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游沙湖》导学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指导学生准确翻译。
3、疏通文字,理清文脉,感悟文旨。
教学重点:疏通文字,理清文脉。
教学难点:感悟文旨。
课时:1课时
预习案(后附译文)
1.背景简介: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学常识填空: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3.课前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书()余戏之曰戏()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以()是日剧饮而归。是日()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②儿以薄禄相()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④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3)、翻译下列语句: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2、《游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指导学生准确翻译。
3、疏通文字,理清文脉,感悟文旨。
教学重点:疏通文字,理清文脉。
教学难点:感悟文旨。
课时:1课时
预习案(后附译文)
1.背景简介: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在同一背景下,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学常识填空: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3.课前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书()余戏之曰戏()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以()是日剧饮而归。是日()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②儿以薄禄相()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④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⑤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3)、翻译下列语句: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4、《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我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学习链接: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 学习《题西林壁》。
2.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义
1、我能读准字音。
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西林:_______ 题西林壁: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3、我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好古诗。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庐山的美丽风光。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句体会到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的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往往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我知道了古诗《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3、我能默写出《题西林壁》。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1)”缘”共___笔,第四笔是_____。组词: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诗中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 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 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题西林壁》。
2、《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描写了___(地名)秀美的景色,同时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古诗,字词学习
1、我能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腊 浑 豚
2、我能结合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西村:______ 莫:______ 浑:______
豚:_________ 疑:______
3、我要读出古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通过朗读古诗,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刻画了山西村农民淳朴、好客的品行。尤其一个“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的盛情。
2、民风淳朴,山村风光又如何呢?通过读古诗,想画面,我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山西村的美景。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诗意 。
4、第四句中的“暗明、又”描绘出了令人惊喜的景象,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我要和大家交流诗中所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积累古诗《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我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运用古诗名句。
3、我能熟读背诵《游山西村》
五、达标练习
1、《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
2、《游山西村》一诗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推荐阅读
苏轼的 《花影》 《中秋月》《赠刘景文》
陆游的 《示儿》 《书愤》 《卜算子.咏梅》
5、《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为: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四、说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二)、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容。
(三)、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等。针对重、难点,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来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尝试对古代散文做一点评析。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安排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来达到目的。
2、释题和背景、作者介绍,帮助同学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3、阅读文章,疏通文意。
在这里我将采取的步骤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通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来帮助同学了解文章大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了解了文章大意就有利于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
第二课时主要就进入课文分析:
1、首先我将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然后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其次重点分析第三、四段。通过游山的“所得”,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尽吾志”,以及由此而进一步提出的“深思”和“慎取”。详细分析作者是怎样得出“深思而慎取”的道理。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朗读法、讨论点拨法,这样能带动课堂气氛和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最后略讲第五段内容。
2、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3、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让学生自主整理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6、《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研读文章第3、4、5自然段,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内容】
一、研习课文3、4、5自然段
(一)梳理字词句,解释加点的字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合作探究讨论问题:
1、第三段着重写什么?
2、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5、第5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
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义: 。②今义: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 。②今义: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 。②今义: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①古义: 。②今义: 。)
2、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①有泉侧出
②问其深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
3、句式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其孰能讥之乎?
(5)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2、归纳文言知识,辨析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学习内容】
一、问题讨论:
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2、归纳主旨:
本文把___ ___和__ 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 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 _____”和“______ ”的道理。
二、讨论拓展:态度决定成败──也谈“尽吾志”
1、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
2、如果老天爷不曾给你聪明的才智和显赫的家世,那么,“态度”将是唯一能使你胜出的金钥匙。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终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那么凶,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的话我就没命了。”
三、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其孰能讥之乎?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7、《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
孙烨
【教学目的】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掌握 “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预习案
1、关于作者
王安石(1021-1089),北宋 家、思想家、 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 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拾遗》等。
2、列举散文唐宋八大家。
3、完成《创新设计》的“预习作业”。
探究案
1、 得出了两个怎样的观点?试概括。
2、 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8、《游山西村》导学案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游山西村》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理解诗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习课时:1课时 教具:课件
【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诵读法,并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课前自学检测案】
※自学一:自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诗文注音读准生字新词
腊酒浑( ) 足鸡豚( ) 疑无路( )
b.借助工具书、结合诗文注释或联系诗文理解词语
腊酒浑:_____疑无路:_____
2.查阅作者陆游的有关资料。
