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导学案一等奖

《《陈情表》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陈情表》导学案一等奖

1、《陈情表》导学案一等奖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陈情表》导学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陈情表》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2、《陈情表》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陈情表》导学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xi僴 ) 兄弟 期功强( qi僴g ) 近 常在床蓐( r?/font> )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俷 ) 庶刘侥( ji僶 )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 )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 )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 )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 、一词多义:(略)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 、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陈情表》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3、《陈情表》导学案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预习学案

陈情表

学习目标:

1. 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2. 能翻译重点的句子

3. 把握文章所体现的情感

预习内容

1. 相关资料(见基础训练)

2. 预习过程

⑴全文阅读,结合注解,先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句。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

① 全文的思想情感是什么?__________

⑵分段阅读

文章第一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衅___夙___见___鲜___祚___息___茕茕___孑___吊___婴___废___

虚词:

以___于___

古今异义:

不行:古义:____今义:____

成立:古义:____今义:____

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_________

零丁孤苦 零丁_________

常在床蓐 蓐__________

② 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逮___奉___察___辞___特___寻___具___闻___峻___逋___日___笃___告诉___狼狈___

虚词:

以: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臣具以表闻

于:急于星火

古今异义词:

沐浴 古义___今义___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

翻译: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三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犹蒙矜育___特为尤甚______不矜名节___至微至陋___擢___更___

虚词:

以: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___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______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

为:①特为尤甚___②更相为命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四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愿___终___鉴___听___庶___卒___

虚词:

之:_________以:_______

古今异义词:

辛苦: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通假字:

有:________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谨拜表以闻。

③ 本段的情感

背诵这篇文章。

预习检测题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险衅( ) 夙愿( ) 期年( )

笃厚( ) 祚薄( ) 闵凶( )

猥琐( ) 孑立( ) 优渥( )

陨首( ) 宦达( ) 奄奄( )

逋慢( ) 盘桓( )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拔擢 斑驳 伶仃 委屈求全

B、赡养 希冀 嘻戏 茕茕孑立

C、侥幸 切峻 啜泣 日薄西山

D、栏遁 矜持 颤抖 歌舞生平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四、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责臣逋慢 逋:懈怠

B、未曾废离 废:废止

C、形影相吊 吊:安慰

D、终鲜兄弟 鲜:少

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成立 成立:成长,能自立

B、臣之辛苦 辛苦: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C、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驾车快跑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谦词,诚挚恳切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这可如何是好呀?

B、清末,中国社会气息奄奄,中华民族族命危浅,朝不虑夕,前景不禁令人担忧呀。

C、文章根据感情脉络的起伏变化,剪裁布局、遣词造句,把姐弟间的乌鸟私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D、这都不懂,说你呆你还真呆,阿俊长得俊美简直无人可比,这是大家实所共鉴的。

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其意义

1、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

2、谨拜表以闻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以终余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谨拜表以闻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于 (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4、《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预习导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密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二、重点难点

1、实词“险衅”、“夙”、“祚”、“薄”、“拔擢”、“除”、“笃”、“息”、“逮”、“寻”、“逋慢”、“区区”、“卒”。

2、虚词“见”、“以”、“之”、“于”。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四、课前热身

(一)认识李密其人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二)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三)认真诵读,排除障碍,初步感知

1、字音。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逮奉圣朝

前太守臣逵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苟顺私情

犹蒙矜育 少仕伪朝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四十有四 矜悯愚诚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生当陨首 犬马怖惧之情 陛下

2、字音小拓展。本文出现的很多字都是多音字,看看这些多音字组成的以下词语,你都会读吗?友情提示:高考第一题经常在多音字的读音上设置障碍。

新鲜 鲜卑

鲜为人知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

妄自菲薄 日薄西山 广种薄收 薄弱 单薄 刻薄 轻薄 鄙薄 厚古薄今 薄情 薄海欢腾 薄(靠近义)海传诵 薄(少量义)产 薄(不肥沃义)地 请笑纳薄礼 薄利多销 厚薄

薄田 薄饼 如履薄冰

薄荷

期年(一整年义) 期月(一整月义)

