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与人类教案(高二必修)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自然界与人类教案(高二必修)一等奖
自然界与人类·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并掌握重要词语,了解其读音、意义
2 、熟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 理清作者的思路
课 型 : 新 授
教学时数 : 两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 语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老主持人赵忠祥现在主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呀?(人与自然),在其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动物和植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自然界与人类》
二、讲解新授
(一)、课题“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什么短语?
(二)、作者简介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战友,他与马克思一起起草的纲领性文献是《共产党宣言》,当马克思去世后,他继续整理《资本论》。
(三)、字词注音
缩影( ) 踪迹( ) 家畜( )
倾泻( ) 荒谬( ) 瘰疬( )( )
(四)、分析课文
(1)本文第一小节,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动物和人类改变自然界的两者的比较
(2)动物改变自然界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动物改变的环境,反过来作用于原先改变环境的动物,是他们发生变化。
(3)那么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4)课文中是怎样举例说明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的?
①山羊怎样阻碍了希腊森林的恢复 弊端
②圣赫勒拿岛上,为植物的繁殖准备了土地 益处
(5)本小节主要分为两块,一块介绍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一块介绍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课文中是怎样举例证明的?
①消灭植物,种五谷 益处
②种植树木,为获利 益处
③迁移动植物 益处
④动植物经人工培养,已认不出它本来的样子 弊端
(6)课文中“但是”一词为我们转折了语意,引出了动物影响自然界的方式。
动物对自然界的方式是:无意的,偶然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方式是: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有目的
(7)第二节第一句话作者就为我们指出动物是有能力作出有计划的,经过事先考虑的行为。课文下面举了几个事例为我们介绍的?
①食虫植物捕捉食物
②英国的捉狐活动,懂得切断踪迹
③与人接触,而获得较高发展的家畜
(8)第三小节对上文动物和人类影响自然界的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小结,并突出了两者的本质差别
(9)文章第四节“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你们是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胜利”和“报复”?作者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举了哪些事例?
(10)文章第五节作者满怀希望地指出人类正学会更正确地拯救大自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体性的。
(五)总结:作者指出人类应该学会正确地拯救大自然,利用自然规律。
(六)作业
2、自然界与人类教案(高二必修)
自然界与人类·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并掌握重要词语,了解其读音、意义
2 、熟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 理清作者的思路
课 型 : 新 授
教学时数 : 两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 语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老主持人赵忠祥现在主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呀?(人与自然),在其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动物和植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自然界与人类》
二、讲解新授
(一)、课题“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什么短语?
(二)、作者简介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战友,他与马克思一起起草的纲领性文献是《共产党宣言》,当马克思去世后,他继续整理《资本论》。
(三)、字词注音
缩影( ) 踪迹( ) 家畜( )
倾泻( ) 荒谬( ) 瘰疬( )( )
(四)、分析课文
(1)本文第一小节,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动物和人类改变自然界的两者的比较
(2)动物改变自然界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动物改变的环境,反过来作用于原先改变环境的动物,是他们发生变化。
(3)那么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4)课文中是怎样举例说明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的?
①山羊怎样阻碍了希腊森林的恢复 弊端
②圣赫勒拿岛上,为植物的繁殖准备了土地 益处
(5)本小节主要分为两块,一块介绍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一块介绍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课文中是怎样举例证明的?
①消灭植物,种五谷 益处
②种植树木,为获利 益处
③迁移动植物 益处
④动植物经人工培养,已认不出它本来的样子 弊端
(6)课文中“但是”一词为我们转折了语意,引出了动物影响自然界的方式。
动物对自然界的方式是:无意的,偶然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方式是: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有目的
(7)第二节第一句话作者就为我们指出动物是有能力作出有计划的,经过事先考虑的行为。课文下面举了几个事例为我们介绍的?
①食虫植物捕捉食物
②英国的捉狐活动,懂得切断踪迹
③与人接触,而获得较高发展的家畜
(8)第三小节对上文动物和人类影响自然界的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小结,并突出了两者的本质差别
(9)文章第四节“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你们是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胜利”和“报复”?作者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举了哪些事例?
