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感知的内容。 2、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不同人物的笑态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4、初步了解红楼梦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不同人物的笑态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二)教学难点 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邂逅
1、导语:有一个词请教一下同学们,表示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认识的人,这个词语是什么?——邂逅。它出自《诗经.国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世间一切都是邂逅,拥有的都是幸运。就像冷邂逅暖,就有了雨,春邂逅冬,就有了岁月,天邂逅地,就有了永恒。今天,让我们沿着清流,踏上“沁芳桥”,走过“潇湘馆”,来到“秋爽斋”,邂逅“红楼梦中人”。
2、知识链接:刘姥姥,大观园《红楼梦》曹雪芹简介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李纨(wán) 篾片(miè)丫鬟(huán) 银箸(zhù)漱 盂(shù) 麈尾(zhǔ) 撮弄(cuō)四楞(léng)铁锨(xiān) 发 怔(zhèng)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文本,欣赏笑剧 1、鸳鸯和凤姐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 2、刘姥姥是如何惹人发笑的? 3、她在这场笑剧中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精读文本,赏析笑态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拓展延伸——红楼知多少
六、结语
《红楼梦》是老师钟爱的一部古典名著。
春天,邂逅“湘云醉卧芍药因”,看史湘云人比花娇;夏天,邂逅“宝钗扑蝶”,看薛宝钗人面桃花;秋天,邂逅“黛玉葬花”,看林黛玉出遗世独立;冬天,邂逅“宝琴立雪”,看薛宝琴巧笑倩兮。同学们,热爱读书吧,它会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会让你“身未动,心已远”它会让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谢谢大家!
2、《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感知的内容。 2、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不同人物的笑态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4、初步了解红楼梦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不同人物的笑态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二)教学难点 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邂逅
1、导语:有一个词请教一下同学们,表示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认识的人,这个词语是什么?——邂逅。它出自《诗经.国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世间一切都是邂逅,拥有的都是幸运。就像冷邂逅暖,就有了雨,春邂逅冬,就有了岁月,天邂逅地,就有了永恒。今天,让我们沿着清流,踏上“沁芳桥”,走过“潇湘馆”,来到“秋爽斋”,邂逅“红楼梦中人”。
2、知识链接:刘姥姥,大观园《红楼梦》曹雪芹简介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李纨(wán) 篾片(miè)丫鬟(huán) 银箸(zhù)漱 盂(shù) 麈尾(zhǔ) 撮弄(cuō)四楞(léng)铁锨(xiān) 发 怔(zhèng)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文本,欣赏笑剧 1、鸳鸯和凤姐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 2、刘姥姥是如何惹人发笑的? 3、她在这场笑剧中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精读文本,赏析笑态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拓展延伸——红楼知多少
六、结语
《红楼梦》是老师钟爱的一部古典名著。
春天,邂逅“湘云醉卧芍药因”,看史湘云人比花娇;夏天,邂逅“宝钗扑蝶”,看薛宝钗人面桃花;秋天,邂逅“黛玉葬花”,看林黛玉出遗世独立;冬天,邂逅“宝琴立雪”,看薛宝琴巧笑倩兮。同学们,热爱读书吧,它会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会让你“身未动,心已远”它会让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谢谢大家!
