1)他悲的是自己的才华不能在自己的祖国展示,不得不远走他乡,他愤的是沙皇俄国对波兰的奴役!)
(2)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反思。(1分钟)
第五板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4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革命练习曲》)
2.听了以后,大家有什么感觉?
(激情澎湃,催人奋进)
3.那你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写的吗?
对,很多同学都猜出来了。是肖邦。谁来介绍他?
4.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
5.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l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黎”字中间的撇和捺写舒展。
l 预习作业2
1.指名学生展示交流。
忧虑 蜡烛 巴黎 一腔热血
深渊 维斯瓦河 埃斯内尔 催人奋起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2.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
l 预习作业3
指名学生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任务驱动。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导学。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2)采用场景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的方式指导分段。
(3)选择1名学生作例子,指导如何把段意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5.组织反思。
想一想,这篇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板块:精读第一段
1.任务驱动。
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理解词语。
(2)补充:肖邦是个了不起的“钢琴诗人”,沙皇曾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不答应沙皇的要求,肖邦就不能在波兰从事他的音乐创作。
(3)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6.组织反思。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一至四题。
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补充习题》二、五。
3.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资源
ppt,背景资料
预习设计
思考《一课一练》的第五题。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2分钟)
朗读第一段。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33分钟)
一、精读第二段
1.自主学习。(6分钟)
【学程单一】
①黙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哪几个告别的场景?
②划出你最感动的地方,想想感动的原因。
【学程单二】
①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老师的话是多么恳切啊! 你能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吗?
②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你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
②朗读体会
【学程单三】
小练笔:“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此时的肖邦什么话也没说,但他心中定有千言万语,他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2.合作探究。(2分钟)
3.展示。(6分钟)
(1)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2)“特殊礼物”:老师希望肖邦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精读第三段
1.自主学习。(5分钟)
【学程单四】
① 读第3自然段, 查字典理解“悲愤欲绝”。
②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 你们从起义失败了一句中读到了什么?你能看到文字背后的场景吗?
【学程单五】
①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②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5分钟)
(1)预设:第3自然段文字背后的场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听到了冲锋的号角,看到了波兰人民浴血奋战的场面,看到了起义者被杀戮!
(2)第4自然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3)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
三、精读第三、四段
1.自主学习。(3分钟)
【学程单六】
①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理解““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②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2.合作探究。(1分钟)
3.展示。(4分钟)
(1)肖邦想: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 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您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您的怀抱……
(2)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3)肖邦把他的一生的才华都献给了他的祖国,他的人民。他像一只泣血的天鹅,为祖国奉献了一切。而他的一腔爱国热情也永远感动着我们。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3分钟)
1.学生交流: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于谦《石灰吟》、陆游《示儿》……
第一板块
老师引读(第一段)――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不得不离:复习导入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精读板块: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过渡:肖邦于是带着无奈的心情,带着悲愤,在一个飘着薄雾的清晨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告别了自己的祖国,离开了首都华沙。可是他的老师和同学多么舍不得肖邦离开啊,他们纷纷来到城郊为肖邦送行!
2.任务驱动。
3.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4.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5.导学。
①指导想象老师的神情,肖邦的心语,抓住“突然” “特地”“无论……都……不要……”等关键词体会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②指导朗读感受。
二、精读第三段
1.任务驱动。
过渡:是啊!在这里肖邦不仅感到悲伤,而且对侵略者感到无比的痛恨与愤怒!肖邦又是怎么做的?听——播放《革命练习曲》
.2.导学:
(1)看插图体会肖邦工作的忘我。
(2)补充:如《降b小调奏鸣曲》、《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等。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3)指导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三、精读第三、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任务驱动。
2.导学。
(1)联系上文展开想象。
(2)抓住关键词体会肖邦情感。
(3补充:肖邦临终时,姐姐、姐夫和波兰的同胞们,都聚集在他身旁.应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为他唱了一首波兰歌曲,这是他最后听到的音乐.他的遗嘱是要求把心脏送回祖国,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微弱的声调说出的:“妈妈,可怜的妈妈!”
第三板块:总结全文
1.听了肖邦的遗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我国与之类似的文章或诗句呢?
2.他们都为了祖国而战斗不息,尤其是陆游,在他的绝笔诗《示儿》中,还发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呐喊。这与肖邦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多么的相似啊!
3.古今中外,有着多少的仁人志士,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甘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肖邦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生)肖邦!让我们记住这句伟大的名言——(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作业设计
1.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完成《一课一练》
-yQ-e蓒`O�'>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完成《补充习题》三1、六、七。
★★3.再找几首爱国诗篇读一读。
★★★4.改写成叙文。
7、《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8、《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祖国二字用红笔写)。同学们,看课题,你发现我的板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国是一个温馨的词语,用红笔板书正是由于这个词流露出亲切之感,让我们读一读这个词。
祖国,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让我们激昂奋进;和平发展的日子,她让我们幸福美满。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我们懂得祖国二字饱含了无限慷慨;读余光中的《乡愁》,我们懂得祖国二字书写了许多眷恋。每个人,面对这样两个字都有不尽的感受,让我们三读这个词。
如果,读这个词语我们内心充满澎湃,那么读这句话,我们一定能感觉到肖邦发自肺腑的忧愤,也一定能感受到肖邦眷顾祖国的强烈心声。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在课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应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肖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该段文字)
指导朗读。
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远离华沙的异国他乡虽然也可以给肖邦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要与祖国永远在一起的强烈爱国情感。)
3、学习第一段
说起离开故土漂泊他乡,我们还得从头说起。请同学们拿起笔,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肖邦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的原因。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问的?
引导讨论肖邦可不可以留下来以加强理解肖邦离开祖国的无奈。
出示句子: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肖邦离开祖国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解满怀悲愤、不得不)
指导朗读该句(语调低沉,速度稍慢,重读“不得不”)。
4、学习第二段
生我养我的故土已经遭到列强的瓜分,面对满目疮痍,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场面何等凄凉何等悲怆,捧起你的书,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段,请同学们按照告别——送别——离别的顺序给课文分一分层。
特别的岁月,别样的离愁,就连苍天也为之动容,那薄薄的雾霭不正是肖邦心头的阴云吗?
肖邦如此,送行的人又是如何呢?我想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二层,想一想送别过程中着重写了几件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赠送银杯)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特地谱写了一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来为他送行。请你想象一下,《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首歌的歌词会有哪些内容?老师和同学们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为什么他们会是这样的神情?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指名读这句话。评价。
指导读好“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读出老师殷切的期望。
教师与学生互相角色扮演埃斯内尔及肖邦,熟悉课文并帮助背诵课文。
出示句子: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希望肖邦不要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自由练习朗读。
齐读第三层。
面对亲爱的祖国,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胜利归来在何时;面对敬爱的老师,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聆听教诲在何时;面对可亲的同学,肖邦舍得离开这生他养他的土地吗?所以他——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这一望不知促膝相聚在何时。
可是,肖邦选择了疾驰而去,什么叫“疾驰而去”?这矛盾吗?
指名读,齐读。
背诵课文第二段。
5、延情课后
曾几何时,我们为奥运赛场上健儿们披金挂银而振奋,我们为神舟号飞天而欢呼。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逐渐强大而兴奋。可是,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在那祖国遭受沦陷的岁月,肖邦虽然离开了自己亲爱的祖国,却哪能丢下牵挂,抛却思念,漂泊的日子,他过得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9、《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