(10)文章第五节作者满怀希望地指出人类正学会更正确地拯救大自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体性的。
(五)总结:作者指出人类应该学会正确地拯救大自然,利用自然规律。
(六)作业
3、高二(下)语文(上海H版教材)《人物形象的鉴赏》教案(第一、二单元)
我是这样设计“人物形象鉴赏”单元(主要是小说)教学的——
[目标设定]
基本目标
1、初步进入鉴赏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在记叙类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理解和鉴赏的异同。
2、引进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一定数量作品的阅读、鉴赏,学习从情节、环境两个方面切入,运用比较法、言行法等方法鉴赏人物性格,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人物性格常识,懂得人物性格复杂化的原因;了解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细节和人物语言的作用。
辅助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鲁迅的小说的历史地位;巴尔扎克及其生平创作;方苞与桐城派散文;曹雪芹及《红楼梦》;曹禺及其《雷雨》历史地位;《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茅盾在文学评论方面功绩;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
2、开拓学生视野——采用“主题读书”“扩展读书”的形式,充分利用《新语文读本》等资源,放手让学生阅读课外的叙事类文学作品;组织“怎样分析细节”和“怎样分析人物语言”专题讲座,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3、尝试以写带读——通过收集、阅读典型范文,试写人物鉴赏一得,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学会鉴赏。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训练学生自读自析课文的能力。
目标链接
1、与“文言文基本过关计划”链接:为“鉴赏、读写并重背景下提高学生文言理解能力”探索和实验提供支撑。
2、与本学期写作教学实现链接:将“细节”与鉴赏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注意读写的结合。
[过程设计]
△准备
——完成《左忠毅公逸事》和《鸿门宴》的文言语言教学。
——初步了解《新语文读本》等教学资源的情况,作好使用的准备。
△实施
第一课时:以《左忠毅公逸事》为例,介绍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识
第二课时:以《鸿门宴》为例,进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指导
第三课时:《红楼梦》专题阅读:《宝玉挨打》+《新语文读本》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写鉴赏笔记
第四课时:课内小说作品的听读《欧也尼·葛朗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读书笔记
第五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1:(每人2~3篇)+读写笔记(课外:自读鉴赏文章)
第六课时:扩展阅读:《新语文读本》小说选读2:(每人2~3篇)+读写日记(课外:摘读鉴赏文章)
第七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细节?
第八课时:交流:“我对《XXX》小说的鉴赏一得”(与写作同步)
第九课时:主题阅读:认识鲁迅(同时布置《祝福》学习要求(书面))
第十课时:《阿Q正传》的互动式学习
第十一课时:《雷雨》背景与基本内容介绍
第十二课时:专题讲座:怎样分析人物的语言
第十三课时:交流:“从《阿Q正传》《祝福》,看鲁迅小说的特点”(与写作同步)
第十四课时:《雷雨》的人物形象讨论交流会
第十五课时:第一、二单元教学总结
△并行
——文言专题教学(见专题教案)、本册书的“宋词”和“中国古代游记”的教学(见专门教案)
——以学生上述阅读和写作的表现为依据给分(包括阅读和写作)
目前,本方案正在实施之中。到今天为止,已经实施到第五课时,学生们很欢迎这种形式——当然,最后效果还要等到全部实施以后。这里贴出来,征求大家意见。
4、物种起源(绪论)教案(必修五)
《物种起源》绪论
教学目的:
一、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筛选局部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长句,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就象是不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人们总在对生物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做着不懈的探索。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怎样产生的。导言,即绪论,一种文体,一般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二、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1.用“跳读法”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可以有不同理解。
(一)四方面: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书的性质;书的主要观点。
(二)两方面:书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三)三方面:写作经过;出版说明,书的基本观点。
2.解决需要注意的词语:
趋向:V,朝着某个方向发展;N,事物发展的方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传布:广泛散布。
3.网页提示本文背景知识:8MU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下列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提问: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
的最重要的条件。(此题其实就是课后练习一的变换,训练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2.胶片选择: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 一般的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选C。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前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对于后者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条件(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B,对于A,只要抓住作者举两例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提问: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代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
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4.阅读第五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
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
逐渐累积起来。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家养变异的意义,即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
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相应问题: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
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四、 小结:
本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 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要信
息。
2. 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同。
3. 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
信息,也可联系上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一、 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课后二、三、四题。
二、 关于长句及长句的分析: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显得庄重的句子,有时是单句,有时是复句。适用于详尽地
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文和政论文。
长句的分析: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 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
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一二句并列关系,二句是个单句,主语“关系”。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
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一个长单句,主语从开头到条件,是一个句子来充当一个成分。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
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面,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
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 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对下列长句进行讨论分析: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
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说明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作者既然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出现?
