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等奖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故都的秋》导学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维目标:
1、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的创作背景。
2、 把握文章围绕故都的秋写了哪些景物。
3、 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4、领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1、重视朗读。本文的抒情性很强,例如写秋晨院子、秋槐落蕊和秋雨等段落,宜多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
2、“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当然,“非指示”只是强调要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它并不排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拉近师生距离,说明教学理念的方式导入。
二、 教学步骤
A、合作交流,共享预习成果
设想:因为一堂竞赛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堂课也只打算重点研读绘秋景这一块内容。所以必须让学生课前预习,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个环节就是对预习效果的一个检测,同时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作必要的铺垫。主要是从作家经历、写作背景和字词积累方面进行检测。
B、合作学习,走进故都的秋
(一) 朗读课文,概括画面
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自在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划,与此同时要以把握文章内容作为主要学习任务。自己独立自主地弄清楚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文章题为“故都的秋”,哪些段落是具体写故都的秋景的?可以概括为哪几幅画?
(二)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可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写景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与大家交流分享。具体的实践中,可能采取先教师引导品析一段,然后让学生自主品析一段的办法。
预设: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的“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这些景色描写着力突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三) 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设想:这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研究的眼光仔细读课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不能发现问题的要能思考课后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发现问题可以自主发现,也可以合作发现。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解答,而是要尽量引导提出问题者自主思考解决,还不能的,提交全班合作解决。这个环节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重点环节。
预设:学生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方面的问题
1、作者写的就是北平的秋天,可是为什么题目不写“北平的秋”而要写“故都的秋”?
2、为什么在写秋雨这一段的后面写到北平人“微叹着互答”这些内容?这和写秋有没有关系?与“悲凉”有没有关系?
3、为什么作者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4、为什么作者要写“扫帚留下的丝纹”,这些东西和写秋天有什么关系?
5、作者对故都的秋到底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他如果喜欢的话,为什么写得那么“悲凉”呢?(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文贵情真。作者为什么喜欢“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这和作者的审美情趣、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语言方面的问题:
1、文中为什么夹些英文?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夹些英文,就像是有钱人喜欢镶颗金牙一般”,这篇文章是不是也这样?
2、为什么这了字要“念得很高,拖得很长”?为什么字念错了,作者还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结构方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写北平的秋天,好像写得很零乱,请问,这些材料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技巧方面的问题:
1、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地坛等,我所知道的香山的红叶也很美,可作者为什么写这些花呀草呀蝉呀槐树呀之类的东西?(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2、作者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又在第五、六段中写到“南国的秋”?(对比、烘托)
C、读写结合,走出故都的秋
设想:本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又极有特色,例如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取景物,例如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写景,比如十分注意词语的锤炼等等。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将文章当中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运用到有个性地表达当中。
习题:运用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抒发某种感情。
D、课堂总结
1、请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2、《故都的秋》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故都的秋》导学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维目标:
1、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的创作背景。
2、 把握文章围绕故都的秋写了哪些景物。
3、 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4、领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1、重视朗读。本文的抒情性很强,例如写秋晨院子、秋槐落蕊和秋雨等段落,宜多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
2、“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当然,“非指示”只是强调要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它并不排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以拉近师生距离,说明教学理念的方式导入。
二、 教学步骤
A、合作交流,共享预习成果
设想:因为一堂竞赛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堂课也只打算重点研读绘秋景这一块内容。所以必须让学生课前预习,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个环节就是对预习效果的一个检测,同时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作必要的铺垫。主要是从作家经历、写作背景和字词积累方面进行检测。
B、合作学习,走进故都的秋
(一) 朗读课文,概括画面
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自在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划,与此同时要以把握文章内容作为主要学习任务。自己独立自主地弄清楚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文章题为“故都的秋”,哪些段落是具体写故都的秋景的?可以概括为哪几幅画?
(二)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可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写景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与大家交流分享。具体的实践中,可能采取先教师引导品析一段,然后让学生自主品析一段的办法。
预设: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的“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这些景色描写着力突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三) 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设想:这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研究的眼光仔细读课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不能发现问题的要能思考课后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发现问题可以自主发现,也可以合作发现。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解答,而是要尽量引导提出问题者自主思考解决,还不能的,提交全班合作解决。这个环节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重点环节。
预设:学生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方面的问题
1、作者写的就是北平的秋天,可是为什么题目不写“北平的秋”而要写“故都的秋”?
