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设计一等奖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设计一等奖

1、《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教学重点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

教学难点撰写人物(风物)志告。

教学时间2课时(不含采访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01师生互动,引入课题

1.打开湖南地图,请同学们找到新宁在这张地图上的位置,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新宁的地理位置,并说说知道的家乡的著名人物或者历史建筑、风俗习惯等。

2.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特殊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寻访探究。我们这次专题活动的任务是采访家乡的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02储备知识,未雨绸缪

1.什么是访谈和访谈录?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访谈录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

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2.访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

3.访谈技巧:“三要六不要”

三要: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语速要控制好;谁来执笔要说清楚。

六不要:不要过于主动;不要啰唆;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

4.制定访谈记录表和风物登记表。

5.拟订访谈提纲

所谓采访提纲就是记者在实施采访之前所拟定的有关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即采访问题)的书面内容。采访提纲在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成为一只“无头苍蝇”。

采访提纲包括两个方面:①采访计划,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②二是调查纲目。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风物采访提纲样板

听说家乡有一批汉代古墓,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

采访计划:进行现场观察;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听取专业解释。

调查纲目(问题):

①文物何时、何地、何人最先发现?

②汉墓的具体年代?墓主是谁?什么身份?

③有些什么文物?数量多少?有什么价值?

④和其他地方的汉墓相比,有什么异同?

⑤家乡汉墓的出土有什么意义?

⑥其他补充性的考古专业知识。

历史名人采访提纲样板

在报刊杂志看到有关某某人物的事迹介绍,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

采访计划:进行现场环境观察;采访当地老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

调查纲目(问题):

①您知道他的生平资料?

②他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哪几个?

③您觉得他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④您觉得他对家乡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⑤您认为我们后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

6.撰写“志”。

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叙人物,要写清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记叙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易,在记叙中自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人物志:人物生平、主要事迹、重要贡献、社会影响。

风物志:写作事由、风物渊源、特色风貌、文化价值。

03示例引路,规划活动

示例:对家乡某古老建筑访谈

1.独立思考家乡的古老建筑有哪几类,哪些是需要保护、发展或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

2.访谈时,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

3.采谈对象:家乡中的长辈。

4.访谈问题:家乡建筑的类别;这些建筑的历史和特点;本地的古迹遗存;哪些值得保存下来;与这些建筑相关的人文价值;有关部门对未来的设想。

5.访谈准备:划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人为宜);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提供的任务清单;准备必要的用具,如照相机、录音笔、书写笔、笔记本等;准备好提问提纲。

6.采访过程。

7.整理归纳撰写风物志。

04满载而归,展示成果

(一)人物志示例:《杨再兴志》

杨再兴,瑶族(一说苗族),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出生。幼年丧父,随母至新宁县窑市镇外婆家定居。

杨自小习武,弓法神奇。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自北方入湘,杨被掳入曹部,曹见其身驱奇伟,武艺超群,不久即委为头领。曹占据道、贺二州,令杨把守莫邪关(今城步莫宜峒)。后岳飞代理荆湖南路安抚使,奉命剿抚曹成。岳将张宪进攻莫邪关,曹成令他集3万之众迎战。后战事失利,他乃趁张宪部将韩顺夫当晚宴庆之际,火烧韩营,韩被砍断胳臂而亡。岳飞便命令张宪和王经会师一同捉拿他。在战斗中,他杀死岳飞弟弟岳翻,但寡不敌众,走连州,被张宪骑兵追及,坠涧被擒。他呼张:“愿执我见岳飞!”岳见其魁伟勇武,说:“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他感恩依言,追随岳飞,遂成抗金名将。

绍兴六年(1136),岳飞驻军襄阳;誓复中原。杨受命为前锋,开赴长水县(故城在今河南洛宁),在业阳一带与金军交战。初战即阵斩孙都统及统制满在,杀金兵600余人,俘100余人。次日,会战孙洪涧,破敌2000余,得粮2万石,军械马匹无数,乘胜收复西京一带险要,直下蔡州,焚金军粮草。积功升中军前统制。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军元帅兀术会合兄弟龙虎、盖天两大王及韩常部,大举进犯郾城,双方激战10余次,金兵不退。杨单骑踹金营,杀死金兵数百,欲擒兀术却被金兵围住,杨再兴浴血战斗,杀金兵数百人,他受伤10数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聚攻临颖时,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轻骑300为前哨,至小商桥,遇金军大队人马,陷入重围,浴血奋战,斩敌2000余人,因雪掩河道,马陷河中,金兵乘机万箭齐发,他与所部300人皆战死,及获杨尸,得箭镞2升之多,时年36岁。