明确:“力求”二字不可忽视,它对后文起了限制作用,是“极力追求”的意思,它在句中一直修饰到“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所以会有错误出现。
3.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
是雌雄异化,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投影)对本句的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
B. 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 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明确:B正确。A中“又难以解释的”在原句中找不到对应点,原句主要是“仅仅以……来解释……,必然也是不合理的。”C与原文的不同是把原文中的“或”变成了顿号,使原有的选择关系变为并列关系。D的错误与A同,程度还甚于A,故不对。
4.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
到完善的结果,但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句中“事实”与“证据”两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因为事实是指一般的感性材料,而“证据”是指材料中足以反映事物本质的例子,两个词联用,体现了作者的周密。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一个?
明确:不能。前者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后者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5.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
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的“线索”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因为本句中有“还不够完备”的话,所以作者只说“提供线索”,说明作者是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换成“证据”,句意就变成了可以提供带规律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句话也鲜明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周密。“一切”、“最”两词表现了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五、 小结:
本节课,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而应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六、作业:同步训练。
5、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6、看云识天气(我的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修辞手法,学会运用
3.养成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巩固复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播放课件,显示课题),请大家看着这个题目,我们来猜测下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通过这个课题,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怎样通过看云可以知道天气变化。讲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
2.在进入文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放幻灯片,齐声朗读生字)
3.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⑴.标题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
⑵.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又说什么?
明确:⑴。文章内容紧扣标题。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应该首先从标题入手。通过阅读标题来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的去阅读文章。
⑵.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按照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4.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去读文章,请大家一起齐读第一段。
⑴.找出最直接反映云和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⑵.一般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语言总是非常准确、严谨的。试比较阅读课文后面方框内的补充知识那段。两者比较下,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章中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形成排比。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情趣,吸引读者的兴趣。而方框内用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为什么不用这种语言说,原因是多种的,他有实际用途的需要,读者的对象等原因。比如我们用药的说明书,就不能用生动的语言。
5.阅读第2到五节,找出作者写了哪些云?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
明确: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薄云,代表天气晴朗。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低而厚密的云,代表了阴雨雪冰雹天气。
6.除了云的形态可以预知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观察天气?
明确:云的光彩。
阅读第六节⑴.请大家找出有哪些光彩。分别又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征兆?
明确:晕——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虹——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⑵.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现象呢?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7.讨论:既然看云能使我们辨别各种天气,那么我们还需要天气预报吗?为什么?
明确:虽然看云能够认识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仅凭肉眼无法全面准确的判断。因而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这个认识,作者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总结全文当中也特意提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只依靠云来判断天气。这表示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谨和对我们读者的认真负责。
8.课堂小结:这篇文章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的变化。虽然内容看似多,但却并不显得凌乱,而是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原因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作者却写的非常生动形象,这在于作者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界的细心观察。只要我们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9.课后作业:
填写表格。
7、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高二必修)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
▲导语:你能活多少岁?你想活多少岁?长寿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但是疾病等因素一直困扰着我们,癌症,糖尿病等大多是基因病。如果能攻克人类基因的奥秘,活到一百五十岁并不是异想天开。我们也能够在超市买到抗感冒的苹果、防肝炎的梨,能吃到治疗艾滋病的大米。如果能攻克人类基因的奥秘,我们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正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员国之一,承担着百分之一的任务,而这正是本文作者杨焕明博士争取而来的。今天我们就随他走进基因世界,去领略基因世界的多姿多彩!
①感悟课标新理念
▲ 教材文题感悟
【走进作者】
1.作者简介
杨焕明,1952年生于浙江。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 后为法国INSERE-CRNS马塞免疫中心博士后;1989年~199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1992年~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现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中心主任,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定下汗马功劳。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 2003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年度领袖人物。
2.创作心语
杨焕明访谈摘录
记 者:“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多大?
杨焕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6国科学家联亍—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
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计划”,但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另两项计划。人类的遗传物质就是DNA,它的总和就是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0亿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就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30亿是个天文数字,这个计划也可以说是解读生命天书的计划。参与这项计划的有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一流的科学家。
记 者:中国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出了哪些贡献?
