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k、h》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g、k、h》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g、k、h》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1、《g、k、h》教学设计及反思一等奖

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

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

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了多种练习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3位声母宝宝,现在让我们看看声母宝宝会对我们说什么?(点击课件,g、k、h说话。)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始,我就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以卡通人物引出g、k、h,将学生引入课堂,接着又设计“课间操”,围绕卡通人物g、k送小朋友见面礼物,配乐表演念儿歌,学完后,又让卡通人物g、k、h

对小朋友说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的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被激发。

二、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玩橡皮泥”、“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

三、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2、《g、k、h》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

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

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了多种练习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3位声母宝宝,现在让我们看看声母宝宝会对我们说什么?(点击课件,g、k、h说话。)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始,我就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以卡通人物引出g、k、h,将学生引入课堂,接着又设计“课间操”,围绕卡通人物g、k送小朋友见面礼物,配乐表演念儿歌,学完后,又让卡通人物g、k、h

对小朋友说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的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被激发。

二、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玩橡皮泥”、“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

三、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3、《g、k、h》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

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 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了多种练习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3位声母宝宝,现在让我们看看声母宝宝会对我们说什么?(点击课件,g、k、h说话。)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始,我就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以卡通人物引出g、k、h,将学生引入课堂,接着又设计“课间操”,围绕卡通人物g、k送小朋友见面礼物,配乐表演念儿歌,学完后,又让卡通人物g、k、h 对小朋友说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的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被激发。

二、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玩橡皮泥”、“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

三、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4、《g、k、h》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

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 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了多种练习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3位声母宝宝,现在让我们看看声母宝宝会对我们说什么?(点击课件,g、k、h说话。)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始,我就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以卡通人物引出g、k、h,将学生引入课堂,接着又设计“课间操”,围绕卡通人物g、k送小朋友见面礼物,配乐表演念儿歌,学完后,又让卡通人物g、k、h 对小朋友说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的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被激发。

二、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玩橡皮泥”、“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

三、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5、《g、k、h》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册)

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

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 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了多种练习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3位声母宝宝,现在让我们看看声母宝宝会对我们说什么?(点击课件,g、k、h说话。)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始,我就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以卡通人物引出g、k、h,将学生引入课堂,接着又设计“课间操”,围绕卡通人物g、k送小朋友见面礼物,配乐表演念儿歌,学完后,又让卡通人物g、k、h 对小朋友说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的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被激发。

二、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玩橡皮泥”、“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

三、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6、《g、k、h》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册)

设计理念: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教学目标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师:你想先认识谁?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①师范写、解说。②学生配乐书写。(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 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了多种练习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3位声母宝宝,现在让我们看看声母宝宝会对我们说什么?(点击课件,g、k、h说话。)

教学反思: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开始,我就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以卡通人物引出g、k、h,将学生引入课堂,接着又设计“课间操”,围绕卡通人物g、k送小朋友见面礼物,配乐表演念儿歌,学完后,又让卡通人物g、k、h 对小朋友说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的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被激发。

二、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玩橡皮泥”、“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

三、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7、评《 g k h 》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评《 g k h 》教学

这是王晓莉老师执教的一堂拼音新授课,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学会6个单韵母和8个声母,知道单韵母发音要读得又响又长,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并且在学习字母的过程中感受到声母发音的部位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这为本课学习三个舌根音打下了基础。王老师联系本课特点,紧扣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紧紧抓住拼音教学的几个步骤,从复习、看图说话、发音方法、识记字形到最后的书写指导,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的落实都有了效果,让学生对学习拼音产生了更浓的兴趣,运用各种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展示,比如开小火车、大组比赛并打分、在最后的猜字谜、送信等,都深深地吸引着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

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导向作用,从范读、指名读、把同桌当成镜子读、手势帮助读等各种形式,使整课的教学十分从容,学生虽小但也从其中体会到了学习拼音的乐趣,通过猜字谜和送信的游戏,更使所学拼音得到巩固和落实,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中我也体会到了一堂好课,不仅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而且更要在意学生的积极性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一年级小学生不厌其烦地上完一堂课,我也体会到了其中之一,一堂课要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身处在这条主线当中,自己去感受,去体会。不是说看别人做十次,还不如自己做一次吗?其中之二,那就是去寻找每节课的亮点,一节课如果有一个闪光点,那这堂课的效果肯定就会有所成就。就如王老师的猜字谜游戏,她截取的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采取的镜头,让它在课堂中升华,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实效。

然而,这堂课是三个舌根音的教学,虽然孩子很小,但是从培养自学能力出发,到最后一个舌根音的教学时,我认为是否可以体现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让他们更自主,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资料提供者:

8、《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实录、反思及评课

【学习内容】

本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但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草垫、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板书:朋友)

同学们,你有朋友吗?

你为你的朋友做过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朋友的课文。

交流:互相帮助……

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心灵被深深触动了,你有什么感受吗?打开书,再来用心读读这个故事。 自由读课文。

感悟朗读 一、体会“迫在眉睫”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来说说,“她”是谁?

仅仅是一个受伤的小姑娘吗?再看看书,谁来补充?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都来读读这句话,再请同学说。

你看,此时血就是小姑娘的──

不及时输血,小姑娘就会──

所以说她必须──

说的太好了,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此时的情况?

是啊!输血迫在眉捷,而医生和护士又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体会着当时的情况,用心读读这段。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捷。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二、体会输血前的矛盾心情

同学们,在这迫在眉捷的时刻,阮恒是怎么做的?自己读读后面的课文。

(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都来读读这段话,看你有什么问题问问大家。

这是个问题,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试着填填线上的问题,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一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

你看,用心体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很容易读懂了课文。用心读读这一段。让大家感受到此刻阮恒内心思想斗争的激烈。

三、感受献血的过程

阮恒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你们的好朋友,这是多么难得啊!让我们跟随阮恒一起去献血的现场去看一下吧!(范读8~10自然段)

用心读读这一部分,试着走进阮恒的心理,体会一下他此时内心深处的想法。

你走进阮恒的心理了吗?谁来交流一下?

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配合板书:

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看看板书,再读读课文,看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同学们,阮恒一次又一次的极力掩盖自己越来越深的痛苦,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

这是多么的高尚啊!现在你能体会到“朋友”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了吗?

一个受伤的小姑娘。

受重伤的小姑娘,急需输血的小姑娘;输血迫在眉捷的小姑娘……

……

生命。

失去生命。

马上输血。

迫在眉捷。

自由练习读。

指名朗读,说一说他读的如何。

自由读,交流……

阮恒决定给小女孩献血了。为什么又把手放下去,后来又举起来了?

