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教学实录一等奖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
《雪孩子》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有八幅漂亮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巧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片断一
(CAI出示文中八张图片,学生已结合图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
生:我最喜欢第三幅:因为上面有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做游戏。
生:我也喜欢这一幅,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小鸟在为他们唱歌。
师:是呀,多令人羡慕啊!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朗读:“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师: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有点儿高兴。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哎呀,这只小兔子满脸笑容,是很高兴。
(生又读)
师:瞧,你把“真高兴” 的“真” 字和“又唱又跳” 的“又”字读得很重,我感受到了是只开心的小兔子。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你边读边跳,的确很高兴。
(生又朗读这一段)
师:行,再读高兴点儿。
(连续指名学生读,掀起朗读的第一次高潮)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例中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教师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教师只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巧妙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纯的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是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相反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片断二
师:你还喜欢哪幅图?讲一讲。
生:我还喜欢第七幅图: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他爱帮助别人。我喜欢雪孩子。
生: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被火烧化了,成了水,他很了不起。
师:你能结合前几幅图的内容来谈,也很了不起。来,老师奖给你一次读书的机会,把写这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师:是呀,多可惜啊!
生。:朗读……
师:你把“自己却化了”读的很慢,可见你对小兔子伤心的心情有所感悟。
生:再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雪孩子被火烤化了,变成了水,我心里很难受。
师:看,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东西可以化呢?
生: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
生: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
生:有一次,我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结果就烧化了,变黑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雪孩子化成了水,自己很难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三
师:刚才我们抓住一段进行了朗读训练,现在请你找你的好伙伴把全文读给他听。看看你能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生积极踊跃地找小伙伴读,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边演边读)
生:我的小伙伴是XX,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和雪孩子都很可爱,我也很想去和他们玩。
生:我觉得XX就像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生:我从XX的朗读中感受到:这个雪孩子很可爱,但是他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又很可惜。后来他变成了美丽的云,我以后会更喜欢白云。因为他(白云)可能就是雪孩子,我也很喜欢雪孩子。
生:听了XX的朗读,我想对小白兔说:“如果你当时不贪睡,那该多好哇!雪孩子就不会化了。”
生:XX如果像小兔子一样,一边演一边读就更好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校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课堂上,他们都爱自己读,不爱听别人朗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找自己的好伙伴朗读,他们自然很乐意,再让他们把课文读给自己喜欢的人听,就更不难了。有情感做基础,合作学习会更成功。
此外,以往的朗读合作学习常常建立在片段或部分的基础上,很少涉及到整体。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朗读全文较费时,不好评价,不利指导,特别是合作前教师不能提出单一的开放的学习目标。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应用评价语言让“学生谈谈听同伴读了之后的感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他们通过倾听同伴的朗读,有的谈出了自己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水平给予了肯定;有的给小兔子以中肯的建议;还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孩子们朗读水平的差异。
片断四
师:刚才我们小伙伴之间再次朗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的游戏,请你根据课文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师生:“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现在开始:
生:我想提个问题: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飞到天上变成了白云。
生:水怎么会飞到天上呢?
生:我妈妈说过:太阳出来,水会变成水蒸气就飞到天上去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真是个“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CAI课件:雪融化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慢慢蒸发──水蒸气空中会聚集成云。
师:那你们觉得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生:还会回来。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
生:不对,过几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了。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看──CAI课件:云变成雪的过程。
师:只要云能变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个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继续提问: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巧评价,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雪孩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2、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教学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巧评价 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
《雪孩子》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有八幅漂亮的插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巧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片断一
(CAI出示文中八张图片,学生已结合图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
生:我最喜欢第三幅:因为上面有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做游戏。
生:我也喜欢这一幅,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小鸟在为他们唱歌。
师:是呀,多令人羡慕啊!请你读一读写这幅图的句子。
生朗读:“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师: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有点儿高兴。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
师:哎呀,这只小兔子满脸笑容,是很高兴。
(生又读)
师:瞧,你把“真高兴” 的“真” 字和“又唱又跳” 的“又”字读得很重,我感受到了是只开心的小兔子。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你边读边跳,的确很高兴。
(生又朗读这一段)
师:行,再读高兴点儿。
(连续指名学生读,掀起朗读的第一次高潮)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例中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教师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教师只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巧妙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单纯的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是教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评价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相反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片断二
师:你还喜欢哪幅图?讲一讲。
生:我还喜欢第七幅图: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他爱帮助别人。我喜欢雪孩子。
生: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被火烧化了,成了水,他很了不起。
师:你能结合前几幅图的内容来谈,也很了不起。来,老师奖给你一次读书的机会,把写这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
师:是呀,多可惜啊!
