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鸬鹚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44、鸬鹚教学设计一等奖
44、鸬鹚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11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夕、垠、窄、列、脖、炊”等6个汉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要求圈画出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时的动作的词;能抄写描写湖面平静的句子。能按提示介绍鸬鹚捕鱼的经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11个生字;描写“夕、垠、窄、列、脖、炊”等6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对课文第一节中的优美语句有所积累。
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
3.出示句子:夕阳下,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4.根据对鸬鹚整体特征的了解和读句,教学生字:夕、列、喉、脖
5.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课文,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课文的描述让我们犹如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除了鸬鹚,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
绿油油的湖面 一望无垠的稻田 又窄又长的渔船
碧绿的垂柳 袅袅的炊烟 悠然的渔民
4.教学剩余的生字
5.指导写字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静、美)
3.读句子体会,理解“悠然”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
4.画面介绍。
(二)学习课文2-5节
1.由读课文2-5节,用“——”划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句子,再圈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时动作的词。
2.流,读句子,理解,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
3.说话: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地一抹,好像在说:“。”
4.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1)“怎么样地抹”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尝试用上这些词语“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喜滋滋“等词。
(2)提示学生渔人说话时对鸬鹚用上称呼语。
(3)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 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5.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欣赏
6.用上下面的词语说一说鸬鹚捕鱼的经过。
等待命令-----钻进水里------钻出水面-----跳上渔船-----又跳下水去
7.齐读2-5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6-7节
1.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景物和课文前面的内容有联系又有区别?
2.从渔人划船回去了,对渔人的“悠然”有更多一点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1.总结:《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渔人的渔家生活的乐趣。这不仅是《鸬鹚》,也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2.齐读课文。
教学反思 《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诵读感悟来品味美丽意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选的,读起来也更投入。我们可以请同桌相互评读,也可以请喜欢同一段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谈体会感受。如课文第一节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课文的描述让我们犹如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除了鸬鹚,你还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用心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最后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让学生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通过这一系列地朗读训练,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文字美,更感悟到了文本的意境美。
2、44、鸬鹚教学设计
44、鸬鹚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11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夕、垠、窄、列、脖、炊”等6个汉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要求圈画出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时的动作的词;能抄写描写湖面平静的句子。能按提示介绍鸬鹚捕鱼的经过。
3.了解鸬鹚能帮助渔人捕鱼的本领,体会渔民的渔家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本课“夕、垂、垠、窄、列、粼、喉、脖、炊、袅、痕”等11个生字;描写“夕、垠、窄、列、脖、炊”等6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对课文第一节中的优美语句有所积累。
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人的“悠然”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图片出示鸬鹚,教师简介鸬鹚。
3.出示句子:夕阳下,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4.根据对鸬鹚整体特征的了解和读句,教学生字:夕、列、喉、脖
5.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课文,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课文的描述让我们犹如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除了鸬鹚,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
绿油油的湖面 一望无垠的稻田 又窄又长的渔船
碧绿的垂柳 袅袅的炊烟 悠然的渔民
4.教学剩余的生字
5.指导写字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静、美)
3.读句子体会,理解“悠然”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
4.画面介绍。
(二)学习课文2-5节
1.由读课文2-5节,用“——”划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句子,再圈出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时动作的词。
2.流,读句子,理解,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
3.说话: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地一抹,好像在说:“。”
4.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1)“怎么样地抹”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尝试用上这些词语“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喜滋滋“等词。
(2)提示学生渔人说话时对鸬鹚用上称呼语。
(3)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 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5.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欣赏
6.用上下面的词语说一说鸬鹚捕鱼的经过。
等待命令-----钻进水里------钻出水面-----跳上渔船-----又跳下水去
7.齐读2-5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6-7节
1.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哪些景物和课文前面的内容有联系又有区别?
2.从渔人划船回去了,对渔人的“悠然”有更多一点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1.总结:《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渔人的渔家生活的乐趣。这不仅是《鸬鹚》,也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2.齐读课文。
教学反思 《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诵读感悟来品味美丽意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选的,读起来也更投入。我们可以请同桌相互评读,也可以请喜欢同一段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谈体会感受。如课文第一节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课文的描述让我们犹如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除了鸬鹚,你还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用心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最后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让学生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通过这一系列地朗读训练,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文字美,更感悟到了文本的意境美。
3、《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体会湖面的变化
(一)朗读课文。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描写了湖面,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一句把什么比作镜子,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要像镜子,还得怎样?