自由读课文,准备填空。

交流: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救朋友……)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会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死也要救朋友……)

自由练习,指名读。

看着老师听课文。

由朗读课文。

指名交流:

我从“……”体会出此时阮恒……

指名读。

“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害怕死去,紧张。

“啜泣”因为想到自己要死了所以有点难过。“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不想让人看出她的害怕,要救…

“唔咽”……“掩盖痛苦”……

“低声哭泣”……“咬 竭力制止”……

在整个献血的过程中,随着体内的血不断被抽出,阮恒越来越害怕,却没有停止献血,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掩盖自己越来越痛苦的表情。宁愿自己死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

朋友!

为了朋友,可以……

课堂小结 再读读阮恒献血的部分,用心来感受一下朋友的真正含义。 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小练笔。

〖学习目标〗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写出医生和阮恒的对话。

〖学习重点、难点〗

小练笔。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了“朋友”这个词的真正意义。打开书,把你感受最省的部分再用心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

小练笔 同学们,随着血液不断被抽出,阮恒认为自己快死了,所以越来越痛苦。你觉得他会死吗?

你们看,这是老师的鲜血证。老师每年都会去献好几次血可是依然很健康。其实我们身体丢失一定量的血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我们自身完全可以把它再补充上。自己读读课文的11~14自然段,想一想医生和阮恒之间都说了些什么? 不会……

自由读课文。

同为合作演一演。

写一写。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课文生字词。

〖学习目标〗

学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学习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

2、给大家提个醒。

⑴ “医”,注意笔顺,最后一笔“竖折”。

⑵ “眉”,注意字头中间的“竖”。

⑶ “垫”,右上角“丸子”的“丸”撇上加点。

⑷ “酒”,右边里面有一“横”。

⑸ “拳”,字头有两横。

⑹ “柔”上面“矛”第二笔是“点”。

3、描一遍写一遍。

4、准备听写。

〖板书设计〗

第18课 她是我的朋友

迫在眉睫

举──放──又举

(害怕紧张)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朋友

(竭力掩盖)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课堂呈现】

师:你帮你的好朋友做过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自由朗读课文。

她是谁?

生: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

你从哪里知道?

生读有关句子。

师:仅仅是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吗?(伤得多重呢?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能知道吗?问题尽量简练减少。)

生:失血过多即将死去,如果不理解输血。

师:血对小姑娘来说怎么样?

生:命根子。

师:输血必须──

生:迫在眉睫。

(板书)

(读出迫在眉睫的感受,可以先练习读,再合作读,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上的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睫,再迫在眉睫一点,合作读。)

师:体会着当时情况读一读。

指名读:经过查看……

师: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结巴。

再指读,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并且朗读。

师:每个人理解不同,朗读也不同,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但主题一样,都是说输血必须迅速进行。)

师: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阮恒怎么做的?

生读有关句子,再练读。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举起来又放下再举起来?

为什么颤抖?(板书)

生:担心自己死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后面的句子。做填线练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然后又举起手,(此时他可能在想──)

学生回答。(角色要转换,让学生自己当阮恒。让学生充满情感的来当阮恒,小阮恒,你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来?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忽然又放下手去,你在想什么?你又一次举起手的时候在想什么?合作,补充朗读,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师:试着自己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上面的课文。练读,指名读。

师:他哪儿读得好?

生:忽然。

生:一阵沉默。

师:如果是你怎么读?

(问题零碎,要凸现问题的整体性,尽量得少问。)

指读,齐读。

师:阮恒宁可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我们到现场看看,老师范读,出示插图。

(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8~10段,面对输血这件事,阮恒是什么样的心情?抓重点词语去读去悟)

师:自己读读老师读得段落,试着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

(老师要先走进去呀,生命只有一次,要让学生感受到。为了朋友,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所以他的痛苦越来越加深了,由“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到“啜泣颤抖捂住脸”再到“呜咽”“低声哭泣”“咬着拳头”表现出来!以读代讲,充分朗读,配上音乐。)

生读。

师:把你走进去体会到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男孩在一再摇摇头,说明他忍住痛苦。

生:掩盖自己的痛苦。哪个词在掩盖自己的痛苦?板书:掩盖(问题不清楚)

生:抽泣说明他……

(这个环节没有指导方法,一问一答,让学生去谈。)

生:竭力掩盖。

生:制止。

师:再来读读刚才读得部分。还从那儿体会到阮恒的痛苦?

生:持续不断地低声哭泣。

生:过了一会儿,试图掩盖自己的痛苦……

都来读读这三句话,看他怎样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的。

师:他为什么痛苦?书中找找答案。

(老师目标不明确,开始有些混乱。板书不能简洁明快的为理解语言文字服务。)

带着你的感动再来读读这段课文。

学到这儿,朋友这个词里包含了什么?

生:互相帮助。

生: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自由朗读11~14段,思考:医生会怎样安慰他?补充朗读。

原来一直让阮恒这么痛苦的原因,是──?

宁死也要输血给小女孩,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动作方面去体会小阮恒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小阮恒(坚定、低声、骄傲、自然、轻松)地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

【简评】

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首先是教师与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否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了?是否被一个孩子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而必须献出自己生命所震撼?是否感受到男孩对生命那深深的留恋和对朋友那伟大的爱?这就要求老师要先读进去,才能引导孩子也读进文本,让学生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这篇课文多处写到了阮恒的表情和动作,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一根针扎进了阮恒的血管,小阮恒,此时你为什么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呀?”“你为什么突然啜泣?”“你为什么呜咽?”“你为什么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让学生依据输血的知识如情入境地进行回答。老师还要动情,老师的语调太平淡,很难已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效果。

赵校长根据研究计划对语文教师提出研究要求:(见前面开始部分)

【课后反思】

1、导入:

设计:由“朋友”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帮朋友做过些什么事,初步探索朋友的意义,渗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这里是一节课的开始,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激发活跃的思维,一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但学生思路好像并没有打开,所说的事情寥寥无几,课堂一开始就没有陷入沉闷之中。

其实我应该好好感谢那几位回答问题的同学,很给我面子的。课下想想,其实朋友之间能帮助的无非就是借东西、讲题、安慰之类的,还能有什么呢?换个问题试试也许会好一些: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朋友?孩子也许就知道怎么说了。

(阮恒怎样对待小女孩这个朋友的呢?)