期限

勉强 强迫 强逼 强辩 强词夺理 强求 强人所难 强使服从 强颜欢笑 强不知以为知

强制 强占 强弩之末 强行

倔强 强嘴(也写作犟嘴)

太子洗马

洗耳恭听 洗劫一空 洗雪冤屈 洗心革面

供养 提供

供佛 供品 供奉 口供 供词 供认不讳 供职 供事

逮捕 力有未逮

逮兔子 逮蚂蚱

3、字形。找出错别字。没有错别字的在( )内划对号。

挑衅( ) 河畔( ) 夙愿( ) 宿愿( ) 帝祚( )

宿怨( ) 夙怨( ) 奔弛( ) 矜持( ) 庶民( )

待奉( ) 怜悯( ) 抚养( ) 扶养( ) 李逵( )

赴命( ) 陨石( ) 陨首( ) 严峻( )

崇山峻岭( ) 孑然一身( ) 凤兴夜寐(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初步诵读感知,疏通一、二段文义。

1、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的政局是怎样的?

2、文章题为“陈情表”,“陈”是什么意思?“情”指的是什么?“表”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初中时我们接触过的有一篇名篇体裁为“表”,你能说出来吗?

3、请设想,新政权建立以后,旧朝臣子李密推辞不做官,当今天子会怎么想?如果当今天子怀疑李密是因为对新政权不满,才推辞不做官的,那么李密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李密在文章中是否消除了天子的怀疑?

4、对照课下注释以及老师的讲解疏通一、二段文义。

第二课时:疏通三、四段文义。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1、本文的语言艺术令人称道,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请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诵。

2、本文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成语,如“茕茕孑立”,你还能找出哪一些?

3、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古书的故事或者词句。本文里有一个典故,请找出,并把故事和含义讲给大家听。

4、本文以情感人,哪些地方读来令你感动?请指出。

5、对照课下注释以及老师的讲解疏通三、四段文义。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新课堂、基础训练)

【课后导练】

一、 解释以下加点的实词:

1、臣以险衅 2、夙遭闵凶

3、慈父见背 4、躬亲抚养

5、终鲜兄弟 6、门衰祚薄

7、晚有儿息 8、茕茕孑立

9、形影相吊 10、逮奉圣朝

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1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13、拜臣郎中 14、寻蒙国恩

15、除臣洗马

16、臣具以表以闻 17、辞不就职

18、责臣逋慢 19、则刘病日笃

20、犹蒙矜育 21、本图宦达

22、不矜名节 23、过蒙拔擢

24、宠命优渥 25、岂敢盘桓

26、有所希冀 27、但以刘日薄西山

28、气息奄奄 29、无以至今日

30、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3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2、愿乞终养 3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34、听臣微志 35、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36、庶刘侥幸 37、保卒余年

3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二、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2、臣具以表闻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但以刘日薄西山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三、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则告诉不许 4、沐浴清化

臣欲奉诏奔驰 臣之辛苦急于星火

四、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常在床蓐

五、 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臣具以表闻

3、则刘病日笃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谨拜表以闻

六、根据表述,将下列句子概括成成语。

1、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了。( )

2、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 )

3、孤单无依靠地独立生活 ( )

4、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 )

七、默写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

, , , 。

3、臣无祖母, ; , 。母孙二人, , 。

4、 ,报养刘之日短也。 , 。

5、诏书特下, , , 。

,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八、文言句式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而刘夙婴疾病

3、急于星火

九、一词多义

1、见

(1)慈父见背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3)见欺于王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行

(1)行年四岁

(2)九岁不行

(3)琵琶行

3、终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2)无以终余年

4、息

(1)晚有儿息

(2)气息奄奄

5、薄

(1)门衰祚薄

(2)日薄西山

6、区区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

(3)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十、重点句子翻译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预习导读】

