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尊严》教案一等奖

《《苦难中的尊严》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苦难中的尊严》教案一等奖

1、《苦难中的尊严》教案一等奖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2、高二语文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必修5教学设计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3、《苦难中的尊严》教案

课 题

《苦难中的尊严》



导入: 由几幅东南亚海啸灾难图片导入,人类在灾难面前如果不能保留自己的性命,那应该留下什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文章中对苦难得态度怎样。 《论厄运》培根 逆境 《直面苦难》周国平 一、作者简介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国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周国平:1945年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文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 二、学习目标: 领悟两篇文章充满的人生智慧;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 加深对厄运、苦难的认识,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 三、速读《论厄运》 (2分钟),划出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征服” “无所畏惧” “战胜” “坚忍” 四、请同学朗读课文《直面苦难》,同时思考:文章对于如何对待苦难作者阐发了怎样的观点。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要美化、炫耀苦难。 五、《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重点研讨: 把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论述的侧重点有何区别?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两文谈的是同一个话题,肯定了逆境的价值。 不同之处: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凡人的“逆境观”。

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论厄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分析周密严谨;《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形象化的阐发。

七、请说说你记得的关于苦难的名言。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不过没有人报考罢了。----高尔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我们要用笑脸和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来迎接一切的不幸。----鲁迅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易卜生

八、课后作业:

1、仿照下面的语句,从“宽容”“尊严”“友谊”中任选一个词为话题,写一段话。 “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2、阅读《语文读本》上的文章—王蒙《人生三境》

4、《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研究方向】

1.比较阅读,提高课堂效率。

2.把握重点,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梳理两篇课文,体会蕴含的哲理。 2.提高比较鉴赏的阅读能力。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预习:自读两篇课文,画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像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感受贝多芬两耳失聪,那是怎样的痛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

让我们走进市三高蒋洁美的范文《苦难的精神价值》和培根、周国平的随感——《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的精神价值。

(显示课题“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请大家集体诵读蒋洁美的范文《苦难的精神价值》。

(——教师小结:小作者与大作家关注了同一话题,“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的小作者重视例证,今天所要学习的两位大作家注重哲理。)

三.梳理两篇课文。

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阐释了什么基本观点?画出两篇文章中最能体现

观点的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2.围绕问题,先自读《论厄运》,思考:本文阐释了什么基本观点?画出两篇文章中最能体现观点的名言警句,并理解其含义。

(1)先让学生画出名言警句,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所画的读一读。

(2)屏幕显示名言警句,并让大家齐声诵读: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 因为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3)针对“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句话, 重点讨论:为何说“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大家再回到文中,结合名言警句,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答案是其以下四个名言警句,它们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即因为“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

(4)你认为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厄运?

( 答案:“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

3.围绕问题,自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如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可提示看《学案与测评》第49页),再在屏幕上显示概括性的观点:

①.笑对悲剧,慷慨赴死。

②.普通人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③.人在大自然面前要保持尊严,永不倒下。

(2) 画出相关的名言警句。

①先让学生画出名言警句,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所画的读一读。

②屏幕显示名言警句,并让大家齐声诵读: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③讨论理解“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一句。思考:这句话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你能从屏幕上所显示的其它名言警句中找到答案吗?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

——小结:战胜苦难的凡人凡事更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现实性。

四.问题探讨。(见课本第88页“问题探讨”1)

阅读《论厄运》和《直面苦难(节选)》,思考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答案:1.共同之处是:

(1)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

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周国平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2)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

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2.不同之处是:

培根的观点是英雄史诗化的“逆境观”。 如《论厄运》一文引用塞尼卡的名言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又引用了古代诗人曾描写过的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神话。

而周国平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强调“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厄运、苦难面前轰轰烈烈固然可敬可佩,但是凡人凡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诵读这两篇文章中相关内容(《论厄运》全文、《直面苦难》最后一段)。

六.作业。

(1)思考课本第88页的“问题探讨”3,并写下来。

( 如果说逆境是对人的考验,那么顺境同样是考验,比如,如何在顺境中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又如何增强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就如何面对顺境写一则 座右铭。希望大家以此来自勉躬行。 )

(2) 做《学案与测评》中配套练习:第50-51页,第1、2、4、7、8、9、10题;第52-53页语言表达第15、16、17题。

5、《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6、《论厄运》教案《直面苦难》教案(高二必修)

培根《论厄运》、周国平《直面苦难》

教学目的

1、体会并学习哲理散文的韵味。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 。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论厄运》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霍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令人敬佩,这是塞内加的名言。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寓言》

与图国艰,以度厄运。――扬雄《元后诔》

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能济其厄涣。――《易解注》

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报任安书》

7、《苦难中的尊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不算长的人生历程中,磨难何其多!单是近几年,我们就经历了洪水、SARS、雪灾、地震,现在“甲型H1N1流感”又欲席卷全球。人类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着折磨……

(二)解题

逆境折磨我们,我们该如何面对呢?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厄运》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都有非常精彩的阐述。本课时的学习,我们要达成以下目标。

(三)展示目标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深沉的哲理,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讨论

1、集体朗读《论厄运》,然后思考:作者主张如何面对厄运?

