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雨霖铃》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柳永、李清照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这两首词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师继续渗透词的学法指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 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 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明确:冷清秋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再请学生试读
3、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5、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 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情景交融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明确:“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明确:(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恍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 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明确: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拓展
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1、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从两词中找出各自的"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比较(从内容、特点等去考虑)
A景语(景物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凄美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 壮美
B情语(情态、情事)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缠绵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却敌 豪迈
C情感 清秋离别之苦凄凉 壮志难酬之恨 悲愤
2、区别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
苏学士问其幕僚:“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僚擅讴,对曰:“柳词须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词当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婉约词派 豪放词派
题材:A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题材。
B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写法:A尚贵含蓄,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
B直抒胸臆,语言流利畅达。
境界:A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 B 雄奇阔大,豪迈奔放
《赤壁怀古》实写:赤壁形胜 早生华发 虚实相济
虚写:火烧曹营 雄姿英发(宾主相衬)
3、这两首词都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这两个名句,说说它们的好处。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4、小结:"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七.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
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八、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 请同学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
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 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九、整体诵读,整体感知。
1、 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
2、整体赏析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十、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1、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3、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明确;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人):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_温庭筠《更漏子》)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4、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明确:依次写及动作、结果、感受,词人尚未从梦中走出,含有双重的哀愁!(寻寻觅觅——词人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 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与末句呼应)
5、此词开篇就见愁,结尾又点愁,可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除了我们刚才提及的词句外,还有哪些词句彰显了词人的愁绪?
明确:最难将息——难熬啊!
独自怎生得黑——痛苦愁绝如不能捱至天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愁之少来写愁之多,可谓别出心裁。
总结:同学们,我们整天嘻嘻哈哈不识愁滋味,难得李清照把这愁情描述得如此刻骨铭心,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痛苦、绝望、寂寞、至愁的心,而这份愁又体现了多少人的苦痛。也许正是因为词人把深藏心底的那份愁情推向了极至,也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十一、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问题:以上五句均用夸张的________来形容愁。(填一修辞手法)
明确:这些优美诗句运用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董解元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到了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多美的诗句啊!
好了,同学们。诗啊,是要用心来读的。
十二、最后送大家两句话: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冷清秋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声声慢
李清照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2、《雨霖铃》《声声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柳永、李清照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体会这两首词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师继续渗透词的学法指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 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 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明确:冷清秋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再请学生试读
3、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5、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 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情景交融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明确: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明确:“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明确:(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恍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 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明确: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拓展
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1、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从两词中找出各自的"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比较(从内容、特点等去考虑)
A景语(景物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凄美
大江、乱石、惊涛、雪浪 壮美
B情语(情态、情事)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缠绵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却敌 豪迈
C情感 清秋离别之苦凄凉 壮志难酬之恨 悲愤
2、区别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
苏学士问其幕僚:“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僚擅讴,对曰:“柳词须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词当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婉约词派 豪放词派
题材:A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题材。
B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
写法:A尚贵含蓄,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
B直抒胸臆,语言流利畅达。
境界:A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 B 雄奇阔大,豪迈奔放
《赤壁怀古》实写:赤壁形胜 早生华发 虚实相济
虚写:火烧曹营 雄姿英发(宾主相衬)
3、这两首词都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这两个名句,说说它们的好处。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4、小结:"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七.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
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八、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 请同学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
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 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九、整体诵读,整体感知。
1、 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
2、整体赏析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十、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1、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3、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明确;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人):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_温庭筠《更漏子》)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4、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明确:依次写及动作、结果、感受,词人尚未从梦中走出,含有双重的哀愁!(寻寻觅觅——词人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 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与末句呼应)
5、此词开篇就见愁,结尾又点愁,可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除了我们刚才提及的词句外,还有哪些词句彰显了词人的愁绪?
明确:最难将息——难熬啊!
独自怎生得黑——痛苦愁绝如不能捱至天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愁之少来写愁之多,可谓别出心裁。
总结:同学们,我们整天嘻嘻哈哈不识愁滋味,难得李清照把这愁情描述得如此刻骨铭心,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痛苦、绝望、寂寞、至愁的心,而这份愁又体现了多少人的苦痛。也许正是因为词人把深藏心底的那份愁情推向了极至,也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十一、写愁名句集锦: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问题:以上五句均用夸张的________来形容愁。(填一修辞手法)
明确:这些优美诗句运用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董解元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到了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多美的诗句啊!