1、字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凶sù mǐn 悯臣孤弱mǐn 躬亲抚养gōng

终鲜兄弟xiǎn 门衰祚薄zuò bó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jī qiǎng

茕茕孑立qióng jié 夙婴疾病sù 常在床蓐rù 逮奉圣朝dài

前太守臣逵kuí 供养无主gōng 除臣洗马xiǎn 猥以微贱wěi

当侍东宫shì 责臣逋慢bū 刘病日笃dǔ 苟顺私情gǒu

犹蒙矜育jīn 少仕伪朝shì 本图宦达huàn 不矜名节jīn

过蒙拔擢zhuó 宠命优渥 wò 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jì

日薄西山 bó 四十有四 yòu 矜悯愚诚 jīn mǐn 庶刘侥幸shù

保卒余年 zú 生当陨首yǔn 犬马怖惧之情bù 陛下 bì

2、字音小拓展

新鲜 鲜卑 xiān

鲜为人知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xiǎn

妄自菲薄 日薄西山 广种薄收 薄弱 单薄 刻薄 轻薄 鄙薄 厚古薄今 薄情 薄海欢腾 薄(靠近义)海传诵 薄(少量义)产 薄(不肥沃义)地 请笑纳薄礼 薄利多销 厚薄 bó

薄田 薄饼 如履薄冰 báo

薄荷 bò

期年(一整年义) 期月(一整月义) jī

期限 qī

勉强 强迫 强逼 强辩 强词夺理 强求 强人所难 强使服从 强颜欢笑 强不知以为知 qiǎng

强制 强占 强弩之末 强行 qiáng

倔强 强嘴(也写作犟嘴) jiàng

太子洗马 xiǎn

洗耳恭听 洗劫一空 洗雪冤屈 洗心革面 xǐ

供养 提供 gōng

供佛 供品 供奉 口供 供词 供认不讳 供职 供事 gòng

逮捕 力有未逮 dài

逮兔子 逮蚂蚱 dǎi

3、字形

只有三个错误,应为:侍奉 奔驰 夙兴夜寐

帝祚的意思是皇帝的位置。

夙愿宿愿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意思也一样,是指一向怀着的愿望。

宿怨夙怨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意思也一样,是指旧有的怨恨。

夙兴夜寐的意思是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扶养和抚养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意思相近,但是有所区别。扶养指养活,抚养指爱护并教养。注意本文中是“抚养”。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1、政权交替不久,新政权——晋朝建立。

2、陈,是陈述、陈说的意思。情指的是两种。一种是奉养祖母的孝情,一种是对于朝廷的忠情。表示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初中时我们学过《陈情表》。

3、当今天子会觉得李密是眷恋旧主,不肯做官。如果天子怀疑李密以奉养祖母为借口推辞不做官,对新政权表示不满的话,那么李密可能会面临杀身之祸。所以在本文中李密必须打消晋武帝的顾虑。打消了。

4、略。

第二课时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躬亲抚养 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更相为命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结草。故事见课下注释。后人常用“结草”来指代报恩。

4、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5、略。

第三课时

【课后导练】

一、 解释以下加点的实词:

1、臣以险衅 灾难祸患 2、夙遭闵凶 早

3、慈父见背 背弃我,指去世 4、躬亲抚养 亲自

5、终鲜兄弟 少 6、门衰祚薄 福气、福分

7、晚有儿息 子女 8、茕茕孑立 孤单的样子 孤单

9、形影相吊 安慰 10、逮奉圣朝 到了

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考察后予以推荐 1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荐

13、拜臣郎中 任命 14、寻蒙国恩 不久 承蒙

15、除臣洗马 原是除旧官,任新官的意思,后来通用指官职

16、臣具以表以闻 详尽 使……知道 17、辞不就职 辞谢

18、责臣逋慢 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19、则刘病日笃 病重

20、犹蒙矜育 怜悯 21、本图宦达 官职显赫

22、不矜名节 顾惜 23、过蒙拔擢 过分 提拔提升

24、宠命优渥 优厚 25、岂敢盘桓 徘徊逗留

26、有所希冀 希望,非分之想 27、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

28、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29、无以至今日 没有办法(来)

30、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互相 3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之情

32、愿乞终养 希望 3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知道

34、听臣微志 听任,这里是请允许的意思 35、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明察

36、庶刘侥幸 或许 37、保卒余年 终

3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能够承担或承受

六、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因为 2、臣具以表闻 用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用 4、但以刘日薄西山 因为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比

七、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九岁不行 不能行走 2、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指到了成年的时候