生。:朗读……
师:你把“自己却化了”读的很慢,可见你对小兔子伤心的心情有所感悟。
生:再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雪孩子被火烤化了,变成了水,我心里很难受。
师:看,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东西可以化呢?
生: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
生: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
生:有一次,我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结果就烧化了,变黑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雪孩子化成了水,自己很难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三
师:刚才我们抓住一段进行了朗读训练,现在请你找你的好伙伴把全文读给他听。看看你能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生积极踊跃地找小伙伴读,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边演边读)
生:我的小伙伴是XX,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到这只小兔子和雪孩子都很可爱,我也很想去和他们玩。
生:我觉得XX就像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生:我从XX的朗读中感受到:这个雪孩子很可爱,但是他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又很可惜。后来他变成了美丽的云,我以后会更喜欢白云。因为他(白云)可能就是雪孩子,我也很喜欢雪孩子。
生:听了XX的朗读,我想对小白兔说:“如果你当时不贪睡,那该多好哇!雪孩子就不会化了。”
生:XX如果像小兔子一样,一边演一边读就更好了。
教学反思:巧评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今,校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课堂上,他们都爱自己读,不爱听别人朗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找自己的好伙伴朗读,他们自然很乐意,再让他们把课文读给自己喜欢的人听,就更不难了。有情感做基础,合作学习会更成功。
此外,以往的朗读合作学习常常建立在片段或部分的基础上,很少涉及到整体。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朗读全文较费时,不好评价,不利指导,特别是合作前教师不能提出单一的开放的学习目标。此片断中,教师巧妙地应用评价语言让“学生谈谈听同伴读了之后的感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他们通过倾听同伴的朗读,有的谈出了自己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水平给予了肯定;有的给小兔子以中肯的建议;还有的对同伴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孩子们朗读水平的差异。
片断四
师:刚才我们小伙伴之间再次朗读了全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的游戏,请你根据课文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师生:“考──考──你”争当“小博士”现在开始:
生:我想提个问题: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飞到天上变成了白云。
生:水怎么会飞到天上呢?
生:我妈妈说过:太阳出来,水会变成水蒸气就飞到天上去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真是个“小博士”。(掌声)大家看──
CAI课件:雪融化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慢慢蒸发──水蒸气空中会聚集成云。
师:那你们觉得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生:还会回来。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
生:不对,过几天下雪的时候,小白兔就可以堆个雪孩子了。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看──CAI课件:云变成雪的过程。
师:只要云能变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个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继续提问: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巧评价,善引导──《雪孩子》教学片断与反思,雪孩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小小的船》教学片断实录及反思
【情景说明】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船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教学中要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片断实录】
品词析句,体会美
师:老师有个疑问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这里为什么要加个只,
生:多了一个“只”读起来比较好听、读起来比较顺口。
生:有了“只”以后,说明了小女孩只有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除了星星蓝天外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天空太美了,小女孩被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吸引住了。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包围着,她感到天空太美了,她陶醉了。
师:是啊,夜空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小女孩在这么美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并加上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夜空的美,不过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蓝天上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以外,还像什么?生:这月儿弯弯的,像一条香蕉。生 :这月儿小小的,两头尖尖的。
生:这月儿像小船,也像镰刀。
生:这月儿有时候还像细细的眉毛。
师:那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和镰刀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能吃,不能坐。
生: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生:因为月亮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小船也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
生:还有天空是蓝蓝的,大海也是蓝蓝的。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因为大海很大很大,很广很广,天空也是很大很大,很广很广。
生:说月儿像小船,因为它离我们太远了。
师:说得真好。(展示图)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描述:小女孩看见夜空中这一轮弯月,两头尖尖的,多像一只漂亮的小船,她想:要是我能坐在这小船似的月儿里看看美丽的夜空景色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她仿佛看见辽阔的蓝天变成大海,月儿变成小船,自己坐在小船里观赏着美丽的夜空景色。
接着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天台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的星星,又有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请同学眯着眼睛,听着琴声,有什么感觉?(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都看见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大门,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
【教学反思】
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学如果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一一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为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了。因为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爱憎和感叹。诗歌描写的场景和儿童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关的。在教学时,将诗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通。儿童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从这儿入手,利用儿童的积累唤起儿童的亲切感,他们就会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状态,进入诗境。皮亚杰在《教育心里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因为孩子们喜欢唱、喜欢跳,特别对自己学过的曲子,在语文课上出现更觉得新奇。因此便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感受那满天的小星星,多美啊!用这种艺术的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孩子特别亲切,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这段导入,把诗的内容,诗中的景一一月亮,诗中的人一一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同写诗的人都揉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诗境中。最后让学生为图画配上声音,目的在体会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以及被那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想象自己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闪烁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4、雪孩子教学片断及评析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该生朗读)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3:我觉得她在读“很美很美”时,读得比较慢,语调比较低,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生4:我觉得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也读得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5:我觉得缘缘读得好,她读到“很美很美”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缘缘读得好,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7:我认为从“美”这个词,还能看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才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5、精心教学设计问题,注重提问技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
