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一等奖
淝水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古代典型以少胜多的案例也是南北朝对立的转折点,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淝水之战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 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上面就是淝水之战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张衡传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案两课时
日出教案设计 日出教案设计一等奖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 一厘米教案设计
钱教案一课时 钱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分析
2、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学设计
淝水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古代典型以少胜多的案例也是南北朝对立的转折点,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淝水之战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
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 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
上面就是淝水之战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张衡传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案两课时
日出教案设计 日出教案设计一等奖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 一厘米教案设计
钱教案一课时 钱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分析
3、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17、赤壁之战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
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4、《赤壁之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赤壁之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可配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按一定顺序写的训练。文中描写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顺利实施火攻计策,是这次战斗胜利的关键。为了成功的推动火攻计策的实施,东吴的将帅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巧用天时地利,考虑部署周详,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熟知的“计中计”“连环计”“苦肉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名称俗语都与这个故事有关,聪明才智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在学习中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对《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产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典名著涉及不多,特别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复杂,战争涉及到的人和事关系复杂,东吴的计策环环相连,部署周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历史和人物资料,阅读有关文章,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课中,尽量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利用板书形象地展现两军隔江对峙、力量悬殊的形式,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录像等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去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维训练,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战争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后,鼓励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词语,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这次交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目标:
1、学习遇事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2、初步有多角度看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关。
发展目标:
培养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这次交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2、学习遇事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这次交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2、学习遇事周密思考、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读中领悟法;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火攻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4分钟)
1、老师看板书引入: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曹吴两军隔江对持,吴军定下火攻计策。
2、齐读第四自然段,想象:周瑜听了,有什么反应?
3、设疑:到底黄盖向周瑜说了什么?他是怎样用计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板书:实施火攻
二、初步探究,理清条理。(6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5——11自然段。 (出示)思考: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读完后,用最简练的语言列一个提纲,再同桌交换一下意见。
2、全班交流,板书:写信诈降、靠近曹军、火攻曹营。过渡:黄盖的火攻计策步步相连,部署周密,连一代枭雄曹操都无法识破。但是,我想,至少有五十多人能识破黄盖的妙计!你们一定行的,对吗?
三、深入探究。(25分钟)
1、四人小组选各自最感兴趣的部分探究。探究提纲:黄盖的火攻计策妙在哪里?
2、全班交流,评议提高,教师适时指导朗读。(其间插播录像)
3、全班讨论:从实施火攻的这些环节中,你认为东吴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适时板书:知己知彼、天时地利、部署周详。
4、如果有时空穿梭机,让你见到了赤壁之战后的曹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出示曹操像)
四、回归全文,总结提高(3分钟)对照板书,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同桌说,指名说。
五、拓展延伸,激发课外阅读兴趣。(2分钟)
1、你还知道其他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成语、歇后语、词语吗?
2、课外作业: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我们找一个时间开一个三国演义故事会。
板书设计:
1
7、赤壁之战
(曹军军营)
曹 隔 实
1、写信诈降
军 江 施
2、靠近曹军
南 相 火
3、火烧曹营
下 对 攻
4、追杀曹军
(东吴军营)
资料提供者:
5、《赤壁之战》说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赤壁之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情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这一战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因而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学习目标中提出的重点,我制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使学生领悟到:如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二、说学生
1、在课前我先对学生们做了一个调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三国”的时代背景以及赤壁之战的了解相当缺乏,因此该怎样帮助五年级学生学习这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呢?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让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整体背景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中的《赤壁之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能比较正确的理解课文所叙述的内容。
2、黄盖“火攻”和“诈降”的计策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分析计策的来由有利于让学生知道详尽周到的观察与准备是成功的基本素质。而需要指出的问题是:由于作者及其所处年代的关系,罗贯中在写作小说《三国演义》时主观的把曹操定为反面角色,而由于该小说巨大的影响力造成了过去学生认知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坏人,这种认知是比较偏激的。我记得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里评价《三国演义》时搜集了许多历史依据,对曹操的形象做了还原,我们知道了曹操其实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大英雄!所以,本堂课试图对学生的认知作扭转,应该说这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而之所以做这样的尝试,能健全学生辩证的历史观,去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且这也比较具有现实的意义,比如现在的台湾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我整个的教法都是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而设计的,具体是:
1、问题引入,引导学生主动认知。
对于学习而言,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的引导、点拨,必要时进行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赤壁之战》的核心问题是“东吴周瑜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感受直观,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仍然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由于小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人物和时代都已久远,在阅读中如果光是凭空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把握人物性格和整个事件进程的。因此,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我决定采用影片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来到赤壁,“亲眼目睹”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这时远程教育资源就显示出了它极大的优势。首先,初读课文的时候,我立即播放了课件(出示课件)让学生边看屏幕边跟着字幕小声朗读。此时,语言文字和它所描绘的画面巧妙的融入一起,并折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此外,在讨论“赤壁之战到底谁赢了好?”这个问题时,在向学生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再让学生看那残酷的战争场面,在滔天的火光中,在士兵们紧张而痛苦的呼喊中,学生的心灵会一下子受到震撼,他们会感同身受到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们会期盼和平年代的美好。这直观的画面一下子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乐于表达自我的欲望,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读代讲,深思美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鲁迅也说:“言美感身”,可见美读是诱发学生审美情感最简洁、实用、有效的方法。
因此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读为主。通过跟读,自由读,品读,边读边画、等多种形式,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使学生从读中用心感触一代枭雄曹操,纵然有雄才伟略,但却不幸战败,没有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直接引入
开课时我就以问题“你知道赤壁之战吗?”直接引入课题,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用课件介绍赤壁和赤壁之战,再整体感知赤壁之战的背景和概况.
(二)、初读课文,感受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边看屏幕边小声跟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情节。老师再介绍相关的主要人物。
(三)、细读课文,明白双方胜败的原因.
通过这一问题的引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首先让学生自由学习课文4-9自然段,研究“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的条件?”这在学生上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不难理解.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关键的词语了解火攻的实施过程,在同桌互相交流意见以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曹操的一面来分析失败的原因: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时候,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这几个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正因为东吴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再加上曹操的骄傲和轻敌才使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以区区三万兵力就打败了曹操八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也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四)、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在于求得新知的结果,更重要的思维探索的过程.所以我首先说明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再让学生观看壮观的战争在浮想连连中学生进而明白正是这种局面却造成了混战不断,灾难不断,从而引出问题“赤壁一战谁胜了好?”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辩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再引导:如果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老百姓也可以早一天过上太平日子。随后布置一个拓展练习:要求学生以给曹操写一封信的方式帮助他总结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在信中你也可以进一步表达你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五)、结题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介绍历史上西晋大将王瀎吸取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完成了统一大业的事实。最后推荐几部《三国演义》类似的几部历史演义小说,如《隋唐演义》等,以供学生在课外去继续阅读,继续发现。
五、说板书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普及,远程教育也正走向各中小学,但我觉得不能说有了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就可以抛弃古老的板书.板书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包罗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学生可以通过板书回忆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根据课堂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出示课件)通过这种简洁的板书,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合,同时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只有知己知彼,巧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才能克敌制胜。
6、五年级教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二)
17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
7、五年级教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三)
17 赤壁之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
8、五年级教案: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一)
17 赤壁之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9、金色的脚印、饮湖上初晴雨后、游园不值、养花、理想的风筝、田忌赛马、赤壁之战、冀中的地道战、黄河象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语文出版社第6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翻山越岭去给他找好吃的,当她不辞辛劳地摘回一串葡萄,却在家门前碰到了猎人,在这危险时刻狐狸妈妈喊孩子快逃。小狐狸逃了出来,长大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却看到了妈妈曾经为他而留下的葡萄树,感激之情由然而生。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思路:
本课我采取了“朗读——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课的开始,先让学生默读,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感悟。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描写了狐狸妈妈爱子情深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汇报朗读、评价交流,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受;通过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在有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课题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复习5个会认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童话故事中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4.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比较生动地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组织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注意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理解感悟,体会母爱:
1.出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默读要求:
①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②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
③读完课文后,说说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2.学生默读完后自由发言。
3.指导朗读,体会狐狸妈妈的爱子情深。
①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分小组讨论,把找到的词句画上标记。)
提示:可以从狐狸妈妈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三方面入手。
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放映“终于“一词,体会它的用法,并说说可不可以换成“然后”或“最后”,为什么?
