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学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师板书)
2、指名读,正音。
3、你对夸父有什么了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揭题:夸父追日。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预设: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
同学们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3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3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写了他是怎样追日的?写夸父追到日没有,又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2、反馈较对
①夸父为什么要追日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②写夸父怎样追日的是哪个自然段?(2~4自然段)
学习生字:虞渊渭河翰海大泽
伏下身子向前一抛
咕嘟咕嘟颓然手杖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请3位学生分别朗读2、3、4自然段,正音。
③齐读夸父追日的结果,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研读追日的原因
过渡语:
我们已经知道了写夸父为什么追日,怎样追日和结果如何的段落。那么,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用波浪线划出最能概括原因的句子。
1、自由读,找句子
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夸父喜欢光明,喜欢看到神州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要去追赶太阳,抓住太阳,他是多么——了不起啊!
4、指导朗读。
四、研读追日的经过
过渡语:
那么夸父是怎样追日的呢?老师这儿有3个词语,谁来读一读?
1、出示: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道渴而死。
指名读---齐读
2、这3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词语,读读课文2~4自然段,并且用直线划出哪些句子能读懂这个词语?
3、反馈交流
“与日逐走”
①找句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夸父跑得快)
②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像风似的、一眨眼、两千里)
③指导朗读。
④简单说说词义。
“渴欲得饮”
①找句子,读句子,说词义。
②你从哪句话看出夸父很口渴?
③指导朗读。
“道渴而死”
①找句子,读句子。
②理解句子:夸父为什么要到大泽去?但他还没到大泽就……,夸父只能遗憾地……
③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a、遗憾。夸父还没追到日,就死了。很遗憾!
b、难受、可惜。
c、了不起!夸父为了自己的追求,也为了整个神州大地光明,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叹。(师板书:执着、奉献、牺牲)
五、课外延伸
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学生续读)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追寻光明的人,当你吃着鲜美的桃子,看着茂密的桃树林时,你有什么想对夸父说的呢?
六、考考你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是这样记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学了课文之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含义吗?
课后反思:
《夸父追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2、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学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师板书)
2、指名读,正音。
3、你对夸父有什么了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揭题:夸父追日。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预设: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夸父是怎样追日的?
夸父追日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
同学们真能干,紧紧抓住追日这个主要内容,提出了3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3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哪些自然段写了他是怎样追日的?写夸父追到日没有,又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2、反馈较对
①夸父为什么要追日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
②写夸父怎样追日的是哪个自然段?(2~4自然段)
学习生字:虞渊渭河翰海大泽
伏下身子向前一抛
咕嘟咕嘟颓然手杖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请3位学生分别朗读2、3、4自然段,正音。
③齐读夸父追日的结果,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研读追日的原因
过渡语:
我们已经知道了写夸父为什么追日,怎样追日和结果如何的段落。那么,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用波浪线划出最能概括原因的句子。
1、自由读,找句子
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夸父喜欢光明,喜欢看到神州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因此,他要去追赶太阳,抓住太阳,他是多么——了不起啊!
4、指导朗读。
四、研读追日的经过
过渡语:
那么夸父是怎样追日的呢?老师这儿有3个词语,谁来读一读?
1、出示: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道渴而死。
指名读---齐读
2、这3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词语,读读课文2~4自然段,并且用直线划出哪些句子能读懂这个词语?
3、反馈交流
“与日逐走”
①找句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夸父跑得快)
②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像风似的、一眨眼、两千里)
③指导朗读。
④简单说说词义。
“渴欲得饮”
①找句子,读句子,说词义。
②你从哪句话看出夸父很口渴?
③指导朗读。
“道渴而死”
①找句子,读句子。
②理解句子:夸父为什么要到大泽去?但他还没到大泽就……,夸父只能遗憾地……
③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a、遗憾。夸父还没追到日,就死了。很遗憾!
b、难受、可惜。
c、了不起!夸父为了自己的追求,也为了整个神州大地光明,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叹。(师板书:执着、奉献、牺牲)
五、课外延伸
1、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学生续读)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追寻光明的人,当你吃着鲜美的桃子,看着茂密的桃树林时,你有什么想对夸父说的呢?
