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一等奖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一等奖

1、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一等奖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在享受假期和美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端午节是怎样由来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上面就是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了,你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纸的发明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简短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整理

赤壁赋教案优秀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与反思

2、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在享受假期和美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端午节是怎样由来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上面就是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了,你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案 纸的发明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简短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整理

赤壁赋教案优秀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与反思

3、三年级下册教案《清明节的由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情预设: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参考教参253页)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注: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

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第三课时

指导学生写字。

1注意易错的字,要写正确。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③“臣”字中间不是“口”。

2把字写好看。

①“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③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两边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宽。

3学生书写练习。;

小组交流。

1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读“学习链接”,与同桌相互说一说清明节的第二种说法。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美读课文,填写词语花篮。

布置作业

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30.雪顿节上看赛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三、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雪顿节”是什么节?赛牛是怎样的场面?)

[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测查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五)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何为“整体把握”?即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主要内容,可以指思想感情,可以指表达方式。内容也好,情感也罢,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球,组成文章的所有词句段都环绕于这个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圆球。所以教学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整体。“一般都是先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造句,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4、端午节的由来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5、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

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8、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清明节的由来》教案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课文配有二幅插图:第一幅展示的是介子推割肉奉君,重耳深受感动的场景;第二幅展示的是清明节这一天,晋文公在“清明柳”前祭奠介子推的场景。这二幅图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设计理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本课设计将从问题入手。只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情预设: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参考教参253页)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注: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

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四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第三课时

一指导学生写字。

1注意易错的字,要写正确。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③“臣”字中间不是“口”。

2把字写好看。

①“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③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两边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宽。

3学生书写练习。;

二小组交流。

1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读“学习链接”,与同桌相互说一说清明节的第二种说法。

四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五美读课文,填写词语花篮。

六布置作业

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藏戏》一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包涵的名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那么贾广喆老师是如何将这些多维目标融为一体,有效落实在本课教学之中的呢?

片段一

师:谁来读读文章的前三段?(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学生较平淡地读句子)

师:读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能把这三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吗?

(学生纷纷举手能进行正确的句式变换。)

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三句话?为什么?

生:应该重读

“还有”、“几个”,说明这样的剧种很少。应重读“戴着面具演出”、“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这些语句突出了藏戏的特点。

师:你能把“藏戏”这独具魅力的特点读出来吗?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短短的几句话,不但点明了藏戏的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我们提供了行文的线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请同学们自由读下文,自我感悟。

(略)

片段二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家乡东北地区的戏剧吗?

生:二人转、吉剧。

师:吉剧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生:只需两人表演;道具是手绢和扇子;在边唱边跳的同时,还可插入笑话,令人捧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看二人转不吃饭……

师:(顺势引发)那你能用以上内容来仿写吗?

生: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表演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演出时只需要扇子和手绢两样道具就可以让观众眼花缭乱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的精彩表演会让观众忘记吃饭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我们家乡吉剧的主要特色概括地这么具体、生动,想不想以这样的开头接着写下去呢?课后,我们就以我们东北地区的吉剧——二人转为内容来完成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可以吗?(学生情绪高昂,很有信心)

【点评】

首尾相互照应式的问题设计,使得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内容浑然一体,突出了语文知识的整体性,语文课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点。贾广喆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藏戏》一课中的三句话巧设问题,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内化为一体,有效地落实在教学中。这其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修辞手法——排比、反问句式的作用,以及对藏戏内容特点的了解;同时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换中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本段的三句话在本文中所起到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及在字里行间所品悟到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在最后的拓展——对吉剧——二人转这一剧种的了解和仿写中对学生进行了一种无痕的单元习作指导,真是水到渠成,读写结合,授之以渔。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目标的升华——对家乡文化艺术的赞美与喜爱,真是一举多得。教者以睿智的看似简单的问题设计,使多维目标有效达成。

10、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一、教学策略选择

1、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在本组学习中要加以复习巩固。这篇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以上要求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知识技能: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过程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教学策略选择及理论依据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

二、教学过程实录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谁能谈谈你心中的德国?

