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一等奖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研究方向】
1.比较阅读,提高课堂效率。
2.把握重点,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梳理两篇课文,体会蕴含的哲理。 2.提高比较鉴赏的阅读能力。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预习:自读两篇课文,画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像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感受贝多芬两耳失聪,那是怎样的痛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
让我们走进市三高蒋洁美的范文《苦难的精神价值》和培根、周国平的随感——《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的精神价值。
(显示课题“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请大家集体诵读蒋洁美的范文《苦难的精神价值》。
(——教师小结:小作者与大作家关注了同一话题,“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的小作者重视例证,今天所要学习的两位大作家注重哲理。)
三.梳理两篇课文。
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阐释了什么基本观点?画出两篇文章中最能体现
观点的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2.围绕问题,先自读《论厄运》,思考:本文阐释了什么基本观点?画出两篇文章中最能体现观点的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1)先让学生画出名言警句,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所画的读一读。
(2)屏幕显示名言警句,并让大家齐声诵读: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 因为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3)针对“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句话, 重点讨论:为何说“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大家再回到文中,结合名言警句,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答案是其以下四个名言警句,它们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即因为“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
(4)你认为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厄运?
( 答案:“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
3.围绕问题,自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如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可提示看《学案与测评》第49页),再在屏幕上显示概括性的观点:
①.笑对悲剧,慷慨赴死。
②.普通人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③.人在大自然面前要保持尊严,永不倒下。
(2) 画出相关的名言警句。
①先让学生画出名言警句,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所画的读一读。
②屏幕显示名言警句,并让大家齐声诵读: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③讨论理解“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一句。思考:这句话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你能从屏幕上所显示的其它名言警句中找到答案吗?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
——小结:战胜苦难的凡人凡事更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现实性。
四.问题探讨。(见课本第88页“问题探讨”1)
阅读《论厄运》和《直面苦难(节选)》,思考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答案:1.共同之处是:
(1)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
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周国平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2)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
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2.不同之处是:
培根的观点是英雄史诗化的“逆境观”。 如《论厄运》一文引用塞尼卡的名言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又引用了古代诗人曾描写过的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神话。
而周国平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强调“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厄运、苦难面前轰轰烈烈固然可敬可佩,但是凡人凡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诵读这两篇文章中相关内容(《论厄运》全文、《直面苦难》最后一段)。
六.作业。
(1)思考课本第88页的“问题探讨”3,并写下来。
( 如果说逆境是对人的考验,那么顺境同样是考验,比如,如何在顺境中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又如何增强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就如何面对顺境写一则 座右铭。希望大家以此来自勉躬行。 )
(2) 做《学案与测评》中配套练习:第50-51页,第1、2、4、7、8、9、10题;第52-53页语言表达第15、16、17题。
2、《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研究方向】
1.比较阅读,提高课堂效率。
2.把握重点,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梳理两篇课文,体会蕴含的哲理。 2.提高比较鉴赏的阅读能力。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预习:自读两篇课文,画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像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感受贝多芬两耳失聪,那是怎样的痛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
让我们走进市三高蒋洁美的范文《苦难的精神价值》和培根、周国平的随感——《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的精神价值。
(显示课题“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请大家集体诵读蒋洁美的范文《苦难的精神价值》。
(——教师小结:小作者与大作家关注了同一话题,“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的小作者重视例证,今天所要学习的两位大作家注重哲理。)
三.梳理两篇课文。
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阐释了什么基本观点?画出两篇文章中最能体现
观点的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2.围绕问题,先自读《论厄运》,思考:本文阐释了什么基本观点?画出两篇文章中最能体现观点的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1)先让学生画出名言警句,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所画的读一读。
(2)屏幕显示名言警句,并让大家齐声诵读: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 因为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3)针对“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句话, 重点讨论:为何说“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大家再回到文中,结合名言警句,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答案是其以下四个名言警句,它们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即因为“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
(4)你认为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厄运?