杨焕明: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像一个很大的“太空站”,6国16个中心制造的“太
空船”要准确无误地全部对接,少一个区域,这个工作草图就不能说完成了。从这个意义
上讲,中国尽管只占1%,其贡献和水平就不能用百分比米衡量。
中国的贡献不只是工作量,作为6个成员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加入改变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原有的组织格局,提高厂其国际合作的形象,带来了国际社会对“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的支持。今年5/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免费共享的声明,就是在中国代表的直接努力下促成的。可以说,中国需要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基因组计划也需要中国。现在我国的基因测序能力已进人世界四强之列,我们的基因研究中心已成为国际第七大基因研究中心。
下一步,我们要完成全序列终图,继续测序,提高准确率,并使数据对人类基因组的组的覆盖率从目前的97%提高到100%:终图必须在明年6月拿出,任务很艰巨。
《人民日报》2000年7月5日
【探寻背景】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在1985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提出。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l%的测序任务。本文作者杨焕明教授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1%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这一计划尤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
▲语言知识积累
【音形辨识】
1. 字音
核苷(gāng)酸 辜(gū)负 胰(yí)岛 疟(nüè)疾 滥(làn)用
衍(yǎn)生 免疫(yì)
解读jiě
解 押解jiè
解数xiè
2.字形
鉴(jiàn) 鉴定 借鉴 滥(làn) 泛滥 滥用
签(qiān) 签定 签证 槛(kǎn) 门槛 槛限
患(huàn) 祸患 患难 诞(dàn) 诞生 圣诞
蛊(gǔ) 蛊惑 涎(xián) 垂涎三尺
【前瞻 预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假jiǎ 暑假 假嗓子 假以辞色 假模假式
B.解 ji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角jiǎo 角膜 唱主角 钩心斗角 凤毛麟角
D.冠 ɡuān 皇冠 冠心病 衣冠楚楚 冠盖相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名不副实 礼上往来 呕心沥血 如愿以偿
B.淋漓尽致 麻木不仁 络绎不绝 明察秋毫
C.流离迁徙 奴颜婢膝 气息奄奄 迫不急侍
D.轻歌曼舞 凭白无故 前仆后继 盛气凌人
【答案】1. D ( A暑假jià B 押解jiè 浑身解数xiè C唱主角jué)
2.B (A项中“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尚,祟尚。C项中“迫不急待”应为“追不及待”,及,赶得上,来得及。D项中“凭白无故”应为“平白无故”,“平”,经常的,普通的。)
【词语积累】
解读:理解,破译。
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
衍生:较简单的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置换而生成较复杂的化合物。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貌。
【词义辨析】
推进 推移
推进、推移都有向前移动、发展的意思,但推进一般用来指工乍如:“神舟”六号的成意味着我国把航天技术领域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推移一般指时间、形势、风气等,如:随着时局的推移,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照哪个办法去做好,强调选择的困难。如:面对继续读研和工作这两条路,家境困难而成绩优异的她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为好,形容受窘或者发急。如:面对昨晚突发的大地震,很多睡梦中的居民顿感不知所措。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强调有意为之,如: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是有点耸人听闻了,表面看似有道理,其实不符合自然规律。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如:最近,湖南省发生起骇人听闻的亲母杀子案。
【前瞻 预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它从人生的最高处 也要经历岩石、土坡等艰难险阻。
②在宇宙事件的 中从来没有一个起点吗?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③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足以 时间的减慢,人们用两个超精密度相同的原子钟即可进行此项研究。
A. 发端 消逝 证明 B. 发源 消逝 证实
C. 发端 流逝 证实 D.发源 流逝 证明
【答案】C(“发端”是发现、创始、初现,一般用于抽象的过程、事件、思想;“发源”是指江河的起源。“消逝”指声音、时间逝去,不复存在,强调结果:“流逝”指时间的慢慢逝去,强调有个过程。“证明”是根据确定的材料说明其存在,也可用作名词,“证实”是证明其确实,比“证明诗意更深。注意积累词语,区别由于词语使用对象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导致的词语使用语境的不同。)
②研习教材重难点
▲语篇感知
【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第三部分(第11—18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这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1—16段):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明确基因是人类的共财富,人类在遗传上是平等的,应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第二层(第17—18段):阐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强调基因安全的重要性。
【语篇脉络梳理】
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规模化
序列化
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 信息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医学化
产业化
人文化
带来冲击
计划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非和平使用
▲ 语篇品读
【重点语段品读】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能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由于生命物质的一致性与生物进化的连续性,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建立的策略与技术的通用性,这就意味着可以奠定揭开生命最终奥秘的基础。
