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描述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信守承诺,帮助一位画家叔叔看衣服,并拒收画家叔叔送给她贝壳的故事。文章通过对小姑娘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了其金子般的心灵。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表现小姑娘高尚品质的关键语句,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交流阅读感受,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为主要手段,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之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帮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等方式读懂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4、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信守诺言、不图回报、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信守诺言、不图回报的感人故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初步领会文章如何通过对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海滩风景图。自读课文,想一想:在海滩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交流。
二、抓重点句,理解人物。
1、学习“小姑娘答应画家,为他看衣服”这部分内容,理解小姑娘乐于助人的品质。
⑴学生读1—6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帮他看衣服呢?
⑵学生汇报。
⑶指导朗读,体会这是一个懂事、文静、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2、学习“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这部分内容,理解小姑娘信守诺言的品质,
⑴自读7—12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学生汇报交流。
⑶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姑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⑷指导朗读,体会天气越来越热,但小姑娘焦急却做事耐心认真。
a、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
b、太阳越升越高,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
c、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小姑娘站起来,把画家的衣服和画夹紧紧地搂在胸前,一步步往后退,眼睛直望着礁石那边。
3、学习“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这部分内容,体会小姑娘不图回报、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质。
小姑娘摇摇头,对画家说:“我不要,老师说过,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
⑴带着你的理解读。
⑵找出文中描写贝壳美以及小姑娘对贝壳羡慕的句子,体会小姑娘对美丽贝壳的喜爱之情。
⑶小姑娘既然这么喜爱这些贝壳,那她为什么又要拒绝呢?
小姑娘多么喜欢贝壳啊,画家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没想到小姑娘把他喊住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她弯下腰,把一颗颗贝壳捡起来,还给了画家。
⑴指名学生读。
⑵找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激发想像,升华人物。
四、总结提高,体验美感。
1、出示句子: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
⑴理解“一望无际”。
⑵指导朗读,体会海滩的美。
2、理解课文为什么以“在金色的海滩上”为题,进一步体会小姑娘金子般的心灵。
板书设计:
22 在金色的海滩上
信守诺言
乐于助人
不图回报
拾金不昧
2、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描述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信守承诺,帮助一位画家叔叔看衣服,并拒收画家叔叔送给她贝壳的故事。文章通过对小姑娘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了其金子般的心灵。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表现小姑娘高尚品质的关键语句,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交流阅读感受,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为主要手段,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之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帮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等方式读懂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4、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信守诺言、不图回报、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信守诺言、不图回报的感人故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初步领会文章如何通过对小姑娘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小姑娘金子般的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案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课件展示海滩风景图。自读课文,想一想:在海滩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交流。
二、抓重点句,理解人物。
1、学习“小姑娘答应画家,为他看衣服”这部分内容,理解小姑娘乐于助人的品质。
⑴学生读1—6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答应画家,帮他看衣服呢?
⑵学生汇报。
⑶指导朗读,体会这是一个懂事、文静、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2、学习“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这部分内容,理解小姑娘信守诺言的品质,
⑴自读7—12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学生汇报交流。
⑶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姑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⑷指导朗读,体会天气越来越热,但小姑娘焦急却做事耐心认真。
a、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
b、太阳越升越高,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
c、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小姑娘站起来,把画家的衣服和画夹紧紧地搂在胸前,一步步往后退,眼睛直望着礁石那边。
3、学习“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这部分内容,体会小姑娘不图回报、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质。
小姑娘摇摇头,对画家说:“我不要,老师说过,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
⑴带着你的理解读。
⑵找出文中描写贝壳美以及小姑娘对贝壳羡慕的句子,体会小姑娘对美丽贝壳的喜爱之情。
⑶小姑娘既然这么喜爱这些贝壳,那她为什么又要拒绝呢?
小姑娘多么喜欢贝壳啊,画家希望她能悄悄地捡起来,没想到小姑娘把他喊住了:“叔叔,你的贝壳掉了!”她弯下腰,把一颗颗贝壳捡起来,还给了画家。
⑴指名学生读。
⑵找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激发想像,升华人物。
四、总结提高,体验美感。
1、出示句子: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
⑴理解“一望无际”。
⑵指导朗读,体会海滩的美。
2、理解课文为什么以“在金色的海滩上”为题,进一步体会小姑娘金子般的心灵。
板书设计:
22 在金色的海滩上
信守诺言
乐于助人
不图回报
拾金不昧
3、三年级《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坚持等候画家,执意不接受画家给的贝壳的故事里,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才是可爱的好孩子。教育学生从小要有责任心,培养诚实、执著的好品德。
2.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理解欣赏课文中描写小姑娘动作、神态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老师很想知道,如果爸爸、妈妈、老师或者集体、他人托你做一件事,中间又遇到一些困难时,你是半途而废还是坚决负责做到底呢?如果有人要赠送你喜欢的物品时,你拒绝还是接受?
