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1、《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㤺”,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终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2、《伊索寓言》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 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㤺”,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知道课文大意。

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为了体现趣味性,我把生字做成卡片,分组赛读评分、齐读巩固,读后指导两个重点字的书写。在赛读前还专门留一分多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再用心看一看这些生字的读音,主要是体现高年级的自主识字。这样,第一课时既认读了这些生字,还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

第二遍读文,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

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终掩卷而思:自己缺乏语言魅力!教师的语言魅力对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的影响相当重要。而一节课下来,我的评价用语贫乏得可怜!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学习欲望的催化剂。可这节课上,感觉自己一直不在状态中,还不如平时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的赞美吝啬得舍不得送上一句话。这节课之所以能把教学任务完成的让听课的老师们满意,我非常清楚源自于学生课前预习得非常到位。感谢孩子们今天在课堂教学中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精彩,感谢之余,更感羞惭。我的预习或者说教学预设还不如孩子们做得好。这对我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促进与经验的积累。知不足而后进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在教学语言上亟待提高,有教学态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3、《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课时目标】

1、在起因(外祖母的去世和爸爸的话)基础上,了解事情的转机(经过)和结果。

2、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形成要“珍惜时间”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感受林清玄散文的淡雅与忧伤。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的一句话让作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爸爸的那句话就是?

生:齐读幻灯。

师:这是一句关于什么的话?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文章,用心灵去寻找答案!

二、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第5~7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默读时请你做到“三不离”,思考完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理解。

2、汇报: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

生:第五自然段,质疑:可怕?滋味?读出理解。

板书:害怕、悲伤

生:第六自然段,看日落,理解“我”的所想;

生:第七自然段,看飞鸟,理解“我”的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你的理解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这两段文字。左边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右边同学读第七自然段,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听的时候边听边想。

生:分组读第六、七自然段。

3、引用朱自清散文《匆匆》进一步体会时间易逝:

师:的确,还有什么比时间无情流逝更可怕的呢?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匆匆》里这样写道:

(幻灯片出示朱自清散文《匆匆》老师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听了这段文字,大家想说些什么?

生:时间好像长了脚会跑,……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察觉到时间从身边匆匆溜走呢?

生:(反思学习生活说实例,反省时间的宝贵、易逝。)

如:写作业时玩铅笔;看书时想着玩;……

三、理解体会“我”下决心和时间赛跑所带来的变化(着急、悲伤──高兴、快乐)

师:这时间呀,可真是没长腿比长了腿的还跑得快,看着时间如此匆匆流逝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着急、害怕、悲伤……

师:好,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

师:这可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着急、悲伤,就这样让时间白白溜走?

生:不行!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呀?

生:和时间赛跑!

师:好主意!你们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呢?

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是怎样或者打算怎样和时间赛跑,有什么收获?)

注意:适时提问,和时间赛跑赢得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要学生真正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所在。

师:大家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和时间赛跑,真是好样的!少年时期的林清玄也是个珍惜时间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生:汇报,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

注意:在和太阳赛跑中,强调一下“下决心”的句子。

(板书:高兴、快乐)

师:和你们一样,当作者下决心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和时间赛跑时,送走的是悲伤,迎来的是快乐!(板书:

四、了解林清玄的现状和成就,理解“假若……就……”和“受益无穷”

师:真替作者感到高兴啊!大家想知道当年的那个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现在怎么样了吗?

生:想!

师:林清玄先生现在已经50多岁了,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并且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正如当年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他再也不能回到你们这么小的童年了,可是林先生用一生坚持和时间赛跑,他至今已出版完成

100多本著作,他所取得的成就正好印证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同学们能找到吗?

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对!林清玄先生还把自己一辈子和时间赛跑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告诉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齐读。

五、总结、赠言

师:同学们,也许你还没有和时间赛跑,也许你已经迈出了和时间赛跑的步子,加油吧,别停留,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收获!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把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络夫斯基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读幻灯)让我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片断,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4、《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课时目标】

1、在起因(外祖母的去世和爸爸的话)基础上,了解事情的转机(经过)和结果。

2、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形成要“珍惜时间”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感受林清玄散文的淡雅与忧伤。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的一句话让作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爸爸的那句话就是?

生:齐读幻灯。

师:这是一句关于什么的话?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文章,用心灵去寻找答案!

二、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第5~7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默读时请你做到“三不离”,思考完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理解。

2、汇报: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爸爸的那句话?

