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五首》教案一等奖

《《古诗词曲五首》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古诗词曲五首》教案一等奖

1、《古诗词曲五首》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

2、教师简要讲解:(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8)

(1)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2)

五、课堂探讨:(5)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练习(2)

《掌握语文》P135之4、P136之5

七、布置作业:(1)

A、默写五首诗词

A、完成《掌握语文》P135之达标自测

2、《古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

2、教师简要讲解:(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8)

(1)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2)

五、课堂探讨:(5)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练习(2)

《掌握语文》P135之4、P136之5

七、布置作业:(1)

A、默写五首诗词

A、完成《掌握语文》P135之达标自测

3、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课 型

课时

1

整合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重 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 点

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突 破

策 略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课 前

准 备

预习  查阅资料   多媒体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一)赏析《蝉》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喻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颔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颈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教学反思

                   

4、八下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教案《古诗苑漫步》教案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1、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咏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悲愤忧惧感叹眼前映照千古

尾联——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明月几时有》

1、放录音歌曲《明月几时有》

2、齐读整首词

3、了解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品析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当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作者把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学唱此词。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读背全曲。

三、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从艺术手法上看——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理解意境

3、语句赏析

板书设计: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教后反思: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情味与意境,不要死扣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推测诗歌所表达的深意,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写作编辑 诗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法设计:合作探究 赏析评价

学法指导: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外活动两周。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教学步骤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语文网中网阅读欣赏频道

b.诗词编辑:

c.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e.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5、古诗两首《梅花》教案《夜雪》教案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讶、折、独、梅、暗、寒”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二、内容分析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写的都是寒冬季节的景色。“色”、“香”、“味”三方面突出梅花的特点,刻画出梅花的洁白、傲雪的品性。《夜雪》通过对雪夜情景和诗人感受的描写,可感不可见的特点。重点:认识8个汉字,会写“讶、折、独、梅、暗、含”6个生字。难点: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三、学生分析

古代诗歌,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孩子们学习启蒙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古诗,可以让孩子们背诵一定的古代诗词,又可以学习汉字、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对落实新课标很有意义。

四、设计思路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看景、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梅花》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的课件或图片)

同学们认识这些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

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梅花?你还了解梅花的哪些知识?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雪花飞舞、梅花盛开的情景。

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几枝红梅迎雪绽放。这美妙、飘香的世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叹。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近梅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它的品性!

3、板书课题。教师边画梅花,边背诵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墙:qiáng数shù凌:líng雪:xué为:wéi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墙角数枝梅:数枝,许多枝。

凌寒独自开:凌寒,冒着严寒。

遥知不是雪:遥,从很远的地方看。

为有暗香来:为,因为。暗香,淡淡的花香。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梅:形声字,左形右声。

暗、独:采用旧字加部首的办法记忆。

遥:和形近、同音字'摇'进行区分记忆。

寒:和形近字“赛”进行区分记忆。

凌:可采用编写谜或顺口溜的办法记忆。凌:两点水做准备,土八折文排好队。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四、引导背诵

1、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

第一课时 《夜雪》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猜一猜:我是水,我会变。太阳一晒,就变成汽升到天空。到空中,变成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我就成了云。冷风一来,我就会变成小花朵落下来。你们猜,我变成了什么?

2、板书课题:夜雪

3、根据诗题猜猜这首诗写什么?(夜晚下的雪、夜晚的雪景,夜晚出雪……)

4、试读古诗引导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二、带种疑问,学习古诗,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读识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并用铅笔圈出认识的新字朋友。

3、教师领读生字卡片,并进行正音练习。

衾:qīn枕:zhěn讶:yà复:fù折:zhé

4、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5、播放雪景课件,师配乐范读。

6、理解诗句大意,解释重点词语。

已讶衾枕冷:衾枕,被子和枕头。讶,惊讶。

复见窗户明:复,又。明,明亮。

夜深知雪重:重,雪下得很大。

时闻折竹声:时,时常。闻,听见。折竹声,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

7、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同桌互相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试说诗句的意思:

我睡着睡着,感到很惊讶,怎么被子和枕头越来越冷?这时候,我又看到窗户外面的雪特别明亮。夜己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时常还能听到大雪压断竹子的声音。

9、同桌互相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想像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三、学习生字,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共同交流记忆方法和结果。

讶:形声字,左形右声。

枕:(编顺口溜)木头横着放,倦腿人枕上。

复:(编顺口溜)人上,日中,折文下,不止一次还复杂。

3、指导书写。

讶:讶的第四笔是竖折。

折:第五笔撇,要写在竖中线上。右边是“斤”,不是“斥”。

这两个字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才好看。

四、想想画画

把你喜欢的梅花或雪景画下来。同桌互相讲解、欣赏。

教学反思:

1、课的设计能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重视背诵朗读的基础上,把识字的要求在课堂上落实的比较好。

3、重视听说读写,还能让学生把对诗歌的感知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能较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6、古诗两首(《小池》《泊船瓜洲》)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一、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看课件,直观感受。