【品味】第一句是一个复杂长句,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为三大“尖端” 工程之一;由美国发起,少数有实力的国家参与,中国是其成员国;这一工程规模宏大。
“定时、定量、定质”,表明这一计划是科学的不是心血来潮、“信马由缰”。“测定”“奠定”“解读”“奠定”用词准确,语序合理,体现了缜密的思维,描绘了这一计划的美好前景,令人鼓舞。
【体会】本文开篇点题,接着说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地位,简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时间和发展历程,并突出了这一工程的“高尖端”和“大规模”,最后一句强调这个工程的重要意义,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第2段采用科学术语以及精当、严密的词语,准确而简明的概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宗旨和目标,并指出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第二,序列化……这样就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在生物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品味】 这里的“序列化”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导向性意义之一。我们可以从序列图中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说是“划时代的里程碑”,进化及进化的研究和以往不能在实验室重复的研究,都将以多种模式及其他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为基础进行定量的研究。总之,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地位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体会】序列化就是规律,把研究探索生命科学上升到一定高度,我们将会左右逢源,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宗旨和目标,并指出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第四是医学化。人类基因组计划之所以引人注目,就是因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人类都将因对我们自己基因的认识而收惠。
【品味】“人类基因组计划没有辜负民众的支持与厚望”是针对前一句来说的,表明了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造福于民众的欣慰和自豪。本段运用了一系列数字,“近4万个基因”“40余种基因产品”等,其中“近”“余”表现出客观、科学的态度。
【体会】本段讲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医学化方面的进展和远景,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把抽象的事理解说得通俗易懂,体现了科技文的特点。
最后要谈的是基因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决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品味】“双刃剑”用得非常贴切,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科学研究(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两面性。接下来的两个疑问,体现了作者的忧虑。
【体会】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正如历史上任何一个重要的科学进步都可能带来的挑战一样,我们将再次接受科学‘双刃剑’的考验。”本段就表达了这种忧虑。
【疑难问题探析】
1.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万法、有什么作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列数据:“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然后德、日、英、法、中等5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正式加人,现在已经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说明更加清楚通俗。
2. 如何理解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
对于任何事物都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现点来认识,即使是对于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细菌可以用于科学实验,发现科学道理,但二战时纳粹分子却将它应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科学是双刃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为各种目的所利用,比如在战争中正义与非正义的双方莓可能使用同样的科技手段;科学技术在发明之初人们对它将来的发展总是不可能获得全面的认识,对它可能产生的对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时的失误所造成的危害的加剧,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认识到,如何运用科学本身更重要,这就需要人们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道德伦理观念,构建合理运用科学的自律体系,需要构建阻止、防范科学被不当使用的预防机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使科学永远造福于人类。
▲语篇鉴赏
条理清晰,解说严谨
本文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体现出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引出说明对象,总体介绍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给读者整体印象,然后详细阐述说明对象,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从六个方面条分缕析地说明,这部分是本文解主体部分,所以作者用大量笔墨详细论述。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已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但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构远远超过另两项计划。接着,作者以一个正直科学家的责任心,冷静地意识到科学的“双刃剑”性质,指出:“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这些信息被滥用或被错用又怎么办?指出基因安全问题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条理清晰,解说严谨。
③开拓学习新视野
▲品味语言之美
【含英咀华】
我思故我在
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牛顿(英国)
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无法把它拔出来。 ——狄德罗 (法国)
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 ——歌德 (德国)