明确:“征服”、“无所畏惧”、“战胜”、“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2、浏览全文,讨论:作者主张如何面对苦难?

明确:“咬牙挺住”、“不倒下”、“承受”——以最真实的勇气维护人的尊严。(板书)

(朗读第3——8段)

(五)比较辨析

两文都肯定了逆境对磨练人的意志所具有的价值,都表明了面对逆境不屈服的态度。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就板书展开分析,提示学生:具有“最美好品质”的是什么样的人?以“最真实的勇气”维护尊严的是什么样的人?

两文表述的逆境观有不同,《论厄运》认为厄运中存在希望,要坚忍,在战胜厄运中创造奇迹、实现价值、体现美德。《直面苦难》认为苦难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不应美化和炫耀苦难,而应勇敢地承担苦难,以维护人类的尊严。

(六)各抒己见

评价两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点拨:英雄可以激励我们,但身处逆境,我们能做什么更为重要。“平民化的逆境观”距离我们更近,更具有启迪作用,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

(七)总结全文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对逆境,希望同学们能记住两位智者对我们的告诫。这里还有一些有关逆境的名言警句,我介绍给大家,以此共勉。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琼森)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阿霍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八)反馈练习

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逆境,把你的思考写出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8、《苦难中的尊严》教学设计

《苦难中的尊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力争比较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观点,并引发自我对逆境(包括顺境)的思考,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2、能够比较两文在思想认识和说理上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观点;

2、认识两者的不同

三、难点

1、深入理解体现作者主要观点句子的含义

2、正确认识和面对逆境与顺境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阅读法、练习法、探讨法

五、教学流程

1、引入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默读,并用笔划出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3、给出两三分钟的时间,让进一步学生确定、组织,准备回答

注:两篇课文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讲,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准确的情况,在概括上可能有些困难。因此需要老师作些点拨。

4、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理解,加深认识

重点理解和探讨:

(1)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2)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3)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4)当然,淹没不等于不存在,……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5、小结两文不同的苦难观

(1)《论厄运》:厄运中存在希望,厄运中坚忍,在战胜厄运中创造奇迹、实现价值、体现美德。

(2)《直面苦难》:苦难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不应美化和炫耀苦难,而应勇敢地承担苦难,以维护人类的尊严。

6、教师点拨两文不同的说理特点

(1)《论厄运》:运用引用、对比的手法证明观点,比较严谨。

(2)《直面苦难》:使用对比手法和形象化语言,跳跃式的论述。

六、延伸阅读

阅读[读本]中王蒙的《人生三境》并回答问题

(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作为课后作业)

七、作业

思考如何正确面对逆境和顺境,写一则“座右铭”

(如时间允许,作为课内反馈练习)

附:板书

希望

坚忍―― ――英雄式

美德

逆境:不可避免

尊严

承担―― ――平民化

创伤

顺 境?

9、《苦难中的尊严》学案

《苦难中的尊严》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品位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磨砺自己的心志。

二,思考问题,合作探讨

1,自读课文,划出《论厄运》《直面苦难》中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并简要赏析,不少于3句。

2,在面临苦难时,两文的观点有何异同,请作简要论述。

3,两篇文章在说理方式上又各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1,我们了解史铁生项羽司马迁等人的事迹,那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哪些情况才能算是苦难?

2,请你从自然悲剧、社会悲剧或性格悲剧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个给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请你说说在应对苦难时,个人和社会应当如何行动?

四,师生互动,千怪百疑。

文中有的表述理解难度较大,提出来共同研究。

10、《苦难中的尊严》整合教学设计及反思

苦难中的尊严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课文《论厄运》(培根),《苦难中的尊严》(周国平)属于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苦难中的尊严板块.

【教学设想】

《论厄运》《直面苦难》属于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板块重点探讨的是苦难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怎样在苦难中体现人的尊严.这一板块的内容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合作探讨,提高研讨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论厄运》《直面苦难》两篇文章主旨,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2.品味凝炼的语言,交流感人的事例,体会人在苦难中的尊严.

3.学习写座右铭.

【教学重点】

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学生拓展开去,联想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合作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用普罗米修斯和张海迪面对苦难,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故事导入.