2、为什么在写秋雨这一段的后面写到北平人“微叹着互答”这些内容?这和写秋有没有关系?与“悲凉”有没有关系?
3、为什么作者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4、为什么作者要写“扫帚留下的丝纹”,这些东西和写秋天有什么关系?
5、作者对故都的秋到底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他如果喜欢的话,为什么写得那么“悲凉”呢?(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文贵情真。作者为什么喜欢“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这和作者的审美情趣、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语言方面的问题:
1、文中为什么夹些英文?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夹些英文,就像是有钱人喜欢镶颗金牙一般”,这篇文章是不是也这样?
2、为什么这了字要“念得很高,拖得很长”?为什么字念错了,作者还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结构方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写北平的秋天,好像写得很零乱,请问,这些材料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技巧方面的问题:
1、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地坛等,我所知道的香山的红叶也很美,可作者为什么写这些花呀草呀蝉呀槐树呀之类的东西?(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2、作者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又在第五、六段中写到“南国的秋”?(对比、烘托)
C、读写结合,走出故都的秋
设想:本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又极有特色,例如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取景物,例如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写景,比如十分注意词语的锤炼等等。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将文章当中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运用到有个性地表达当中。
习题:运用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抒发某种感情。
D、课堂总结
1、请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2、教师小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3、《故都的秋》导学案
年级科目:高一语文 审核: 班级:
设计者: 时间: 学生: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重点难点】1、会分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
【知识链接】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
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请每位同学准备导入词,组内交流,课堂展示:
2、 简介作者:
3、 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4、 朗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预划重点句(感知语义丰富、蕴有内涵的关键语句,作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据)检查《导与练》填写的情况。
5、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标出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2)、开动脑筋联想想象,“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看看郁达夫带领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给每幅图景题一个恰切的名字。
二、课堂学习过程:
1、课前串词。
2、学生板书课题(书写水平)C
3、简介作者:A
4、介绍本文写作背景:A
5、朗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预划重点句(感知语义丰富、蕴有内涵的关键语句,作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据)检查《导与练》填写的情况。B
6、整体感知:
⑴把握本文主旨。B
⑵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B
⑶写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B
7、情感赏析:
⑴向往:
①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强烈向往? BC
②作者是怎样表达向往之情的?C
⑵颂赞:
①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深情赞颂?BC
②作者如何赞颂故都的秋?C
③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C
④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D
⑶眷恋:
①品味本文最后一段。C
②作者如此的眷恋,是否还饱含着别的意味?D
【回顾小结】(师生共同)
【课堂检测】《听课手册》课堂演练部分AB
【作业布置】练习册阅读部分BC
【自我反思】师生共同反思D
1、 目标达成情况abcd
2、 学习参与程度ABCD
3、 需要改进方面ABCD
4、《故都的秋》教案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棗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
(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根据想象力分别把景色画出来。然后,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秋景来表现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5.课文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意图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7.作者运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
师:翻开课后练习2,请一位同学结合练习2来完成第一部分“总起”。
生:①处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②处写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北国之
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
“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
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从这,同学们能回答练习1吗?
生(齐答):“味”,即“清”、“静”、“悲凉”。
师(点头表示满意)(弹出板书,如下)
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师: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下面请五位同学尽情发挥画艺
(五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
师: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生: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师:说对了。
五位同学都画好了。请每位同学结合练习3来介绍秋景图。
生甲: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师(投以赞赏的目光)
生乙:这是槐树的落蕊图。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生丙: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丁: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生戊: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师:这五位同学都画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
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同学们能回答练习7吗?
生(参差不齐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师: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哪个同学能结合练习4说一下?
生:作者通过“清”、“静”、“悲凉”这共同点来处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他的处境有关。这样,就决定了作者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师:很好。同学们可结合“预习提示”来体会。在这部分的最后,作者再次通过文学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话是棗
生(齐答):“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师:(点头)(弹出板书,如下)
记叙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清”②秋槐蕊“静”③秋蝉“悲凉”④秋雨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第三部分
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哪个同学能回答练习5?
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
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
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最后,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第四部分
师(弹出全文结构图,如下)
故都的秋
1、总起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分写记叙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静”③秋蝉
“悲凉”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总括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
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师:全文学习完了,同学们定能回答练习6?