六、考考你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是这样记载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学了课文之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含义吗?
课后反思:
《夸父追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围绕课题“追日”质疑,以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为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化难为易。
在研读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自悟,边读边悟,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讲讲你读懂了什么?进行简单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后“考考你”这一环节,联系最早写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经》,请学生读读古文,结合课文所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其含义,旨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亦是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升华。
3、《夸父追日》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的积累。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神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精彩的图片,大家想看吗?边看边猜猜每张图片讲了哪个故事?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这一个个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篇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
板书课题:夸父追日。(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带着刚才的问题思考。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三、感悟课文
1、全班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序相机指导。
2、“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1)找到句子,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回答。板书“喜欢光明”。
(2)出示句子:“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指名读,评议,指导读。
3、“夸父怎样追日?”: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2)用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夸父的欢喜之情。
(3)抓住关键词“拿着、提起、迈开、像风奔跑、无比欢喜”板书。同时体会神话的神奇。
(4)出示句子:“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可是还没止住口渴。”体会神话的神奇。
4、夸父追到了太阳吗?找出书上的句子。
5、夸父没有追到太阳,反而倒下去了,此时你想对夸父说什么呢?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一心为他人、自我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
6、夸父变成了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什么?
四、复述课文
五、拓展延伸
1、《夸父追日》这则神话故事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想学看看这本书中是如何写这个故事的吗?
出示: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读一读,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古文的意思。
2、以晋代诗人陶渊明称赞夸父的古诗作结: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作业
一、比一比,组词语。
导( )继( )旅( )狼( )
异( )断( )旋( )狠( )
二、读一读,连一连。
充满 追赶 伏下 霎时 几屡
fú chōng shà lǚ zhuī
板书
夸父追日
喜欢光明
夸父追日 拿着 提起 迈开
↓ 无比欢喜奋力
自我奉献 奋力拼搏
4、《夸父追日》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以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弘扬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夸父追日的执著、奉献精神。
3、交流收获,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夸父追日的原因及其执著、奉献的精神,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神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有关太阳的神话呢?学生自由发言。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夸父追日图,引入课题。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夸父为什么追日,怎样追日,追日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以说说有关的太阳神话引起课题,以疑问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过渡:
下面我们来跟随夸父去追日吧。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带着刚才的问题思考。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对刚才的质疑有自己的初步看法。
三、探讨感悟
1、全班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序相机指导。
2、“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⑴找到句子,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回答。板书“喜欢光明”。
⑵课件出示句子:“夸父心想:‘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⑶指名读,评议,指导读出夸父追求光明的决心。
3、“夸父怎样追日?”:
⑴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于是夸父拿着手杖……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⑵用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夸父想抓住太阳的宏大志向,无比欢喜之情。
⑶抓住关键词“拿着、提起、迈开、像风奔跑、无比欢喜”板书。同时体会神话的神奇。
⑷出示句子:“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可是还没止住口渴。”体会神话的神奇。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汇报相机学习课文,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4、夸父追到了太阳吗?找出书上的句子。
5、夸父没有追到太阳,反而倒下去了,此时你想对夸父说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谈看法。
6、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一心为他人、自我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
7、夸父变成了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什么?
8、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具有夸父这种精神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实际感受夸父精神的可贵,受到一心为他人、自我奉献、顽强拼搏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总结
学了这组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结合这组课文谈感受,学有收获。
【板书】
夸父追日
喜欢光明
夸父追日拿着提起迈开像风……奔跑
↓ 无比欢喜 奋力
自我奉献奋力拼搏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夸父追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教学设计
上课时间:2011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课题:25、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1、掌握“逐走、河、道、折、绝、倾”等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了解神话的有关知识。
3、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积累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逐走( ) 河,渭( ) 水潦( ) 颛顼( )
二、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三、介绍《山海经》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诵读、译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交流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1、采用范读、自主读、合作读方式练习朗读,力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小组合作探究,译读课文,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学生展示翻译成果。
课堂练习:自我检测
1、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_______》,这两篇短文都是____________,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夸父与月逐走______ (2)入日_________
(3)饮于河,渭_____ (4)北饮大__________
2、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
(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请你推测“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
工战败后怎样的心里?