2、体会小女孩所面临的处境:

设计:

从课题《她是我的朋友》的“她”入手,她是一个小女孩──她是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受重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急需输血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一步一步体会出小女孩的处境的危险。这个地方孩子说出“危急”来了,说出“迫在眉睫”来了,但真正从心理体会到了吗?好像没有,从他们的反应,他们朗读的情况看,孩子没有将这种“紧迫”这种“迫在眉睫”放进心里去。

(可以通过朗读读出对“迫在眉睫”的理解来。)

其实当时的“紧迫”与“迫在眉睫”不单单是小姑娘这一方面:小姑娘急需输血很“紧迫”,但更“紧迫”的是“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她的血型”,急需又没有,这才构成了“迫在眉睫”。

3、体会阮恒献血前矛盾的心理:

设计:

抓住“颤抖”“举──放──举”这几个动作,运用题问题──填想法的方法,结合后面的课文,体会学生内心的想法。

(设计抓点但不到位,要深入进去。)

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很好,正好扣住了这一句话的重点:“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举起来了为什么又放下了,然后又举起来了。”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比较沉闷,后来有几个同学回答了,有一个同学联系了后文,虽然表扬了,但没有砸死,所以多数同学还没有联系后面的文章。这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来不及思考,干脆就不去思考了。

(问题有些琐碎)

4、感受献血的过程:

设计:

通过描写阮恒动作、神态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献血时越来越深的恐惧,以及越来越极力的掩饰。

(目标定得好,要有方法达成目标。)

由于只给了孩子段落,没有落实那些动作、神态的句子究竟是哪些,所以孩子抓重点词语时非常茫然,能体会出“恐惧”与“掩饰”的词语绞在了一起,绕不出来了,最后板书也不完整,很混乱,孩子还是很茫然。他们虽然说出了这两层意思,但没有体会出“越来越”这层意思,也没有很清楚的联系到具体的语言文字。

5、领会“朋友”的真谛:当朋友遇到危险时,要不顾一切地克服一切困难去帮助他。

(前面没有入情,后面牵强拉出,只是有环节,没有情感投入。)

学生对献血过程中的“恐惧”与“极力掩饰”体会不深,很自然就体会不到“朋友”的真谛了。所以还停留在导入交流时那浅层次的“互相帮助”。

透过学生的表现,老师要学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在于老师目标不明确,或者缺乏方法指导。

【老师们听课后的建议和意见】

久老师:导入的问题,“朋友”想到什么?可以放在开头,想怎么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读“他是我的朋友”,体会出阮恒的感情。

一阵沉默之后……小手举起放下,设计巧妙。

闫老师:听课人更清醒。备课时候要想第一课时到底做什么,如果不能保持故事完整性,领会就牵强。这节重点品析,重点部分要让学生感受透彻。导入设计要有首尾呼应的层次性,我们感知和学生感知可能有不同,我们的感知到的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也感受到。学生对朋友的理解就很好了,很真实,在生活中感知,然后补充完整题目。认知两个人物,她?我?重点品读的时候,要读进去。泡泡语,课后题目,要抓住。“迫在眉睫”学生感知好,读完说,说完读,没有思绪断层。说,是个体的说,推动群体的感悟,深化要通过读悟出来。读要有发展,但不到位。比如某些孩子出现问题,读错字音,课前预习要到位,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要放下教案,给学生范读,加强语感培养。第五自然段阮恒的犹豫、矛盾,要体会到,朗读出来。阮恒后来的表现层层递进,变化读出来,采取多种方式,自由读──注重阮恒的表现,再读──看看图,关注图上内容,再读,形象化地读──配合着读。结尾体现个性化朗读。可以配乐,音乐、美术、语文融合。

孙恩:学生讲到三个动作,已经抓住主题了,体会怎样深入升华?题目贯穿全文,整体感知基础上,重点要目标明确,体会心情的变化。“朋友”从生活中来,与生活接轨,真实的了解朋友。这个概念是多姿多彩的,为朋友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献出生命的友谊比较罕见,要来源真实的生活。

闫文夏:引导孩子用心去感受。

文章整体性强。不要肢解课文。

9、《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实录、反思及评课

【学习内容】

本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但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草垫、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板书:朋友)

同学们,你有朋友吗?

你为你的朋友做过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朋友的课文。

交流:互相帮助……

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心灵被深深触动了,你有什么感受吗?打开书,再来用心读读这个故事。 自由读课文。

感悟朗读 一、体会“迫在眉睫”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来说说,“她”是谁?

仅仅是一个受伤的小姑娘吗?再看看书,谁来补充?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都来读读这句话,再请同学说。

你看,此时血就是小姑娘的──

不及时输血,小姑娘就会──

所以说她必须──

说的太好了,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此时的情况?

是啊!输血迫在眉捷,而医生和护士又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体会着当时的情况,用心读读这段。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捷。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二、体会输血前的矛盾心情

同学们,在这迫在眉捷的时刻,阮恒是怎么做的?自己读读后面的课文。

(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都来读读这段话,看你有什么问题问问大家。

这是个问题,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试着填填线上的问题,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一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

你看,用心体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很容易读懂了课文。用心读读这一段。让大家感受到此刻阮恒内心思想斗争的激烈。

三、感受献血的过程

阮恒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你们的好朋友,这是多么难得啊!让我们跟随阮恒一起去献血的现场去看一下吧!(范读8~10自然段)

用心读读这一部分,试着走进阮恒的心理,体会一下他此时内心深处的想法。

你走进阮恒的心理了吗?谁来交流一下?

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配合板书:

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看看板书,再读读课文,看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同学们,阮恒一次又一次的极力掩盖自己越来越深的痛苦,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

这是多么的高尚啊!现在你能体会到“朋友”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了吗?

一个受伤的小姑娘。

受重伤的小姑娘,急需输血的小姑娘;输血迫在眉捷的小姑娘……

……

生命。

失去生命。

马上输血。

迫在眉捷。

自由练习读。

指名朗读,说一说他读的如何。

自由读,交流……

阮恒决定给小女孩献血了。为什么又把手放下去,后来又举起来了?

自由读课文,准备填空。

交流: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救朋友……)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会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死也要救朋友……)

自由练习,指名读。

看着老师听课文。

由朗读课文。

指名交流:

我从“……”体会出此时阮恒……

指名读。

“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害怕死去,紧张。

“啜泣”因为想到自己要死了所以有点难过。“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不想让人看出她的害怕,要救…

“唔咽”……“掩盖痛苦”……

“低声哭泣”……“咬 竭力制止”……

在整个献血的过程中,随着体内的血不断被抽出,阮恒越来越害怕,却没有停止献血,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掩盖自己越来越痛苦的表情。宁愿自己死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

朋友!

为了朋友,可以……

课堂小结 再读读阮恒献血的部分,用心来感受一下朋友的真正含义。 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小练笔。

〖学习目标〗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写出医生和阮恒的对话。

〖学习重点、难点〗

小练笔。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了“朋友”这个词的真正意义。打开书,把你感受最省的部分再用心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

小练笔 同学们,随着血液不断被抽出,阮恒认为自己快死了,所以越来越痛苦。你觉得他会死吗?