生:第五自然段,质疑:可怕?滋味?读出理解。

板书:害怕、悲伤

生:第六自然段,看日落,理解“我”的所想;

生:第七自然段,看飞鸟,理解“我”的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你的理解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这两段文字。左边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右边同学读第七自然段,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听的时候边听边想。

生:分组读第六、七自然段。

3、引用朱自清散文《匆匆》进一步体会时间易逝:

师:的确,还有什么比时间无情流逝更可怕的呢?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匆匆》里这样写道:

(幻灯片出示朱自清散文《匆匆》老师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听了这段文字,大家想说些什么?

生:时间好像长了脚会跑,……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察觉到时间从身边匆匆溜走呢?

生:(反思学习生活说实例,反省时间的宝贵、易逝。)

如:写作业时玩铅笔;看书时想着玩;……

三、理解体会“我”下决心和时间赛跑所带来的变化(着急、悲伤──高兴、快乐)

师:这时间呀,可真是没长腿比长了腿的还跑得快,看着时间如此匆匆流逝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着急、害怕、悲伤……

师:好,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

师:这可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着急、悲伤,就这样让时间白白溜走?

生:不行!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呀?

生:和时间赛跑!

师:好主意!你们是怎样和时间赛跑呢?

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是怎样或者打算怎样和时间赛跑,有什么收获?)

注意:适时提问,和时间赛跑赢得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要学生真正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所在。

师:大家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和时间赛跑,真是好样的!少年时期的林清玄也是个珍惜时间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生:汇报,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

注意:在和太阳赛跑中,强调一下“下决心”的句子。

(板书:高兴、快乐)

师:和你们一样,当作者下决心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和时间赛跑时,送走的是悲伤,迎来的是快乐!(板书:

四、了解林清玄的现状和成就,理解“假若……就……”和“受益无穷”

师:真替作者感到高兴啊!大家想知道当年的那个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现在怎么样了吗?

生:想!

师:林清玄先生现在已经50多岁了,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并且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正如当年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他再也不能回到你们这么小的童年了,可是林先生用一生坚持和时间赛跑,他至今已出版完成

100多本著作,他所取得的成就正好印证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同学们能找到吗?

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师:对!林清玄先生还把自己一辈子和时间赛跑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告诉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幻灯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齐读。

五、总结、赠言

师:同学们,也许你还没有和时间赛跑,也许你已经迈出了和时间赛跑的步子,加油吧,别停留,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收获!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把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络夫斯基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读幻灯)让我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片断,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5、《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6、《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7、《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

师:学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师出示写有“朗志万”、“伊琳娜”的词卡,生字标上拼音。)谁来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1:朗志万,伊琳娜。

生2:朗志万,伊琳娜。

师:男(女)生读。(男女生分别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他们有关。(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他们究竟有什么故事呢?大家赶紧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写了生字词的小黑板)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请2~3名学生上台带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我知道把“哄”的口字旁换成“氵”,就是洪国华的“洪”。

生2:我提醒大家,“鳞”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啦!……

师:把拼音去掉,还能很快地读出生字宝宝?(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师:小火车开得又好又快!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生字的呈现应视具体课文而有所不同,本课生字不是很多,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呈现生字,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字。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生:课文有7个自然段。

师:分别请7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生读完后思考)

师:听了之后,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生1:我觉得张卓然朗读得好,字音很准,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李怡轩读得很通顺。

生3:郭梓峰读错了一个字。

(课后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请学生读课文时可以在一小组开火车读,不必指名读。同时注意评读的指向性:字音是否准、语句是否通顺。)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谁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课文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问题,其他小朋友都没做,只有伊琳娜动手做了做,发现科学家说错了。

师:你概括得真好!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请2~3名学生读)

(课后反思:朗志万提的问题学生找到读一遍即可此处不需做朗读指导。)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1: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生2:还有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学生开始只找到了这两个)

师:文中就是两个小朋友吗?

生3:不是,还有伊琳娜。她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家问妈妈,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然后她就做了,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小朋友说的。(生找到第2、3自然段) 哪个小朋友来读读他们说的话?(请2生读)

师: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们想一定是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

生2:他们想金鱼身上有鳞,水不会漫出来。

(学生回答与预设不符)

师:给他们提问的是谁?

生:科学家朗志万。

师:一般科学家说的话,人们会怀疑吗?

生:不会。

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认为科学家的话是_____(生补充:对的)。

师:那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

生1: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

生2:很肯定的。

师: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读读这两个小朋友说的话?(请2~3生读、分角色读)

(课后反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键词句中获得感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具体可感。而不需去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

师: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话,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鱼身上的鳞和水会不会漫出来好像没有关系吧。

生2:我也觉得他们没说对,可也说不出为什么。

师:伊琳娜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她会说什么?做什么呢?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4、5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请1生读)

师:当伊琳娜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妈妈时,妈妈怎么说的?