生1: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老师失望地请他坐下。)
生2: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3次。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2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第3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二次去菜园,第4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三次去菜园。
师:请小朋友们好好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看看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三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1次燕子妈妈只是让小燕子去看看,第2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第3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加点字说得比较重。)
师(追问):你说的不错,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生1:?(摇头)
生2:我知道,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我知道“再”不是第1次,是第2次的意思。
生3:第3次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就说明它前面两次看得不仔细。
生4:“仔细”看看,就是要看得很认真,要把很细小的地方也要看清楚。
师:请你们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
生:小燕子第1次跟妈妈说:“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对妈妈说:“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对妈妈说:“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追问):这3次回答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生:不一样。前面两次回答得很简单,第3次回答得好,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它都看到了。
师:听了小燕子这样的回答,燕子妈妈笑了,说──(生接)“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燕子妈妈为什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生1:因为小燕子第1次发现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发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师: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2:因为“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那小燕子一定看得不仔细。后面他发现了“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个一定要仔细看才能发现的。所以说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3:我可以说得更简单些。因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咱们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既能详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又能够说得简单明了。
【教学反思】
一、 问题设计宜“小”不宜“大”,具有阶梯性
向学生提问,要正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以点促面设计“线型”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问题设计“大”了,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对老师的问题。上述片断中,我如果直接把“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即使有学生回答,也答不好这个问题。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回答。于是我就把它分成了一个个阶梯性的小问题: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这3个问题都是从小处着眼,但是又紧扣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向最后一个问题靠拢,最后“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环节问题的设计,是一步解决一个问题,就好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正是以点促面的“线型”问题。
二、 注重追问,启发思维
向学生提问,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论对错与否,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错的,就知道他错的根源在哪里,对症下药;如果是对的,以他的思维启发其他的学生。来我校讲学的朱德江老师也曾举例,对于答错的学生要问问他是怎么想的,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
上述片断中,我就追问了3次,分别是针对3个阶梯性问题的回答。第1次追问,我做得不够好,应该在第1个学生回答“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时,这样我就知道他为什么会错,仅仅是数错了,还是他对问题没有理解到位,等等。由于我没有及时地追问,就错过了“对症下药”的机会,即使他在听了另外小朋友的回答后知道错了,可能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错了。第2次的追问是有小朋友回答了“妈妈对小燕子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之后。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再”、“仔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没有这样直接地追问,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只去想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不会去联系句子思考。换成:“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就容易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虽说是“换汤不换药”,却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第3次追问是问小燕子的3次回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发现3次回答的不同中,进一步去体会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这3次追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向“因为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细,所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靠拢。
三、 提出问题与朗读感悟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燕子,做一个仔细观察的有心人。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仅仅靠几个问题是不够的,在提问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朗读感悟。提问在于抓住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而朗读感悟则是紧扣教材,在读中思考,理解课文。两者结合运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好处。
上述片断中,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总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或相关的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提出的问题,既抓住了知识点,又紧密结合教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集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总之,问题设计要问在点子上,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与朗读相结合,体会人文精神。
6、寓教于趣 激思导入──《雷雨》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出示“雨”)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站起来。
生:(全体起立)
师: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生:yǔ
师:读得很准,请坐。谁能用“雨”组词?