杨殉难后,遗骨遗物被运回乡。

杨再兴的抗金故事一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新宁人们,至今新宁、城步有杨再兴墓及杨公祠多处。

(二)风物志示例《西村坊建筑志》

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

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作为通道,且与水沟纵横交错,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

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没用任何水泥等粘合材料.内部的构造就更独特了,错综的回廊在院内比比皆是,屋通屋,房通房,内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全部汇集在一起,外部就更像一个大堡垒了,一条小溪围绕全村。据说,古时这样的建筑是了防止土匪及盗贼的入侵。

西村坊古民居东北有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长21.6米、宽3.66米、高4.65米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回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亦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居民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应。

如今,一渡水镇西村坊村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沉寂数百年的小山村终于引起世人关注。

2、《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教学重点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

教学难点撰写人物(风物)志告。

教学时间2课时(不含采访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01师生互动,引入课题

1.打开湖南地图,请同学们找到新宁在这张地图上的位置,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新宁的地理位置,并说说知道的家乡的著名人物或者历史建筑、风俗习惯等。

2.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特殊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寻访探究。我们这次专题活动的任务是采访家乡的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

02储备知识,未雨绸缪

1.什么是访谈和访谈录?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访谈录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

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2.访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

3.访谈技巧:“三要六不要”

三要: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语速要控制好;谁来执笔要说清楚。

六不要:不要过于主动;不要啰唆;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

4.制定访谈记录表和风物登记表。

5.拟订访谈提纲

所谓采访提纲就是记者在实施采访之前所拟定的有关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即采访问题)的书面内容。采访提纲在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成为一只“无头苍蝇”。

采访提纲包括两个方面:①采访计划,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②二是调查纲目。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风物采访提纲样板

听说家乡有一批汉代古墓,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

采访计划:进行现场观察;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听取专业解释。

调查纲目(问题):

①文物何时、何地、何人最先发现?

②汉墓的具体年代?墓主是谁?什么身份?

③有些什么文物?数量多少?有什么价值?

④和其他地方的汉墓相比,有什么异同?

⑤家乡汉墓的出土有什么意义?

⑥其他补充性的考古专业知识。

历史名人采访提纲样板

在报刊杂志看到有关某某人物的事迹介绍,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

采访计划:进行现场环境观察;采访当地老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

调查纲目(问题):

①您知道他的生平资料?

②他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哪几个?

③您觉得他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④您觉得他对家乡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⑤您认为我们后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

6.撰写“志”。

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叙人物,要写清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记叙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易,在记叙中自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人物志:人物生平、主要事迹、重要贡献、社会影响。

风物志:写作事由、风物渊源、特色风貌、文化价值。

03示例引路,规划活动

示例:对家乡某古老建筑访谈

1.独立思考家乡的古老建筑有哪几类,哪些是需要保护、发展或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

2.访谈时,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

3.采谈对象:家乡中的长辈。

4.访谈问题:家乡建筑的类别;这些建筑的历史和特点;本地的古迹遗存;哪些值得保存下来;与这些建筑相关的人文价值;有关部门对未来的设想。

5.访谈准备:划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人为宜);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提供的任务清单;准备必要的用具,如照相机、录音笔、书写笔、笔记本等;准备好提问提纲。

6.采访过程。

7.整理归纳撰写风物志。

04满载而归,展示成果

(一)人物志示例:《杨再兴志》

杨再兴,瑶族(一说苗族),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出生。幼年丧父,随母至新宁县窑市镇外婆家定居。

杨自小习武,弓法神奇。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自北方入湘,杨被掳入曹部,曹见其身驱奇伟,武艺超群,不久即委为头领。曹占据道、贺二州,令杨把守莫邪关(今城步莫宜峒)。后岳飞代理荆湖南路安抚使,奉命剿抚曹成。岳将张宪进攻莫邪关,曹成令他集3万之众迎战。后战事失利,他乃趁张宪部将韩顺夫当晚宴庆之际,火烧韩营,韩被砍断胳臂而亡。岳飞便命令张宪和王经会师一同捉拿他。在战斗中,他杀死岳飞弟弟岳翻,但寡不敌众,走连州,被张宪骑兵追及,坠涧被擒。他呼张:“愿执我见岳飞!”岳见其魁伟勇武,说:“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他感恩依言,追随岳飞,遂成抗金名将。