生: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师顺势出示妈妈说的话)

师:话中的“光”字,你能换成另一个字吗?

生:只。

师:说完整。

生:不能只想,你要动手做做看。

师: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有几个学生摇了摇头)

师:伊琳娜她对科学家的问题想了没有?

生:想了。

师:是啊,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动脑筋想,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动手去做做看。妈妈当时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句话?

生1:很温柔的。

生2:面带微笑的。

师:是啊,妈妈会鼓励伊琳娜去做。谁来当当这位妈妈说说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妈妈的话)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当我问到:“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时,有一两个学生竟摇了摇头,这让我有些急了,于是皱着眉头再问了一遍。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对于朗志万的问题,伊琳娜思考了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理解课文。)

师:当伊琳娜把金鱼放进杯子里时,水却_____(生补充:漫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试验结果。(出示挂图)

生议论:水漫出来了,都流到地下了!

师:仔细观察,看到这样的结果伊琳娜当时的表情怎样?

生1:吃惊!

生2:生气!

生3:她非常生气。朗志万怎么可以说谎话来哄骗我们!

师:伊琳娜非常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她怎么问的?

(本意是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

生1:老师,我想创造一个问的话:朗志万,您是科学家!您怎么可以说假话来骗我们?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想创造自己的问题来问朗志万。)

师:(急于回到课文)谁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出伊琳娜非常生气的语气。(指名读该句)

(课后反思:课堂进行到这儿,应该是一个高潮:有很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伊琳娜问朗志万,学生能有这样的情感,得益于前面理解的到位,但我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生成的闪光点,而把学生拉回了课本,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给课堂留下了遗憾。倘若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教学,学生在充分说之后,有助于更好地朗读伊琳娜的问话,进而明白伊琳娜开始非常生气,而后又“高兴地笑了”的情感变化原因。)

师:听了伊琳娜话,朗志万却_____(生补充:哈哈大笑)

师:他说了些什么?(请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哄骗”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骗人的意思。

生2:就是说谎话。

师:朗志万到底有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齐:没有。

生1:朗志万是想考考小朋友。

生2:他故意出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去动手做。

师:比较妈妈和朗志万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有“动手做做看”。

师:是啊!妈妈和科学家朗志万都鼓励小朋友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筋想,在适当的条件下动手做做看。

四、结课留疑,书写生字

伊琳娜听明白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接下来我们学写两个生字:哄 、骗。

8、《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

师:学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师出示写有“朗志万”、“伊琳娜”的词卡,生字标上拼音。)谁来喊喊他们的名字?

生1:朗志万,伊琳娜。

生2:朗志万,伊琳娜。

师:男(女)生读。(男女生分别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他们有关。(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他们究竟有什么故事呢?大家赶紧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写了生字词的小黑板)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请2~3名学生上台带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我知道把“哄”的口字旁换成“氵”,就是洪国华的“洪”。

生2:我提醒大家,“鳞”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啦!……

师:把拼音去掉,还能很快地读出生字宝宝?(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师:小火车开得又好又快!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生字的呈现应视具体课文而有所不同,本课生字不是很多,可以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呈现生字,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字。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生:课文有7个自然段。

师:分别请7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生读完后思考)

师:听了之后,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生1:我觉得张卓然朗读得好,字音很准,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李怡轩读得很通顺。

生3:郭梓峰读错了一个字。

(课后反思: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请学生读课文时可以在一小组开火车读,不必指名读。同时注意评读的指向性:字音是否准、语句是否通顺。)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谁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课文讲了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问题,其他小朋友都没做,只有伊琳娜动手做了做,发现科学家说错了。

师:你概括得真好!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请2~3名学生读)

(课后反思:朗志万提的问题学生找到读一遍即可此处不需做朗读指导。)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生1: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生2:还有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学生开始只找到了这两个)

师:文中就是两个小朋友吗?

生3:不是,还有伊琳娜。她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家问妈妈,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然后她就做了,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师: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小朋友说的。(生找到第2、3自然段) 哪个小朋友来读读他们说的话?(请2生读)

师: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们想一定是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

生2:他们想金鱼身上有鳞,水不会漫出来。

(学生回答与预设不符)

师:给他们提问的是谁?

生:科学家朗志万。

师:一般科学家说的话,人们会怀疑吗?

生:不会。

师:这两个小朋友也认为科学家的话是_____(生补充:对的)。

师:那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些话?