好了,同学们。诗啊,是要用心来读的。
十二、最后送大家两句话: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冷清秋之景 今宵酒醒何处?
伤离别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声声慢
李清照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3、《雨霖铃》《声声慢》教案(高一必修)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
《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亭 兰舟 泪眼 烟波 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 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 雁 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 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4、《雨霖铃》教案
导入新课: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5、《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2.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A.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板书)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好,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自己示范朗读(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5.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6.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可是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
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
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
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
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
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七.布置作业
课外将《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风格。
6、《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7、《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品鉴特色,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方式: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好听吗?这首一千年前的词一直被谱成曲,翻唱,并且还是我们现代人喜欢朗诵的篇目,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去感受它独特的美。
二、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掌握赏析方法。
三、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家中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为做过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四 解题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wéi)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六 走进文本
(一)初读——认知文本
三个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3、初步把握感情
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课上交流。
(二)品读——品鉴文本
★思考:读《雨霖铃》,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
作者的“伤离别”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内容+手法+感情)
赏析: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白描的手法,当登州分离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含泪默然相视,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的表达出来。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 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归纳
总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为衬托,以“离情”为线索,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采用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极力渲染心中难言的痛。(听录音。齐读)
(三)拓展悟读
★思考:拓展鉴赏柳永的《蝶恋花》《雨霖铃》,这两首词的情感相同吗?请在《蝶恋花》中找一处句子进行鉴赏。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2-3]
柳永经历了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这四次共录取了916名,其他915名都顺顺利利的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忘得干干净净,唯有柳永和他的词依然闪烁着光芒。我想,再过几十年,也许我们会忘记今天这节课,会忘记今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会忘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会忘记柳永和他的词,这就是经典的魔力。现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背诵《雨霖铃》。
七 课后作业
1 背诵默写《雨霖铃》
2 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将课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截然相反的风格特色。
板书: 伤 借景抒情
离
别 虚实结合
8、《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 霖 铃 柳永 (线索) 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 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交融 (主题) 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 (特点) 良辰美景 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 伤感、苦涩 千种风情 无人诉说
9、《雨霖铃》教案
总 课 题 | 词别是一家 | 课时 | 1 | ||||
课 题 | 雨霖铃 | 主备人 | 课型 | 新授 | |||
学习目标 |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 ||||||
学习重点 |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 ||||||
学习难点 | 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 ||||||
教学过程 | 教 学 内 容 | 备课札记 | |||||
一、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又在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后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二、朗诵,重点掌握实词: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内容提要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四、分析课文与拓展 1、请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 2、请划出写景的句子,领会其艺术效果。 (1)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 “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表现了词人离别时悲凉的感情。这句诗表面写景,实是写情,这是景中见情的写法。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月。 古人用“杨柳”作为赠别的信物,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是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别离;“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离别之意。词人选取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三种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描绘了想像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景色。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五、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浅析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有何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五、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选取你最喜欢的词句,展开想像和联想,将这幅画面具体描写出来. (要求:能准确表现意境和所包含的感情,字数在60字左右) | |||||||
10、《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词描写离别愁思的思想感情。
2.体会这首词的细腻委婉的婉约派的词风。
二、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二、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
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暮霭:(ǎi)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沉。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经年:一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四、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课文(下阕);诗歌比较;总结;迁移训练。
一、鉴赏下阕: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二、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四、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五。
11、《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竟”“凝噎”“念”“去去”“堪”“经年”“便”“纵”等可以随机讲解。
12、《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
明确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补充说明)一切身外景皆为作者心中情。作者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因情设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总之,作者把自己或喜或忧、或兴或悲、或乐或哀、或轻松或沉闷、或高亢或低回等感情倾注在所写之景上,使此景含有此情或用此景衬托此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既交代节气、时间、地点,也为分别渲染了环境。暮色苍茫、秋雨初过,凉气袭人,寒蝉悲鸣,长亭分别之人顿感悲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的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而“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中的风又有了依恋的意思,此处晓风两义兼有;“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
八、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注意:词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帐饮”“无绪”“竟”“凝噎”“念”“去去”“堪”“经年”“便”“纵”等可以随机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