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教案也是艺术,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小编带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设计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蓼溆、肏攮、敁敠、_”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3.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如何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场“笑剧”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87版《红楼梦》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片段,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取)相信大家对《红楼梦》都不陌生,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对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一起跟着刘姥姥的步伐,看看富贵奢华的贾府,也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注释明确难读、难懂的字词,疏通大意。
明确:蓼溆(liǎoxù) 捏丝戗金(qiàng) 篾片(miè) 银箸(zhù)
2.概括全文,划分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划分全文结构,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明确: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贾府众人一起吃饭,席间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2)划分全文结构,每一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可以划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凤姐、鸳鸯等人设局拿刘姥姥取笑。
第二部分(第4-9段):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1段):凤姐、鸳鸯道歉、以实情相告,刘姥姥表达“笑”剧后的感慨。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分析这场“笑剧”
(1)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凤姐、鸳鸯等人主导的。因为她们觉得刘姥姥的一言一行都很滑稽有趣,与平时见到的人都不一样,与这座大观园格格不入,就想拿刘姥姥逗乐、取笑,同时也为博贾母一乐。
(2)这场“笑剧”的背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明确:这场表面充满欢乐的“笑剧”背后,是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对刘姥姥充满着悲悯与尊重,通过对“刘姥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下层劳苦人民艰难追求温饱生活的同情;同时,作者通过刘姥姥参观富贵奢华的贾府的视角,对贾府这种“朱门酒肉臭”的奢靡、_生活进行了深切的谴责。“笑”的背后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深刻思考。
2.人物形象分析
(1)这篇课文描写了筵席上众人各具情态的“笑”,自己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分别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
凤姐、鸳鸯的笑: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的笑:笑到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的笑: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的笑: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一个乡下妇人,没见过什么大市面,参观、游览宛如仙境的大观园,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充满好奇,闹了很多笑话。而刘姥姥的言谈举止与贾府众人平日里所见到的截然不同,因此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刘姥姥的种种话语与行为,虽引人发笑,但都出自她的本性,淳朴率真、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表现得恰如其分。所以她虽然俗,却俗得可爱。
刘姥姥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她知道自己扮丑,是为了博贾母一乐,为了自己生活,她不得不充当大家的“笑料”,配合演好这出“笑剧”,放下自己的尊严,以期获得别人的同情,得到些恩惠,好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姥姥虽然没什么文化,确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面对贾府的金碧辉煌,刘姥姥惊叹、夸赞,却没有流露出羡慕、奢望的情态,反而屡次感叹贾府的奢侈,同时仍保持着善良与淳朴,只想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席间,刘姥姥觉得金银的筷子反而没有自己平时用的合手等细节,刻画出刘姥姥朴素实在、不贪慕虚荣的农村妇女形象。
3.分析文中对贾府的环境描写
明确: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了大观园的金碧辉煌。“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典型环境,它见证了贾府的兴衰,是全书主要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众多情节在此展开。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与塑造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故事也不例外。正是在参观大观园、与生活在大观园中的许多人物的接触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刘姥姥”形象。
(四)拓展延伸
播放电视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片段,结合课文及课外的积累,谈谈在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见识到了贾府的富贵奢华的生活,也认识了刘姥姥这一善良纯朴、言谈风趣、有见识,又大智若愚、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形象。
课后认真读一读《红楼梦》中这一章的全部内容,写下自己的认识。
4、部编版九年级上《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潇湘(xiāo)篾片(miè)发怔(zhèng)
麈尾(zhǔ)砒霜(pī)蓼溆(liǎoxù)
岔气(chà)促狭(cù)戗金(qiàng)
秋爽斋(zhāi)
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北页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5、《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4.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重点难点
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一两周引导学生读《红楼梦》第6回、第39—42回、第113回、第119回、第120回,了解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有条件的看一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断,了解课文中相关人物的特点。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至少读3遍。
3.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读《红楼梦》有什么困难没有?
生交流。
预设:难字多,很多地方是文言的,不好懂,读着费劲。
人物多,关系复杂。
诗词多,读不太懂。
2.师小结:《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确实不太好读。(指读得多的,读得好的)你读得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有没有什么好经验,好方法介绍?