生:介绍德国的资料

2、(多媒体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德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优美的语段,并在语段中学习生字新词。

(1)(多媒体出示课文的第二段)“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师指“脊梁”:这个词语谁来读准它,注意“梁”读轻声

②“莞尔一笑”:读准字音,说说它的意思。

师:介绍成语的来历:出自《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现在用来形容女性的。请女孩子们笑一笑。

(2)(出示课文的第三段)谁愿意来读一读?

①认读生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颇”,注意“应”是多音字。

②理解成语的意思,说说还有哪些描写花多的成语?

3、积累成语:看,中国的文化渊远流长,语言文字更加丰富多彩,选择两个优美的成语写在积累本上,看谁写得既正确又工整。

【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德国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

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汇报。

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以本单元的主题切入问题,加强了文章与单元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

(四)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语段,想一想它美的原因。

【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2、汇报交流体会“奇丽”。(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再读这句话,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了花多、花美。

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生:想象画面

【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③看,许多鲜艳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④如果是你置身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

⑤指导感情朗读:

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体出示这一段)指名感情朗读。

当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美丽的花儿依旧,美丽的城市依旧,他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哥廷根,他们也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通过朗读、想象,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将练习说话和理解课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多美的花啊!我们已陶醉其中了,课文中还有描写美丽的句子吗?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体会“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②的确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城市,一同漫步在花的海洋中,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师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③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过渡:仅仅是花的美丽造就了这奇丽的景色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1)过渡:自己喜欢花,自己养的花却是给别人看的。作者不理解,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

师介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真切感受,他的房东太太像慈母般的关心爱护他,像对待儿子一样照顾他。在这十年的留学期间,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德国人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③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作者也由衷地赞叹道:(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过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50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做好过渡,处理好上下文的衔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读课文找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什么?(景色美,心灵美)

(3)看来,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四五十年后,作者又到了德国,发现很多东西变了,可当作者“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师引读生练习积累背诵第三自然段)

(4)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始终没有改变,我们由衷的再一次发出赞叹(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

结束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这个环节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读来清新自然,读罢回味无穷。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这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浅显易懂,教学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展开呢?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我确定了讲课的思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的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并积累了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时,同学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感悟,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同时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时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一定不要早早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应该把文章放在整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堂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处理得太繁琐,有点浪费时间了,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所以,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时间就显得仓促了很多。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2、《语文课程标准》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分析点评

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宋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很美的韵味。本文的叙述就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季羡林先生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

金老师在这节课中能紧紧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教学,以读为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无私的境界。

一、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上课伊始,金老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德国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找出描写季先生感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奇丽的景色指的是花美,奇特的民族指的是德国人高尚无私的境界,从而揭示文章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围绕“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教师提出问题:“不变的美指的是什么?”总结全文,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使整堂课浑然一体。由于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使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金老师在这堂课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片段一: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再读这句话,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了花多、花美。

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生:想象画面

③看,许多鲜艳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④如果是你置身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

⑤指导感情朗读:

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体出示这一段)指名感情朗读。

当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美丽的花儿依旧,美丽的城市依旧,他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哥廷根,他们也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点评片段:

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重点句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优美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引读让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想象当季羡林先生重返故地、各国游客沐浴在花海中的感受和心情时,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美读出来,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最后背诵积累。这一环节教师在朗读训练设计上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不仅进行了朗读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篇文章精美短小,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教师通过反复地读,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走近季羡林,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季羡林,给学生一个阅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领学生带着思考和追求去不断攀登阅读的高峰,这样课堂教学就显能得丰厚些,也达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11、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25课,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思,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联系,更好的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山阴道”等词语。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跟着季爷爷再次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板书课题)

二、巧导精读,感受“美丽”

1、(课件出示德国风光图片)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到的画面;

2、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第三段,看看季爷爷是怎么描写他所见到的这一幅幅美景。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应的句子。

3、组织交流:谈自己的理解。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学习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山阴道”等词语。从中感受德国普通街道的奇丽景色,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4、指导朗读:

5、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思,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6、组织学生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身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7齐读第三段。

三、研读体会,感受作者情感

1、思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四五十年前是这样,四五十年后,当季爷爷再次来到德国时,他又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一景象时,他又有何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季爷爷看到了什么,这儿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3、体会:眼前这一切没有改变的“美丽”,让季爷爷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

(奇丽

奇特)

4、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由衷的赞美来齐读这两句话

5、小结:德国人人养花,让别人欣赏,走在街上,又欣赏别人的花,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多么奇丽,多么奇特,这就是一朵美丽的花。(板书

花)

6、此时,季爷爷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猜猜是什么?(花的梦,思乡的梦)

7、齐读最后一段话,再次感受一下季爷爷对这番美景,对这个民族的由衷赞美,,再次感受一下季爷爷那一片赤忱的爱国心。

四、总结全文,再现“美丽”

1、今天,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在德国有这样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它不但让我们欣赏到了花美,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人更美。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便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来营造一个花儿一样美的境界,好吗?

2、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语文的工具性特点,重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阅读的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学生读中体验、读后交流。屏弃花俏的课堂教学形式,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感悟课文主旨,确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幽幽端午,浓浓诗情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增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风俗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屈原这位爱国诗人与端午节的关系及相应的民俗风情。

二、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

(二)配乐诗朗诵《粽子》

(三)短剧表演《屈原》

(四) 端午知识竞赛

(五)讲故事

(六)诗歌朗诵《端午节的情思》

(七)班主任总结

幽幽端午、浓浓诗情主题班会

一、开场白

郭旺、杨娜: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共度佳节,以我们的行动来纪念这个节日。

二、配乐诗朗诵《粽子》

杨娜: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很多诗人因为屈原的诗词成为诗歌的顶峰,各地诗人经常用诗歌来纪念这个节日,下面请听配乐诗朗诵《粽子》(杨娜、邢茹甫)

全班齐: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佳节, 一颗颗粽子, 裹满陈年往事,温暖我的记忆。

三、短剧表演《屈原》

郭旺:真没想到,小小一个粽子居然还有那么多的故事,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纪念一个爱国者屈原。

杨娜:嗯,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郭旺:屈原真是一位伟大的人,让我们来缅怀一下当年的屈原吧,请看短剧表演《屈原》。短剧表演《屈原》(屈原:王振洋;尹子兰和靳尚:赵凯详、赵璐;楚襄王:张晨昊;渔父:李春梅;旁白:王嘉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他们天天在楚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

四、 端午知识竞赛

杨娜: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人在逐渐的遗忘,不知道大家对端午节还有多少了解,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知识竞赛。

1、端午节在那一天?(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又叫什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3、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郭旺:原来大家知道得都这么多呀。我还听说端午节的由来不仅仅是纪念屈原哦。

杨娜:哦?那还有什么来源呢?

郭旺:嘿嘿,不告诉你哦,究竟是怎么样的故事,我们请王欣芃和施琦来为我们讲讲吧。

五、讲故事

王欣芃: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六、诗歌朗诵《端午节的情思》

郭旺:虽然说,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但是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所以影响最广最深,他留给我们的著名诗辞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而当代文人也写了许多诗词来纪念屈原。下面请听诗朗诵《端午节的情思》。

诗朗诵《端午节的情思》遥祭屈原

七、班主任总结

主持人: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们欢庆端午、缅怀屈原的主题队会即将结束了。这生动的一课教育我们少先队员,要成为一个爱国爱校爱家的人。下面请班主任总结。

八、班主任总结

班主任:端午背后,有我们那么多的传说、诗词、风俗,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现在有些人的注意力被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吸引了过去,被我们注意到的传统节日反而越来越少。马上就要怎样过端午节了,你打算怎样过这个节日?有些什么好办法能增加端午的吸引力,让大家都更加关注这个节日?看,这里是端午最明确的见证,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的肺腑之言。一张大的白纸,上面写:端午,我们的文化遗产。

配乐诗朗诵《粽子》

端午知识竞赛

讲故事

诗歌朗诵《端午节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