3、则告诉不许 申诉 4、沐浴清化 受润泽,得到恩惠

八、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悯 2、零丁孤苦 伶仃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又

九、 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名-状 向上 2、臣具以表闻 使动 使……知道

3、则刘病日笃 名-状 一天天的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动 远离

5、谨拜表以闻 使动 使……知道

六、根据表述,将下列句子概括成成语。

1、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了。( 日薄西山 )

2、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 朝不虑夕 )

3、孤单无依靠地独立生活 ( 茕茕孑立 )

4、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 形影相吊 )

七、略

八、文言句式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2、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3、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九、一词多义

1、见

(1)慈父见背 用在动词前面,代指自己(指对自己的动作)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同上

(3)见欺于王 表被动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

2、行

(1)行年四岁 经历

(2)九岁不行 行走

(3)琵琶行 一种文体

3、终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使用,相当于“就”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

4、息

(1)晚有儿息 子女

(2)气息奄奄 呼吸

5、薄

(1)门衰祚薄 浅薄

(2)日薄西山 迫近

6、区区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之情

(2)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 诚挚的

(3)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小

十、重点句子翻译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的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远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生下来还是婴儿的时候,慈父就背弃了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舅逼母亲改嫁。

5、《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预习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C.察臣孝廉察:考察。

D.形影相吊吊:安慰。

2.下列加点的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银行家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悲从中来。

C.华丽的场景背后,掩饰不住的是苍白的灵魂和陈凯歌日薄西山的才华。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屠龙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尝废离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4.常在床蓐

三、词类活用

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2.则刘病日笃

6、《陈情表》 导学案

《陈情表》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二.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臣以险衅(xin) 夙遭闵凶(sù、mǐn ) 行年四岁(xíng ) 悯臣孤弱(mǐn )

少多疾病(shào ) 终鲜兄弟(xiǎn ) 门衰祚薄(zuò ) 无期功强(jī、qiǎng ) 五尺之僮(tóng ) 茕茕孑立(qióng ) 常在床蓐(rù ) 逮奉圣朝(dài ) 太守臣逵(kuí ) 除臣洗马(xiǎn ) 猥以微贱(wěi ) 责臣逋慢(bū ) 刘病日笃(dǔ )

2.掌握下列成语。

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三、预习思考

1.解题: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李密所陈的“情”(三层):(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2.思考:为何“陈”?“陈”什么?(用原文作答)

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第二课时

一. 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分为四段。

1. 第1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开篇就以凄楚的笔调写悲惨的童年。父丧母嫁,“少多疾病”,全靠祖母刘氏关怀抚养。才使得自己存活。接着作者又写了家庭的困难处境,“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庭冷落、形单影只;而相依为命的祖母又“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作为祖母惟一的孙子,应当侍奉送终,不能远离。这些描写凄楚哀婉,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景况。作者极尽铺陈之能事,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的上表陈情,愿乞终养,作了必要的铺垫,也是辞不赴命最有力的依据。

2. 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作者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用极诚恳的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恨不得立刻奔赴京师上任。以报效晋武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二是写祖母病笃,“供养无主”自己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他先提一下前两次被荐。因“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使武帝对他这次“拒不应诏”的行为,不致感到突然。在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之后,用“则”一转,摆出具体困难,写出进退维谷的狼狈。结尾几句话,情真理切,含蓄精当,对武帝的忠诚之心,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从胸臆流出,使人感到他说得句句合情,字字在理,“愿乞终养”的请求已经暗含在字里行间。

李密估计晋武帝对他还有疑忌,过早地或过于直露地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不会达到预期目的。这就很自然地转到了文章的第三段,也是本文最关键的一段。

3. 第3段: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由于李密是蜀汉降臣,为避免晋武帝的猜忌,这段一开始他就援引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作为上表陈情的依据,接着歌颂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德攻,作为上表陈情的铺垫,紧接着委婉表明自己在蜀汉做官的态度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深深感激晋武帝对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知遇之恩,最后正面提出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还是祖母病重。本段中形象地写出祖母病势:“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再次表达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相依为命的关系。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有了以上既详尽得体而又娓娓动听的铺陈,有了以上“刘病日笃”“更相为命”的有力依据,主张以“孝”治天下的武帝怎么好公开反对李密留在祖母身边尽人子的孝心呢!在这一段里,作者融情入文,因文传情,曲折地而又有层次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得情深理透。几个词语,“凡”“况”“且”“今”“但”“是”,环环相扣,语势紧凑,有一气呵成之妙,更有撼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4. 第4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的主旨。