《在金色的海滩上》这篇课文描写的一个小姑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这篇课文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先读一读,要读准字音。
二 自读课文。
三 直呼音节,认读生字。
冒 衣裙 画夹 礁石 泡沫 沁出汗珠 焦急 搁 盼呀 羡慕 塑料 捅 漏
四 了解课文大意。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海滩上、夏天。)从哪儿可以看出是夏天,天气很热?(姑娘穿着连衣裙,小姑娘在太阳底下,“额头上沁出”“汗珠”,“火热的太阳”)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小姑娘 画家 老爷爷
三个人互不相识,画家让小姑娘看衣服和画夹;老爷爷劝小姑娘回去,要帮她代看画家的东西。
3.小姑娘有没有接受老大爷的帮助,结果怎样?
五 范读课文。
六 重点阅读。
1.课文中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中谁是主要的?
2.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的。
3.各自阅读,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
写她的模样的:
写她的神情、动作的:
写她说的话的:
(通过这些描写,觉得小姑娘非常可爱,心灵很美。)
七 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阅读课文
在金色的海滩上 第2教时 总第63个教案
4、三年级教案:《在金色的海滩上》的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上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回报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心灵。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方位训练的目的。
一、由图导入,创设情境。
课文有一幅太阳刚刚冒出海面的海上美景插图,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海边景色呢?没去过的同学也别叹气,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海上日出图,你们看——(出示幻灯图片)这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朝霞……你们能将这幅图有顺序地描述给老师听吗?
这样,学生在欣赏与练说中感受到了美,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
二、由境入文,抓重点句。
1.揭题并思考:在这么美的海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
2.抓重点句。课文是通过小姑娘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的,因此可让学生将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对话画下来,说说为什么这几句对话令人感动。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根据小姑娘的三句对话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负责守信)
“……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高尚纯洁)
“叔叔,你的贝壳掉了!”(诚实美好)
教师围绕这三句对话,以重点词设问,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句、段中寻找依据,并展开讨论,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本文写法的一个特点,而领会课题尤其是“金色”一词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以读代讲,即对重点句段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不失为好办法。换言之,让学生找出描写海景美和小姑娘外貌美的句子,细细品味,逐层想想: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小姑娘究竟美在何处?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然后,教师边启发边引导学生朗读。如此“以读代讲”,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小姑娘那金色的内心世界,尽情感受甚于“景美”的“心美”。
5、三年级语文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阅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位小姑娘在海滩上为一位画家看守衣服和画夹而谢绝回报的事,赞扬了小姑娘守信负责、乐于助人的纯朴的美好心灵。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多方位训练的目的。
一、由图导入 ,创设情境。
课文有一幅太阳刚刚冒出海面的海上美景插图,可抓住这幅图来营造一个美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海边景色呢?没去过的同学也别叹气,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幅海上日出图,你们看——(出示幻灯图片)这近处的沙滩、海水,远处的礁石、泡沫,天上的海鸟、朝霞……你们能将这幅图有顺序地描述给老师听吗?