生:还要很亮。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从第二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有了这变化,湖面还美吗?
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 )( )的波纹
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
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 )( )的大花。
生:“一朵朵”
生:“美丽”
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跳跃的浪花,像( )的( )花。
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
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
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
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异口同声)美!
(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如果湖面无变化,总一个样子,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生:就不好看了,让人看烦了。
生:就没有意思了,因为太单调了。
师:怎么单调呢?
生:总是一个样儿,没变化就单调了,不好看了。
师:说得好。缺乏变化就单调,就不吸引人。课文里的小湖,湖面有静有动,富有变化,使小湖显得很美。
二、体会鸬鹚的可爱
(一)湖面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简单说说怎么有关。
(二)观察图画,联系课文,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
(三)体会鸬鹚捉鱼时的表现。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鸬鹚捉鱼的经过,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鸬鹚捉鱼时表现得怎么样?
生:它很听话,渔人拿竹篙那么一弄它就下去了。
师:渔人怎么一弄,鸬鹚就立即跳入水里了。这里有一根教杆,拿来当作竹篙;这里是讲台桌,把一侧当作船舷。谁愿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生:(表演动作,用教杆在讲台边轻轻擦过。)
师:真正的渔人这一下不仅轻,还怎样?
生:快。
生:熟练。
师:这轻快熟练的一弄,课文叫作一?
生:“一抹”。
师:从鸬鹚对这一抹的反应,不仅看出它听话,还可以看出它对捉鱼怎么样?
生:它特别积极,它都等不及了。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渔人一抹,命令来了,它马上就跳到水里。
师:把鸬鹚来捉鱼时的表现和入水的情况联系起来,咱们体会到鸬鹚捉鱼是很积极的。再从它们出水的情况看。把写鸬鹚出水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它拍翅膀的样子,能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吗?
生:“主人,我捉到鱼了,给你!”
生:“我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快拿去吧!”
师:你怎么知道它捉的鱼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师:鸬鹚这样主动地帮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
生:好帮手。
生:忠实的朋友。
3.认识鸬鹚的可爱。
师:把鸬鹚捉鱼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说说鸬鹚可爱在哪里。
生:它是渔人捉鱼的好帮手。
生:它把捉的鱼都给了渔人,它很忠诚。
师:这是从鸬鹚对渔人这方面说;再从鸬鹚引起的湖面的变化体会。
生:它一捉鱼,打破了小湖的平静,使小湖有了变化,更美了。
师:好,鸬鹚的活动引起了湖面的变化,给小湖增添了美丽,这是它可爱的又一方面。
三、体会渔人付出的劳动和感情
鸬鹚虽然有潜水捉鱼的本领,但是能这样可爱,又离不开谁呢?
(一)观察图画,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生: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要是没训练好,早乱扑腾了。
师:好,注意透过鸬鹚的表现体会。再从渔人来体会。
生:渔人没有急着捉鱼。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师:仔细观察图画,体会渔人怎么悠然。
生:他盘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头,看着平静的湖面,像镜子,还有稻田,一望无垠,他心里很高兴。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烟。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能这样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闲自在。
生:鸬鹚给训练好了,很听话,渔人才能这样悠然。
生:他想先别忙,先吸吸烟,待会儿鸬鹚一定能帮我捉好多好多大鱼。
师:这信心来自平时训练鸬鹚下的功夫。平时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时候才能悠然。
(二)从渔人使用鸬鹚捉鱼的行动,双方的配合效果看,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三)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体会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总结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资料提供者:
4、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 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 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平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平静。
(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资料提供者:
5、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9 鸬鹚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
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i,声母是“ch”,翘舌音;
“舷”字读xian,不读xuan;
“拣”字读jian,不读lia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
“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4.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查字典是解释词语的最简单的方法,但有些词语尽管字典上解释得很详细,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借助课堂讨论,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好办法。
比如:“鸬鹚”是一种水鸟,生活中不常见,但也许有的同学见过鸬鹚的标本,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教师应该启发这样的同学大胆地讲自己对鸬鹚的认识。
