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拼组》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数学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拼组》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知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2.学会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学难点:通过用三角形拼四边形,发现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教学准备:准备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知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2.学会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感受数学美。
(一)复习。
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成哪些三角形?按边来分呢?
(二)例6,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想一想:是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四边形?必须是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四边形?
2、拼一拼:用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四边形。
3、说一说:我用两个相同的什么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四边形?你还有不同的拼法吗?并填完下表.
数 量
大 小
三 角 形
拼 成 的 图 形
4、我的发现:
5、我的疑惑:
(三) 我是图案设计大师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活动要求:
1.想一想,你要拼什么图案,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
2、.如果你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自己的图案。
3、说一说,你拼出了一个什么图案?你的图案中有哪些图形?
(四)反馈达标
1、判断:
1〉 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四边形。( )
2〉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
3〉用2 个相同的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
4〉用2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一)复习,导入新课。
2、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拼组》优质课教学设计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知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2.学会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学难点:通过用三角形拼四边形,发现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教学准备:准备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知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2.学会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感受数学美。
(一)复习。
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成哪些三角形?按边来分呢?
(二)例6,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想一想:是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四边形?必须是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四边形?
2、拼一拼:用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四边形。
3、说一说:我用两个相同的什么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四边形?你还有不同的拼法吗?并填完下表.
数 量
大 小
三 角 形
拼 成 的 图 形
4、我的发现:
5、我的疑惑:
(三) 我是图案设计大师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活动要求:
1.想一想,你要拼什么图案,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
2、.如果你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自己的图案。
3、说一说,你拼出了一个什么图案?你的图案中有哪些图形?
(四)反馈达标
1、判断:
1〉 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四边形。( )
2〉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
3〉用2 个相同的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
4〉用2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一)复习,导入新课。
3、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NO:1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4、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统计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7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内容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中注意选取学生生活中的题材。) 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统计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例1──收集整理已定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例2──收集整理随机出现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题材与例1相联系;展示了不同的数据记录方法;统计图与统计表对照出现。
教学措施:
1.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
2.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5、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观察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师:你知道他们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6、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时间》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例如,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上课情景引入,在练习十五中又编入了两道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习题(第1、8题),最后还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来说明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的思考:课本的情境图对后面的认知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仅仅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在第1题中去感受。并非一开始就要去感受这种联系。〗
2.用直观的图画来呈现知识。在引出“1时=60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图中1小时里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范围进行比较,就能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第一课时:5分5分地认时间
关键属性:学生已经会认整时和半时,已经具有先计时后计分的方法。但是学生并未建立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联,学生把时针从一个整时到另一个整时认为是一下子跳过去的。建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的逻辑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之处。
学生虽然知道半时用30表示,但是最这个30的来历并不清楚。弄清30的来历可以得出8:30就是8点再过30分,从而得到计时的策略就是几时再过几分就是几时几分。弄清楚30的来历也是认识进率的关键。所以弄清30的含义是本节课的另一个关键所在。
7、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8、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情景设置:
1.实例P46
数的世界充满着神奇,幂的运算方便了“大”数的处理。
2.引例P47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是3×108 m/s,光在真空中穿行1 年的距离称为1光年。
请你算算:
⑴.1 年以3×107 s计算,1 光年约是多少千米?
⑵.银河系的直径达10 万光年,约是多少千米?
⑶.如果一架飞机的飞行速度为1000km/h,那么光的速度是这架飞机速度的多少倍?
3.问题: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102 s,光的速度约是3×108 m/s,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问:108×102 等于多少?
(其中108 ,10是底数,8是指数,108 叫做幂)
板书:同底数幂的乘法
二.新课讲解:
1.做一做 P48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定义中去,进而得出结果,如果学生有困难,不妨重点强调一下乘方定义(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an =a﹒a﹒a﹒﹒﹒a
n个a
2.法则的推导
当m 、n是正整数时,
am .an = (a﹒a﹒﹒﹒﹒a)·(a﹒a﹒﹒﹒﹒a)
m个a n个a
=a﹒a﹒﹒﹒﹒a
(m+n)个a
=am+n
所以am .an =am+n ( m 、n是正整数)
9、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1章 图形的全等 小结与思考》教学设计
第11章 图形的全等(小结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
1、回顾、整理本章所学知识内容和作图方法,构建知识结构框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熟悉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会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图形和思考问题,会进行逆向思维,能解决开放性问题。
3、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形式来说理。
4、进一步感受全等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通过投影片展示引导学生再现本章重要知识,特别是对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本章知识框图。
动手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实践1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各画一个三个内角分别为400,600,800的锐角三角形,画好后,同桌之间比比看,你会发现什么?
生:不一样大
师:由此看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仅有角等,行吗?
生:不行,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有一条边对应相等(如:SAS,ASA,AAS,SSS,HL中都至少有一条边相等)(板书1)
师:这位同学真棒,回答很好,谢谢你,请坐!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边相等”,就一定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下面再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两边长分别为4cm和6cm,且长度为4cm的边所对应的角为300的三角形,你发现什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思考片刻)
生: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必要时教师辅助投影演示)
师:咱班的同学真聪明,接下来,老师再考考你,请大家先做学案第(1)到第(3)小题。
3、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
(1)如图1,AB=CD,AC=BD,则与∠ACB相等的角是________,为什么?