3.再次交流:先看电视剧,再看书。先看白话简装本,大概了解了,再看原著。先看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对书中一些主要人物都了解了,再从头看,就不那么难了。看书的同时,看一看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中人》,还有网上查的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跟同学交流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读。
2.学生正音纠错。
3.再读课文。
三、讨论交流
1.这个片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大致谈谈对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印象。
四、作业。
1.读《红楼梦》中相关情节,重点是《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情节(最好能读到三遍以上),即《红楼梦》第6回(一进)、第39至42回(二进)、第113回(三进)、第119回(四进、五进),第120回(六进),力争达到吃透的程度。
2.读老师提供的资料《刘姥姥四进荣国府》《红楼梦简介》《红楼梦导读》《穿针引线刘姥姥》《浅析刘姥姥形象》《〈红楼梦〉十二金钗解读》《曹雪芹写“笑”》。
3.查资料了解《红楼梦》、曹雪芹、刘姥姥、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宝玉、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鸳鸯、琥珀,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对各个人物作三、五句话的简单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红楼人物竞猜
师:两周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读《红楼梦》,特别是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这个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那好,我们来一个红楼人物竞猜。首先,请四个小组各派一位代表到讲台前。
四个小组最快速度选派代表。
师:请你们背对大屏站好,一会儿屏幕将出现红楼人物的名字,我们下面的同学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说出那个人物的特点,我们前面的同学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出屏幕出现的是哪个人物。听明白了吗?好了,从一组开始。
四个小组竞猜。屏幕依次出现: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贾母、史湘云、贾探春、薛宝钗、刘姥姥
师:通过刚才的红楼人物竞猜,老师看得出大家还真是用心读《红楼梦》了!陆游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有了这么好的《红楼梦》阅读基础,今天的课文一定也能学得非常不错。好了,我们上课。
一、读题解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解题,了解题目都交代了什么。(人物:刘姥姥。事件:二进荣国府。地点:荣国府。节选:不是完整的原文,只是截取《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片段。)
3.引导学生读题目下面的学习提示,大概了解《红楼梦》及我们课文节选的片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地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2.幻灯片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及比较难读的字,学生齐读。
xiāng xuē hǔ pò zhèng nǎng
湘云薛姨妈琥珀发怔塞馕
3.谁能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大家一块吃饭时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三、自读课文,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
1.《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因此课文节选的片段也是半文半白的。请同学们自由出声练读课文,把不太好读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多读两遍,品味品味,感受感受。
2.幻灯片出示三个重点句子,指名读,弄懂重点词的意思。
(1)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合:覆盖,笼罩,这里指扣。)
(2)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箸:筷子)
(3)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方:刚刚)
3.齐读课文下面注释中两个词的解释。
四、精读课文,研究“笑”
(一)关注“笑”的人物
1.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短短329个字其实就围绕一个字展开,哪个字啊?(板书:笑)
2.故事中人物都是怎么“笑”的,有什么特点呢?(板书:?)我们这节课就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3.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除了刘姥姥,文中还写了哪些人物,用“”把他们的名字标记出来(板书:)半分钟,快!(生浏览,画人物)
4.按人物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都有谁呀?(贾母、刘姥姥、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迎春、惜春、凤姐、鸳鸯、琥珀)
(二)关注传神的“笑”
1.不同的人物都是怎么笑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谁的笑非常传神,给你留下印象特别深,用浪线画下来(板书:~~~~ ),在心里反复读两遍。(生默读,画)
2.交流。学生读自己觉得描写生动传神的笑。
(三)关注写“笑”的词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红楼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笑”,老师粗略数了一下,至少3400个。说到“笑”,你们都能想到哪些写笑的词语?
2.幻灯片出示10个写笑的词,生齐读。
3.这些词有没有能跟文中人物的笑对上的?(生谈某词写的就是某人的笑,可以用某词形容某人的笑,并读该人物的笑)
(四)关注重点词语,推测人物性格特点
1.《红楼梦》中写笑最经典的就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席间这幅群笑图,可以说,群笑图中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最有意思的是曹雪芹并没有用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么多写笑的词,只有1个“哈哈大笑”,9个“笑”,那他是怎样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众人笑态的呢?在他笔下,每个人的笑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默读课文,把你觉得写笑最生动传神、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词语圈出来,反复品读品读,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生出声读,圈,批注)
2.交流:
(1)你觉得谁的笑最有特点?结合你圈画的重点词语讲一讲。
(2)透过人物的笑,你能不能猜猜他(她)什么性格特点?
3.交流中自然插入:他(她)为什么笑得那么厉害呢?出示描写刘姥姥的两段文字,指读,学生谈哪可笑(语言、神态、动作)。而后继续交流。
4.在曹雪芹笔下,每个人的笑绝不相同,各有各的笑法,个性鲜明,合情合理,非常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年龄、体质。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神来之笔!我们来有感情齐读这段语句,感受曹雪芹写群笑的高妙!