鸬鹚:一种捕食鱼类的水鸟,也叫水老鸦,鱼鹰。羽毛主要为黑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嘴扁而长,上嘴尖端处有钩,颌(he)下有一个大喉囊,捕的鱼就放在囊中。我国南方水乡人经常驯养鸬鹚来帮助捕鱼。
“竹篙”:就是撑船用的长竹竿。它和公园里划船用的桨的作用是一样的,但要长得多,而且是可以前后左右活动的,一篙下去就可以插到河底。
“袅袅”一词是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课文中用来形容岸上的炊烟回环旋转,慢慢上升的样子。
“悠然”:清闲、安逸的样子。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一望无垠”:垠,界限、边际。形容一眼望不到边。“粼粼”: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平静”:一般指心情、环境没有不安和动荡。本文指环境。
5.出示幻灯片,区别字形,辨析词义。
(1)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组织学生先讨论字形,找出幻灯片中形近字的不同之处,再组词。
抹(一抹) 喉(喉咙) 炊(炊烟)
沫(泡沫) 猴(猴子) 饮(饮料)
痕(痕迹) 垠(一望无垠) 囊(喉囊)
狠(凶狠) 银(银行) 襄(襄樊)
(2)辨析词义,区分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恢复(还原 复原)
悠然(悠闲 闲适 自在)
平静(宁静 安静 无声无息)
一望无垠(一望无际 一望无边)
逐渐(渐渐 逐步 慢慢)
粼粼(清湛 清澈)
水痕(水迹)
反义词:
悠然(忙碌 紧张)
粼粼(混浊)
柔光(强光)
平静(动荡)
(二)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与《火烧云》一样,同是写景的文章,在段落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想一想,《火烧云》的段落结构以火烧云“到来前”“出现时”“消退后”为线索分为三段,《鸬鹚》这篇课文也可以这样考虑。可是同学们接触这样的课文还比较少,因此用这种方法分段可能有难度。
教师可以采用先了解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主要写的是谁?做什么?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写在平静的湖面上,鸬鹚等待着渔人捕鱼的命令;
第2自然段主要写渔人驱赶鸬鹚下水;
第3自然段主要写鸬鹚捕鱼的情景;
第4自然段主要写渔人收鱼的繁忙景象;
第5自然段主要写炊烟升起来了,渔人停止捕鱼;
第6自然段主要写渔人划船回去。
第7自然段主要写湖面恢复平静。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明白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讨论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课文叙述的思路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能会这样分析:第一自然段讲湖面平静,渔人还没有捕鱼;第
六、七自然段讲渔人停止捕鱼,湖面又恢复了平静;中间几个自然段则是捕鱼时的忙碌景象。
教师要在同学们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得出以下结论:
课文是按照“静——动——静”或“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与《火烧云》的结构真的是很相似,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分段,就不会太麻烦了。
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文章结构,段意是比较容易概括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鸬鹚捕鱼前湖面的平静。
第二段(第
2、
3、
4、 5自然段)写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第三段(第
6、7自然段)写渔人归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三)完成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动—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从插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恬静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动笔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交待时间和表示天色变化的句子,然后谈一谈感受。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②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③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④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导同学们谈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四句话说明渔人捕鱼的时间是傍晚。天色的变化是随着夕阳渐渐落下去,夜幕即将降临而逐渐暗下来。)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讲的是这个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湖面→岸边→远处的几只小渔船→近处的一只渔船→渔人→鸬鹚”这样的顺序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图中的景物、人、鸬鹚各有什么特点,然后综合起来再思考:画面上的重点是什么?看后有什么感觉?
(图上画的是小湖的景色。湖面平静如镜;岸边垂柳成荫,遮住金黄色的稻田;几只小渔船轻轻地浮飘在湖面上;近处一只渔船,渔人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鸬鹚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这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恬静的感觉。)
(课文中第一段具体地描绘了这个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课文的插图与第一段的内容紧密相联,画面给人宁静、优美的感觉。请同学对照画面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幅画面的。
(“夕阳”表明时间是傍晚。“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几句话集中体现了小湖风平浪静。“一望无垠的稻田”,勾划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风光,既写出了稻田的广阔,又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有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表现了渔人捕鱼前清闲安然的心境和对捕鱼这一事有准备就绪,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也作好了准备,在静候捕鱼命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船“浮”着,人“坐”着,鸬鹚“站”着,说明此时的船、人、鸬鹚都处在静态,描绘了宁静而美丽的情景,与画面的意境是相一致的。)
板书:湖面平静
渔人悠闲
鸬鹚静立
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写了小湖环境的优美、渔人的悠闲、鸬鹚的静立,这些相互映衬,与太阳快要落山的时间相联系,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请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把画面写得这样美的呢?