绍兴六年(1136),岳飞驻军襄阳;誓复中原。杨受命为前锋,开赴长水县(故城在今河南洛宁),在业阳一带与金军交战。初战即阵斩孙都统及统制满在,杀金兵600余人,俘100余人。次日,会战孙洪涧,破敌2000余,得粮2万石,军械马匹无数,乘胜收复西京一带险要,直下蔡州,焚金军粮草。积功升中军前统制。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军元帅兀术会合兄弟龙虎、盖天两大王及韩常部,大举进犯郾城,双方激战10余次,金兵不退。杨单骑踹金营,杀死金兵数百,欲擒兀术却被金兵围住,杨再兴浴血战斗,杀金兵数百人,他受伤10数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聚攻临颖时,岳飞督军迎战。杨再兴率轻骑300为前哨,至小商桥,遇金军大队人马,陷入重围,浴血奋战,斩敌2000余人,因雪掩河道,马陷河中,金兵乘机万箭齐发,他与所部300人皆战死,及获杨尸,得箭镞2升之多,时年36岁。

杨殉难后,遗骨遗物被运回乡。

杨再兴的抗金故事一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新宁人们,至今新宁、城步有杨再兴墓及杨公祠多处。

(二)风物志示例《西村坊建筑志》

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

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作为通道,且与水沟纵横交错,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

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没用任何水泥等粘合材料.内部的构造就更独特了,错综的回廊在院内比比皆是,屋通屋,房通房,内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全部汇集在一起,外部就更像一个大堡垒了,一条小溪围绕全村。据说,古时这样的建筑是了防止土匪及盗贼的入侵。

西村坊古民居东北有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长21.6米、宽3.66米、高4.65米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回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亦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居民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应。

如今,一渡水镇西村坊村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沉寂数百年的小山村终于引起世人关注。

3、《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案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第一节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相关知识】

学会访谈

(一)访谈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访谈前最好做一个访谈问卷,充分熟悉访谈问卷的内容,同时对访谈问卷所涉及的知识、背景材料都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带齐进行访谈需要的有关材料,准备好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选择合适的访谈时间、地点;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

2.接近访谈对象

首先对访谈对象的称呼要准确,体现尊重的原则;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身份,或找被访谈者的领导或其他人做引荐。要求访问者要热情有礼貌,不失约,要有必要的寒暄、真挚的感谢。简单介绍访谈的相关事宜,并设法营造友好氛围。

3.进行访谈

要把握住方向及主体,能避免的题外话尽量避免。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随时记录。如果事先向被访问者说明,则名正言顺,用录音或照相当面记录;如果没有事先说明,则应事后抓紧时间追记。

4.访谈结束

要用直接或者比较委婉的预期表示访谈将要结束,最重要的是要表示感谢,并为后续的联系做好交代。

(二)访谈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1.营造合适的“气氛”

建立相对融洽的气氛,让被访者受访时感受到此次的访谈是平等的、可信任的、安全的,发言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2.访谈过程中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①不要只按访谈提纲的顺序进行提问,适时根据被访者的问题来调整访谈提纲顺序。

②不要批判被访者的观点、想法和意见。同时,也不要诱导被访者。

③不要代替被访者说话,或抢先发表观点。(即使你知道被访者会怎么回答/怎么做)

④不要打断被访者,尽量在被访者描述完一件事情后,再进行提问,可以适当地记录被访者的回答内容。如果被访者在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打断。

⑤注意倾听和观察,并适时地做回应。注意被访者的表情、用词、语气、动作、停顿等(往往需要通过这些来判断被访者的态度),适当通过肢体语言互动(如对视的目光交流、微笑、点头等),或者简答的语气词回应(如嗯、真的、是这样等)。

⑥不要出现专业名词,无法避免一定会出现时,需要加上说明和解释。

⑦不要用是否题,多问为什么(即使你知道被访者会怎么做)。

⑧一次问一个问题,不要一连串的问题。

⑨适当追问,避免穷追猛打。追问问题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想法,与核心目的不相关的问题,不要再追问。

⑩让被访者讲故事,而不仅仅只是在回答问题。

写“志”的要求

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一般地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志的文体要求使用语体文,记述体。