生1: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

生2:很肯定的。

师: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读读这两个小朋友说的话?(请2~3生读、分角色读)

(课后反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关键词句中获得感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具体可感。而不需去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层的东西。)

师: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话,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鱼身上的鳞和水会不会漫出来好像没有关系吧。

生2:我也觉得他们没说对,可也说不出为什么。

师:伊琳娜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她会说什么?做什么呢?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

生:第4、5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请1生读)

师:当伊琳娜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妈妈时,妈妈怎么说的?

生: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师顺势出示妈妈说的话)

师:话中的“光”字,你能换成另一个字吗?

生:只。

师:说完整。

生:不能只想,你要动手做做看。

师: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有几个学生摇了摇头)

师:伊琳娜她对科学家的问题想了没有?

生:想了。

师:是啊,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动脑筋想,如果可以的话还应动手去做做看。妈妈当时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句话?

生1:很温柔的。

生2:面带微笑的。

师:是啊,妈妈会鼓励伊琳娜去做。谁来当当这位妈妈说说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妈妈的话)

(课后反思:在课堂上,当我问到:“不能光想,那要不要想?”时,有一两个学生竟摇了摇头,这让我有些急了,于是皱着眉头再问了一遍。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不会有这样的意外:“对于朗志万的问题,伊琳娜思考了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理解课文。)

师:当伊琳娜把金鱼放进杯子里时,水却_____(生补充:漫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试验结果。(出示挂图)

生议论:水漫出来了,都流到地下了!

师:仔细观察,看到这样的结果伊琳娜当时的表情怎样?

生1:吃惊!

生2:生气!

生3:她非常生气。朗志万怎么可以说谎话来哄骗我们!

师:伊琳娜非常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她怎么问的?

(本意是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

生1:老师,我想创造一个问的话:朗志万,您是科学家!您怎么可以说假话来骗我们?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想创造自己的问题来问朗志万。)

师:(急于回到课文)谁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出伊琳娜非常生气的语气。(指名读该句)

(课后反思:课堂进行到这儿,应该是一个高潮:有很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来代替伊琳娜问朗志万,学生能有这样的情感,得益于前面理解的到位,但我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生成的闪光点,而把学生拉回了课本,让学生找书上的句子读,给课堂留下了遗憾。倘若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教学,学生在充分说之后,有助于更好地朗读伊琳娜的问话,进而明白伊琳娜开始非常生气,而后又“高兴地笑了”的情感变化原因。)

师:听了伊琳娜话,朗志万却_____(生补充:哈哈大笑)

师:他说了些什么?(请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哄骗”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骗人的意思。

生2:就是说谎话。

师:朗志万到底有没有“哄骗”小朋友?

生齐:没有。

生1:朗志万是想考考小朋友。

生2:他故意出这个问题,让小朋友去动手做。

师:比较妈妈和朗志万说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有“动手做做看”。

师:是啊!妈妈和科学家朗志万都鼓励小朋友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筋想,在适当的条件下动手做做看。

四、结课留疑,书写生字

伊琳娜听明白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接下来我们学写两个生字:哄 、骗。

9、《伊索寓言》教学实录

甜甜的语...伊索寓言甜甜的语文我讲话后面的同学能不能听得见?我们先来聊会儿。我们班有没有平常喜欢讲笑话、故事的同学?一开口就能让大家乐的同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咱们来看一看,好不好?1+1=几。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可不少,在2000多年前,有一个故事大王,他的名字叫(伊索),可以上课了吗?这节课我们要读的课文是《伊索寓言》,课文中有三个小故事,谁来告诉我?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羊、这三个故事有趣好玩,你们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出来说话了。“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狼来了,狼来了!”“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指名读这三句话,评价。比较一下,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不着急,比较是思考的一个办法,比较会产生问题。

这些话都有引号,全是人说的。这三句话都是骗人的。葡萄不是酸的,狼来了,骗人的撒谎的,用赵本山的小品的话叫什么?忽悠。分别忽悠谁呢?忽悠自己。

板书:说谎。说谎,说谎的时候心会发慌的。课文中有一个带谎的词语,是什么?惊慌失措。那两只狐狸和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自由朗读课文,找到具体的词句,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来交流。

强调要求,一定要找到具体的词句,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课文。狐狸为什么要撒谎?非常的妒忌。我觉得狐狸吃不到葡萄,反正也无所谓,就想他反正也没成熟。

我觉得狐狸很笨,做事情应该去尝试一下。他说是酸的,他想吃酸的,会掉牙的,还好不吃。没有落下来,肯定是酸的。眼睛看得见,牙齿够不到。

他说这句话是来安慰自己的

。板书:安慰自己。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是酸的不是葡萄的味道,是什么?心里发酸。吃不到葡萄,心里酸溜溜的。