(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小湖到岸上,由远处的几只渔船到近处的渔船、渔人、鸬鹚。)
这是捕鱼前的一张静态图,紧接着捕鱼开始了,一切都变得热闹、忙碌起来。
板书:捕鱼前
(三)学习第二段。
捕鱼开始了,湖面还是那么平静吗?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画一画这一段中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动作,然后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
(湖面已经失去了平静,因为渔人开始捕鱼,“荡起一圈圈波纹,浪花也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板书:失去平静 荡起 跳跃
(先讲到渔人的动作有,“站”、“拿”、“抹”这些动作表现了渔人的熟练和轻捷。又讲到鸬鹚的动作有,“钻出”、“拍着”、“跳上”这些动作概括了所有鸬鹚出水的神态、动作,说明鸬鹚机灵、善于捕鱼。接着又讲到渔人的动作,“抓”、“挤”、“甩”,这一系列的动作娴熟利落,说明渔人经验丰富,对鸬鹚的驯养到位。)
板书:站 拿 抹
钻出 钻进 跳上
抓 挤 甩
指导朗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出重点,语速可稍微快一点,语气是欢快的。多请几位同学读。
启发学生想象,大胆发言。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画出一幅“捕鱼图”。
(十来只鸬鹚不断地在船上跳上跳下;渔人也不断地抓住鸬鹚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出来,又把鸬鹚甩进水里,都快忙不过来了。)
在充分的讨论、互相启发后,同学们的脑海里肯定已经出现了一幅生动、活泼、有趣的“捕鱼图”,或许还是活动的电视片呢!这样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板书:捕鱼中
(四)学习第三段:
“天色渐渐暗下来”,湖面又怎么样了呢?请同学合上书,静静的听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渔人捕鱼之后归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现在的湖面上与第一段一样吗?为什么?
(现在的湖面与第一段一样的平静,但已经没有了渔船和鸬鹚,只有一条“水痕”。因为捕鱼结束了,渔船都回去了。)
板书:湖面 平静 水痕
捕鱼后
(五)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段,“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语言精美,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变化,使我们从一篇课文中看到了三幅美丽的画面,也使我们从静到动再到静的环境变迁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静 动 静
(六)巩固练习,完成课后作业。
1.在课堂练习本上,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2.利用幻灯片填空,练习背诵。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 ),鸬鹚就都( )着翅膀( )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 )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 )水面,( )翅膀( )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 )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 )了出来,又把它( )进水里。
3.结合板书,试着背诵全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郑振铎 作者郑振锋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国外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逝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泰戈尔传》、《郑振铎文集》等。除本文外,《别了,我爱的中国》、《燕子》也是他的作品,也编入小学语文课本。
鸬鹚 水鸟,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暗黑色,上嘴的尖端有钩,脚趾间有完整的蹼膜,极善游水,视力敏锐,有一副强硬锋利的钩嘴。食道前端有一个可以膨胀的喉囊,用来贮存捕到的鱼。它一旦把鱼吞到肚里,鱼肉很快消化,鱼骨在胃中来回蠕动,胃液把鱼骨裹成丸状,然后从嘴里吐出。鸬鹚生活在湖泊沼泽地带的芦苇中,以鱼为主要食物。在水中遇到较大的鱼,几只鸬鹚会通力合作,把鱼叼出水面。鸬鹚的寿命约为20~30年。鸬鹚生长到三个月时就会下水捕鱼。我国南方多饲养它来帮助捕鱼。通称鱼鹰,有的地区叫墨鸦。
资料提供者:liwei
6、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3、鸬鹚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用词能力。
3、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渔人、鸬鹚、湖面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处理字词,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字,看生字表,读准字音,指出它们的音部、部首、共几笔,并组词。
鹚 C 鸟 14 鸬鹚
垠 Y 土 9 无垠 无边无垠
窄 Z 10 宽窄 窄小
悠 Y 心 11 悠悠 悠扬
抹 M 8 抹去 涂抹
粼 L 16 波光粼粼
挤 J 9 挤着 拥挤
炊 C 火 8 炊烟 炊事员
袅 N 鸟 10 袅袅
舱 C 舟 10 船舱 机舱
拣 J 8 拣起 挑挑拣拣
抛 P 7 抛起 抛球
恢 H 9 恢复 恢弘
2、想想下面的字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鹚 垠 粼 抹 舱 拣 袅
(这些字都是形声字)
3、练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再读。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交流,理清层次。
(按照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来写。)
4、交流信息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读课文,写生字新词语。
资料提供者:
7、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2
1、鸬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平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平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资料提供者:
8、《鸬鹚》教学设计
《鸬鹚》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要求:
1、按照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节。
2、能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渔人动作、神态,湖面情况的词句,理解、体会湖面情况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3、能读、写、默本课11个生字和课后练习中的13个词语。用“无数”、“恢复”造句。
4、了解鸬鹚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的能力。由此体会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教学重点:
按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平静。不平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
教学难点 :
感受大自然的宁静、美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介绍鸬鹚,看插图。
鸬鹚是一种水鸟,羽毛灰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上嘴的尖端有钩。能游泳,善于捕鱼,喉下的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到的鱼就放在喉囊内。这种鸟也叫鱼鹰,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它来帮助捕鱼。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出示——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学生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课文主要写了鸬鹚什么?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按这个变化试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鸬鹚的什么?