生(齐答):颂秋。
师:嗯!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如此写秋,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学习了这文,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用到做文章中。
结语设计
师: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我们就结合音乐《秋思》一起来齐声朗读这“一曲悲凉的颂歌”。
生(齐声朗读)
课堂教学结束
5、《听听,秋的声音》名师导学案
【小编寄语】《听听,秋的声音》名师导学案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听听,秋的声音》名师导学案
一、教材简说
本单元的课文以秋天为内容,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三、教学建议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1)听秋声。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
2.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
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习题设计
一 、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匆匆地( ) 快活地( ) 悄悄地( )
拼命地( ) 轻轻地( ) 好奇地( )
甜甜地( ) 认真地( ) 高兴地( )
二、发挥想象。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听听,秋的声音》名师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6、《秋声赋》导学案
11 背影 学案(一)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细读课文,感情探究;
3、组内交流,代表展示。
三、成果展示
1、初读课文,做好两件事:
(1)看注释,读课文;查字典,读课文,并联系语境认识和理解下列词语。
交卸 奔丧 踌躇 迂腐 蹒跚 琐屑
晶莹 狼藉 赋闲 颓唐 亏空 勾留
(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
2、再读课文,要求画出文中反映作者“泪如泉涌”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
(1)第一次流泪:
原因:
背景材料: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人称“小坡公”。曾经在江苏东海(海州)、江苏高邮、江苏徐州等地做过小官。在徐州时,做到了“烟酒公卖局长”。1917年的冬天,“小坡公”的母亲死了,自己也因受别人诬陷被解除了职务,“烟酒公卖局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肥差,然而小坡公不仅没有发财,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而这时二儿子物华中学即将毕业,想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工程系,但他此时已拿不出学费,无法成全其愿望了。朱自清回到家中看到的是:厅上只剩下几幅字画和一张竹帘,原来摆在案上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以及挂在壁上的郑板桥手迹等,都已送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萧索非常。
7、14.《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预习】
1.搜集作者相关材料,准备交流。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 )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寥阔(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3.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 语调及 重音的把 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1.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 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2.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 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 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 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学习反思】
8、《秋兴八首》导学案(其一)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了杜甫的《秋兴八首》导学案(其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关于练习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秋兴八首》导学案(其一)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9、《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10、《15短文两篇学案》导学案
编号:
主备人 | 备课组长 | 审核人 | 签印 人 | |||||||
课题 | 使用时间 | 第 周星期 |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二 课时 | 学生姓名 | 班 | |||||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 情( ) 诘难( )( ) 滞碍( ) 吹毛求疵( ) 狡黠( ) 咀嚼( )( ) 死抠( ) 豁然( ) 迂腐( ) 2、解释词义: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谈读书》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 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 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 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学后反思】 本课结束,你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了吗? _ 你的收获是什么?_________ _ 个人学习等级评定:☆☆☆☆☆ 小组等级评定:☆☆☆☆☆ 备 注 备 注 | 备 注备 注 | |||||||||
11、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
12、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导学案(含答案)
26.歌 词 三 首
学习目标
1.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2.培养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声和爱国之情。
●重点:领悟歌词中的热爱祖国之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体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及至今天的戏曲、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创作,作品的文辞部分仍称作歌词。创作歌词,一般称为 填词 或作词。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掀起(xiān) 哺育(bǔ) 山巅(diān) 滋长(zī)
yíng(萦)绕 抽suì(穗) 梳zhuāng(妆) 屏zhàng(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明媚的阳光:(景物)鲜明可爱。
(3)发扬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浊流婉转:曲折。
4.整体感知。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歌词通过一位 海外游子的 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 祖国繁荣富强 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 黄河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结构分析。
(1)《我的中国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16行):歌唱 理想。
第三层(第17~24行):歌唱 未来。
(3)《黄河颂》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1)“中国心”是歌词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3)“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的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我的祖先”,在这里是泛指,或者说是指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借指祖国,形式上排列整齐,音律和谐。“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两个“不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5)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是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问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词中“希望的田野”指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希望的?
“希望的田野”指的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在文中主要指祖国。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希望。
这首歌词由三个排比段构成,作者分别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
问题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
首先,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就是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家乡的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为了这片田野更加美丽;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意思是为了给这片田野增光,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奋斗。另一方面,由“富裕”“兴旺”,到“美丽”,再到“幸福”“增光”,这些内容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
问题四:读完《黄河颂》,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赞颂黄河吗?
不只是在赞颂黄河。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一种借物抒怀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