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世说新语》教案两则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上《世说新语》教案两则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世说新语》教案两则一等奖

1、人教版七年级上《世说新语》教案两则一等奖

七上语文第08课.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

设计者:王功辉 审稿:2016 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⑴ “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

⑵ “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⑶ “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⑷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

1、A(窃:偷偷地、悄悄地)

2、⑴ 王冕

⑵ 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⑶ 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⑷ 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二: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⑵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⑷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

⑴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⑵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⑶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⑷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⑴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 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⑶ 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 敝人 ② 卑职 ③ 陛下 ④ 令尊 ⑤ 寡人

⑥ 足下 ⑦ 令郎 ⑧ 老朽 ⑨ 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

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⑴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⑵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⑶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

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活动与探究】

1、说话训练:

⑴飘扬的雪花像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一段话来描述它。

⑵以“诚信”为话题,仿照下面的表述,学说一句话。(任选一例)

①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

附答案: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

②诚信使人们彼此信任。

附答案:诚信使人们彼此认同共渡难关;诚信使全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

③ 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诚信是一篇童话,纯真有趣,意味悠远;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

④诚信是什么?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汁水滋润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奏出的交响曲。

附答案: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

附答案: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

2、关于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诚信是做人之本,为让同学们在人生重要的中学阶段,过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价值,故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回顾过去,谈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3、课外阅读,搜集一些古往今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诚信”而建树伟业的人的资料,然后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诚信史”为书名,整理成一本阅读笔记。

4、开放探究: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刨地种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这看得跟砖瓦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抛掉了。两人又曾经坐在一条席子上念书,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念书,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管宁把坐着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不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到了,叹一口气说:“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就把车子烧掉了。

〖参考答案〗

“管宁割席”通过两个小故事曲折地写出了管宁高洁的品格和华歆贪恋富贵的可鄙。

在阮裕焚车故事里,突出了阮裕的性格: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欠缺。

2、人教版七年级上《世说新语》教案两则

七上语文第08课.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

设计者:王功辉 审稿:2016 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⑴ “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

⑵ “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⑶ “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⑷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

1、A(窃:偷偷地、悄悄地)

2、⑴ 王冕

⑵ 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⑶ 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⑷ 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二: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⑵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⑷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

⑴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⑵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⑶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⑷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⑴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 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⑶ 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 敝人 ② 卑职 ③ 陛下 ④ 令尊 ⑤ 寡人

⑥ 足下 ⑦ 令郎 ⑧ 老朽 ⑨ 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

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⑴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⑵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⑶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

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活动与探究】

1、说话训练:

⑴飘扬的雪花像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一段话来描述它。

⑵以“诚信”为话题,仿照下面的表述,学说一句话。(任选一例)

①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

附答案: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

②诚信使人们彼此信任。

附答案:诚信使人们彼此认同共渡难关;诚信使全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

③ 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诚信是一篇童话,纯真有趣,意味悠远;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

④诚信是什么?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汁水滋润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奏出的交响曲。

附答案: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

附答案: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

2、关于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诚信是做人之本,为让同学们在人生重要的中学阶段,过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价值,故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回顾过去,谈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3、课外阅读,搜集一些古往今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诚信”而建树伟业的人的资料,然后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诚信史”为书名,整理成一本阅读笔记。

4、开放探究: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刨地种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这看得跟砖瓦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抛掉了。两人又曾经坐在一条席子上念书,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念书,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管宁把坐着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不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到了,叹一口气说:“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就把车子烧掉了。

〖参考答案〗

“管宁割席”通过两个小故事曲折地写出了管宁高洁的品格和华歆贪恋富贵的可鄙。

在阮裕焚车故事里,突出了阮裕的性格: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欠缺。

3、《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2. 能够掌握重点字音、词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3. 理解文意,作简要分析。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课前

一、课前演讲

教师对学生演讲作简要评论

二、 课前默写

1、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2、 《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3、 《天净沙秋思》中点题的句子是:

4、 《钱塘湖春行》中写人的活动的句子是:

5、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导入

师:我们今天继续复习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至129页——《世说新语》两则(板书)

二、 复习课文

1、 师:拿出本课的复习提纲。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本课的文学常识。

哪位同学能帮我们总结一下。(请一到两名同学)

明确:(投影)①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②作者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③《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2、 师:有哪些字词的读音要我们重点掌握的呢?在书上找一找填在提纲上。

请一名同学说说。(请一名同学,教师做适当补充)

明确: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差可拟无奕

期行非人哉太丘舍去谢道韫

3、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义方面。请同学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义。

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不久,一会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相比。差,大概、差不多。拟,比拟

未若:比不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才到。乃,才。

相委而去:丢下我就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下车引之:引,拉。

顾:回头看。

4、 师:下面我们复习一下的特殊字词。特殊字词包括什么?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等。

首先是通假字,文章中有几个通假字?是哪一个?