你们看,这是老师的鲜血证。老师每年都会去献好几次血可是依然很健康。其实我们身体丢失一定量的血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我们自身完全可以把它再补充上。自己读读课文的11~14自然段,想一想医生和阮恒之间都说了些什么? 不会……

自由读课文。

同为合作演一演。

写一写。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课文生字词。

〖学习目标〗

学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学习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

2、给大家提个醒。

⑴ “医”,注意笔顺,最后一笔“竖折”。

⑵ “眉”,注意字头中间的“竖”。

⑶ “垫”,右上角“丸子”的“丸”撇上加点。

⑷ “酒”,右边里面有一“横”。

⑸ “拳”,字头有两横。

⑹ “柔”上面“矛”第二笔是“点”。

3、描一遍写一遍。

4、准备听写。

〖板书设计〗

第18课 她是我的朋友

迫在眉睫

举──放──又举

(害怕紧张)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朋友

(竭力掩盖)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课堂呈现】

师:你帮你的好朋友做过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自由朗读课文。

她是谁?

生: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

你从哪里知道?

生读有关句子。

师:仅仅是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吗?(伤得多重呢?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能知道吗?问题尽量简练减少。)

生:失血过多即将死去,如果不理解输血。

师:血对小姑娘来说怎么样?

生:命根子。

师:输血必须──

生:迫在眉睫。

(板书)

(读出迫在眉睫的感受,可以先练习读,再合作读,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上的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睫,再迫在眉睫一点,合作读。)

师:体会着当时情况读一读。

指名读:经过查看……

师: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结巴。

再指读,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并且朗读。

师:每个人理解不同,朗读也不同,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但主题一样,都是说输血必须迅速进行。)

师: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阮恒怎么做的?

生读有关句子,再练读。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举起来又放下再举起来?

为什么颤抖?(板书)

生:担心自己死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后面的句子。做填线练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然后又举起手,(此时他可能在想──)

学生回答。(角色要转换,让学生自己当阮恒。让学生充满情感的来当阮恒,小阮恒,你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来?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忽然又放下手去,你在想什么?你又一次举起手的时候在想什么?合作,补充朗读,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师:试着自己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上面的课文。练读,指名读。

师:他哪儿读得好?

生:忽然。

生:一阵沉默。

师:如果是你怎么读?

(问题零碎,要凸现问题的整体性,尽量得少问。)

指读,齐读。

师:阮恒宁可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我们到现场看看,老师范读,出示插图。

(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8~10段,面对输血这件事,阮恒是什么样的心情?抓重点词语去读去悟)

师:自己读读老师读得段落,试着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

(老师要先走进去呀,生命只有一次,要让学生感受到。为了朋友,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所以他的痛苦越来越加深了,由“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到“啜泣颤抖捂住脸”再到“呜咽”“低声哭泣”“咬着拳头”表现出来!以读代讲,充分朗读,配上音乐。)

生读。

师:把你走进去体会到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男孩在一再摇摇头,说明他忍住痛苦。

生:掩盖自己的痛苦。哪个词在掩盖自己的痛苦?板书:掩盖(问题不清楚)

生:抽泣说明他……

(这个环节没有指导方法,一问一答,让学生去谈。)

生:竭力掩盖。

生:制止。

师:再来读读刚才读得部分。还从那儿体会到阮恒的痛苦?

生:持续不断地低声哭泣。

生:过了一会儿,试图掩盖自己的痛苦……

都来读读这三句话,看他怎样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的。

师:他为什么痛苦?书中找找答案。

(老师目标不明确,开始有些混乱。板书不能简洁明快的为理解语言文字服务。)

带着你的感动再来读读这段课文。

学到这儿,朋友这个词里包含了什么?

生:互相帮助。

生: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自由朗读11~14段,思考:医生会怎样安慰他?补充朗读。

原来一直让阮恒这么痛苦的原因,是──?

宁死也要输血给小女孩,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动作方面去体会小阮恒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小阮恒(坚定、低声、骄傲、自然、轻松)地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

【简评】

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首先是教师与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否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了?是否被一个孩子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而必须献出自己生命所震撼?是否感受到男孩对生命那深深的留恋和对朋友那伟大的爱?这就要求老师要先读进去,才能引导孩子也读进文本,让学生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这篇课文多处写到了阮恒的表情和动作,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一根针扎进了阮恒的血管,小阮恒,此时你为什么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呀?”“你为什么突然啜泣?”“你为什么呜咽?”“你为什么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让学生依据输血的知识如情入境地进行回答。老师还要动情,老师的语调太平淡,很难已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效果。

赵校长根据研究计划对语文教师提出研究要求:(见前面开始部分)

【课后反思】

1、导入:

设计:由“朋友”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帮朋友做过些什么事,初步探索朋友的意义,渗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这里是一节课的开始,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激发活跃的思维,一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但学生思路好像并没有打开,所说的事情寥寥无几,课堂一开始就没有陷入沉闷之中。

其实我应该好好感谢那几位回答问题的同学,很给我面子的。课下想想,其实朋友之间能帮助的无非就是借东西、讲题、安慰之类的,还能有什么呢?换个问题试试也许会好一些: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朋友?孩子也许就知道怎么说了。

(阮恒怎样对待小女孩这个朋友的呢?)

2、体会小女孩所面临的处境:

设计:

从课题《她是我的朋友》的“她”入手,她是一个小女孩──她是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受重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急需输血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一步一步体会出小女孩的处境的危险。这个地方孩子说出“危急”来了,说出“迫在眉睫”来了,但真正从心理体会到了吗?好像没有,从他们的反应,他们朗读的情况看,孩子没有将这种“紧迫”这种“迫在眉睫”放进心里去。

(可以通过朗读读出对“迫在眉睫”的理解来。)

其实当时的“紧迫”与“迫在眉睫”不单单是小姑娘这一方面:小姑娘急需输血很“紧迫”,但更“紧迫”的是“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她的血型”,急需又没有,这才构成了“迫在眉睫”。

3、体会阮恒献血前矛盾的心理:

设计:

抓住“颤抖”“举──放──举”这几个动作,运用题问题──填想法的方法,结合后面的课文,体会学生内心的想法。

(设计抓点但不到位,要深入进去。)

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很好,正好扣住了这一句话的重点:“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举起来了为什么又放下了,然后又举起来了。”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比较沉闷,后来有几个同学回答了,有一个同学联系了后文,虽然表扬了,但没有砸死,所以多数同学还没有联系后面的文章。这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来不及思考,干脆就不去思考了。

(问题有些琐碎)

4、感受献血的过程:

设计:

通过描写阮恒动作、神态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献血时越来越深的恐惧,以及越来越极力的掩饰。

(目标定得好,要有方法达成目标。)

由于只给了孩子段落,没有落实那些动作、神态的句子究竟是哪些,所以孩子抓重点词语时非常茫然,能体会出“恐惧”与“掩饰”的词语绞在了一起,绕不出来了,最后板书也不完整,很混乱,孩子还是很茫然。他们虽然说出了这两层意思,但没有体会出“越来越”这层意思,也没有很清楚的联系到具体的语言文字。

