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学案一等奖

《《游山西村》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游山西村》学案一等奖

1、《游山西村》学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我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学习链接: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 学习《题西林壁》。

2.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义

1、我能读准字音。

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西林:_______ 题西林壁: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3、我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好古诗。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庐山的美丽风光。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句体会到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的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往往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我知道了古诗《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3、我能默写出《题西林壁》。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1)”缘”共___笔,第四笔是_____。组词: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诗中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 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 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题西林壁》。

2、《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描写了___(地名)秀美的景色,同时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古诗,字词学习

1、我能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腊 浑 豚

2、我能结合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西村:______ 莫:______ 浑:______

豚:_________ 疑:______

3、我要读出古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通过朗读古诗,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刻画了山西村农民淳朴、好客的品行。尤其一个“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的盛情。

2、民风淳朴,山村风光又如何呢?通过读古诗,想画面,我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山西村的美景。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诗意 。

4、第四句中的“暗明、又”描绘出了令人惊喜的景象,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我要和大家交流诗中所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积累古诗《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我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运用古诗名句。

3、我能熟读背诵《游山西村》

五、达标练习

1、《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

2、《游山西村》一诗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推荐阅读

苏轼的 《花影》 《中秋月》《赠刘景文》

陆游的 《示儿》 《书愤》 《卜算子.咏梅》

2、《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我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学习链接: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 学习《题西林壁》。

2.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义

1、我能读准字音。

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西林:_______ 题西林壁: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3、我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好古诗。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庐山的美丽风光。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句体会到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的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往往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我知道了古诗《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3、我能默写出《题西林壁》。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1)”缘”共___笔,第四笔是_____。组词: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诗中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 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 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题西林壁》。

2、《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描写了___(地名)秀美的景色,同时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古诗,字词学习

1、我能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腊 浑 豚

2、我能结合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西村:______ 莫:______ 浑:______

豚:_________ 疑:______

3、我要读出古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通过朗读古诗,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刻画了山西村农民淳朴、好客的品行。尤其一个“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的盛情。

2、民风淳朴,山村风光又如何呢?通过读古诗,想画面,我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山西村的美景。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诗意 。

4、第四句中的“暗明、又”描绘出了令人惊喜的景象,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我要和大家交流诗中所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积累古诗《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我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运用古诗名句。

3、我能熟读背诵《游山西村》

五、达标练习

1、《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

2、《游山西村》一诗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推荐阅读

苏轼的 《花影》 《中秋月》《赠刘景文》

陆游的 《示儿》 《书愤》 《卜算子.咏梅》

3、《游山西村》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与优美语句,掌握“黝黑、田塍、熠熠、羞涩、泱泱、踉跄”等词语 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知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增强积累。 

 【学习重点】 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知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增强积累。 

 【学习难点】 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知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增强积累。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词语注音。

  黝黑 田塍 熠熠 羞涩 泱泱 踉跄 

 (二) 1、教师范读课文 努力用声音营造意境,使学生感知语言的独特之美,调动其阅读兴趣和激情。  

 2、学生自由朗读(放声、自由、尽情) 学生朗读前不要布置任何具有阅读题性质的任务,让他们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感 受小说的语言和少年无忧无虑的快乐,引发共鸣。  

 3、畅谈朗读感受(不限角度,不予评价)

 4、速读全文。想一想,小说描写的主人公是谁?  

 5、小说开头引用外国民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小说写两个主人公出场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何立伟,1954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历任长沙市第二十三中学教师,长沙市文联干部,专业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白色鸟》、《小站》,中短篇小说集《小城无故事》,中篇小说《巷狗》、《花非花》等。 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沙市文联工作。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在此之曾经从事诗歌创作,所以后来的小说中诗意比较浓厚。他的短篇小说主要有《石匠下的歌》、《小站》、《萧萧落叶》、《搬家》、《滋味》等等。其中,《白色鸟》一篇曾经荣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部分作品曾结集为《小城无故事》, 1986年由作家出版列入著名的“文学星丛书”第1辑出版。 

 【训练检测】 熟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背诵下来,准备第二天的课堂背诵比赛。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在书旁作批注,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

4、《游山西村》导学案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游山西村》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自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理解诗句中所含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习课时:1课时 教具:课件

【学习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诵读法,并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课前自学检测案】

※自学一:自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诗文注音读准生字新词

腊酒浑( ) 足鸡豚( ) 疑无路( )

b.借助工具书、结合诗文注释或联系诗文理解词语

腊酒浑:_____疑无路:_____

2.查阅作者陆游的有关资料。

3.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诗意:

※ 自学二:自主学诗,读悟诗文

1.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2.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2.结合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袋”,领悟三四句诗的含义: 。

3.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

4.朗读全诗。

※自练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搜集蕴含的哲理的诗句

(即面对困境,遭受挫折,永不放弃,心存希望诗句);