这样,学生在欣赏与练说中感受到了美,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
二、由境入文,抓重点句。
1.揭题并思考:在这么美的海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
2.抓重点句。课文是通过小姑娘的一言一行来表现她的美好心灵的,因此可让学生将表现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对话画下来,说说为什么这几句对话令人感动。这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根据小姑娘的三句对话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负责守信)
“……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高尚纯洁)
“叔叔,你的贝壳掉了!”(诚实美好)
教师围绕这三句对话,以重点词设问,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句、段中寻找依据,并展开讨论,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是本文写法的一个特点,而领会课题尤其是“金色”一词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以读代讲,即对重点句段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不失为好办法。换言之,让学生找出描写海景美和小姑娘外貌美的句子,细细品味,逐层想想: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小姑娘究竟美在何处?这“金色”单单是指海滩吗?然后,教师边启发边引导学生朗读。如此“以读代讲”,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小姑娘那金色的内心世界,尽情感受甚于“景美”的“心美”。
6、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金色的秋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认识课后要求的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感受秋天的美,认读部分生字词。
1、今天,老师带给小朋友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吗? (出示黑板上的情境图。)
2、小朋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 (出示词卡"秋天",你怎么记住"秋"字,开火车读词。齐读,贴词卡)
3、你从哪里看出是"秋天来了呢"?老师这里有几张"秋天"的词卡,你觉得图上哪里告诉你秋天来了,你就把词卡贴到哪里,谁愿意上来贴?但老师有两个要求,谁上来那词卡,先大声地读词卡,贴的时候,别人贴过的地方你就不可以贴了。
4、贴"秋天",他们贴得对吗?那么谁能用"秋天来了"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贴在这里?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相继学习生字词)
(1)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的树叶在空中飞舞着。出示词卡:树叶飞
师:"树叶"两个字以前我们就认识了,而这个"飞"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2)秋天来了,果园里………………
(3)秋天来了,庄稼地里的稻子熟了…………
(4)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
(5)秋天来了,蓝天更蓝,白云更白。出示词卡:
白云朵朵飘。师:前面几个字我们都已学过了,"飘"这个字请你们读读拼音。
(6)除了黑板上的这幅图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平时,我们还可以从哪里感觉到秋天来了?
(7)秋天来了,秋风阵阵吹着。出示词卡:秋风吹"吹"这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她吗?
(8)秋天来了,天气一天天冷了,小朋友们穿上了厚毛衣。出示词卡:天气凉(读准字音)
5、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在欣赏美景时,认识了五个词语,这里面我们有一些字以前就认识了,谁最能干,能把这五个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自己在下面练习一下。
6、老师这里有两句话,里面就有刚才你们认识的一些字,自己小声地读读看,你会读吗? (个人读,小组读,全体女生读)
二、动画展示秋景,揭示课题。
1、是呀,秋天来了,你看:(出示课件)师:蓝天、白云,金黄色的野菊花铺满了整个田野,孩子们也来了,他们欢快地唱呀、跳呀。远处,是一望无边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弯了腰,雪白的棉花露出了笑脸,累累的果实缀满了枝头;秋天来了,树叶变红了,树叶变黄了,一片片树叶在空中飞舞,像小鸟,像彩蝶。
2、在你的眼中,秋天是怎么样的秋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第十课,金色的秋天。出示课题《金色的秋天》读好课题。
三、出示课文,范读课文。
师:配乐范读课文。你们想像老师这样读吗?别急,让我们先把每个句子读正确。你们看,第一小节,刚才我们已读过,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四、学习小组读会第二小节。
秋天来了,而秋天的树叶可美了。课文的第二小节就讲了秋天的树叶。这一小节一共有三句话,请小朋友们在学习小组里把这一小节读会,能够读正确的小朋友还可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呢。等一会儿老师就会请小朋友们一句句的读。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开到第十课,找到第二小节了吗?
五、逐句检查练读。
1、第一句话老师把它写在了大屏幕上,谁会读。
2、你们看,老师这里就有许多漂亮的小树叶,谁来挑一片你喜欢的小树叶。告诉大家你拿了一片什么颜色的树叶?出示词语"半黄半绿" (认读词语。)
这么多颜色的树叶,课文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出示第二句话)你会读吗?(请两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3、这么多美丽的树叶离开了树妈妈,你看,他们怎么样呢?谁来读读第三句?(认读词"告别")
(1)你们要离开妈妈时,你们会说些什么?
(2)那么小树叶在离开妈妈时,会怎么说呢?
(3)别急,我们休息一下,一起唱一首小树的歌好吗?这首歌你们还会表演呢,谁愿意上来带大家一起表演。
(4)多么可爱的小树叶呀,关老师想做一回树妈妈,你们愿意做我的孩子吗? (跟孩子排在一起)叙述:秋天来了,秋风一吹,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孩子,你们在离开我时,会怎么样向我告别妮?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小树叶向妈妈告别的经过好吗?下面的小朋友们来扮演秋风。
(5)秋风一吹,一一孩子们一个个向妈妈告别。
(6)小树叶多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妈妈呀,但他们是多么的勇敢,他们飞呀,飘呀,(引读一一一)还有谁愿意读。再请二人来读。小组读。
六、朗读第二段。
秋天的树叶多美呀,让我们把第二小节连起来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
七、练读全篇课文。.