生:(一个接一个组词)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
师:你能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吗?
生:能。(生写)
师: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大家为他鼓掌!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与雨有关的录音,看谁听的最认真,并能把听到的讲给大家听。
师:录音听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刮风和下雨的声音。
生: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青蛙的叫声。
师:青蛙什么时候发出的叫声?
生:(想了一会)在雨停之后发出的叫声。
生:雨停之后我还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大家听的真仔细,把录音中所有的声音都听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这段录音缺少题目,你们愿意给它加题目吗?
生:愿意。
师:那加什么题目合适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商量商量。
师:想好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段录音的题目应是“下雨”。因为这段录音有下雨的声音。
生:我认为用“雷雨”。因为录音中不但有下雨声还有打雷声。
生:我也同意用“雷雨”做题目合适。因为下雨有许多种,“雷雨”只是其中的一种,录音中又打雷又下雨,所以用“雷雨”做题目好。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们就用“雷雨”做这段录音的题目。
师:你们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样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听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时段的景色,同桌间、小组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已有所了解。你们知道吗?有位叔叔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
【评析】
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寓教于趣 激思导入──《雷雨》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出示“雨”)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站起来。
生:(全体起立)
师: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生:yǔ
师:读得很准,请坐。谁能用“雨”组词?
生:(一个接一个组词)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
师:你能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吗?
生:能。(生写)
师: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大家为他鼓掌!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与雨有关的录音,看谁听的最认真,并能把听到的讲给大家听。
师:录音听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刮风和下雨的声音。
生: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青蛙的叫声。
师:青蛙什么时候发出的叫声?
生:(想了一会)在雨停之后发出的叫声。
生:雨停之后我还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大家听的真仔细,把录音中所有的声音都听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这段录音缺少题目,你们愿意给它加题目吗?
生:愿意。
师:那加什么题目合适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商量商量。
师:想好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段录音的题目应是“下雨”。因为这段录音有下雨的声音。
生:我认为用“雷雨”。因为录音中不但有下雨声还有打雷声。
生:我也同意用“雷雨”做题目合适。因为下雨有许多种,“雷雨”只是其中的一种,录音中又打雷又下雨,所以用“雷雨”做题目好。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们就用“雷雨”做这段录音的题目。
师:你们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样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听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时段的景色,同桌间、小组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已有所了解。你们知道吗?有位叔叔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
【评析】
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落实主体 启发想象──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例谈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落实主体 启发想象──《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例谈 开封市龙亭区西门大街小学代美玲
2003年,我有幸使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并亲耳聆听了一些课程改革与研究专家的精彩讲座,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必须使学生从原来被动地学习中彻底地解放出来,还学生自由,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做了大胆的尝试,设计了以“自学为主,小组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思路,真真正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能有所得。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小,但他们的心中蕴藏了无数的小问题,头脑中积蓄了无数的小问号。因此,在学习中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小问号,无疑是落实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产生“我要学”这一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初,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下雪的场面:雪花纷纷扬扬,大地一片银白,使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又精心设计了动画片。“同学们,今天是小白兔乐乐的生日,小伙伴们答应他一大早要到他家做客,可是天下起了大雪,小伙伴们还能来吗?小乐乐可着急了,风停了,雪住了,他推开门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小动物已经来了,他们还为乐乐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呢!”(课件演示由各种动物的脚印组成的画。)顿时,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这画真漂亮!”“看,还有梅花呢!”……听着学生的议论,看着学生饱满的热情,我立刻抓住时机问学生:“看到这么美丽的画,你都想知道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有了充分想象的空间,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立刻就提出了“这漂亮的画是谁画的?”“它们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它们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好?”“它们是怎么画的?”等等问题。因为活生生的画就摆在眼前,他们有疑可问。接着,板书课题,让学生再依课题来质疑,由眼前的形象思维转移到抽象思维。“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都画了什么?”“它们是怎样画的?”三个问题的提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没有任何的强制措施,也没有任何的点拨引导,他们怎样提就怎样板书,一切都是学生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功感,从而使他们处于一种高度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释疑,讨论交流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针对这种观点,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就大胆放手,一句不讲,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思考、讨论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想回答哪个就回答哪个?想怎样解决就怎样解决?可以自己读书思考,可以离开座位找小朋友商量,也可以四人一组、三人一伙共同讨论……总之,只要能把问题回答出来,怎么学都行,顿时,教室里人声鼎沸,讨论声、争辩声、读书声以及回答出问题愉快的笑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所以,我赶紧抓住时机,让他们登台汇报学习情况,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方式之多,让我瞠目结舌,有的是自己说,有的是朋友一块演,有的是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说一个……特别是亢菲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别出心裁地编成了儿歌唱了出来。
“小马、小狗、小鸡和小鸭,
它们都是小画家。
它们画了竹叶、枫叶、月牙和梅花。
它们的脚呀,真神奇!