5、领会“朋友”的真谛:当朋友遇到危险时,要不顾一切地克服一切困难去帮助他。

(前面没有入情,后面牵强拉出,只是有环节,没有情感投入。)

学生对献血过程中的“恐惧”与“极力掩饰”体会不深,很自然就体会不到“朋友”的真谛了。所以还停留在导入交流时那浅层次的“互相帮助”。

透过学生的表现,老师要学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在于老师目标不明确,或者缺乏方法指导。

【老师们听课后的建议和意见】

久老师:导入的问题,“朋友”想到什么?可以放在开头,想怎么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读“他是我的朋友”,体会出阮恒的感情。

一阵沉默之后……小手举起放下,设计巧妙。

闫老师:听课人更清醒。备课时候要想第一课时到底做什么,如果不能保持故事完整性,领会就牵强。这节重点品析,重点部分要让学生感受透彻。导入设计要有首尾呼应的层次性,我们感知和学生感知可能有不同,我们的感知到的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也感受到。学生对朋友的理解就很好了,很真实,在生活中感知,然后补充完整题目。认知两个人物,她?我?重点品读的时候,要读进去。泡泡语,课后题目,要抓住。“迫在眉睫”学生感知好,读完说,说完读,没有思绪断层。说,是个体的说,推动群体的感悟,深化要通过读悟出来。读要有发展,但不到位。比如某些孩子出现问题,读错字音,课前预习要到位,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要放下教案,给学生范读,加强语感培养。第五自然段阮恒的犹豫、矛盾,要体会到,朗读出来。阮恒后来的表现层层递进,变化读出来,采取多种方式,自由读──注重阮恒的表现,再读──看看图,关注图上内容,再读,形象化地读──配合着读。结尾体现个性化朗读。可以配乐,音乐、美术、语文融合。

孙恩:学生讲到三个动作,已经抓住主题了,体会怎样深入升华?题目贯穿全文,整体感知基础上,重点要目标明确,体会心情的变化。“朋友”从生活中来,与生活接轨,真实的了解朋友。这个概念是多姿多彩的,为朋友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献出生命的友谊比较罕见,要来源真实的生活。

闫文夏:引导孩子用心去感受。

文章整体性强。不要肢解课文。

10、《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实录、反思及评课

本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但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草垫、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板书:朋友)

同学们,你有朋友吗?

你为你的朋友做过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朋友的课文。

交流:互相帮助……

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心灵被深深触动了,你有什么感受吗?打开书,再来用心读读这个故事。 自由读课文。

感悟朗读 一、体会“迫在眉睫”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来说说,“她”是谁?

仅仅是一个受伤的小姑娘吗?再看看书,谁来补充?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都来读读这句话,再请同学说。

你看,此时血就是小姑娘的──

不及时输血,小姑娘就会──

所以说她必须──

说的太好了,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此时的情况?

是啊!输血迫在眉捷,而医生和护士又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体会着当时的情况,用心读读这段。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捷。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二、体会输血前的矛盾心情

同学们,在这迫在眉捷的时刻,阮恒是怎么做的?自己读读后面的课文。

(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都来读读这段话,看你有什么问题问问大家。

这是个问题,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试着填填线上的问题,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一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

你看,用心体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很容易读懂了课文。用心读读这一段。让大家感受到此刻阮恒内心思想斗争的激烈。

三、感受献血的过程

阮恒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你们的好朋友,这是多么难得啊!让我们跟随阮恒一起去献血的现场去看一下吧!(范读8~10自然段)

用心读读这一部分,试着走进阮恒的心理,体会一下他此时内心深处的想法。

你走进阮恒的心理了吗?谁来交流一下?

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配合板书:

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看看板书,再读读课文,看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同学们,阮恒一次又一次的极力掩盖自己越来越深的痛苦,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

这是多么的高尚啊!现在你能体会到“朋友”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了吗?

一个受伤的小姑娘。

受重伤的小姑娘,急需输血的小姑娘;输血迫在眉捷的小姑娘……

……

生命。

失去生命。

马上输血。

迫在眉捷。

自由练习读。

指名朗读,说一说他读的如何。

自由读,交流……

阮恒决定给小女孩献血了。为什么又把手放下去,后来又举起来了?

自由读课文,准备填空。

交流: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救朋友……)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会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死也要救朋友……)

自由练习,指名读。

看着老师听课文。

由朗读课文。

指名交流:

我从“……”体会出此时阮恒……

指名读。

“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害怕死去,紧张。

“啜泣”因为想到自己要死了所以有点难过。“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不想让人看出她的害怕,要救…

“唔咽”……“掩盖痛苦”……

“低声哭泣”……“咬 竭力制止”……

在整个献血的过程中,随着体内的血不断被抽出,阮恒越来越害怕,却没有停止献血,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掩盖自己越来越痛苦的表情。宁愿自己死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

朋友!

为了朋友,可以……

课堂小结 再读读阮恒献血的部分,用心来感受一下朋友的真正含义。 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小练笔。

〖学习目标〗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写出医生和阮恒的对话。

〖学习重点、难点〗

小练笔。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了“朋友”这个词的真正意义。打开书,把你感受最省的部分再用心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

小练笔 同学们,随着血液不断被抽出,阮恒认为自己快死了,所以越来越痛苦。你觉得他会死吗?

你们看,这是老师的鲜血证。老师每年都会去献好几次血可是依然很健康。其实我们身体丢失一定量的血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我们自身完全可以把它再补充上。自己读读课文的11~14自然段,想一想医生和阮恒之间都说了些什么? 不会……

自由读课文。

同为合作演一演。

写一写。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课文生字词。

〖学习目标〗

学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学习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

2、给大家提个醒。

⑴ “医”,注意笔顺,最后一笔“竖折”。

⑵ “眉”,注意字头中间的“竖”。

⑶ “垫”,右上角“丸子”的“丸”撇上加点。

⑷ “酒”,右边里面有一“横”。

⑸ “拳”,字头有两横。

⑹ “柔”上面“矛”第二笔是“点”。

3、描一遍写一遍。

4、准备听写。

〖板书设计〗

第18课 她是我的朋友

迫在眉睫

举──放──又举

(害怕紧张)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朋友

(竭力掩盖)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课堂呈现】

师:你帮你的好朋友做过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自由朗读课文。

她是谁?

生: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

你从哪里知道?

生读有关句子。

师:仅仅是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吗?(伤得多重呢?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能知道吗?问题尽量简练减少。)

生:失血过多即将死去,如果不理解输血。

师:血对小姑娘来说怎么样?

生:命根子。

师:输血必须──

生:迫在眉睫。

(板书)

(读出迫在眉睫的感受,可以先练习读,再合作读,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上的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睫,再迫在眉睫一点,合作读。)

师:体会着当时情况读一读。

指名读:经过查看……

师: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结巴。

再指读,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并且朗读。

师:每个人理解不同,朗读也不同,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但主题一样,都是说输血必须迅速进行。)

师: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阮恒怎么做的?