这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把这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读一读。指名读。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是世界性的俗语了。

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引读:……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知道葡萄是甜的,她会告诉狐狸,狐狸会怎样酸溜溜的说呢?哎呀,甜的就甜的吧,我才不吃呢,我家多的是,干嘛要吃树上的呢。那些葡萄肯定被麻雀和虫子弄坏了。不吃也罢,我反正已经吃饱喝足了,要吃这些干嘛呢?我们换一个故事来交流。

狼来了,狼来了,是为了骗村民,寻开心的。板书:寻开心。为什么要寻开心,要撒谎呢?因为一个人,泰无聊了,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他想骗骗大人,……可能有报复心里,可能大人总是骗他,他想跟大人一起去,大人不带她去,说买糖回来给他吃。

结果却没有,所以,他也想报复一下。板书:恶作剧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是恶作剧?哈哈大笑。寻开心也好,无聊也好,有时做点恶作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采取这样极端的手段是不对的。引读:狼真来了的话。

两千多年前过去了,这个男孩儿的声音还在我们耳边回荡着。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换个故事交流。狐狸是为了拍马屁,骗肉吃。这个拍马屁,关键是去细想一下,拍马屁的背后还有一个关键词语没有抓到。

读书就是要一遍一遍的把自己的感觉调细,让自己的感觉和课文相同。谎言的背后有一个圈套。这个词语是一个生词,一起念一遍。谎言的背后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有一个可怕的阴谋。

齐读这三个词语:圈套,陷阱、阴谋。这次狐狸算遇到对手了,看看蝉上当没有?

齐读蝉的话。听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假如乌鸦遇到了蝉,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乌鸦老弟,你怎么会上狐狸的当呢?难怪人们都说菜鸟呢!^哎哟,蝉老弟,我的肉都被狐狸骗走了,以后你遇到它可要注意呀。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谎言背后的心里,有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有的谎言是因为无聊,是为了恶作剧,有的谎言背后隐藏着阴谋和圈套。我们默读课文,比较这三篇课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三篇课文,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这三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道理。

你说这个道理,是不是就像人生格言一样。我们给这三个道理起个名字:叫格言式结尾。我发现每篇故事中,都有动物。主人公都是动物。

狐狸和狼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凶恶的家伙,狡猾的骗子。你说狐狸和狼有没有什么优点?可以保持生态平衡。那你课后创作以他们为正面角色的寓言。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有变化。

狐狸:回过头来,说一句话。狼如果不来了。写故事的时候,有变化,然后引起我们思考。故事就是故事,写故事,就要有变化,要有吸引人的地方,不能平铺直叙。

我发现每个课题里面都有一个和字,都是用什么和什么来比喻人和人的关系。每个题目中都有动物的名字,而且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全都是伊索寓言。终于说了一句大实话。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有些人无能为力……一贯说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其实,在我们心中也住着狼和狐狸,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可不能让狼和狐狸跑出来哟。我们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吗?揠苗助长、狐狸和乌鸦、农夫和蛇、鹬蚌相争。想一想,像这类文章,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呢?都有道理,都有趣,都好玩,这个故事耐人寻味。没有故事都是格言式结尾。

有说服力。格言告诉我们没有趣味,但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告诉我们就让我们记住了。好了同学们,刚才说了,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他有300多个故事,都装在老师的口袋里,想不想听呀,自己课后去找。

10、《快乐的节日》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实录】

(齐读课题后)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什么吗?

生:是讲快乐的节日。

师:(指在课题“节日”下)主要是讲——

生:节日

师:对,我们在这个节日里怎么样?

生:很快乐。

师:多么快乐呀!那么应该怎样读课题呢?

(生有感情读课题)

(自由读课文时,一生问:“讲的是哪个节日?”)

师:刚才,某某在自己读书时,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文讲“快乐的节日”,那么到底是哪个节日呢?小朋友们知道吗?

生1:是六一儿童节

师(微笑):能说说理由吗?

生2:是国庆节

师(意外):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2:因为课文里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说到了祖国。

生3:是教师节。因为有老师。

生1:儿童节,老师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还会出去郊游。

生3:我觉得是元旦节。因为课文里面说到了春天。

师:你们能从课文里找理由,非常好!到底是什么节日,老师先保密,等我们下节课好好地来学这篇课文时再来找答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应该有个整体感知的教学过程,通常我都是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往往会罗罗嗦嗦地将课文复述下来,时间限制,请了一两个学生就不能再给他们时间说了。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利用课堂上的一个生成点,将问题抛出去,使学生搜索刚才自己自学时消化的内容,在没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受到同学的反驳时,主动地进入课文快速阅读,提取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地朗读可以说是有效地阅读了。而设下的悬念又使得他们期待第二课时的教学。

11、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课题“伟大的友谊”)

师:大家一齐读这个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非常好,我在别处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读成“伟大的友谊(yí)”,都错了。

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读“伟大的友谊(yì)”。这个字读对了,很好,但是我要问了,谁知道,什么叫友谊?