板书:准备 捕鱼 结束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
板书:平静热闹平静
(3)按这个变化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7节)
2、读课文,用()找出描写湖面情况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清亮亮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指名分别朗读。
师: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湖面从平静到不平静又恢复到平静的过程。那么湖面的变化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四、学习第一段
(一)边看插图,边听同学朗读。
体会一下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1、听了同学的朗读后,你们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板书:夕阳图(平静)
2、课文第一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夕阳西下、鸬鹚等候捕鱼的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并且通过一些词句把它表现出来了。下面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自学,把表现美景的词句用小圈找出来,用直线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描写渔人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集体来欣赏这些优美词语。
3、分小组学习。
(二)赏析词句
1、逐一出示词句进行赏析
①湖面:绿油油一面镜子
出示小黑板: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你为什么认为这句句子写出了画面的美丽?
(把平静的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没有风,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平静、清澈、透明。所以可以把它比作镜子。)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优美的句子朗读一遍。
②垂柳、稻田:一望无边
③小船:浮
(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因为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平浪静,气氛寂静,齐读这句话。
④渔人:悠然
(先说说“悠然”是什么意思?再说理由)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上很平静。渔人坐在船上安祥地、自在地抽着烟斗,望着那平静的湖面,他显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一切显得是那么安静啊。齐读这句话。
⑤鸬鹚:列队的士兵等待
出示小黑板: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列队的士兵——很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等待”与湖面的平静有什么关系?)
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去捕鱼,所以湖面依然很平静。齐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第一段。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那种宁静,闲适的气氛,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先由老师引读,再齐读。
3、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一段。
4、小结。
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景到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
四、布置作业
1、抄词;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对有关词句的赏析,体会了夕阳图的美景,出示板书:夕阳图
这节课我们要来欣赏第二幅画面:出示:捕鱼图
二、学习第二段,赏析词句
随着渔人的竹篙在船舷上轻轻“一抹”,平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指名读第二段,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的湖面情况。
交流板书:热闹
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一)分小组自学第二段,用直线划出鸬鹚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渔人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小圈找出有关词语。
(二)交流
1、交流句子
老师读描写湖面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鸬鹚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渔人的句子。
2、交流词语
①第2节
学生各抒己见
(1)出示句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指名读)“荡起”和“跳跃”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写出了波纹荡开的样子,也描写出了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一朵朵跳跃的样子。)齐读。
(2)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的?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请一个学生做做“一抹”这个动作。全班做。
师:“一抹”,就是竹篙在船舷上一擦而过。
指名读第二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描写的。
引读:师:因为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生:所以湖面……
②第3节
过渡: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现在我们来默读第5节,着看渔人是怎样指挥的鸬鹚捕鱼的?用了哪些词语。
(1)师: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做一个选词填空的练习。
出示小黑板:
伸出 打着 跳上 拍着 钻出 蹦上
扔 压 抓 甩 掐 挤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指名分别读两行词语并交流:
为什么先用“钻”,后用“跳”?
为什么用“抓”,不用“掐”?
为什么用“挤”,不用“压”?
为什么用“甩”,不用“扔”?