( 答案:“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
3.围绕问题,自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如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可提示看《学案与测评》第49页),再在屏幕上显示概括性的观点:
①.笑对悲剧,慷慨赴死。
②.普通人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③.人在大自然面前要保持尊严,永不倒下。
(2) 画出相关的名言警句。
①先让学生画出名言警句,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所画的读一读。
②屏幕显示名言警句,并让大家齐声诵读: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③讨论理解“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一句。思考:这句话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你能从屏幕上所显示的其它名言警句中找到答案吗?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
——小结:战胜苦难的凡人凡事更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现实性。
四.问题探讨。(见课本第88页“问题探讨”1)
阅读《论厄运》和《直面苦难(节选)》,思考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答案:1.共同之处是:
(1)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
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周国平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2)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
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2.不同之处是:
培根的观点是英雄史诗化的“逆境观”。 如《论厄运》一文引用塞尼卡的名言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又引用了古代诗人曾描写过的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神话。
而周国平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强调“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厄运、苦难面前轰轰烈烈固然可敬可佩,但是凡人凡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诵读这两篇文章中相关内容(《论厄运》全文、《直面苦难》最后一段)。
六.作业。
(1)思考课本第88页的“问题探讨”3,并写下来。
( 如果说逆境是对人的考验,那么顺境同样是考验,比如,如何在顺境中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又如何增强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就如何面对顺境写一则 座右铭。希望大家以此来自勉躬行。 )
(2) 做《学案与测评》中配套练习:第50-51页,第1、2、4、7、8、9、10题;第52-53页语言表达第15、16、17题。
3、《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4、《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高二必修)
培根《论厄运》、周国平《直面苦难》
教学目的
1、体会并学习哲理散文的韵味。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 。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论厄运》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霍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令人敬佩,这是塞内加的名言。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寓言》
与图国艰,以度厄运。――扬雄《元后诔》
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能济其厄涣。――《易解注》
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报任安书》
5、高二语文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必修5教学设计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6、《论厄运》《直面苦难》课堂实录
培根《论厄运》与周国平《直面苦难》属于同一个板块“苦难中的尊严”,两文均为哲理散文,篇幅不长,但要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难度较大。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探讨,以提高问题研讨的能力,加深对苦难的认识为目的。所以在设计时,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每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左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下面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师: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点拨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
生:齐答“逆境”。
师:展示学习目标:1、品位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师: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幻灯片展示)
生1: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生2: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我喜欢这两句,它不仅说出了幸福的生活来源于厄运中激发出的坚忍的美德,更以比喻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文采。
师:点拨——这两句话的确写得不错,可是它是不是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句呢?
生3:不是。它说得太形象了,特别是第一句,根本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
生4: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生5: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师:点拨——这位同学很会找,这句的位置是本文的末句,肯定是个收束文章的关键句。
师:引导小结——同学们找得已经很全了。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大家想一想,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生6:要“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师:很好。板书以上三个词。
师:速读(3分钟),思考《直面苦难》中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幻灯片展示)
生7:①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②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③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师:点拨——依行文思路看①句是作者要谈论的话题吗?
生:(齐答)不是。
师:这位同学的②③句,都包含了作者的观点,找得还是挺准的。但是用原文能把作者的观点完整表达出来吗?这两句的含义有没有重复呢?
生8:不能完整表达,含义有重复,其实合并两句即是一个完整的含义: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师:这样已经找到了一个观点了。另外两个呢?大家可要找准关键位置。
生9: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师: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生10: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师:同学们对两文的格言警句揣摩得很好。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现在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生:大声朗读并背诵格言警句。
师:小组讨论(8分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幻灯片展示)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7、《论厄运》《直面苦难》课堂教学实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作者简介: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
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
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
明确:
美术教室的布置;
门上的十字架;
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
“我”的手迹
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
思考:
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
4、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明确:“我”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会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人呢?
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四)题目的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
(五)扩展延伸:
1、“我”是在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战斗充满了憧憬,然而他们可曾明白:自己到底充当了战争的什么角色?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结局如何?在筱敏的《这一代和那一代的理想》中说道:“军国主义的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要在这一代的青年面前都骇的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学生齐读)
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的青年走向了不归之路,主人公“我”失去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2、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PPT)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
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
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
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
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
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
还有那漫天的硝烟
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对战争的感受。(100字左右)
8、《论厄运》《直面苦难》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两篇文章位于苏教版“直面人生·苦难中是尊严”的板块,属于自读或选教课文,从属“问题探讨”的要求。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苦难中是尊严就是如何对待人生中的苦难。教学上要继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人生的认识,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的学习没有难度,可完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目标要求:
1、品位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磨砺自己的心志。
教时: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人生难免遭遇逆境,如何看待?如何面对?我们可以从下面两篇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中得到启发。
二、自读课文,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①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②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③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④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⑤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三、自读课文,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①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②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③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四、同学合作,探讨问题,准备班级交流
1、《论厄运》透现作者怎样的理念?
