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图题诗》教学教案一等奖

《《墨梅图题诗》教学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墨梅图题诗》教学教案一等奖

1、《墨梅图题诗》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 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 王冕作诗的原因;

 

(2) 王冕作诗的目的;

 

(3) 图中梅花的特点。

 

2.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2、《墨梅图题诗》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 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 王冕作诗的原因;

 

(2) 王冕作诗的目的;

 

(3) 图中梅花的特点。

 

2.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3、《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 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 王冕作诗的原因;

(2) 王冕作诗的目的;

(3) 图中梅花的特点。

2.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4、《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词:

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

2.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教后记:

5、《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一)、检查预习1、字: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2、词: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二)交流材料: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 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1)王冕作诗的原因;(2)王冕作诗的目的;(3)图中梅花的特点。 2.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6、《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一册)教学案例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陈毅)、《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

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桃源小学 杨笛)资料提供者:

7、《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 砚 乾 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默写《竹石》、《石灰吟》。

资料提供者:

8、《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4.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读标准音:矫(jiǎo) 阙(què) 迥(jiǒng) 膺(yīng) 阿谀( ē yú) 铮(zhēng)

 

3.解词:

 

①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习: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怪石耸立 不屈不挠 铮铮铁骨

 

画家的品格

 

苍松挺劲 饱经风霜 刚正不阿

 

9、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

单元分析

《墨竹图题诗》是本册课文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它选编了六篇课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其中前三首古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为主体课文,而《梅香正浓》《竹颂》《黄山松》为拓展阅读课文.他们同为写松,竹,梅,但体裁各异,笔法不拘一格.在教学时以前三首古诗为重点学习.这三首古诗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他们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而《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看到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本诗记载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子,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3,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材料(上这课之前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

1,请学生介绍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2.理解词语:如诗画欣赏文中的词语

(三)读出韵律.反复朗读古诗,可采用抽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方式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理解古诗大意:合作学习

(一)自读自悟:学生依据资料和文后译文进行自学.

(二)学习小组交流;通过与同学互相补充,解疑,使学生明白诗文大意.

(三)全班交流:

1 ,请学生说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指导朗读:读出韵味,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

四,合作探究学习

1,本诗作者是怎样开想象的

2,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3,引导观画:

五,回顾全文

1,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2,交流写竹的诗文.如郑板桥的`诗《竹石》

六,拓展训练

1,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郑板桥《墨竹图》:

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书设计

墨竹图题诗

郑燮

竹 人

干: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挺立 高标挺立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读书时间充分,形式多样化.首先是读通诗歌,初步感知诗文.然后是读出韵律,体会诗的含义,最后是读出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整节课都是书声琅琅,通过朗读,培育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以生为本,以学为教,采用了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来达到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人的品格和对诗人的敬佩之情.

3,这首诗是一首图题诗,在引导学生观画时,还可展示其它的画,如梅花,松,国画等图,让学生欣赏,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对画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10、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11、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4.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读标准音:矫(jiǎo) 阙(què) 迥(jiǒng) 膺(yīng) 阿谀( ē yú) 铮(zhēng)

3.解词:

①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习: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怪石耸立 不屈不挠 铮铮铁骨

画家的品格

苍松挺劲 饱经风霜 刚正不阿

教后记:

12、教材初一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一、《墨竹图题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

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板书设计:

干: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