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一等奖
唐宋时期正是中华文学的巅峰,今天小编又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名篇之一,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吧。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答案与解析】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 (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最新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最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的教学教案设计,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2、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
唐宋时期正是中华文学的巅峰,今天小编又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名篇之一,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吧。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答案与解析】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 (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最新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最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的教学教案设计,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3、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是岑参所作的一首古诗,全诗表达了对亲人无线的眷念以及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答案与解析】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 (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上面就是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珍珠鸟教学设计一等奖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一等奖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一等奖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4、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全诗是描写作者远涉边塞,路中碰见回京使者,托其帮忙给京中父母带口信的事,以此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上面就是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教案
纪念白求恩教案一等奖最新 纪念白求恩的教案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一等奖
5、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教学案例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戴老师执教本课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
回到学校,戴老师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觉得他上课的特点是朴实、扎实。
一、朴实的风格
说戴老师的课朴实,是因为他的课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步骤都精心雕刻。他不会因为赶时间而放弃某一次知道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比如说,在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个课题时,光是解题、读题就花去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直到每一个学生能正确读题为止。回想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读好诗题往往就被忽略,而
戴老师这一点却做得非常好。他花这么长的时间是有道理的,因为诗题对于一首诗来说就好比是龙的眼睛。戴老师在读好诗题是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颇具匠心,体现他朴实的教学风格。
二、扎实的过程
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戴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他是这样启发提问的:“身为好友的你,在元二临行前,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听音乐交流后,戴老师又悲伤地告诉大家,几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应该怎么读?“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吧,举起酒杯吧!”接着,戴老师问:“喝下这杯酒了吗?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答:“是浓浓的情意。”“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什么滋味?”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苦,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我听着看着,也多想举起酒杯来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让我们举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笼罩着大家。戴老师醉了,学生醉了,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也醉了。此时“但愿长醉不用醒“,喝呀喝,读呀读,已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了,就让我们来唱吧!学生跟着老师,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动容动心的吟唱起来,是多么和谐的课堂氛围呀!戴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时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读,而是在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读吟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他把这首古诗中情感最细腻的,描写最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时泪满衣襟的样子。这充分体现了戴老师的娴熟地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
总之,这趟无锡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古诗词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6、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二教学案例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的策略。采用师生对话(引导探究),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对话交流过程,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行的气氛。后两句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抒发了对老朋友未来担忧之情,一种离情笼罩全诗。在对比朗读时应该先理解诗意然后朗读。读第二首时也应该从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来在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分为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即使时最好的演员也不能同时饰演悲剧和喜剧。我的评课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点评二,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情感目标:
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出示小黑板)
二、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三、解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
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四、学习生字。
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ú第三声不读fǔ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学生自读古诗)
五、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六、汇报自学成果。(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听到了狗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信根据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再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什么地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感到行程怎样(艰难))诗人看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主人家非常贫穷对他非常同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请想象一下他贫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生活画面。(可以从主人的穿着、饮食、家具陈设等考虑。)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归来了?出去做什么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1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
1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
1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白屋贫(所感)
风雪夜归人(所见)
同情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