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厘米是毕淑敏所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位母亲以健康的心态教会孩子对待一厘米差别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通过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女主人公的行为;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激起对母亲以及亲人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对孩子执著而深厚的挚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
二、课文分析
1、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地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母亲的良苦用心。
2、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得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讨论归纳:
(1)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2)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3、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2)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
(3)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
三、拓展
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6、一厘米
毕淑敏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感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 一厘米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2021 怀念母亲教案一等奖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2021 燕子专列教案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优秀教案2021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教案
2、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是毕淑敏所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位母亲以健康的心态教会孩子对待一厘米差别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通过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女主人公的行为;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激起对母亲以及亲人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对孩子执著而深厚的挚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
二、课文分析
1、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地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母亲的良苦用心。
2、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得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讨论归纳:
(1)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2)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3、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2)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
(3)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
三、拓展
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6、一厘米
毕淑敏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感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 一厘米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2021 怀念母亲教案一等奖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2021 燕子专列教案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优秀教案2021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教案
3、《一厘米》教学设计
《一厘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人物性格。
3.母亲节,班上开展“母恩难忘”的感恩活动。请你把这次活动的内容、收获制作成手抄报,作为送给母亲的特殊礼物。请为手抄报写一段“编者的话”,说明这期手抄报的主题。
4.今天小也的母亲陶影有幸来到了我们班,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作为倾听者,你想对她说写什么呢?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心理话给这位伟大的母亲。
5.课后阅读毕淑敏的其他作品,体会她以小事情,反映大主题的思想。
示例: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世间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而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也是母亲。如果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4、《一厘米》《清兵卫与葫芦》《孔乙己》导语教学设计
《一厘米》导语设计
导语: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母爱,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象一首清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一厘米》,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位平凡的女人蕴含的伟大母爱吧!
评:文中的主人公陶影就是一位平凡的母亲。 老子曾训言:“上若善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果说有道德的人像水,那么,这位母亲就是水,心地清澈如水,本性柔和如水,虚怀沉默如水。 她对儿子的爱并不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凡中透出的暖意,炎热中透出丝丝凉意。作者使我们得以目睹这位母亲的风采,并由此得以真切地体会到“母亲”的深刻内涵。 (课文选自初三上册)
《清兵卫与葫芦》导语设计
导语:记得,在初中有一篇鲁迅的文章《风筝》。一下子就打动了我,那里面的小弟弟是那样地孤单和可怜。他酷爱风筝。他躲在一个屋子里,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可被霸道的哥哥一脚踏扁了,说这是没有出息的孩子的举动。他沉默了,只好躲在角落里伤心着。“我”以“长辈”的身份凭借着“力气”“踏扁”的不仅是风筝,还有幼小的心灵。这个故事虽然没有渲染小弟弟的心情,可我却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失意。至今想起这篇文章,心里头都藏着那个小弟弟的影子,好像他就躲在我的心里,让我想起就感到酸楚……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兵卫与葫芦》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那小弟弟的身影。
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大人们往往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最容易落入一个陷阱,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泯灭了个性。这篇文章不得不又让我们重新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又该如何对待别人的个性? (课文选自初三上册)
《孔乙己》导语设计
导语:同学们是否看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小说取材于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后,旧秩序迅速瓦解,新秩序还未建立,社会矛盾尖锐。安娜天生丽质,纯真、聪慧,她用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跨越礼教的樊篱,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爱情却成了镜花水月,安娜最后卧轨自杀。由于她身上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当写到安娜自杀时,这位文学巨匠深情款款地落下了悲伤的泪水说,“我亲爱的安娜死了!”。小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位作家却不能改变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下孔乙己的命运将如何呢?是什么使他一步步走向了不归路?