(勇对厄运,坚忍不拔,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2、《直面苦难》表达出作者怎样的辨证思想?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才挺起的,并非容易形成的,所以不必美化苦难,不必抹杀它的消极作用。)
五、思考问题,合作探讨: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同与不同?
(共同处:都谈到了厄运的不可避免,都强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厄运,都肯定了厄运的积极作用。
不同点:①培根强调的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英雄式的苦难;周国平倡导普通人的苦难,认为面对苦难的是有“软弱天性”的普通人,他们面对的是生活中平凡的苦难。
②培根只承认苦难有积极的意义,但周国平认为不要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因为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既能磨钝敏感的心灵,又能毁灭失意的英雄。)
2、从自然悲剧、社会悲剧、自身悲剧三个方面,举例说说你欣赏的人和事。
(地震、海啸、坍塌、泥石流中丧失的人、《泰坦尼克号》中乐队及杰克在死神面前显示出的人的尊严;屈原、韩非、孙膑、司马迁;海伦.凯勒、史铁生、张海迪、左丘明等。)
3、请你说说在应对苦难中,个人和社会应当如何行动?
(个人勇敢地接受;冷静地思考,寻求解脱的路子;不失尊严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社会要健全机制,其他人要同情帮助。)
六、作业:1、抄录文本精辟语句。2、拟一副对联,激励自己。
9、《直面苦难》教案
苦难中的尊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直面苦难》的主旨,直面人生中的厄运,培养健康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思考其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点拨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
二.检查预习:
见练习册.作者;背景.
三.课堂讨论:
本文是一篇富于深刻哲理的散文。请仔细阅读全文,找出你认为蕴涵哲理的语句,并谈谈其哲理的意义。
1.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2.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3.《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四.写作,讨论,交流.
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哪些情况能称为苦难?
五.布置作业.
见练习册
10、《直面苦难》教案教学设计
2014高中语文《直面苦难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积累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分析文章特点,了解各个层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苦难态度
教学重点:探讨周国平的苦难观。
教学难点:品味理解哲理性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的心中有许多英雄。比如说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高位截瘫却又笑对人生的桑兰;被病魔束缚住躯体,却充满科学睿智的霍金;还有我们之前所学的遭受极刑而无愠色的司马迁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我相信他们也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那么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把他们称之为英雄呢?(明确:他们都是战胜苦难的人。)那是不是世上所有的苦难我们都能战胜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直面苦难》,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重点讲析
1、题解及作者介绍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著名诗人、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代表作品: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三、设疑讨论
1.周国平在文章开头把苦难又称之为“悲剧”,并把它分为几类?(明确: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思考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有何不同?其他同学从文章里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完成这一表格。
【第二段最后一句排比,朗读指导】
对待的心态 | 原 因 | 结 局 | |
社会悲剧 | 精神优于恶势力 | 正义感支撑 历史的公正 | 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英雄(刘和珍、杨德群) |
自然悲剧 | 无法自慰 感到卑微 | 没有灵魂的敌手 没有上帝拯救 | 孤立无助 众生(日本海啸、核泄漏、汶川地震等) |
自然悲剧包括 自然灾害、生老病死 等
2、面对自然悲剧,既然我们战胜不了,注定失败,那么我们是否就只能坐以待毙,被它所击倒呢?作者要求我们该怎样做?阅读第三小节。
勇气(不具英雄色彩的)挺住 不倒下——→维护尊严
如何理解“人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明确:在对自然悲剧,勇敢地承受,本能地承受,在自然苦难面前不退缩、不倒下,就是维护了人作为万物之灵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体面,就维护了人类精神的尊严。人类最终都会回归大地,所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最后的尊严,也就是在死亡威胁面前的尊严——一种从容与坦荡,死是人在世间受到的最后的待遇,在它面前的尊严,当然也是最高的。就如《泰坦尼克号》中,在撞到冰山,船在慢慢下沉的时候,乐手们不能力挽狂澜,但那镇静、坦然的优雅风度才是人在大自然面前最崇高的尊严!他们不是舞台上的英雄,他们被冰水吞没了,但他们却保持了临死前最后的尊严!