学生介绍作者,听。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自由朗读

朗读,评议,读准确。

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指明读

进入情景,感受

(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自由练习

比赛读

(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反复朗读

朗读整首古诗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比赛背诵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理由

五、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板书:简笔画

教学小结:

二、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感受意境,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味“绿”字等的精妙。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介绍得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试背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

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四、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朝阳园”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校园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三选一

7、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晓景》《清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诵读、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习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吟诵,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课题

l.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春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春天的古诗。

(喜欢)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读课题。

二、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课件展示《惠崇春江晓景》诗。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请大家翻开第5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出示词语卡片:

“惠崇”“蒌蒿”“河豚”。

指名读、齐读。

强调“崇”是翘舌音。

蒌蒿是一种植物,上面草字头表意,下面表音,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是上形下声的字。

了解河豚(课件出示“河豚”资料)。

(3)把词语送回诗中去,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好。

2.理解诗意。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怎么办呢?

(2)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想知道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这一句是诗人怎样体会到的呢?(变换方式读诗句)

(3)多么聪明的一群孩子啊!知道了这么多,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正是河豚欲上时”,“欲上时”是什么意思?

指名答。

春天,诗人想到河豚逆江到上游去产卵了。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地结合起来,这首诗美吗?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读。

3.体会意境。

(1)画画。

这么美的面面,咱们也来学惠崇,用灵巧的小手把这美丽的画画出来。也可以与你的合作伙伴把你对诗意的体会画出来。画好后,一边欣赏,一边读。

(生在音乐声中画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用手中心爱的笔,表现诗的意境。

(2)投影出示学生的画。

你能给这美丽的画卷配上优美的诗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

还有小诗人想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吗?(学生诵读)

生齐背诗。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学习词语:“惠崇”“蒌蒿”“河豚”。

学习形声字。

了解河豚:又叫“江猪”,其形状身大,尾小,头圆小,背部黑褐色,有花纹,腹部有白色肉刺,其味奇特而鲜美,河豚的血液、肝脏

含有剧毒。河豚原来是近海的鱼类,在开春之时,从海中逆江而行,游入长江产卵。

(看注释、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看不见)

(想到的)

了解词意。

(美)

读诗。

画画

体会意境。

配诗。

背诗。

三、归纳学法

今天,孩子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这首诗的。

抽生说。

课件展示学法:

学生读诗。

讨论学法:

1.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理解诗意。

(读懂诗句意思,提出不懂问题)

3.体会意境。

(画画、朗读、表演……)

4.反复吟诵。

四、学习《清明》

1.小组合作学习。

请孩子们根据这样的学习方法,在组长带领下,一步一步学习另一首诗《清明》。

2.小组汇报。

(1)刚才老师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发现孩子们真会学习,现在请孩子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通过小组学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后,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诗句)

(2)理解“欲断魂”。

(3)体会意境。(小组通过朗读、表演、对话等形式)

①学习伙伴一起学习,选择喜欢的方式体会意境。

②抽小组上台表演。

(4)吟诵。(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

合作学习。

分组汇报。

读诗。

理解诗意。

五、课外拓展

孩子们,《惠崇春江晓景》和《清明》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各不相同。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第二首诗《清明》表达了诗人惆怅、茫然的心情。老师还收集了其他写春天的诗句。

1.课件出示诗句。

2.齐读诗句。

3.老师相信孩子们也收集了许多关于春天的古诗。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愿大家多读,多背诗歌,用心去品味诗人笔下的诗所蕴含的意境。

读其他诗。

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池塘牛春草,

园柳变鸣禽。

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作业

1、读背古诗。

2、课外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8、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泊船瓜洲》)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返、苔”2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诗,理解诗句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庐山瀑布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诗仙”李白写的。

看课件,直观感受。

学生介绍作者,听。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瀑布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

5.全班齐读。

自由朗读

朗读,评议,读准确。

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阳光照着香炉峰,香炉峰升起紫色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像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

(3)这么绚丽壮美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激流从三千尺的高空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飞落下来。)

(2)指名反复读。读出壮观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指明读

进入情景,感受

自由练习

比赛读

反复朗读

朗读整首古诗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壮丽神奇、气垫磅礴)

3.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勒出庐山瀑布气垫磅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比赛背诵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理由

五、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瀑布。

板书:简笔画

教学小结: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返、苔”2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诗,理解诗句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鹿柴》。

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步朗读感知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2、介绍得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王维,唐代诗人,太原人,主要作品是山水诗,诗风淡泊宁静,清新自然,状写传神。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试背

三、精读感悟

1、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2、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

3、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4、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5、小组简单交流。

6、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7、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根据自己搜集和理解答

四、作业

课外搜集李白、王维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9、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10、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的提议,坚决请求固守。代宗即位后,他又整顿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là)之军。也先挟英宗逼和不成,被迫释放英宗。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格刚直,颇遭众人嫉妒。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以谋逆罪被杀。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

于谦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四、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Lesson3。