明确:尊君在不?不通否

师:找出文中的一个古今异义词。

明确:儿女:课本中指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复习提纲上也已经列出来了,找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

5、 师:第五部分,是特殊句式。课文中有哪几个特殊句式呢?(请学生回答)

6、 师:课文中的重点词的读音、词义、特殊用法我们都解决了,下面我们把它串起来翻译几个句子,看复习提纲。找同学翻译一下。

三、 练习巩固

师:下面咱们做几个题,检测一下我们复习的情况。

(投影)

四、 默写加深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1、选自

2、作者

3、《世说新语》分为_________门,主要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字词读音:

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差可拟无奕

期行非人哉太丘舍去谢道韫

三点字词的意思:

内集:

俄而:

未若:

期行:

舍去: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顾:

四特殊字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然:①公欣然曰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

②然数年恒不一见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日:①寒雪日内集之:①见藐小之物

②吾日三省吾身②下车引之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宾语前置句:

六、译句:注意文言翻译时语序的调整和省略成份的补充。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陈太丘与友期,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日中不止,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新课标教案

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对话交流 拓展专业视野 《全效学习》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5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教案

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6、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教案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5.略6.略7.元方,语言和行为8.守信用、讲礼貌。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13.略

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教案新课标

25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导人
3.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4.诵读课文教师教读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7.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第二课时
一、《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二、《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8、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二五 《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积累运用】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 ) 撒( )盐 差可拟( )( )

柳絮( ) 尊君在不( )

⒉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⒈舍{太丘舍去( )

又渐如高舍( )

⒉不{尊君在不( )

不一状( )

⒊是{则是无信( )

是知也( )

⒋若{未若柳絮因风起( )

坊若者( )

⒊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尊君在不?

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合作探究】

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

【精读精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词语:

日中:

舍去:

无礼:

引之:

2.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

5.“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

6.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7.元方入门之后,友人会怎样?

【主题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主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窘迫)。

1.标题是选用文中谁的话?其中“了了”是什么意思?

2.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其本意是什么?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大未必佳(大:)

⑵韪大踧踖(大:)

⑶人以其语语之(语:语:)

⑷诣门者(诣:)

⑸奕世为通好(奕世:)

⑹时李元礼有盛名(盛名:)

4.译文:

⑴莫不奇之。

⑵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5.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6.孔融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7.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能力提升】

1、名句填空

(1)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名著阅读

(1)《三国演义》中,“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写的人物是

(2)《水浒传》中,“浑身雪练也一身白肉,没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似一根白条。”写的人物是 。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略

2、⑴放弃 房屋 ⑵不,通“否” 表示否定的意思

⑶表判断 这,此 ⑷如 像

3、(1)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2)高兴的样子;什么(3)差不多可以相比(4)你的父亲;“不”通“否”(5)正午;不讲信用;不讲礼貌

【合作探究】

1、“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3、略

【精读精练】1.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2.陈元方;语言和行为。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想表示自己的歉意

5.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行为的抗议和蔑视。

6.守信用、讲礼貌

7.略

【主题阅读】

1.陈韪;聪明

2.年老未必佳

3.⑴大:长大⑵大:非常,表程度深⑶语:话;语:告诉⑷诣:前往,到⑸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⑹盛名:很大的名望

4.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

5.我、君、仆、其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不正确,孔文举是在诡辩。

7.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能力提升】

1、(1)草盛豆苗稀(2)不识庐山真面目

2、(1)关羽 (2)张顺

9、1.散步2.秋天的怀念3.羚羊木雕4.诗两首5.世说新语七年级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散步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 我的儿子

(老) 爱 (小)

我和妻

责任

2.秋天的怀念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 指导自读。

1、 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4、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内容

1、导入

2、朗读课文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5世说新语.

《咏雪》

教学目标 :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工具:录音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差(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背诵课文: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四、课后作业: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

2.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

3.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作品简介及题解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此书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全书共8卷 ,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教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陈太丘与友期》是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筏疏,题目可理解为:陈太丘与朋友有约定。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

不 通“否”,读(fǒu)

3、出示例句划分节奏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③门外/戏

④待君久/不至

⑤相委/而去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

⑦元方/入门/不顾

4、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就其感情把握做点评。

教师提醒:“友人怒:‘非人哉!’”,应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

5、 全班齐读课文,把握节奏,注意文章情感变化。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1、自主释疑,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字词解释进行引导纠正。

3、归纳重点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

③去后乃至:才

④尊君在不:通“否”,文中的意思为“不在”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

⑥则是无信:信用

⑦下车引之:拉

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⑨不同称谓: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翻译课文。

⑴先由同桌之间相互翻译课文。

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 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⑵个别同学翻译。

四、研读课文

1、理清的故事情节。(用原文回答)

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

明确:友人便怒,对子骂父

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

明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友人惭,下车引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2、出现了几个人物?

明确:陈太丘 太丘友人 元方 (板书)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你觉得陈太丘的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 机智 率真 (板书)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五、合作探究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不失礼。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②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已经认错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能“入门不顾”,使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6、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做人应诚信、懂礼 (板书)

1、背诵课文

2、收集十条有关“信”、“礼”的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陈太丘

元方: 聪明 机智 率真

启示: 诚信 懂礼

10、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生本课堂导学案


25 《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3、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 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 过:超过。 顾:回头看。 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 注意省略的成分)
2..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课堂探究
3.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4.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5.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6.“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7.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8.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9.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当堂检测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 )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⑷太丘舍去( )
⑸尊君在不( )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
6.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7.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3分)
8.释词:(4分)
日中:( )舍去:( ) 无礼:( )引之:( )
9.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0.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1.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3分)
12.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参考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6.元方,语言和行为7.守信用、讲礼貌。
8.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9.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10.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1.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1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