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两则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伊索寓言两则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新课学习
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预习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⑥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3.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
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 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2、《寓言四则》《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新课学习
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预习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⑥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3.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点:
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
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 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3、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小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是不是大多来自伊索寓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伤了腿,细心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一向很顽皮好动,人们由此注意到很多顽皮好动的孩子都有过摔伤史,这样看来,顽皮好动是摔伤的必然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蚊子和狮子》也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重点学习《蚊子和狮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体会寓意。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喇”,掌握“粘”字的读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谓偶然,就是不经常、不一定的,那么这则故事中不经常、不一定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
讨论 1.是蚊子打败狮子;2.是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
这两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是由于蚊子聪明,运用了智慧。
从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看上去好像大话吹牛,其实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狮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胜。
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这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因素。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后,非常骄傲,从他“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结果高兴昏了头,没有注意到蛛网,一头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骄傲是它最终送命的原因。
这样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一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有些骄傲,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 ,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下降,成绩下降的这个偶然现象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要放过那些偶然的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支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值反衬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这则运了拟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浓烟和烟囱》
以上就是伊索寓言两则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相关推荐文章: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小故事大道理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两则》教案及练习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2
4、七年级《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是七年级《伊索寓言》两则教案,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5、初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关于《伊索寓言》的教案设计怎么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伤了腿,细心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一向很顽皮好动,人们由此注意到很多顽皮好动的孩子都有过摔伤史,这样看来,顽皮好动是摔伤的必然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蚊子和狮子》也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重点学习《蚊子和狮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体会寓意。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喇”,掌握“粘”字的读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谓偶然,就是不经常、不一定的,那么这则故事中不经常、不一定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
讨论 1.是蚊子打败狮子;2.是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
这两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是由于蚊子聪明,运用了智慧。
从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看上去好像大话吹牛,其实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狮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胜。
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这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因素。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后,非常骄傲,从他“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结果高兴昏了头,没有注意到蛛网,一头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骄傲是它最终送命的原因。
这样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一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有些骄傲,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下降,成绩下降的这个偶然现象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要放过那些偶然的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支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值反衬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这则运了拟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浓烟和烟囱》
6、伊索寓言教案
教学内容
12伊索寓言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葡萄”“慌”“谎”的读音。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复习学过的寓言故事,进一步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难点:进一步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
资源
1.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想象故事内容。
2.《我读书 我快乐》中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可以整合起来,重组教学。
3.有关伊索的资料。(见附录)
4.学生经验——《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牧童和狼》这些来自《伊索寓言》的短小有趣的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课堂教学中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一则故事(读2遍)。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读准划到的词语,并认真抄写一遍。
3.通过查字典或查阅其他工具书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无能为力、惊慌失措、戒心、掺杂。
4.完成《补充习题》一、二部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5分钟)
1.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
2.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3.齐读三个题目。
4.以主要人物为题。
5.根据自己的了解交流伊索其人以及和他有关的一些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
● 预习作业2: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指名读。
2.理解词语意思:
惊慌失措:惊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无能为力:力量够不上。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
戒心:戒备之心。
掺杂:混杂。
3.齐读词语。
4. 学生展示,组内批阅。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展示。
3.在教师指导下练读。
4.自由练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程单】
1.自读三篇寓言故事,完成下面表格。
课题
地点
人物
故事
2.小组内交流。
3.学习时间:5分钟
1. 学生自主学习。
2. 学生展示。
(1)《狐狸和葡萄》讲的是狐狸吃不到葡萄,所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喊“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页没有去帮助他。
《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2)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伊索寓言。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除了这两则寓言之外,同学们肯定也读过不少寓言故事,能不能说说看,你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2.回忆一下,寓言故事都有哪些特点?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分别是: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4.你发现这三则故事题目共同的特点了吗?