生读有关句子,再练读。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举起来又放下再举起来?

为什么颤抖?(板书)

生:担心自己死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后面的句子。做填线练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然后又举起手,(此时他可能在想──)

学生回答。(角色要转换,让学生自己当阮恒。让学生充满情感的来当阮恒,小阮恒,你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来?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忽然又放下手去,你在想什么?你又一次举起手的时候在想什么?合作,补充朗读,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师:试着自己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上面的课文。练读,指名读。

师:他哪儿读得好?

生:忽然。

生:一阵沉默。

师:如果是你怎么读?

(问题零碎,要凸现问题的整体性,尽量得少问。)

指读,齐读。

师:阮恒宁可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我们到现场看看,老师范读,出示插图。

(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8~10段,面对输血这件事,阮恒是什么样的心情?抓重点词语去读去悟)

师:自己读读老师读得段落,试着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

(老师要先走进去呀,生命只有一次,要让学生感受到。为了朋友,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所以他的痛苦越来越加深了,由“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到“啜泣颤抖捂住脸”再到“呜咽”“低声哭泣”“咬着拳头”表现出来!以读代讲,充分朗读,配上音乐。)

生读。

师:把你走进去体会到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男孩在一再摇摇头,说明他忍住痛苦。

生:掩盖自己的痛苦。哪个词在掩盖自己的痛苦?板书:掩盖(问题不清楚)

生:抽泣说明他……

(这个环节没有指导方法,一问一答,让学生去谈。)

生:竭力掩盖。

生:制止。

师:再来读读刚才读得部分。还从那儿体会到阮恒的痛苦?

生:持续不断地低声哭泣。

生:过了一会儿,试图掩盖自己的痛苦……

都来读读这三句话,看他怎样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的。

师:他为什么痛苦?书中找找答案。

(老师目标不明确,开始有些混乱。板书不能简洁明快的为理解语言文字服务。)

带着你的感动再来读读这段课文。

学到这儿,朋友这个词里包含了什么?

生:互相帮助。

生: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自由朗读11~14段,思考:医生会怎样安慰他?补充朗读。

原来一直让阮恒这么痛苦的原因,是──?

宁死也要输血给小女孩,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动作方面去体会小阮恒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小阮恒(坚定、低声、骄傲、自然、轻松)地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

【简评】

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首先是教师与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否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了?是否被一个孩子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而必须献出自己生命所震撼?是否感受到男孩对生命那深深的留恋和对朋友那伟大的爱?这就要求老师要先读进去,才能引导孩子也读进文本,让学生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这篇课文多处写到了阮恒的表情和动作,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一根针扎进了阮恒的血管,小阮恒,此时你为什么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呀?”“你为什么突然啜泣?”“你为什么呜咽?”“你为什么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让学生依据输血的知识如情入境地进行回答。老师还要动情,老师的语调太平淡,很难已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效果。

赵校长根据研究计划对语文教师提出研究要求:(见前面开始部分)

【课后反思】

1、导入:

设计:由“朋友”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帮朋友做过些什么事,初步探索朋友的意义,渗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这里是一节课的开始,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激发活跃的思维,一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但学生思路好像并没有打开,所说的事情寥寥无几,课堂一开始就没有陷入沉闷之中。

其实我应该好好感谢那几位回答问题的同学,很给我面子的。课下想想,其实朋友之间能帮助的无非就是借东西、讲题、安慰之类的,还能有什么呢?换个问题试试也许会好一些: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朋友?孩子也许就知道怎么说了。

(阮恒怎样对待小女孩这个朋友的呢?)

2、体会小女孩所面临的处境:

设计:

从课题《她是我的朋友》的“她”入手,她是一个小女孩──她是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受重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急需输血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一步一步体会出小女孩的处境的危险。这个地方孩子说出“危急”来了,说出“迫在眉睫”来了,但真正从心理体会到了吗?好像没有,从他们的反应,他们朗读的情况看,孩子没有将这种“紧迫”这种“迫在眉睫”放进心里去。

(可以通过朗读读出对“迫在眉睫”的理解来。)

其实当时的“紧迫”与“迫在眉睫”不单单是小姑娘这一方面:小姑娘急需输血很“紧迫”,但更“紧迫”的是“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她的血型”,急需又没有,这才构成了“迫在眉睫”。

3、体会阮恒献血前矛盾的心理:

设计:

抓住“颤抖”“举──放──举”这几个动作,运用题问题──填想法的方法,结合后面的课文,体会学生内心的想法。

(设计抓点但不到位,要深入进去。)

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很好,正好扣住了这一句话的重点:“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举起来了为什么又放下了,然后又举起来了。”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比较沉闷,后来有几个同学回答了,有一个同学联系了后文,虽然表扬了,但没有砸死,所以多数同学还没有联系后面的文章。这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来不及思考,干脆就不去思考了。

(问题有些琐碎)

4、感受献血的过程:

设计:

通过描写阮恒动作、神态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献血时越来越深的恐惧,以及越来越极力的掩饰。

(目标定得好,要有方法达成目标。)

由于只给了孩子段落,没有落实那些动作、神态的句子究竟是哪些,所以孩子抓重点词语时非常茫然,能体会出“恐惧”与“掩饰”的词语绞在了一起,绕不出来了,最后板书也不完整,很混乱,孩子还是很茫然。他们虽然说出了这两层意思,但没有体会出“越来越”这层意思,也没有很清楚的联系到具体的语言文字。

5、领会“朋友”的真谛:当朋友遇到危险时,要不顾一切地克服一切困难去帮助他。

(前面没有入情,后面牵强拉出,只是有环节,没有情感投入。)

学生对献血过程中的“恐惧”与“极力掩饰”体会不深,很自然就体会不到“朋友”的真谛了。所以还停留在导入交流时那浅层次的“互相帮助”。

透过学生的表现,老师要学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在于老师目标不明确,或者缺乏方法指导。

【老师们听课后的建议和意见】

久老师:导入的问题,“朋友”想到什么?可以放在开头,想怎么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读“他是我的朋友”,体会出阮恒的感情。

一阵沉默之后……小手举起放下,设计巧妙。

闫老师:听课人更清醒。备课时候要想第一课时到底做什么,如果不能保持故事完整性,领会就牵强。这节重点品析,重点部分要让学生感受透彻。导入设计要有首尾呼应的层次性,我们感知和学生感知可能有不同,我们的感知到的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也感受到。学生对朋友的理解就很好了,很真实,在生活中感知,然后补充完整题目。认知两个人物,她?我?重点品读的时候,要读进去。泡泡语,课后题目,要抓住。“迫在眉睫”学生感知好,读完说,说完读,没有思绪断层。说,是个体的说,推动群体的感悟,深化要通过读悟出来。读要有发展,但不到位。比如某些孩子出现问题,读错字音,课前预习要到位,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要放下教案,给学生范读,加强语感培养。第五自然段阮恒的犹豫、矛盾,要体会到,朗读出来。阮恒后来的表现层层递进,变化读出来,采取多种方式,自由读──注重阮恒的表现,再读──看看图,关注图上内容,再读,形象化地读──配合着读。结尾体现个性化朗读。可以配乐,音乐、美术、语文融合。