②请体会狐狸妈妈的心情:课件播放:“狐狸妈妈喊起来:‘呜——孩子,危险!快逃哇!’”,
想象一下狐狸妈妈当时想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在朗读时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相关句段,师生、生生共同评价。
4.读到这里,你除了感动,还有别的情感吗?
合作讨论:课题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
回想起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总结:狐狸妈妈无论是翻山越岭为孩子找一串香甜的葡萄,还是危急时刻那揪心的喊声,都是母亲对孩子最深切的爱。
6.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感悟道理,续编故事
1.小狐狸明白了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你能替小狐狸说说吗?
(指名回答。)
2.妈妈为小狐狸留下了一棵葡萄树,可是妈妈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续编课文吧!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四、拓展延伸:
回想起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动手写一写,回家后读给妈妈听。
板书设计:
7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狐狸妈妈
小狐狸
找吃的
等妈妈
摘葡萄
哭起来
喊起来
蹿出洞
没回来
找妈妈
10、《赤壁之战》之开放篇教案教学设计
大张
教学目的:
1.在传统文化中感悟文本之“理”的深意,“智”的光辉,彰显“文”的华彩。
2.联系当今世界局势,有初步思考、见解、认识。培养和平主义的思想与精神,珍爱和平、珍爱生活。
3.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好、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宗旨:
在浓郁的氛围中感受、提炼、升华;在“美”中欣赏。
课前准备:
a.教师:CD二胡名曲《阳关三叠》、《江河水》;《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天空》
书法中堂《战》
课件《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伊战图片资料
b.学生:《赤壁之战》全文学习;伊拉克战争局势关注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文本阅读。
二.再感“赤壁之战”、讨论。并联系时事。(播放《阳关三叠》、《江河水》并反复)
1.教师谈话:一场发生在2000年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结束了。战争虽然结束,但是,交战的双方和人民却并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就走出来。在这场战役里,实力强大的曹操却被他所瞧不起的周郎小儿给打败了。火烧赤壁、八十万军队灰飞烟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又有多少士兵、百姓被火烧死、被水淹死、被对方杀死。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又有多少人失去亲人,失去他们的父母兄弟,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我们看到好多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倚靠门柱,翘首期盼着她亲爱的孩子们归来,然而,等来的消息却是那么的令她悲痛欲绝……孩子们,当你面对这为再也无法活下去的老母亲时,你作何感想?
2.学生交流感受
3.引入伊拉克战争的图片资料。(师白:大家都知道,伊拉克战争已经开火一年多了,有谁还知道伊战的情况,请给大家汇报一下)
4.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在这场战争中,不论是美国的军人士兵,还是伊拉克的平民百姓,每一天都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他们也有亲人与家庭。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还有这么一些生活在地狱里的人,面对如此情景,你愿意对发动这场战争的美国总统提点什么建议吗?你愿意对那些战场上的士兵和人民讲点什么吗?
6.学生交流
7.小结
三.“理”的深意,“智”的光辉
1.师:是啊,战争太可怕了。我们渴望和平,但是,当有人胆敢侵略我们的时候,就象抗日战争一样,我们一定会并必须奋起反抗。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赤壁之战双方的经验教训吧!现在大家就是曹操、周瑜,是他们的谋士和将军,请畅所欲言吧!(提请注意:发言时表明自己的身份)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
四.“文”的华彩,深邃高远而去
1.一千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苏东坡,站在赤壁江边,感怀人事,写下了一首光照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大家欣赏。(课件全词、教师吟诵)
2.在本课行将结束之时,请大家在音乐声中低声吟诵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回首看看那些已经远去的背影罢…(播放《历史的天空》)
作者邮箱: kufedazh@126.com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