记述体是文章体裁的一种。把事物的特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的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表述出来,这就是记述。记述文体有六个必要的因素,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在记述文体中,作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交代清楚这六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圆满地达到记载和叙述人物、事件的目的。

志书对是非、功过、得失、褒贬、盛衰、成败、经验、教训等要寓于记述之中,让事实说话,不须妄加评论,叫作“述而不论”。在编修时要指导思想明确,立场、观点鲜明。

【任务设计】

任务一 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一主题,对家乡长辈做一个访谈,请拟写出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要有采访目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等要素。重点是预设采访问题,采访问题要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个主题展开。

任务二 自制调查表格,比较家乡近些年的变化,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比较点家乡的昨天家乡的今天

交通土路为主,狭窄,难以通车水泥路、柏油路,宽敞

住房基本都住平房,生活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简单社区高楼,室内装潢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

文化素质初中学历为主,大学生凤毛麟角高中学历为主,近一半考入大学

穿着一衣多季,穿着不合时宜;布鞋、胶鞋为主。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各式皮鞋、波鞋

文化娱乐无娱乐场所办起了自己的歌舞团,并且,去年也建好了一个室内的娱乐中心

医疗卫生简陋的卫生所,医生水平低,医疗设施简单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

家电使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已是奢侈品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档家用电器正成为家乡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

食能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基本是在过节或是集市日才能吃到肉,不注重食品的安全每日必吃健康、营养的食品,每天都能吃到肉,冰箱里基本都会有备好的肉菜,注重食品的安全

任务三 根据考察或者访谈内容,写一篇家乡“志”,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几点:

①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②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③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④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家乡的民间艺人及其传统工艺。

[示例]

苏州地方名人志

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4、《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案

陈玲玲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风物志。

2.收集家乡的传统风俗,辩证看待这些传统风俗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风物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传统风俗,辩证看待这些传统风俗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传统风俗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三、教学重难点

收集家乡传统风俗的资料和采访调查。

四、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四人一小组设计一份访谈提纲,并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收集记录的对象并完成提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生于温州长于温州的你们,在这里有着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那我们了解家乡吗?今天我们一起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请让我们走进《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二)课前访谈任务反馈

(展示设备: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

1.抽签选择3-5组成员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前期收集的对象和具体的表格内容。

2.让其他组同学积极发表各自不同的补充和改进意见,共同完善和提升。

(三)访谈记录表示例

示例:春节习俗的调查研究

(四)写作实践

各组成员仿照示例将各自的访谈表格进行修改调整,当堂汇总修改意见!

(五)课后作业

整理归纳撰写风物志。

风物志示例:《西村坊建筑志》

西村坊古民居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西村坊村,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西村坊距今当有300余年历史了。

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合院落.各庭院之间相距为2米,用青一色鹅卵石铺成的梅花图案形的防滑路面作为通道,且与水沟纵横交错,建筑布局十分规整,井然有序。

建筑群雄伟古朴,座座飞檐翘角,画卉雕花,每座庭院外为卵石白粉花墙,内为木质结构,各院皆有精工石砌开井,每栋壁板门窗饰以各种花纹图案雕饰,古香古色,令人赏心悦目。此建筑群规模之大,工艺之精为邵阳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堪称古建筑艺术之上乘之作.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没用任何水泥等粘合材料.内部的构造就更独特了,错综的回廊在院内比比皆是,屋通屋,房通房,内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全部汇集在一起,外部就更像一个大堡垒了,一条小溪围绕全村。据说,古时这样的建筑是了防止土匪及盗贼的入侵。

西村坊古民居东北有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河上架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建的长21.6米、宽3.66米、高4.65米的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回溪桥。该桥造型玲珑古朴,亦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居民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效应。

如今,一渡水镇西村坊村正式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沉寂数百年的小山村终于引起世人关注

☆附录:

1.拦街福,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汤和庙会,汤和节是浙江省的汉族民俗节日。基本内容包括巡游和祭祖两部分。

3.插香球,七月三十插地香·插香球(柚球)

4.端午台阁,温州台阁,也叫作水上台阁、温州彩舫,汉族民俗文化之一,是温州传统历史独特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即在龙舟基础上搭建亭台楼阁,一般设有三层,中亭高耸,用木材搭设,因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属温州独有的一种观赏用龙舟,有着强烈的地方性特色。端午节有“划台阁”的习俗。

5.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6.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7.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六月六,晒霉臭;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塘糕印壮元”这首温州民谣能更好诠释温州代表性的传统习俗!