五、课后延展
《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深入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感兴趣的也可以完整地读一读《红楼梦》!
6、六年级语文下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教学设计
长春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4.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重点难点
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一两周引导学生读《红楼梦》第6回、第39—42回、第113回、第119回、第120回,了解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有条件的看一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断,了解课文中相关人物的特点。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至少读3遍。
3.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读《红楼梦》有什么困难没有?
生交流。
预设:难字多,很多地方是文言的,不好懂,读着费劲。
人物多,关系复杂。
诗词多,读不太懂。
2.师小结:《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确实不太好读。(指读得多的,读得好的)你读得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有没有什么好经验,好方法介绍?
3.再次交流:先看电视剧,再看书。先看白话简装本,大概了解了,再看原著。先看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对书中一些主要人物都了解了,再从头看,就不那么难了。看书的同时,看一看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中人》,还有网上查的有关《红楼梦》的资料。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跟同学交流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读。
2.学生正音纠错。
3.再读课文。
三、讨论交流
1.这个片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大致谈谈对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印象。
四、作业。
1.读《红楼梦》中相关情节,重点是《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情节(最好能读到三遍以上),即《红楼梦》第6回(一进)、第39至42回(二进)、第113回(三进)、第119回(四进、五进),第120回(六进),力争达到吃透的程度。
2.读老师提供的资料《刘姥姥四进荣国府》《红楼梦简介》《红楼梦导读》《穿针引线刘姥姥》《浅析刘姥姥形象》《〈红楼梦〉十二金钗解读》《曹雪芹写“笑”》。
3.查资料了解《红楼梦》、曹雪芹、刘姥姥、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宝玉、黛玉、湘云、迎春、探春、惜春、鸳鸯、琥珀,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对各个人物作三、五句话的简单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红楼人物竞猜
师:两周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读《红楼梦》,特别是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这个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那好,我们来一个红楼人物竞猜。首先,请四个小组各派一位代表到讲台前。
四个小组最快速度选派代表。
师:请你们背对大屏站好,一会儿屏幕将出现红楼人物的名字,我们下面的同学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说出那个人物的特点,我们前面的同学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出屏幕出现的是哪个人物。听明白了吗?好了,从一组开始。
四个小组竞猜。屏幕依次出现:贾宝玉、王熙凤、林黛玉、贾母、史湘云、贾探春、薛宝钗、刘姥姥
师:通过刚才的红楼人物竞猜,老师看得出大家还真是用心读《红楼梦》了!陆游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有了这么好的《红楼梦》阅读基础,今天的课文一定也能学得非常不错。好了,我们上课。
一、读题解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解题,了解题目都交代了什么。(人物:刘姥姥。事件:二进荣国府。地点:荣国府。节选:不是完整的原文,只是截取《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的片段。)
3.引导学生读题目下面的学习提示,大概了解《红楼梦》及我们课文节选的片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地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2.幻灯片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及比较难读的字,学生齐读。
xiāng xuē hǔ pò zhèng nǎng
湘云薛姨妈琥珀发怔塞馕
3.谁能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大家一块吃饭时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三、自读课文,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
1.《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因此课文节选的片段也是半文半白的。请同学们自由出声练读课文,把不太好读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多读两遍,品味品味,感受感受。
2.幻灯片出示三个重点句子,指名读,弄懂重点词的意思。
长春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教学设计
(1)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合:覆盖,笼罩,这里指扣。)
(2)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箸:筷子)
(3)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方:刚刚)
3.齐读课文下面注释中两个词的解释。
四、精读课文,研究“笑”
(一)关注“笑”的人物
1.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短短329个字其实就围绕一个字展开,哪个字啊?(板书:笑)
2.故事中人物都是怎么“笑”的,有什么特点呢?(板书:?)我们这节课就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3.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除了刘姥姥,文中还写了哪些人物,用“”把他们的名字标记出来(板书:)半分钟,快!(生浏览,画人物)
4.按人物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都有谁呀?(贾母、刘姥姥、湘云、黛玉、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迎春、惜春、凤姐、鸳鸯、琥珀)
(二)关注传神的“笑”
1.不同的人物都是怎么笑的呢?