师:(打出普罗米修斯的图片)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盗火种,被宙斯用铁索锁在了高加索山脉的悬崖峭壁上,他每天忍受着被老鹰啄食肝肺的痛苦,但他没有屈服,他成了英雄.当然,这是神话.(展示张海迪的一张照片)请大家看着张图片,从她灿烂的笑容中你能看得出她是被医生叛过死刑,双腿瘫痪的残疾人吗 (有学生摇头),(展示张海迪写的或译的多部作品)这么多厚厚的作品全是她在病床上和轮椅中完成的,当苦难来临后,他用这种方式赢回了他的尊严.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培根的《论厄运》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深深体味苦难中的尊严.

(师打出教学目标)师读

1.理解《论厄运》《直面苦难》两篇文章主旨,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2.品位凝炼的语言,交流感人的事例,体会人在苦难中的尊严.

3.学习写座右铭.

二,感知课文,明确主旨

师:我们先学习培根的《论厄运》,请大家齐声读一遍,朗读时注意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生齐声读.

师:提醒一下,看文章题目中有一字,注意到没有 (有生应:论)抓住议论文结构,观点句很好找.

(生快速找)明确:

(1)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2)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3)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4)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5)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6)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师:抓住关键词,说出主旨,面对苦难维护尊严体现在哪里

明确:战胜厄运 厄运 征服 无所畏惧 坚忍 希望 美好的品质 显示

师:概括一下.明确主旨.

主旨 战胜厄运可以显示人最美好的品质:无所畏惧 坚忍 充满希望.体现人的尊严.

师:培根认为我们应该像神那样无所畏惧地战胜厄运,而周国平先生有他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起看《直面苦难》.

(二)阅读《直面苦难》一文.

思考:面对苦难,作者认为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生速读,抓关键句关键词.

生:①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师:本文中作者重点谈什么

生:自然悲剧.

师:何为自然悲剧

生:生老病死,地震,海啸,瘟疫,绝症……

师: 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那怎么办

生:②面对自然悲剧,我们咬牙挺住,不倒下,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③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师:为什么说人天生是软弱的

生思考回答.明确:相对于自然悲剧,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生命卑微,渺小.

师:找出观点句中的关键词.

生:咬牙挺住,不倒下 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

小结主要观点:人天生软弱,也不是所有的苦难皆可战胜,但面对苦难时,我们不能倒下,要以尊严的方式承担苦难.

三,(小组讨论)两篇课文比较,思考并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

3.交流你所知道的直面苦难的故事,说说他们是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的.

(5分钟后)

师:我们先看前两个问题.

生思考回答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

明确:共同处 厄运不可避免,积极对待厄运.

不同点①培根强调的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英雄式的苦难;周国平倡导的是有 软弱天性的普通人的苦难.

②培根强调苦难强调的积极意义,周国平则认为不能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美化苦难,而应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苦难.

师: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你们组推荐的直面苦难的故事,说说他们是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的.

小组1:(打出洪占辉图片))洪占辉事例简介后,他在苦难中不绝望,不堕落,不仇恨,不放弃,靠自己奋斗,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小组2:孔子游说君主实行仁政,多次失败,他为了理想不放弃.

小组3:著名影星李连杰在印度洋海啸中,他想到了独自逃生,最后选择跟家人一起,他战胜了人的本能,是爱让他选择了坚强.

小组4:舟舟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对音乐执著追求,最后成了有名的指挥家.维护了人的尊严.

小组5:2005年,陕西境内一辆旅游车与一辆货车迎面相撞,车内许多游客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其中22岁的导游于文婷一直安慰大家,帮助救援,结果自己因为延误病情造成双腿截肢.是责任感让她在灾难到来时,体现人的尊严.

小组6:贝多芬事例.

师:同学们的例子都很感人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到每个小组都汇报了.

我 剪辑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一段,看看灭顶之灾来临时各种人的表现.

四,(放影片5分钟)(体会《泰坦尼克号》中船长、乐队及杰克在死神面前显示出的人的尊严.说出尊严的内涵.)

师:从你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你们被深深感动了,告诉大家,感动你的是什么

生1:乐师灾难来临时,还弹奏优美的乐曲 来感染别人.

生2:船长以身殉职,坚守岗位.

生3:杰克不放弃,跟死神搏斗,把生留给了露丝.

师:我想问一句,他们真的不怕死吗

生:怕.

师:是什么让他们在苦难前超越了求生的本能,维护了尊严

生:(师提示:杰克为什么把生的机会留给露丝)爱,责任,希望,理想 ……(道德)

五,课堂小结

面对自然或社会的苦难,人类要勇敢地战胜,在战胜过程中凸现美好的品德,维护人类最高的尊严;即使战胜不了,尽管人天生软弱,但应该在软弱中承担其苦难,显示人的尊严.

六,反馈训练

尊严词典上的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你认为呢 结合自身的经历或感受写一则座右铭.展示几位同学的座右铭.

七,作业布置

读《必修五读本》王蒙的《人生三境》,写一点关于逆境与顺境的心得.

【教后反思】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合作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联想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