孙恩:学生讲到三个动作,已经抓住主题了,体会怎样深入升华?题目贯穿全文,整体感知基础上,重点要目标明确,体会心情的变化。“朋友”从生活中来,与生活接轨,真实的了解朋友。这个概念是多姿多彩的,为朋友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献出生命的友谊比较罕见,要来源真实的生活。

闫文夏:引导孩子用心去感受。

文章整体性强。不要肢解课文。

11、《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实录、反思及评课

【学习内容】

本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但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学认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草垫、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学习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板书:朋友)

同学们,你有朋友吗?

你为你的朋友做过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朋友的课文。

交流:互相帮助……

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心灵被深深触动了,你有什么感受吗?打开书,再来用心读读这个故事。 自由读课文。

感悟朗读

一、体会“迫在眉睫”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来说说,“她”是谁?

仅仅是一个受伤的小姑娘吗?再看看书,谁来补充?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都来读读这句话,再请同学说。

你看,此时血就是小姑娘的──

不及时输血,小姑娘就会──

所以说她必须──

说的太好了,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此时的情况?

是啊!输血迫在眉捷,而医生和护士又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体会着当时的情况,用心读读这段。

(出示: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捷。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二、体会输血前的矛盾心情

同学们,在这迫在眉捷的时刻,阮恒是怎么做的?自己读读后面的课文。

(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都来读读这段话,看你有什么问题问问大家。

这是个问题,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试着填填线上的问题,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一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

你看,用心体会,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很容易读懂了课文。用心读读这一段。让大家感受到此刻阮恒内心思想斗争的激烈。

三、感受献血的过程

阮恒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你们的好朋友,这是多么难得啊!让我们跟随阮恒一起去献血的现场去看一下吧!(范读8~10自然段)

用心读读这一部分,试着走进阮恒的心理,体会一下他此时内心深处的想法。

你走进阮恒的心理了吗?谁来交流一下?

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配合板书:

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看看板书,再读读课文,看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同学们,阮恒一次又一次的极力掩盖自己越来越深的痛苦,宁愿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

这是多么的高尚啊!现在你能体会到“朋友”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了吗?

一个受伤的小姑娘。

受重伤的小姑娘,急需输血的小姑娘;输血迫在眉捷的小姑娘……

……

生命。

失去生命。

马上输血。

迫在眉捷。

自由练习读。

指名朗读,说一说他读的如何。

自由读,交流……

阮恒决定给小女孩献血了。为什么又把手放下去,后来又举起来了?

自由读课文,准备填空。

交流: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救朋友……)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会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死也要救朋友……)

自由练习,指名读。

看着老师听课文。

由朗读课文。

指名交流:

我从“……”体会出此时阮恒……

指名读。

“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害怕死去,紧张。

“啜泣”因为想到自己要死了所以有点难过。“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不想让人看出她的害怕,要救…

“唔咽”……“掩盖痛苦”……

“低声哭泣”……“咬 竭力制止”……

在整个献血的过程中,随着体内的血不断被抽出,阮恒越来越害怕,却没有停止献血,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掩盖自己越来越痛苦的表情。宁愿自己死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

朋友!

为了朋友,可以……

课堂小结

再读读阮恒献血的部分,用心来感受一下朋友的真正含义。 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小练笔。

〖学习目标〗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写出医生和阮恒的对话。

〖学习重点、难点〗

小练笔。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了“朋友”这个词的真正意义。打开书,把你感受最省的部分再用心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

小练笔

同学们,随着血液不断被抽出,阮恒认为自己快死了,所以越来越痛苦。你觉得他会死吗?

你们看,这是老师的鲜血证。老师每年都会去献好几次血可是依然很健康。其实我们身体丢失一定量的血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我们自身完全可以把它再补充上。自己读读课文的11~14自然段,想一想医生和阮恒之间都说了些什么? 不会……

自由读课文。

同为合作演一演。

写一写。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课文生字词。

〖学习目标〗

学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学习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

2、给大家提个醒。

⑴ “医”,注意笔顺,最后一笔“竖折”。

⑵ “眉”,注意字头中间的“竖”。

⑶ “垫”,右上角“丸子”的“丸”撇上加点。

⑷ “酒”,右边里面有一“横”。

⑸ “拳”,字头有两横。

⑹ “柔”上面“矛”第二笔是“点”。

3、描一遍写一遍。

4、准备听写。

〖板书设计〗

第18课 她是我的朋友

迫在眉睫

举──放──又举

(害怕紧张)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朋友

(竭力掩盖)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课堂呈现】

师:你帮你的好朋友做过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自由朗读课文。

她是谁?

生: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

你从哪里知道?

生读有关句子。

师:仅仅是一个受了重伤的小女孩吗?(伤得多重呢?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能知道吗?问题尽量简练减少。)

生:失血过多即将死去,如果不理解输血。

师:血对小姑娘来说怎么样?

生:命根子。

师:输血必须──

生:迫在眉睫。

(板书)

(读出迫在眉睫的感受,可以先练习读,再合作读,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上的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输血──迫在眉睫,再迫在眉睫一点,合作读。)

师:体会着当时情况读一读。

指名读:经过查看……

师:读得怎么样?

生:有点结巴。

再指读,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并且朗读。

师:每个人理解不同,朗读也不同,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但主题一样,都是说输血必须迅速进行。)

师: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阮恒怎么做的?

生读有关句子,再练读。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举起来又放下再举起来?

为什么颤抖?(板书)

生:担心自己死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后面的句子。做填线练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忽然又放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然后又举起手,(此时他可能在想──)

学生回答。(角色要转换,让学生自己当阮恒。让学生充满情感的来当阮恒,小阮恒,你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来?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忽然又放下手去,你在想什么?你又一次举起手的时候在想什么?合作,补充朗读,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师:试着自己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上面的课文。练读,指名读。

师:他哪儿读得好?

生:忽然。

生:一阵沉默。

师:如果是你怎么读?