7、《抄检大观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认识这一回目在整部《红楼梦》中的作用。
2、鉴赏文中精彩片断,体会人物形象刻画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3、比较阅读“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两个故事高潮,进而学习借鉴曹雪芹叙事小说的技巧安排艺术安排。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及人物矛盾冲突;赏析“探春拒抄”片断。(重点)
2、比较阅读,学习借鉴曹雪芹小说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设计
教法:自学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
1、导入新课:简介大观园
大观园原是贾府为迎接贵妃元春回家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元春回宫后,曾一度封锁,后来就命那些能诗会赋的姊妹和宝玉居住。大观园是个规模宏大的贵族庭院,方圆约三里半,其中风景有七八处,亭台轩馆十几座,真是“说不尽的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住在大观园的人除宝玉外,都是年轻女子,其中少数是贵族小姐,大多是奴婢,大观园堪称女儿国。
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宝玉和少男少女的人间乐园。这座花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它干净、闲雅、脱俗,人与人间相亲相爱,主仆间没有差别。这里面没有功名利禄世俗干扰,也没有外界污浊恶臭。但大观园毕竟是作者理想的存在,它依托贾府现实环境而存在,不可避免地受世俗侵扰,大观园的命运最终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之所在。
《抄检大观园》(第74回)贾府种种矛盾激发的结果,是贾府由盛及衰的征兆,是贾府毁灭的开始,是《红楼梦要》的另一个高潮。
2、学生自学全文,要求思考,(约20分钟时间)
(1)分析抄检大观园的原因,梳理出抄检行动的情节过程。
(2)在抄检中反映出了哪些矛盾冲突?
(3)重点阅读“王夫人审问王熙凤”、“探春拒抄”、“王善保家的无地自容”片断,试分析人物的主导性格。
3、自学检测
问题一
抄检大观园前因后果是什么?
前因有三:一是“绣春囊”事件;(导火索)二是王善保家的挑唆;(火上浇油)三是丫环晴雯奇装打扮惹王夫人大为生气(爆发)。
后果:邢夫人一派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尤其是王善保家的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王夫人、王熙凤理占上风;探春拒抄取得了大胜利;众丫环命运可谓惨也。
问题二
人物间的矛盾主要有哪些?
邢夫人与王夫人间的妯娌矛盾;邢夫人与王熙凤间婆媳矛盾;凤姐与王善保家的间的主仆矛盾;王夫人与晴雯间的主仆矛盾;王善保家的与晴雯间的奴仆之间的矛盾。
第二课时
重点片断赏析
1、整体情节赏析(师生讨论)
抄检大观园午夜大行动
总指挥
王夫人
副总
指挥
王熙凤
队员
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众丫环等
行动过程
上夜老婆子处→怡红院(晴雯)→潇湘馆(紫鹃)→探春院(探春)→暧春坞(李纨)→惜春房(入画)→迎春房(司棋)〖板书〗
〖评点〗
抄检大观园整个过程使封建大家庭内部种种矛盾全部展现出来了。抄检行动实际上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们的一次血腥镇压,许多清纯善良、年轻美丽、聪明活泼的丫环或被驱逐或被逼死。入画因保存哥哥的东西而被视为盗贼,轰出了大观园;四儿因与宝玉同年同日生,开了一句玩笑(同日生的是夫妻)被驱出大观园胡乱嫁人;晴雯、司棋命运就够惨了,或含冤而死,或殉情而死。
因此,抄检大观园总体上是一场悲剧。小人之得逞,无辜之受害,探春之悲愤,王夫人之刚愎,凤姐之无奈,以及从总体上看贾府之走向败落,俱足以悲。但悲剧的内容却以喜剧、闹剧的形式表现的:邢夫人之审傻大姐,王夫人之审凤姐,王善保家的丑态,周瑞家的“站边儿”,惜春火上浇油,尤氏之“吃心”挂不住……
2、“探春拒抄”片断赏析
①请学生朗读这一节,朗读注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性格特征。
②整个抄检活动的高潮,就是在探春房内的抄检。分析讨论:
A、请用简练语言概述这一片断:
:倚门而待→公然申明→慨叹家运→讨个说法→凤姐表态(一波折)王善保家的撩探春衣襟→探春怒掴王之耳光→待书嘲讽王善保家的→众人劝慰探春歇息(二波折)
B、比较探春和晴雯两人的反抗性格
:晴雯和探春对于这种残暴而愚蠢的抄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但两人身分和地位不同,她们的反抗有本质的不同:晴雯的反抗是一个女奴的反抗,是受害者反抗的典型;探春是为贾府的“自杀自灭”而痛心疾首,她认为正是这种源于内部的“自杀自灭”必将导致贾府一败涂地,因此,她是站在维护贾府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对抄检的。晴雯和探春都采取了以退为进、以毒攻毒、以发展凸现对方的荒谬寒碜对方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抗议。如晴雯主动倾箱,堵住了王善保家的嘴;探春先发制人,第一个迎上去,硬碰硬,干脆把矛盾激发。
(延伸思考:司棋、入画的反抗又与这两人的反抗有何不同?)
3、问题讨论
问题一
贾母的丫环傻大姐在大观园拾得一个“绣春锦囊”,一个小小的物件竟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为什么?
导火索;维护贾府荣誉的手段;邢夫人扳倒王夫人、王熙凤的有力武器。
问题二
结合《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试评说一下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精明强干,两面三刀,脸酸心硬,杀伐决断,是贾府特别是荣府的栋梁之才,铁腕人物。但她有不可救药的缺点:有权无势,有才无德,有聪明无智谋,有宠无戴。
第三课时
拓展性讨论和阅读
1、比较阅读两大故事情节的异同(讨论)
第一步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提示思考的角度
两文可从总体写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技巧、矛盾冲突等角度入手。
第二步
师生共同研讨,老师主要诱导学生思维方向。
第三步
讨论结果归结。
相同之处《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
整体写法①以人物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特征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结果等几个过程,构思精巧,决不简单化。运用“舞台艺术”手段,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集中,强烈感人。采用“分镜头”写法,场面描写次第展开,在强烈对比中给人深刻印象,且详略安排恰当。
