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从军行》教案一等奖
《安塞腰鼓》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2、《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3、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自读思考:
(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
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4、《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 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 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5、三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教案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 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 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 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 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 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 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 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同学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 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 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6、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教学设计
孙哲勇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
1、2
教学难点:目的
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 交流资料
1、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 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 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 学生小结
五、 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
一、二)
王 翰——凉州词
六、 作业
1、 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 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 学生小结
五、 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 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资料提供者:
7、《木兰从军》教案
教学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在课下老师了解到许多同学喜欢听故事,今天我就请一位同学把《木兰从军》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好不好?
2、学生讲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
2、师:花木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学生思考发言。
三、再读课文,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1、师:你最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能说一说理由吗?
2、学生自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朗读,说理由。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并板书。
第二段联系《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注意体会木兰的“思想矛盾,心情复杂”,读出木兰最初的矛盾和做出决定后的坚定、果敢。
第四段联系唐诗《从军行》、《出塞》、《凉州词》引导学生构想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
第五段中,教师点拨:
如果你是和木兰出生入死十二年的将士,看到一身女儿装的花将军,你会是什么表情?为什么惊呆?后来又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佩服?
引导学生带着既惊讶又佩服的感情读。
1、按照板书梳理木兰的成长过程。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指名读课文,同学评价。
四、引导评价,鼓励多角度思考: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
1、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女英雄?
2、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来传唱、歌颂她。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由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段。(播放豫剧《花木兰》)
3、这篇课文是由我国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诗》改编的,在课下有的同学找了资料,许多同学已经会读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木兰诗》。(出示《木兰诗》课件)
六、选择性作业:
1、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2、搜集女英雄的资料,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3、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4、喜欢唱歌的同学学一学豫剧《花木兰》吧!
8、《木兰从军》教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老师曾学过一首北朝民歌,记忆深刻,今天我想把其中的第一段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这首民歌写的是谁?(花木兰)教师板书:木兰
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点击放映动画片)而且木兰形象被搬上美国银幕,动画片《花木兰》轰动欧美。你们木兰的故事吗?(学生自由说。)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木兰故事的课文,(板书课题)12 木兰从军,齐读
4、解题:木兰从军的从是什么意思呢?请你选择。
5、跟随2顺从3参加4次要的
木兰从军的从是参加的意思谁来说说木兰从军的意思
二、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出示:
名字 征兵 父亲 年老多病 女扮男装 胜利
将士 朝廷 年龄 战袍 渡燕山 赫赫
(1)自由读
(2)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3)教学2个多音字
a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b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4)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6)齐读
(7)你能用这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2 接下来请大家观看课文的动画,要求仔细听朗读,认真看画面。即将进行朗读比赛。(点击放映课文动画)。
3接下来,老师来听听小朋友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把语文书翻开,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4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师生评议。
5读了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谁来说说:(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内容相机点明这是课文的几小节的内容)
(相机完成句式练习)。花木兰是。
三、精读课文
1、木兰从军,木兰从军,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呢?请小朋友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找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相机出示第1、2句
(1)(小黑板)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经常”的近义词是什么?陈老师知道有个词语表示“经常发生战争”的意思,(板书:战事不断)
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交流
(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
过渡:是呀,情况多危急呀!所以朝廷——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
(2)指名读,师生评(情况多危急)
4、(出示第3、4、5)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读好这句话。她为什么“焦急万分”?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况。(点击放映动画片段)
(1)请小朋友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相机板贴:老幼
5、就在国家危难,全家忧心忡忡之际,木兰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么?(相机板书)为国为家
6、如果你们是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从军吗?(不同意)
是的,弟弟第一个叫了起来:“姐姐,你不能去,你去了,谁陪我玩呀?”现在请你们这些花木兰来说服弟弟。弟弟很懂事,于是他又说:“我是男子汉,应该我去。”木兰又是怎么说服他的?