(3)张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共工怒不可遏时的情态、丰富人物形象。
(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多角度评价人物)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找共性
齐诵两篇短文,讨论: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拓展迁移:
类似的神话你还知道哪些?请至少列举三个故事。
四、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五、课堂作业: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神话,人们借这个奇妙的神话来比喻不自量力
B、如今,人们常用“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 (5)昔者,共工与颛顼__________
(6)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_ (7)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
(8)天倾西北______ (9)故水潦尘埃归矣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弃其杖,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___________________
(6)地不满东南,故水潦主动乱归焉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理解课文,感悟神话精髓。
一、朗读课文,探究神话精髓。
1、学习《夸父逐日》
(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有人认为,“夸父逐日”,最后却“道渴而死”,他并没
有为人类做出什么伟大贡献,他的举动是盲目的,他的牺牲
也是毫无意义的,你对此怎么看?
(3)课堂自我检测
《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__ 。
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C、夸父是一个敢于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神奇人物
D、神话《夸父逐日》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阅读《夸父逐日》,完成以下习题。
(1)请找出文中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两个情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夸父“道渴而死”后,其杖“化为树林”这一细节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夸父逐日丧命,你认为值得吗?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完成以下习题。
(1)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用原文回答)?你如何看待这种解释?
(2)你从共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7、三年级下册《本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有吗?(乡村)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规、闲
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 白川 子规 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 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 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 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美读前两句)板书:景美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四张)。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引读或师读)“绿遍…….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读诗。
五、悟读升华。
1. 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 《乡村四月》 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 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 欣然作诗《乡村四月》 读:
3. 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 这里的人(勤)……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5. 背诵古诗
六、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
(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七、拓展阅读。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准确背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夸父这一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美丽的神话。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精卫填海的故事还记得吗?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女娃造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
三、检查预习:
1.什么是神话?
2.请介绍一下《山海经》。
四、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节奏,并找出下列字的读音。
夸父( ) 逐走( ) 河、渭( ) 杖( )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难解释的词语: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找学生逐一翻译课文。
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饮于河、渭: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
(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可能没有调整,师提示:翻译时要作必要的调整。如“饮于河、渭”即“于河、渭饮”)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6、多媒体展示视频资料,重现剧情。
五、问题研究:
过渡语:通过以上的朗读、翻译,我们对夸父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一想,你认为夸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形象明确:他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明确: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板书)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成语链接: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后来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
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板书)
六、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展示背诵思路:
学生背诵课文
七、当堂检测,巩固所学:
本节课我们翻译、理解、背诵了课文,下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当堂检测。找学生逐一回答下列问题:
1.《夸父逐日》一文选自《 》
2.解释下面加线字。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3.翻译下列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4.夸父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八、结束课文: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同学们!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九、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写在作业本上。
2、展开想象,扩写情节。
给出示例:(逐日原因: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大地要是永远被黑暗笼罩,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呀!……不,我一定要追上太阳!”此时夸父心急如焚。他的步履也越来越快,太阳把他古铜色的皮肤烤得黑亮黑亮,像涂了一层油。汗水像汩汩的清泉,不断从身体里冒出。……
十、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山海经》
探索 强烈愿望 走:跑 河:黄河
自然 → 步行 泛指一切河流
征服 顽强意志
9、语文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谁能用几个字对这个故事进行评价?四个字的、三个字的,两个字的也行,一个字的也行。
生:两个字的──神奇。一个字的──神。
生:两个字的──传说。
师:有点意思,你的意思是说,女娲补天是个神话传说对吧!如果加上他的“神奇”就是“女娲补天是个神奇的传说”,就更好了。
生:四个字的──无私奉献。
师:谁无私奉献?