矛盾冲突各种矛盾迅速激发,并急遽爆发(火山爆发式的)各种矛盾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交错穿插。
结构安排宝玉挨打后还有一个余波,一直延伸到第36回,整个事件紧凑集中。抄检大观园后隔了一段时间后才再兴波澜,到第77回才交待抄检的结果。
人物刻画主要人物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手法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在宏大的场面描写中去表现。
2、拓展阅读
1)阅读小说第23回宝玉和诸女儿入园的描写,对比大观园今昔不同的气氛。
2)课外阅读小说的第75~78回,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人物性格和思想主旨。
3、练习设计
4、课堂小结。
8、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课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说教材:《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板块的第二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时在宴席上发生的趣事,文章中人物的笑很有特点。
本板块的主题是“三国演义与红楼梦”,安排这样的主题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古典名著,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说课标:2011年的新版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并对学生的书写汉字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规范学生的书写。
说学情:如果说六年级的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阅读基础,那也是指除了红楼梦之外的另外三部。因为大多数同学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女生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不感兴趣,所以对红楼梦的认知也就很浅显。曾经有位资深的老教师告诫我说,讲名著千万别选红楼梦,原因也就是学生对红楼梦的认知达不到一知半解。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正因为学生对它不了解,才对它没有阅读兴趣。这时候才更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所以我愿意以此课为契机,精心研读、设计,努力为学生打造开启名著之门的钥匙,让学生顺利跨进充满书香的文学殿堂。
依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本文在教材中所承载的任务,我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立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书写 “捶”字。关注半文半白的语言样式,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初步尝试从中推测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不同人物的“笑”,学习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不同人物的笑态中初步尝试推测人物性格,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聚焦文眼,以疑促思、以疑导读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ppt。
综合以上内容,我将本节课设计为课前活动+上课两部份。
课前活动的内容是:游戏,红楼梦中人物猜一猜。多媒体出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提示语,让学生猜一猜,人物的名字。
设计意图是:通过竞猜游戏,了解同学们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熟悉程度,也想为不了解这些人物的同学创设一个认知的机会,更是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本课的教学难点从不同人物的笑态中初步尝试推测人物性格,埋下伏笔,可谓是一举多得。
接下来开始上课,上课部分我打算分五部分来完成:
一、谈话引入,剖析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红楼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朗读课题,并说一说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谈一谈刘姥姥到荣国府的目的,以及刘姥姥与荣国府的关系。
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增进学生对红楼梦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因为自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石。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独特的感受,才能悟出文本的精髓。
二、初读课文,走近红楼。
1、 请同学读课文,教师结合学生的读相机正音。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结合自身认为难读难懂的的句子,有目的地反复练读。
3、结合多媒体,读通句子,了解伏、合等词的意思。
4、规范书写“捶”字。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师生评价。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到了高年级,虽然识字、写字不是教学重点,但他们仍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一定要为学生夯实字词基础。写字教学在2011版课标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牢固树立“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正确观念,让浓浓的墨香陪伴孩子的终身。
三、分析课文,走进红楼。
聚焦文眼“笑”,笑谈红楼。