3.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诗意:
※ 自学二:自主学诗,读悟诗文
1.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2.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2.结合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袋”,领悟三四句诗的含义: 。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
4.朗读全诗。
※自练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搜集蕴含的哲理的诗句
(即面对困境,遭受挫折,永不放弃,心存希望诗句);
3.想象训练:假如你家来客,你会说什么?会做什么? 。
4.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过①故人②庄(唐:孟浩然 )
故人具③鸡黍④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⑤,青山郭⑥外斜⑦xiá。
开轩⑧面场圃⑨,把酒话桑麻⑩。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⑾菊花。
【注释】
1.过:拜访,探访,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准备。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5.合:环绕。
6.郭:指村外。7.斜:(xiá)8.轩:窗户。
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10话桑麻:谈论庄稼。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读诗题
(一)紧扣诗眼“游”,导入课题。
1.师谈话引入:宋朝有一位诗人在游玩山野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时作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
2.板书课题,注意 “游”的书写(右边不是“反文”而是“卧人下 子”)3.生读题,读出游的味道。
(二)解诗题(先质疑——再结合注释解疑——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
1.设疑: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是怎么知道的呀?2.读注释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法。
(三)知作者(汇报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资料袋——小结学诗方法二:看料资料)
1.学生汇报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
2.师出示陆游简要的生平资料,学生阅读。
文字媒体: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时期,他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上万首诗篇,他的诗歌大部分抒写爱国之情,豪迈奔放;也有的描写田园风光,清新自然。
3.小结学诗方法二:看资料袋。
(说明:这首诗属于后者,写的是诗人罢官闲居绍兴老家时的一次邻村之游。见文字媒体:整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认读生字:①比较法辨析生字的读音,②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③替换词语理解运用识记生字,④在语言运用中理解生字词。
即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腊酒” 、“腊酒浑”的含义。并结合诗句语“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称赞绍兴人家的酒。
第二步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点拨评议,小结。
三、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师引言:读古诗,要慢慢地,有轻有重地读,读出诗的韵味。还要抓重点词读。
2.师范读,生练读(学生有的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的读得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师生合作读(说发现——结合读音了解押韵——注意诗的韵味——练习合作读诗:如引读前四字或接读后三字。)
4.放唱诗儿歌,学生拍掌吟唱诗。
5.多次读诗,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心情如何呀?
四、自主学诗,读懂诗意,品悟诗境
过渡语: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块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一)出示学习要求
文字媒体:
1.读:借助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2.想: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3.说:小组内交流诗意及问题。
(二)先自学:默读古诗,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再小组内互学交流:汇报说诗的大意及其体会。
(四)然后全班汇报。
1.品读汇报一二句。
汇报内容:①读一读,理解诗句;②说一说,说其体会;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④想一想,结合丰年的场景。⑤悟一悟,吟诵一二句。
2.同法品读汇报三四句。
①读一读,理解诗句;②说一说,说其体会;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换词理解柳绿花红;④想一想,结合景物描写词想象情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枝繁叶茂、万紫千红,柳荫深深、鲜花簇簇。⑤悟一悟,体会不同的心情,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3.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陆游 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fěi bàng),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临终之前写下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a.结合诗人的处境、坎坷来谈。例如:诗人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的境地。
b.赞美陆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陆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对这样的困境,陆游是怎么样?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
c.这两句诗哪仅仅是在写景啊,原来是他生活的哲理呀;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怎样?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运用“山重……,水复……”。
例:a.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说:―――――
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是——
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象是——
③ 齐读最后两句诗。是啊,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是诗人要与我们分享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全班起立诵读全诗。(配乐诵读,鼓励学生上台挑战读,还可加上动作。)
5.背诵全诗。
六、品味升华,拓展延伸
1.链接相关诗句,朗读诗句。
a.引语:这样的千古名句怎么来的,不是陆游凭空创作出来的。从古至今,巳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样相似的感慨:(出示图文并茂的诗文)
b.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唐朝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写道: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通;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一百年前,
宋朝王安石在《江上》吟出: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数年前,
宋朝强彦文也说: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1167年,宋朝的陆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写出了超越前人的诗——《游山西村 》
2.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结束语: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板书:
热情好客
莫笑
留客
游山西村
绝处逢生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游山西村》导学案全部内容。
9、《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首先是要学会“吟读”,即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其次是“译读”,即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第三是“背读”,即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层次的基础上背诵。第四是“说读”,即扩展诗意,对诗人说话,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解释词语: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追随:紧跟着。
7.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8.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9.若许:如果这样。
10.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1.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2.叩(kòu)门:敲门。
二、说出诗的大意: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一、导入新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村。
二、解题: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三、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述其画面: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赏析: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四、比较阅读: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比较两者在写法和趣味上的异同:
描写的内容
都提到主人的好客,有对环境的描写;不同在孟诗主要写宾主的友谊,而陆诗重在表现民风的淳朴。
叙述的顺序
相似之处,都从对方落笔。不同之处在孟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陆诗的第二联采用插叙的方式。
结尾的方式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陆诗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表达的志趣
都赞颂农村生活,孟诗重的是田园的闲适,而陆诗看重的是民风的淳朴。
五、归纳主题: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六、诗歌总结: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七、课堂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农家、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重阳……”,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作者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朝著名诗人,现存诗900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答: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因为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因崦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文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江苏省徐州市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3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1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
答:
13 、( 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14、(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200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一)诗歌鉴赏(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1)(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2)(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