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 ——爱因斯坦(美国)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柏拉图 (希腊)
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社论,不必考虑当’的辱骂或称赞。 ——巴斯德(法国)
【妙语珍藏】
科学是美的渊源。
科学之美,在于创造,在于发现。美存在于艺术世界中。达芬奇画笔下的蒙娜丽莎是美的,她那端庄安详、静谧、含蓄的神态,充满着一种深邃的意境。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美的,黛玉之美,并不是因为华美的服饰或者菊花赋诗夺魁之举,而在于她有一颗纯真的心。我国著名舞蹈家陈爱莲的翩翩舞姿赢得了千万观众,但她的心灵更为亿万人民所称颂。贝多芬的交响乐是美的,而他对于公爵的议论,更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了美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接触得最多也是易于被人们接受的艺术美和人生美。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探索研究,其本身就含有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美为和谐的大自然中的定理、定律、公式以及表示它们的符号等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是一篇富于哲理的科学论文,而且是一首意境深广的散文诗。因此,人们称他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型”科学家。牛顿定律,在十九世纪被公认为是自然图景的最美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将孤立分散的电磁学定律统一为一个整体,变成了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十分优美的数学公式。积分符号,是科学上的艺术化的符号,因为积分是和的极限,而和一般用∑表示,符号“∫”则是由莱布尼兹将∑的艺术化。美,存在于科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中。愿大家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聆听名作弦音
【美文经典】
【导读】 基因治疗与伦理学问题的核心是,在对人类与其它生物基因的认识的基础上﹐如何重新认识社会成员之间﹑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与生命世界及整个大自然的关系﹐重新建立人类社会更加和睦新文明的大事。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
基因治疗与伦理学问题
基因和伦理学问题是对于未来医疗保健的思考中两个倍受关注的课题。基因革命的潜力正在将医疗从对终末期疾病的关注转变为预测与预防的关注。同时,这场革命同样带来了新的伦理学问题。
日前,2位英国科学家和1位美国科学家因为他们在基因领域的工作,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就在这3位科学家获奖的同一时间,科研人员公布了恶性疟原虫和按蚊的基因。这一伟大成就将为研发新的抗疟疾疫苗提供新的候选分子。但不幸的是,研发疫苗的阻碍不在于缺少候选分子,而在于将这些疫苗推广到整个医疗体系中的费用。
以上都算是好消息,但是,接受基因治疗而罹患白血病的法国儿童的故事却是个坏消息。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00多项正在进行中的基因治疗试验,目前还只有很少的证据显示这些治疗手段对于人体有效。英国基因治疗咨询委员会已经认定了2项与导致法国儿童白血病的研究相似的研究。但是,它仍然建议继续目前的试验,因为对这些儿童的其他疗法所带来的1年生存率不足20%。
基因治疗正面临着伦理学上的难题,为移植而购买和出售器官也是如此。绝大多数的医学权威认为移植器官买卖是无法接受的。他们担心弱者和贫穷者受到剥削,他们相信“人体的完整性是永远不应被用来出售的”。另外一些团体,包括美国医学会,相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器官缺乏意味着应该考虑这一做法。BMJ的一篇社论指出,如果英国卫生部(NHS)是移植器官的唯一购买者,剥削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也有其他媒体持不同观点,JAMA的一份报告显示,出卖肾脏的印度人,从长期角度而言,在经济上和健康上都蒙受了损失。
伦理原则是否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问题并不比伦理学的问题简单多少。世界医学会指出,只有在“经检验优于目前最好的治疗手段”和研究结果可以为地区居民带来利益的情况下,临床试验才可以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但是一位非洲的流行病学家指出,如此严格的规定将使现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重要试验陷于瘫痪。
(节选自《中华医学论坛报》)
【赏析】 随着基因技术的高度发展﹐“基因决定论”的思潮也可能随之泛滥。但实际上﹐人类的许多疾病和异常行为是受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影响的﹐每个有自由意志的人都应当为他的选择承担责任﹐我们应该对人类基因组研究带来的伦理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讨论﹐引导这项生命科学的尖端技术沿着合理﹑合法的轨道运行。
▲闲看时尚旋风
【时文英华】
【导读】与世界接轨也并不意味着只是与美国或者英语接轨,与世界接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我们民族的地位,我们不想在与国际接轨的时候,一点点丢失本民族的文化与骄傲!一个不以自己民族语言为骄傲的民族注定了是一个没有希望与骨气的民族,注定了是一个无法摆脱奴性的民族。
汉语向英语的投降书
伟大的、风靡中国、无所不能、英明神武的英语同志:
我怀着崇敬万分、万分崇敬的心情递交这份投降书。为什么呢?不要问为什么,我在你面前是一个手下败将。我应该对你产生这样的景仰,我五千年来一直以我为骄傲、一直宠我的中华民族子民们彻底拜倒在你像豆芽一样的形体之下,我感到了你的强大、你的伟岸。我决定臣服于你,做一个二等语言,并时刻准备着退出世界语言的行列。
英语先生,英语主人,我决定投降了。因为在我们的较量中我已经没有资本了。曾几何时,中华民族,注意:不是大汉民族以其丰厚的智慧创造了我——汉语。我有优美的体形,因此有众多的书法家;我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有众多的诗人、文豪;我有深厚的历史,因此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为之自豪太久的资本。但是我没有想到,在弹指间,我就被你彻底击垮了。我在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向你称臣投降,从此愿意做一个二等语言。如果需要的话,我做好做奴隶语言甚至是退出语言行列的准备,真的,我已经准备好了。
我很失败,英语先生虽然你形成的时间较晚,还是称你先生,请允许我总结一下我的失败。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想说说自己是怎么沦落的。
我们的广泛交流开始于清朝,中国逐渐沦亡的时代。但是很长的时间之内你并没有取代我的地位,更没有得到中国人的认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们的地位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你开始在各种各样的“政策”引导下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我的软肋。我伤痕累累!