作者首先用四十四和九十六两个年龄的对比,表明自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提出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先尽孝道,后报国恩。写到这里,作者才明确地提出陈情的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接着宕开一笔,表明表上所写的句句都是实情:“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在这种情况下,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同意和支持。但是作者仍意犹未尽,再次恳请:“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语气更加谦卑、低下,简直是在含泪哀求。结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合上文“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之意,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结束全文。忠爱之情溢于言表,更显示出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

四. 写作特点: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文章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2)《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

(3)陈辞婉曲,屈伸适宜。(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8—12题

8.解释下面加点的重点词语:

逮奉圣朝 逮:及,到。 奉:承奉、继承新生。

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孝廉:名词活用作动词,作为孝廉。

辞不赴命 辞:辞谢、推却不受。 赴:前往接受。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特:副词,特地。 拜: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副词,不久。 除:拜官受职;除去旧官职任就新官职。

臣具以表闻 具:详细、详尽。 闻:使动用法,使……闻(知道)。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峻:严酷、严厉。 逋:懈怠、拖延。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病重。

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处境困难,窘迫的样子。

9.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猥以微贱 ③臣具以表闻 ④至于成立 ⑤急于星火

A.①②③相同,④⑤相同 B.①②相同,③不同,④⑤相同

C.①②③都不同,④⑤也不同 D.①③相同,②不同,④⑤不同

【答案及解析】C。①以:连词,因为;②以:动词,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③以:动词,用;④于:介词,引出对象;⑤于:介词,比。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沐浴清化 古义:蒙受、接受润泽; 今义:洗澡。

急于星火 古义:流星坠落,比喻急迫;今义:⑴由远处大火飞来的火星;⑵微小的光。

奉召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 今义:车马等快速地跑。

则告诉不许 古义:陈诉、申诉; 今义:⑴向别人陈述;⑵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

⑵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译文: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有意逃避。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12.阅读理解填空: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第二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它准确地陈述了自己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第三课时

(落实巩固)

一、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 夙: 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门: 祚: 薄: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 孑: 吊: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 除:

(6)臣具以表闻

具:

(7)则刘病日笃

笃:

(8)犹蒙矜育

矜:

(9)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

(10)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 庶:

2.词类活用。

(1)则刘病日笃。 日: 笃:

(2)猥以微贱。微贱:

(3)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

(4)臣少仕伪朝。 仕:

(5)谨拜表以闻。 表: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

(7)臣之进退。 进退: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

3.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而刘夙婴疾病

(4) 拜臣(为)郎中

(5)今臣亡国贱俘

(6)则告诉不许

二、阅读《陈情表》三、四语段,完成1—10题。

1.下面的词语解释和加点字注音错误的是( )(3分)

A.① 矜(jīn )育:怜悯和养育; ② 不胜(shèng) :禁不住。

B.③ 拔擢(zuó):提拔、提升; ④ 优渥(wò ) :沾湿、沾润。

C.⑤ 宦达 官场上发展;宦(huàn) ⑥ 希冀 指非分的愿望;冀(jì )

D.⑦ 盘桓 指拖延不就职;桓(huán) ⑧ 更相 相继,相互;更(gēng)

【答案及解析】B.③ 擢(zhuó);④ 优渥:优厚、深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更严重)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指非分的愿望)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共同审察) D.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差不多)

【答案及解析】D. 庶:或许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谨拜表以闻”的“闻”用法相同的是( )(3分)

A.凡在故老 B.且臣少仕伪朝 C.愿乞终养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答案及解析】C.A.故老: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B.仕: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C的“终”和列句的“闻”都是使动用法;D.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4.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沛公安在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臣以供养无主