有没有勇敢的孩子能把整篇读一遍的?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其它小朋友给他配上动作好吗?
八、写字。
这一节课,我们还要来写三个生字。(出示生字)
1、认读。
2、这三个字里,有一个一样的笔画,你能找出来吗?
3、看老师范写生字,请你仔细观察笔顺,跟老师书空。每个字让学生说一说注意的地方。
4、这三个字,你最喜欢写哪个字,你就照着字样写。然后我们来评一评。
九、作业:
这堂课里出现的树叶都是老师用漂亮的卡纸剪的,请小朋友们在课外捡一些不同形状的树叶,下一节美术课上,我们一起用这些树叶来剪一幅金色的秋天图,好吗?
(注:该教师执教的《金色的秋天》获无锡市电教评优课一等奖)。
(无锡市滨湖区教研室副主任王中敏简评)
《金色的秋天》是一篇描写秋天美景的短文。关乃杰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儿童的特点出发,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生动。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学得生动主动,轻松愉快。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多媒体音像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识字和读书的同时,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培养了审美情趣。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实字词句的基本训练。教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重视学生读的训练。读的方式就有个别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表演读、游戏中读等。读的次数虽多,学生并不感到乏味,通过反复地读,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字词句的知识。
3、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谈谈自己感觉中的秋天,用"贴词卡"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找一找图上的秋天;又如树叶跟树妈妈"告别",也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富有童趣的情景表演,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深切感悟和体验。关于关乃杰执教的(金色的秋天)的评点
[本教材副主编高振宝简评]无锡市滨湖区教学新秀关老师,按照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精心设计了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一册课标教材(金色的秋天)这节课。这节课上的很有新意,很有特色,很成功。我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关老师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打好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第一学段(1-2年级)各项目标的实施,
将为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教育夯实基础,也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基础。"我们常说:"小语本姓小,基础要打好。"关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着眼打好或者说夯实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基础,
如,关老师一上课,简短的导语、黑板上精心设计的绚丽多彩的秋天的贴画,很快把孩子们带入了金色的秋天,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感受秋天的兴趣。再如,通过贴秋天的磁卡,自然引出本课要认的生字-激发孩子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关老师配乐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挑选喜欢的树叶,"告别"一词的师生情境的创设,以及小树叶的歌曲的穿插,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看到,在关老师的指点下,学生们爱识字,爱写字,爱读书。这就是一节课的成功所在。
2、着眼抓好识字、写字,打好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l一2年级的教学重点,"关老师这节课,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体现。如:树叶飞的"飞"字,不仅分析了字形,还让学生做飞的动作,以动作帮助识字,记字。再如:天气凉的"凉"字,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上,老师归纳两点水加上"京"字就是"凉"字。还有:指导学生写"飞、气、风"3个字,都较好地体现了"认写分开,先认后写,多认少写"的原则。
3、着眼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在
这方面,关老师这节课也有较好地体现。如:让学生小声自由读、四人小组练读、配乐读。对"告别"一词的词意理解,创设了一个很好地情境,给同学们打开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孩子们用自己天真稚气的语言跟大树妈妈告别:"再见了妈妈,我要飞走了"……这一环节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也体现了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4、着眼培养学生爱美情趣,打好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的基础。关老师这节课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如:黑板上呈现出金色秋天的画面,让学生挑选各种颜色的树叶,配乐的领读,歌曲的穿插,这一切都在让孩子们感受秋天景物的美。关心自然和生命是一种极为高尚的美德。关心就是爱,关心就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刚入学的孩子,心灵非常纯洁、美好。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种美好保持下去,发展起来。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情境,就会激发孩子们对美的向往,就会陶冶孩子们的美好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二点,这节课贯穿了课标的精神,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概括起来,有3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标的一个鲜明的指导思想。正如北京教科院的史振东博士指出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是当代最新教改经验的基本特征。"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理念,彻底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关老师始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这节课看不见教师进行烦琐分析、抽象说教。老师始终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思考。整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在27分钟左右。其中读书的时间占了14分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课标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2、突出于多读,重视了积累。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教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节课非常重视读的指导和训练。无论是老师的配乐范读,还是学生的个人读、四人小组读、齐读。特别是对第二自然段描写落叶的3句话读得充分。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们读得正确,读得字字响亮,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特别是最后的女同学的配乐读,更是展示了学生读书的较高水平。通过读书,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书是学生读懂的、读会的。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3、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关老师不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如: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写3个字,从字的笔顺、笔画、字的间架结构进行指导,力求学生把字写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谈谈对这节课的建议。
崔峦同志指出:"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所在。"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个别教学环节安排不够合理,如:这节课的导入,从贴秋天的磁卡,到"树叶飞",到弓I出"天气凉"、"树叶飞"、"朵朵白云飘",先后用了13分钟,老师才出示课题"金色的秋天"。老师这样做可能是为了扫除部分生字,先识一些字。这大可不必。老师出示画面后,就可引出课文金色的秋天。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对照书后生字练习拼读。共有13个会认的字。让学生随文识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是怎样认识这13个字的使用生字卡,把会认的字挑出来,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练习拼读。同桌互教互读。关老师第一个环节在认字的指导上重点不够突出。另外黑板上画面上的景物与课文不紧密。稻子、水果(果树)可在学完课文后再发散引申。让学生说自己发现的秋天还有哪些独特的景物就更好。张志公先生早就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减少头绪,集中目标,少走过场,讲求实效"。这一点十分重要。
