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等奖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借景抒情,而且在叙事也富有情致,全是清新明快。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希望大家喜欢。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2021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2021 燕子专列教案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案2021 反对党八股教案一等奖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优秀教案2021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教案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教案2021 堂吉诃德内容概括
2、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借景抒情,而且在叙事也富有情致,全是清新明快。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希望大家喜欢。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2021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2021 燕子专列教案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案2021 反对党八股教案一等奖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优秀教案2021 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教案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教案2021 堂吉诃德内容概括
3、《泊船瓜洲》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
4、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养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育目标:
1.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重点: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5、泊船瓜洲说课教学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泊船瓜洲》。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大家耳熟能详,但今天我想突破以往的说课形式,创新思路,尝试对本诗进行教材解读,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听后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今天的说课,我主要从对文本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学策略的把握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文本的认识
1.立足教材——《泊船瓜洲》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版块的古诗。这一版块由四首古诗组成。作者分属唐、宋两朝,风格迥异,特点鲜明。
《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第二次赴京担任宰相途中所作,学习这首古诗,应以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特色为重点,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背诵,以得到美的熏陶。
2.走近作者
3.现实意义——这首诗歌之所以穿越千古,一次次激荡着后人的心灵,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情感历程。或为理想,或为事业,或为谋生;车在行,人渐远,不断回头之际,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此时的心灵就穿越时空,和月夜瓜州江边小船上的王安石产生了共鸣……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五年级学生初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比较容易,但要真正感悟诗人的情感,特别是体会“ 绿、又”等字的妙处并不轻松。容易被“绿”字遮住眼睛,把本诗贴上写景的标签。
2.学段要求。
新《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具体目标
(1)掌握一个生字:隔。多音字“间”的读音和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意,分析“又、绿”的妙处,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炼”字的过程,学习诗人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明确“月亮”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特定事物的特定意思。
4.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绿、又”等字在诗中的妙处及作用。
三、教学策略的把握
小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适当地点拨学诗的技巧。个人认为学诗有“五法”:
1、搜集资料,奠定基础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想象角色,感悟诗情
4、咬文嚼字,细品诗味
5、书声琅琅,体会诗韵
l 做法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小学生理解诗词,多会采用注释的方式。本诗中仅对三个地名进行解释,可是京口、瓜洲、钟山三者的关系对于体会作者的心情很重要。所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了资料,课上再紧紧围绕注视加以理解:瓜洲位于江苏扬州邗江区,在长江北;京口指现在的江苏镇江,钟山指现在的南京,同在长江南。此时能有一幅简笔画最好,寥寥几笔就能将三个地名串在一起,清楚明白地展示出三者关系。诗人处在江北的瓜洲,遥望江南的京口和钟山,思乡之情挥之不去。诗中“一水、数重”共同突出诗人离家乡很近。通常人们都是离开家乡久了,才会有浓浓的思乡情。而王安石则是刚离开家乡就思归,这是因为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作者感叹越是近在咫尺,就越应该回去才对,而自己却不得不渐行渐远,对前途的迷茫,对家乡的眷恋,都在其中。
l 做法二:想象角色,感悟诗情
在反复品味诗歌过程中,我发现要进入诗歌所写的意境,那就必须把作者当成是自己,自己就是作者。“其言若出吾口,其意若出吾心。”王安石就是每一位学生,也是教师自己。设身处地地为王安石着想,每人想象出来的那个“江南春”不必人人相同,但是思乡的情绪却一定会是声气相通。本诗之所以千百年后仍然能够打动我们,就是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千古一致的。
l 做法三:咬文嚼字,细品诗味
古人讲究炼字,贾岛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讲“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古人写诗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更应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对诗中字加以细品,肯定会得出好的效果。
1.间
单从字义上看。可以读做jiàn,理解为“间隔”,即“‘一水’间隔。同时,“间”还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或者“一会儿”(殷敬顺《释文》:间,少时也),读jiān,即“走过‘一水’的工夫”或“只有‘一水’的路程”这种说法类似我们今天的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水”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长江此岸到彼岸最短的直线距离,这也可以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和瓜洲(今江苏邗江县)的地理位置上看出。那么这句诗便可以翻译为:“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者“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作者旨在表达京口与瓜洲距离之近。因此,我认为在这里读 jiān更恰当。
2.绿
“绿”字历来被誉为炼字的典范。教材后面的小资料中也有提到。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从词性看,“绿”是表颜色形容词,在本诗中是使动用法的动词,这样就有了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表现了江南触目皆绿,处处生机的感觉。
但这并不是“绿”打动人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在于在渐行渐远的小船上,诗人联想到了江对岸(即江南岸的钟山)同样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此时此刻,这个 “绿”字深深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我”是在家乡最美的季节离开家乡的,而这“绿”,是我看过多少次的,此刻江南“又绿”,可是下一年呢?我又到哪里去欣赏“春风”“绿江南岸”的景象?所以“绿”字写活江南春色是一层,表达对家乡的眷恋热爱是一层,表达怅惘又是一层。
后注:
不得不提的是:古代传说有很多是需要商榷 的,像本诗课后的小资料——“‘绿’字的故事”,大多数来源于古人笔记, 这种故事不能作为历史考证,但作为美谈、励志材料教育学生,学习诗人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还是很有裨益的。
3、又
一个“又”字以乐境衬哀情,如此美好的季节、美丽的家乡,自己却要离开。无情之春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对故乡情浓意切的诗人,却恰恰在此时离开江南的家乡,重登仕途,这里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l 做法四:书声琅琅,体会诗韵