生:女娲。
师:她奉献了什么?
生:她奉献了自己的爱,把天上的大窟窿补上了,拯救了人类。
师:说的精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也可以用你说的,你说的,再加上你说的。
生:神奇的传说。
师:对!但是,是否也有无私奉献的意思,大家读完以后,说不定也有点证据。
现在,老师要写课题啦,如果愿意,大家可以拿起笔来跟着我一起书写。(教师板书课题,写完后巡视)写字的姿势很好,速度可以适当的加快一些。三年级了,我发现个别同学还在用铅笔,最好不用铅笔。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夸父追日》在古代的文章里是怎样写的?
生:(无人举手)
师:没人知道,那有没有人知道,《夸父追日》是从哪本书上选来的,用现在的时髦的话说,是从哪里“下载”下来的?
生:《神话故事》。
师:你说的是你手上的《神话故事》。那你书上的神话故事是从哪来的?
生:出版社。(众笑)
师:出版社是一个单位。咱们现在说的应该是古代的一个出版社,这个古代的出版社出版的是一本什么书?不知道吧?我来告诉大家。可以拿笔记下来,写在哪儿呢?就写在课文题目的下边。(板书《山海经》)
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上网去查,只要你在“搜索”栏里输上“山海经”这三个字就能出现《山海经》的原文,不过都是古文!这是一本写地理方面的书,写了这里的山如何,那里的水怎样,还记载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书里边仅寥寥几十个字就把这个非常神奇的故事神奇地讲出来了!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出示古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读书)
师:谁敢勇敢的站起来读一读,注意,读错了没关系。要都读对了我倒觉得不太高兴。你来。
生:读。(比较流利)
师:应该说读的非常好。三年级啊!这可是古文啊!知道这是什么人学的吗?起码是初中。谁来再读一下,要读出比他更高的水平。
生:(学生好多人举手)我读!我读!
师:那好,这样吧,愿意读的站起来读,不愿意读的坐着听他们读。“夸父与日逐走……”起──
生:(齐读古文)。
师:究竟什么叫“逐走”?什么叫“渴欲得饮”?什么叫“河”?什么叫“渭”?什么是“大泽”?什么是“邓林”?可能有的同学读完了已经大致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没关系,我相信读完了咱们书上的课文,很多同学都能够理解,其实这里边最难最难的只有一个,(生插话:邓林)对了,邓林。是不是姓邓家的树林啊?
生:(笑)不是。
师:咱们暂且不管他,打开书自由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那些地方能能够和这古代的文章对上号。
生:(自由读书。)
师:刚才我问了一下,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什么叫邓林,很会动脑筋哦!接着读,仔细读,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又开始读书。)
师:哎!好了好了,有两个同学,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比我还“牛”,短短时间内,他们说已经知道了古文的全部意思。
生:(插嘴)我也知道!
师:你也知道,你也是。那谁敢站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这就是古文翻译啊!说错了,我“奖励”他两巴掌,还敢不敢?
生:敢!
师:谁来?陈永钊,你来。
生:他追着太阳一起走,到了太阳里边,很想喝水。他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就到北方找大河的水喝,但还没到,他就渴死了。他临死前,把手里的拐杖一抛就变成了桃林。
师:99分,为什么扣一分?他说夸父“进入太阳里面”,妈呀,我可不敢!(笑声)
生:那就变成水了。
师:变成气啦!就这一个“入日”他没搞懂。
生:我知道,入曰(yuē)。
师:那个字念“yuē”吗?咱们不是学过,瘦“日”──
生:扁曰。
师:对呀!