5、《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一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已积累了一定的功底,如何在原有写作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作文教学提高其写作水平?本教案的设计力图通过名家名作给学生以较直观的审美、鉴赏文本,通过赏析和借鉴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同一类型的写作上有所领悟,有所收获。选取了部分学生习作,让学生在名家与同龄人作品的对比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此外,根据不同写作对象(人、事、景、物等)设计专题片段作文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点上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创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

【教学策略】

以引导、启发为主,以学生讨论、点评、互评和互改为主。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的确,写作决非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处境无甚差别,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让我们再来看看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可不是吗?生活中有许多人、事、物总会在不经意时拨动我们原本平静的心弦:当我们还在为母亲的一句责难之辞而耿介于怀时,却发现母亲无视孩子满脸的怨气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当我们从新闻媒体报道中走近身穿白色T恤的平凡丛飞时,我们发现的是一颗不平凡的美丽心灵;当我们的双眼在罗中立《父亲》的油画上徘徊时,我们想到的是自己父亲经年辛劳过后,写满岁月痕迹的脸;当我们还沉醉于一代才女“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离愁别苦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柔弱似她竟也可以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雄浑的慨叹鞭笞南宋君主的苟且偷安……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一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从感悟触发了写作动机这一作文本质出发,同学们可以把任何一次作文都归属于“感悟作文”的范畴。

二、感想性作文概念阐释

“感悟”顾名思义,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而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断地感悟中逐步地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又反过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感悟。“感想性作文”是对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情感和思想反应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在“感悟作文”中,它以“感”为主,侧重写“感”,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即“感受”。

三、写作技法例谈

1、确立触感点:

“感”的捕捉和表达是感想性作文的关键和重点。在考场上,触感点的确立有两个阶段。一是通过读题,激活感悟。根据文题要求,抓住命题作文的“题眼”,提取材料作文中的文字或图画材料提供的信息点,围绕话题作文所规定的范围,通过联想,打开储满生活积累的素材库,激活感悟,尽情地去感悟,得出无数的“触感点”。二是筛选和加工,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触感点”,然后以这个“触感点”为主线,以这个“触感点”来源的材料为主要内容,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当然也可以把这整个感想产生的过程作为作文的思路)。要求确定“触感点”的内核,即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突出“触感点”的作用。

确立的触感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真实。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文要达到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阅卷老师,进而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二是独特。“触感点”确立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因此,只要触感点是真实的,感受就是独特的。三是新颖。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结果新,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以春风拂面般清新、独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实感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创新、具有个性特征。四是恰切。感想性作文写作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同学们的感受与高考题及作文所选材料的内容结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内容要是产生相应思想反应的最自然的充分条件,抒写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内容引发的必然反应和结果。

2、根据触发感想的材料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行文内容:

⑴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的(现实社会和生活):

在这类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触发感想的触感点。这个触感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显时隐地统摄感想过程和材料,成为写作内容的主线。

①参考名家名作:

让学生品读名家作品,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并说说自己可从名作中得到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赏析名家作品《母亲的手》,见附件。

评点:

母爱是一种伟大的无私的爱,庄因从人们常见的“母亲的手”这一角度入手,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采用白描写的手法点染母爱,娓娓道来,于平淡中现真情,表现得非常贴切、自然,全无牵强附会,让人惊异于母爱的深沉。全文以“手”为中心,将几个事件穿针引线,且将这种母爱置于中国文化氛围中,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②点评学生习作:

阅读学生习作,并评点。最后将《用爱搭桥》和《汤圆儿》作一个比较。

评点:

《用爱搭桥》是一篇以“沟通”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妈妈生日这一天送去自己的祝福,并由此引发了自己一系列的回忆,伴随自己的回忆又加入对自己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文章篇幅虽然短小,内涵却很深刻,且不乏含义深刻、隽永的佳句。作者文笔较好,开头、结尾的处理自然,有意蕴。

③小结:

要想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注自己的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在写作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改变和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自然会使文章具有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力量;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写作时,写出自己对事物、对人物的独特感受和态度,可以使文章真实、感人。

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二是着眼于“真”。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④片段作文训练:

描写一位你所熟悉的亲人或朋友,要求写出她或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善良、乐于助人、急躁、憨厚等等,不得出现概括性格特征的语言,只能通过人物语言或行动来表现,300字左右。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评,并做修改。在此基础上请个别学生在班上交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⑤大作文训练:

人,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方面你一定有许多切身感受,动人的故事,也一定有许多深刻的体验,独到的见解。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所写内容要在“亲情”的范围之内,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课外练习)

⑵以物为触感点的:

从生命现象看,物有静动之分。静物包括的触感点可以是其形、色、态及其构成和搭配关系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声、生长特性、规律、生命现象特质等。这类题材,一旦触感点明确了,则一般都应由物及人,通过联想,将主题推而广之。

①赏析美文《沙漠中的生命先锋》:

让学生品读名家作品,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并说说自己可从名作中得到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赏析名家作品《沙漠中的生命先锋》,见附件。

在这篇以“物”为触感点抒发“感想”的作文中,作者前半部分通过逆向联想引出了“顽强生命”的象征——“走日兰”,后半部分通过相似联想由“走日兰”而想到“大漠中的人”,借助物与人相似的精神、品格,扣住题眼,针对两种“生命先锋”,吟出了作者内心对特定环境中生命的深刻感受。这样的联想和构文方式同学们不妨借鉴。

②赏析《丑菊》:

本文以“物”为描写对象,通过认识丑菊而联想到人世间相类似的事物,从而引发感悟,获得启示。篇幅虽短,但微言精义,引人深思。

文章主要篇幅都围绕丑菊展开,着重表现的是作者认识“丑菊”的过程:去年,因恶其名加上迟迟不开花,对其没好印象。今年“五一”节,花开了,虽只有铜钱大小,却更显其“娇小,美丽”。由此,作者由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认识到,名其为“丑菊”是名不符实,“太不公平了”。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将思想认识和感悟作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由“丑菊非但不丑,而且非常美丽、可爱”,联想到“人间事物中”也存在的与“丑菊”命名同样的名不符实情况,从而提醒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不但要知其名,更要究其实。”这样,作者就在完成情感变化的过程的同时完成了“悟”的全过程。情感与“悟”互相渗透,水乳交融。

小结:可见,这类以物为描写对象的启迪性文章,很注意物象的形体外观、生长规律、某种遭遇等的描写,并常以这些为契机和触悟点,引发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世界万象等的思考和感悟,抒写意旨。在写作技法上,也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采用第一人称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③片段作文训练:

仔细观察某一景物,用心去感受它,记录下心灵受震动时所思所想的全过程,并深入思考,提炼出某种启示或感悟,整理成一篇400字左右的启迪性作文,题目自拟。

④大作文训练:

题目:小河

要求:

A、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合理想象;

B、自定作文角度,写一篇非诗歌体裁的感悟性作文;

C、800字左右。

⑶以“虚接触”的事物为触感点的(想象、读史、读书类文章):

这一类感想性作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触发感想的虽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的事物,但“感”的内容却是来源于生活,是真实可信的,而虚拟的事物只能作为前提条件。同学们在明确了前提可能囊括的范围后,抓住一个“感”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将自己感受最深、触动最大、关系与前提最契合的点或面作为“感”的内容设置行文即可。

①参考名家名作:

让学生品读名家作品,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并说说自己可从名作中得到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赏析名家作品《梅妃》及《读书的发现》,见附件。

②点评学生习作:

阅读学生习作《赤兔之死》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并评点。

③片段作文训练:

训练一、以你所喜爱的历史人物为主角,还原该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场景,300字左右。

训练二、以铺排为主要表达方式描写你所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形象,600字左右。

6、《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是一盏灯,能在晦暗的时光里照亮自己;亲情是一个树,在你倦极而归时给你凭依。纪伯伦曾说:你的朋友是你的土,你在那里怀着爱而播种,含着感谢而收获,从中得到粮食、柴草──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中最崇高温馨的部分。

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生命中独立意识成长的旺盛期──生活独立、精神独立,所以更需亲情友情的滋养与慰藉。有爱浇灌的树木才会茁壮,有爱护卫的生命才能健康。年轻的朋友,你应该正沐浴在亲情友爱的大河中,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回报家人友人对你的爱。

二、阅读文章,讨论交流,营造氛围

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依然那样清晰、那样动人。在长河大川般的生命流年里,我有幸看到了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一起回味……

1、阅读文章,解读评析:

细节

郁建民

黄昏,一对老年夫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面对满天晚霞,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你还记得单位组织的那次春游吗?大家一起正说笑着,你忽然在我身边蹲下来。我一看,原来你在为我系松开的鞋带。那时,追求我的人很多,可我却选择了你。因为你是第一个想到为我系鞋带的男孩。”