7、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沪宁高速公路“宽、长”的特点和方便快捷的纽带作用。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以中心句组段的结构形式,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结构方式,怎样把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理解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大屏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师指图问: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这是什么地方?
2、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左侧飞入)29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齐读课题)
(二)、课题入手,体会作用
1、(将题目中的“飞驰”显示红色并闪烁)师问: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呢?
(将“飞驰”与“行驶”进行比较,旨在让学生知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你从“这条路把南京和上海拉近了。”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高速公路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三、四、五自然段,用“——”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以便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交流,电脑显示:
这条路好宽哪!
这条路好平啊!
这条路好长啊!
3、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条高速公路的特点?
板书:宽平长
(四)精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学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宽、平、长?用曲线画出来。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提高自学能力。)
2、四人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宽”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宽?
(2)电脑显示:整个公路为双向四车道。路中央是分隔带,分隔带的两边都有超车道和行车道。行车道的旁边还有几米宽的路面,那是行驶中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路两旁设有防护网,行人是不准进入高速公路的。
(3)上述红字显示的地方分别在哪儿?谁愿意到图上来指给大家看。
(形象直观,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4)电脑显示:这条路很宽。
这条路好宽哪!
读一读,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该怎样读?
(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感叹句有增强语气的作用。)
(5)小结:这一自然段用一般叙述的方法把这条路“宽”的特点写具体了。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平”的特点。
(1)电脑显示动画片
(彩色的动画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沪宁高速公路的“平”)
(2)从哪里看出这条路很平?交流后电脑显示下列句子:
汽车在路上行驶,一点也不觉得颠簸。司机座位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绒布小熊猫,一路上很少看到它晃动。司机座位的旁边放着一杯开水,过了很长时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
(3)小结:这一自然段采用举例的方法把这条路“平”的特点写具体了。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长?
(2)电脑显示:
①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A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表达能力。)
B 、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感受“长”。
C 、指导朗读。
②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
A 、电脑显示“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动感演示这条路经过的几座城市,让学生说说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B 、介绍六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帮助学生理解。
沪宁高速公路贯串六个城市,除上海外,都在我们江苏境内,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带动了整个江苏经济的腾飞,上海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些城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沪宁高速公路就把这样六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联系起来了,所以说它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
C 、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爷爷说这句话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好爷爷的话?
(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先从感性上明白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进而通过老师讲解,使学生从理性上弄懂了沪宁高速公路为什么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最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对高速公路重要作用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这一自然段是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
把沪宁高速公路“长”的特点写具体的。
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五自然段。
7、介绍中心句组段方法。
三、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了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一段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
(介绍组段方法旨在指导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1、电脑显示实践活动要求:
仿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写法,写一段话。
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2、学生写作,交流。
(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22、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宽
平
长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朗读为主线,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在读中求悟。
一、课题入手,激发兴趣,体会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课始,我在展示高速公路背景图,齐读课题后,指着闪烁的红字问学生: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呢?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便可知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以及其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
二、教会方法,引导探究,领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这条路的特点,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三、借助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三至五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多媒体课件:双向四车道的结构示意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画,伸向天边的高速公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从而使学生对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有较直观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已经学到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即借助于以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写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切深感受,从而大大激发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课文三至五自然段介绍了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种方法,我在教完一个自然段后就对这段话的写法进行小结,三段全部教完后再揭示三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最后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学习这种写法,以“我们的校园真美啊!”为中心句写一段话。写完后让学生当场交流、点评、修改。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得到运用,从而转化成技能。
8、《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重点学习第1-3自然段。理解这部分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内涵。有机地结合练习说话,积累“圆圆的”这类结构的词,想象角色间的对话,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学生说说认字方法。组词:荷花。
2.课件出示:荷叶
荷叶除了圆圆的,还是怎么样的?