生:很多人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师:讲得对不对?

生:基本上对。

师:他说基本上对,确实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叫什么?

生:友谊。

师:(指刚才的学生)你有没有朋友?

生:有。

师:谁?

生:吕昆。

师:谁叫吕昆?请站起来。

(叫吕昆的同学站起来)

师:你认为你们两人的友谊是不是伟大?(众笑)

生:不是。

师:(问吕昆)你认为你们俩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吕昆:是。(众笑)

师:为什么?

吕昆:……(众笑)

师:说不出来了,你说你和吕昆的友谊不是伟大的,为什么?

(此生列举了平常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还不够伟大的程度)

师:我非常赞赏这位同学的坦率,请坐,是不是伟大的,一会儿再说。起码我认为他们俩的友谊是不错的,是吗?

生:是。

师:他俩不但有东西一起吃,走路一块走,而且还互相帮助,一块学习,这种友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伟大的,一会上完课再告诉我,好不好?这篇课文讲的是伟大的友谊,你们知道是谁和谁的事?大家一起说,第一个。

生:马克思。

师:对了。第二个。

生:恩格斯。

师:对,是这两个朋友之间的情感,而且是伟大的。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什么样的友谊是伟大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课书要认识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课书里,我要教给大家一些把握文章全篇内容的方法,学习每一个段落的方法,希望大家用心学,好吗?

生:好。

师:你们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篇文章不像其他文章一样,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像别的课文有描写得非常优美的景色,也不像别的文章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它就是把他俩的友谊究竟是怎么回事就那么说出来,难免读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样的文章我们读不读呢?

生:读。

师:不读还不行,今后的学习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文章。怎么样把枯燥的文章读出兴趣来,这也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学会了,不但描写景色的我们爱读,抒发感情的爱读,就是非常枯燥的文章我们也爱读了,你们说有好处没有?

生:有。

师:那就注意听,我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所以读起来有点枯燥,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丰富的情感抒发,它主要采用这种手法,(板书“叙述”)什么方法?

生:叙述。

师:什么叫叙述呢?就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作者在叙述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法,第一种(在板书“叙述”下写“概括介绍”)是“概括介绍”,什么是“概括介绍”?就是说这个事说得很简单,很概括地三言两语说完了,但包容的内容却不少,时间跨度也很大。另外还有一种和它相反的方法。(在板书“概括介绍”下写“具体描述”)是什么方法?

生:具体描述。

师:这种具体描述的方法与第一种“概括介绍”比起来就显得详细多了,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要说一说,而且还要举几个例子让你更加明白。这就叫“具体描述”,课文里不同的自然段用了不同的两种方法。你们愿意不愿意区别这两种方法?

生:愿意。

师:愿意就打开书,完成课堂上的第一件工作:你把课文各个自然段再浏览一下,什么叫浏览呢?就是速读,不要一字一句的,各个段大概看一看,课文上的自然段哪些是用“概括介绍”的方法来写的,就在那一段前加一个小三角用来标记,那么没画三角的就是“具体描述”了,明白吗?现在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有的自然段是三行,就是概括介绍,有的段也是三行,却不是概括介绍,怎么区别?还得看内容,有的写得内容面很窄,用的字数也不多,那不算;有的写得面很宽,就是刚才说的,包容的内容不少,也许时间跨度还很大,字数却很少,那叫什么?

生:概括介绍。

师:现在继续。(学生继续自读,老师在行间巡视,间或进行指导)好,注意,谁能说一下你第一个发现是“概括介绍”的是哪段?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谁也找到这一段了?(很多同学举手)好,不错,放下手。我现在请你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第一段在遣词造句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看你能不能听出来?(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很好,请坐。现在谁听出来了,第一段一个明显的特点?你听出来了?好,但我不让你回答,我让你也用朗读把这个特点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行,大家听。(此生重读第一段)

师:听出来特点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是真听出来的?不是从书上看出来的?

生:有一个共同。

师:有一个共同是听出来的吗?是课文上写出来的。不是你听出来的。谁听出来了?

生:每一个标点都有停顿。

师:停顿是特点吗?不管什么文章,有标点就有停顿呀!