【答案及解析】B.例句和B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5.下面的虚词“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及解析】A.③ ④:连词,因为;①:介词,用、凭;②:连词,表目的或结果等。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C.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作者在文字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答案及解析】A.错在“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应是他年轻时就任蜀汉官职。

7.下列古代文化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答案及解析】B.“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8.简析“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句式特点(4分):

答:【答案及解析】对偶句(1分)。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1分),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1分),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1分)。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分)

译文:但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1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1分)。

⑵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2分)

译文: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1分),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1分)。

10.阅读理解填空(3分):

最后一段的主旨是:“愿乞终养”(1分);贯穿全段的两个词是:“尽节”“报养”(1分);全段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无比恳切(1分)。

三.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对你说,写一段文字。

四、拓展延伸:

1、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2.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 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 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 女儿已长大

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四、

1.文言实词。

(1)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见背:离开我,指去世。(3)门:门庭 祚:福气,福分。薄:浅薄。 息:子。(4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5)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具:详尽。(7)笃:病重。(8)矜:怜悯。(9)薄:迫近。 (10)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2、词类活用

(1)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2)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3)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4)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5)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6)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7)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8)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3.文言句式。

(1) 状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 判断句

7、《陈情表》第二课时导学案

吕四中学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陈情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背诵全文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挚感情

2、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艺术特色

3、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体会文章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写法;领悟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评价:

1.一词多义

(1)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

(2)薄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

但以刘日薄西山 ( )

(3)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

(4)于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 )

(5)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

2、解释下列成语:

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乌鸟私情 结草衔环

3.翻译语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

二、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一)、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2、贯空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3、用语有什么特点?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二)、讨论

1.、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2、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艺术特点

(1)、构思艺术

(2)、语言艺术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四字骈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对偶句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再举例说明

3比喻句:

※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

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

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

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再举例说明

三、当堂反馈:

1、下面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相互安慰

B.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祖母早被疾病缠绕,经常卧床不起

C.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和媳妇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被祖母带大的

B.李密小时候常生病,九岁的时候差点不行了,以后一直孤苦零丁,过着少有兄弟的生活

C.李密反复陈述不能应诏是因为祖母染病,而且他感到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D.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坚持不就,“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牸牛注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选自《旧唐书·良吏列传》)

注:牸(zì)牛:雌牛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将异居 异居:住到别处

B.县司累政不能决 累政:多次审理

C.允济遂发蒙 发蒙:揭示原委

D.结庵守之 结庵:搭建草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

B.、但归,不烦守也 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C、若遇盗,当来告令 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D、果得盗葱者 如言果得

16、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怀之 称代前文的“张允济”

B.可以牛归之 称代前文的“女婿”

C.元武县司闻之 称代前文的“妻家叩头服罪”

D.结庵守之 称代前文的“葱”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允济施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②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③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 ④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⑤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允济做武阳令时,十分注重用道德来教化百姓,后来武阳境内出现“路不拾遗”的局面,跟张允济的这一做法是密切相关的

B.、张允济略施小计,就顺利解决了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使得妻家不仅把赖着的牛归还了女婿,而且诚惶诚恐地表示服罪认错

C、张允济担心守在田边的老妇人会遇到强盗,就劝她回家去,让她有事报告县令,这件事体现了张允济的爱民之心

D、张允济治理武阳,政绩突出,文中对此着墨不多,可谓行文简洁而又具体生动

8、《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1、预习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本文的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字词

4、正确断句,能借助于字典翻译文章

5、把握每段大意,体味作者情感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3)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正字音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优渥( )猥劣( )陨首( )希冀( )逋慢( )

4、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预习思考

①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②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的?

③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9、《陈情表》学案

一 结合注释,了解常识:

“表” 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 的一种文体。我们初中时学过的

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 ,孝则 相提并论。

二 熟读课文,理解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第一段: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4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6而刘夙婴疾病。

第二段:

1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4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5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第三段:

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3但以刘日薄西山。

4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5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第四段: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2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三 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2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 。

3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四 巩固拓展

(一)“以”字用法巩固: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3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5谨拜表以闻。

6皆以美于徐公。

7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8 宋人执而问其以。

9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二)分析表达;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谈一谈作者是怎样融情于事,在叙事中抒发真挚的感情的。

10、必修五《陈情表》学案

一、自主复习

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当侍东宫 臣具以表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听臣微志 谨拜表以闻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2、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虚词练习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

编号36答案

1.【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3.【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6.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11、《陈情表》学案(学生版)

《陈情表》学案

第二部分:基本能力自主控究

本课重点:

1.研讨篇章结构内容及作者情感. 2.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比较归纳.