木兰的爸爸妈妈又会怎么说呢怎样劝阻呢?木兰又是怎么说服他们的呢?学生自由说。
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她的那份坚定,那份从容。(点击放映动画片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们觉得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7小结:正因为木兰懂得了尊老爱幼、为国分忧,于是他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我们的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齐读第二小节)
8 其实课文的第二小节就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的第一节改编的,有没有兴趣跟老师来读一读《木兰诗》的第一节。
领读《木兰诗》的第一节。
9、《木兰从军》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分角色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表演《木兰从军》的故事。
3、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感受花木兰对父母的孝顺、对国家的热爱。
4、初步了解剧本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花木兰》的课件,看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花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她代父从军,立下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花木兰》。板书课题。
3、学生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课文有什么不同?
2、教师介绍剧本。
3、请你们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
4、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5、分组交流识字方法。
6、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
7、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8、四人小组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字,学生读一读。
2、给这个8个字说词。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4、有哪些字需要帮助。
5、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测读句子。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开头的时间、人物、布景、开幕四个部分的内容,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女的从军的,而花木兰为什么还要去呢?请大家尽情的朗读课文,大胆的说说。学生读课文交流。
3、请小朋友找出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的句子,再大声的读几遍。
4、指名读。
敌人侵犯我们的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是啊,情况多么危急,我们应该起来反抗。
5、当木兰知道父亲接到从军的命令,她心情怎样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请大家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交流,板书:为国为家
6、如果你们是木兰的家人,你们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
木兰是怎样说服他们的?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
小组表演。
评价,学生再次表演。
7、小组表演木兰从军这一片段。
8、教师配乐朗诵:木兰终于说服家人,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历尽千心万苦,到了战场。
9、观看战场上的片段,你觉得木兰在战场上怎样?
英勇善战英姿飒爽
三、总结
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你认识的花木兰。
表演朗读。
作业:
1、课后搜集女英雄的故事。
2、和家人表演。
10、《木兰从军》教案
教学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在课下老师了解到许多同学喜欢听故事,今天我就请一位同学把《木兰从军》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好不好?
2、学生讲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
2、师:花木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学生思考发言。
三、再读课文,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1、师:你最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能说一说理由吗?
2、学生自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朗读,说理由。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并板书。
第二段联系《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注意体会木兰的“思想矛盾,心情复杂”,读出木兰最初的矛盾和做出决定后的坚定、果敢。
第四段联系唐诗《从军行》、《出塞》、《凉州词》引导学生构想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
第五段中,教师点拨:
如果你是和木兰出生入死十二年的将士,看到一身女儿装的花将军,你会是什么表情?为什么惊呆?后来又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佩服?
引导学生带着既惊讶又佩服的感情读。
1、按照板书梳理木兰的成长过程。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指名读课文,同学评价。
四、引导评价,鼓励多角度思考: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
1、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女英雄?
2、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来传唱、歌颂她。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由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段。(播放豫剧《花木兰》)
3、这篇课文是由我国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诗》改编的,在课下有的同学找了资料,许多同学已经会读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木兰诗》。(出示《木兰诗》课件)
六、选择性作业:
1、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2、搜集女英雄的资料,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3、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4、喜欢唱歌的同学学一学豫剧《花木兰》吧!
11、《木兰从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学具安排:投影、生字卡、录音。
板书安排:
24.木兰从军
女扮男装
花木兰花将军
胜利归乡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填空。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指名读。
2.口头填空。
花木兰()。
3.小结。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背第一段。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二段。
(1)自读。画出写局势紧张的词语及花木兰十分着急的原因的句子。
(2)读后交流。
理解文书征兵年老多病。
(3)花木兰是不是干着急呢?从花木兰说服全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怎么样?
(4)指导朗读。
2.理解第三段。
(1)观察图一。
看,这是花木兰从军后驰骋沙场的英姿,瞧她跃马提枪的威武形象,一看就知道她英勇善战。
(2)课文是怎样写她从军后的情景的?读一读,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读后交流。
(4)指导读第一句。
(5)指名读第二句。
理解赫赫战功。
从这句可以看出木兰自强自信,所以开头称她女英雄,结尾又说她是花将军。
(6)指导读第二句。
(7)指导背诵。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征病幼男胜利
四.作业
抄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背诵第一、二、三段。
二.精读课文
理解第四段
1.看插图二,说说胜利归来的花木兰装束有什么变化?
2.自读课文,画出写将军们恍然大悟的句子。
3.读后交流。
4.指导朗读、背诵。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脱穿将勇
四.作业
抄写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