评: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笔下的《孔乙己》就像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孔乙己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懒惰又忠厚善良的旧知识分子,无法克服的自身弱点,他无法融入这个社会,而这社会的冷漠与麻木又把他排挤出去,他只能被社会的洪流无情地吞噬。他成为了这个社会必然的牺牲品。不能不说这也是时代的悲哀! (课文选自初三上册)
5、《美丽的公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能正确流利地讲述图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知道“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这只公鸡是不是一只美丽的公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6张,录音带1盘,彩色图片5张,卡片数张,录像带1盘。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2.看投影片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图上画了一只怎样的公鸡?
②课文中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③解释“自以为”、“得意洋洋”的意思。
④指导朗读“公鸡唱的歌”。
小结:这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贴图),整天得意洋洋地找别人比美,它找到哪些动物比美呢?(贴图)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①分组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并思考:a.公鸡是怎样招呼小伙伴的?b.啄木鸟、蜜蜂、青蛙又是怎样回答的?
②看投影片2—4,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突出“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并板书)
③“冷冷地”是什么意思?老师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请小朋友辨别。
④啄木鸟、蜜蜂、青蛙为什么都“冷冷地”回答?(板书:治病、采蜜、捉虫)
⑤假如小朋友就是啄木鸟、蜜蜂、青蛙,公鸡这样看待你们,你们心里会怎样想?(启发小朋友想象,再次演示投影片2—4)
⑥指导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跟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
小结:简述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写法。并问:公鸡见谁也不和它比美,只好往回走。它走啊,走啊,在路上碰上了谁呢?(先投影,后贴图)
4.看投影片5,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这时的公鸡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伤心呢?(指导朗读公鸡的话)
②老马说了一句什么话?请小朋友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指名读后,板书)
③朗读和分析老马的话:a.请小朋友把“不光”换成其他的词;b.用老马的话评一评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谁美?
小结:听了老马的话,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那么公鸡知道了吗?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
②解释“惭愧”的意思。
③看投影片6,公鸡在干什么?(板书:打鸣)
④看板书说一说,现在这只公鸡美不美?(引导小朋友用“既……又……”说话)
小结:这只公鸡开始自以为很美,整天找伙伴比美。后来在路上碰到了老马,虚心听取了老马的意见,改正了错误。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地打鸣,催人早起。它既有美丽的外表,又能帮人们做事,是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
6.看录像课本剧,以加深理解。并让小朋友模仿表演。
7.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8.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二、设计思想
其一,教学目标 的设计。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有关词语的认知,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这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得意洋洋”、“伤心”和“惭愧”等,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要学生观察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的外貌,并知道公鸡能打鸣,啄木鸟能为树木治病,蜜蜂能采蜜,青蛙能捉害虫,老马能驮粮食。
2.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这篇童话生动形象。根据“发现教学法”的观点,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范读课文和录音朗读。同时要求学生能简单复述公鸡比美的过程,以及公鸡当初骄傲自满和后来伤心惭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教学中不能只局限“知识、理解或应用”这些层级上,还要发展到“分析、综合或评价”这些层级目标上。这篇童话的情感教学目标 ,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区别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哪个更美,为什么?美的含义是什么?能够推论出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不美的表现?从而通过思考,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其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定。这堂课的教学以视听为主,所以选用视听这方面的电教媒体。投影片可以连续地呈现信息,而且操作控制方便,设计制作也比较简单,所以选用了投影。录像能同时对学生的视、听感官产生刺激,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有很强的立体感,并能满足学生的动态心理,所以选用了录像。色彩鲜明的图片,可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弥补投影的不足,所以选用了彩图。由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学生首先要有一个从领悟到模仿的阶段,所用的媒体只要求对学生的听觉器官发生关系,所以录音机是最合适的。另外,这堂课的语言媒体,也同样要发挥很大的作用。
6、《美丽的公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学设计
《美丽的公鸡》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及设计思想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能正确流利地讲述图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知道“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这只公鸡是不是一只美丽的公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6张,录音带1盘,彩色图片5张,卡片数张,录像带1盘。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2.看投影片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图上画了一只怎样的公鸡?