走走蹦蹦就能把画画。”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准确到位,潜力之大,能力之强,令人难以想象。
三、大胆想象,开拓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没有它,创新的鸟儿就不会飞翔。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诗歌中的空白,让他们尽情畅游在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本课时,一改往日语言训练的基本模式,而且利用动画演示小鸡、小狗、小马、小鸭在雪地上绘画的过程,一个个美丽活泼的小动物在洁白的雪地里尽情地蹦啊、跳啊的场面一出现,学生立刻就沸腾起来了。于是,我马上请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给这些小动物配音,才能使它们更加可爱?配音时要注意想象:小动物们心情如何、他们会说些什么等等,学生个个兴趣高昂,一片哗然。“红领巾广播站”开始播音了,“小鸡”张梦晗出现了“叽叽叽,叽叽叽”,我是一只美丽的小黄鸡,我今天高兴极了,因为今天特别漂亮,到处都是白雪,我一定要在这上面画画,你们瞧,我画了什么?告诉你们吧!是竹叶,这是因为呀,我的爪子像竹叶。”“小鸭子”周坚双手放在背后,屁股高高翘起,一摇一摆地过来了,他一边笑,一边说:“小朋友们,见到你们真高兴。”然后在地上一边蹦一边唱:
“我是小鸭子,
嘎嘎嘎,嘎嘎嘎,
我今天要来把画画,
猜猜我会画什么?
大枫叶,嘎嘎嘎。”
班内又是唱,又是跳,气氛热闹极了。在本首儿歌中的结尾,说到“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这里面涉及到的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冬眠,那么多的动物都在雪地里尽情作画,那小青蛙躺在洞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们头脑中的想象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小青蛙会想,别急,明年春天我再去和你们玩!”有的说:“小青蛙会想,我要好好休息,明年吃更多的害虫!”有的说:“小青蛙会想,它们画的多好啊!真想去看看!”还有的说:“小青蛙会想,外面的景色真美!但我不能出去,要不会被冻死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一举两得。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给予知识本身更重要。然而,我却觉得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仅授之“渔”,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为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会求知,会做事,会相处,会做人”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场”,即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具体实践的环境,让他们自己能够充分地、主动地、自由地、愉快地在其中思考、琢磨、讨论交流到底如何“捕鱼”? 这样,才能使他们有“鱼”可得,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9、比较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蟋蟀的住宅》课堂实录与反思
师:同学们,这么漂亮的房子,蟋蟀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且划出蟋蟀造房子时候动作的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学生给予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蟋蟀是怎样造房子的?
生:蟋蟀是用前足扒土,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还用强而有力的后足踏地,并且用后退上的两排锯,将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师:你读书的收获真不小,谁来说一说哪些词语可以表现这些动作呢?
生:扒、搬、踏、推、铺。
师生共同给予评价,教师随即板书:
扒──搬──踏──推──铺──
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同学们,我们的建筑工人师傅在造房子的时候,他们会用到哪些机器来干这些活呢?