3.课件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齐读。
4.拓展练习: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的,
的。
(大大的、美美的、青青的、凉凉的、鲜鲜的、嫩嫩的)
5.荷叶美吗?还有什么也美?(荷花)出示荷花图。
引:荷叶美,荷花也美,写荷叶的课文更美,想读课文吗?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2.生字检查与巩固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读。
指导读。开火车(有拼音时一半,去掉拼音另一半同学)
你读这些生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分析字。哪些字难读、难写、难记。
要点:珠——组词:珠子。珍珠。弹珠。眼珠。
摇——做动作。摇手、头、身。
晶——星星亮晶晶,月亮亮晶晶,玻璃亮晶晶。
透明——课件出示透明的翅膀。还有玻璃、水是透明的。
3.小朋友,你们刚才读课文时遇到荷叶的哪些朋友?
课件2出示: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他们都是荷叶的小朋友。
请学生跟这些朋友打招呼。用不同的语句。
一齐逐个向动物打招呼,同时点击动物。动画演示。
4.选读课文。
这些新朋友,你们喜欢哪个?就选择哪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选一段喜欢朗读展示。
按课文顺序,选择同一角色的起立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荷叶太美了,所以小伙伴们纷纷跑来,最先跑来的是谁呀?
1.课件出示:小水珠与荷叶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问:摇篮是什么?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动作表演。
2.你们想一想,水珠在荷叶这个摇篮上可以做什么?
出示:小水珠说:“我可以在荷叶上
。”
(睡觉、唱歌、听青蛙唱歌、看星星、看月亮、休息、跳舞、打滚)
3.荷叶会对小水珠怎样说?
荷叶说:“
”。
分角色对话。随机动作表演。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问:有什么问题吗?理解“停机坪”。
2.朗读练习:“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3.拓展:这句话好像少了一句,谁知道?
导:如果小蜻蜓是一条小船,那么停机坪对它有作用吗?
出示:小蜻蜓说:“我是
,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怎样的飞机?你们说小蜻蜓像飞机吗?看课件演示。
荷叶是小蜻蜓怎样的停机坪?
出示:小蜻蜓说:“荷叶是我
的停机坪。”
(安全、美丽、漂亮、好看、温暖、绿色)
4.连起来齐读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延引:荷叶给了小水珠和小蜻蜓无比的快乐。还有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在荷叶这里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些我们就下节课学习。
五.抄写生字
1.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练习抄写生字。写在书上。挑三个写。
9、自主选择,主动发展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时设计力图以“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营造主动发展的环境,留给主动发展的空间。
目标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讲述法布尔儿童时期迷恋昆虫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探索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就是法布尔精神。本课课后思考讨论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他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找出课文中与“浓厚兴趣”相近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它们的意思。会写“浓”等11个生字,会认“限”等13个生字,学习多音字“中”。
从教学目标上可以看出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的探究来实现。
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探究
1、上节课,我们读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他是——(板书:法布尔)
谁来说说小时侯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相机板书:迷恋)
2、令法布尔迷恋的昆虫世界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到资料,谈谈昆虫世界给你留下的印象。
3、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昆虫的资料,注意观察。(展示CIT课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交流信息,利用图片、声音、色彩等媒体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兴趣,进而使其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问题探究、体验过程
1、通过大家细心地观察和发现,我们体会到昆虫世界原来是这么的神奇。那小法布尔是怎样观察和发现的,怎样迷恋昆虫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找出与“浓厚兴趣”有关的语句来说说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
(设计意图:以读感悟,读中熏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故事富有童趣,构思精巧,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这是教学这一课时力图落实和体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理解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板块有助于形成多元阅读理解,让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1)个体学习
(2)小组合作
(3)组际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提炼学习方法,如看图法、联想法、抓住重点词句法、进入情景法)
(相机导读、板书重点词语如:无论是……还是……都
一动不动
小心翼翼
浓厚的兴趣
无限的好奇心
静静地观察)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合作学习,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接着通过组际互动,引导读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这过程中渗透提炼来自学生群体的学习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法布尔这样的迷恋昆虫,怪不得到了后来,他成了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谁来说说法布尔迷恋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再创情景、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形象教学十分重要。在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给你什么启发?”时,出示法布尔的形象,并且设计了这样的思维训练: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如你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样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三、利用文本、触发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供给系统,也不仅是学生主题的规划与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以及师生获得的各种体验,一言蔽之应是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系统。一个学习主题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更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培养学生真正内在的兴趣。)