学习过程:

一.组内朗读课文。

二.问题导学:请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将讨论结果在班内共享。

(一)阅读第一段。

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2、李密说自己“夙遭闵凶”那么他有哪些坎坷命运呢?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有人说这八个字用得好,你读了之后,试描述一下,感觉这八个字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4、祖母刘氏为李密做过什么,李密又在为祖母做着什么?你如何理解这祖孙二人之间的感情?

5、李密在全文第一段就写了这些内容,他究竟想干什么,你觉得第一段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6、就第一段而言,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二)、阅读第二段

1、文中第二段中谈到李密被起用几次?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2、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李密对被朝庭起用的态度是坚决推辞呢,还是哀婉陈情呢?

思考:

3、两届刺史先后举荐李密,说明什么,尝试多列出几点理由?

4、诏书一再頒下,不停升李密的官职,又是为何?

5、在李密“辞不就职”之后,“诏书切峻,责其逋慢,”又是为何?

6、“郡县”“州司”又为何逼迫于他?李密的“狼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出现的?

(三)、阅读第三段

1、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你能帮助李密找到其他拒绝方法吗?

三、赏析语言特色

提示:一篇文章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在组内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可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等方面赏析):

示例: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结:这几句都是__________句式,这种句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小结:这几句都是__________句式,这种句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小结:这几句都是__________句式,这种句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赏析文章写作特点

1、本文是按照什么思路写作的?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请将你的思考与同学共享。

2、你觉得为什么本文能感动多疑而冷酷的晋武帝?请在小组中共享你的心得。

归纳总结: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中哪些词类活用现象需要我特别关注?

2、本文的通假字有哪几个?

3、本文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4、本文哪几个句子可以做为特殊句式的例证?

5、从本文内容中,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成语:

6、本文主要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什么?

7、你觉得本文有哪些写作方法可以效仿?你可以仿照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修辞或构思方法,写一段话吗?

8、本文学习中你还有哪些心得?请写下来。

12、《陈情表》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在“情”字上,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的心灵世界。阅读熔铸深刻的高尚情感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培养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人生。 本专题分三个板块:“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情。第一板块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奏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第二板块选了两篇戏剧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西厢记》对恋人不忍分别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动人描写,让我们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对爱情这一人类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三板块选了三首歌颂真挚友情的诗歌,它们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象,传达出多样的情感内涵。让我们陶醉在友情的旋律中,认识到“友谊地久天长”,需要爱的付出,需要彼此的勉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融合又各自独立。学习本专题文章,要从细节、景物、台词、意象等人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本文编排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泣如诉”(苏教版)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要求,编者的意图是,借该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再借本篇体会亲情的真挚美好,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操人格。

本文在阅读 上稍有难度,教学时要先扫除文言理解的障碍,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和品味。

本教案适合农村中学以及学生层次相对较低的学校使用。

目标要求:

1、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积累文言字词、句式及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复杂感情。

3、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课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常识背景,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单元板块教学要求及本文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侍郎。蜀被晋灭亡之后,李密被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三、了解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灭晋之后,为笼络人心,为了瓦解东吴的上层,对蜀汉士人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未能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四、学生解释标题

陈——(陈述。)

情——(不能赴任之情——悲情、孝情、忠情)

表——(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和“疏”的区别,“疏”以说理为主。)

五、朗读

1、注意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sù)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日薄(bó)西山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贱微 生当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拨擢 (zhuó) 宠命优渥(wò) 期(jī)功强近 终鲜(xiǎn)兄弟

除臣洗(xiǎn)马 刘病日笃(dǔ) 更(gēng)相为(wéi)命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朗读