5.题目中的这几位,也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这三则故事都出自一人之手,他的名字叫伊索。板书:伊索【交流、了解伊索其人】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 预习作业2:
1.出示词语:
狐狸 牧童 蝉
无能为力 惊慌失措 怀有戒心
馋 酸 一贯 掺杂 说谎 葡萄
粪便 喉咙
2.导学
①指名朗读词语。
②理解词语意思:惊慌失措 无能为力
戒心 掺杂
指名一名学生展示交流《补充习题》第一题。
●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 把你喜欢的一则寓言读给大家听,注意读正确、流畅。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合作学习。
2.学生展示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出示学程单】
导学:
1.指名学生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
2.再读故事,并想一想这三则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的生字部分。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 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 今天我们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 汇报初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后交流。
2. 小组合作讨论: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
3. “白费劲”说明什么?狐狸绞尽脑汁想办法,结果却白费劲。此时此刻,狐狸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这就叫什么?——无望。
4.默读故事第一、第三小节。想一想两个成熟的不同含义。
5.狐狸本来是想尽办法取够葡萄,结果却没有够到。心里很沮丧。为什么还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安慰自己,其实是自欺欺人。)
6.带着理解读出狐狸的酸葡萄心情。
7.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思考在课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画龙点睛)
8.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9.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酸葡萄”的经历。那么学过这则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10.交流。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作业
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第六题。
★★
1.选择课文中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自己选择几则寓言故事读读。
教学内容
12.伊索寓言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学习三则故事,感悟故事寓意,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进一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两个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努力做到绘声绘色。
3.知道谎言总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谎言。
教学
重难点
抓住文中精辟的语句,结合生活实际,读懂篇末的训诫语,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
教学
资源
1.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想象故事内容。
2.《我读书 我快乐》中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可以整合起来,重组教学。
预习
设计
1. 熟读三则寓言故事。
2.自己揣摩寓言的最后一句训诫语。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5分钟)
1.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羊》、《蝉和狐狸》
2.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在放羊的时候,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狐狸想吃蝉,所以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3.这三句话都是谎话。
第二板块:细读寓言,领会寓意。(34分钟)
【学程单】
1. 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词句,能够说明他们说谎的原因,在旁边写上你读后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
3.学习时间:5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
●交流《狐狸和葡萄》
1.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2. 馋得直流口水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4.展开想象,学生交流。
5.学生各抒己见。
6.朗读,注意语气。
7.学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8. 不对,因为狐狸已经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了。
9.学生朗读。
10.联系生活说说“狐狸现象”。
11.齐读最后一段。
12.学生齐读名言。
13.学生交流。
●交流《牧童和狼》。
1.他觉得好玩。
2. 第一次大叫,说着玩,骗骗大家。(只是叫,不慌张)
第二次大叫,真的求救,惊慌害怕。
3. 被骗了好几次,不再相信他。
4.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如果一贯使用欺骗的手段对待别人,人们就会对你缺失了诚信。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没人能相信你的。
5.学生朗读。
●交流《蝉和狐狸》
1.狐狸想吃蝉。他想让蝉从树上下来,以便他捕食。
2.学生练读狐狸的话。
3. 聪明,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怀有戒心。
4.乌鸦在狐狸的花言巧语下最终失去了警觉,因而上当受骗。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课文中有三个故事,分别是——
2.故事中的狐狸、牧童、狐狸分别说了什么呢?
3.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几个说的话虽然内容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道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板书:谎话】
第二板块:细读寓言,感悟寓意。
过渡:他们为什么要说谎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揭开谎言背后的秘密。
【出示学程单】
导学:
●交流《狐狸和葡萄》
1.狐狸为什么说谎呢?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找出描写狐狸馋相的一个词。
【板书:馋得直流口水】
(2)他看到了什么?指名描述成熟的葡萄诱人的姿态。
【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 】
(3)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看到眼前的景象,狐狸是怎样的神情呢?它心里会怎么想?嘴里怎么说?还会怎么做?【板书:想尽办法】
(4)狐狸想了哪些办法?结果如何?
【板书:白费劲】
(5)指导朗读,注意体会狐狸从兴奋喜悦到失望无助的变化。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引读: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
(2)【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思考:你觉得狐狸说的对吗?为什么?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
(3)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联系生活说说“狐狸现象”。
(2)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3)补充相关名言:吃不到葡萄的人说葡萄酸。
(4)如果请你对狐狸、对生活中的这些人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交流《牧童和狼》。
1.牧童为什么说谎?(玩)
2.思考:课文中,出现两次牧童大叫,这两次大叫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4.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如果这个牧童现在还在你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出示文章最后一段,朗读理解。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他是咎由自取。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把牧童两次大叫读好。
●交流《蝉和狐狸》
1.狐狸为什么说谎?他的圈套是什么?
2.所以,他赞美蝉的时候,一定是极力表演的真诚,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第二小节狐狸的话。
3.为什么蝉没有受骗呢?(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试探,而是语言)
4.读了这个故事,忽然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故事《狐狸和乌鸦》,乌鸦为什么会受骗呢?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二、三部分。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
二、预习检测
1.指名读寓言,相机正音.
2.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细读寓言,感悟寓意。
1. 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村民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3.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这两段?尤其要读出牧童喊两次“狼来了”前后不同的心态。
4.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
5.牧童说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6.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这样的例子吗?
7.朗读最后一句话。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如果一贯使用欺骗的手段对待别人,人们就会对你缺失了诚信。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没人能相信你的。
四、读《蝉和狐狸》
1.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启示。
3.了解学生自主感悟、互相交流的收获。
(1)这是只怎样的狐狸?从哪看出?
“圈套”在这一课中是什么意思。
他用的是什么计谋呢?
(指狐狸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它所用的计谋。)
狐狸是怎么用甜言蜜语来打动蝉的?
找出狐狸说的画多读两遍,读出狐狸赞美的语气来。
4.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课文。
5.读了这一小节后,你有什么想法?
(我们对坏人要时刻提高警惕。坏人说好话是他骗术的一种,我们不能被他的好话迷糊了。
6.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9. 学习了这三则寓言,看看这三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最后一句话往往画龙点睛。)
10.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一、二、三题。
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第四题及“缤纷园”内容。
7、伊索寓言集教案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8、伊索寓言集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伊索寓言集》了解作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培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集》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集》。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伊索寓言集》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集》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集》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选读读《伊索寓言集》中的几则寓言故事。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翻开《伊索寓言集》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2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5、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制定读书习惯,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集》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9、《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2、拓展:(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2)男女生分组读第(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