“没想到这一系便系了一辈子。”老头接过话头,脸上带着几分当年的“阴谋得逞”的笑意。

“还记得那次吃水饺吗?你坐在我对面,一直微笑地看着我。还要我慢慢吃,别烫着。等我吃完水饺,你才告诉我你要去出差了。这时,离火车进站只有半个小时了,而你还要赶很长的一段路哩!你也真是,干嘛不早说!我多吃几个水饺对你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老头不搭话,只是微笑着,一如当年看着那个吃水饺的女孩。

“记得那次吵架吗?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次吵架。我很生气,打开箱子收拾衣服。我动作很慢,希望你能说几句好话留住我。可你却背对着我,一声也不吭。我只好拖着箱子出门。走在夜晚冷清的街道上,我有些害怕。我忽然觉得,在这个城市里,只要走出家门,便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接纳我,收留我。于是我又自己回家了,可我一回来却发现你又不在家……

“我找你去了。我以为你会往东边走,东边人多,安全。谁知你往西边走了。”

“西边人少。我想,你要是来找我,你一下就可以看见我。”

“我没找到你,差点急疯了。我回家看见你,冲你大发脾气。我规定你以后吵架只准往东边走,而且不许超过500米。”

“也真是,我就那么等你来找。我们哪像是吵架,倒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忽然都吃了一惊:我们想起来的怎么竟全是细节。

是啊,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了大半生的风雨坎坷,其间,也经历了不少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到最后,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竟然全是相濡以沫的细微末节。

评析:这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萦绕在我们心间,环绕在我们周围。怎样把这些动人的瞬间形诸于笔,让它们形象可感呢?这得借助于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细节,把平常生活还原的有滋有味,人物的情深意浓通过细节表现出来。

2、讨论交流,营造氛围:

生命中花开的细节,也许就是那一个眼神,也许就是那件最浪漫的事,,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能言善辩者用一两句话倾诉,来个真情告白;不善言辞者可用图画绘出感人的瞬间;别出心裁者可展示照片、物品,来个触景生情。

学生讨论,小组发言,个人发言。

3、以读促写,指导写作:

怎样写好细节:

⑴ 细节描写要真实,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

⑵ 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⑶ 细节描写要个性化,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⑷ 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例文:

前年除夕的夜,妈妈没有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而是去附近的庙里帮忙,一直帮到初一晚上。那天妈妈一进门,爸爸那紧绷的面孔,如被火棍灼了一下,被愤怒激得通红,气得嘴唇发紫,声音发颤。他对妈妈咆哮道:“你还回来干吗?滚!”妈妈不走,爸爸打了妈妈一耳光,顿时鲜血从妈妈的嘴里流出来。妈妈哭着、骂着,我们护着妈妈求爸爸别打了,可是棍子还是一下下落下来,妈妈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这一架,使爸妈关系彻底恶化。我和姐弟再也没有看到他们和好。

──《读写月报》03年7~8期P73

母亲颤颤地伸出了手,却在刹那之间想到了什么似的又缩了回去,一改刚才激动的情绪变得冷漠而又生疏。“你怎么回来了呢!快回去,现在就回去……”母亲声音严厉得仿佛从冰窖传来。她感到十分愕然,有些不知所措,她拼命地摇着头,眼泪落得更凶。她怯怯叫了声:“妈……我……”然后跪在床前。

“啪”一声清脆的响声划破了静谧的夜空。东子茫然地抚着红肿的脸。她怎么也不能把那个温柔的母亲和今日神情冷漠的夫人联系在一起。“妈,我……我……”“你给我滚,滚,现在就回去!”母亲气得从床上坐了起来不停地喘着气,“我还没死呢,我虽没念过什么书,但我知道贫穷的人是不要哭泣……”

──《读写月报》03年7-8期P72

四、激情发挥,倾诉真情

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提起笔来,把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定格,让它们成为生命中的永恒。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仿照“牵挂是思念,犹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友人的情怀。”写一题记。

2、拟一个煽情的标题。

3、运用细节描写,把动人瞬间定格。

4、不少于800字。

7、《人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古汉语知识。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一: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导入二:

由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导入,引用佛家禅语进行印证,点出主题,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

二、朗读:

根据课后背诵要求,对于本章节重点要求的段落进行诵读。(带着问题考虑段落的分层。)