②课文中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③解释“自以为”、“得意洋洋”的意思。
④指导朗读“公鸡唱的歌”。
小结:这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贴图),整天得意洋洋地找别人比美,它找到哪些动物比美呢?(贴图)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①分组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并思考:a.公鸡是怎样招呼小伙伴的?b.啄木鸟、蜜蜂、青蛙又是怎样回答的?
②看投影片2—4,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突出“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并板书)
③“冷冷地”是什么意思?老师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请小朋友辨别。
④啄木鸟、蜜蜂、青蛙为什么都“冷冷地”回答?(板书:治病、采蜜、捉虫)
⑤假如小朋友就是啄木鸟、蜜蜂、青蛙,公鸡这样看待你们,你们心里会怎样想?(启发小朋友想象,再次演示投影片2—4)
⑥指导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跟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
小结:简述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写法。并问:公鸡见谁也不和它比美,只好往回走。它走啊,走啊,在路上碰上了谁呢?(先投影,后贴图)
4.看投影片5,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这时的公鸡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伤心呢?(指导朗读公鸡的话)
②老马说了一句什么话?请小朋友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指名读后,板书)
③朗读和分析老马的话:a.请小朋友把“不光”换成其他的词;b.用老马的话评一评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谁美?
小结:听了老马的话,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那么公鸡知道了吗?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
②解释“惭愧”的意思。
③看投影片6,公鸡在干什么?(板书:打鸣)
④看板书说一说,现在这只公鸡美不美?(引导小朋友用“既……又……”说话)
小结:这只公鸡开始自以为很美,整天找伙伴比美。后来在路上碰到了老马,虚心听取了老马的意见,改正了错误。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地打鸣,催人早起。它既有美丽的外表,又能帮人们做事,是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
6.看录像课本剧,以加深理解。并让小朋友模仿表演。
7.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8.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二、设计思想
其一,教学目标 的设计。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有关词语的认知,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这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得意洋洋”、“伤心”和“惭愧”等,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要学生观察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的外貌,并知道公鸡能打鸣,啄木鸟能为树木治病,蜜蜂能采蜜,青蛙能捉害虫,老马能驮粮食。
2.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这篇童话生动形象。根据“发现教学法”的观点,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范读课文和录音朗读。同时要求学生能简单复述公鸡比美的过程,以及公鸡当初骄傲自满和后来伤心惭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教学中不能只局限“知识、理解或应用”这些层级上,还要发展到“分析、综合或评价”这些层级目标上。这篇童话的情感教学目标 ,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区别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哪个更美,为什么?美的含义是什么?能够推论出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不美的表现?从而通过思考,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其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定。这堂课的教学以视听为主,所以选用视听这方面的电教媒体。投影片可以连续地呈现信息,而且操作控制方便,设计制作也比较简单,所以选用了投影。录像能同时对学生的视、听感官产生刺激,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有很强的立体感,并能满足学生的动态心理,所以选用了录像。色彩鲜明的图片,可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弥补投影的不足,所以选用了彩图。由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学生首先要有一个从领悟到模仿的阶段,所用的媒体只要求对学生的听觉器官发生关系,所以录音机是最合适的。另外,这堂课的语言媒体,也同样要发挥很大的作用。
7、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场雪选自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是由作者看到入冬的第一场大雪是感慨所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1、2)
下雪时(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4、5) 雪大 而美
联想(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最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相关推荐文章: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2021 怀念母亲教案一等奖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2021 燕子专列教案
台阶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台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想和做教学设计公开课2021 想和做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梁实秋的下棋教学设计2021 梁实秋下棋教学设计
8、一厘米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⒈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⒊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一、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二、语音
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 无措(cuò)
三、词汇
温文尔雅、锲而不舍、释然、秉公、狡黠、彬彬有礼
四、主题思想
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五、情节与结构
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六、课文分析
㈠阅读全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
陶影,因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形象。
㈡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⑴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家庭经济拮据。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⑵有自己的逃票逻辑: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
③“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
2.尽管如此,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什么?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4. 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②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爱自己的儿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5.陶影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