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中国的任何一种晋级考试考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领导升迁、晋职、评职称、进大城市找工作……都需要深刻地体会你的伟大的魅力。也就是说,只要是希望通过教育得到更好生存地位的中国人,都必须臣服于你,否则就没有机会。
英语先生,你知道我有多心疼吗?前些日子我知道了,中国当前就是这么喜欢你。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专业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英语没有达到伟大的英语分数线而被拒绝了其一生的追求。这就是你的魅力所在,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就给了你这么大的魅力。我真的不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需要你做什么贡献。
中国教育界的爷爷、奶奶们用很时髦的话如“加强文化交流”、“与世界接轨”等把我彻底埋葬在你的威风里。中国的大学生需要在大学里学习2—4年的英语,并且要通过大学外语四级考试才能安全毕业,可是《大学语文》只需要进行象征性的学习就可以了。于是一直以我为骄傲的民族彻底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将我远远抛弃,我就这么被冷落着。
英语先生,你知道你多么伟大吗?因为这个国家教育界的爷爷、奶奶们对你的热爱,一个大学生的四年将近有三分之一(文科的学生尤其如此)时间被用来光荣地学习你,而专业课和汉语却可以如此如此、一般一般。同样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我知道德国、法国等一些国家都禁止有外国语言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不少移民正在争夺自己母语的教育权。而在中国,我作为最本土的语言,在自己的国家被你侮辱了,逐渐降低为二类语言。
记得俄罗斯在沙皇时期曾经有上流社会的人视学习法语为一种高贵的行为,可是当拿破仑的士兵即将攻入莫斯科时,拿破仑发现了一个事实,俄罗斯的人民还有自己永不屈服的语言。可是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这样的形势了,中国已经不是上流社会的人以学习英语为高贵,而是有太多的人强奸了人民的意愿,把你强加到整个国民的身上,由此,我只能作为一种二等语言存在于我的祖国。
一切历史都是真实的,这样的故事还在中国继续。我没有能力阻止,因为我没有能力阻止人们通过你实现更高生活的欲望。请笑纳我的投降书。
顺致
崇高的敬意!