(教师指着板书,进行质疑。)
(生思考片刻,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
生:工人师傅们会用扒土机、挖掘机进行挖土。
生:吊车、推土机可以用来搬运土块,帮助工人师傅的忙。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推土机还可以把土块推运过去,均匀地铺开。
师:“均匀“这个词语用得好,学以致用!
生:我知道,可以用压路机把土压平。
师:工人师傅们会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帮助自己劳动,建筑房子、大楼、高速公路。那么蟋蟀有没有这些工具呢?
生:没有。
生:它是用自己的前足、钳子、后腿作为劳动的工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多媒体展示“蟋蟀的住宅”)
师:学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对蟋蟀说什么呢?
生:蟋蟀,我没有观察过你的住宅,真是太可惜了。
生:蟋蟀,你的勤劳、聪明,让我佩服。
生:蟋蟀,我一定要观察你的住宅,写一篇科学小品文,让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伟大,不再捕捉你。
生:蟋蟀,你就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让我感到佩服!
……
师:同学们,就用你们的读书声表达你们的敬佩之情吧!
(学生齐读课文。)
【反思】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蟋蟀建造住宅的辛苦和劳累,感受到蟋蟀的聪明和勤劳,我没有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野,局限在课文内容之中,而是大胆地联系生活实际中建筑工人劳动的工具,并且引导学生将蟋蟀劳动工具与之进行巧妙地比较。学生在巧妙地比较中,更有效、深刻地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和蟋蟀之间的亲和力。巧妙、有效的比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蟋蟀的聪明和勤劳,感受到蟋蟀真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而且触发了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热情。
10、比较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蟋蟀的住宅》课堂实录与反思
师:同学们,这么漂亮的房子,蟋蟀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且划出蟋蟀造房子时候动作的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学生给予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蟋蟀是怎样造房子的?
生:蟋蟀是用前足扒土,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还用强而有力的后足踏地,并且用后退上的两排锯,将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师:你读书的收获真不小,谁来说一说哪些词语可以表现这些动作呢?
生:扒、搬、踏、推、铺。
师生共同给予评价,教师随即板书:
扒──搬──踏──推──铺──
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同学们,我们的建筑工人师傅在造房子的时候,他们会用到哪些机器来干这些活呢?
(教师指着板书,进行质疑。)
(生思考片刻,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
生:工人师傅们会用扒土机、挖掘机进行挖土。
生:吊车、推土机可以用来搬运土块,帮助工人师傅的忙。
师:你知道的真多!
生:推土机还可以把土块推运过去,均匀地铺开。
师:“均匀“这个词语用得好,学以致用!
生:我知道,可以用压路机把土压平。
师:工人师傅们会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帮助自己劳动,建筑房子、大楼、高速公路。那么蟋蟀有没有这些工具呢?
生:没有。
生:它是用自己的前足、钳子、后腿作为劳动的工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多媒体展示“蟋蟀的住宅”)
师:学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对蟋蟀说什么呢?
生:蟋蟀,我没有观察过你的住宅,真是太可惜了。
生:蟋蟀,你的勤劳、聪明,让我佩服。
生:蟋蟀,我一定要观察你的住宅,写一篇科学小品文,让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伟大,不再捕捉你。
生:蟋蟀,你就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让我感到佩服!
……
师:同学们,就用你们的读书声表达你们的敬佩之情吧!
(学生齐读课文。)
【反思】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蟋蟀建造住宅的辛苦和劳累,感受到蟋蟀的聪明和勤劳,我没有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野,局限在课文内容之中,而是大胆地联系生活实际中建筑工人劳动的工具,并且引导学生将蟋蟀劳动工具与之进行巧妙地比较。学生在巧妙地比较中,更有效、深刻地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和蟋蟀之间的亲和力。巧妙、有效的比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蟋蟀的聪明和勤劳,感受到蟋蟀真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而且触发了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热情。
11、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学以致用的例子。”也就是说,学一篇文章最终还是为了写一篇文章。那么,在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一个标准下,多种教材同时使用,以前的课本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如何运用课本的例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当务之急是为课本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为此,大连市举行了一次“教材与作文课相结合”的大奖赛。笔者本着以锻炼为目的的想法,参加了金州区的选拔赛。于10月10日在大连市101中学上了一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基础的课文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作文课。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12、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教学实录】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训练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学习收获我来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