自己啃得很苦,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不让儿子这样,是想培养儿子具有大家风度。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
2.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儿子深情的爱。
3. “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4.“其实地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5.“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6. “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成为一个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好妈妈的形象。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㈢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买票。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忍。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7.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
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8.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9.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9、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这首诗演绎神话传说,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下面小编带来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10、一年级ZCS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课文插图,能用一句话叙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2、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学会声母与单韵母拼读及带调拼读音节。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鼓励学生用自己编的顺口溜来记住声母的音和形。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图画,编顺口溜,让学生感受学习拼音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和开火车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汉语拼音教学,对一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汉语拼音。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加上学生自制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占优势,以直接兴趣为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创新合作中求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它们的四声。
3、学会声母“z、c、s”与单韵母“a、e、u、o”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教学难点:
1、区别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理解它们的不同。
2、声母“z、c、s”与单韵母“a、e、u、o”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教学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的拼音宝宝,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它们是声母家族的“bpmf、dtnl、gkh、jqx”14个小朋友,谁想读给大家听?它们很调皮,跑到雨地里玩了,我们一起叫出它们的名字吧?单韵母家族的“aoeiuü”6个宝宝也排着队出来了,谁想读?打乱顺序后谁还能读?
(设计意图:复习前面学到的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利用雨地里调皮的声母宝宝这一课件,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今天我们这节课再认识3个声母宝宝,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呀!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c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写字的“字”读一声就是声母Z的音了。
(3)教师范读“z”。
(4)学生练读“z”。
(5)“看声母Z像什么?”
学生自编顺口溜记住字母。
“写字写字ZZZ;像个2字ZZZ”
(6)师板书Z,学生跟写。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2)刺猬的“刺”读一声就是声母C的音了。
(3)教师范读“C”。
(4)学生练读“C”。
(5)“看声母C像什么?”学生自编顺口溜记住字母。
“刺猬刺猬CCC,半个圆圈CCC”。
(6)师板书C,学生跟写。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吐丝的“丝”读一声就是声母S的音了。
(3)教师范读“S”。
(4)学生练读“S”。
(5)“看声母S像什么?”学生自编顺口溜记住字母。
“蚕儿吐丝SSS,半个8字SSS”
(6)师板书S,学生跟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编顺口溜,来记声母的音和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
(四)老师把学生们的顺口溜编成了一个拍手歌,大家想表演吗?(出示课件)
1.跟老师读。
2.老师找学生配合唱拍手歌。
3.学生同桌唱拍手歌。
4.找学生表演。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记住三个声母的音和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
二、z、c、s的三个好朋友见咱们玩的很高兴,也想来参加,你们欢迎吗?
(1)它们是zi,ci,si,i在这里不读“衣”,读它们时只要把声母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可以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直接读,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
(2)练习读体会它们与声母发音的不同。(课件)
(3)老师给zi,ci,si,换上了四声小帽子,小朋友你们还会读吗?
①指名按顺序读
②指名跳读
③小朋友们齐读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z、c、s和zi、ci、si,声母读的时候短而轻,整体认读音节zi、ci、si读的时候响而长,学生能够正确读出zi,ci,si的四声。)
三、学习声母“z、c、s”与单韵母“a、e、u、o”组成的音节。
(1)休息一下我们来听一首歌(课件),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
(2)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来认读这些音节。(对三组中表现好的给予奖励)
(3)请三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学。(给小老师小贴画奖励)
①领读②指名读③开火车读
(4)开火车读音节,比比看哪个小组表现好。(课件演示火车)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找朋友的游戏,能够更好掌握声母和韵母的拼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开火车激发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指导书写
大家看大屏幕: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仔细看字母是几笔写成
的?在四线三格的哪个格上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3个声母宝宝“z、c、s”,我们不仅掌握了
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并能读准它们的四个声调,学习声母“z、c、s”与单韵母“a、e、u、o”组成的音节,小朋友们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