生:我知道什么意思。
师:你知道?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因为夸父追到日的时候,看见太阳他就跳上去了。
师:看见太阳就跳上去啦?哈,还是进入了,那还有命在吗?(笑声)还是不对。
生:他离太阳很近但是没有跳到太阳里面。
师:厉害,厉害!和我知道的一点点差不多了。
生:准备抱住太阳。
师:想象的好──正要抱住太阳突然口渴了。反正“入日”决不是跑到太阳里面去了。我现在宣布,后海小学三(2)班一大半的同学具有初中三年级的语文水平!
生:耶──!
师:孩子们,给自己鼓掌!
生:(热烈鼓掌)
师:好了,孩子们,古文有什么了不起的?!是吧!
生:是──!
师:我非常希望大家上网查到“女娲补天”的古文。然后把它读熟了,意思搞懂了,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君子一言──
生:驷马难追!
师:明天上午交到我的──(伸开手掌)
生:(齐)手掌心。
师:好,那咱们先不看《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继续来研究咱们语文书中的“夸父追日”。刚才有同学用两个词概括了书上的内容──“神奇”,现在我请大家做一件事,就是拿你的笔,把你认为最“神奇”地方划下来,不光要划,还要想一想,说一说,你为什么就划这一句,不划其他的地方。先同学之间说一说;你要是有兴趣,你也可以和我说一说。有问题我愿意随时为您服务。开始啦!
生:(读书、思考。)
师:(巡视)
我看有的同学划好了,但没画完整,只是划了一句,其实有很多句。
师:有两个同学划的那一句还不是最“神奇”的地方。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看看,看看划的一样不一样。
师:好了,划的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夸父喝水”,也就是古文上的“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够神奇;还有的同学划在那儿,也就是《山海经》里的“弃其杖,化为邓林”。有同学问我,怪了,怎么把手杖一扔就能变成“邓林”?(有生举手)来你说。
生:因为手上的是桃木。
师:那你回家弄一根桃木试试看?他能变成桃树就很了不得了。(众生笑)
生:那桃木是神的,不一般的。
师:(笑)哎!对,你说的加上他说的就对了。(指着前一位学生说)因为他扔的是一个神奇的桃木,这夸父是一个神人。
生:夸父可以变成一座山。
师:对了,更神了。咱们看“饮于河渭”那句好不好?
生:好。
师:什么也不说,谁能把这里读的神了,那才叫真正的读懂了。
生:(朗读课文)
师:应该说读的不得了了,用你刚才读到的一个字来形容你──“神”。能不能读的神奇?谁来?
生:(读课文)
师:他读的声音没有那位同学那么响亮,但是我听出来了他的内心感觉到了──那个夸父,哇塞,简直太厉害了。
生:心里是感觉到了,嘴里没说出来。
师:对,强烈的神奇的感觉已经压抑的他没法表达了,声音都有点尖了。(笑声)谁能来个又神奇、声音又有点响亮、内心和语言表达又都是一样的?谁能来?
生:“……夸父的喉咙(漏掉“干得”二字)直冒烟……”
师:孩子,这两个字可不敢漏掉啊!(众笑)再来。
生:“……夸父的喉咙(再次漏掉“干得”二字)直冒烟……”(众大笑)
师:孩子们注意,真正神奇的是连续错两次还能改正!错了一次能及时改正──简单,连错两次,能改正,那才了不起。来,大家跟我一起说一句“夸父的喉咙干的直冒烟”。(学生齐读)现在请你再读。
生:(继续读,还有一次停顿怕出错)
师:我知道了,他是被神奇吓住了,吓的结结巴巴了。孩子们,别管他读错了几个字,但是他有一个词读的最精彩。
生:霎时。
师:都听出来了!(板书“霎时”,学生自动跟着书写)和“霎时”差不多的词,你还知道哪个?