教师指导要求。

学生集体朗读。

培养语感,在朗读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分析:

1、课文语段1的分析,由同学们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道理中进一步明确“人和”的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讲析中,加入介绍孟子层层递进的论证艺术。

发散课文中的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联系到现实人生问题。

(4人一组,确定主题后,运用多媒体网络,运用便捷的平台,搜寻相关信息。)

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提交此次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寻找的资料展示,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评点。

2、分析段2段3:

讨论怎样做到“人和”?结合两个语段,总结出要点,明确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教师引导学生,出示课件中的小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理解。

4人一组,讨论后,总结,进行陈述,由学生互评。

通过老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学习。

3、最后对于本节课发表自己的意义,仔细总结,讲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再次明确。最后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发表此次学习的心得。

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纠正,也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本次上课的效果。

让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四、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例子)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团结和洽(企业)

8、《记录家乡的人和事》教案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是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之一。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2.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己设计一分访谈题纲。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请让们走进《记录家乡的人和事。

二、写作要领

1.什么是访谈和访谈录?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访谈录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

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2.访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

3.访谈技巧:“三要六不要”

三要: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语速要控制好;谁来执笔要说清楚。

六不要:不要过于主动;不要啰唆;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

4.制定访谈记录表和风物登记表。

5.拟订访谈提纲

所谓采访提纲就是记者在实施采访之前所拟定的有关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即采访问题)的书面内容。采访提纲在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成为一只“无头苍蝇”。

采访提纲包括两个方面:①采访计划,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②二是调查纲目。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6.风物采访提纲样板

听说家乡有一批汉代古墓,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

采访计划:进行现场观察;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听取专业解释。

调查纲目(问题):

①文物何时、何地、何人最先发现?

②汉墓的具体年代?墓主是谁?什么身份?

③有些什么文物?数量多少?有什么价值?

④和其他地方的汉墓相比,有什么异同?

⑤家乡汉墓的出土有什么意义?

⑥其他补充性的考古专业知识。

7.历史名人采访提纲样板

在报刊杂志看到有关某某人物的事迹介绍,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

采访计划:进行现场环境观察;采访当地老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

调查纲目(问题):

①您知道他的生平资料?

②他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哪几个?

③您觉得他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④您觉得他对家乡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⑤您认为我们后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

8.撰写“志”。

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叙人物,要写清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记叙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易,在记叙中自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人物志:人物生平、主要事迹、重要贡献、社会影响。

风物志:写作事由、风物渊源、特色风貌、文化价值。

三、写作示例

示例:对家乡某古老建筑访谈

1.独立思考家乡的古老建筑有哪几类,哪些是需要保护、发展或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

2.访谈时,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

3.采谈对象:家乡中的长辈。

4.访谈问题:家乡建筑的类别;这些建筑的历史和特点;本地的古迹遗存;哪些值得保存下来;与这些建筑相关的人文价值;有关部门对未来的设想。

5.访谈准备:划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人为宜);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提供的任务清单;准备必要的用具,如照相机、录音笔、书写笔、笔记本等;准备好提问提纲。

6.采访过程。

7.整理归纳撰写风物志。

9、《家乡的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家乡的桥》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2、: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相衬相映”等词语的意思。

3、深入研读课文,

4、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5、感受家乡的美丽,

6、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读出美。

4、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运用各种字体书写的题目,并询问学生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字体,为下面文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2)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看录相感受美国:先让学生看课件(江南水 风光片并配上课文录音)说说自己的感受,美在哪里?看到这么美的地方你想说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1、读准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想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5、围绕“长相忆,

6、最忆家乡的桥”进行教学。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说说从文中你能体会出家乡桥的哪些特点?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美、桥名美、桥趣多。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A、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

B、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字体体会“相衬相映”。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1、提出对文中不

2、理解的地方并加以指

3、导。

4、能过各种活动体会文章的美。资料提供者:

10、《白杨》《桃花心木》《乌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22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板书设计:

山水比兴 引陋室 何陋之有

对偶 拟人 描环境

衬托 对仗 夸朋友

虚实 对比 话生活不陋

类比 暗含 立志向

引经据典表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品评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然后逐步品析文章,突出文章精辟的语言美、精妙的形象美、隽永的意蕴美。背诵课文,对照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

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九、板书设计

精辟的语言

美好的形象

隽永的意蕴

教学后记:

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