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文言教案一等奖

《《人琴俱亡》文言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人琴俱亡》文言教案一等奖

1、《人琴俱亡》文言教案一等奖

期中复习——文言文(人琴俱亡)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   (子猷)语时了不悲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      笃:    了不悲:      舆:     恸: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            而:            何以:            索:          素:            

径:            既:            掷:           恸:            绝: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②月余亦卒    ③子敬素好琴     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      ⑥此已丧矣           ⑦何以都不闻消息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D.何陋之有?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  B.何以都不闻消息?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2、《人琴俱亡》文言教案

期中复习——文言文(人琴俱亡)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   (子猷)语时了不悲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      笃:    了不悲:      舆:     恸: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            而:            何以:            索:          素:            

径:            既:            掷:           恸:            绝: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②月余亦卒    ③子敬素好琴     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      ⑥此已丧矣           ⑦何以都不闻消息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D.何陋之有?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  B.何以都不闻消息?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3、《人琴俱亡》教案

十三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体会兄弟情谊。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文章,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受子猷对弟弟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导入:预习自测

2、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体会兄弟情谊。

3、作品简介:

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4、自主学习,疏通词句:

(1)找出你认为读音需注意的字词。

(2)找出你认为翻译需注意的字词。

(3)把你没弄懂有疑问的词句画出来。

5、自学检查:

(1)读准下列黑色字字音

(2)朗读课文:找生读;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3)逐句检查翻译,并检查重点词的词意:

二、         研读课文,小组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明确:何以……已丧矣     便径入……弹  了不悲、   都不哭、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导致“不调”的因素有哪些?“不调”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是:子敬病了很久,琴放置久了,所以“不调”,

二是:子猷因为失去弟弟而极度悲伤,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你是如何理解子猷“了不悲” “都不哭”的,你认为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子猷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会在九泉之下相见,这是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子猷本身病重,而且加上失去弟弟后伤心过度。

三、         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章中心:本文通过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手足之情)


 

4、《人琴俱亡》教案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

3 、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学习流程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

7、总结《春望》。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2、补充解释:

笼:笼罩,动词。

犹:还,仍然。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3、讨论两个“笼”字的含义。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5、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三)、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背景。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进而说说诗意。

指名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讨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的?”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四、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重点字词释义

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大动~~。

3、合作学习: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请教你的学习同伴。

4、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义。

5、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

6、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7.创新思维: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8、知识拓展,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句。

9、结束全文。

5、《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力求弄懂课文大意。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理解这则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难点: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二、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提高文言语感。

三、弄懂文章大意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补充词语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掷,投掷,抛掷,扔。

6、因恸绝良久。

因,副词,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绝,死亡。

7、月余亦卒。

亦,副词,也。卒,死。

参考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6、《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设想: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第一段

【实词】笃:du(病)重左右:近旁的人,近侍/左边和右边

索:要舆:车轿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而:承接连词了liao:完全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径:一直

卒:zu○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绝,气息中止,死亡。

【虚词】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1知人论世:(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2`2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2`3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抑制——喷发:手足情深)

○2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

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3写作技巧: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

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读(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1、个读2、全班读3、教师范读

七、背诵

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

八、作业布置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

九、板书设计

人琴俱亡

了不悲

人亡抑制手

都不哭足

琴亡——恸绝良久——喷发深

7、《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

2、师有感情的讲述: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传为佳话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板书:人琴俱亡

二、落实常规展示预习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

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探究、交流,教师板书。

五、作业布置: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板书: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8、《人琴俱亡》教案

第二单元 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的心声;

2、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3、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4、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枣核》 (1课时)

《最后一课》 (2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古诗四首》 (2课时)

《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

畅谈

2

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

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

巡视,参与讨论。

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

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

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

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

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思考后交流。

2

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 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

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

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

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

介绍收集的资料。

2

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

阅读,勾画,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

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

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看,你认为哪首诗的作者最爱国。组织交流评价。

辩论,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第7课时:《晏子使楚》(一)

学习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复述课文故事;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第一块: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四大组认字比赛,说说字的读音和释义。组织比赛,参与比赛。

出字,认字,读读写写。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释义,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你帮我、我帮他,大家一起说故事。巡视,指导,参与。

互帮互助,复述故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8课时:《晏子使楚》(二)

学习目标:能通过表演感受到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

课前学习:回忆课文中某些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回忆故事大概内容。

第一块:复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晏子使楚》原形重现(晏子模仿秀)。组织讨论,表演,评价。

讨论,交流,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

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第9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2、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查找有关渣滓洞的资料;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

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

第一块:语文活动:走进“渣滓洞”。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走进”渣滓洞。学生、老师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渣滓洞有关情况,感受渣滓洞的生活。组织交流。

展示图片,朗读文字资料,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诗歌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朗诵(表现)两首诗。组织比赛,指导,组织评价。

小组交流讨论参赛,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革命烈士诗抄》,记诵有关诗篇。

第10、11、12课时:写作

学习目标:根据中心选择材料,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1课时

阅读《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范文朗读,作文指导。

阅读,思考,听读。

第2课时

写作实践,自评

写作,自评。

第3课时

互评,作文讲评,好文章推荐。

互评,听读。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前学习:收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总结单元课文内容,引入“爱国主义”主题,引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思考。

2

情境1:简单介绍所收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资料。

介绍资料。

3

情境2: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讨论并确定“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的活动方案。巡视,指导,参与。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集体或小组行动,开展“采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

第14课时:单元专题总结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单元专题探究成果(包含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2

情境2:自评互评学习本单元后的收获和学习表现。

自评,反思。

教学反思

9、《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感受到子猷与子敬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俗话说:“兄弟如手足”,我们今天要学的《人琴俱亡》讲述的是哪两位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呢?组织学生默读。学生快速读课文后回答。

组织学生进行作者、作品介绍简单介绍魏晋名士风度学生交流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找出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对重点语句做标记。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在教师指导下释疑。

3自由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兄弟之情的句子。学生交流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翻译课文看注释结合查工具书疏通文意

2检查翻译情况:复述课文内容。一人读一人译,复述内容。

3创设问题情景:既然兄弟情深,为何子敬死了,子猷却“了不悲,都不哭”?再读文章,思考讨论。

4“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小组推荐交流

课后学习:

1、了解和探究魏晋名士风度及其社会成因。.

2、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10、《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设想: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

笃:du

(病)重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

左边和右边

索:要

舆:车轿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俱:(副词)都、全

而:承接连词

了liao:完全

都:总、竟

第二段

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

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

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1知人论世: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2`2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2`3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

——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

○2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

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3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

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

(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1、个读

2、全班读

3、教师范读

七、背诵

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

八、作业布置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

九、板书设计

了不悲

人亡

抑制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

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