10、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指导边读边想边体会,培养语感和问题意识。
4、知道《塞下曲》描写的是西汉飞将军李广,从故事中感受他的神勇无比,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指导,要读出语调和感情,培养语感。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体会的习惯,学会质疑问难。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朗读课文数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在课文中划出生字新词,标上拼音,朗读数遍。
(3)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好。
(4)试着查寻李广这个人物的生平资料。
2、制作本课的基本网页,第二课时尝试着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
3、词句卡片:塞 塞下曲 惊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拈弓搭箭
影影绰绰
4、黑板旁画好两个田字格。
5、准备好弓箭:铅丝作弓,教鞭作箭。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从武松打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李广射虎 (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范围和 内容。现在,你读了这个题目,你希望这篇课文能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李广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射虎?为什么要射虎?最后射中了吗?结果怎样?)
师评价:同学们,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3、其实,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自由读读这首诗 [注意多音字没(mo)],哪些词句不理解或者感到难懂,请提问,教师随机做上标记。
(学生难懂的词句:塞下曲、草惊风、引、平明、没、石棱)
师评价:同学们,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你们行吗?谁来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读书、思考、讨论、利用工具、咨询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
2、媒体出示词语:(第一次出示有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
lu lun leng luo chuo nian sou zha
卢 纶 棱 逻 绰 拈 嗖 扎
tang sai jing ju ti sou da ying lie dai
唐 塞 惊 据 惕 搜 搭 硬 猎 呆
(1)自读指名读――领读
(2)去掉拼音自读――指名读――集体读
3、指名朗读课文,用开火车的办法每人读一句,以顾及面上的情况。
4、再读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边读边思,看看刚才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哪些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后解决的。读完后展开讨论。(鼓励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塞下曲:指古代一种以描写边防战士为主的诗歌。)
三、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读解第一句诗。
(1)出示:林暗草惊风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可反复几次,重点要把诗句中的暗和惊的意思读出来,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即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
(3)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2、读解第二句诗。
(1)出示:将军夜引弓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然后指名朗读。
(3)教师将第三句改成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遍四处搜寻着。让学生找出差异之处,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教师出示警惕一词,让学生体会原句中李广在搜寻猛虎时的小心谨慎的样子,然后教师再指导把这句话读好。
(4)多媒体出示:猛然间,李广发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旁边附上相应的图片)(影影绰绰和拈弓搭箭设计为点击时出现红色下划线,并在它的右上角出现?)
①指名朗读,引导质疑:这两句话中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难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做动作理解拈弓搭箭的意思:左手握着弓,右手把箭架在弓上。影影绰绰:指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②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体会李广的胆大和射箭技术高明)
③师: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胆大艺高)
④继续引导质疑:同学们,在这两个自然段之间,你是否发现了什么问题?
提问:李广射出了箭,为什么不马上派人去寻找猎物?(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李广的多谋沉稳)
3、指导读好第一二句诗,最后完整的朗读古诗。
四、写字指导
1、再一次出示生字,读一读,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要引起注意的。
2指导写字:搜 塞
(1)多媒体演示搜的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并与叟嗖馊比较。
(2)多媒体演示塞的笔划,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
3、学生描红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从网上查找李广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故事,下一节课上交流。
第二课时(在网络环境下上课)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板书:李广射虎 胆大艺高
2、自主站出当众背诵古诗,要背出题目、作者、朝代和诗句。
3、出示古诗,集体朗读。
二、学习清晨寻箭一部分
1、师引: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句诗的内容,那么,后两句诗又讲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然后同桌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师生评价,然后再指名说。
3、师:刚才大家把第二天发生的事说清楚了,现在谁能把这段话读好,读出感情来?
朗读――评价――朗读
4、媒体出示箭没石棱的图画,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将士,你会说什么?
(板书:力大无穷)
5、指导感情朗读后两句诗。(要读出惊讶、钦佩的语气)
6、引导学生归纳李广的性格:同学们,通过李广射虎这个古诗,我们知道李广是一个胆大艺高、力大无穷的将领,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
(板书:神勇无比)指名读好这个词集体读好这个词
7、指导深入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李广这种神勇无比的英雄气概。
三、在网络环境下拓展延伸
1、学生鼠标点击诗配动画按钮,看动画读诗,并与课文内容相对照,要能够发现动画与课文内容的矛盾之处。
引导质疑:课文中写李广的随从去寻箭,而动画中却写李广亲自去寻箭,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引:到底是第二天李广去寻箭还是他的随从去寻箭,古诗中也没有写清楚,所以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课后请你思考,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理由。这就作为一个课后作业。
2、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另外,你对李广这个人,还想了解些什么?
引导质疑:人们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还有哪些故事写李广的神勇无比?