汉 语
节选自“中华博客”作者:闻化
【赏析】我们看到的是在这样不断强化的导向里,汉语逐渐被英语奴役了,汉语成了英语的依附,英语成了高贵血统的宠儿,汉语则被英语不断地俯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学习英语非常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国际性语言,其重要性汉语无法替代,然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么“聪明绝顶”,在连自己的国语都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却狂妄地叫嚣着要全民学英语,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本源,丧失了民族的文化精髓。
“探索与发现” 文本研习答案探索与发现
1 每一自然段的关键句如下:
第1段:“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和“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第3段:“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和“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
第4段:“我极抱歉的是……”和“我仍想利用这个机会,对虎克博士表示深深的感谢”。
第5段:“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第6段:“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
第7段:“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专门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8段:“‘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有若干论述”和“以后的五章中将论述在承认此学说时所遇到的最显著和最严重的困难”。
第9段:“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击独一无二的手段。”
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完成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得出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
在《绪论》中,达尔文在两个地方表明了他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2.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从这些句子来看,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关联词运用得当,把语义体现得严密、周到,有相当强的逻辑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文章还体现了达尔文许多可贵的科学精神,比如:“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等等,体现了达尔文审慎、谦虚的态度;“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的确信”,表现了达尔文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体现了达尔文毫不动摇的科学信念与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3.文章每一段的一些关键词都有助于我们把握相应的关键信息,如“重大工程”、“科学计划”(第1段),“具体目标”、“基础”(第2段),“意义”(第3段),“第一是规模化”(第4段),“第二是序列化”(第5段),“以序列为基础”“特点”(第6段),“第三是信息化”(第7段),“第四是医学化”(第8段),“第五是产业化”(第9段),“第六是人文化”(第10段),“冲击”(第11段),“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第12段),“共同财富与遗产”(第13段),“隐私”(第14段),“自然进化的产物”(第15段),“知情权”(第16段),“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第l7段),“基因安全”(第18段)。依照这些关键信息,文章的大致脉络是先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接着是这一计划的意义,最后是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4.《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列数据:“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l0月正式启动,然后德、日、英、法中等5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正式加入,现在已经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等。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8、《春酒》教案(06年浙江省初中优质课展评课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春酒
教学目标:
1.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故乡情结。
3.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4.拓展感悟,从诗文中蕴涵的思乡情结升华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是啊,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说道地的家乡话,只有道地的家乡人才会永远记得充满道地家乡味的风土人情。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来说,令她念念不忘的是童年那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教师配乐朗读,通过拟酒名初步体会寄寓在春酒中美好丰富的情感
(1)问: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作者寄寓在春酒中美好丰富的情感?
学生取的酒名进行比较。提示哪个酒名最能体现作者流淌在全文中的情感?
思乡酒。
(2)问:这杯思乡酒中包含了作者哪些美好的回忆?
看来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是和我的童年生活、母亲和乡邻们联在一起的。
(3)问:在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中,你对作者所写的哪一份回忆印象最深刻呢?
三.赏读细节,深入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蕴涵的美好情感,品出一份道地的家乡味。
1.问:描写童年生活的哪些细节特别充满情趣?为什么?
学生品析细节时,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具体的词语来说说。
例子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充满孩子般自由天真的想象。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童趣,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
2.问:如果老师想把文中描写母亲的许多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知道人物的特写镜头怎么拍吗?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同桌交流。
(1)学生讨论交流。
(2)回答时尽量引导学生去领悟每个镜头所蕴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从这个镜头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教师可问学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跟喝过酒似的。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
“母亲对我说”,说这话的时候,母亲对我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说说你
的理由。(从说话的内容中去揣摩)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善意的提醒。表现母亲对我的温柔和慈爱。
小结: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3.问:对乡邻们的回忆中,重点提到了谁?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又是怎样的人呢?善良热心纯朴。
问:从作者对阿标叔的怀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故乡淳朴浓厚的人情。这是一份多么淳朴的乡情啊。
三.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思乡情结。
1.师:这杯思乡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道地家乡味)这些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啊。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关注最后两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2.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
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四.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对我,一个普通的人而言,故乡情结是
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番薯糕。记得母亲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放在一个大筛子上,在阳台上晾晒。那金黄的色泽伴着阵阵香味对我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轻轻拍一下我的手,嗔怪着说: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晒干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来才有味道。“现在我偶尔从超市买回一袋地瓜干,却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后当我身居另外一个城市,我依然会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为它是我对故乡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忆。
那么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写下一两句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
示例: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师生交流点评。
五.拓展感悟
师:故乡情结更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就已经缓缓流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古到今,诗人们借用更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问:在思乡诗词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吟诵有关诗句。
小结:明月、羌笛、乡音、秋风等这些不同的意象上,使思乡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更深沉。它已沉淀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那是穿越千年永远不老的文化之根啊。身居异乡的人们,吸吮着故乡文化精神的营养,都会把故乡作为心灵的归属。
而现在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客居他乡的华人华侨或回大陆寻根认祖,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我想这都是缘于凝结在心中的那份深厚的故乡情结啊。正是这种特有的故乡情结,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伟大的民族。故乡情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9、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10、(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册):《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