1、 抓住文眼“笑”字,教师鼓励学生围绕笑字提出问题,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都有哪些人在笑,他们在笑谁,为什么笑,笑成什么样……教师相机板书:何人笑、笑何人、为何笑、如何笑。
2、 引导学生或浏览课文或默读课文等多种方式读文,并逐一解决问题,相机鼓励学生模仿刘姥姥的语言及动作进行情景再现。
设计意图是: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这就意味着对话的重要性。因此本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四、 抓关键字、词、句,研读红楼。
不同的笑态代表人物不同的性格,红楼人物性格猜一猜:
鼓励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来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相机板书:喷、伏、合……
设计意图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带领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喷、滚、伏、合、撑”来揣摩人物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字词,教给学习方法;用方言诠释方言,将红楼内容生活化,目的是使学生在诙谐、轻松的氛围下随刘姥姥走进荣国府,进而走进《红楼梦》。
五、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阅读《红楼梦》刘姥姥一至六进荣国府的全部内容:分别120回版本的红楼梦的第6回、第39-42回、第113回、第119回、第120回。
设计意图是:教师通过总结陈述,引导学生读红楼梦原著。激发学生阅读红楼的兴趣,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大约需要几分钟。
六、 板书设计: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谁在笑,在笑谁,笑什么,为什么笑?
喷、伏、滚、合、撑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提纲挈领,突出主要内容。
在本节课上,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阅读、理解、领会、品味、感悟真正的还给学生,切实的让学生展开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来把握文本的内涵。继而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引领。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大胆的实践,不断地总结,永远的创新,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让我们的学生自由徜徉在美丽的文学殿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的倾听,谢谢!
9、《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陈宏伟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第15页。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刘景文 菊花 残枝 君子 橙色 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鼓励好的识字方法)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
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师在黑板上一边进行简笔画——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师放古典的轻音乐)
4、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①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②生自由练背。③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采用激励方式。)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3个生字:首、刘、记。生自由认读,抽读,小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什么呢?(生:观察它是什么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最好。(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资料来源:语文教师交流园(13624574)集体备课。
整理:四川彭山青龙一小 陈宏伟。时间:2005.9.12〗
作者邮箱: qlchw@163.com
资料提供者:
10、《进社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五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阈 宦 萋 柯
2.熟读这五首诗歌。
二、导入
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正课
(一)《进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排恻的老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日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土,官司朦员外郎。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飘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 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 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 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的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江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顿生思乡之愁。
这首诗把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物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起来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中实写楼上所见的景物,虚写仙人乘 鹤的形象,实虚相生,意味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