(问题零碎,要凸现问题的整体性,尽量得少问。)

指读,齐读。

师:阮恒宁可自己去死,也要救自己的朋友。我们到现场看看,老师范读,出示插图。

(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8~10段,面对输血这件事,阮恒是什么样的心情?抓重点词语去读去悟)

师:自己读读老师读得段落,试着走进阮恒的内心世界。

(老师要先走进去呀,生命只有一次,要让学生感受到。为了朋友,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所以他的痛苦越来越加深了,由“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到“啜泣颤抖捂住脸”再到“呜咽”“低声哭泣”“咬着拳头”表现出来!以读代讲,充分朗读,配上音乐。)

生读。

师:把你走进去体会到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男孩在一再摇摇头,说明他忍住痛苦。

生:掩盖自己的痛苦。哪个词在掩盖自己的痛苦?板书:掩盖(问题不清楚)

生:抽泣说明他……

(这个环节没有指导方法,一问一答,让学生去谈。)

生:竭力掩盖。

生:制止。

师:再来读读刚才读得部分。还从那儿体会到阮恒的痛苦?

生:持续不断地低声哭泣。

生:过了一会儿,试图掩盖自己的痛苦……

都来读读这三句话,看他怎样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的。

师:他为什么痛苦?书中找找答案。

(老师目标不明确,开始有些混乱。板书不能简洁明快的为理解语言文字服务。)

带着你的感动再来读读这段课文。

学到这儿,朋友这个词里包含了什么?

生:互相帮助。

生: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自由朗读11~14段,思考:医生会怎样安慰他?补充朗读。

原来一直让阮恒这么痛苦的原因,是──?

宁死也要输血给小女孩,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动作方面去体会小阮恒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小阮恒(坚定、低声、骄傲、自然、轻松)地回答说──她是我的朋友。

【简评】

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首先是教师与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否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了?是否被一个孩子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而必须献出自己生命所震撼?是否感受到男孩对生命那深深的留恋和对朋友那伟大的爱?这就要求老师要先读进去,才能引导孩子也读进文本,让学生也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这篇课文多处写到了阮恒的表情和动作,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一根针扎进了阮恒的血管,小阮恒,此时你为什么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呀?”“你为什么突然啜泣?”“你为什么呜咽?”“你为什么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让学生依据输血的知识如情入境地进行回答。老师还要动情,老师的语调太平淡,很难已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效果。

赵校长根据研究计划对语文教师提出研究要求:(见前面开始部分)

【课后反思】

1、导入:

设计:由“朋友”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帮朋友做过些什么事,初步探索朋友的意义,渗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这里是一节课的开始,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激发活跃的思维,一节课才有可能成功。但学生思路好像并没有打开,所说的事情寥寥无几,课堂一开始就没有陷入沉闷之中。

其实我应该好好感谢那几位回答问题的同学,很给我面子的。课下想想,其实朋友之间能帮助的无非就是借东西、讲题、安慰之类的,还能有什么呢?换个问题试试也许会好一些: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朋友?孩子也许就知道怎么说了。

(阮恒怎样对待小女孩这个朋友的呢?)

2、体会小女孩所面临的处境:

设计:

从课题《她是我的朋友》的“她”入手,她是一个小女孩──她是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受重伤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急需输血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一步一步体会出小女孩的处境的危险。这个地方孩子说出“危急”来了,说出“迫在眉睫”来了,但真正从心理体会到了吗?好像没有,从他们的反应,他们朗读的情况看,孩子没有将这种“紧迫”这种“迫在眉睫”放进心里去。

(可以通过朗读读出对“迫在眉睫”的理解来。)

其实当时的“紧迫”与“迫在眉睫”不单单是小姑娘这一方面:小姑娘急需输血很“紧迫”,但更“紧迫”的是“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她的血型”,急需又没有,这才构成了“迫在眉睫”。

3、体会阮恒献血前矛盾的心理:

设计:

抓住“颤抖”“举──放──举”这几个动作,运用题问题──填想法的方法,结合后面的课文,体会学生内心的想法。

(设计抓点但不到位,要深入进去。)

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很好,正好扣住了这一句话的重点:“为什么‘颤抖’地举起手;”“举起来了为什么又放下了,然后又举起来了。”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比较沉闷,后来有几个同学回答了,有一个同学联系了后文,虽然表扬了,但没有砸死,所以多数同学还没有联系后面的文章。这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来不及思考,干脆就不去思考了。

(问题有些琐碎)

4、感受献血的过程:

设计:

通过描写阮恒动作、神态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献血时越来越深的恐惧,以及越来越极力的掩饰。

(目标定得好,要有方法达成目标。)

由于只给了孩子段落,没有落实那些动作、神态的句子究竟是哪些,所以孩子抓重点词语时非常茫然,能体会出“恐惧”与“掩饰”的词语绞在了一起,绕不出来了,最后板书也不完整,很混乱,孩子还是很茫然。他们虽然说出了这两层意思,但没有体会出“越来越”这层意思,也没有很清楚的联系到具体的语言文字。

5、领会“朋友”的真谛:当朋友遇到危险时,要不顾一切地克服一切困难去帮助他。

(前面没有入情,后面牵强拉出,只是有环节,没有情感投入。)

学生对献血过程中的“恐惧”与“极力掩饰”体会不深,很自然就体会不到“朋友”的真谛了。所以还停留在导入交流时那浅层次的“互相帮助”。

透过学生的表现,老师要学会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在于老师目标不明确,或者缺乏方法指导。

【老师们听课后的建议和意见】

久老师:导入的问题,“朋友”想到什么?可以放在开头,想怎么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读“他是我的朋友”,体会出阮恒的感情。

一阵沉默之后……小手举起放下,设计巧妙。

闫老师:听课人更清醒。备课时候要想第一课时到底做什么,如果不能保持故事完整性,领会就牵强。这节重点品析,重点部分要让学生感受透彻。导入设计要有首尾呼应的层次性,我们感知和学生感知可能有不同,我们的感知到的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也感受到。学生对朋友的理解就很好了,很真实,在生活中感知,然后补充完整题目。认知两个人物,她?我?重点品读的时候,要读进去。泡泡语,课后题目,要抓住。“迫在眉睫”学生感知好,读完说,说完读,没有思绪断层。说,是个体的说,推动群体的感悟,深化要通过读悟出来。读要有发展,但不到位。比如某些孩子出现问题,读错字音,课前预习要到位,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要放下教案,给学生范读,加强语感培养。第五自然段阮恒的犹豫、矛盾,要体会到,朗读出来。阮恒后来的表现层层递进,变化读出来,采取多种方式,自由读──注重阮恒的表现,再读──看看图,关注图上内容,再读,形象化地读──配合着读。结尾体现个性化朗读。可以配乐,音乐、美术、语文融合。

孙恩:学生讲到三个动作,已经抓住主题了,体会怎样深入升华?题目贯穿全文,整体感知基础上,重点要目标明确,体会心情的变化。“朋友”从生活中来,与生活接轨,真实的了解朋友。这个概念是多姿多彩的,为朋友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献出生命的友谊比较罕见,要来源真实的生活。

闫文夏:引导孩子用心去感受。

文章整体性强。不要肢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