六、疏通第1段,积累字词

1、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商讨,弄懂下列词义

险衅——闵凶——见背——行年——不行——成立——门衰祚薄——期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厄运。闵,同“悯”,忧伤;凶,不幸。见,指代性副词,指“我”;背,背弃。经历的岁月。不会走路。成人自立。祚,福。近亲。孤单没有依靠,身和影相互慰问;吊,慰问。夙,多年;婴,缠绕。)

2、指名回答

3、翻译。先和同学互相试 ,再班级交流

4、指名翻译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体弱,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助,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薄弱,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6、背诵

第2教时

要点:继续疏通,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背诵第1段

二、疏通第2段,积累字词

1、朗读

2、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商讨,弄懂下列词义

逮奉圣朝——清化——孝廉——秀才——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切峻——逋慢——急于星火——奉诏奔驰——日笃——苟顺私情——告诉不许——实为狼狈。

(逮,到,等到。清明的政治教化。专有名词,举荐名称。专有名词,举荐名称。拜,授给官职。寻,不久。除,去旧职,授与新官职。猥,辱,自称,自谦之词;以,并且。急切,严厉。逃避,怠慢。于,像。奔驰,奔走效劳。一天比一天加重。苟,姑且。告诉,报告申诉。狼狈,难堪。)

3、指名回答

4、翻译。先和同学互相试 ,再班级交流

5、指名翻译

(等到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难堪。)

6、背诵

三、疏通第3段,积累字词

1、朗读

2、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商讨,弄懂下列词义

伏惟——矜育——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盘桓——但以刘日薄西山——无以终余年——区区不能废远

(伏在地上想,旧时敬语。怜悯抚育。仕,做官。矜,看重。至,非常。过,超常。恩命优厚。徘徊拖延。但,只是;薄,迫近。无法。区区,拳拳之心。)

3、指名回答

4、翻译。先和同学互相试 ,再班级交流

5、指名翻译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微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超常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6、背诵。

四、疏通第4段,积累字词

1、朗读

2、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商讨,弄懂下列词义

四十有四——尽节于陛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辛苦——共鉴——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死当结草——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有通“又”。节,忠心。乌鸦反哺之情,指晚辈应有报恩之心。愿乞,希望得到。辛酸痛苦。鉴,看到。矜愍,怜悯。听,接受。庶,差不多。终了。结草,用典故,意思是死了也要报恩。不胜,禁不住。谨,恭敬;拜,呈献。)

3、指名回答

4、翻译。先和同学互相试 ,再班级交流

5、指名翻译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那祖母刘氏差不多就能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承受不了的像牛马一样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让皇上知道。)

6、背诵

7、背诵全文

第3教时

要点:赏析构思和情感

过程:

一、 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和作者这样安排的用心。

第一段:(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联系:(本段为后文做铺垫,让下文的使孝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用心:(先让对方产生恻隐之心。)(动之以情)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联系:(突出自己两难处境,为下文写表直接给皇帝形成注脚。)

用心:(让对方直接明白自己的难处,先理解自己。)(动之以情)

第三段:(诉述祖母已经命在旦夕,赞扬朝廷以孝治天下,说明自己感激皇恩而非存二心。)

联系:(对上文不能赴命形成充分的理由,对下文施行忠孝两全做好深入铺垫。)

用心:(盛赞“以孝治天下”,实际上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交代自己毫无二心,是打消对方的猜忌。诉说祖母命在旦夕的病情,是进一步撩起对方恻隐之心,使之不能拒绝自己。)(晓之以理)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

联系:(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要求,水到渠成。)

用心:(“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一“长”一 “短”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表忠心。这样安排让对方只能接受,没有还价的余地。)(晓之以理)

事实上,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连呼三声“真名士也!”准予奏请,并赐婢女二人,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二、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请你和同学讨论,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色?

(1)用词委婉,谦恭。

(委婉: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

谦恭:用“猥以微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犬马怖惧”等典雅自谦的语言,表白自己卑贱的身份;

又用“寻蒙国恩”“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心。

又用“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来消除对方的误解;“伪”字用得特别好,这一用字细节,表明自己谦恭中对新朝的忠心。)

(2)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

四、课堂及时练习:

1、指名上黑板默写,其他同学相互背诵课文,默写精彩句子。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翻译句子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2)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难堪。)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拳拳之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4)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