生:(纷纷地)一转眼,一刹那,一溜烟,一瞬间。
师:有人研究过一刹那到底是多长时间,我们班有没有人知道?(有生举手)
生:一下子,0.1秒
师:0.1 秒?我记得是0.0几秒。
生:0.02秒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看电视知道的。
师:看见没有,人家看电视能学到知识,咱们可不能做傻看电视的孩子。
生:我看电视(知道)是0.01秒。
师:0.01秒与0.02秒那个准确,咱们暂时不管,总之是非常短的时间,想想看,就算“霎时间”是0.1秒,把黄河渭河两条河的水都喝干了!!!
生:哇──!
师:哇──!除了感到他神了又神以外,我总有疑问:说这个事情蒙人吧,对不起这个写《山海经》的人;你说他不蒙人吧,我还真有点不大相信。这咋办呢?真的,我怎么想都觉得,别管他是谁,就是喝他三天三夜也不可能喝完了两条大和的水。巨人吗?但那是“霎时间”啊!还有,手杖一扔一片桃林!?
生:老师,我知道了,因为太阳很热是个大火球。
师:就算这样,那我现在嗓子就有点冒烟,我最多能喝两瓶水。
生:因为夸父是巨人嘛,他的嘴比我们一般得人要大,而且他非常非常渴。
师:嘴大就喝的多?你这个观点就不能成立了。嘴大而且非常非常渴,就能把两条河喝光?不──对!
生:刚才说他跑步很快吗?假如说是0.01,刚才说他喝水也很快也是0.01,两个刚好相比。
师:我好像是更不懂了。
生:夸父想追上太阳,他有把太阳的光芒固定在天上的勇气…..
师:我欣赏他其中提到的一个词,什么呢?勇气(板书)夸父想追上太阳,具有把太阳光芒固定在天上的勇气。
师:同学们,我们不管他蒙人不蒙人,反正是神话传说,传说,传说,就有点不太是真的,更何况是神话传说!咱们得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一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的人,现在都影响到全世界了,都在读这些看上去好像是在骗人,最起码是假的故事,还读的津津有味,究竟是为什么?这总得有个理由吧。他说了一点了,欣赏夸父的这种勇气。
生:神。
师:仅仅为了神而神吗?
生: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神话故事,他必定要神,看完了他人家都能做得到,那这个故事就没有意思了,谁还愿意看呢?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是神话故事,就要把他写的神上加神,不然读起来就没有意思了?
生:是的。
师:也有道理。不过人们读这本书,就是为了有意思吗?咱们可以理解,一年级、幼儿园小朋友可以说是有意思才喜欢读,可是大人,比如赵老师也读的津津有味啊,我难道仅仅为了有意思?
生:学知识。
师:有点道理。但是知识到处可以去学,干吗非在这儿?
生:我觉得他是神奇中的神奇。
生:我觉得他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所以很吸引人。
师:我喜欢你说的这一句。我想请大家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看看课文中的文章,究竟吸引人的、现实当中没有的,更准确的的说是现实当中少有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概?
师:看看他的肌肉发达不发达?
生:发达。
师:壮不壮?
生:壮。
师:跑步快不快?
生:快。
师:口渴了喝水喝的多不多?
生:多。
师:追太阳追的猛不猛?
生:猛。
10、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卖炭翁》《赤日炎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 《卖炭翁》 (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11、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池鹤》《迎燕》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八册下古诗教学教案之一《闻雁》《池鹤》《迎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3、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寒假背诵并上网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蝉》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3《鹧鸪》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从题材上看,以上属于什么诗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2、分工合作:第一首《闻雁》第一组;第二首《池鹤》二三组;第三首《迎燕》四五组。
要求:必须每个人会讲解内容;加分奖励。
3、按序讲解,教师补充。
4、质疑问难。
三、当堂背诵。比赛。
四、课堂作业:
五、课外巩固背诵
【教师参考】
8201【闻雁】(韦应物·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简介】闻雁,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内心感触,而所作的一首诗。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诗意】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赏析】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8202【池鹤】(白居易·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简介】《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映衬,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
【现代文翻译】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鉴赏】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
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媚,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8203【迎燕】(葛天民·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在他的家中,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的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