(2)齐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里取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
(3)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热闹的场面,要用跳跃、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读,同时体会一下这些动词的准确性。
(4)齐读第二段,注意读出那种欢快热闹的气氛。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此时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归来图:(平静)
湖面上开始安静下来了,直至最后湖面上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
2、默读第三殷,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湖面开始恢复平静了?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烧晚饭了,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静过渡。
齐读。
(2)“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再跳跃了。齐读。
(3)渔人一条条抛小鱼喂鸬鹚。
渔人喂鸬鹚时动作轻、慢。鸬鹚把大鱼留给人们,自己吃的都是小鱼,而且吃得美滋滋的,这使我们想起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齐读。
(4)“渔人荡起桨……”
湖面是平静的。齐读。
(5)“天色……恢复了平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它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也是平静的,课文的结尾与开头前后呼应。
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声音稍轻些,速度稍慢些。
三、总结全文
1、本文通过描绘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归来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从而使我们每个小朋友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2、我们通过本课的朗读训练,学会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由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完成习题
1、指导造句
出示:
恢复:
(1)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恢复了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座古建筑恢复了原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____。
无数:
先把“无数”扩成词组,如:无数彩灯,无数鲜花,无数星星,无数海鸟,无数革命者等,然后再把词组扩成句子。
2、完成填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
鸬鹚
准备 捕鱼 结束
平静 热闹 平静
夕阳图:(平静)
湖面: 绿油油 一面镜子
垂柳、稻田: 一望无际
小船: 浮
渔人: 悠然
鸬鹚: 列队的士兵 等待
捕鱼图:(热闹)
归来图:(平静)
9、《鸬鹚》教学设计
《鸬鹚》教学设计之六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不着“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受水乡的美丽景色。
2、借助重点词语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字词,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水乡的美丽,借重点词语背诵这一节。
一、揭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样子?
干什么用的?
二、学生预习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三、检查交流。
1、重点字形:袅囊抹
2、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学习第一段。
1、一个怎样的小湖?(板书:湖面绿油油平)
为什么能比喻成“一面镜子”?
2、这面大镜子中能映出些什么来?
(板书:垂柳
稻田 一望无垠
小渔船 又窄又长浮
渔人 坐悠然吸
鸬鹚 站好像列队的士兵
3、看板书,复述图意。
4、借助板书的重点词练背课文第一段。
5、这一节写什么?
五、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抓住“一抹”“恢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一:捕鱼图
课件二:捕鱼后湖面平静图。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引入
同学们,今天继续学习21课--《鸬鹚》,我们先把课文那面镜子中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段,注意要背得又美又静。
二、辨析“一抹”
1、列队的士兵在等待怎样的命令?(板书: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你能把“抹”的动作做出来吗?
3、渔人发布命令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4、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体会“一抹”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交流:--渔人爱惜鸬鹚:
——似在鼓励鸬鹚:
——鸬鹚训练有素:
——渔人享受宁静;
三、研读入境。
1、同学们对联这一抹的体会真是精彩,但好戏肯定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你边读课文2-4自然段边找出来。
2、交流:(课件:捕鱼图)
(1)抹出也“波纹粼粼和浪花跳跃”--你是从课文哪儿读懂的?(生个别读句子)
——你读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色或是有怎样的感受?
——是啊,夕阳之下,波光粼粼、浪花跳跃,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2)抹出了“鱼”--你又是从哪儿读懂的?--就只一条?--你又是从哪儿读懂的?(“不断”--不仅不只一条,而是越来越多)
——这一景象你又能来读一读吗?
(3)抹出了“渔人的忙碌”--对啊,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句又该怎么读?
3、同学们真会读书,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想一想: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说得好,渔人这一抹不简单哪,而我们同学们更不简单,如此丰富地体会到了渔人捕鱼的忙碌矣喜悦,现在我们就一起快乐地把2-4自然段读一读,享受一下渔人捕鱼的乐趣。
四、回归平静。
1、(上接学生朗读)岸上炊烟四起--(生个别接读5--7自然段)
2、大家听了又有什么感受?
3、是哪,鸬鹚又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唉,这里为什么要用上恢复?(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一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
4、你能把这种静下来的感觉读出来吗?(生个别读后齐读)。
5、小结: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一下渔人捕鱼的乐趣,并读懂了从鸬鹚的等待命令到下水捕鱼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恢复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师边小结边整理板书)
五、质疑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