3、学生鼠标点击李广小传,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阅读文本,读后四人小组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交流读后的收获,最后推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4、学生鼠标点击古诗《出塞》,诗文结合,在读、看、想中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然后自由发言,也可背背《出塞》一诗。
四、小节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国西汉时期的这位民族将领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请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写在计算机的留言板上。
五、课后作业
1、抄写古诗
2、讨论课上留下的问题:第二天寻箭是李广亲自去好还是让随从去好,还是一同去好,并说说理由。(在语文综合活动中将组织一次辩论会)
11、三年级下册优质课《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塞下曲》,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其意思;
3.了解李广,体会其神勇无比。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李广的资料,《塞下曲》一组诗,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展示性认读和朗读。
1.认读生字词。
2.课文的朗读。
二、背景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完善。
1.李广其人。
2.西汉时期。
三、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同桌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问:小组合作或集体交流。
五、再读课文,自我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六、写字教学,完成课后生字的书写: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并范写。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时教师通过检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促进。学生的自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和一些简单的问题,则交给学习小组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第一课时的目的是为第二课打好铺垫,但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包括课文朗读、资料搜集、解决问题和观察字形,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生字词。
镇守 边境 巡逻 朦胧 出没 警惕 拈弓搭箭 石棱
2.分段朗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学习,李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是读通课文的前提,故先安排了词语的复习。在简单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迅速地切入本课的主要任务: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这只是初步的印象,缺少具体的材料支撑,于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步的让学生通过自读,寻找这种认识的依据,促使学生去学习语言文字。
二、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李广神勇无比的语句。
【设计意图】真正实效的课堂需要学生有这样一段时间安静地自学。
三、集体交流。
(一)夜巡:胆识过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1.读一读,体会一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表现?会想到什么?
3.这样的夜晚,李将军出来巡逻,说明什么?
大将军自己带兵出来巡逻,不是贪生怕死的首领;夜巡,说明胆量过人;还说明他很负责任。
(有这样的大将军,边境何愁不安全?)
4.读出当时的险境,就能体现出李将军的勇敢。谁来?
(这里又没有老虎,更没有敌兵,你怕什么?)
5.理解:朦胧 疾风
【设计意图】主要是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巡逻是什么感觉。其实学生在生活也有害怕的体验,但这样的环境更为凶险,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与阅读经历想像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与李广的胆量。由于有了充分的情感支撑,朗读表达出这种感受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而朦胧和疾风则是为了古诗首句林暗草惊风的教学需要而设。
(二)射虎:临危不乱
导语而此时的李将军会是什么表现呢?
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1.李将军怎么会想到有猛虎?
说明他经常巡逻,熟悉情况,十分警惕。
2.连忙说明什么?反应很迅速
如果换成慌忙会怎么样?箭会射不准;没有力量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慌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读一读,体会李广将军此时的表现动作连续;沉着。
3.拈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一下?用两三个手指拿
硬弓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用两三个手指能拉得开吗?
4.嗖字能看出什么?速度很快,说明李广的力气大。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5.这一切都说明什么?李广将军警惕、沉着、反应迅速、力气大。
6.读出李将军的这种大将风度!谁来?
(1)指名读,并进行指导。
(2)齐读,感受李广的英勇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的比较,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比较,感受到用字造句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让朗读教学不再生硬;通过比较,感受到李广的临危不乱。这一切都在教?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已感受而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
(三)寻箭:神勇无比
导语这一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出人意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说说看。
2.呀字到底包含着哪些惊讶?
昨天夜晚那不是老虎呀,箭竟然射入了石头呀,竟然扎得那么深呀
谁来读一读这个呀?
怎么样就叫做惊呆了?谁来示范下惊呆的表情?
3.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那将士们会怎么拔呢?
想一想,如果把深深去掉行吗?
比较朗读:
(1)那白羽箭深深地扎入了石头中。
(2)那白羽箭扎入了石头中。
4.石棱是什么地方?查字典,出示棱的义项,给学生选择。并用方体粉笔盒示范出棱的位置。箭射到这个位置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所以这是最出人意料的,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生:李广将军的力气真大呀!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跟着李将军打仗,肯定会打胜仗。
生:李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将军真是神勇无比呀。
5.那就把你们的这种惊讶与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6.现在,你们知道西汉的皇帝为什么派李广镇守北方边境了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体现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和感觉,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当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呀的示范,则是对文章理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朗读和形体语言;棱位置的示范,准确而形象地解决这个词的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深深和棱为古诗最后一句没入石棱中的教学需要而设。
(四)诵诗:李广扬名
唐代大才子卢纶为此还给李将军写了一首诗《塞下曲》。
1.出示诗句,齐读。
2.此诗是为赞扬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的,你得读出刚才在文中的感受。
3.联系课文,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质疑。
5.拓展:赞扬李广神勇的诗还有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和人物品质的充分感受,以及关键词语的教学和理解,古诗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的拓展则是对深化人物形象的有效补充。
四、自主作业。
1.其实有关李广的故事和诗还有很多,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
2.学习了本文后你想为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生:默写《塞下曲》这首诗。
生: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生:收集李广将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生:找卢纶的其他诗读一读。
生: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
3.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设计的作业都很有价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一做,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将展示大家的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的产生来于学生,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完成,并将展示学生的作业,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做好作业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