生:可以听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他说了是共同领导……

师:(打断)那你还不是听出来的,也是看书看出来的。实际上我告诉你们吧,他并没有读出来,所以你们不知道这一段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指一学生)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把你想到的特点用语气表现出来。(学生再读课文)

生:这“共同“两字写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友谊的深度。

师:怎么共同两字就有深度了?我还是问你,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他朗读时把“共同”读得特别重。

师:你从他读书中听出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五个,这一段里总共有五个“共同”。

:在一段里共有三行字,却连续用了五个“共同”,这算不算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算。

师:这位作家肚里没词儿,就有一个“共同”(众笑)老来回重复,是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回事?他连续用了五个“共同”,使你感觉怎么样?

生:使我感觉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一块儿工作。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她刚才解释了,“共同”就是在一块儿,干什么事都在一块儿,究竟他们在一起干什么事呢?你读读第一个“共同”。

生:“他们共同研究学问。”

师:研究什么学问?语文数学吗?

生:不是,是研究马克思的学问。

师:马克思的学问就是马克思主义了,那是革命的学问,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起研究革命,对吗?

生:对。

师:你再读第二个共同。

生:“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师:领导革命,再读第三个。

生:“共同办报、编杂志。”

师:办报编杂志是干什么?

生:搞宣传。

师:对,宣传革命,再读第四和第五个共同。

生:“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师:共同起草革命文件,我们再总地回顾一下这五个共同(教师屈指计数)第一,研究革命,第二领导革命,第三宣传革命,第四起草革命文件,第五,给第四举了一个例子,把这五个共同概括一下,他们在一起是干什么呢?

生:共同革命。

师:对呀,我们就是这样,抓住这个特点,从五个共同中去思考,全段文字就一下子理解了,这样的友谊是不是伟大呀?

生:是。

第二部分

师:(问吕昆)比起你们有东西一块吃怎么样?(众大笑)

吕生:更伟大。

师:是啊,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有东西也可能一块吃。但他们主要是在一起干什么?

生:干革命。

师:想一想这五个“共同”,就充分地理解了全文的第一句话,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什么呀?

生:好朋友。

师:不但知道他们是好朋友,而且是具有伟大友谊的好朋友,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这一段你们是怎么学会的?抓住什么?

生:抓住“共同”这个词学会的。

师:“共同”在这一段里是个什么?这个词是这一段的特点,所以我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板书“抓特点”)

生:抓特点。

师:我们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的。我们没有费多大力气去理解全段的内容,只要把它的特点抓住了,了解这个特点,那全段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这一段我们运用“抓特点”的方法,把握了全段的中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板书“好朋友”)学得不错,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得对。第四自然段也是“概括介绍”,但这一段就不能再用“抓特点”的方法来学了。(在板书“抓特点”下写“抓要点”)要抓什么?

生:抓要点。

师:要通过抓要点来学,下面我请这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她读的时候,大家不管这段写了多少话,只看它写了几个要点,几个主要内容,把它一抓住,这一段就全明白了,好,开始读。

(此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就是要点了?没抓住。(指另一同学)你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我抓住了两个。

师:那你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下。

生:我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第二个是在革命事业上,他们互相帮助。

师: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几个要点?

生:两个。

师:第一个说的是哪方面?

生:生活上。

师:(板书“生活”)第二个是什么要点?

生:事业上。(师板书“事业”并在“生活”与“事业”中间画波折号)

师:抓得非常好,那么,在这两个要点中,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要点?

生:事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

师:你没注意看文。

生:因为他在生活上说的少,而在事业上说的多一些。

师:最关键的字你没注意,把它丢掉了。

生:“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师:哪几个字?

生:“更重要”三个字。

师:“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字这么明显你没抓住,说明你读文细不细?

生:不细。

师:对了,还得细读,才能明白。他说的一个生活上,然后紧跟着说“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怎么怎么,可见“事业”是作者要说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到这儿呢,我想捎带讲一个问题,“生活”和“事业”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

师:过渡作用是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么说,在这一段(指第四自然段)的前面,像第二、第三自然段说的都是生活上的事,对不对?

生:对。

师:那在后面第五段以后说的都是事业上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我们把前面各段写生活的算作一个段落,后面各段写事业的算作一个段落,这第四自然段又说生活又说事业,应该归到前面去还是后面?

生:应该归到后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是启下的作用。

师:他说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他说的非常好。这就讲了一个小小的规律:过渡段在分段的时候的归属问题,是归前呢还是归后呢,要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刚才我们知道了更重要的内容是事业,可见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启下。

师:所以这一段应该归到后面来,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不但这一段,以后遇到所有的过渡段的归属问题,怎么划分,就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过渡段的划分我们明白了,下面来读一读这一个过渡段,既然重点在后面,那么重音应该放在哪儿?