(小结(1---3):看来人生不是什么苦难都能战胜的,尤其是面对自然悲剧的时候!在自然悲剧面前,我们注定失败,但我们咬牙坚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从前三段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论述的侧重点是自然悲剧,他采取普通人的视角,透视苦难悲剧的世俗性,揭示出平常生活中苦难的真实面目,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感到生命的卑微”“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但我们仍“不肯让自己倒下”,悲壮中突出了人类尊严的崇高。
4、由此可见,周国平一反传统的英雄苦难观,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述说苦难!那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苦难并保持尊严呢?请大家阅读4----7小节。
明确:第4段,苦难不是人博取同情的资本,更不是人拿来炫耀的资本。
第5段:有些人想用渺小的自我去战胜自然,但最终还是被自然所击倒,成了失意的英雄。所以不要用舞台上的个别英雄事例来埋没众人在苦难面前的姿态:一部分人是一蹶不振,更多的人是战胜不了,选择默默承受!
【“不要对我说”:彻底否定,语气激愤】【“何必”:不满、感叹】
第6—7段:在之前两段否定对苦难的美化后,作者在对比中反复强调:“人天生是软弱的……”,并引出自己的兄弟姐妹是“ ”先肯定人性的软弱,然后【惟其…… 犹能…… 才……一组虚词,突出苦难中的尊严,有力地表达了对苦难的辩证认识】(当海啸来临时,有人为失去的一切痛心疾首,但等一切风平浪静之后,他们又重拾信心再建家园。
当史铁生经历了在最狂妄的年龄被截去双肢的彷徨后,仍能拾起生活的勇气,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所以,有时人在苦难尤其是自然悲剧面前是脆弱的,战胜不了的,但唯有在软弱中显现的承受与尊严才是最令人动容的!)
(小结(4-7)【否定美化苦难】→【指出苦难的消极性】→【还原苦难的真实面目】)
那么,当这些人经历苦难后,随着时间的流失,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会忘却曾经的伤痛,变的更加的超脱呢?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人呢?请大家朗读第8段,用文段里的话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明确:他们不会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仍旧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是舞台上的英雄。他们的心还是软弱的,不要去把他们崇高化,以平常心来看待!
(否定世俗对英雄的错误期待,还原英雄的真实面目——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生活的漩涡中,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日常平凡的苦难,因此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藏在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藏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从平凡个体的生命感受出发,尊重芸芸众生的软弱天性,强调苦难的世俗特征。作者的感悟进一步抽象,上升为现代人心灵世界和生存状况的解读,充满个性化的思辨意味。由具体的可感的苦难,提高到抽象的心灵精神苦难。)
(小结:第三部分(第8段)作者否定了世俗对苦难英雄的错误期待,指出苦难英雄也只是我们芸芸众生的一员,对苦难的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常常不为人知,也无法言说。)
6、强调性总结直面的具体内容到底包括哪些?
明确:四个方面
7《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四、典题拓展
1、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常常被要求去战胜它、超越它,但有些困难是我们无法战胜的。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应逃避,用周国平的话来说就是要直面苦难,即使我们成不了英雄!那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请大家畅所欲言,来谈谈你个人见解
2、同学们,你们的人生道路才刚刚起航,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当苦难来临时,你有什么话对自己说。请大家用一些经典的话来描述一下,作为你的座右铭!(可以形成文字)
不美化苦难
2、不畏惧苦难,勇敢面对苦难
3、只要肯努力,任何苦难都能化解
4、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生活中苦难
五、小结
人的一生,总会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没错,谁都得学着面对人生的苦难。逃避不了的现实,就要学着坦然面对。苦难之于人生,既然无法改变,不如想着怎么去解决。苦难的价值,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你觉得有意义,你就会坦然,你觉得黯然,苦难就无限扩大。我相信,一个历经困苦而仍能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胸中一定藏有许多从苦难中提炼的珍宝。请大家牢记:只有敢于直面苦难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练习上的作业
11、《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