诗词在古代是吟诵、吟唱的艺术。《课标》中也强调: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形式多样的“读”非常重要,技巧也需要把握:
1.押韵。
这首诗的韵脚分别是:“间”“山”“岸”“还”,第三句也押韵,比较特殊,点出来可以让学生对于格律诗有一定的了解。
2.感情。
朗读时要注意根据感情需要突出重音。这首诗的基调是忧伤,惆怅的,所以要适时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的范读不可缺少。前两句略显轻快流畅,表达作者与家乡距离之近;后两句语速稍慢,重音放在“又、何时”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突出作者思乡心切。
强化知识点——文化符号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有很多委婉的文化符号,也称文化密码,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鱼雁”意味着书信,“青草”意味着思念,“茅檐”意味着归隐……此诗中有 “明月”,古人只要言及明月,多是思乡:“明月有情应识我”、“举头望明月”、“海上生明月”、“月是故乡明”……比比皆是。适当地给学生讲解点拨,有利于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研究的热点、重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好古诗词,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都反复思索的问题。今天我大胆尝试解读《泊船瓜洲》一文,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6、泊船瓜洲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概括出小男子汉自主自立、刚强、勇敢、沉着的性格特点,体会细腻的描写。
2.能理解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和男子汉逐渐成熟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男子汉”的自立自主、刚强、勇敢、沉着的性格。
教学难点:
组织安排材料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谈谈“男子汉”这个话题。首先,请大家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是男子汉?(引导学生口答,学生如答不出,教师提示如:你的爸爸或某个体育明星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男子汉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家的男子汉》,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王安忆心目中的小男子汉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作品中的男子汉他几岁啦?他还是一个孩子,作为孩子他可爱吗?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找看,文中哪些事实写出了他作为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他的可爱。(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事实,然后教师指名口答。)
教师从一二两个标题的事实中归纳出作为一个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表现为有耐心、肯动脑、专心致志;对父亲的崇拜:表现为重情谊。
对食物的兴趣:耐心、专心、肯动脑
男孩子
对父亲崇拜:
重情谊
2.作为一个男孩子,作者说他是“男子汉”,你认为他是具备作为一个男子汉的条件吗?他具备作为一个男子汉的哪些个性?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然后教师指名口答,归纳:
要求独立
初见
男子汉
刚强
显现
勇敢、沉着、成熟
鲜明
3.总结:小男孩的体魄称不上强健,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显露出的男子汉的意志、品质的萌芽,他是一个小小的男子汉。
三.理解组织材料的方法。
本文塑造了小男子汉这个人物形象,从文章形式看,特点很鲜明:以人物性格分类,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材料。思考讨论:这些小标题是以什么顺序组织的?
教师引导,指名口答,然后投影显示:
一个男孩子
→
一个男子汉:独立、刚强、勇敢、成熟
逐渐成熟的顺序序
四.拓展延伸。
1.你是不是一个小男子汉或女能人?想想,用生动的语言讲讲自己小时候或现在堪称“男子汉”或“女能人”的一件事。(学生构思几分钟,然后指名口述,师生评价)
2.学完本文,请你总结一下你现在认识中的“男子汉
”的含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提示:无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勇敢拼搏,执着地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该受到尊重,都应被视为男子汉(女能人)。(学生答题可能比较单一,如只答到勇敢、坚强一两点,教师可提示,即使岗位平凡,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贡献的平凡人,他同样是一个男子汉,教师可举例。)
那么大家怎样做才能成为别人心目中的“男子汉”或“女强人”人呢?这一点值得大家思考。我想每个人都能成为男子汉,每个人都有成为男子汉的机会,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就能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或女强人。
五.课后作业。(教师出示投影)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1.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写班里的“男子汉”的行为。
2.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写班里的“非男子汉”的行为。
7、泊船瓜洲教案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
淮北市百善矿小学 郝学华
一、背诗导入。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自由感情朗读古诗,感知诗意。
2、指名朗读,师指导。
3、竞赛读。
4、练习 背诵。
5、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
6、交流诗意。
师总结:从京口到瓜州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7、简介王安石。引导学生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图。
8、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你会怎样想呢?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9、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0、拓展思维,学习诗人的推敲精神。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曾改过多次,最后才定稿为“绿”,他以前用过哪些字?为什么用“绿”字?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额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1
1、拓展视野,欣赏古诗。
出示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自读欣赏,师适当讲解。资料提供者:
8、泊船瓜洲教案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 ”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 卡片),是学习古诗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资料提供者:
9、《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想象感悟诗境。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一提起家乡,我们都感到特别亲切。请同学们背一背思乡的古诗。
2、出示课题,点明目标。
二、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
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理解前两句诗意思:
⑴ 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 要求用文中三处地名画简笔画。
⑶ 根据简笔画巩固诗句意思。
2、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⑴ 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 简介作者。
⑶ 点明重点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1、生反复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想象感悟诗境画面。
3、出示:
( )又( )江南岸,并要求仿写交流。
4、抓住“绿”字,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家乡美景,用三、五句话描写场景。
5、简介诗人背景。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韵律
1、出示挂图。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节奏、韵味。
六、熟读全诗,当堂背诵
1、训练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总结,拓展
1、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象,作者可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
2、课外找些王安石的诗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