3.想象训练:假如你家来客,你会说什么?会做什么? 。

4.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过①故人②庄(唐:孟浩然 )

故人具③鸡黍④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⑤,青山郭⑥外斜⑦xiá。

开轩⑧面场圃⑨,把酒话桑麻⑩。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⑾菊花。

【注释】

1.过:拜访,探访,看望。 2.故人:老朋友

3.具:准备。4.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5.合:环绕。

6.郭:指村外。7.斜:(xiá)8.轩:窗户。

9.场圃:农家的小院。(场:打谷场。圃:菜园。)

10话桑麻:谈论庄稼。11.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读诗题

(一)紧扣诗眼“游”,导入课题。

1.师谈话引入:宋朝有一位诗人在游玩山野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时作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

2.板书课题,注意 “游”的书写(右边不是“反文”而是“卧人下 子”)3.生读题,读出游的味道。

(二)解诗题(先质疑——再结合注释解疑——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

1.设疑: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是怎么知道的呀?2.读注释总结学诗方法:借助注释学诗法。

(三)知作者(汇报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资料袋——小结学诗方法二:看料资料)

1.学生汇报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

2.师出示陆游简要的生平资料,学生阅读。

文字媒体: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时期,他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上万首诗篇,他的诗歌大部分抒写爱国之情,豪迈奔放;也有的描写田园风光,清新自然。

3.小结学诗方法二:看资料袋。

(说明:这首诗属于后者,写的是诗人罢官闲居绍兴老家时的一次邻村之游。见文字媒体:整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准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汇报自读诗句、学习生字的情况。

第一步:出示生字,多方法认读生字:①比较法辨析生字的读音,②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③替换词语理解运用识记生字,④在语言运用中理解生字词。

即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腊酒” 、“腊酒浑”的含义。并结合诗句语“田舍家家藏家酿,驿路处处飘酒香”称赞绍兴人家的酒。

第二步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点拨评议,小结。

三、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师引言:读古诗,要慢慢地,有轻有重地读,读出诗的韵味。还要抓重点词读。

2.师范读,生练读(学生有的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的读得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师生合作读(说发现——结合读音了解押韵——注意诗的韵味——练习合作读诗:如引读前四字或接读后三字。)

4.放唱诗儿歌,学生拍掌吟唱诗。

5.多次读诗,你们感受到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心情如何呀?

四、自主学诗,读懂诗意,品悟诗境

过渡语:让我们跟着诗人一块来到山西村,看看那儿的农家是怎样待客的?

(一)出示学习要求

文字媒体:

1.读:借助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2.想:农家是怎样热情待客的?受到农家的热情待客,诗人内心的感叹是什么?

3.说:小组内交流诗意及问题。

(二)先自学:默读古诗,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再小组内互学交流:汇报说诗的大意及其体会。

(四)然后全班汇报。

1.品读汇报一二句。

汇报内容:①读一读,理解诗句;②说一说,说其体会;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莫笑”和“足”,体会农家的热情、好客。)④想一想,结合丰年的场景。⑤悟一悟,吟诵一二句。

2.同法品读汇报三四句。

①读一读,理解诗句;②说一说,说其体会;③品一品,扣重点字词;重点理解“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换词理解柳绿花红;④想一想,结合景物描写词想象情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枝繁叶茂、万紫千红,柳荫深深、鲜花簇簇。⑤悟一悟,体会不同的心情,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怀疑、着急——高兴、惊喜)。

3.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陆游 20岁就定下报国之志。

30岁礼部考试名列第一,遭投降派打击,被除名。

40岁左右,受朝廷重用,北伐失利后被削职还乡。

50岁任参议官,因其他官员的诽谤(fěi bàng),被罢官。

65岁最后一次任史官,又因痛诉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

84岁诗人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志,临终之前写下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①了解诗人相关背景,领悟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a.结合诗人的处境、坎坷来谈。例如:诗人陆游一次又一次被罢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就好像诗中所写的到了“……”的境地。

b.赞美陆游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陆游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挫折……面对这样的困境,陆游是怎么样?他始终心存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柳暗……

c.这两句诗哪仅仅是在写景啊,原来是他生活的哲理呀;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要怎样?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会运用“山重……,水复……”。

例:a.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我们就可以给自己鼓鼓劲,说:―――――

b.当我们的同学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诗来鼓励同学,那就是——

c.当我们正视困难,不断努力,走出困境的那一瞬间,我们也可以感叹道:这真象是——

③ 齐读最后两句诗。是啊,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是诗人要与我们分享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全班起立诵读全诗。(配乐诵读,鼓励学生上台挑战读,还可加上动作。)

5.背诵全诗。

六、品味升华,拓展延伸

1.链接相关诗句,朗读诗句。

a.引语:这样的千古名句怎么来的,不是陆游凭空创作出来的。从古至今,巳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样相似的感慨:(出示图文并茂的诗文)

b.读资料袋,出示资料袋:

唐朝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写道: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通;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一百年前,

宋朝王安石在《江上》吟出: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就在陆游作此诗大约数年前,

宋朝强彦文也说: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1167年,宋朝的陆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写出了超越前人的诗——《游山西村 》

2.拓展朗读《过故人庄》。

结束语: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板书:

热情好客

莫笑

留客

游山西村

绝处逢生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游山西村》导学案全部内容。

5、《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首先是要学会“吟读”,即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其次是“译读”,即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第三是“背读”,即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层次的基础上背诵。第四是“说读”,即扩展诗意,对诗人说话,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解释词语: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追随:紧跟着。

7.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8.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9.若许:如果这样。

10.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1.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2.叩(kòu)门:敲门。

二、说出诗的大意: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一、导入新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村。

二、解题: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三、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述其画面: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赏析: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四、比较阅读: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比较两者在写法和趣味上的异同:

描写的内容

都提到主人的好客,有对环境的描写;不同在孟诗主要写宾主的友谊,而陆诗重在表现民风的淳朴。

叙述的顺序

相似之处,都从对方落笔。不同之处在孟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陆诗的第二联采用插叙的方式。

结尾的方式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陆诗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表达的志趣

都赞颂农村生活,孟诗重的是田园的闲适,而陆诗看重的是民风的淳朴。

五、归纳主题: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六、诗歌总结: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七、课堂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农家、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重阳……”,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作者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朝著名诗人,现存诗900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答: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因为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因崦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文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江苏省徐州市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3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1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

答:

13 、( 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14、(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200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一)诗歌鉴赏(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1)(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2)(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6、《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7、《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上课,大家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提问。

师:既然大家都这样怕提问,那么今天我们上一节无提问的课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这一节课虽然不提问,但是却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声音最大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归园田居》。

(学生读《归园田居》)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读得不准,“荷”应读“贺”音。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归园田居》)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归园田居》,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诗人的感情,“愿无违”三个字要重读,读出拖音来。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诗意。下面请大家试着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地吟读《游山西村》)

师:这一次我想听男中音来吟读这一首诗。

(一位学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好,浑厚的男中音。读得不错,但我怎么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全诗。)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两首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大家说哪一首诗更难一些?(《游山西村》)。好,我们只译《游山西村》。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内容,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板书 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这里没有过山车,又不能冲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这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子。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在背诗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套记忆的方法——信箱联想记忆法。请看投影,这十个词一分钟你记得住吗?

(学生开始记忆,一分钟有几个同学表示能记住。)

师:老师教你一种方法,不但一分钟内每个人都能记住,而且还可以倒着背,并且几天都不忘。咱们班平时记得最慢的是谁?(AAA)请站起来,刚才你记住了吗?(没有)一分钟后我相信你也能记住。请坐。我先教你一套人体信箱: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脚。这十个部分是我们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们把它们当做信箱,借用它们帮我们记忆。怎样用呢?把面条装在头发信箱里,怎样装呢?用联想,面条象头发一样柔软。他很伤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着一枝鲜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伤疤。地理老师的心里装着一幅活地图。他的背上背着一个书包。我的手上充满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样,我们把它想得合理一点,猪脚。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能不能倒着背呢?试一次。

生:冰箱、水桶、力量、书包、地图、伤疤、鲜花、山坡、墨水、面条。

师:AAA,能背吗?试一次。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鼓掌。(走上前去摸头,握手)这个信箱还可以用到诗歌的背诵中去。以《归园田居》为例,每句中找出一个关键字词来。种豆、稀、晨、月、道、衣、愿。进行联想。

脑袋上种豆子长出头发来。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喷嚏。我的牙齿象月亮一样洁白。脖子连接大脑和身体,国道连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着一件新衬衣。岳飞的背上刺着“精忠报国”的宏愿。大家试着背一次。

(学生齐背《归园田居》,背书热情很高。)

师:看来过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坚持锻炼,联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下面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背《游山西村》。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大家分别把它们装进信箱。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一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

我辞了官职,终于来到了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气清,景色怡人,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也许我太喜欢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儿却很茂盛。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从第一首诗中找出一句进行拓展。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早晨起来,简单地梳洗了一下,提着酒葫芦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间杂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顶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去。

生:一路上露水沾湿了我的裤子,这条田埂很狭窄,但杂草却很深,草中的虫子不停地鸣叫。

生:衣服打湿了没有关系,只要我现在做的事不是违背我归隐的意愿就行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学诗一共四个环节,这也是我们学诗的一个好方法:吟诗、译诗、背诗、拓诗。我用四句话来概括这个学习学诗的方法: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以诗译诗法,偶句把韵押。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拓展诗意境,巧学效率高。下面我们一遍联想,记住这首诗。下课。

8、《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

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全部内容。

9、《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10、《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11、《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附录]
  仅供教师参考。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