生:后面。

师:好,谁能读一读,体现后面的重要性。(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明显不明显?

生:不明显。

师:不太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起调太高了,后面再想高,上不去了。那位男同学你来试一下。(一男生起来读这段)

师:他有所体现没有?

生:有。

师:但是读得太快,大家一起读一次好不好?开始。(学生一起读这段)

师:很好,这就又告诉我们一个朗读的规律:凡是文章内容所强调的东西,就应该读得重一点。刚才五个“共同”这个特点,就是强调干什么都在一起,所以五个“共同”读的时候就怎么样呢?

生:重一点。

师:重一点就对了,你这样有重点地一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噢,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了,这个问题先讨论到这儿,再看看文章里还有没有“概括介绍”的段落。(学生各自看书)

师:谁还发现了?

生:是第六个段落。

师:第六个段落是“概括介绍”吗?

生:不是。

师:你读一读这段。(此生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的文字是不多,但是它的内容很多吗?

生:不是。

师:只不过他们分开了,后来每天通信。虽然文字少,但是内容包含不多。所以不是“概括介绍”,有没有别的发现?(一学生站起来读第八自然段)

师:文字的多少跟第六段差不多,但第六段只写了分开以后的那一段情况,这一段写了多长时间?有多长的时间跨度?

生:四十年。

师:一下子写了四十年,哪一个包容量大?

生:第八段。

师:第八段用的是不是“概括介绍”?

生:是。

师:第八段整个概括介绍了一生的情况,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还用这种方法——抓要点。看看能抓住几个要点。(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要点了?

生:我抓住要两个要点,第一个是点明中心,第二个是和开头互相照应。

师:说得具体一点,怎么样点明中心?

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不是,请坐。另一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共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点是……

师:(打断)一个要点就这么长的一段话,你给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板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我写得对不对?有的人眼尖发现了,你说。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师:是吗?上面有“共同”两字吗?是这个错误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没有讲是谁创造的。

师:这堂课就是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生:您写的是“创立”课文里是“创造”。

师:他发现了,课文里写的是“创造”,而我这儿写的是什么?

生:创立。

师:和课文上不一样,我是故意这样写的。我想问问大家,这样写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我这样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说通说不通?

生:说不通。

师:为什么说不通?

生:因为“创造”和“创立”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不一样。

师:我告诉大家,“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儿改成“创立”也可以。意思完全能够说得通。我所以写“创立”是为了多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用“创造”,也可以用“创立”,不但可以用“创立”还有词可以用。

生:建立。

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行,但不太合适。

生:创建。

师:对了,“创建”在这儿也能用。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怎么样?

生:丰富。

师: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言来说,这样我们的表达力就增强了,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什么?

生:第二个要点是“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能不能像刚才那样也把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对了,第二点就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这几个字课题上有了,我们这儿就不写了。课文在最后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不但给全文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而且也照应了一下课题,成为一篇浑圆的文章。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两个要点,一个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都是说他们的伟大的友谊的什么?

生:结果。

师:伟大的友谊的结晶,伟大友谊的伟大成果。学到这儿了,我问你们,结出了伟大成果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友谊呢?

生:伟大的友谊。

师:这就是他们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友谊的第二个原因——结出了伟大的成果。吕昆他们的友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出伟大的成果,所以还不能说是伟大的,对不对?

生:对。

至此黑板上板书字样为:

伟大的友谊

好朋友

生活————事业

建立了马克思主义

师:我们通过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实际上已经大致地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好像是给文章立起了一个框架是不是?

生:是。

师:也好像是一个人的骨骼立起来了,这个人的形已经出现了。只要在骨骼上贴上血和肉,那么对这个人就完全了解了。血和肉在哪儿呢?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事业上互相关怀,把这两块一贴,全文就学完了。这就是我今天向你们介绍的一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这篇课文正好提供了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我们利用这三个段落先把骨骼立起来,使我们一下就明白全文内容了。另外,全文的结构也全明白了,你们一看板书,肯定就知道全文可以分几段了,是不是?

生:全文分四段。

师:第一段写什么?

生:第一段主要写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对了,写他们是好朋友。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写恩格斯在生活上给马克思很大帮助。

师:第二段写生活上的事情,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段呢?

生: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事业上互相帮助。

师:第四段呢?

生:第四段讲他们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

生:对。

师:黑板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能。

师:如果不给它分四段,从黑板上看还能分成几段?

生:三段。

生:第一段是讲他们是好朋友,干什么都在一起;第二段是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怀,在事业上互相帮助。最后一段是他们一起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说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就下课。(第一课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