四、拓展作业、延伸学习
提供选择性作业:作业超市——我选择,我喜欢
(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完成)
1、把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种方法来表达对法布尔的敬意;
3、找找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上,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说、听、写、做、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10、三年级上《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亲情的含义。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受作者与兄弟之间的深情。
【难点】
3、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情,学习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具】PPT
第二课时
【导入】回顾上节课
四、精读课文
接上节课内容
(二)齐读课文,重点研读3-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童年事件中,我与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2、当年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弟弟是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
3、请同学表演我发现弟弟做风筝和毁风筝的过程。
明确:1、弟弟最喜欢,我嫌恶。
2、弟弟瘦弱、天真、聪敏;哥哥粗暴专横。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五、挖掘主题: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体味穿插在课文中的情感,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要毁坏弟弟的风筝?
明确: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2、对待早年的过错, 我的心情如此沉重,总想补过,你从我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
3、我爱弟弟吗?
手足情深,荡漾在:为了弟弟有出息,我蛮横毁坏风筝的愤怒里;
荡漾在:急于补过,而终于无可补救的悲哀里;
荡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心灵里。
4、总结: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六、体味真情
(1)说真情:
想一想,生活中你与亲人之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让你感动,或让你内疚,或让你让我们倾吐心声,诉说真情。
(2)写真情:
仿写:例句:亲情是和煦的春风;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思念;
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
我来写:亲情是 。
七、质疑问难
八、小结:
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感悟到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你能体会这种在发生在误解或冲突中的亲情吗?你学习到了鲁迅先生身上的自省精神了吗?
11、《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24.*在金色的海滩上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大海、沙滩、贝壳的美丽,了解沙滩上发生的事,体会文中小姑娘助人为乐,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具体事情,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叙述重点事情的重点词,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想: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看图说话(在金色的沙滩上,画家遇到了一位拾贝壳的小姑娘。)
三、读这篇课文要带着什么问题呢
1.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2.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四、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词或句子。)
五、
作业:
读书,想一想,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第二课时
导言:你到过海边吗?你喜欢海滩上那些奇形怪状、五光十色的贝壳吗?但是在海滩上还有比贝壳更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一、读全文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发生在金色的海滩上的事情是一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内容
(一)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
(二)当小姑娘捧着贝壳让画家看时,画家“笑了笑”,画家心里可能想什么?
(画家看到小姑娘喜欢贝壳,又发现小姑娘在海滩上捡的贝壳不是很好看。心里想我去给她捡点漂亮的贝壳。)
(三)画家游向礁石,是给谁拾贝壳去了?小姑娘知道吗?她怎样做的?
(画家是给小姑娘拾贝壳去了,小姑娘并不知道。她给画家看着衣服。)
(四)找出描写海滩美丽的句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
(五)总结学法。(出示投影片。)
1.读文知内容。
2.抓重点词句。
3.分析与概括。
(六)用上述方法学习第2、3大段。
1.第二大段主要讲什么?
(主要讲小姑娘给画家看衣服的经过。)
要抓的词语是“焦急”、“紧紧地”。
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
课文通过天热,时间长,老伯伯的劝说,体现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
(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小姑娘开始是焦急,当海水轻轻地漫上海滩时,她为什么要紧紧地抱?
2.第3大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两件事来。(分成两层。)
画家捡来的贝壳怎么样?为什么小姑娘不要?抓词语“灿烂夺目”什么意思?
(她给画家看衣服,帮助别人不图回报。)
画家感动之极,他怎样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
(故意丢壳,回报姑娘。)
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被小姑娘淳朴、诚实的行为所感动。)
三、总结全文
说说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四、创设情境,配乐朗诵
(一)文中有几个角色?
(二)分角色朗读。
(三)读出感情。
本文抒情意味很浓,使学生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去领会那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